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融媒體時代怎麼做記者
在傳統媒體與新媒體不斷融合的趨勢下,記者在采訪報道重大會議和事件時應當有哪些新思路,需要學習哪些新技能,這不僅是兩會報道引發的思考,更是每個新聞從業人員面對未來多變的媒體生態應當考慮的問題。
高科技運用在報道中,是對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到的「科技轉化」最生動的註解。此前有專家提出用融媒體代替全媒體的概念,即除了包含媒體要「全」的意思外,「融媒體」還注重各個介質之間的「融」,即打通介質、平台,再造新聞生產與傳播各個環節的流程,熟稔各類采編技能等。文字記者用相機、手機拍照後,即時發送至微博、微信、網站,並綜合運用小視頻、秒拍等載體,可以第一時間傳播多媒體信息,這在兩會上運用得比較充分,這也是新聞媒體在拼搶新聞中值得思考與提升的重要一環。
2、怎樣利用新媒體能夠成為記者行業的精英
文/調戲電商創始人:馮華魁經常有人跟我說,據說你的調戲電商做的挺好的,我們企業也想找個新媒體編輯,你覺得啥樣的合適啊?每當聽到這個問題,經常感覺一頭霧水,腦子里無數個場景再現,試圖總結一套新媒體素質大全,但一直想不到新媒體從業者,到底需要什麼樣的特殊素質,總不能說要有網感,懂互聯網文化,最好90後,還要勤奮,有責任心……如果只是提這種要求的話,幾乎是廢話,你依然不能對自己的新媒體編輯有一個清晰的畫像。直到最近調戲電商自己需要招編輯記者的時候,我慢慢梳理出,我們需要什麼樣的新媒體編輯記者:第一,敏感。沒想到吧,居然是敏感!敏感的人更適合做媒體,尤其新媒體,因為要更在意趨勢,無論是純媒體,還是企業的新媒體,對趨勢的把握都是關鍵,更關鍵的是,要在眾多趨勢中,堅持自己的取向,而不是所有趨勢都追逐,有些趨勢會破壞你的價值觀。什麼?價值觀?新媒體還需要價值觀?不是什麼熱追什麼嗎?當然不是,你對趨勢的敏感,不能讓自己隨波逐流。敏感的第二個意義是,對要點的快速領悟。他要能夠從別人的談話中,快速提煉即將要寫的文章的核心,可能就是標題,很多時候,我都是在采訪還沒結束,就知道自己要寫的文章主題是什麼了,剩下的只是圍繞這個主題繼續追問或者串聯其他材料。第二,整合。新媒體的編輯記者,整合素材、資源的能力要強。整合素材,很簡單,資料那麼多,哪些是真是假?有時候你得到的就是幾句話而已,就是別人給你的一個小爆料,你要發展成一篇文章,就要有從素材中發覺關聯的能力,跟偵探差不多,多篇報道的意思串聯起來之後,你會發現不一樣的價值。就好像調戲電商曾寫過的《雙十一已成賭場》,只是簡單的素材整合,但閱讀高達3萬。整合資源,是對於企業類新媒體編輯的核心素養,一般,這個職位只是從屬於市場部下面的一個四五級小部門,大多數情況下,他們只能被動的接受上級的發文命令,自己能整合的很少,但是,必須打開格局,把自己當作企業首席社交官的角色,你會發現整個公司都是你可以整合的對象,你可以從人的角度去闡述產品的故事,誰做了這件事,對誰有什麼影響?以前是怎麼樣現在會怎樣別人看了會怎麼樣?總之就是從人文的角度出發會更好,而不要總是介紹產品,介紹促銷政策。要想把整合做好,很明顯也是有要求的,你要麼有一個自己的思想框架,能把別人的東西裝進來,要麼你有一個核心原則,比如就是人文情懷,那就把各種資源往這個核心上去靠。調戲電商有大電商戰略做底,所以很多企業的o2o做的怎麼樣,我們一聽就知道是否靠譜。第三,才是文采。新媒體編輯記者居然沒把文采當作首要要求,你看看,這些年興起的有文採的90後,有幾個長久的?文采,包括所謂的網感,有時候就是皮毛而已,只不過是一些叛逆的俏皮話,很多90後文章寫的別具一格,語言也很犀利,但你多看幾篇,就發現,行文很空洞,除了有點思想性,非常缺乏商業邏輯的根基,看不慣這個看不慣那個,但那些看不慣大多缺乏商業常識,不了解實情,不知道背後的復雜因素,一股腦蓋上思想落後的帽子,而且我們並沒有看到很多的建設性。若是寫商業財經文章,沒有深厚的商業邏輯功底,很難把事情剖析的鱗次櫛比。所有的事情都可以找到發生的結構和場景,他的存在是有邏輯的,他的發生是有走向的,文采是為這些內在的邏輯服務的,不能只看文章的文字特別。當然,行文獨具一格,是一個作者有生命力的基本表現,你獨特才證明你有活力。
3、全媒體時代傳統媒體記者應該如何主動轉型
自媒體時代的發展 傳統媒體該如何活下去?
