導航:首頁 > 網路營銷 > 該不該在生活中推廣網路用語

該不該在生活中推廣網路用語

發布時間:2021-02-14 06:37:20

1、網路用語給我們什麼好處及壞處

網路用語的好處:

人們copy在互聯網上傳遞真善美;從淘寶體「親」的頻繁使用到「萌萌噠」「寶寶」等賣萌表情風行一時,從某種意義上講,也是營造新型社會和諧溫暖人際關系社的嘗試;從「打醬油」到「吃瓜群眾」,看似是人們在復雜社會現象面前「明哲保身」,其實也傳遞人們對社會不公現象的無奈。這樣的熱詞,無疑是值得去細細研究品位的。

網路用語的壞處:

有些網路熱詞反映出某些人的信仰缺失,傳遞出一種不良的價值觀。便以「小鮮肉」、「顏值」等詞為例,這些靠「顏值」吃飯的「小鮮肉」的盛行,破壞了市場規則,降低了作品質量,引導了某種偏頗的影視消費潮流。

(1)該不該在生活中推廣網路用語擴展資料:

對網路熱詞,既不應全盤否定,也不應盲目使用,而應對其冷卻思考並加強引導,這樣,才有可能使網路熱詞成為推廣先進文化的「助力器」,而不是成為不良價值觀盛行的「幕後推手」。好的網路熱詞,自然有其蓬勃的生命力,而不好的網路熱詞,遲早會被碾碎在歷史的車輪中。

對待網路語言,也需要用這樣的態度去面對,並不能一桿子打死。畢竟,網路語言對於人來講也有一定的正面作用,不少網路語言大多是來自新聞熱點。

2、提10個關於網路流行語言的問題..(像:網路流行語言值得推廣嗎?)

網路流行語言有什麼弊端?
網路流行語言有什麼優勢?
如何看待網路流行語言這樣流行?
如何看待網路流行語言上了春晚?
最紅的網路流行語言是什麼?
網路流行語言是怎樣流行起來的?
預測一下明年的網路流行語言是什麼?
比較一下網路流行語言和傳統語言?
什麼叫網路流行語言?
你在日常生活中會使用網路流行語言嗎?

3、網路用語該不該出現在作文中

網路語言抄有一定的便攜性和趣味性,但不該混雜書面語。語言是社會現象,適用領域范圍有基本要求。網路語言是新現象,其存在有土壤、有環境,但不宜進入教科書和正式媒體。

社會語言學專家余志鴻教授說,語言內部是有分工的,比如一個國家的文學語言就代表了這個國家的文化水平,應該是最為規范語言的標准。網路語言是信息高速路上高效的語言信息,但不能代替有聲語言,也不能用作文學形式的藝術作品。

所以,對網路用語該不該出現在作文中的這個問題,我的看法是:網路語言是新現象,其適用領域局限於網路,但不宜進入教科書和正式媒體。中小學是打基礎的時候,應該正確使用規范的漢字。

