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網路營銷 > 奧巴馬競選的了網路營銷優勢

奧巴馬競選的了網路營銷優勢

發布時間:2021-02-27 13:22:15

1、奧巴馬如何藉助社交網路贏得總統競選

正因為奧巴馬在一開始就明白自己的劣勢,比如沒有深厚的背景,沒有大財團的認可,只能靠自己製造人氣,因此他的競選班子就一開始就選擇了以網路作為主戰場,以草根為主要訴求對象,面對普通大眾,力圖「用農村包圍城市」,這種差異化是他在戰略上的重大成功。

比之中國,美國更早地成為一個網路化的社會。為了確保網路營銷成功,他甚至還將著名的Facebook網站的創始人之一Chris Hughes拉進了它的競選班子,後者為他在Facebook上建立了競選網站,有這樣的行家裡手加盟,當然在網路上可以全部「搞掂」------這個競選網站吸引了100萬的粉絲群,而對手「老麥」則只有不到20萬的人氣。就在本周二、周一和周二三天,奧巴馬在Facebook上的支持者人數分別增加了1.8萬、2.5萬和4萬。其中大選日當天的數字更是創下Facebook新記錄。

奧巴馬的網路營銷和傳播工作做得豐富多彩。他不僅有自己的博客,總是在第一時間公布自己的觀點和行程,及時迅速,成為公共關系的「第一窗口」,他還建立了許多互動式的網路工具,比如說網路宣傳短片、游戲,還有它的龐大的郵件系統。他還在facebook、Myspace、youtube等陣地等都開設個人主頁,與網民互動交流,拉近距離,將其鮮活的形象展示給公眾,見效非常之好。

正因為奧巴馬和他的競選班子深諳品牌3.0時代的傳播規則是「互動、娛樂、參與和體驗」這4個關鍵詞,所以他的整體宣傳策略總是能夠深入人心,他的「變革」旗幟也才能在人們心中屹立不倒。包括競選正酣的時候,他離開工作崗位去探望自己的外婆這樣的事情,也被巧妙地塑造成最打動人的情感光環,以一顆孝子心感動了無數普通人。

這樣人性化和多樣靈活的網路策略當然讓他最後大勝特勝。統計結果表明,奧巴馬的粉絲群主要是女性、少數民族裔的美國人以及普通藍領。而因為他的健康形象,他還成為許多明星和著名偶象的「偶象」,比如像奧斯卡影帝湯姆?漢克斯、朱莉婭?羅伯茨、安吉麗娜?朱莉和布拉德?皮特夫婦等「超級粉絲」,還有有1987年、2000年、2001年、2006年的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索羅、麥克法登、菲爾普斯、斯提格尼茲等學者。

因此,奧巴馬是真正創造了網路營銷的歷史,他本人也成為美國歷史上第一位「網路總統」,這將會對美國以後的政治游戲規則產生重大影響,我也相信,這樣的改變也會迅速地影響到經濟界、企業界、營銷界。以後,真是不創新不能活啊!

2、聽說奧巴馬是通過網路營銷競選總統的?太牛了吧,具體用的什麼方法啊?

在一年前,如果有人告訴你:「我要在互聯網通過網路營銷來競選美國總統。」你一定會大笑,並斷定此人是個「瘋子」,隨即將之當成笑話,覺得這是不可能的神話。

但是,一年後的今天,這個神話的締造者來到了中國,他不是「神」,他是信「神」的美國總統奧巴馬,一個可能在一年前被你認為是「瘋子」的人,一個被稱之為「互聯網」總統的奧巴馬。他是一位真正的互聯網網路營銷大師,他來到了我們的「家門口」。

「誰能順應時代潮流,誰就能把握歷史的命運。」這句話在美國總統奧巴馬身上得到完美的體現,回顧總統競選歷程,在21世紀這個互聯網網路盛行的年代,奧巴馬總統順應了互聯網網路營銷的潮流,順應了時代的發展,才成就了歷史,創造了奇跡。

