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英國傳媒類研究生選校 利茲 (國際傳播) 和 萊斯特(新媒體和社會) 哪個比較好? 謝謝各位 急!
綜合排名萊斯特這幾年好一些,有的世界排名是利茲比較高,但說實話,綜合排名參考意義不大,尤其對於1年的master。所以還是應該更看重專業排名一些
這倆學校的傳媒專業在英國常年排名都非常高,各有優劣勢,所以關鍵你還是應該多看看學校的課程設置,根據自己的興趣喜好還選擇,這個別人就不好瞎推薦了
生活方面,利茲是英格蘭北部的大城市,市中心比較大,而萊斯特是英格蘭中部的中小城市,不如利茲繁華。大城市女生逛街會比較喜歡,但也有利有弊,利茲的黑人、阿X很多,治安不太好。萊斯特的阿X也很多,阿X區在北部,萊大校園在城市偏東南部,靠近白人區,相對好一些。氣候上,利茲比萊斯特方位北,冬天更冷
國際傳播涉及的方面多一點,因此相對學的內容也泛一點;新媒體研究的側重點和前者稍有差別,看你自己喜歡哪個了。萊大新媒體一年下來貌似要寫的essay比較多,先打個預防針,你語言沒問題當然更好拉
2、新媒體和傳統媒體哪個更有利於社會和諧
新媒體在中國蓬勃發展,對當代社會產生深遠的影響,包括媒介生態的變化、生活形態的轉變、社會階層的重組、思想觀念的沖擊等等。究竟新媒體帶給我們什麼?對個人造成多大的變化?如何改變媒介生態?對中國社會又有多大程度的改變力量?我們認為問題的答案,從根源上來說,取決於人而非新媒體,即在新媒體時代,人們的媒介使用情況、媒介素養與新媒體素養情況、對新媒體的認知與評價等等。惟有了解這些基本問題,我們才能進一步思考新媒體對中國現階段社會的影響與意義。
本文為國家985平台項目《新媒體與社會發展》 大規模問卷調查的預調查成果,於2012年在上海組織了兩場焦點小組訪談 ,第一組為基本學歷組(高中及高中以下),第二組為較高學歷組(高中以上),共21人參加。受訪者是住在上海的普通市民,包括上海本地居民、從外地移居上海的白領階層或專業人員,以及從農村到城市工作的外地民工,年齡介於24到60歲之間,男女比例相當,教育程度從初中到大學,籍貫分布與上海的人口組成較為符合,來自外地的居民略多於上海本地居民。在家庭方面,三口之家佔了八成,家庭人口最少兩人最多四人,已婚者佔了八成。雖然家庭人口差異不大,但是家庭月收入差異甚大,家庭月收入最低為2300元,最高達到25000元,之間相差超過10倍。在從事的職業方面,包括專業技術人員(醫生、教師等)、職員(保安、倉管等),工人、個體戶、自由職業者、離休幹部與公司管理者等。
一、媒介使用情況
在電視、報紙、廣播、網路四種主流媒體中,受訪者最常使用與最不可或缺的媒介都是網路,所有受訪者都有上網經驗,最長15年,最短1年,均值為8年。上網目的以信息、娛樂、交流為主,其次才是購物。雖然受訪者的生活離不開網路,但是他們最信任的媒介卻是電視,其次才是報紙與網路。在所擁有的新媒體設備方面,所有受訪者都有可以上網的電腦,超過六成的人擁有平板電腦,超過六成人的手機可以上網,但擁有智能手機的人不到五成。在新聞渠道方面,電視與網路是受訪者主要的新聞渠道,年齡較大的女性更多以電視作為主要新聞渠道(均值51歲),而年齡較輕的男性更多以網路作為主要新聞渠道(均值32歲)。
2
從訪談中,我們了解到網路為何在受訪者生活中如此不可或缺,因為依託網路技術且便於攜帶的新媒體,已經不僅僅是"身體的延伸",它更像是身體的一部分,且匯集了電視、報紙、書籍、廣播等各類型媒體的內容:
1.網路即生活
受訪者無論男女老少,皆離不開網路。一早起來就把電腦打開上網的人超過六成,看股市、看新聞,有的人還沒起床就開始用平板電腦,甚至上廁所也繼續用平板電腦,上班途中低頭看手機,到了公司繼續上網,於公於私,他們都離不開網路。L女士(55歲)說:"9點半上網看股市,聽聽裡面的mp3音樂。一面放音樂,一面看股市,一面做做家務。到中午,股市沒有了,就上上網,打打游戲。無聊啦,就看看新聞,在網上看看房子什麼的,就這樣過了一天。" X先生(29歲)說:"早上起來第一件事,電腦開開,在電腦上看新聞……邊吃早飯邊看。然後有事就出去忙,比如說在外面等人或者說很無聊的時候,就掏出手機來看看新聞。" K先生(39歲說):"早上的話一般在7點鍾左右醒來,在被窩里看一會iPad,大概8點鍾上班,上了班基本上就會和網路有關系,一直就上網。"
