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新媒體 > 面對大眾的影評從紙媒時代到新媒體時代

面對大眾的影評從紙媒時代到新媒體時代

發布時間:2021-03-03 22:02:13

1、新媒體的發展歷程經過哪幾個時代?

新媒體發展時代是相對於傳統媒體發展而言的,「新媒體是一個不斷變化的概念。在今天網路基礎上又有延伸,無線移動的問題,還有出現其他新的媒體形態,跟計算機相關的。這都可以說是新媒體。」
媒體的發展經歷了三個階段:精英媒體、大眾媒體和個人媒體。這三個階段分別代表著傳播發展的農業時代、工業時代和信息時代。

2、如何看待傳統媒體在新媒體沖擊下的生存困境

傳統媒體在信息時代來臨前的很長一段時間內都占據著主流媒體的地位,其以信息傳播的端正態度和權威性獲得了大眾的廣泛認可,隨著網路時代的來臨,受眾獲取信息的途徑逐漸增多,傳統媒體在信息傳播效率和傳播范圍上的優勢逐漸下降,短時期內市場佔比下滑。本文著重分析了新媒體對傳統媒體的沖擊,總結了傳統媒體相較於新媒體的劣勢,並從傳統媒體的自有優勢出發提出了新媒體時代下,傳統媒體發展的基本策略。