那麼,今天就讓我們在家門口,一起來向奧巴馬學習如何成功競選總統的網路營銷策略:

方法一:開發網站,這是網路營銷的第一步,也是關鍵的一步。奧巴馬競選總統網站開發的費用約佔到網路營銷總費用的27%,這里不僅有奧巴馬團隊自建的競選官方網站、官方博客,其團隊更在各大門戶網站開通奧巴馬個人主頁及競選專欄,奧巴馬團隊還開設反誹謗網站,運用英特網技術反擊謠言以提升形象、傳播競選動態,讓支持者第一時間能了解競選進程,並快速做出反應,奧巴馬通過這些網站,迅速積累自己的支持團隊——奧巴馬僅在Facebook就擁有一個包含230萬擁護者的群組。同時不同網站發揮著不一樣但同樣關鍵的作用,如MyBarackObama.com是奧巴馬團隊在美國大選期間使用的網站,該網站有200萬注冊用戶,有1300萬用戶訂閱了該網站的通訊服務,奧巴馬陣營獲得的7.5億捐款有一半來自該網站,該網站目前仍在運營。

可以看出網站在奧巴馬競選總統的過程中發揮著極其重要的作用,通過不同類型但同樣重要的網站,奧巴馬不僅聚集了人氣,更是名利雙收。網站能做到快速、直接、准確、有效的信息傳播,它的時效性快過任何一份報紙和雜志,奧巴馬團隊正是利用這一點與支持者進行互動,並將潛在的、可能存在的不良信息快速處理,這就是互聯網的特點,這也是為什麼網路營銷要先從網站開始著手的原因。

對於我們國內的企業而言,做一個網站是非常簡單的事情,但很多企業卻無動於衷,有的企業有網站卻沒有被重視,這么好的資源,這么好的機會就這樣白白浪費掉了,奧巴馬本次訪華,不僅是一次政治外交,更是給我們國內的大多數企業提個醒,「如果你不想成為下一個麥凱恩,那就趕快開始進入WEB2.0時代,開始網路營銷吧。」

方法二:電子郵件營銷(EDM營銷);電子郵件營銷費用佔到奧巴馬團隊網路營銷費用的62%,這里不僅有針對美國公民的電子郵件信息,更有針對性的採用中文書寫了一篇《我們為什麼支持奧巴馬參議員——寫給華人朋友的一封信》,網民在奧巴馬的競選網站注冊後,就會收到郵件請求「在下周一前捐款15美元或更多」,因為「周一將看到我們的捐款總數,看我們能否與麥凱恩的競選活動相競爭」,捐款的鏈接也附在的郵件中,通過EDM營銷自動傳播,奧巴馬競選團隊團獲得了大量200美元以下的小額捐款,就算沒有財團的支持,奧巴馬團隊也能獲得競選所需要的巨額資金。

奧巴馬總統的經歷告訴我們:EDM營銷仍是目前最主流、最有效的網路營銷方法與手段之一,奧巴馬競選團隊正是通過技術手段將EDM營銷運用的爐火純青,才取得今天驕人的「戰績」。

方法三:視頻廣告、植入式廣告、搜索關鍵詞廣告,這部分費用佔到奧巴馬團隊網路營銷費用的11%,在最流行的視頻網站YouTube上,僅一周的時間,其競爭團隊就上傳了70個奧巴馬的相關視頻,其中奧巴馬關於種族問題的37分鍾演講,上傳至網路後查看率在一個月內就超過500萬次,使他成為互聯網最引人注目的網路「紅人」。

奧巴馬團隊還將競選廣告banner植入到最受年青人歡迎、最熱門的18款網路游戲中,游戲在各個場景上打出「競選已經開始」、以及奧巴馬的頭像和網站鏈接,這些游戲在美國10個州同時上市,引起全美青年人廣泛關注。