2.新媒體如影隨形
手機、平板電腦等隨身設備使得新媒體應用更加方便,也讓非電子化、數碼化的傳統媒體在某些情況下淪為候補媒體,例如在公司不能上網時只好看報紙,在家中不能上網時只好看電視。K先生(39歲)說:"我們家的電視是個擺設,幾乎從來不看,除非老人在家,他們會看一下。" P女士(38歲)說:"我們電視已經不大開了,一般能在電視上看到的,在電腦上也都能看到。"N女士(38歲)說:"上班時間不能上網,有空就會看看報紙,《文匯報》《解放日報》等等。但是感覺現在的報紙好像沒多大意思,政治方面的內容比較多……不太吸引人。" D先生(25歲)說:"我在單位里就看報紙,因為單位訂報紙,就看,看《勞動報》,但是看的內容不多,因為有很多廣告。一回到家電腦就打開了。"
從訪談中,我們發現,從某種程度上來說,上網已經超出了媒介使用的概念,新媒體也已經超出媒體的范疇。在智能手機、平板電腦等攜帶型的設備發展下,新媒體成為人們接收內容的終端界面,匯流了各種媒體的內容,一個小小的新媒體設備裝載了電子書、電子報、電視劇、電影等等,這或許造成了新媒體"取代"傳統媒體的錯覺,其實,更正確的說法應該是新媒體"包括"了傳統媒體。
3.健康也是關鍵因素
媒介使用受到工作、家庭、身體因素影響,其中,身體因素影響最大,特別是視力問題。手機屏幕小,需要好眼力,而平板電腦的屏幕較大且容易操作,因而成為中老年人的"新寵"。W女士(52歲)說:"沒事了,就在msn上跟我女兒聊聊天,我現在就是用iPad2,隨時都可以坐在那裡上網……手機主要是年輕人看看,對於我們字太小了。"而在外企工作十分忙碌的Y女士(25歲)說,回到家絕對不想再看到電腦,在地鐵上也無法用iPad或手機,因為會頭暈。
使用新媒體與使用傳統媒體相同的是受到使用者閑暇時間多寡的影響,不同的是使用者在使用新媒體時,對輻射影響健康的顧慮多於傳統媒體。Q先生很少上網,因為擔心影響到懷孕的太太;Y先生天天上網,因為他"上班時很空"。Y先生(55歲)說:"我是物業管理,所以我上班時很空的,一上班就把電腦打開了,上班時就一直上網……如果碰到電視直播重大的事情,我還把後面的電視機打開來。"
二、媒介素養情況
本研究對媒介素養的定義主要根據美國媒體素養中心(CML:Center for Media Literacy)的定義:人們面對媒體各種信息時的選擇能力、理解能力、質疑能力、評估能力、創造能力、生產能力、思辨的反應能力。對受訪者媒介素養的情況從兩方面進行考察,一是通過訪前問卷的定量分析,二是通過焦點訪談內容的定性分析。在訪前問卷中,媒介素養包含了"媒介組織"、"新聞素養"、"刻板印象"、"媒介參與"共四道題目,焦點訪談則主要談及受訪者對媒體的認知、理解、創造、質疑與思辨能力。
1.媒介素養有待提升
統計後發現,受訪者的基本媒介素養依然有待提升。他們對媒介組織有基本的認識,幾乎所有人都知道國外的媒體不一定是由國家經營的;但依然存在刻板印象、將新聞等同於現實的問題。受訪者中有近四成的人將新聞等同於現實,以為新聞報道可以完全反映客觀世界;近三成的人存在刻板印象問題,同意外地民工造成了上海的治安問題;而曾經通過媒體發表意見的人沒有過半。
此外,受訪者對媒體的質疑態度並不均等,且普遍相信權威。雖然他們最常使用與最不可或缺的媒體都是網路,但是無論學歷的高低,最信賴的媒體都是電視,認為電視新聞"比較真實"。基本學歷組第二信賴的媒體是網路,而較高學歷組第二信賴的媒體則是報紙。N女士(38歲)說: "網路上的新聞,我覺得不是全可信的。現在虛假的也挺多的,電視相對來說要真實一點。"受訪者認為"官方"權威媒體還是比較可信的,且年紀輕與學歷高的人有更加相信權威的傾向。W先生(25歲)說:"像一些官方的報紙肯定還是比較客觀比較有權威性的。比如說像《文匯報》《解放日報》、新華社的一些新聞,比較權威的機構、政府部門相對而言還是比較客觀的、有權威性的。"
2
2.廣告素養有待加強
