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新媒體 > 未檢30周年新媒體優秀

未檢30周年新媒體優秀

發布時間:2021-02-24 12:33:45

1、新媒體部門檢討書1000字

「三對照三檢查」即:對照黨性原則,檢查是否堅持黨管媒體;對照馬克思主義新聞觀,檢查是否堅持正確導向;對照人民性原則,檢查是否堅持群眾路線。以下是小編帶來的三對照三檢查心得體會,希望對你有幫助。
三對照三檢查心得體會(一)
為深入學習貫徹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貫徹落實中宣部部長劉奇葆視察河南時的講話精神,提升全市新聞輿論工作水平,7月11日,全市新聞宣傳戰線「三對照三檢查」主題教育實踐活動動員會召開。市委常委、宣傳部部長王高風出席會議並講話。
據了解,新聞宣傳戰線「三對照三檢查」即:對照黨性原則,檢查是否堅持黨管媒體;對照馬克思主義新聞觀,檢查是否堅持正確導向;對照人民性原則,檢查是否堅持群眾路線。活動從今年7月份開始,持續一年,將在市委宣傳部新聞科、網管辦、外宣辦,市信息中心、廣電中心,新媒體協會成員單位和所有新聞采編人員、新媒體從業人員中同時開展,目標是牢固樹立以人民為中心的工作導向,打造一支政治堅定、業務精湛、作風優良、黨和人民放心的新聞輿論工作隊伍。
就如何扎實開展 「三對照三檢查」主題教育實踐活動,確保活動取得實效,王高風強調,一要牢記使命擔當,深刻領會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的核心要義。全市新聞宣傳戰線要在教育實踐活動中認真學習,深刻領會,使講話精神成為指導工作的行動指南。二要注重素質提升,牢固樹立以人民為中心的新聞工作導向。要堅持黨性與人民性相統一,解決「為了誰、依靠誰、我是誰」的根本問題,持續深化「走轉改」活動。三要壯大主流陣地,牢牢把握敢於亮劍發聲的主流輿論陣地。廣大新聞出版工作者要強化陣地意識,堅持黨管媒體,敢於亮劍發聲,在大是大非和政治原則問題上,增強主動性、掌握主動權、打好主動仗,幫助幹部群眾劃清是非界限、澄清模糊認識,不斷鞏固壯大主流輿論陣地。四要認真對照檢查,切實解決當前新聞戰線的突出困難問題。要堅持問題導向,把發現問題、解決問題作為出發點和落腳點,通過對照檢查、學習討論,發現當前工作中存在的短板和差距,找到突破瓶頸、解決問題的辦法。五要增強創新意識,不斷提升新聞宣傳工作的能力質量水平。要全面教育培訓,加強新聞輿論隊伍建設,推動媒體融合,構建新型主流輿論矩陣。注重宣傳策劃,提升新聞輿論議題設置能力。
 

2、2008年是關於真理標准問題的討論30周年。30年前,在鄧小平同志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的領導和支持下,在

①真正的哲學是社會變革的先導,推動時代的步伐。(2分)
②哲學對社會變革的作版用,首先體現在它可權以通過對舊制度和舊思想的批判,更新人的觀念,解放人的思想。通過真理標准大討論,突破了傳統觀念的束縛,解放了人們的思想;(3分)
③哲學對社會變革的作用,還體現在它可以預見和指明社會的前進方向,提出社會發展的理想目標。真理標准問題的討論,對推進我國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歷史進程,具有重大意義和深遠影響。(3分)

3、《新媒體傳播》課程主講老師是誰?

