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如何進行網路輿論監督,輿論監測的方法有哪些?
輿論監督與應對方法:
引導和技術投入上完善網路監測體系和法規制度 。應該不斷的完善網路輿情的監測體系,首先要建立配備像蟻坊軟體這類專業的輿情監測系統自動7*24小時監測,使得網路監測體系有一定的保障,使得網路監測體系的正常運行。保障網路信息的通暢,使得事情的真相能夠及時的、客觀的發布出來。此外,針對網路事件影響較大的後續管理問題進行重視和處理。
2..規范網路輿論最根本的是規范網民的言論,網民參與程度日益深入,網路信息量逐步增加,對網民的素質考驗和要求也逐步提高。網民的自身素質關繫到了網路輿論監督的正確導向,網民在復雜的信息面前保持清晰的頭腦,用理性和專業的知識去理解和判斷網路事件的前因後果,提出充分反應網民意志的意見和觀點,對輿論監督起到積極作用。
3.強化網路自身建設,提高網路監督權威性。加大信息化建設投入,如蟻坊軟體的網路輿論監督軟體。擴大監督主體,消除地域和階層差異,使網路民意更具代表性。大力提高網民素質,造就高素質監督主體。
2、如何看待新媒體監督的作用
新聞媒體承擔著尊重新聞事實和維護正義的神聖職責。媒體監督,是指報紙、刊物、廣播、電視等大眾傳媒對各種違法違紀行為所進行的揭露、報道、評論或抨擊。要「把黨內監督、法律監督和群眾監督結合起來,發揮輿論監督的作用」。由於媒體報道是輿論的主導,輿論監督主要通過新聞媒體的監督來實現,因此媒體監督已成為我國加強司法監督、促進司法公正的一支重要力量。
媒體監督,由於其自身所特有的開放性與廣泛性,為我國的監督體系注入了新的活力,在促進公平公正、遏制腐敗等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新聞的輿論監督功能主要體現在對政治民主的監督、 對領導機關提高辦事效率的監督、對以權謀私為主要特徵的不正之風的監督等方面。如2013年1月20日,央視《焦點訪談》以《這里的冬天有點渴》為題,對黑龍江省雙城市磷肥廠家屬區的居民沒水喝進行了報道。各種托詞讓村民們等水等了8個多月,而記者采訪報道之後不過一天,在上級領導的高度重視下,所有的困難都迎刃而解,村民的吃水問題也立刻解決了。
1月26日,《焦點訪談》播出《禁令出 擴建急》,披露了河南省永城市振興鋼廠違規擴建生產的問題。節目播出後,河南省委、省政府派出由省政府辦公廳、發改委、國土、環保等部門組成的調查組,前往商丘市調查處理振興鋼廠存在的問題。商丘市委、市政府做了詳細部署和嚴格要求,立即組織聯合調查組隨省政府調查組一起進駐永城,對振興鋼廠存在的問題進行全面調查整改。永城市委、市政府作出以下處理:責令振興鋼廠立即停產整頓;
更換振興鋼廠廢水、廢氣、廢渣處置設備,加強處理,嚴格驗收,嚴密監控,確保空氣達標排放;對產生噪音的生產車間進行隔音封閉,同時,按照噪音、粉塵控制標准,加築隔音牆和防塵設施;確保按國家審批的項目使用土地,未經備案和環評的項目一律不予批准開工;責成陳集鎮政府和振興鋼廠做好群眾安置工作,加快安置房建設進度,確保2013年上半年前安置完畢。
3、新形勢下如何做好新聞輿論監督
輿論監督的效果如何。很重要的衡量指標是能否引起輿論風暴、形成輿論熱點。新媒體由於具有互動性、信息整合功能,在這方面具有優勢。例如,轟動一時的「郭美美事件」。只是幾張「炫富照」就引發幾十萬次的評論轉發。在增強互動性方面,傳統媒體並非沒有作為的空間。筆者認為。傳統媒體在進行輿論監督報道時,可以通過新媒體渠道收集廣大受眾的意見、建議。以線上輿情為線索,找到最有價值、受眾最為關切的選題進行輿論監督;同時利用新媒體優勢對輿情加以把控和引導,疏解受眾情緒,倡導理性監督,構建健康輿論環境。
4、新媒體背景下,社會輿論監督有哪些新特點
?