此外,受訪者的廣告素養也有待加強。訪談中,我們發現年紀輕的受訪者對植入式廣告的接受度非常高,不僅對無所不在的廣告騷擾不以為意,甚至認為是一種智慧的表現。Y女士(25歲)說:"前段時間看《杜拉拉升職記》,本來就是講辦公室的事情,那如果她到茶水間拿一包立頓紅茶,拿一個雀巢咖啡,這很正常,因為大家辦公室就是這樣的。"W先生(25歲)說: "之前一個電視劇叫《無懈可擊之高手如雲》,會打清揚的廣告,我看得很開心,而且我去超市的時候就會走到那裡去買,會受到它的影響。我們做生意的人頭腦都比較理智一點,但還是會受這方面的影響。還比如說讀大學的時候,一個選秀節目叫《快樂女生》蒙牛酸酸乳,我平時吃早餐的時候就會喝這個。"
由於新媒體帶來更多新形態的廣告營銷方式,例如運用電子郵件等方式攜帶產品消息的"病毒式營銷"(viral marketing),或以在線游戲的形式讓使用者不知不覺中接觸到廣告信息的"廣告游戲"(Advergames)等等,因此,廣告素養的重要性與日俱增,而且廣告素養能力的建構難度也愈來愈高,不僅對廣告信息要有分辨能力,還要對廣告內容與廣告出現的形式具備批判能力。Robert McChesney在2002年第一次ACME會議上即提出:我們面對的是一個高度商業化與利益導向的媒體系統,這對於公民社會是很糟糕的事。他強調媒體素養教育不應只是告訴消費者媒體商業利益的結構,還要讓他們知道媒體系統是如何與為什麼運作,如此,他們才能批判並參與。
三、對新媒體的感受與評價
多數受訪者對中國媒體的評價是"說不準"(66.7%),雖然如此,受訪者對新媒體的正面評價極高,認為新媒體給中國社會帶來很大的變化。即使他們也感受到新媒體猶如雙刃劍,但一致認為新媒體對整體社會的正面影響多於負面影響。所有受訪者皆同意新媒體有助於維護個人權利、加速社會改革、提升社會公平正義,並期盼新媒體能發揮監督力量,促使傳統媒體"說真話"。
1.新媒體傳達民意
受訪者認為新媒體的出現加速了各方面的改革,雖然離"令人感到滿意"還有一段距離。C女士(60歲)說:"現在國家政府也開了微博,很快就能聽取民意。它還可以表達老百姓的呼聲。現在比過去好很多了,老百姓有意見就很快傳播出去了,包不住的,而以前很多事情我們老百姓都不知道,有些是沒有辦法報道的。但是離滿意還很遠。現在是改革開放的重要轉折期。"
受訪者雖然樂見新媒體傳達民意,但他們同時認為執政者的心態更重要,因為新媒體雖然提供了自下而上的表達渠道,但關鍵在於上面聽不聽。Z先生(59歲)說: "這個得看媒體人肯不肯彎下腰讓受眾表達。我給你舉個例子,中國北方一個縣級市的市政府網站搞了一個對政府執政滿意度的民意調查,只有兩個選項:一個是滿意,一個是非常滿意。"
2.新媒體透明公開
受訪者認為新媒體透明公開,有助於維護個人權利、提升社會公平正義,並期盼新媒體能促進傳統媒體"說真話"。M先生(51歲)說:"我覺得新媒體透明度比較高,有時候把社會的不公正一面揭露出來了。新媒體比舊媒體做得好。我們老百姓只希望媒體說真話,真實地報道。我認為現在媒體還是蠻開放的,真話已經達到了70%到80%,把我的視野打開來了。"C女士(60歲)說:"我覺得新聞最重要的就是真實。新媒體在公正公平這方面起了很大的作用。因為你透明嘛,啥事情大家都知道,能做到真正的公平。"
受訪者期盼新媒體能像太陽一樣,把一切照亮,讓大家聽清楚、看明白,不僅在民間發揮作用,也把政府機關攤在陽光下。Z先生(59歲)說:"我希望新媒體曬曬各級政府。舉個例子,房價漲啊漲啊……開發商說我的利潤率就在10%到15%,那麼錢都到哪裡去了?到現在為止,我就看不到政府向老百姓講清楚。"
3.新媒體是雙刃劍
受訪者雖然對新媒體滿懷希望,但同時他們對新媒體的負面影響也極為擔憂,主要的擔憂在於信息安全問題。W女士(52歲)說: "像我們的信息怎麼他們(電話詐騙)都收集得到的呢?我們的手機號碼他們怎麼會知道的?都是通過網路過來的,也不好。"其次,他們對未成年人依賴網路也感到擔憂。Z先生(59歲)說: "我認為唯一值得擔心的應該是新媒體綜合征,大家離不開新媒體了。比如說上海停電三天,我估計有不少人馬上要自殺去。"
四、結語
根據研究結果,我們可以進一步思考以下三個問題:
1.新媒體在媒介競爭局面中是贏者通吃嗎?