奧巴馬團隊更藉助googleadwords這一世界上最大的搜索引擎,投放了googleadwords關鍵詞廣告,如果美國選民在google的搜索框中輸入BarackObama,搜索結果頁面的右側就會出現奧巴馬的視頻宣傳廣告,以及對競爭對手麥凱恩的政策立場的批判,當然,同時還包括一些非常熱門的話題,如油價、伊拉克戰爭、金融危機等等,只要搜索一下,就可以知道奧巴馬對這些敏感問題的觀點評論,可以說在競選其間,奧巴馬的身影已強勢占據了網民們的注意力。

通過第三點我們不難了解,網路營銷的手段多種多樣,但網路營銷的核心就是「注意力」,無論通過何種方法進行網路營銷,其目地只有一個:「吸引更多的注意力」。只有讓更多的人關注你,你才更有可能成功。

奧巴馬團隊通過網路營銷讓選民們更加深入的了解了奧巴馬,成功打造了奧巴馬個人品牌。奧巴馬網路營銷打得紅火,民意支持率也占上風,在投票開始前奧巴馬的支持率已經超過競爭對手麥凱恩高出10個百分點,勝負就已初見分曉。

奧巴馬通過網路營銷不僅成功競選上美國總統,給競爭對手麥凱恩好好上了一課,他此次訪華更在家門口給我們的企業提了個醒:「互聯網時代、沒有做不到的,只有想不到的,互聯網時代誰能順應時代潮流,吸引更多的注意力,誰就能把握歷史的命運。如果你不想成為下一個失敗者,那你就趕快開始行動」!

3、奧巴馬的成功與電子商務有何關系?

當然有關系,而且是奧巴馬取勝的重要因素。

200多年前的美國總統大選,亞伯拉罕·林肯只能坐著馬車來巡迴演講;七八十年前,為了獲得勝利,富蘭克林·羅斯福已可以拿著廣播喇叭進行宣傳;到了肯尼迪時代,在電視上面對萬千觀眾發表演說成為了常態。
奧巴馬競選網站首頁
2008年美國大選,不管是民主黨的奧巴馬、希拉里,抑或共和黨的麥凱恩、朱利安尼都爭先恐奧巴馬競選網站主頁後開設個人網站,宣傳政治綱領、播放競選廣告,發布即時動態,同時也收集民意民聲。矽谷的一位資深專家評論:「能夠利用網路全部潛力的競選者,將在總統大選中脫穎而出。」《紐約日報》也認可這一點:「2008年,決定總統大選結果的關鍵因素不是誰更懂政治,而是誰更懂網路。」
互聯網,這種最開放、最民主的媒介形式,已深度參與到選舉的政治事務中。奧巴馬,47歲,憑借著平民出身、經歷復雜的優勢,打出「革新」、「夢想」的旗號,在一臉陽光的帥氣中,成為了最會利用互聯網工具的人。美國聯邦選舉委員會公布的資料顯示,奧巴馬在今年1月份收到的3600萬美元捐款中,有2800萬美元是通過互聯網募集到的,而且,其中90%的捐款,單筆金額都在100美元以下。
和傳統的通過競選集會,以及舉行募款餐會的模式大不相同的是,奧巴馬得到的這些小額捐款,多半是自發的網上轉賬。這應該被看作一個信號。美國國會規定,每個人向總統候選人捐助選資金,不得超過2300美元。因此,美國總統候選人必須爭取盡可能多的捐款者,才能在籌款額上壓倒其他對手。
早在2007年第一季度初選時期,他小試牛刀,被人稱為「菜鳥」的他「一鳴驚人」:通過互聯網,獲得了10萬人的捐款,人數是希拉里的兩倍!捐款數額也超過了希拉里。從那時開始,奧巴馬就擁有一個「網路提款機」。《時代周刊》評論:「奧巴馬所得的100美元募款,可能來自數千位不計名的普通支持者,但帳面上無法看到的數據,將在未來的選票數量上體現,人們期待著這樣的驚喜。」
在奧巴馬的個人競選網站(http://www.barackobama.com)上,粉絲們在網站上輸入自己的郵政編碼,就能得到所在地區為奧巴馬進行助選活動所具有的信息列表,並據此加入支持奧巴馬的團體。戈倫博格說:「這些集會吸引了社區人群的極大興趣。人們一回家就上網捐款。而這些人以前從沒捲入過競選活動。」相形之下,奧巴馬的黨內對手——希拉里,也在自己的官方網站上設置了類似的「郵編定位」功能,以聚攏和發展支持者,但效果遠遜於奧巴馬。原因是,奧巴馬進入了互聯網的WEB2.0時代。「這是互聯網時代,奧巴馬知道經常上網和有時間在網上發表言論的人都不是有錢人,因為有錢人大都沒那麼多時間,也不會自降身份與窮人一起爭論」,一位奧巴馬的支持者表示,「如果以支持人數作為評判,奧巴馬無疑將獲勝。」

