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關於文化局有那些職位?
主要職責:
(一)貫徹執行黨和國家關於文化藝術、文物、廣播電影電視、新聞出版管理工作的方針、政策和法律法規;研究擬定並組織實施全市文化藝術、文物、廣播電影電視、新聞出版工作的政策、規定和措施。
(二)組織、指導和協調全市文化藝術、文物、廣播電影電視、新聞出版的改革和發展工作;研究擬定並組織實施全市文化藝術、文物、廣播電影電視、新聞出版事業的中長期發展規劃和年度計劃。
(三)研究擬訂文化藝術、文物、廣播電影電視、新聞出版方面的產業規劃和經濟政策;指導、協調文化產業的發展。
(四)貫徹中央、省、市關於新聞宣傳的方針政策,協助市委宣傳部做好對廣播電影電視、圖書報刊出版的輿論導向和宣傳管理工作。
(五)管理全市文化藝術事業,指導文化藝術的創作與生產;扶持代表性、示範性、實驗性文化藝術品種,推動各門類藝術的發展;歸口管理全市重大文化活動。
(六)管理社會文化事業。制定全市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和發展規劃並組織實施;指導各類社會文化事業的建設與發展,推動社會力量參與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指導全市社會文化活動開展;指導、協調博物館、圖書館、文化館等公共文化事業;負責對全市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普查、保護、搶救和傳承工作。
(七)依法對全市廣播電影電視行業進行管理。管理監督全市衛星地面接收設施、影視新媒體和社會公共場所大屏幕;負責開辦視頻點播業務的管理及對社會上設立的閉路電視、共用天線系統的審核和管理。
(八)負責全市文物工作。監督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及有關法規、規章、政策;做好全市文物保護、城市紫線管理、考古等有關工作;負責對世界文化遺產、各類可移動和不可移動文物、歷史文化街區和城鎮(村)的考古和文物市場進行依法管理。
(九)負責對全市出版單位(包括報紙、期刊、圖書、電子音像出版單位及本地網站和網路出版等)出版活動的日常監督管理;負責對印刷業和各類電子出版物、音像製品、計算機軟體程序載體復制等行業的監督管理;負責全市出版物發行活動的監督管理。
(十)歸口管理全市文化市場。會同有關部門擬定文化市場發展規劃和管理規定;負責對各類文化經營單位的管理和審核審批工作;負責文化市場稽查工作;組織開展「掃黃」「打非」行動。
(十一)歸口管理全市文化藝術、文物、廣播電影電視、新聞出版對外和對港澳特別行政區及台灣地區的合作與交流工作。
(十二)研究擬定全市文化藝術、文物、廣播電影電視、新聞出版的人才發展規劃,制定人才培訓和藝術教育計劃並組織實施。
(十三)管理直屬單位;指導文化藝術、文物、廣播電影電視、新聞出版等相關行業協會、學會和研究會工作。
(十四)負責行政許可、行政管理及有關服務事項工作。
(十五)承辦市委、市政府交辦的其它事項。
職位:(一)辦公室(外事處)
(二)計劃財務處(審計處)
(三)藝術處
(四)社會文化處
(五)廣電管理處(廣電安全播出指揮調度中心)
(六)出版發行管理處
(七)印刷復制業管理處
(八)文物處
(九)信息處
(十)政策法規處
(十一)文化產業處
(十二)文化市場處(行政許可服務處)
(十三)安全保衛處
(十四)組織人事處(老幹部處)
(十五)宣傳處
2、2009年12月,河南省文物局向新聞媒體公布一項重大考古成果:曹操高陵在河南得到考古確認。你知道曹操生活
B
3、美術生大學學什麼專業以後吃香掙錢
藝術設計類:平面的視覺傳達, 廣告 ,環藝 。動畫類:動畫 新媒體美術學:文物鑒賞 裝飾繪畫 純繪畫類:國畫 油畫等等