讓我們一起呼籲:讓網路語言留在網路!!!
希望能幫到你

4、作為中學生,應該怎麼對待網路用語

大學生對待網路用語調查報告範文
選題解釋隨著信息革命的推進,計算機網路成為人們日常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而網路用語,作為網路發展的特色產物,被越來越多的人們了解使用。何為網路用語,網路給出的釋義為:網路用語,即多在網路上流行的非正式語言。多為諧音、錯別字改成,也有象形字詞,以及在論壇上引起流行的經典語錄。雖然釋義僅寥寥一句,但網路用語卻擁有龐大的詞彙量及驚人地更新速度。對於網路用語與傳統語言關系,對社會發展影響,發展前景等一系列問題,當代大學生作為最廣泛的使用者最有發言權,所以這次針對大學生關於網路用語的調查具有現實意義。調查分析1.數據分析這次調查採用問卷的方式,共發放120份,成功收回109份,回收率達90.8%,發放范圍涉及青島理工大學新校區,被調查者男生66人,女生43人。調查顯示,超過八成的被調查者第一次接觸網路的時間在初中或更早,九成的被調查者了解網路用語,說明網路用語在當代大學生中已經相當普及。人們了解網路用語最多的途徑是通過朋友同學,佔到48%;其次本文由是通過網站,佔到37%;通過媒體報刊僅佔14%。網路用語最多應用在寫博客發帖子或上網聊天,人們一般較少在生活中使用網路用語。關於第9題,你對網路用語的態度,調查結果為
從圖中可以看出,大部分被調查者對網路用語採取較理性的態度,主張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反對和無所謂的佔少數,說明網路用語還是具有一定的優勢,並且得到了人們的支持。在第12題中,對於高考中禁止網路用語規定,你的態度,結果如下
高考作為大部分學生最後一次關於語言規范的考試,禁止網路用語會讓人掌握更加規范的語言,所以得到了很多人的支持。但相應地,政策的太絕對讓人覺得死板,所以很多人呼籲高考應該放寬政策,適當引入新鮮詞彙,以促進語言的豐富。對於第14題,你認為網路用語對傳統語言有何影響,結果如下語言需要更新,在很大程度上,網路語言的產生給傳統語言注入了活力,大大豐富了語言的詞彙量;但與之而來的是,網路語言對傳統語言造成一定的沖擊,一些低劣的網路用語對傳統語言造成了污染。對於第16題,你認為網路用語的前景如何?,調查結果為人們對網路語言的前景表示樂觀,但有一定的條件,那就是網路語言在發展的同時必須加以正確的引導,網路用語才會步入正軌,才會有光明前景,不然只會曇花一現。2.探究原因網路用語具有優勢。第一,網路用語具有明顯的口語特徵,相對於規范的書面用語,網路語言無需考慮語法,簡單的幾個字就可以清楚地表達意思,使交流更加平易化。第二,網路用語簡練生動,比如3Q代表thank you,電子郵件稱作EMAIL或伊妹兒這種簡單的字母數字組合不但好理解,而且給人一種別樣的感覺,網民大量使用,形成了現在網路用語的蓬勃發展。第三,網路用語富有時代感,更能凸顯個性。網路用語更新速度很快,幾乎每時每刻在貼吧或聊天室都有網路新語言產生,網民大量使用以彰顯自己的個性,引起別人的關注,使得它們快速傳播,最終引起共鳴。隨著網路用語的迅猛發展,網路用語漸漸向生活滲透,越來越多的網路語言出現在新聞媒體,報紙雜志,甚至出現在黨報中。1月10日的《人民日報》頭版頭條《江蘇給力文化強省》,文章約3200多字,主要以上面三個方面為經驗介紹了江蘇從文化大省向文化強省的華麗轉變。這條原本普通的新聞,在網路世界引起強烈關注,與很潮的

5、關於網路用語

網路用語可以說是現在社會延伸出來的一個很奇妙的現象,就是你假如不喜歡用網路用語的話,也可以用其他的語言去闡述,我覺得更加的簡明扼要。只不過現在年輕人可能會比較喜歡用網路語言去表達他們的一個跟隨潮流的一種心態。

6、網路用語該不該用?為什麼?誰說得我心服口服就採納他(她),呵呵…

每個人群都有自己的語言環境,網路也亦然。 比如多人電玩的人群為內了加快語言傳遞速度互容相配合,又不讓對手組獲取情報,就會廣泛使用短語,默契的交流可以為玩家贏得時間,從而打敗對手。 而那些「有木有——有沒有」、「神馬——什麼」等網路語言都是打錯字之後的將錯就錯網路用語,後來的傳播者覺得好玩就繼續引用,從而擴大了傳播速度,逐漸形成了特定的網路語言。 又比如」我是打醬油的「一語,引自於一名記者采訪街頭路人,他只是不想回答此問題,而實事求是地告訴記者」我是出來買醬油的「。這一句看似無厘頭的回復立馬通過媒體傳開去了,逐漸也被網路詼諧地引用……

7、網路語言應不應該大力推廣

網路語音日後越來越多,但是正式場合不建議使用。
生活當中可以隨意使用~

8、網路用語利與弊

網路語言的興起是人們始料未及的。MM、菜鳥、恐龍、粉絲、BT……這些俏皮的網語一下子得到許多年輕人的認同。然而,近些年來,網語已經「跳」出了網路,開始頻頻在電視、廣播、報刊雜志等亮相,並在日記、作文中現身。

網語泛化是漢語言生機勃勃的表現,還是對漢語言的惡搞和污染?對此的爭議一直不停。2006年5月,教育部、國家語發布的《中國語言生活狀況報告》中,對網路用語作了專門介紹,認為如何正確認識和評價網路語言,網路語言將向什麼方向發展,它將會給母語帶來什麼樣的影響,這些都是必須面對和關注的現實問題。

無處不在的「網言網語」

「周末,讀大學的GG(哥哥)回來,給我帶了很多好東西,都系(是)偶(我)非常稀飯(喜歡)的。就醬紫(這樣子),偶(我)就答應GG陪他去逛街吃KPM(肯德基、比薩餅、麥當勞)……」