隨著微信、微博、手機客戶端等各種自媒體平台的不斷發展和完善,創建一個自媒體幾乎是「零門檻」,在各領域中一些有影響力、用戶數量龐大的「自媒體大號」逐漸成長起來,其內容垂直細分,為訂閱者提供熱點事件的一線觀察、行業動態的獨家定位解讀,及本地事件的最新快報。在此情況下,各主流媒體急需在鞏固發展傳統業務的基礎上,加快數字化、網路化、移動化轉型步伐,通過傳統媒體與新興媒體無縫對接、同步壯大,保證主流思想輿論的不斷鞏固。難么,自媒體時代的到來,傳統媒體該如何延續發展下去呢?
【自媒體生態圈在逐漸形成】
雖然機器人寫稿離我們越來越近,但媒體賴以生存的基礎,是信息不對稱和渠道的壟斷。信息不對稱,就需要有機構來滿足人們的信息需求;發行渠道被壟斷,大多數人就需要媒體。但在互聯網自媒體時代,這兩點都被顛覆了。以往傳統媒體提供的信息產品大多數都可以由自媒體來提供,換言之,來搶傳統媒體飯碗的正是自媒體。
自媒體生態圈業已形成。討論自媒體必須首先回答一個問題:誰在「玩」自媒體?答案很清晰,以虎嗅網、雲科技、鈦媒體、36氪等為代表的科技網站,以及網易、搜狐、新浪等為代表的門戶網站,還有一些推送精品內容的網路「大V」、大佬們。顯然,轉戰自媒體已成為共識,完整的自媒體生態圈正逐漸形成。
自媒體的贏利模式日益成熟。精準的自媒體營銷方式,無疑將贏得越來越多「廣告主」的青睞。
「自媒體」的走紅成為可能顛覆傳媒業生態的新興力量,其根本原因是自媒體的特色化內容和規則框架內更多的自由發言,滿足了過去大眾媒體無法提供的、分散的用戶需求。而隨著智能手機的普及,意味著自媒體的受眾群體無限蓬勃,加上內容推送的低成本,自媒體的市場日益鞏固。
傳統媒體用戶群體的流失,帶來的是市場的不斷萎縮,接著是廣告主的出走,采編隊伍的轉型,優質內容生產動力不足,直至用戶群體的持續流失,這是一個惡性循環。而在移動互聯網時代,自媒體的用戶黏性卻很高,具體表現在,自媒體可以通過多種形式如關注、下載、訂閱等快捷地把內容推送到受眾眼前的電腦或手機屏幕上,這意味著自媒體從內容生產到內容傳播,始終與讀者「面對面」。
【「剩餘價值」去決定市場份額】
互聯網是個開放式的傳播平台,所有人都可以用這個平台進行信息交互,原有的媒體對於信息交互渠道的壟斷也隨之消失。
對媒體業而言,另一個壞消息是,信息本身的廉價化和免費化趨勢也不可避免。信息交互的成本降低,本身就意味著無論是媒體還是個人,獲取信息的成本都降低了。成本低了,售價就會下來。生產和發行成本都低了,產量就會上去。所以現在的情況就是信息已經冗餘,已經嚴重過剩。
媒體不再壟斷發行渠道,還造成了一個現象,反過來進一步沖擊媒體的市場。也就是免費信息的大量出現,且不再受到空間和時間的限制。在這種情況下,政府、企業的日常信息發布,可以去掉中間環節;各種高端信息的分析研判,有人免費提供;剩下的各類日常瑣碎信息,留給很多的自媒體以及「知乎」這樣的社交網站。因此,留給傳統媒體的空間就越來越窄小。
自媒體的平台多種多樣,博客、微博、微信等,但自媒體的發展早已走過了跑馬圈地的造星時代。絕大多數的公眾號打開率在10%以下,微博「大V」真粉率極少超過50%,低俗、造假等殘酷的事實說明,互聯網自媒體的發展已經到了後大佬時代,也意味著,不管是「老江湖」還是新進入者都不得不思考自媒體的「剩餘價值」,以求在自媒體的大蛋糕中分一杯羹。