3、如何面對新媒體與傳統媒體的差異

1、新媒體與傳統媒體之間的差異: 
 ①市場的差異。傳統媒體目前是國家壟斷性的,要有「准運證」。壟斷帶有保護性,能賺錢,能帶來高利潤。而互聯網卻是沒有壟斷保護的,互聯網一產生,它就處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 
 ②受眾的區別。傳統媒體是「主導受眾型」,而網路媒體是「受眾主導型」的。在網路媒體那裡,受眾有更大的選擇權。 
 ③管理的不同。傳統媒體發展至今已經有非常清晰的管理機制和結構。編輯至上,輕視市場。而網路媒體的管理機制相對模糊。網站的老大是總經理而不是總編。對技術的重視也有區別。在網站決策層中技術人員的份量重,而傳統媒體則不然。 
 ④內容的不同。傳統媒體分級管理,網路媒體的編輯職權相對大於傳統媒體的編輯。記者—編輯—總編輯,這樣一種「三審制」,沒辦法在網站上實行。總編把關的模式很難在網站實現,一天滾動發2000條新聞,你總編輯一個人哪裡看得過來。所以網站編輯的職權大,也要求他有更強的把關意識。 
 ⑤時效的不同。傳統媒體有明確的發布時效、時段。定時定量。這種傳播時效,決定了受眾的關注也有了時段性:每天有一次性的關注。而網路媒體24小時在滾動,每天必須N次關注,才不會漏掉重要新聞。滾動新聞這種形式,對於習慣了每天一次性關注的受眾來說,很可能會漏掉重要新聞。 
 ⑥版面不同。報紙有版面的規律,報紙版面的輕重、主次,標題的處理、版面區域的安排,在網站上不存在。網路媒體是以時間流分配信息的。沒有平面布局的概念。網路媒體還沒有形成像報紙一樣成熟的版面語言。 
 ⑦寫作的不同。網路新聞文稿關注的是速度快,文章要短。一弄就幾千字的新聞稿,在網上是行不通的。網路標題的製作是大白話,直接了當,突出重點。什麼標題的對仗、平仄、工整、文乎,做得再好也沒人看的。 
 ⑧采訪。網路媒體基本是編輯為主,少量的采訪新聞,少量的原創。而傳統媒體是以自采為主。一個特派記者,花多少多少費用寫回來的稿子,如果到網上一發,全給人抄走了。 2、新媒體對傳統媒體的影響。 
 ①新媒體(網路媒體)有巨大的發展空間。中國網民到2010年,預計絕對數字將達到全球第一(當然相對數字還是小)。 
 ②網路媒體與傳統媒體相互存在的關系。近年來,受網路沖擊最大的是電視。當然,電視的娛樂功能,服務功能不全受網路影響。我這兒有5月10日美國一家公司的調查:2000人中,23%的人少看電視了,20%少看雜志了,9%少聽廣播了,11%少看報紙了。電視觀眾的減少量最多。但是,我認為任何媒體是相互不可替代的,「網路媒體會替代傳統媒體」的說法是不成立的。報紙、廣播、電視,三者能和平共處,現在也會是這樣。以前電視剛出現後,有人預言它會替代廣播,事實是和平共處。各種媒體有它的優勢,有它自身的不可替代性——報紙不要任何電子設備就能閱讀;廣播,可以邊干其他事邊接收。受眾在選擇媒體上不存在排他性、應有多種選擇。以後可以看到這樣的現象:新媒體還可以刺激傳統媒體的發展,相互融合,出現網路廣播、網上視頻等。 
 一個新媒體要超越一個傳統媒體,成為一個時代最具影響力的媒體,至少要經過一代人。2250萬,這是中國的網民數。這樣一個相對比例很小的數字,完全能說明:今天在中國,互聯網對傳統媒體遠不足以構成沖擊。 
3、新媒體的傳播特徵: 
 今天回顧網路媒體的歷史,要從1976年的網際網路協議說起。網際網路誕生於美國,至今已有三四十年甚至更長的基礎發展時期。相對來說,網際網路在中國的年齡小得多。2000年,我們國內也興起網路熱,那是真正的泡沫。為什麼?與美國相比,我們的網路太沒有基礎了。在網際網路成為第四媒體之前,美國社會的基本的信息化工程已經做得很扎實了。大學、圖書館、政府部門的數據化工作差不多都做好了。大量的文本幾年前就錄入好了。所以美國人後來建信息高速公路,無非是把分散的數據合起來。網路上一下子就有很多信息、很多資料。而在中國,我們在建高速公路之前沒有一個充分的數據化過程。於是高速公路修完了,小區卻還沒有建好。缺少基礎的數據化建設,帶來的是網路的信息沙漠化。你在圖書館找得到的資料,什麼名著、檔案,有用的數據,在網上卻很難找到。因為圖書館還沒數據化呢。那麼大量的錄入,誰去做呢? 
 新媒體有什麼傳播特徵?第四媒體的傳播者和接受者都是基於網路的。這是最基本的。我總結了七點。 
 7種特徵: 