4、奧巴馬的渠道營銷和如何推銷自己的

1.招攬網路營銷專家,提倡不分窮人富人、不分城市鄉村地普及網路,甚至暗示可能將寬頻作為公共服務提供,拉攏網民,獲得科技行業的支持(矽谷營業收入排名前20位的科技公司共向奧巴馬捐贈143.4萬美元,麥凱恩則從中籌集到26.7萬美元)。

2.搜索引擎廣告大投入:政治熱點,經濟話題,個人品牌關鍵詞。主要投入在美國主流搜索引擎Google、Yahoo!、MSN上。

3.網站設計富於年輕、變革的氣息,簡約但功能齊全,有簡便的電子轉賬捐款入口,還放置了很多病毒營銷源,如可以索取印有奧巴馬LOGO的T恤以及宣傳用品,下載奧巴馬的演講作為手機鈴聲。

5、奧巴馬如何給自己做網路推廣和營銷?

1.招攬網路營銷專家,提倡不分窮人富人、不分城市鄉村地普及網路,甚至暗示可能將寬頻作為公共服務提供,拉攏網民,獲得科技行業的支持(矽谷營業收入排名前20位的科技公司共向奧巴馬捐贈143.4萬美元,麥凱恩則從中籌集到26.7萬美元)。

2.搜索引擎廣告大投入:政治熱點,經濟話題,個人品牌關鍵詞。主要投入在美國主流搜索引擎Google、Yahoo!、MSN上。

3.網站設計富於年輕、變革的氣息,簡約但功能齊全,有簡便的電子轉賬捐款入口,還放置了很多病毒營銷源,如可以索取印有奧巴馬LOGO的T恤以及宣傳用品,下載奧巴馬的演講作為手機鈴聲。

6、這次奧巴馬當選,是美國歷屆總統選舉優勢最大的一次嗎?

是里根連任那一次,抄當時里根和老布希是以壓倒性優勢大勝。當時他的對手是華特•蒙岱爾,其實那一次和今年還有一個共性,就是華特•蒙岱爾也選擇了一位女性副總統候選人。
在競選連任的1984年美國總統選舉中,里根以壓倒性勝利擊敗華特•蒙岱爾(Walter Mondale),贏得50個州里的49個州(蒙岱爾只取得他的老家明尼蘇達州和華盛頓特區)。里根獲得將近60%的選票。里根贏得連任的機會一直相當穩固,蒙岱爾在民主黨全國代表大會發表的演說被視為失誤連連,在演說中他說道:「里根會提升稅率,而我也會這樣做。但他不會告訴你,而我會。」
有人說是60年最大的一次,絕對不是;60年前(即1948年)的競選雙方是杜魯門和杜威,當時是杜威前期領先,但杜魯門後來反敗為勝,但優勢並不太明顯。如果說優勢更大的一次,是1932年,當時的羅斯福擊敗胡佛的那次。而美國歷史上得票率最高的總統,就是美國首任總統華盛頓,當時他的得票率是100%,當時根本沒有人和他競選,也沒有人投棄權票。可謂前無古人,後人來者。

7、奧巴馬為何能利用網路競選取得成功,他運用了哪些網路營銷策略

?