這段出現在某中學生作文中的讓很多人不知所雲的文字,就是在網路聊天室和論壇里經常能看到的語言。網路語言正悄然沖擊著校園,成為不少青少年的口頭禪,並不時現身在學生的周記、作文、畢業留言甚至班級牆報中。

杭州市源清中學的年輕語文老師鄭旭華在教師節收到學生的賀卡上寫著「老師,我好稀飯你」,讓她苦笑不得。鄭老師說:「和同學交流時,他們會不時蹦出一句網語。年輕老師還聽得懂,年紀大點的老師就反應不過來了。」

「現在的話還可以這么說?」很多年輕人脫口而出的搞怪網語,讓家長和老師一頭霧水。市民王先生上六年級的女兒很喜歡上網聊天,現在和家人、朋友講話也滿口都是「偶」、「醬紫」等網路語言,甚至作文中也出現「JJMM」(姐姐妹妹)、「灌水」等網語,讓人摸不著頭腦。他擔心:「長期下去,孩子的語文怎麼能學好啊?」

據媒體報道,某部隊有一次進行隊列訓練。一名中隊長剛下達命令,有一列隊新兵突然冒出一句:「我暈!」中隊長聽後趕忙走上前,關切地詢問:「哪裡不舒服,我送你上醫院。」一句話引得大家鬨堂大笑。後經戰士們解釋,中隊幹部才弄清「暈」在網語中代表驚訝的意思。

而各大電視、報刊雜志對於網路語言的青睞,更是對其的傳播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因為「超級女聲」節目,「PK」(決一勝負)一詞廣泛使用。而諸如「MM」(妹妹)、「GG」(哥哥)等詞更是頻頻出現在一些都市類的刊物中。

沒有人能否認當前我們已經進入了網路時代。網路正在改變很多東西,生產、生活、休閑、交流方式等等,也由此產生了網路語言、網路文化。毫無疑問,單就表現形式和表現力來看,網路語言在相當程度上是對傳統「規范」語言的顛覆和「革命」。

2001年出版的《中國網路語言詞典》是我國第一部專門收集網路詞彙的詞典。詞典收詞1305條,正文38萬字。由於近幾年網路語言的不斷翻新,現在的網路語言已遠遠超過了當初的收錄數量。

網路語言大致可分為以下幾類:縮寫型,包括漢語縮寫和英文縮寫,比如PMP是拍馬屁的縮寫,ps(網路美工)是英文photoshop的簡稱;諧音型,包括數字諧音和漢語諧音,比如520(我愛你)、5555(嗚嗚嗚的哭聲)、JJWW(唧唧歪歪)、斑竹(版主)等;童語型,網民喜歡故作幼稚狀,比如將「東西」說成「東東」,「一般」說成「一般般」;新語型,一種是新創造的詞彙,比如用「菜鳥」比喻初上網的新手,還有一種是舊詞新義,比如將「醜女」叫作「恐龍」,將「醜男」叫作「青蛙」。

網路語言主要有簡潔性、新奇性、詼諧性等特點。由於網際屬於實時交流,需要快速輸入,數字、符號、拼音、漢字、英文字母雜糅在一起的網語,既簡單易用,又能節省上網時間;網路世界同時又是一個推崇個性、追求創新的世界,在網際交流中,人們通過對語言的創新使用體現個性、追求新鮮感,這使得網路語言具有鮮明的新奇性;網言網語輕松幽默的風格,還迎合了緊張忙碌的現代人放鬆身心的需要。但不可忽視的是,網路語言在擁有上述特點的同時,也存在著語意模糊、不合規范、過度求新、溝通困難甚至粗俗低下等弊端。

據《第19次中國互聯網路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06年底,我國網民人數達到了1.37億,佔中國人口總數的10.5%,並以青年人為主。龐大的網民基數為網路語言的迅速推廣,提供了堅實的基礎。

惡搞與創新之爭

2007年的高考考綱規定,語文不考繁難字,用生造的網路語言可能會被扣分。上海、福建等地明文規定了國家機關公文、教科書和新聞報道中將不得使用不符合現代漢語詞彙和語法規范的網路語言。同時,代表著漢語權威的《現代漢語詞典》第5版,幾乎未收錄網路語言。