 ①「開放性」。網路是沒有邊界的,不受地域限制。報紙受地域限制的特徵很明顯。(美國的報紙基本上都是區域性的報紙,除了《今日美國》很少幾份報紙是面向全美國的。)但是,互聯網卻沒有限制。互聯網媒體的「開放性」帶來兩個問題:(1)加劇了媒體的競爭。網路媒體大家都使用平等的傳播方式,勢必加劇新聞的競爭。今天的新聞已經沒有第一新聞的概念。「東方網」去年剛開始時,每天夜裡1點、兩點,就將各報上網,可是一早卻發現其他新聞網全上了。後來只好推遲,改到7點才上。(2)開放性就有了一個疊加效應。一份地區報紙,小山村的新聞,當天就可以傳播到全國,這里就有一個放大效應。放大過程中就有新聞的失真。江西光明小學爆炸案,爆炸原因怎麼怎麼,一開始網上幾種說法。如果沒有互聯網,不會有這種現象。 
 ②「多元性」。在中國,新聞媒體應該是黨和政府是主控的,但在網路上,從技術上講,人人都可以發布信息。有兩個後果:一是打破了新聞機構才能發布新聞的局面,引發虛假新聞泛濫。「互聯網」成了互抄網;新聞要素不全的抄來的稿子到處都是。另外,色情新聞、無聊新聞也到處泛濫。 
 ③「實時性」。網路媒體無時間限制,隨時可以加工發布。與報紙、廣播、電視相比,只有網路媒體才真正具備可以隨時發布的可能。 
 ④「交互性」。網路溝通了傳播者與接收者的關系。 
 ⑤「大容量和易檢性」。報紙版面有限,廣播電視有時間性。而網路沒有時間和空間的限制。於是,信息呈現出龐雜、雜亂無章的特徵。有效的信息被掩蓋在大量龐雜的無效的信息中。傳統媒體的報道是線性的,而互聯網的報道是網狀的。我可以通過做相關新聞、做專題、做資料,一步步地把一個新聞做深入。除了大容量之外,網路媒體還有「易檢性」的特點:查以前新聞、查相關新聞非常方便。 
 ⑥「多媒體化」。網路媒體可融文字、廣播、畫面為一體。 
 ⑦「個性化」。這是互聯網媒體的一個本質的特徵。由於技術的局限,以往所有的媒體都是大眾化的。而互聯網卻可以做到面向特定的受眾,可以面向個人。個人可以在網上訂制他需要的新聞。國外大的新聞網站都做到了這點。新浪、21CN做到了。東方網也已經開始做。 
 以上是新媒體的7個特徵。下面說說中國的網路媒體發展狀況。1993年12月6日,杭州日報下午版通過計算機網傳輸上了網際網路,這是最早的媒體上網。94年後拉開大規模。95年chinanet正式對外開放。95年底,教育部辦的「神州巡禮」雜志上網。到99年底有個統計:全中國新聞機構建立700多個網站。 
 中國的網路媒體發展、網站建設,到今天經過了三個階段:①網路版階段:報紙是什麼,網上是什麼。把報紙上的東西照搬到網上,一版、二版……什麼也不做變動。②電子報階段。把本報的稿子重新安排,重新設計版面,搬到網上。③建立大型網站。中國的報界接受互聯網,受幾個重大事件的觸動。……5月9日北約炸大使館,新浪網當天訪問率到300多萬以上。在此以前,頂多不過幾十萬一天。網路傳播新聞的影響力是其它媒體不能比的。因此近年國內的網路媒體發展非常之快。 
 說說當前格局:①中央新聞機構加強網路建設。人民日報網站,去年8月20日更名「人民網」,目前有5個語種,每天發布新聞3000條,13頻道。新華社的「新華網」,每天2000條稿子。中青、中國日報、中央人民廣播電台、央視,網站規模都很大,投入也大,影響也大。②各地聯手建立大型新聞平台。「東方」是上海12家單位共同組建的;11家單位投資6個億。去年一年花掉二千多萬;每天2000多條新聞。這類網站,還有北京「千龍新聞網」,北京5家媒體聯合,資本3000多萬。天津有「北方網」。「南方網」目前在籌建,據說投入3個億。這都是一些大型的媒體網站。③各地其他一些已建或正在籌建的網站。但是投入規模有大有小。網站的投入沒有底。東方網的投入費用——機房一年68萬,通信費200萬。這種開支不是都能承受的。 
 在此之外,商業網站也在做新聞。新浪、搜狐、網易、天極、索易。索易的新聞頻道很細,7大類,600多萬訂戶。這些網站對我們有促進作用,但同時有很大的離心傾向。從資金上說,新浪網上市前融到資金600萬,上市後融到一億二;搜狐一億;網易3800萬。可以說這些公司其資本結構不是中方。盡管現在有規定,外資只能介入技術部分,不能幹預媒體運作,但很難說,一有重大變更時……。另外一個問題,現在規定非新聞網站只能發信息,不能發新聞,但新聞與信息的分別?很難說。再有,網上的BBS很難管理,也是目前媒體網站遇到的一個問題。從客觀上說,當前主流媒體網站的親和力和吸引力遠遠沒有趕上我們的商業網站媒體的吸引力。