《新媒體傳播》課程主講老師是湖南長沙人,研究生先後畢業於中山大學和武回漢大學,分別獲理學碩答士和管理學博士學位,是目前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最年輕的教授、博士生導師;是國內最早從事新媒體研究和教學的學者之一;經CSSCI檢索,亦是論文論著被引用率最高的學者之一。先後在日本東京電通、美國矽谷作研修與高級訪問學者;曾應邀在香港樹仁大學講學。入選2007年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劃。

4、與傳統媒體相比,新媒體具有哪些特徵

1. 迎合人們休閑娛樂時間碎片化的需求。由於工作與生活節奏的加快,人們的休閑時間呈現出碎片化傾向,新媒體正是迎合了這種需求而生的。

2.滿足隨時隨地地互動性表達、娛樂與信息需要。以互聯網為標志的第三代媒體在傳播的訴求方面走向個性表達與交流階段。對於網路電視和手機電視而言,消費者同時也是生產者。

3.人們使用新媒體的目的性與選擇的主動性更強。

4.媒體使用與內容選擇更具個性化,導致市場細分更加充分。

(4)未檢30周年新媒體優秀擴展資料:

新媒體(New Media)是指當下萬物皆媒的環境,簡單說:新媒體是一種環境。

新媒體涵蓋了所有數字化的媒體形式。包括所有數字化的傳統媒體、網路媒體、移動端媒體、數字電視、數字報刊雜志等。

一個相對的概念,是報刊、廣播、電視等傳統媒體以後發展起來的新的媒體形態,包括網路媒體、手機媒體、數字電視等。

新媒體亦是一個寬泛的概念,利用數字技術、網路技術,通過互聯網、寬頻區域網、無線通信網、衛星等渠道,以及電腦、手機、數字電視機等終端,向用戶提供信息和娛樂服務的傳播形態。嚴格地說,新媒體應該稱為數字化新媒體。

參考資料:網路:新媒體

5、中國改革開放30周年成就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科技事業蓬勃發展,科技實力持續增強,基礎研究和原始創新得到加強,創新型國家建設進展良好,自主創新能力穩步提高,取得了一系列舉世矚目的科研成果,有力地推進了高技術產業發展和國際競爭力的提高。

一、科技投入不斷增加,科技隊伍不斷壯大

改革開放以來,為確保國家科技發展戰略和各項科技發展計劃的順利實施,我國對科技事業的投入力度不斷增強,科技經費投入大幅增長,科技隊伍不斷發展壯大,為各項科技活動的蓬勃開展和大批科技成果的涌現創造了良好條件。

(一)科技經費投入快速增加

近年來,國家對科技創新的支持力度不斷加大,財政支出中對科技的投入逐年增加。2006年國家用於科技事業的財政撥款為1689億元,是1980年的26.1倍,年均增長達13.4%。

隨著國家經濟實力的不斷增強,政府在加大財政扶持力度的同時採取有效措施積極引導全社會加大對科技事業的投入。據統計,2007年全社會研究與試驗發展(R&D)經費支出達3710.2億元,是1991年的26.1倍,年均增長22.6%;按全國人口計算的人均R&D支出為280.8元,是1991年的22.8倍。2007年R&D經費支出與國內生產總值(GDP)之比為1.49%,比1991年增加0.84個百分點,表明社會資源配置對於自主研發的傾斜逐年加大。從2006年的情況來看,我國的研發投入總量排在美國、日本、德國、法國、英國之後,已成為世界第六的研發投入大國。

(二)科技隊伍不斷壯大,人員素質不斷提高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我國的科技人力資源得到迅速恢復和發展。截至2007年底,國有企事業單位擁有工程技術人員、農業技術人員、科學研究人員、衛生技術人員和教學人員等五類專業技術人員2255萬人,是1978年的5.2倍。同時,我國科技人力投入不斷增加,科技研發人員的水平與素質不斷提高,逐步形成了一支具有較大規模和較高水平的科技人才隊伍。到2007年,全國從事科技活動人員達454.4萬人,是1991年的2倍;全國研究與試驗發展(R&D)摺合全時人員達173.6萬人年,其中科學家和工程師142.3萬人年,分別是1991年的2.6倍和3倍;科學家和工程師所佔比重由1991年的70.3%提高到82%,增加了11.7個百分點。目前,我國的研發人員總量僅次於美國,居世界第二位。