8、奧巴馬上任會為美國帶來什麼好處

他這一任是很難當的.
全求有白宮、伊朗、阿富汗、「基地」、通用汽車、衰退、伊拉克、巴基斯坦、華爾街、全球暖化,有的他受的.
奧巴馬的膚色是今年美國大選的最大看點。這位有著一半非洲血統的民主黨候選人被譽為「變革之星」,他在初選中勝出後,膚色似乎變得更加耀眼。英國《泰晤士報》的文章稱:「奧巴馬的獲勝足以說明黑人與白人可以融洽相處……它響亮地證明美國是一片充滿機遇的土地,奧巴馬有機會從哈佛畢業,並可以在華盛頓掀起風暴……外界也有機會重新評估這個太多人恨的超級大國。」

西方媒體之所以會對「奧巴馬現象」多有溢美之詞,其一是他的膚色;其二是他會帶來一場變革。由一個年輕的黑人總統來改變美國的形象,那真是對「美國夢」的一個再好不過的註解了。

的確,奧巴馬不是美國主流社會的核心「盎格魯—撒克遜血統的白人新教徒」。但奧巴馬勝出的原因,恰恰是因為他沒有強調自己的種族特徵,甚至有意與激進黑人劃清界限。因此可以說,奧巴馬既是因膚色而取勝,又並非因膚色而取勝。膚色是他的不同,而「美國背景」則是他的相同。奧巴馬是美國一流高校培養出來的高才生,與其說他是美國種族融合的代表,不如說他是同化的象徵。奧巴馬並沒有打破美國白人的優越感,相反,他的出現在加固著白人的優越感。

美國黑人今天的地位與三四十年前相比,當然已經提高了許多。但是,美國黑人走到這一步,一是靠黑人自身的斗爭;二是由於社會的進步,越來越多的白人意識到種族歧視違背了歷史潮流;三是黑人對美國的主流價值觀的認同。我們常把美國稱為一個「大熔爐」,但這個熔爐更像是一個「盎格魯—撒克遜的模子」。奧巴馬並非例外,這就是為什麼他會比一個白人候選人更需要強烈地表現出他的美國價值觀。

對奧巴馬「美國背景」的認識,會有助於我們理解他的另一個「魅力」——年輕而富有活力。奧巴馬看上去更能滿足民眾渴望變革的心理需求。動盪不安的前景,由初出茅廬的年輕黑人律師奧巴馬與老謀深算的老年白人麥凱恩之間展開的對陣,以及希望有新開端又企盼穩定的民眾情緒,所有這些因素加在一起,會讓奧巴馬佔有多大的優勢呢?借用希拉里與奧巴馬競選時的廣告語,也許可以描述人們最後投票時可能出現的心情:「大家想像一下凌晨三點鍾在白宮接紅色電話的人,若是麥凱恩,會比較安心。」

其實,這場選舉的激烈緊張之處並不在於二位競選者的施政綱領會有多大差別,而在於一場變革已勢在必行,二者都會打出改革牌,又在很多方面會受到同樣的制約,而很難表現出很大的差別。就拿伊拉克戰爭來說,奧巴馬的反戰態度十分堅決。但是,美國大兵怎麼撤?一旦伊拉克發生內亂怎麼辦?「基地」組織在美軍撤退後又在那裡建立基地,美國怎麼辦?沒有人相信,如此復雜的問題,只靠一個堅定的態度就能夠解決。對於經濟、社會保障和教育等其他方面的變革,也存在著同樣的問題。