5、新形勢下如何走出媒體輿論監督的困境
新形勢下如何走出媒體輿論監督的困境
在「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進程中,新聞媒體該如何發揮作用,這是改革走進「深水區」後,所有媒體人需要慎重思考的問題。做為在廣播、報紙等媒體工作了三十多年的資深媒體人,我覺得充分發揮媒體的輿論監督作用,將有助於國家治理體系的建設,也是我國執政黨治理能力走向現代化的標志之一。
改革開放中媒體的作用
改革開放讓中國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這成就由無數個或大或小的成績、經驗匯聚而成。而讓這方方面面的成績為人所知、讓那一處一處的經驗為各方所用,甚至讓一點一滴的失誤得到糾正,當部分地歸功於國內媒體一次次地追訪、一篇篇的報道。在眾多的報道中,媒體的監督作用被受眾認可,並使各地改革中的某些偏差得以及時的修正。以我當年供職的中央電台《午間半小時》為例,它之所以受到上億聽眾的喜愛,除了它豐富的內容之外,還有它作為國家媒體對社會責任的勇於擔當。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監督性報道是《午間半小時》的主打內容之一,為推進改革開放的良性化起到了很好的助推作用。譬如,改革初期,我國的土木工程只有內部監理,所以,當我們利用世行貸款進行建設時就引發了各種矛盾。《午間半小時》對此做了深度報道,既指出了現實中的問題,又普及了「外部監理」的概念。《午間半小時》對國道線上野蠻攔客的報道,使農民工的權益得到保護;對某地違反國家土地政策,導致農民含冤而死的事實披露,讓正義得到申張;對孤兒上學問題的關注,令一個叫臧寶榮的女孩體味到了社會大家庭的溫暖。……
其實,在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像中央電台《半間半小時》節目這樣的媒體和欄目還有不少,一批優秀的媒體人,透過他們敏銳的新聞眼,通過對一件件新聞事件的追蹤和真實報道,對中國的改革開放進行著全程的輿論監督。它的成果雖然有限,但卻向社會昭示著這種職業行為的不可或缺,它的歷程雖然艱難,但卻印證出媒體這種輿論監督功能的不可替代。
媒體進行輿論監督的困境
然而,媒體在通過對事件的真實報道與深入的分析評論完成其對社會各方的輿論監督時,並不象一些外行人想像的那樣輕松和自由。來自各方的掣肘、限制甚至刁難往往使媒體正常的輿論監督中途夭折。造成這種困境的原因,既有來自人們觀念上的誤解,也有來自為官者的阻撓;既有法律上的空缺,也有媒體自身的問題。
(一)對輿論監督的誤解
不少人認為,輿論監督就是「負面報道」、「批評報道」。持這種觀點的人有被媒體「監督」過的單位或個人,有主觀上就反感被媒體批評的領導幹部,甚至還有一些媒體的從業人員。其實,所謂輿論監督並不是他們表面理解的那樣,只說壞,不說好,只言非,不道是。從新聞工作的准則來考量,媒體的輿論監督,其實就是將一件已發生的新聞事實,在不失實報道的前提下,從其相關的層面進行的客觀評述。換句話講,「輿論監督並非就是批評某些不好的現象,也包括公眾對於認可現象的肯定性意見。當然,輿論對某些現象、事物的肯定性意見,總是會受到歡迎的,因而人們有時意識不到這也是一種輿論對輿論客體的監督形式。而批評的意見,由於引發被監督對象的反擊而顯得突出了,於是成為問題。」譬如:上世紀九十年代,媒體開始關注農民工的生存狀態,這個為城市建設出了大力,立了大功的群體,在當時並不受社會的青睞。他們是被驅趕的人群,是討不回薪水的人群,是被人看作造成城市臟、亂、差的人群。然而當記者從社會發展的視角,從尊重人格的視角,從城市新的建設者的視角去報道他們的生存境況時,報道深層的對社會的考問就顯現出來了。我記得當時媒體並沒有直接地批評哪一級政府,但當九十年代又一個春節到來前夕,北京市傳來了市政府領導看望參加首都建設的農民工,希望他們在京過年的消息。從此,「盲流」一詞,從人們的口中消失了。