新媒體很大程度上改變了受訪者的媒介使用與生活形態,他們明顯離不開網路,電腦、智能手機、平板電腦成為媒介內容匯流的終端界面。雖然新媒體的使用頻率已明顯高於傳統媒體,但是受訪者對傳統媒體中的電視與報紙信賴程度更高的情況,迄今尚未改變。在新聞渠道方面,年齡較大的女性主要收看電視新聞,而年齡較輕的男性則更多閱讀網路新聞。由此看來,新媒體在媒介競爭格局中,似乎獲得了壓倒性的勝利,但值得重視的是,"通過電腦看電視,通過手機讀報紙"的大有人在,現階段新媒體在設備方面(硬體)拔得頭籌,但內容方面(軟體)則不然。
事實上,從使用者或媒介內容的角度來看,傳統媒體與新媒體的界線正在消弭,因為技術的擴散改變了傳統媒體的使用方式。由此可見,新媒體在媒介競爭局面中並不是取代性的,而是一股融合與引領的力量,引發我們重新思考媒體、媒體與人、媒體與社會的所有相關議題。
2.使用新媒體能提升個人的媒介素養嗎?
新媒體時代,受訪者獲取信息的渠道更多元、知識面更寬廣,但是受訪者依然存在刻板印象、將新聞等同於現實,對於媒介的參與性與廣告素養也有待提升。在新媒體素養方面,受訪者雖然對新媒體有所認知,使用時沒有嚴重的技術障礙,並且對新媒體相關議題了如指掌;然而,他們對信息的質疑與思辨能力並不高,傾向於相信權威。在廣告素養方面,雖然受訪者都知道什麼是植入性廣告或置入性營銷,但是多數受訪者不以為意,教育程度較高的受訪者還認為這是廣告商智慧的表現。可見,受訪者雖然知道新媒體可以維護個人權利,但是對於個人權利的意識尚未全面覺醒。
新媒體帶給人們更便利的生活、更豐富的信息,並提供個人對大眾發聲的渠道,但在訪談過程中,我們感受到,新媒體擴大了受訪者的知識面,他們對各方面的議題都能侃侃而談,但是其媒介素養並沒有因為新媒體的使用而得到提升。新媒體讓人們對信息(特別是大眾關注的社會案件)有更好的掌握,但是對於個人的媒介素養,無論是傳統的媒介素養或新媒體素養,都沒有明顯的提升作用。這點需要在往後較大規模的問卷調查中進一步驗證。
3.從中國現階段社會來看,新媒體的核心價值是什麼?
英國ESRC項目"虛擬社會?電子技術的社會科學" (1997-2002)的研究結果指出探討建構虛擬社會(網路)的新科技的五個原則:第一是語境的重要性,指新科技的吸收與利用主要取決於當地的社會背景;第二是不平等的假設,指對新科技的恐懼與新科技帶來的風險,在社會上的散布是不均等的;第三是補充而非取代,因持續的實證研究結果指出虛擬社會不會取代真實社會;第四是愈虛擬愈真實(the more virtual, the more real),研究結果發現在線活動與虛擬空間會修復並刺激真實世界中的活動與空間;第五是愈全球愈本土(the more global, the more local),反對距離已經消失的說法,因為在超越本土與推動全球的努力下,全球性已演變成依賴特定的本土經驗和認同。
這五個原則或說結論在近年來得到不斷的闡釋與延伸,特別是第一條語境的重要性從未被推翻,可以說是關於科技與社會研究的金科玉律。據此,我們重新思考新科技支撐的新媒體在中國現階段社會如何被吸收與利用,新媒體在中國現階段的社會背景(語境)中具備什麼樣的獨特意義。從訪談中,我們發現受訪者對新媒體的吸收與利用還很有限,顯然他們"利用"媒體或參與媒體的能力比較欠缺,且對於大眾媒體的產制過程、信息與內容產制者的意圖與商業利益、消費者權利等認知皆有待提升。此外,從他們的言語中,我們多次聽到"老百姓"、"官方"等遠離公民社會的字眼,新媒體帶來的社會變革並沒有從這些一般居民的表述中體現出來。
雖然如此,我們仍然可以從受訪者對新媒體的熱情與贊揚之中,感受到新媒體在特定社會背景下的價值。他們對新媒體的評價遠高於傳統媒體,認為新媒體能夠促進中國媒體與社會的整體提升。雖然受訪者也認同新媒體是"雙刃劍"的說法,但是整體而言,他們對新媒體充滿期待。因此,我們總結新媒體在中國現階段社會的核心價值在於民眾對它的期盼:一是盼望新媒體能促進中國媒體"說真話",二是盼望新媒體能匯集民意成為與執政者溝通的渠道,三是盼望新媒體發揮監督功能,揭露社會不公正的問題。由此,我們推論,新媒體在技術的支撐下成為民眾盼望的載體,這是新媒體在中國現階段社會中特有的核心價值。問題是這樣深厚的盼望將"喚"來什麼樣的將來,盼望如何被滿足,盼望與現實的距離,失望與社會問題等等。這些新科技在特定的社會語境下所帶給一般大眾的感受,是社會發展過程中,應被持續關注的議題
3、新媒體的作用是什麼?