更何況,美國選民並非不明白,每一位新總統在他上任的第一天就會發現,按照自己競選時信誓旦旦的許諾來施展的舞台,其實是十分有限的。變革也許會出現,但這需要很多條件,也需要時間。無論是對於奧巴馬還是麥凱恩來說,問題的關鍵在於,怎樣才能使選民更詳盡地了解其計劃,並且對這些計劃的最終實現抱有更多的信心。而對於美國大選的旁觀者來說,需要記住的可能是,不要被舞台上角色的變化所迷惑,要看清什麼是勢必要變的

9、奧巴馬競選成功的意義

北京時間11月5日中午,美國民主黨總統候選人奧巴馬當選第56屆美國總統,這位47歲的黑人成為美國歷史上第一位黑人總統和首位非洲裔總統。
奧巴馬以非洲裔黑人和政壇新秀的身份,為什麼能戰勝民主黨內的實力派選手希拉里?為什麼在人們廣泛質疑其政治經驗時依然能以大比分戰勝共和黨資深元老麥凱恩?這些問題 的答案,至少有一部分在於奧巴馬自己獨特的政治之路。
奧巴馬作為黑人候選人,在黨內能夠在初選中戰勝聲望如日中天的前第一夫人希拉里,在大選時再勝資深參議員麥凱恩,最終敲開白宮的大門,的確已經創造了歷史。

首先是政治史的象徵性意義。奧巴馬將成為美國歷史上第一位黑人總統。如果回想僅在40多年前,馬丁·路德·金還在為黑人的基本民權奮斗,不難想像今天美國社會的種族包容性又有了里程碑式的發展。《洛杉磯時報》認為,奧巴馬勝選標志著美國種族平等的又一次飛躍。

其次是國內政治的現實意義。奧巴馬的成功似乎再次證明,在美利堅那片上帝選定的土地上「一切皆有可能」,美國似乎又可以向世界炫耀「美國夢」的無窮魅力。然而回到現實層面,其意義並不總是那麼令人樂觀。一方面,美國白人可能會從此洗脫壓迫黑人的歷史負罪感。另一方面,黑人若繼續抱守遭受白人壓迫的歷史悲情則變得不合時宜,因為奧巴馬的成功已經證明了一切。其結果可能意味著黑人改善其社會群體地位的難度會不減反增,因為白人可以在既有政治、經濟、社會權力資源優勢的基礎上,堂而皇之地要求黑人與之進行平等競爭。此外,奧巴馬勝選還能夠表明,自里根以來保守主義在美國政治、經濟和社會生活中占據絕對統治地位的時代就此結束,美國將面臨著以新自由主義為主導的政治文化多元化局面。

最後是國際政治層面的意義。奧巴馬膚色及血緣姻親的跨國背景,讓很多人相信他可能比其他美國人更能設身處地為從美國及世界其他國家的雙重立場考慮問題。但是,奧巴馬畢竟是美國人選出的美國總統,美國利益至上仍將是其行為和思想至高標尺;他畢竟是美國主流文化的產兒,他內心不可能排斥美利堅政治文化的使命感和道義自負感。到頭來,世界人民面對仍將是一個態度或許溫和,但仍手持大棒的霸權者,因為他對外構想的至高目標就是要「重塑美國的世界領導地位」。

10、分析題:奧巴馬競選的傳播策略

Barack Hussein Obama was sworn in as the 44th president of the United States on Jan. 20, 2009. The son of a black man from Kenya and a white woman from Kansas, he is the first African-American to ascend to the highest office in the land.

He is also the first new president since terrorists attacked New York and Washington on Sept. 11, 2001, the first to use the Internet to decisive political advantage, the first to insist on handling a personal smartphone while in the White House. So striking was the unlikeliness of his candidacy that he embraced that aspect, calling himself "a skinny kid with a funny name" and making "change" the theme for his campaign.