4、浙江原力文物保護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浙江原力文物保護科技有限公司是2014-08-06在浙江省注冊成立的有限責任公司(自然人投資或控股),注冊地址位於浙江省杭州市餘杭區餘杭街道文一西路1818-2號8-707室。
浙江原力文物保護科技有限公司的統一社會信用代碼/注冊號是91330100311398319Q,企業法人朱曉勇,目前企業處於開業狀態。
浙江原力文物保護科技有限公司的經營范圍是:文物保護、文物修復技術研發、技術服務(含拓印、托裱技術服務,文物復原技術服務),文物保護工程設計、施工,文物監測系統研發、銷售與技術服務;考古調查、考古勘探技術研發、技術服務,考古繪圖技術研發、技術服務,文物數據採集與處理分析,考古器材、文創產品研發與銷售,博物館展覽展陳,新媒體技術服務;工程測量、攝影測量與遙感、地理信息系統技術服務,計算機軟、硬體技術研發、銷售與技術服務,考古機器人、物聯網、雲計算技術研發、技術服務。(依法須經批準的項目,經相關部門批准後方可開展經營活動)。在浙江省,相近經營范圍的公司總注冊資本為187981萬元,主要資本集中在 1000-5000萬 和 100-1000萬 規模的企業中,共513家。本省范圍內,當前企業的注冊資本屬於良好。
通過百度企業信用查看浙江原力文物保護科技有限公司更多信息和資訊。
5、為什麼傳統文化新生,需要新媒體的加持?
在國內最受年輕人歡迎的APP抖音上,近期最受95後們歡迎的一組短視頻,不是人們慣認的漂亮的小姐姐,或誘人美食,酷炫的舞蹈,而是一組各大博物館官方賬號在抖音上發布的短視頻,當文物結合了最潮流的舞蹈和音樂元素,爆發出前所未有的魅力,瞬間成為抖音上最受歡迎的視頻。創意視頻《第一屆文物戲精大會》累計播放量突破1.18億,點贊量達650萬,分享數超過17萬。
這還只是傳統文化與新媒體碰撞的冰山一角。在當下,隨著經濟的發展,傳統文化的復興已經成為了必然的趨勢。而互聯網的加持,以博物館,手工藝人為代表的傳統文化,讓歷史或傳統文化迸發出新的生命和色彩。
1、傳統文化復興需要新媒體加持
據媒體報道,僅僅在2017年,國內博物館的老大——故宮開發的文創產品,就通過新媒體和互聯網平台的傳播,在電商等方面取得了超過10億元營收。當前沿的互聯網遇到古老的博物館,發生的劇烈化學反應讓很多人吃驚和意外,那些曾經遙不可及的傳統文化成為了潮流。這還只是國內諸多博物館其中的一個案例,隨著新媒體的發展,越來越多的博物館和傳統文化機構紛紛觸網,成為其中的一份子。
隨著《我在故宮修文物》、《中國詩詞大會》、《國家寶藏》等傳統文化類節目一個接一個的爆紅。熱門的文化事件背後,一個事實正在被人們接受:傳統文化復興的大潮來了。移動互聯網的高速發展和新媒體的加持,為傳統文化帶來新的引爆點。iiMedia Research(艾媒咨詢)數據顯示,2018年,僅僅是傳統文化電商一項的交易將達到116.8億元的規模。那些曾經淡出我們生活的傳統文化,逐漸開始復興。包括內容、IP、電商等產業,傳統文化復興背後,迎來的將是千億級別的市場。
傳統文化的載體是物件,傳承文化和製作物件的還是人,而傳播物和人等傳統文化的,最好的載體就是新媒體。只有真正解決了傳播的問題,才能讓受眾更多了解傳統文化,文化傳承才能得以延續。
互聯網新媒體,與傳統文化的碰撞,想像空間非常巨大,新媒體可以為傳統文化提供品牌傳播、用戶教育、用戶沉澱交易等一系列的問題。由於傳統文化和物件的特殊性,比如銅器,玉器等,一些特定的材質和的使用場景,導致了很多消費者和用戶對此的理解有限,無形中為傳統文化的傳播,為匠人的相關物品的商業化和交易,設置了門檻。此外,由於匠人們普遍缺乏互聯網傳播的能力,在聚焦傳統文化和物件傳承和生產的同時,很難兼顧。
互聯網公司與類似東家這樣的傳統文化平台的深度合作,既解決了傳播傳統文化難的問題,又能通過新媒體發掘和維系更多的文化的消費者,進行有效的用戶教育。同時,能幫助匠人們進行商業變現,讓匠人有物質基礎和動力,讓傳統手藝能得到更好地傳承,從而實現匠人、消費者、文化、商業變現、傳承的良性循環。
2、為什麼頭條與微博會選擇東家?