不知道樓主是說的新媒體藝術還是新媒體營銷我都給說說吧
新媒體藝術不同於現成品藝術、裝置藝術、身體藝術、大地藝術。新媒體藝術是一種以「光學」媒介和電子媒介為基本語言的新藝術學科門類,新媒體藝術是建立在以數字技術為核心的基礎上的,這樣說起來不免讓人覺得有些抽象,感覺上新媒體藝術離我們還有些距離,其實不然。新媒體藝術說白了就是數碼藝術,其表現手段主要為電腦圖形圖象(computer graph),即許多業內人親切地對其簡稱道的CG。其實新媒體藝術的范疇具有「與時俱進」的確定性,眼下他主要是指那些利用錄象、計算機、網路、數字技術等最新科技成果作為創作媒介的藝術品。因此新媒體藝術已經在不經意中深入到了現代藝術的各個領域中去了
新媒體營銷:網路雜志和博客營銷是WEB2.0下誕生的新媒體的代表,而以他們為代表的新媒體營銷已經走出了商業化的步伐,他們所獨具的營銷模式,已經顯露出來無限的商機。只是模式的不成熟讓其尚無法實現更快的飛躍。而在新媒體的不斷挖掘和完善下,新媒體營銷模式一旦成熟,必然能夠在互聯網商業大潮中形成和構建屬於自己的一片商業和營銷空間。
4、新媒體,自媒體,社會化媒體有什麼區別
參考一下:"新媒體(Newmedia)"一詞源於CBS(美國哥倫比亞廣播電視網)技術研究所所長P·Goldmark1967年的一份商品開發計劃。之後,美國傳播政策總統特別委員會主席E·Rostow在向尼克松總統提交的報告書中,也多處使用了"NewMedia"一詞(1969年)。由此,新媒體一詞開始在美國流行並迅速擴展至全世界。
「自媒體(WeMedia)」概念在2002年底,由專欄作家DanGillnor首先提出。2003年7月美國資深媒體人SBowman和CWillis聯合發布了名為「WeMedia」的線上研究報告。
「社會化媒體(Socialmedia)」概念在2007年,最早出現在《什麼是社會化媒體》一書中,以Facebook和Twitter為代表的社會化媒體在全球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力,並逐漸發展成為與門戶網站、搜索引擎和電子商務相匹敵的互聯網基礎性應用。
新媒體、自媒體和社會化媒體的聯系和區別
1.傳統媒體
媒體(media)是傳播信息的媒介,傳統四大媒體為:電視、廣播、報紙、雜志。
這個概念是我們開始分析的基石。結合傳播學中經典的5W模型,琛姐畫了下圖來描述傳統媒體:
「5W」模型來自於五個要素同樣的首字母「W」,它描述了構成傳播過程的五種基本要素,影響極為深遠。「5W」模型是:誰(Who,傳播者)→說了什麼(SaysWhat,信息)→通過什麼渠道(InWhichChannel,媒介)→向誰說(Towhom,接收者)→有什麼效果(Withwhateffects,傳播效果)。
傳統媒體時代,只有權威組織機構才具有媒體資質,它們通過傳統媒介(電視、廣播、報紙、雜志等渠道)傳播信息,傳播對象可以是任何人。
2.新媒體
關於新媒體的定義很多,至今沒有定論,我們來看兩個比較權威的: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對新媒體的定義:「以數字技術為基礎,以網路為載體進行信息傳播的媒介。」
美國《連線》雜志對新媒體的定義:「所有人對所有人的傳播。」
這兩個定義反映了:相對於傳統媒體而言,新媒體有兩個最核心的改變,一是傳播媒介由傳統媒介變成了基於互聯網的新媒介,二是傳播者由權威媒介組織變成了所有人。不過第二個特點在新媒體發展早期並沒有被強調,直到自媒體迅速發展,普通個人作為傳播者才引起廣泛關注。
當在傳統媒體前加上「數字」時,它們就成為了「新媒體」,例如:數字電視、數字廣播、數字報紙、數字雜志等等。
3.自媒體
美國資深媒體人SBowman和CWillis聯合發布的名為「WeMedia」的線上研究報告指出,「WeMedia(自媒體)」是普通大眾經由數字科技強化、與全球知識體系相連之後,一種開始理解普通大眾如何提供與分享他們自身的事實、新聞的途徑。