在這里媒體對農民工的客觀報道以及正面評述產生了輿論監督的功效,而北京市委領導順應社會發展的舉動,又使整件事情最終有了好的結果。
(二)來自各級政府的「禁令」
需要指出的是,媒體的輿論監督並不總是和風細雨,許多政府的領導也不是在每件事上都能象當年北京市的領導那樣從善如流。現實中,各級黨委政府出於種種原因對媒體的報道口徑把控得相當嚴格。而他們理直氣壯地限制媒體進行輿論監督的理由竟然是維穩。為了「維穩」,對一些突發災害性報道也亮起了紅燈。
2006年,一場台風襲擊閩浙。某媒體記者以公開和內參的形式及時報道了浙江溫州蒼南和福建省福鼎市沙埕鎮災情嚴重的情況。不料十天後,他們受到了當時的福建省委領導的嚴厲批評。
2013年,西南某地礦山發生了一起安全生產事故,80多人被垮塌的山石和棄礦碴掩埋。在拿到第一手資料後,駐當地某中央媒體隨即向有關部門反映情況。當地政府得知消息後,立即追索稿件。雖說最終因信息已上報,追討沒有成功,但主管宣傳的領導因沒能有效把住「關口」,受到批評。
(三)媒體自律不嚴
如前所述,某些媒體從業人員對輿論監督也存在模糊認識,更有那些新聞職業素質不高的人,把正常的輿論監督看成了自己的生財之路。
2003年山西繁峙發生礦難,礦主為了向公眾隱瞞真相,向記者行賄錢物,11名記者受賄後,背棄職業道德,不再報道。後來事情敗露,受賄記者受到各相關媒體單位的處分。這就是當年震驚傳媒界的「小金佛事件」。
由於「拜金主義」的影響,加上個別媒體管理上的混亂,一些人便打著媒體的招牌到處騙線,更有甚者,用負面報道開路,迫使一些單位或個人「花線消災」。據近日媒體報道,2013年以來中國已有216家違規報刊被查處,49個記者站和14455個記者證被注銷。而在最新一輪「打擊新聞敲詐和假新聞專項行動」中,《中國特產報》《中國經濟時報》《西部時報》《企業黨建參考報》等媒體機構也因涉及新聞敲詐、有償新聞和虛假新聞等問題受到查處。
(四)法律的缺失
對新聞立法是許多傳媒專家呼籲多年的事情,但至今,我國仍沒有一部對媒體有著雙刃作用的、適合我國國情的新聞法。這在某種程度上影響了媒體輿論監督的力度,也使媒體失去了在特殊境況下應得的保護。而在國外,新聞立法被越來越多的國家採納,且大多以有關政務公開和公民知情權的法律、法規、政策為依據。從資料上顯示,瑞典是世界上首創信息公開立法的國家,之後是美國(但晚了二百年),近三十年來,各國都加快了新聞立法的腳步。
我國沒有對新聞立法,不能不說是一種缺憾。在我從事新聞工作的幾十年間,尤其在進行一些深度調查或批評報道時,被采訪對象挖苦、威脅、辱罵、甚至被反調查的事情都曾遇到過。有一次,人還沒回到北京,誣陷電話就打到了單位。而之前提到的被查處的那些媒體和個人,他們能把輿論監督拿來作為敲詐別人的工具,正是鑽了輿論監督上法律不健全的空子。
讓媒體走出輿論監督困境的幾個條件
在電腦的搜索引擎上輸入「輿論監督」四個字,人們可以看到這樣兩段文字:「中共中央在1950年4月19日,專門做出《關於在報紙刊物上展開批評與自我批評的決定》,其中規定:『在一切公開的場合,在人民群眾中,特別在報紙刊物上展開對於工作中的一切錯誤和缺點的公開批評與自我批評。』1954年7月17日,中共中央在《關於改進報紙工作的決議》中再次強調:『報紙是黨用來開展批評和自我批評的最尖銳的武器。』」
「1987年,中共十三大正確分析了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歷史趨勢和內在要求,在中國歷史上第一次提出『輿論監督』的新概念,並明確表示:『重大情況讓人民知道,重大問題經人民討論。』1989年11月25日,李瑞環同志在新聞工作研討班上關於《堅持正面宣傳為主的方針》的長篇講話中指出:『新聞輿論的監督,實質上是人民的監督,是人民群眾通過新聞工具對黨和政府的工作及其工作人員進行的監督;是黨和人民通過新聞工具對社會進行的監督,不應僅僅看成是新聞工作者個人或是新聞單位的監督。』」