維系產業的人,如果想要整合商業資源,系統性發展整個產業鏈,最後還是要依靠優秀的商業平台。國內知名的傳統文化平台東家APP,通過深入各地,走訪、訪談了3萬余名匠人,其中6000人已入駐東家平台。在東家的幫助下,匠人每年賣出的手工作品超過100萬件。更重要的是,每天有超過200萬用戶正在通過東家平台和與東家相關的新媒體的傳播,接觸和了解各種中國傳統手工藝。由於對傳統文化與互聯網的准確卡位,東家已經連續獲得了包括復星,SIG等頭部投資機構的融資。
在剛剛結束的的中國匠人大會上,東家推出了匠星計劃,經過整體的規劃,推出一千名超過百萬收入的匠人,一千名有萬名粉絲的匠人,集合一萬個博物館典藏的IP來跟匠人合作。通過東家與頭條等各大平台的合作,提供深度的內容支持和連接。
國內影響最大的資訊平台之一——今日頭條,與東家APP、中國手藝發展研究中心達成了戰略合作,聯手深度發掘優質的傳統文化。具體包括邀請匠人入駐頭條號,今日頭條提供海量曝光資源支持;此外,今日頭條將聯合東家拍攝傳統文化系列大型短紀錄片,廣泛傳播包括匠人精神在內的優質傳統文化,幫助相關品牌提升影響力;組織大師級匠人進行線下演講,近距離感受匠人文化。最熱門的的抖音APP也將與東家展開合作,邀請垂直領域的優秀傳統文化傳承者入駐,助力傳統文化產業的發展。
與此同時,微博宣布與東家開啟全面戰略合作,包括MCN機構入駐與扶持、東家旗下匠人入駐微博、優質內容推廣和資源支持方面深度合作等。同時雙方還將聯合打造優質短視頻IP,以紀錄片的形式對傳統文化進行推廣,幫助傳統手藝人提升個人品牌影響力,推廣產品,以達到全面復興和傳播優秀傳統文化的目的。
這不是東家第一次引導傳統文化與互聯網平台的融合了。今年五月,東家跟共青團中央在西安舉辦了中國華服日活動,相關話題僅在微博就有1.8億的閱讀量,直播觀看1800多萬,相關的H5有1200多萬人次點擊,一時成為微博等各大排行榜熱點。
根據今日頭條副總編輯徐一龍的提供的信息,過去1年裡,今日頭條上專注傳播與傳統文化相關內容的頭條號超過一萬個,總共生產出了130萬篇優質內容,整個領域的閱讀量和觀看量達到150億余次。未來,今日頭條將不斷加大流量傾斜和各類資源投入,助力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播。剛剛推出的「國風計劃」,就從多個方面扶持優秀傳統文化,而匠人文化正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如今,傳統文化不再意味著老氣或過時,而是文化自信和自我價值的肯定。回顧周邊日本、韓國的經濟和文化發展史,可以看到一個共同規律:經濟崛起之後,文化自信是必然的訴求,也是剛需。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在日常生活和消費中,開始嘗試和加入更多的中國元素,民族的歷史和文化元素也越來越受關注。這已經是不可阻擋的時代大勢。