二、創新體系建設取得進展,企業在科技活動中的主體地位日益顯現

推進和完善國家創新體系建設不僅是我國科技事業發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深化科技體制改革的目標之一。近年來,國家創新體系建設進展順利,尤其是企業在技術創新中的主體地位越來越穩固,對科技進步和經濟發展的推動作用愈發明顯。

統計結果顯示,在2007年全社會研究與試驗發展(R&D)經費支出中,各類企業支出2681.9億元,是2000年的5倍,佔全社會R&D支出的72.3%,比2000年高12.3個百分點;其中起主導作用的大中型工業企業支出2112.5億元,是1995年的14.9倍,年均增長達25.3%,大中型工業企業R&D支出佔全社會R&D支出的比重已達56.9%,比1995年高出16.3個百分點。

以建立企業技術中心為主要形式的企業技術創新體系建設不斷加強,國家重點企業中的工業企業基本都建立了企業技術中心。至2007年,國家認定的企業技術中心已有499家,省級企業技術中心達4023家。國家認定企業技術中心2007年投入研發經費超過800億元,企業新產品銷售收入超過2萬億元,企業的自主創新能力進一步提高。

科技型中小企業技術創新基金是經國務院批准設立,用於支持科技型中小企業技術創新的政府專項基金。該基金自1999年6月啟動以來,共安排資助資金逾70億元,其中2007年安排12.6億元。創新基金為營造有利於科技型中小企業創新和發展的良好環境發揮了積極的作用。

三、基礎研究工作得到加強,原始創新能力得到提升

基礎研究是科學技術發展的根基,代表了一國原始創新的能力,對整個社會經濟的持續發展也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過去三十年,我國基礎研究得到長足發展並進入躍升期,從量的擴張向質的提升轉變,某些領域已處於世界前列。

近年來,我國對基礎研究的扶持力度不斷加大,據統計,2007年全國用於基礎研究的經費支出為174.5億元,是1995年的9.7倍;用於基礎研究的人力投入達13.8萬人年,是1991年的2.3倍。原始創新能力得到提升,在雜交水稻、高性能計算機、高溫超導研究、人類基因組測序等方面都取得了重大突破,並涌現出了一系列具有原創性和廣泛社會影響的研究成果。納米科學、量子信息、生命科學等前沿領域的一批原始性創新成果在國際上產生了重要影響;重大疾病防治及創新葯物發現、礦產資源勘探開發、節能減排、氣候變化預測等重點戰略需求領域的一批創新成果為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化工、鋼鐵、鋁材、聚合物材料、水泥、油氣勘探開發等行業中的一些關鍵科學問題的解決取得了顯著的經濟和社會效益。近年來涌現出的北京正負電子對撞機上發現一個新粒子、精確測量銀河系英仙座旋臂距太陽系距離、新型鈰基金屬非晶結構材料金屬塑料研製成功、澄江動物群化石的發現、完成水稻第四號染色體全序列測序工作等基礎研究成果,也表明我國的基礎研究發展正處於一個比較活躍的創新階段。

四、高技術產業快速發展,國際競爭力日益增強

(一)高技術產業成就矚目

為跟蹤世界高科技發展前沿,我國自1986年開始實施國家高技術研究發展計劃(簡稱863計劃,下同)。二十多年來,863計劃順利實施,使我國在高性能計算機研製、微電子裝備、能源技術、生物和現代農業、新材料等領域取得了一批標志性成果,掌握了一批重大關鍵技術和產業核心技術,培育了一批新興產業的生長點,培養和凝聚了一批高技術創新型人才和團隊,為我國高技術研發的持續發展奠定了基礎。