然而,關於網路語言的泛化是憂是喜的爭論卻一直沒有停息。一些語文教師認為, 五花八門的網語源自一些網民游戲人生、標新立異等心理支配下的產物,其充其量只能在網路論壇中鼓搗和折騰,只能低頻率地存在於論壇這個狹小的范圍里。網路語言雖然沖擊、解構和顛覆了既有的語言規則,但它與傳統語言文字相比,顯得很不規范。網路語言大量地使用縮寫、錯字、別字具有極大的模糊性、不確定性,有些簡寫形式甚至完全背離了人們傳統的認知心理。試想,「神童」何以變成了「有神經病的兒童」?「MM」是兩字詞的拼音首字母縮寫,可表示「妹妹」、「美眉」、「媽媽」等,有很大的歧義性,雖然其在特定情況下可以傳遞、交流信息,但如在社會上廣泛應用則會引起混亂。另外,網路語言中某些低俗、晦澀的詞語也影響著人們的審美情緒,對漢語的純潔性造成挑戰。

但也有不少人對網路語言的立法禁用嗤之以鼻,認為這有些矯枉過正。其實,所謂漢語的「純潔」本就是個相對概念。今日的漢語相對於古漢語來說早已「純潔」不再。20世紀初,新文化運動促使一批新詞新語出現,增強了漢語的生命力;而21世紀的網路時代,應該是一個更為開放、更具包容精神的時代。他們認為,語言是活的、變化的、一直處於發展中的,從語言並非一成不變的發展規律來看,網路語言的興起是必然的。漢語有其廣博的包容性,網路語言帶來的沖擊不僅不會觸及漢語根本,反而會為其注入新的活力,更加豐富漢語的語言詞彙。

網語泛化現象值得重視

眾說紛紜之下,人們不禁疑惑:網路語言,該堵該疏?它究竟能否進入傳統漢語體系,成為約定俗成的一部分?

浙江省語言文字工作委員會辦公室主任、省教育廳語管處處長徐偉標對記者說:「語言是一個不斷發展的過程,有很強的包容力,也有其優勝劣汰的自身規律。我們對其應該持一種在開放中引導、規范的態度,同時也應重視網語泛化現象。」徐偉標認為,網路語言構成和使用十分復雜,不能用同一尺度衡量,而要區分不同組成成分、不同應用場合規范其使用,發揮其積極作用,限制其消極影響。」

「中小學生正處於語言學習階段,語言的鑒別力弱,語言規范知識和應用能力尚不穩固,經常使用網路的另類表達方式,會造成負面影響。」徐偉標認為,可以採取對網路語言進行實時跟蹤研究,掌握規律;對網路語言在其他媒體和中小學教育教學中的使用做出明確規定;加強對網站的管理、監控、檢查,建設文明網站和網頁等措施來應對。

一些語文教師認為,目前,網語迅速蔓延,那些熱衷於此的相關編輯記者乃第一推手,堪稱「功不可沒」。他們在撰寫文章和編輯版面時刻意選擇和凸顯「網語」,並視其為前衛之舉而自鳴得意。如果執意將這些晦暗生僻的"亂碼一族",「生拉硬拽」地大量炫耀於報刊電視,勢必會阻滯文字與信息的表達。

上海大學教授李白堅認為,我們大可不必視網路語言為洪水猛獸,但也不應對其聽之任之。首先我們應該採取一些學生容易接受的好辦法,重視提高學生對現代漢語的結構美、節奏美和音韻美的興趣;其次老師們應主動知曉網路語言,在魚龍混雜的網路詞彙中,教會學生如何進行甄別,以吸收、接受有思想有創意的健康網路語言。如果那些充滿活力的網路語言能夠經得起時間的考驗,約定俗成後,自然會被社會大眾所接受,畢竟它們在一定程度上是我們這個網路時代的反映

9、有什麼網路用語

現在網路的發展,在日常生活中經常會看到不少網路語言,那麼出現內ing是什麼意思(網容絡用語),下面就為大家介紹一下吧。

1、ing源於英文的ing進行時的時態後綴,網路用語上借鑒了英文的這個用法並將其使用在中文詞彙的後尾;

2、ing是進行時態後綴,網路用語用做中文後綴,是進行時態(be+doing)的動詞一種分詞形式,來表示自己正在干什麼或表達一種感情。正因為它是進行時態後綴,因此很多人會用它來做中文後綴,來表示自己正在干什麼或表達一種感情,如游戲ing表示自己正在玩游戲,吃飯ing表示自己正在吃飯,看電視ing表示自己正在看電視;

以上就是網路用語ing是什麼意思的具體介紹了,希望本文能夠解答到你的問題哦。

與該不該在生活中推廣網路用語相關的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