不管是匠人、消費者,還是包括東家在內的平台,都參與到了傳統文化復興的大潮中。傳統文化的載體和形式是物件,但傳承文化和製作物件的還是人,准確地說,是對傳統文化熱愛的創業者,匠人和消費者。有了這些人,文化才有了靈魂,真正優質內容也才有了來源和傳承,文化才能更好延續。而東家這樣的體量和匠人規模,在國內無出其右。這批匠人也將成為傳統文化與新媒體結合的承載者。
3、內容和文化成為行業的護城河
任何一個行業,從萌芽到興起,要繁盛必須依靠文化,而內容是承載和傳播文化最好的形式,不管是傳統文化,還是新興產業,誰把握住了製造內容和文化的能力,誰就能成為行業的引領者和贏家。
傳承這樣一個詞,其實是在提醒我們,對於傳統文化,不僅僅是簡單的傳遞,更多是在當前的環境下,在繼承、延續、保護原有的精華的同時,承上啟下,通過新渠道,新玩法,新參與者,不斷地進行創新和創造,使得我們的傳統文化成為一個為大眾所接受的通用文化,成為我們血液中的一部分。
「買賣是最好的保護,使用是最好的傳承,分享是最好的傳播」,傳播最好的載體就是網路和新媒體。通過互聯網和新媒體讓更多人,了解那些凝聚著我們獨有文化的物件,了解匠人,了解傳統文化,文化的傳承才能成為全民意識,成為我們生活的一部分,而不僅僅是陽春白雪,高山流水,束之高閣。在生活中能夠隨時隨地體驗和感知到傳統文化元素的存在,同時結合時代的變化和用戶的喜好,適當創新創造,更適應年輕消費者的需求。
越來越多類似東家這樣的互聯網創業平台,在傳統文化的整合、現代化和商業化的進程上,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在這次匠人大會上,東家、中國手藝發展研究中心、西安市文物局、有朋文博、與陝西歷史博物館、陝西關中民俗博物院等30多家博物館、博物院代表,共同啟動了文化創作的戰略合作。
「今天講到匠人的時候,我們指既能傳承、又能創新,既能回到古老的時代,又能安居現代,既能傳達傳統的神韻,又能吸納時尚的氣息的這樣一群獨具匠心的精英。」在互聯網和新媒體的時代下,這也許是對傳統文化和匠人最好的詮釋。
6、《我在故宮修文物》,《國家寶藏》等傳統文化節目在青年群體盛行,說明了什麼?
「我在故宮建文物」、「國寶」等傳統文化項目深受青年群體歡迎國風青年的成長,伴隨著中國經濟的崛起,見證著中國製造的力量,也在迎接中國文化的風帆。
在網路時代成長起來的90後和00後,他們的認知能力、嘗試新事物的慾望以及對個性和自我的追求都遠遠高於其他年齡段在螺旋上升、曲折前進的歷史進程中,青年群體的思想變化代表著時代潮流和文化潮流中國年輕消費者不僅關注產品本身,更關注產品的文化核心。在美容行業,很多國產產品在原有品牌色調的基礎上,賦予了年輕人喜聞樂見的傳統文化。近日,中國化妝品品牌易聯與天貓新文化創新聯合推出以頤和園文化為主題的聯合營銷活動,再次將美容化妝品的「中國風」推向高潮。
穿漢服,朗誦唐詩,買博物館文化創作,到B站創作民族風格內容藉助網路,這個民族風格的青年越來越會玩古琴、書法、武術,這些多才多藝的民族風格青年正以各種方式表達著對古人智慧和精神的熱愛。
作為第一批完全在「改革的春風」環境中成長起來的年輕人,中國傳統文化經典是幾千年來中國人的思維方式、行為方式、生活方式和生產方式的高度概括它們是無數歷史先民留下的思想結晶,在現代也具有現實意義。
