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分小專業嗎?
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本科不分小專業。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於2002年4月內21日正式成立,是清華大學新容聞與傳播學院的前身,也是1985年在中文系設立的編輯學方向和1998年10月成立的傳播系。
清華大學由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直屬,中央直管副部級建制,位列「211工程」、「985工程」、「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為九校聯盟、松聯盟、中國大學校長聯誼會、亞洲大學聯盟、環太平洋大學聯盟、清華—劍橋—MIT低碳大學聯盟成員,被譽為「紅色工程師的搖籃」。
(1)清華大學新媒體方向哪些老師擴展資料:
師資力量:
1、學校有教師3485人,其中45歲以下青年教師1743人,具有正高級職務的1381人,具有副高級職務的1648人。教師中有諾貝爾獎獲得者1名,圖靈獎獲得者1名,中國科學院院士51名,中國工程院院士39名。
2、16名教授榮獲國家級「高等學校教學名師獎」,167人入選教育部長江學者獎勵計劃特聘教授,52人入選青年學者,239人獲得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
3、152人獲得優秀青年科學基金,國家海外高層次人才引進計劃入選者127人,在職國家海外高層次人才引進計劃青年項目入選者182人。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清華大學
2、實戰新媒體營銷專家教授哪個好一些哦,有沒有哪位聽過劉傑克老師的課程?
我前兩天在清華大學聽過實戰新媒體營銷專家教授劉傑克老師的課程,很給力,挺不錯的,而且劉傑克老師還是北大、清華總裁班特聘教授,曾任多個營銷類、品牌類、戰略類、企業文化類咨詢項目總監及顧問。
3、新媒體營銷老師哪個好一些哦,有沒有哪位聽過劉傑克老師的課程?
我前兩天還有清華大學聽過新媒體營銷老師劉傑克老師的課程,很給力的,劉傑克老師是北大、清華總裁班特聘教授,曾任多個營銷類、品牌類、戰略類、企業文化類咨詢項目總監及顧問呢.
4、請問中國人民大學研究生傳播學專業的導師有幾位?分別是誰?有沒有可以公開的聯系方式?
現有教學科研人員20人,其中本單位人員中:教授6人,其中60歲以上1人,45-60歲3人,45歲以下2人;副教授2人,均為45歲以下;講師4人,均在45歲以下。其中獲博士學位者5人,碩士學位者6人。另有兼職教授4人。學科點教學科研隊伍完整,梯隊合理,學術力量雄厚。
教師簡介(帶*者為學術帶頭人):
*孫寶寅教授: 1938年生,中國科技新聞學會學術委員會副主任、理事,中國科技傳播研究會會長。
專業方向:科技傳播。
*劉建明教授: 1942年生,中國人民大學博士,教育部文科教學指導委員會委員,中國新聞教育學會理事、中國新聞史學會理事。
專業方向:新聞理論研究。
*熊澄宇教授: 1954年生,美國楊伯翰大學博士,中國國際文化交流中心理事,教育部遠程教育專家組成員、教育技術協會常務理事、學術委員會副主任。
專業方向:新媒體傳播研究。
*尹鴻教授: 1961年生,北京師范大學博士,電影學博士生導師,中國電影評論學會理事,北京市「跨世紀理論人才百人工程」入選者、清華大學「百名人才引進計劃」入選者。
專業方向:影視傳播研究。
*李希光教授: 1959年生,中國社會科學院新聞所碩士,新華社高級記者,美國哈佛大學訪問學者,中國科技新聞學會理事。
專業方向:國際傳播及新聞實務研究。
*陸達研究員: 1950年生,清華大學博士,光碟國家工程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國軟體行業學會教育軟體分會常務理事,傳播學碩士生導師。
專業方向:新媒體傳播研究。
*李星教授: 1956年生,留美博士,電子學博士生導師兼傳播學碩士生導師,CERNET中心副主任,863專家組成員,教育部遠程教育專家組成員。
專業方向:新媒體傳播研究。
劉惠芬副教授: 1960年生,清華大學碩士。
崔保國副教授: 1962年生,日本東北大學博士。
胡鈺講師: 1972年生,清華大學碩士。
梁寧講師: 1973年生,中國電影藝術研究中心碩士。
秦春講師: 1966年生,中國人民大學碩士。
金兼斌講師: 1968年生,香港浸會大學博士。
唐科講師: 1973年生,北京師范大學博士。
李小萍講師: 1962年生,華東理工大學學士。
5、清華大學的新媒體研究專業好嗎?