(二)高技術產品進出口貿易不斷擴大

高技術產業的快速發展帶動了我國高技術產品進出口貿易的不斷擴大。據統計,2007年我國高技術產品進出口總額達6348億美元,是1986年的111.3倍(1986年以前無該項統計);其中出口3478億美元,進口2870億美元,分別是1986年的484.4倍和57.6倍;進出口貿易實現了由1986年的逆差42.7億美元到2007年順差608億美元的轉變。高技術產品出口在我國對外貿易中的作用越來越明顯。2007年高技術產品出口占商品出口總額的份額為28.6%,比1986年的2.3%增加了26.3個百分點。

(三)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建設得到推進

1988年,政府開始批准建立國家級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在國家相關政策引導和扶持下,我國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建設不斷推進,區內企業不斷增加,區域集聚進一步加快,產業集群加速形成。至2007年底,國家級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已從1990年的27個發展到54個,區內企業數由1600多家發展到超過4.8萬家,從業人員由12.3萬人增加到650.2萬人;2007年實現總收入和總產值分別達到5.5萬億元和4.4萬億元,分別為1990年的726倍和769倍。高新技術園區和經濟技術開發區已經成為我國高技術產業的重要集聚地。

五、科技產出成績斐然,重大成果振奮人心

(一)科技獎勵凸現成就,重要成果層出不窮

據統計,從1981年到2007年,我國共累計取得省部級以上重大科技成果74.6萬項;累計頒發國家自然科學獎842項,國家技術發明獎2962項,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10099項;吳文俊、袁隆平、王選、黃昆、金怡濂、劉東生、王永志、吳孟超、葉篤正、李振聲、閔恩澤、吳征鎰等十二位科學家獲得2000年開始評選的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一批重大科技成果和做出突出貢獻的科技工作者獲得了國家獎勵。這些重要成果的取得為創新型國家建設提供了技術保障。

(二)各個領域碩果累累,重大成果影響深遠

三十年來,我國的科技實力大為增強,在一些重點領域和尖端領域涌現出了一系列有著深遠影響的重大成果。

在航天科學領域,我國不僅掌握了衛星回收和一箭多星等技術,還迎來了兩座新的里程碑:由我國自主研發的「神舟」系列航天飛船的成功發射,特別是「神舟」五號、「神舟」六號和「神舟」七號載人航天飛行的圓滿成功,實現了載人航天工程的重大突破;而「嫦娥」一號成功探月之旅則標志著我國首次月球探測工程圓滿成功,中國航天成功跨入深空探測的新領域。

在信息技術領域,銀河系列巨型計算機研製成功,量子信息領域避錯碼被國際公認為量子信息領域最令人激動的成果,納米電子學超高密度信息存儲研究獲突破性進展,6000米自製水下機器人完成洋底調查任務,每秒峰值運算速度10萬億次的高性能計算機曙光4000A系統正式啟用,首款64位高性能通用CPU晶元問世。

在生物科學領域,解決了億萬人吃飯問題的雜交水稻技術取得重大突破,首次完成水稻基因圖譜的繪制,完成人類基因組計劃的1%基因繪制圖,首次定位和克隆了神經性高頻耳聾基因、乳光牙本質Ⅱ型、漢孔角化症等遺傳病的致病基因,體細胞克隆羊、轉基因試管牛以及重大疾病的基因測序和診斷治療技術均取得突破性進展。

此外,三峽工程成功完成,水庫蓄水成功、永久船閘通航、首批發電機組全部投產,許多指標都突破了世界水利工程的記錄;青藏鐵路全線通車,成功解決凍土施工的世界性難題;秦山核電站、大亞灣核電站成功建成並投入使用;材料科學、工程技術科學、地球系統科學、新能源技術、原子能技術、高能物理等各個新老學科均涌現出了一批較有影響、意義深遠的重大成果。