隨著「中國詩歌大會」、「中國文化小名人」等優質中國文化綜藝節目的熱播,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開始關注和喜愛中國文化。大眾市場上的少數民族文化越來越流行。中國文化的巨大魅力在年輕群體中不斷增長。
7、傳統媒體PK新媒體 是否會走向消亡
2010年以來,網路媒體在社會傳播中趨於主流化。今年年初,國家決定加快推進電信網、廣播電視網和互聯網三網融合,這更促進了用戶利用新媒體作為信息獲取的主渠道,關於新媒體是否會逐步取代傳統媒體的爭論聲音也不絕於耳。特別是蘋果IPAD平板電腦、亞馬遜Kindle電子書的問世,讓消費者可以更加方便的利用電子終端產品來瀏覽電子報刊、雜志,這更是對傳統媒體的一次巨大沖擊。
但傳統媒體相比新媒體來說,還是保留著許多優勢,例如傳統媒體給讀者視覺帶來的舒適度要比網路媒體更高,給讀者帶來的閱讀感受會更為親切、熟悉。另外,傳統媒體的受眾中有相當一部分都是高消費階層,年齡層偏高,更樂意接受傳統的閱讀方式。 這讓傳統媒體在一定時期內還會保有很大的一個市場空間。 第一視頻《坐視天下》特邀嘉賓李文在對 「網路媒體是否會取代傳統媒體?」現場做評論時也感同深受:我覺得ebook的流行,不代表傳統媒體就會消失,書店還會有,但是可能會少。像我現在都很愛去圖書館,但是不像大型的書店,可能以後連房租都交不起了。假如你現在買ebook,我不知道Ipad怎麼樣,我不知道方便不方便,所以我還是喜歡翻報紙的感覺,完了拿一個筆。這是我傳統的做法。」
其實新老媒體會在相當一段長的時間內共存,因為市場確實還需要雜志、報紙這種傳統媒體,只不過傳統媒體的市場會被不斷擠壓,成本也會有所上升。這就如同當初電視、廣播的誕生,並沒有讓報紙、雜志消亡一樣,因為市場、消費者還很需要它們,缺之不可。很多消費者對新媒體的偏愛並不會抹去另一部分消費者對傳統媒體的偏愛。隨著社會人文與技術的發展,新舊媒體將會進入一個共存的時代。同時也將進入一個相互交融的時代。「因為我本身不太喜歡這么小的電話還要看,我覺得特別的累,我喜歡星期天每天早上喝杯奶茶,聽點音樂,這種感覺我相信現代人基本上沒有了,可能在國外都會這樣,大家帶著報紙會在地鐵看。」李文的這種切身感受道出了傳統媒體還會長期存在的一個重要原因。
面對新媒體的沖擊,現在傳統媒體的盈利模式也在悄悄發生改變,比如傳統媒體現在跟網路、手機結合,提供付費網上閱讀、下載服務等。其實傳統媒體更應該充分發揮其與傳統媒體的天生差異性,如在內容權威性、公信力上的優勢,從而創造自己的不可替代性,形成自己的稀缺資源,提升核心功能。拿美國暢銷報紙舉例來說,李文就一語道破了其和新興媒體不同的真正差異性:「230塊錢一份的紐約時報,所以翻的時候可能我就在數人民幣了,不過這是我願意花的,我少出去喝點喝酒,少買一些東西,我就可以存下來去看真正有價值有知識的東西。」 所以如果不想讓報紙在未來成為文物,最好的方法就是最大化體現其內容差異化優勢。
8、你們好。我是藝術生學美術的。我是學新媒體專業還是文物修復好一點呀??