這個專業主要學一些數字電視,網路電視什麼的新興媒體,前途是有的,再說清華的傳播很強啊。
6、清華大學網路與新媒體專業好不好
網路與新媒體屬於新聞傳播學下的一個二級學科,清華大學的新聞傳播學一級學科排名全國第五(並列),實力很不錯的,加上清華大學超高的聲譽,錄取分數線可是很高的
7、李衛東 導師怎麼樣:副教授,碩士生導師研究方向:網路與新媒體雲計算,移動互聯
新媒體是新的技術支撐體系下出現的媒體形態,如數字雜志、數字報紙、數字廣播、手機簡訊、移動電視、網路、桌面視窗、數字電視、數字電影、觸摸媒體等。相對於報刊、戶外、廣播、電視四大傳統意義上的媒體,新媒體被形象地稱為「第五媒體」。 對於新媒體的界定,學者們可謂眾說紛紜,至今沒有定論。一些傳播學期刊上設有「新媒體」專欄,但所刊載文章的研究對象也不盡相同,有數字電視、移動電視、手機媒體、IPTV等,還有一些刊物把博客、播客等也列入新媒體專欄。那麼,到底什麼是新媒體?所謂新媒體是相對於傳統媒體而言的,清華大學的熊澄宇教授認為,新媒體是一個不斷變化的概念。「在今天網路基礎上又有延伸,無線移動的問題,還有出現其他新的媒體形態,跟計算機相關的。這都可以說是新媒體」。也有專家提出:「只要媒體構成的基本要素有別於傳統媒體,才能稱得上是新媒體。否則,最多也就是在原來的基礎上的變形或改進提高。」「目前的新媒體應該定義為在電信網路基礎上出現的媒體形態——包括使用有線和無線通道的方式。」 還有學者把新媒體定義為「互動式數字化復合媒體」。較之於傳統媒體,新媒體自然有它自己的特點。對此,吳征認為:「相對於舊媒體,新媒體的第一個特點是它的消解力量——消解傳統媒體(電視、廣播、報紙、通信)之間的邊界,消解國家與國家之間、社群之間、產業之間邊界,消解信息發送者與接收者之間的邊界,等等」。周進指出,新媒體可以與受眾真正建立聯系,同時,它還具有交互性和跨時空的特點。同時,新媒體給媒體行業帶來了許多新的理念和模式,如節目專業化越來越強,賣方市場轉向買方市場等。郭煒華認為:「新媒體與傳統媒體最大的區別,在於傳播狀態的改變:由一點對多點變為多點對多點」。「從傳播學的角度來分析,新媒體傳播有四個特點——每個人都可以進行大眾傳播;『信息』與『意義』無關;受眾的主動性大大增強;大眾傳播的『小眾化』」。有研究者從另一個角度提出:「新媒體近乎於零費用信息發布,對受眾多為免費,這對傳統媒體的新聞產品製作成本造成挑戰。」張毓強還以「倫敦爆炸案」為個案提出了新媒體的多媒體整合態勢。「市民威廉·達頓拍攝了手機照片,在朋友的博客上以近乎於圖片直播的方式『報道』了災難現場狀況。這些照片很快進入各大電視網的新聞頭條。在這次『報道』中,手機、博客、互聯網以及『播客』密切配合,將『第一時間、第一現場』權力牢牢抓在手中,新的媒體形式與媒體工具的結合,顯示出了巨大威力」。
8、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的介紹
學院簡史學院發展歷史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於2002年4月21日正式成立。清華大學新聞與專傳播學院的前身,是屬1985年在中文系設立的編輯學方向和1998年10月成立的傳播系。多年來,從中文系的編輯學專業到傳播系,直到成立新聞與傳播學院,憑借日益增強的新聞學和傳播學的學科基礎,圍繞著國際傳播、影視傳播、新媒體傳播、媒介經營與管理等主要方向,清華大學逐漸形成了精乾的新聞與傳播教學科研師資團隊,增強了在學界、業界的影響力,尤其在國際傳播、媒體與科技、藝術相結合和影視理論與批評等方面的學術研究中取得一定的優勢。學院領導及師資力量柳斌傑任清華新聞學院院長。教授中有方漢奇先生得意弟子、中國新聞傳播史學會副會長、前北大新聞傳播系主任陳昌鳳博士。尹鴻,李彬。
9、清華傳播學碩士生導師有哪幾位?
師資力量:
現有教學科研人員20人,其中本單位人員中:教授6人,其中60歲以上人,45-60歲3人,45歲以下2人;副教授2人,均為45歲以下;講師4人,均在45歲以下。其中獲博士學位者5人,碩士學位者6人。另有兼職教授4人。學科點教學科研隊伍完整,梯隊合理,學術力量雄厚。
教師簡介(帶*者為學術帶頭人):
*孫寶寅教授: 1938年生,中國科技新聞學會學術委員會副主任、理事,中國科技傳播研究會會長。
專業方向:科技傳播。
*劉建明教授: 1942年生,中國人民大學博士,教育部文科教學指導委員會委員,中國新聞教育學會理事、中國新聞史學會理事。
專業方向:新聞理論研究。
*熊澄宇教授: 1954年生,美國楊伯翰大學博士,中國國際文化交流中心理事,教育部遠程教育專家組成員、教育技術協會常務理事、學術委員會副主任。
專業方向:新媒體傳播研究。
*尹鴻教授: 1961年生,北京師范大學博士,電影學博士生導師,中國電影評論學會理事,北京市「跨世紀理論人才百人工程」入選者、清華大學「百名人才引進計劃」入選者。
專業方向:影視傳播研究。
*李希光教授: 1959年生,中國社會科學院新聞所碩士,新華社高級記者,美國哈佛大學訪問學者,中國科技新聞學會理事。
專業方向:國際傳播及新聞實務研究。
*陸達研究員: 1950年生,清華大學博士,光碟國家工程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國軟體行業學會教育軟體分會常務理事,傳播學碩士生導師。
專業方向:新媒體傳播研究。
*李星教授: 1956年生,留美博士,電子學博士生導師兼傳播學碩士生導師,CERNET中心副主任,863專家組成員,教育部遠程教育專家組成員。
專業方向:新媒體傳播研究。
劉惠芬副教授: 1960年生,清華大學碩士。
崔保國副教授: 1962年生,日本東北大學博士。
胡鈺講師: 1972年生,清華大學碩士。
梁寧講師: 1973年生,中國電影藝術研究中心碩士。
秦春講師: 1966年生,中國人民大學碩士。
金兼斌講師: 1968年生,香港浸會大學博士。
唐科講師: 1973年生,北京師范大學博士。
李小萍講師: 1962年生,華東理工大學學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