It was a theme with deep resonance for a country enmeshed in what was widely believed to be the worst downturn since the Great Depression. Abroad, many challenges loomed: the war in Iraq, the worsening conflict in Afghanistan, the repercussions from Israel's broad assault on Gaza, the threat of terrorism and the increasing signs that the economic woes that began on Wall Street had spread across the global economy.

Mr. Obama arrived at the White House with a résumé that appeared short by presidential standards: eight years in the Illinois State Senate, four years as a senator in Washington. He had managed to wrest the Democratic nomination from a field of far more experienced competitors, most notably Senator Hillary Rodham Clinton, whom he outlasted in what became an epic primary battle. And he defeated Senator John McCain, the Republican of Arizona, by an electoral margin of 365 to 173, while outpolling him by more than eight million votes.

During the campaign, Mr. Obama laid out a set of large promises that were solidly within the traditional agenda of the Democratic Party, with plans to offer health insurance to all and rece carbon emissions at the top of the list. At the same time, he proposed moving toward what was sometimes called a post-partisan landscape, appealing to voters of all stripes to come together. As he took office, voters seemed cautiously optimistic, with high hopes for the Obama presidency mixed with a sense that complicated problems would take years to resolve.

Mr. Obama's first year in office has been remarkably crowded, with major decisions on conflicts winding down in Iraq, and stepping up in Afghanistan. At home, the Obama administration's early months in office were dominated by a single issue: the economy. In fact, the economy's seemingly relentless slide in late 2008 began reshaping the Obama team's plans long before Inauguration Day, as first the candidate and then the president-elect was pulled in  to discussions over whether to l out the financial system, and then into the raging debate over whether and how to keep General Motors and Chrysler from going under. 

Mr. Obama's first major initiative was a gigantic stimulus package to pump money into an economy in something close to free fall. He introced the outlines of a plan before taking office, and spent much of his first weeks engaged in negotiations with Congress that led to the passage of a $787 billion bill. Republicans derided the bill as unaffordable and wasteful. Not a single Republican in the House voted for the package, and only three Republican senators did -- just enough for Mr. Obama to avert a filibuster.

The vote seemed to presage the reception of the health care reform efforts Mr. Obama put at the top of his agenda. As bills made their way through Congress over the summer and fall, only one Republican senator, Olympia J. Snowe of Maine, seemed at all inclined to cast a vote for the Democratic plans. Conservative anger boiled over ring Congress's August recess, and it took a televised address to a joint session of the House and Senate by Mr. Obama in September to stop the slide of his own popularity and that of the health plans.

Overseas, Mr. Obama quickly reshaped policy on the wars in Iraq and Afghanistan. In Iraq, he set a date of August 2010 for a pullout of most troops. He ordered that 21,000 additional troops be sent to Afghanistan, significantly stepping up American military involvement. Pakistan became a new focus of administration attention, as the Taliban continued to seize ever-larger swaths of the country's western regions.

On his second day in office, Mr. Obama issued executive orders banning torture and closing the secret prisons run by the Central Intelligence Agency. In April, he released memos from the Bush administration Justice Department that authorized brutal treatment of so-called "high value'' terrorism suspects, a move that ultimately led to a criminal investigation of the handling of detainees.

In general on foreign policy, Mr. Obama sought to emphasize diplomacy and multilateral cooperation, in place of the go-it-alone attitude that marked much of George W. Bush's presidency. In some areas there were few early signs of success -- North Korea defied the U.S. and the United Nations by holding more missile tests. But Iran proced some potentially significant concessions on its nuclear program in the first face to face meetings with the U.S. under the Obama administriaton.

In a stunning surprise on Oct. 9, 2009, the Nobel committee announced that it had awarded its annual peace prize to President Obama "for his extraordinary efforts to strengthen international diplomacy and cooperation between peoples."

與奧巴馬競選的了網路營銷優勢相關的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