(三)專利事業取得長足進展,知識產權保護環境明顯改善

專利情況是反映創新能力和水平的重要指標。為保護知識產權,鼓勵發明創造,促進技術交流,國家於1985年正式實施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專利法》。《專利法》實施二十多年來,我國知識產權保護環境明顯改善,科技人員知識產權意識普遍提高,專利申請量和授權量逐年增加。從1986年到2007年,我國專利申請量和授權量分別以16.7%和25%的年平均增長速度遞增,至2007年底,我國專利部門已累計受理國內專利申請331.5萬件,授權專利179萬件。其中2007年當年受理國內專利申請58.6萬件,是1986年的25.4倍;其中技術含量較高的發明專利申請15.3萬件,是1986年的20.2倍;發明專利所佔比重為26.1%。2007年授予國內專利權30.2萬件,其中發明專利3.2萬件,是1986年的354.9倍;發明專利所佔比重為10.6%,比1986年提高了7.4個百分點。從國際比較來看,據世界各主要國家均為成員的《專利合作條約》(PCT國際專利申請)顯示,2007年我國發明專利申請量達5456件,排名從1997年的第22位躍升至世界第7位。

(四)論文數量與質量均有提高,國際地位得到提升

近年來,隨著科研水平的不斷提高,我國科技人員在國內外發表的論文數逐年增加,也迅速縮小了我國與世界先進水平的差距。2006年中文科技期刊刊登的科技論文達40.5萬篇,是1990年的4.6倍。而據國際上幾種較有影響的主要檢索工具收錄的最新數字顯示,《科學論文索引(SCI)》2006年收錄我國論文7.1萬篇,是1987年的14.6倍,論文總量的世界排位從1987年的第24位躍升到2006年的第5位;《工程索引(EI)》2006年收錄我國論文3.6萬篇,是1987年的15.7倍,世界排名從第10位升至第2位;《科學技術會議錄索引(ISTP)》2006年收錄我國論文6.5萬篇,是1987年的36.7倍,世界排名從第14位躍居第2位。從論文引用情況看,從2002年到2006年共有69.2萬篇《SCI》收錄的我國科技論文被引用,是1995到1999年間累計量的4.9倍。

改革開放三十年來,我國的科技事業蓬勃發展,取得了舉世矚目的巨大成就。科技發展為經濟發展、社會進步、民生改善、國家安全提供了重要支撐,其整體水平已位居發展中國家前列,有些科研領域達到國際先進水平。但同時也應看到,在我國的科技發展中仍存在不少問題,很多領域的科技水平和世界發達國家相比仍存在著相當大的差距。當今世界,科技發展日新月異,科技已成為支撐和引領經濟發展和人類文明進步的主要動力,誰掌握了先進科技,誰就掌握了經濟社會發展的主動權,這既是機遇,更是挑戰。

6、為什麼你不是一個優秀的新媒體運營人?

新媒體行業的蓬勃發展對從業人員的基本素質提出了很高的要求。那麼基礎營運和高級運營之間的區別究竟在哪裡,0分到80分之間是否隔著一條銀河?

0分-30分

有一點新媒體的常識,能說得出幾個自媒體平台的名字,如新浪微博、微信公眾號、今日頭條等等,能簡單排個版發個稿子。當然如果你連自媒體平台的登錄口界面都找不到,請轉行。

30分-50分

知道什麼叫互聯網,能大概說得稿子應該符合互聯網思維之類的概念,對自媒體的技術有所掌握,能夠想到拍點素材,收集點資料,到處在網路上一些熱點。

50分-60分能說得出一點互聯網新媒體平台運作的原理,能制定發布計劃、選題計劃,發起一場運營活動、一次投票、一次H5、設計一個話題等等形式,並能完成策劃、組織、實施。這種分數的人基本上可以在一個小公司做做所謂營運了。