讀著上面兩段對「輿論監督」的簡要敘述,我們會發現,將輿論監督作為社會主義監督機制的一個重要內容加以強調和善用,是黨一貫的思想主張,但是,當今天人們面對太多的物質誘惑、面對黨的利益與小群體利益或個人利益的沖突時,這種思想被大大地弱化了、異化了。所以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一定要堅定發揮媒體的輿論監督威力,並為輿論監督正常化、規范化、法治化創造條件。
(一)盡快為媒體的輿論監督立法(即新聞立法)
有這樣一個數據。近幾年來,我國因輿論監督引發的新聞官司已經超過1000起,媒體在應訴中敗訴率在30%,即使有的官司打嬴了,媒體自身也精疲力竭。這種現象,說明新聞輿論監督承擔著重大的法律責任,卻沒有得到切實的法律保障。在我國,法律對公民的人格權、名譽權、肖像權、隱私權等民事權利保護性條款比較成熟和完善,而對媒體的報道權、監督權卻沒有法律條文可依,這樣,媒體在實施輿論監督時一旦引發訴訟,原、被告之間在法律保護性條款上的不對等,對媒體極為不利。假如媒體監督有法可依,媒體可以在法律限定的范圍內,實施法律認可的報道權、監督權,既能保護自己,對被監督的客體也是一種保護。另外,輿論監督在法律上的被認可和相關法律的不斷完善,還可避免法律對事實的認定與媒體對新聞事實的認定存在差異的問題。
這里還須指出的是,《憲法》35條寫明的公民有言論的自由,並不能完全地看做是《憲法》賦予了媒體有輿論監督的權力,因為一家專業的媒體機構,它對某一事件或焦點人物的專業化的,甚至是目的明確,有針對性的挖掘、分析、評價、抨擊以及由媒體自身影響力帶來的社會關注度等都是「公民的言論自由」所無法涵蓋的。媒體的性質也決定了他們之間有著很大的區別。這恐怕也是雖有憲法的「公民言論自由」,媒體還是會因「自己的言論自由」而輸掉官司的原因。所以,為輿論監督專門立法勢在必行,也迫在眉睫。
(二)輿論監督需要政府的理解和支持
現在政府領導不讓自己轄區內的媒體進行輿論監督有公開化、常態化的特點。這是近年輿論監督環境惡化的重要原因。由於政府的干預,限制,加之網路媒體的急速發展,致使傳統媒體、主流媒體腹背受壓,公信力、影響力大大降低。在信息時代,百姓的想法很簡單,網路上有的,網路上披露了的,主流媒體就該報道。尤其是後來被證實確有其事的消息,你不報,你就會失掉讀者、失掉聽眾、失掉觀眾,最終失掉民心民意。要扭轉這種局面,一些政府官員的管理理念,工作思路首先要有大轉變,這也是治理能力邁向現代化的要求。各地政府官員,特別是主要領導幹部要清醒地認識到,在信息多元化的時代,僅用對新媒體的封、堵、刪,對傳統媒體的管、卡、壓是解決不了社會管理中出現的問題的。因為社會管理中的問題或者突發事件的降臨,你報與不報它都在那裡,而及早地報也是媒體的責任;又因為社會的發展與進步讓公共權力運作的透明度越來越高,讓公民要求知情權的訴求越來越強烈,封堵信息只會造成公眾對政府的猜疑和不信任,從而加劇政府與公眾的矛盾。而支持輿論監督,接受輿論監督,善用輿論監督,引導輿論監督,才是一方政府贏得公眾信任,化解管理危機的有效途徑。
(三)提高媒體從業者的職業素養