看自己的興趣啊。或者考慮將來就業的問題。這兩個專業一個是前衛一個是復古。。文物修復主要是去各種博物館、美術館工作,或者教師。新媒體的話,需求量大一些,也可以當老師,還有各種公司都需要新媒體專業的人,因為現在是網路信息時代。不過學新媒體的人也多。
9、傳統媒體PK新媒體 會走向消亡么?
2010年以來,網路媒體在社會傳播中趨於主流化。今年年初,國家決定加快推進電信網、廣播電視網和互聯網三網融合,這更促進了用戶利用新媒體作為信息獲取的主渠道,關於新媒體是否會逐步取代傳統媒體的爭論聲音也不絕於耳。特別是蘋果IPAD平板電腦、亞馬遜Kindle電子書的問世,讓消費者可以更加方便的利用電子終端產品來瀏覽電子報刊、雜志,這更是對傳統媒體的一次巨大沖擊。
但傳統媒體相比新媒體來說,還是保留著許多優勢,例如傳統媒體給讀者視覺帶來的舒適度要比網路媒體更高,給讀者帶來的閱讀感受會更為親切、熟悉。另外,傳統媒體的受眾中有相當一部分都是高消費階層,年齡層偏高,更樂意接受傳統的閱讀方式。 這讓傳統媒體在一定時期內還會保有很大的一個市場空間。 第一視頻《坐視天下》特邀嘉賓李文在對 「網路媒體是否會取代傳統媒體?」現場做評論時也感同深受:我覺得ebook的流行,不代表傳統媒體就會消失,書店還會有,但是可能會少。像我現在都很愛去圖書館,但是不像大型的書店,可能以後連房租都交不起了。假如你現在買ebook,我不知道Ipad怎麼樣,我不知道方便不方便,所以我還是喜歡翻報紙的感覺,完了拿一個筆。這是我傳統的做法。」
其實新老媒體會在相當一段長的時間內共存,因為市場確實還需要雜志、報紙這種傳統媒體,只不過傳統媒體的市場會被不斷擠壓,成本也會有所上升。這就如同當初電視、廣播的誕生,並沒有讓報紙、雜志消亡一樣,因為市場、消費者還很需要它們,缺之不可。很多消費者對新媒體的偏愛並不會抹去另一部分消費者對傳統媒體的偏愛。隨著社會人文與技術的發展,新舊媒體將會進入一個共存的時代。同時也將進入一個相互交融的時代。「因為我本身不太喜歡這么小的電話還要看,我覺得特別的累,我喜歡星期天每天早上喝杯奶茶,聽點音樂,這種感覺我相信現代人基本上沒有了,可能在國外都會這樣,大家帶著報紙會在地鐵看。」李文的這種切身感受道出了傳統媒體還會長期存在的一個重要原因。
面對新媒體的沖擊,現在傳統媒體的盈利模式也在悄悄發生改變,比如傳統媒體現在跟網路、手機結合,提供付費網上閱讀、下載服務等。其實傳統媒體更應該充分發揮其與傳統媒體的天生差異性,如在內容權威性、公信力上的優勢,從而創造自己的不可替代性,形成自己的稀缺資源,提升核心功能。拿美國暢銷報紙舉例來說,李文就一語道破了其和新興媒體不同的真正差異性:「230塊錢一份的紐約時報,所以翻的時候可能我就在數人民幣了,不過這是我願意花的,我少出去喝點喝酒,少買一些東西,我就可以存下來去看真正有價值有知識的東西。」 所以如果不想讓報紙在未來成為文物,最好的方法就是最大化體現其內容差異化優勢。「內容為王」始終是傳統媒體生存和發展的不二法寶。
10、說說你對於利用互聯網用創新的方式將中國傳統文化或文物結合起來做營銷推廣的看法?
在現在的互聯網比較發達,在互聯網上做事情都會成功,中國的傳統文化和物質的結合,會讓互互聯網更加的發揮更加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