60分-70分能結合企業、項目、產品、客戶的需求設計出相應的新媒體傳播形式,創意點,並能夠運用到日常的工作之中,緊隨項目的需求提供實時地傳播服務。

70分-80分能處理公關應急,整合各種資源實現整合傳播,並能主動創新各種創意推廣形式,提出建設性意見。

80分-90分能衍生出相應項目管理能力,能組織團隊,應對獨立項目的新媒體的工作任務。

100分及以上能對新媒體發展的有自己的見解和未來趨勢預測,對後台演算法推送方式有深度理解和研究,並能提出相應的實施計劃,取得成效。

為此,作為一名新媒體人員的自我修養包括以下部分:

第一是勤奮:網路碎片化的傳播和信息分撒狀態需要大量的了解和追蹤;

第二是專註:投身於此行業,不要浮於表面,要沉穩、精心;

第三是嘗試:一個自己都不玩公眾號、不玩知乎、不玩今日頭條的人,真不知道是如何了解這個中滋味的;

第四是策劃:一個不具備策劃思維的運營永遠都是低層次的運營,只能停留在排版、標題和文字挑選的人永遠上不了台階。

第五是學習:互聯網技術發展日新月異,不掌握最新的科技和互聯網信息、未來發展趨勢和走向,自滿於自己那一點點「曾經的從業經驗」,落伍是必須的;

第六是全面:對產品的認知、項目的認知、對客戶的認知、對市場的認知如果不能做到熟悉、研究、分析,基本上不可能做到成功;