職業素養的高低是新聞從業者能否把握輿論監督尺度的關鍵所在,而守德、依法、新聞業務純熟是媒體從業者具備好的職業素養的核心內容。守德就是遵守新聞職業道德,依法就是在法律許可的范圍內行使媒體的報道權,監督權。這些在傳媒教科書上寫得明明白白的東西,在現實中常常是極為棘手的問題。所以對於媒體從業者來說,自律非常重要。當然嚴格的新聞采訪制度更是從業者自律的基本保證。在香港記者眼裡,內地記者一般都缺少職業道德,證據之一就是內地記者會接受或是索取「好處費」,這在他們供職的媒體是絕對不允許的。我就親眼見到香港媒體記者退掉「好處費」的事情,也親耳聽到香港記者嘲諷內地記者說:「他們是拿采訪費的」。一句話,就讓內地媒體的公信力大打折扣;新聞的本質是對事實的真實報道----這是新聞理論的基礎命題,但現實中,不遵守新聞真實原則的報道時有所見,「標題黨」更是泛濫成災。難怪坊間戲言,防賊、防盜,防記者了。不能堅持新聞原則,是媒體人的恥辱。
解決了以上這些主要問題,媒體才能在實實在在地獲得話語權時,擔當起輿論監督的大任,為國家治理體系的建設與良性運轉提供應有的動力。
6、如何做好新媒體運用及輿情監控管理
做好新媒體運用及輿情監控管理需要做到對輿情的實時監控以及數據分析。7、如何充分發揮新聞媒體的輿論監督作用
內容摘要 :新聞輿論監督是廣播電視媒體對社會環境進行監測、發揮社會雷達作用的基本功能,在日常生活中,隨著社會的全面進步和現實生活的深刻變化,以及全球一體化進程的加快,人們對輿論監督越來越高度關注,需求也越來越迫切。輿論監督不只是為曝光而曝光,而是通過曝光改進我們的工作,促進我們的工作。因此,要通過新聞媒體這一特殊形式,大力實施有效的輿論監督,為經濟和社會事業快速健康的發展提供強大的精神動力和輿論支持。
關 鍵 詞 :新聞媒體 輿論監督 黨和政府
新聞與生俱來的功能便是對社會的監督,新聞輿論監督是新聞媒體的權利,也是新聞媒體的職責,是一種民主的實現形式。我國現階段社會主義民主法制建設以及社會轉型時期的反腐工作需要輿論監督,黨的十三大至十七大政治報告中也都明確提出重視和發揮傳媒的輿論監督作用。黨的十六大提出名揚中外的「四大民主」:即「保證人民依法實現民主選舉、民主決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監督」;黨的十七大報告也再次使用了「輿論監督」的概念,要求:「落實黨內監督條例,加強民主監督,發揮好輿論監督作用,增強監督合力和失效。」而實現民主監督的重要形式和途徑就是輿論監督,那麼,在當前形勢下,作為縣級廣播電視機構更應該深刻地認識到新聞媒體開展輿論監督的必要性以及重要作用。可見,如何提高新聞媒體的輿論監督作用,是我們面臨的一個重大的理論問題,也是一個現實性很強的實踐課題。
一、輿論監督的概念
一般而言,輿論監督是指公眾通過新聞媒介對黨務、政務和一切公共事務的公開,對國家機關各級公務人員的施政活動,以及社會公眾人物(包括政治家、演藝明星、上市公司等)的監督,這種監督既包括揭露和批評,又包括評價和建議。從廣義上看,輿論監督是指公民享有對國家和社會事務實行輿論監督的權利和自由。公民在了解情況的基礎上,通過一定的組織形式和傳播媒介,行使法律賦予的監督權,表達輿論、影響公共決策。輿論監督是民主監督的一個重要方面,是社會民主的必要環節,實行輿論監督是一個制度化進程。輿論監督制度應保證社會輿論通過一定的立法程序,轉化為行動措施。
從狹義上看,它是指新聞輿論監督。公民享有依法運用新聞傳媒充分發表意見、建議和呼聲,表達自己意志的權利和自由;享有對國家和社會事務實行輿論監督的權利和自由。新聞輿論監督源於輿論學和大眾傳播學發展的過程中。我國的新聞輿論監督實質上是人民的監督,是黨和人民群眾通過新聞輿論對各級黨政機關的工作及其他工作人員、以及對社會事務實行監督。它是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國家健全發展、社會文明進步的重要標志。
二、為什麼要輿論監督