內容為王,以質取勝。不管什麼時候,專業的內容都是自媒體的立足之本,只有原創、精品和堅持的自媒體才能贏得用戶口碑,拿下市場份額,進入良性發展。至於盲目跟風的偽自媒體、定位不清沒特色的自媒體、靠抄內容騙眼球的自媒體、不能持續輸出精品內容的自媒體、以傳統思維運作的自媒體,則必然會被拍死在沙灘上。
內容生產模式再選擇。今日頭條徹底顛覆了傳統媒體版面、位置、推廣的概念,自媒體迎來了巨大的傳播力和影響力,但如果沒有專業力量的支持,一般的自媒體將很快被淘汰。也就是說,在強調特色的自媒體時代已然需要藉助團隊、資本、營銷的力量。一些高質量的優秀自媒體品牌如「羅輯思維」「吳曉波頻道」等,背後就是專業的製作和創意團隊。所以,後大佬時代的自媒體必須放棄單打獨斗的內容生產模式,重新選擇團隊的力量。
跨平台、多形式傳播。面對越來越多自媒體人的加入,內容推廣變得越來越難,尋求創新成為必然選擇。顯然,視頻、音頻等自媒體已經成為下一個淘金方向。隨著優酷、土豆、愛奇藝等視頻網站的支持,大量的自媒體視頻節目涌現,荔枝FM等音頻自媒體也大受用戶追捧。而其中很多的產品其實是一種內容的衍生品,這充分說明,規劃各個渠道的表達形式,才能讓內容產生最大影響力。
警惕法律風險。自媒體的黃金時代,背後是野蠻生長、缺乏監管和毫無准入門檻的亂象,這使得很多自媒體誤以為可以濫用受眾的平台,而忽視現實的法律風險與責任義務。營銷號「頂尖企業家思維」冒用王健林的名義發布文章、阿里起訴自媒體人葛甲、頭條號「周末幹嘛」對黃聖依進行誹謗,自媒體的麻煩不斷充分證明規范經營已經刻不容緩,「誰來審核自媒體」也成為不得不深思的話題。
互聯網+營銷。自媒體不能僅憑興趣和激情寫作,也需要成熟的商業模式支持,所以營銷是不可少的,商業化是自媒體的發展方向。一句話,不想賺錢的自媒體,不是合格的自媒體。規模化水平偏低、渠道能力弱、議價定價能力弱正是自媒體商業化的最大阻礙,而這些正是傳統媒體的既有優勢,因此,媒介融合或將成為自媒體商業化的成熟路徑選擇。
【開拓移動市場搬移到平台】
就人工智慧目前的發展水平來看,離能夠自主思考還很遠。而人藉助互聯網成為自媒體的趨勢反而在更大的程度上改變著人們接受信息的方式和能力。現在一條信息的傳播可能還等不及被思考加工,就已經由眾口傳播到了全球。因此,在「人人都是自媒體」的時代,必然會根據不同的需要、不同的性格而形成不同的小圈層。因而,未來媒體的體量也將縮小,都市類報刊等或將大量退出市場,取而代之的是PC端和移動端的都市類、生活類信息載體。
傳統媒體要在長期以來形成的權威影響范圍內創新包裝新媒體,利用可控的社會資源,開拓移動產品市場,著力點在「移動媒體門戶」,而不是單個移動媒體產品。面對潮湧般出現的無數移動媒體,整合、集聚、形成移動領域的平台和門戶的思路,已有多家在推進,如百度新推出「度秘」意在集納各種APP,360公司去年推出為各傳統媒體免費製作和推廣APP的計劃,今日頭條去年推出各單位加盟的「頭條號」。