第七是心態:不浮不躁,謙虛謹慎,懂得借鑒和學習別人,積累優秀的資源,不可能取得成績。

7、電視台新媒體檢討書

新媒體應該是:從兩點來講,一點就是人(靈魂人物),二點就是思想(轉

變觀念)。
1.打造靈魂人物
我們可以發現一個現象,現在很多企業官方微博都已死,可是我們卻

發現那些行業里的意見領袖他們的微博卻玩得風生水起。其實關鍵就是

人,企業官微對於粉絲來講是一群人,而對於意見領袖來說,粉絲面對的是

一個活生生的人,你可以跟他進行溝通、互動、交流,也就是靈魂人物。
一個人之所以成為另一個人的粉絲,是因為被這個人的某方面特質

所吸引,所以一個微博或者微信平台,要想大量吸引更多粉絲關注,必需為

這個平台打造一個平台的核心靈魂人物,利用這個平台的靈魂人物,吸引

更多粉絲的關注,其實我們講的核心靈魂人物,通常指的就是企業的創始

人,提到阿里巴巴大家馬上會想到馬雲,提到騰訊會想到馬化騰,靈魂人物

要抽出時間跟粉絲進行互動、溝通、交流。
就拿筆者自己運營「總裁網路營銷」公眾號來說,我經常抽出時間為

公眾號寫文章,跟讀者進行溝通互動,這樣就形成了獨一無二的優勢,因

為只有關注我運營的公眾號,就可以第一時間閱讀我寫的文章,與我溝

通互動,我就是靈魂人物。
如果您的公眾號沒有獨一無二的特色,請問為什麼讀者需要長期關注

您,關注3天、一個星期就可以取消關注,打造公眾號靈魂人物是一種很好

的維持讀者持續關注公眾號的方法。
2.平台思維
要想吸引更多的粉絲關注,必須能夠提供更多粉絲所需要的價值,就

像一家電視台一樣,要想提高電視台的收視率,它必須引進更多的優質電

視劇,才能獲得更多的觀眾。同樣一個優秀的公眾平台,必須擁有更優質

的作者提供內容,才能吸引粉絲關注。
最好的辦法就是整理優質的文章,因為我們生活在一個泛作者時代,

作者已經沒有價值了。信息太多,反而整理優質的內容變得越來越有價值

,因為他幫助人們節省了大量的寶貴時間。
就跟《讀者文摘》一樣,都是整理各大報紙、雜志優質的文章,它並

不提供原創內容,也不會花大價錢簽約作者,就受到大量的讀者歡迎,因為

他幫助讀者節約了寶貴的時間,本來讀者需要閱讀100本書、60本雜志才

能發現這些優秀的文章,現在只要讀一本讀者文摘就可以了。
3.資源運作
隨著粉絲越來越多,最終這些粉絲都會變資源,當然是資源就可以拿

出交換、變現,如果擁有的平台資源只供自己使用,那麼這個平台發揮的

影響力會很小,如果這個平台的資源,可以為平台裡面的粉絲所有,那麼這

個平台就更有價值,打造粉絲跟平台利益的共同體。
如果這個平台可以幫助到更多的人,假如是1000個人甚至10000個,那

么就等於10000個人一起幫助你做大這個平台,因為這些資源也可以為他

所用,一定要把平台的資源讓出去,打造粉絲跟平台利益的共同體,平台

的生死存亡都跟他們有關,不要讓粉絲成為一個旁觀者。
4.把讀者當作顧客
請問什麼是讀者?讀者就是讀完這一篇文章或者一本書的人,讀完以

後作者跟讀者不需要保持任何的關系。
請問什麼是顧客?購買產品以後,商家必需保持跟顧客的關系,並且

必需對賣出的產品負責任。
簡單來說,一種不需要維持關系,而另一種需要長期維持關系。如果

我們希望利用新媒體來變現,那麼我們就需要把讀者當作顧客,因為只有

顧客才能長期創造利潤,而讀者只是短短的一次購買。
5.打造多個媒體傳播渠道
要想獲多的粉絲,必需擁有多個價值輸出的渠道,這樣才能保證新媒

體的活躍度,運營過新媒體的朋友就會發現,剛開始關注的粉絲往往很活

躍,可是隨著時間的增加,很多粉絲的活躍度就會下降,一個新的平台只有

每一天都有源源不斷的粉絲增加才可以保持平台的活躍度,所以一定要為

自己的平台准備多個價值的輸出渠道,以保持平台的活躍度。
6.重視人脈關系鏈的傳播
新媒體當中人脈鏈傳播改變了傳統媒體傳播模式,把每一個粉絲都變

成了傳播的載體,粉絲是觀眾同時又是內容的傳播者,這樣的傳播想像力

可以無限的放大。如果分享您內容的觀眾是一位擁有10萬粉絲的行業領

袖,那麼這一次傳播所產生的影響力,將會是原來的10倍甚至100倍。因為

你永遠不知道分享內容的粉絲擁有的粉絲人數,同時通過人脈關系鏈的傳

播,可以在不增加任何成本的情況下,為平台獲取到更多的粉絲,增加平

台的影響力。
要想做好人脈關系鏈的傳播,需要從內容上下功夫,問一問自己,為

什麼粉絲會自願地幫助你主動傳播,答案只有兩個字,就是內容。

8、優秀的新媒體文案的應該必備哪些能力

答復:優秀的新媒體文案應該具備哪些能力?
個人總結心得體會:
第一、應該具備市場敏銳的觀察力和洞察力。
第二、應該具備市場營銷的分析能力。
第三、應該具備文案寫作能力,以便檢查、篩選、修改擇中方案。
第四、應該具備市場調研問卷調查的能力。
第五、應該具備擅長溝通和交往的能力。
第六、應該具備媒體事件研討案例分析能力。
第七、應該具備製作演講稿剪輯、編排的能力。
第八、應該具備新聞觀察評判觀點的能力。
第九、應該具備與客戶外交談判的能力。
第十、應該具備組織活動和統籌規劃的能力。
第十一、應該具備擬定工作計劃和文案策劃能力。
謝謝!

9、新媒體有哪些優勢?

新媒體的優勢:

①傳播與更新速度快,成本低

②信息量大,內容豐富

③低成本全球傳播

④檢索便捷

⑤多媒體傳播

⑥超文本

⑦互動性

與未檢30周年新媒體優秀相關的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