1、這是進一步解放思想的必然結果。解放思想就是要敢想、敢幹、敢冒險,勇於創新,就是要打破禁區,就是要不斷地發現問題,揭露問題,討論問題,解決問題,從而促進和諧社會建設,為富民強市提供保障。隨著解放思想的不斷發展,人們的思想也會變得越來越解放,越來越開放,人們思維的觸角會越來越延伸,必然會無處不到,全面監督政府及社會的各個角落。言論自由和輿論監督是大勢所趨,是歷史向前發展和人類文明進步的必然結果。隨著網路的發展,電腦的普及,信息的傳播會變得越來越便利,政府也會逐步提高透明度,特別是隨著《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務信息公開條例》的貫徹實施,政府將逐漸成為陽光政府,自覺接受廣大人民群眾的監督。
2、這是黨中央的要求。輿論監督是我們黨反腐倡廉,及時糾正工作失誤的一面鏡子,熱情支持各級媒體輿論監督是黨中央的要求。中國共產黨黨內監督條例(試行)第三十三條明確規定;「在黨的領導下,新聞媒體要按照有關規定和程序,通過內部反映或公開報道,發揮輿論監督的作用。黨的各級組織和黨員領導幹部應當重視和支持輿論監督,聽取意見,推動和改進工作。」中共中央2008年5月13日頒布的《建立健全懲治和預防腐敗體系2008-2012年工作規劃》提出,各級領導幹部要正確對待輿論監督,增強接受輿論監督的自覺性。2007年1月8日至10日召開的中共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第七次全體會議要求,加強人民群眾、民主黨派和無黨派人士、新聞輿論等監督。
3、這是廣大群眾的需求。廣大群眾請求政府解決問題,或者揭露腐敗現象,經常採用越級上訪的方式,但由於群眾的訴求越來越多,越級信訪這一渠道顯得越來越不能滿足群眾的需求。況且,對於越級信訪問題,上級政府的信訪部門一般退回原單位處理。這樣,群眾常常不滿意,轉為向新聞媒體投訴,請求新聞媒體呼籲的越來越多了。一旦新聞媒體為之呼籲,就會形成強大的輿論壓力,就會引起廣泛關注,特別是會引起黨政領導的高度重視。這樣,問題往往會得到很快解決。
4、這是民主政治建設的重要內容。黨的十七大報告指出:「要健全民主制度,豐富民主形式,拓寬民主渠道,依法實行民主選舉、民主決策、民主管理、民主監督,保障人民的知情權、參與權、表達權、監督權。」而輿論監督是民主監督的一種十分有效的形式,也是保障人民的知情權、參與權、表達權、監督權的十分有效的措施,所以,支持輿論監督是民主政治建設的重要內容之一。
5、這是構築和諧社會富民強市的有效措施。人民群眾發表意見、提出建議的渠道很多,但通過新聞媒介進行是最便捷的、最有效的方式。因此,新聞媒介通過反映人民群眾的意見和建議對黨和政府的決策進行監督,就能夠提高廣大人民群眾實行民主監督的積極性,吸引廣大群眾參政議政,促進黨和政府決策的民主化與科學化,促使很多社會問題的及時解決,排除影響構築和諧社會、富民強市的不利因素,促進和諧社會建設,為富民強市提供一個好的環境。
三、新聞媒體如何充分發揮輿論監督作用
新聞媒體是輿論監督的主要載體,因此,近年來我局為開展輿論監督工作做了一些有益的嘗試,並相繼開辦了一批輿論監督性欄目。如電台開辦的《行風熱線》欄目,電視台先後開辦的《社會縱橫》、《民生直通車》等欄目,以「三貼近」為宗旨,上為政府解憂,下為百姓解難,倍受社會各界關注。然而,隨著社會的全面進步和現實生活的深刻變化,人們對輿論監督越來越高度關注,需求也越來越迫切,這就需要我們充分認識新的歷史條件下加強輿論監督的重要性,需要我們進一步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堅持求真務實精神,把體現黨的意志與反映人民心聲結合起來,加強和改進輿論監督。
(一)開展新聞輿論監督,要擺正輿論監督與輿論導向的關系。