這個定義的重點是「普通大眾」,即自媒體的核心。傳統媒體把傳播者和接收者區分得很清楚,是一種「自上而下」、「點對面」的傳播方式,自媒體打破了這種不公平的傳播方式,它強調普通大眾也可以成為傳播者,傳播者和接收者的界限被模糊,傳播方式轉化為「點對點」。從定義分析,自媒體是一種特殊的新媒體,它對新媒體中的傳播者做了更嚴格的限定。
當把新媒體的傳播者限定為「個人」時,它們就成為了自媒體,例如:個人博客、個人主頁、個人日誌等等。
4.社會化媒體
社會化媒體的概念出現最晚,爭議很大,我們選擇早期的兩個較為權威的定義作為參考:
AntonyMayfield在《什麼是社會化媒體》一書中將社會化媒體定義為一種給予用戶極大參與空間的新型在線媒體。
DionHinchcliffe認為社會化媒體的定義應遵循一些基礎規則:以對話的形式溝通,而不是獨白;參與者是個人,而不是組織;誠實與透明是核心價值;引導人們主動獲取,而不是推給他們;分布式結構,而不是集中式。
社會化媒體與其它新媒體的區別在於,社會化媒體在網路中模擬了真實世界的人際關系,並且將真實世界的信息傳遞方式在互聯網進行移植、擴大,使得個體的聲音被傳播得更遠。並且,它的傳播者也是個人,不是組織。
所以,我們可以把社會化媒體理解成是一種特殊的自媒體,它強調接收者由所有人變成基於社交網路的傳播。
5、如何看待新媒體藝術在當下社會中的發展
1 新媒體藝術的產生及定義
新媒體自從產生以來就一直是個極具爭議的話題。新媒體包含的內容很多,可以從媒體統治的時代來劃分什麼是新媒體什麼是傳統媒體,也可以從科學技術的發展情況上來區分,因為新媒體的出現是科技發展的必然產物,但無論如何都可以明確的一點是,新媒體是有別於傳統媒體的新式媒體形態。隨著現代信息傳播技術的不斷進步,新媒體也隨之產生不斷變化,並且在人類社會里產生廣泛及深刻的影響,人們的日常生活方式、行為方式、思維方式也隨著改變,一部分藝術家也越來越多地依靠新媒體對自己的藝術進行闡述和表達。這種新媒體藝術藉助高速發展的科學技術,試圖從傳統媒體中脫離出來,尋求一種全新的表述方式,從簡單的敘事變為敘情,從單一的感官感受變成綜合性的體驗,無論是新媒體還是新媒體藝術,都取得了迅猛的發展。
2 新媒體技術對藝術的影響
20世紀末以來新媒體技術逐漸發展,而新媒體藝術則是利用新技術賦予藝術家新的手段,藝術形式不再是單純的平面畫面或者是立體作品,而是各式各樣新式的表現形式,並且大多具有交互體驗。這種體驗給受眾一種全新的感受,不再是單方面的接受藝術家傳達的信息,而是可以參與到其中,能夠更深刻的體驗,這種追求即時效果和互動感受也是新媒體環境下藝術的新的表現特點,作為一種結合了多種表達方式和表現手段的藝術形式,給藝術家的藝術創作也帶來了更多的靈感和更廣闊的視角。作為不停探索人類新想法、不停突破現有界限、走在大眾思維前端的藝術家,將電腦科技等新媒體技術與現有表現手段結合在一起,實現藝術形式的不斷創新。
談到新媒體技術對藝術的影響就需要先了解新媒體所具有幾個比較突出的特點:
一是成本低,製作流程比較簡單。新媒體環境下的信息製作相比傳統媒體更加低成本高效率。傳統媒體的信息製作環節十分復雜,先由記者進行前期採集編輯,然後由媒體公司進行後台完善總結,再通過各種渠道發送出去。新媒體卻節省了其中很多環節,信息大多藉助網路傳播,在傳播過程中節省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成本,不像傳統媒體需要依靠紙質的大量印刷或電視廣告的大量播放才能達到宣傳的目的,對於一般受眾來說,接收信息的成本也大大降低,相比傳統媒體人們更傾向於免費的新渠道。