對於各地傳統報業集團的重點移動媒體來說,一方面,未來計劃不能停留在單一新聞媒體,而應當集合本地區各單位移動媒體產品,成為移動新聞媒體綜合平台;另一方面,以新聞資訊為主體,拓展本地市民的服務功能,這些功能不一定自己做,可分包、集聚其他商業服務移動產品。
對移動領域的媒體整合而言,傳統媒體的影響力以及政策支持很重要,但最終成功仍舊要靠市場。可以看到,《東方早報》旗下澎湃新聞的火爆仍然來自微信公眾賬號、來自移動端的轉發傳播,換言之,澎湃的未來在APP、在移動端。移動媒體時代的用戶在接觸信息時有了更多的渠道選擇,越來越多的人放棄紙媒、門戶網站,開始習慣通過手機客戶端了解信息。澎湃等新聞客戶端的出現啟示我們,傳統媒體要重視新傳播格局下的渠道建設,將內容優勢通過新建渠道發揮出來,同時輔以用戶的社交訴求,推廣優勢資源,擴大轉型後的品牌影響力。
互聯網生態是現在一個很重要的階段,在傳播方式的不斷便捷和廣泛之中存在著許許多多不夠完善的地方,真實性和傳播內容質量在媒體傳播領域里顯得尤為重要!
4、如何理解新媒體環境下對記者的要求
1,要求鑒別信息的能力要不斷提高。新媒體環境的開放性導致信息的魚龍混雜。
2,要求新聞傳播業務能力不斷提高。新的媒體形式,新的傳播技術都要求記者去適應。
3,新媒體環境下,舊的傳播理念受到沖擊,新的傳播理念不斷涌現,要求記者在理念上要跟上時代。
5、傳統媒體如何在新媒體時代實現轉型
以開放的平台思維,再造資源聚合力。互聯網的平台思維是開放、共享、共贏的思維,其精髓在於多主體共贏互利。體現在媒體信息傳播上,就是「一次採集、多種生成、多元傳播」,形成具有強大整合效應的信息集群。
一體化的整合策略,拓展傳播廣闊度。一體化發展,是媒體融合的內在要求和基本方向。而一體化不是簡單的加法,而是有機整合的乘法。要實現各種媒介資源、生產要素的有效整合,實現信息內容、技術應用、平台終端、人才隊伍的共享融通,形成一體化的組織結構、傳播體系和管理體制。這就要求,自媒體與社交媒體勢必要成為新聞生產的一部分,打破傳統思維中對新媒體的調度都置於內容生產之後的慣性,改變新媒體只是延伸平台和延長價值的工具定位,必須要使新媒體的功能得以前置、內容得以滲透,讓公眾對於某些問題的理解變成一個過程,而不是一個結果。新的新聞生產方式正在打破封閉的報道模式,體現在三種變化上:其一,新聞的產品形態發生變化,「新聞報道+社交媒體」將構成動態擴展的新聞產品,受眾在接受信息過程中產生的大量互動信息將迅速匯聚並且反哺傳統媒體內容;其二,新聞的生產形態發生變化,媒體內外廣泛的公眾參與將被納入專業化新聞的內容生產中,同時通過用戶需求而產生精準內容定位正在成為現實;其三,新聞的表達形態發生變化,新聞的專業選擇和公眾的個性觀點,將共構新聞的表達形態,同時傳統新聞對信息甄別、選擇和解讀的優勢將發揮更大作用,並且「社交化」的運用將兼顧人們對信息的豐富性與信息的准確性的需求,報道內容也將不僅僅停留在「信息」上,關系、情感、行為都可以是內容的一部分。
6、在新媒體時代,新聞記者和編輯人員針對行業發展能做到哪些方面的創新呢?
金融
回答
在新媒體時代,新聞記者和編輯人員針對行業發展能做到哪些方面的創新呢?