新聞輿論在任何時候都不能偏離正確的輿論導向。堅持黨性原則,堅持以正面宣傳為主的方針,這是堅持正確的新聞輿論導向的根本保證,更是正確實施輿論監督的關鍵所在。正面報道為主與發揮輿論監督作用兩者是相輔相成的。以正面報道為主,並不是強加給新聞媒體的一種限制,而是社會主義新聞事業的內在規律所決定的,是我們所處的偉大時代的客觀要求。我們所面臨的是一個深刻變革、日新月異的時代,有理由去理直氣壯地報道改革開放中出現的新事物、新氣象、新變化、新典型。但是,既然我們的生活中還有消極腐敗現象,就沒有理由放棄輿論監督的武器。事實上,開展正確的輿論監督,對於改進黨和政府工作,使決策更加民主化、科學化,以及反腐倡廉、扶正祛邪、凈化黨風和社會風氣,都有其他監督形式不可替代的作用。有的人認為,輿論監督受輿論導向的約束,會妨礙輿論監督的開展,其實這是一種誤解。新聞輿論監督是建立在正確輿論導向基礎之上的輿論監督,是為輿論導向服務的。因此,輿論監督與輿論導向兩者不能分開,不能獨立,而是相互依賴,相輔相成的,輿論導向為輿論監督創造良好環境,促進輿論監督沿著正確的軌道健康開展,所以堅持以正面報道為主,並不排斥正當的新聞輿論監督。
(二)開展新聞輿論監督,要堅持真實性原則。
真實是新聞的生命,新聞之道在於求真,輿論監督必須完全真實,這是輿論監督的基礎。只有首先被受眾認為是真實的,才談得上輿論監督。若受眾認為是假的,他不看、不聽、不談,輿論監督就起不到作用。因此,必須堅持真實性原則。
一是要微觀真實。即具體事實必須完全真實、准確,事實發生的時間、地點、人物、事件、原因等要准確無誤,事實中人們的所行、所言、所思、所感要真實可信,不能合理想像。要提倡現場采訪,作為記者,當一事件發生後,應迅速奔赴事件發生現場,用自己的親身感受,掌握大量的第一手資料,從而避免事後采訪時,被監督者從自己的好惡、利害出發,或混淆真假、或杜撰事實、或合理想像,使事實真相難以辨別的困難。
二是要本質真實,即要揭示事實的本質。一般來說,把握微觀真實較容易,而把握本質真實困難得多。這就要求記者必須具有深厚的生活閱歷、廣博的知識、深邃的洞察能力。監督的事實,從本質上要搞清楚,一是一,二是二,不誇大,不縮小,不歪曲,不片面,有根有據,真實確鑿,無論是人名、職務、單位名稱,還是數字、情節,都要一一核實,防止「偏聽則暗」。
三是要客觀公正。判斷是非、評價事物要以黨和國家有關政策、法律為標准,防止主觀臆斷,感情用事。對有爭議的問題要全面、辯證地觀察和分析,充分考慮實際情況的復雜性,善於聽取不同意見,堅持以理服人。對輿論監督涉及的問題,要深入研究,聽取各方面的意見,確保信息來源真實可靠,確保報道內容准確無誤。
(三)開展新聞輿論監督,要注意方式與方法。
採取什麼樣的方式方法來實施輿論監督,這是一個值得探討的問題。輿論監督的形式多種多樣,內容決定形式,形式是為內容服務的,要盡量做到內容和形式的統一,動機和效果的統一。
——把握好時機。要緊緊圍繞每個時期黨和政府的中心工作正確開展新聞輿論監督。
——幫忙不要添亂。新聞輿論監督,不僅要按新聞規律辦事,而且更要有政治意識、大局意識和責任意識。哪些可以報,哪些不可以報,在什麼時候報適宜,報幾次可達到目的,報了之後會引起什麼樣反響等,都要在選題立項實施前考慮周全。一要出以公心,二要服務大局,三要以理服人,四要把握好度,五要遵守新聞宣傳紀律。
——要做到「四個」有利於,一是有利於發展社會主義民主,健全社會主義法制;二是有利於反映人民群眾的意見和呼聲,密切黨和政府同人民群眾的聯系;三是有利於加強黨風廉政建設,維護黨和政府的良好形象;四是有利於弘揚正氣、針砭時弊,理順情緒,化解矛盾,維護社會穩定。
( 四)開展新聞輿論監督,隊伍素質是最基礎的條件。
輿論監督直面社會現象的是與非,因此,搞好輿論監督,對采編隊伍素質提出了高的要求:
其一,必須加強對新聞采編人員的教育、培訓和管理。要組織新聞采編人員認真學習馬克思主義新聞觀,始終堅持正確的輿論導向。教育采編人員正確理解和運用輿論監督的權力,擺正位置,端正輿論監督的目的,提高輿論監督工作的水平。