二是傳播范圍廣、速度快、信息傳達比傳統媒體順暢。新媒體環境下的信息的傳播可以依靠自由發達的網路和受眾隨身攜帶的客戶端來實現,相比依賴紙張的平面媒體、依賴電視的電視媒體、依賴收音機的廣播媒體,新媒體可以將各種媒體的優勢集為一身,打破媒體自身的界限,將各種技術手段聯系在一起,使信息傳播的雙方都可以得到更加有效的交流。隨著互聯網及雲時代的到來,產生了信息爆炸的現象,人們接收信息的途徑也不同於以往,更加簡潔明快迅速的接收方式更合乎當下快速的生活節奏。
三是受眾體驗更良好,相比傳統媒體具有交流互動的優勢。傳統媒體在信息傳播的過程中扮演輸出的角色,具有交流的局限性,無法很好地和受眾交流互動,即使有也不能實時互動,不具有時效性,而新媒體技術不只是單方面的輸出,還有雙方互相交流的互動,具有良好的時效性、活躍度、新鮮感。
結合新媒體信息傳播的特點,藝術家在利用新媒體進行藝術創作的時候也可以嘗試相比以往藝術行為的更多的新形式。基於科學技術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人類對自身人性的探索也越來越多,從大工業社會量產的精神需求逐漸轉變為強調個體突出個性的精神需求,在這一前提下,能夠進行交互的藝術應運而生。人類不再是生硬地單方面接收,而是富有個人情感的交流互動,每個受眾個體的不同都會對信息傳達的這個過程產生不同的影響,造成不同的後果。相比過去,人們更樂意於表達自己的情感,體驗他人的感受,展現不同的樣態。
一方面,新媒體比傳統媒體更具有客觀上的優勢,另一方面,在主觀層面上受眾也更樂於接觸新媒體。
藝術家在進行新媒體藝術創作的時候可以藉助其信息傳播的優勢,綜合各種渠道,在更多的媒體媒介上進行藝術表達,這種新興的藝術創作形式給人們日新月異的感受。
3 對新媒體藝術未來發展的思考
隨著科技的不斷發展和進步,時代也不斷的推進,當下社會的主要發展特徵之一就是新媒體的崛起。媒體藝術的運用更加廣泛更加專業,新媒體給社會生活各個方面帶來了各式各樣的影響,從事藝術行業應當更加努力學習新的知識以應對不斷快速變化的社會,積極主動對現有的生活進行提升和改變,才不會被時代淘汰。
新媒體為藝術帶來了全新的科學技術、觀念思想、行為方式,也為藝術帶來了一些弊端,某些藝術的創作逐漸被大眾同化,逐漸變成快餐、簡單、無腦,可供思考的空間越來越少。因為對個性的逐漸倡導,人們對自己的喜惡也愈發明確,在選擇信息的過程中越來越傾向個人口味。如果無法對信息進行有效的辨別,可能在接收的過程中會因為個人的差異選擇更多的垃圾信息,從而在信息傳遞的過程中無法收獲有益的資源。
對科學技術的過度依賴也可能導致藝術本質的偏離,從利用客觀事物表達主觀情感進行思考變為單純為表現客觀事物的技術樣態,從而忽略了人的主觀思想的重要性。在這個信息爆炸、各種想法紛至沓來的時代,對與錯的界限也越來越模糊,隨著技術的進一步發展,甚至機器也會越來越像人類,在虛擬世界中存在的人與在現實世界中存在的人可能愈發分離不清。在這樣一個背景下,人類社會發展的標准或目的到底是什麼,這又是未來我們需要不斷思考的一個問題。
4 結語
在這個新媒體藝術不斷發展的時代里,人類的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都有了很大的進步,對審美觀念也提出新的需求,因此在進行藝術創作的過程,不僅在客觀上要合理運用科學技術,也要在主觀上擺脫固有的思維模式,從統一、簡單的平面角度變為多樣、復雜的立體角度。在對新媒體藝術不斷開發和探索的過程中,我們可以得到大量有價值的信息,這種與新技術相依相生的藝術形態是社會發展的產物,研究新媒體藝術也是對人類社會的發展過程進行歸納總結。
6、如何看待新媒體對社會產生的正負作用
1、要承認事物的兩面性,新媒體肯定有它正面的功能,但作為一新生事物,在發展過程中必然也會有負面的東西存在。這是合理的,不能因此而否定新媒體,不能因噎廢食。
2、積極推動新媒體向積極的方向發展,充分發揮它的積極作用,同時加強對新媒體的引導與管理,盡量減少它的負面影響。
個人觀點,僅供參考
7、談一談新媒體對社會生活的影響?