新媒體 新聞 記者 媒體
7、如何當好新媒體時代的記者
一是必須以先進技術創新為支撐,緊盯技術前沿,瞄準發展趨勢,不斷以新技術新應用創新媒體傳播方式。
從傳播技術角度看,媒體的發展總是與技術的創新緊密聯系在一起。新興媒體誕生和發展的過程,實際上就是網路技術和信息內容相互結合與發展的過程。技術與內容互為支撐、相互融合,是一體之兩翼、驅動之雙輪,共同構成核心競爭力。傳統媒體要生存發展,必須順應互聯網傳播移動化、社交化、視頻化的趨勢,積極利用大數據和雲計算技術推進新聞生產,利用移動互聯網技術實現超越,利用微博微信技術拓寬社會化傳播渠道,把當今可用的技術都囊括到我們視野中來,進入到我們的項目設計,把長期積累起來的內容生產優勢、傳播公信力優勢與新興媒體的數字技術、多媒體傳播、多元交互等技術優勢充分結合起來,才能取得融合發展的最佳效果。
二是必須以內容建設為根本,進一步增強媒體信息內容的核心競爭力。
新聞媒體是黨和人民的喉舌,內容永遠是根本,是決定自身生存與發展的關鍵所在。推動媒體融合發展,在強調技術引領和驅動的同時,要始終把內容建設擺在十分突出的位置,以內容優勢贏得發展優勢。要在品質上追求專業權威。傳統媒體在信息採集核實、分析解讀等方面,有著新興媒體無法比擬的優勢,必須最大限度地把這個優勢發揮出來,延伸和拓展到新興媒體。要在傳播上注重快捷精簡,多生產精準短小、鮮活快捷、吸引力強的信息,在傳播中搶得先機。要在服務上注重分眾化互動化,認真研究用戶的不同需求,有針對性地生產特色信息產品,點對點推送到用戶手中,做到量身定做、精準傳播,提高新聞宣傳的實效性。同時,加強媒體與用戶間的互動交流,吸引用戶提供新聞線索、報道素材和意見建議,提高用戶的關注度和參與度,在互動中參與,在參與中傳播。要在展示上實現多媒體化,以多樣化的展示、多介質的推送,實現內容產品從可讀到可視、從靜態到動態、從一維到多維的升級融合,使我們的新聞報道動起來、活起來。
三是必須以機制創新為動力,加快改革步伐,建立適應融合發展的組織結構、傳播體系和管理體制,為融合發展提供堅實保障。
8、新聞工作的職能在新媒體時代有哪些變化?
新聞工作者當下的三大困惑:
1.內容生產的獨立性困惑: 在社交媒體環境下,記者不再是獨立於受訪者和受眾的個體。他們有可能在受眾的期待下,產生參與事件的沖動。記者在新聞報道中難以保持中立性,甚至自己成為新聞事件的主角,參與、介入、影響新聞事件的發展進程。
2.媒介的管理者和生產者困惑: 在新媒體環境下記者的管理者和生產者身份開始合一,記者不僅關注內容生產還要關注內容推廣和受眾反饋,部分媒體也以量化考核指標作為記者的指揮棒。這在一定程度上使得記者為了更好的傳播效果討好受眾,失去了應有的價值判斷。
3.移動平台的碎片化困惑: 由於其便捷性,移動平台已成為許多人獲取內容的第一來源。然而,移動媒體本身的碎片化、娛樂化特徵會影響內容的完整性,社交平台更有利於突發事件的告知和短評論,而不利於嚴肅、冷靜的思考。
三大矛盾:
1.快速與准確的矛盾 ,動搖著新聞記者獲取信息、發布信息的權威感,最終可能導致這種權威感帶來的對新聞職業應有的神聖感不復存在。
2.信息的量與質的矛盾 ,讓新聞記者感到傳播專業化受到空前擠壓,這種擠壓最終可能讓新聞記者感到關注度的喪失,由這種喪失帶來對新聞職業本身應有的傳播機制喪失信心。
3.信息題材的專與雜的矛盾 ,記者感到在設計自己的職業生涯時,專攻某一領域的可能性不復存在,讓一人身兼采寫編播等數職,但專業水平沒有了,新聞稿件粗製濫造,新聞產品的質量下降,職業神聖感漸行漸遠。
對MJC和新聞學同學而言,這三個知識點太重要了,為什麼?因為最近幾年考新聞大題,大都是新媒體環境下的新聞理論、新聞實踐變遷。
這是比較專業性質的回答,希望能夠幫到你
感謝採納
9、記者在新媒體時代需要具備哪些技能
1、編程和數據分析。
2、在社交媒體收集和核實信息。
3、學習剪輯音頻和視頻。
4、直播和V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