其二,新聞采編人員要堅持客觀的原則,不把個人恩怨、好惡色綵帶入報道,不充當個別利益沖突的工具,努力樹立關懷弱勢的人文精神和不阿權貴的獨立品格;
其三,新聞采編人員要樹立法制觀念,充分重視發揮法律在輿論監督中的作用,在輿論監督中嚴格遵守國家憲法好法律。
其四,新聞采編人員必須樹立角色觀念。作為輿論監督的主體,作為推動輿論監督工作的內因,在思想上要提高認識、加強修養,努力爭取社會輿論的支持,爭得社會各方面、各部門的理解和配合,使輿論監督工作充分展現其原動力,確保輿論監督健康、順利、有效、正確地進行。
其五,新聞采編人員必須樹立質量意識,提高對新聞線索的高度敏銳性,以高效到位的輿論監督引起公眾的關注,得到黨委、政府的充分重視,有效地引領輿論導向,促進矛盾的緩和和解決,為促進社會的發展和穩定發揮應用的作用。
(作者簡介:閆宗利
8、淺談新聞媒體如何做好輿論監督
當下,傳統主流媒體受到了新媒體的強烈沖擊,尤其是在新聞輿論監督方面,網路媒體憑借其快捷的傳播、海量的信息以及較寬松的輿論環境迅速占據了主動,而傳統主流媒體受到的約束往往較多,在重大輿論監督報道中總給人一種滯後、弱化甚至失聲的感覺。這直接影響到傳統主流媒體在群眾心目中的地位,致使大量受眾流失於網路。在當前信息多元化的背景下,傳統媒體尤其是傳統主流媒體要想有所作為,就必須做出與其地位相匹配的新聞輿論監督報道。
提升新聞報道的廣度和深度,提高自身的核心競爭力。新媒體時代,傳統媒體依然具有強大的公信力與權威性,依然具有一定的主流話語權,宣傳效果顯著。盡管傳統媒體輿論監督的作用受到了相當大的挑戰,但必須認識到傳統媒體在輿論監督工作中的重要地位,並持續發揮其在新聞報道的真實性、嚴謹性和權威性方面的優勢,在新媒體搶先的情況下,可以在調查性報道和言論方面予以提升,體現傳統媒體的高度、深度,進而提高自身的核心競爭力。
積極主動干預,充分發揮輿論引導力。公信力決定了傳統主流媒體一呼百應的地位,其忠實的受眾群體也往往是社會的中堅分子,其新聞播報具有較高的權威性。而網路媒體自發性強,約束力弱,盡管自由度高,但也由此導致虛假信息漫天飛的現象時有出現。尤其是對信息不夠公開的熱點事件,傳統主流媒體更應該積極發聲,甄別真實民意,並根據網路輿情的變化,及時追蹤,積極干預,以傳播信息、通達民意、引導輿論、緩解矛盾,把公眾輿論引導到理性健康的軌道上來。
創新報道形式,與新媒體加強互動合作。傳統媒體要加強與新媒體的互動合作,找准成為「引領者」的途徑,將輿論監督主陣地的地位掌握在自己手中。一是加大力度建設自身的新媒體平台,辦好自己的網站,依託自己辦起的網路平台,提升傳播速度,加大反饋力度,加強互動,同時加強對網路中出現的新聞熱點、輿論焦點的重視,並進行正確的選擇和調控,將輿論監督置於領先地位;二是主動尋求與新媒體合作,利用互聯網資源優勢增加受眾,使傳播效果和傳播速度實現最大化;三是傳統媒體自身要與時俱進,加強創新,將新聞報道以博客、微博等多種形態進行再傳播,增強影響力,佔領輿論監督的主陣地。
恪守職業道德,加強素質建設。新媒體環境下,信息技術飛躍發展。在這種情況下,傳統媒體采編人員在思想上要提高認識、加強修養,正確理解和運用輿論監督的權利,擺正位置,端正輿論監督的目的,提高輿論監督工作的水平。在堅守新聞專業主義的同時,更要考慮新聞的職業道德,以職業道德作為專業主義的保障,做有溫度的新聞。
在新媒體環境下,傳統媒體應當用好輿論監督這把利劍,引導社會輿論,疏導公眾情緒,弘揚社會正氣,通達社情民意。這不僅是傳統媒體應對挑戰、提升整體實力和核心競爭力的必由之路,也是其凸顯權威性和公信力、引領社會主流輿論、講好中國故事的有力武器。
新媒體環境下傳統媒體 如何做好新聞輿論監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