新媒體對人們生活的影響
(一)新媒體對人際交往的影響
新媒體的存在。改變了人們以往的交流方式,我們只需要電腦、手機等通信工具就可以實現快速的交流,許多人已經開始利用新媒體的環境。改變生活,提高生活質量。但新媒體這種交流方式也是有缺點的,使我們交流的時候沒辦法看見對方真實的感情與情緒,可能由於某條信息的發送錯誤,產生一些誤會,也有很多人利用新媒體進行欺詐。
由於新媒體發展突飛猛進,主要載體依託於移動設備,使得很多人過分的情感依賴於手機等移動設備,在實際生活中變得冷漠,甚至有「不要讓你的孩子被手機帶大」這樣的宣傳語來警示人們新媒體內容對我們有巨大的吸引力,但凡事應該懂得適可而止,不要讓它影響了你現實的生活。
(二)新媒體對人們文化興趣的影響
隨著新媒體的出現,人們開始採用電子閱讀方式。根據調查報告統計顯示,2016年,我國成人手機閱讀比例達到52.1%,同比增長9.8%,並且我國人均手機閱讀時間超過半小時。
人們閱讀的大部分是微博、微信等軟體,這里的信息具有豐富、全面、有趣,也有通過視頻收看方式,傳統的電視沒有辦法快進。並且總有廣告的出現。通過網路觀看有快進功能,還具有選擇性。
(三)新媒體蘊含了巨大的商機
由於新媒體傳播快、受眾廣、開放性、多元化的特性,使其蘊含了巨大的商機,催生了一系列的產業,直播、購物、各種交易平台等等。
8、新媒體與社會互動的關系?
血緣關系的維護;地緣關系的鞏固;業緣關系的拓展;社會信息的獲取··························································
9、新媒體與自媒體到底有什麼區別???
一、什麼是新媒體
所謂的新媒體就是相對於傳統媒體(報刊、廣播、電視等)而發展起來的一種新的媒體形態,包括網路媒體、手機媒體、數字電視等。新媒體概念比較寬泛,是利用數字技術、網路技術,通過互聯網、寬頻區域網、無線通信網、衛星等渠道,以及電腦、手機等終端,為用戶提供信息和娛樂服務。嚴格地說,新媒體應該稱為數字化新媒體。
二、什麼是自媒體
自媒體(又稱「公民媒體」或「個人媒體」),是為個體提供信息生產、積累、共享、傳播內容兼具私密性和公開性的信息傳播方式,是指私人化、平民化、普泛化、自主化的傳播者,以現代化、電子化的手段,向不特定的大多數或者特定的單個人傳遞規范性及非規范性信息的新媒體的總稱。自媒體平台包括:博客、微博、微信、百度官方貼吧等網路平台。
自媒體的技術是互聯網時代必不可少的技術。互聯網+最重要的就是互聯網思維,互聯網上缺的不是產品,而是銷產品的人。如果你要把自己的產品在互聯網上銷售,就必須用到營銷這種技術,可以給你的產品帶來大量的精準流量。我聯合互聯網上的一些網路營銷大牛,組建了這個群,前面是1 5 3中間是六 五 九,後面是 九 三 4,把他們串聯起來就可以了。如果不是想學習最前沿的網路營銷,不要加。不是真心想進步的,不要加。如果你希望玩轉互聯網+,成為營銷大神,那麼歡迎。
三、新媒體和自媒體的區別
1、被動與主動:同樣依賴網路Web2.0的支持,自媒體幾乎完成了新媒體能完成的所有任務。用戶由被動地接收互聯網信息向主動創造互聯網信息發展,從而更加人性化。
2、自主權:自媒體與同樣以網路為依存的新媒體相比,它擁有了更大的話語空間與自主權,使用者可以自由的構建自己的社交網路等。自媒體成為了草根平民大眾張揚個性、表現自我的最佳場所。所以從中文的字面意思來講,自媒體的"自"還可以理解成"自由度"較之過去的"新媒體"有了明顯的改善。
另外,有人會問 自媒體屬於新媒體嗎 ?小編覺得自媒體繼承了新媒體的傳播特點,是對新媒體的升華,也在新媒體的范疇之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