4、大眾傳播通論課論文需要:各種傳播媒介間的相互關系?

應對新媒體挑戰 帕夫利克為傳統媒體開「葯方」
笪莉萍 http://media.people.com.cn/GB/40606/5690568.html
隨著以網路、手機為代表的新媒體的日益發展,傳統的大眾傳媒因此面臨著極大的挑戰與機遇,傳統媒體該如何「突圍」?昨日,正在參加「2007全球傳播論壇」的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新聞學院的約翰·帕夫利克(JohnPavlik)教授認為,傳統媒體應該打破傳統,通過互動的方式將讀者、觀眾抓回來。

帕夫利克認為,在網路電子環境中,傳統的新聞報道發生了根本變化,一種內容更加動態化、個性化,傳播方式更為廣泛,受眾參與也更強的新的「全景化報道」的新聞形式正在出現。帕夫利克確信「全景化報道」的過程中,新技術將為更好的進行新聞報道提供可能,也將提升媒介的公信力。但同時,傳統的記者的報道、報道方式還有管理者的經營模式也都面臨挑戰,他們不得不適應日益網路化的世界。

「傳統媒體要想適應是很難的,」帕夫利克昨日表示,不過他還是給傳統媒體開出了簡短的「葯方」。

傳統媒體不僅要尋求與新媒體的合作,還要在工作方式、企業管理方式等方面進行探索。帕夫利克鼓勵傳統媒體投入資金進行新媒體的相關研究,並與新媒體之間尋找合作的方式;還可通過與大學、研究機構合作,將研究與產業結合在一起。事實上,目前國內大多數傳統媒體已經表現了與新媒體合作的苗頭,不少電視、報紙都有過與網路合作的經驗,但雙方還只是表面的合作,並沒有真正融合。

「互動非常重要,」帕夫利克表示,一方面傳統媒體與新媒體之間要真正形成互動,另一方面傳統媒體還應通過各種方式,通過與讀者、觀眾的互動將受眾抓回來。

劉為民:傳統報業如何應對新媒體的挑戰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8月04日 19:03 新浪財經
2006年8月3日-5日,由新聞出版總署報紙期刊出版管理司主辦的第三屆中國報業競爭力年會在北京召開。新浪網作為年會合作指定媒體全程圖文直播此次會議,以下為四川日報報業集團副總編輯、華西都市報總編輯劉為民演講:

劉為民:尊敬的石署長,各位領導、各位同仁,各位來賓下午好!我今天演講的題目是傳統報業如何應對新媒體的挑戰。

首先我們講什麼是新媒體?應對新媒體競爭和挑戰,首要的是弄清楚新媒體的定義和內涵。只有這樣才能有的放矢,沉著應對,對於新媒體我想應該從不同的層面來定義和認識。

其次,從傳統技術上來看,新媒體主要是以計算機信息處理技術為基礎,以電信網路作為運作平台的媒體形態,它包括使用有線與無線通道的傳送方式,比如互聯網、手機媒體、移動電視、電子報紙等等,其次,從信息的呈現方式看,新媒體的信息,主要是以聲音、文字、圖形、影像等復合形式呈現的,具有很高的科技含量,可以進行跨媒體跨時空的信息傳播,進一步看這種信息呈現還具有傳統媒體無法比擬的互動性等特徵。

第三從受眾接受方式看,這類題材的信息,具有快捷、方便、深化兼備等優勢,受眾接收新媒體信息,大多不受時間、地點場所的制約,受眾可以隨時通過新媒體在電子信息覆蓋的地方接收地球上任何一個角落的信息。

四,紙媒體的優勢是其他媒體不能代替的。雖然紙質媒體的介質優勢是不能被代替的。

首先談媒體的分類及其價值。對媒體的分類有這么幾種,人們通常是按照媒體產生的順序,依次把報紙、廣播、電視、互聯網、手機叫做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第五媒體。這是一種分類。

第二種分類,以載體或介質不同,又分為平面媒體,電子媒體還有戶外媒體等等。

第三以互聯網的出現為標志,又劃分為傳統媒體和新媒體。

接下來還有一種對媒體的分類,就是以信息的發布周期來劃分,這個是我的一個看法,由於報紙的發布具有一定的周期,一般是以24小時為時間段,因此我把它這種媒體稱之為周期性媒體,以此而論除了地域媒體報紙以外,其他的四種媒體,我們說的廣播、電視、互聯網、手機等等都是可以24小時不間斷及時的發布信息而且互動性非常強,因此可以講這類媒體劃分為及時性的媒體,按照這種以信息發布周期來劃分,我們就會引入一個全新概念,就是說,我們報紙如果說要害怕新媒體的話,應該是電視和其他廣播更害怕新媒體。

二紙媒體與新媒體的優勢和劣勢。紙媒體的優勢是傳統報業在信息上的條例性和選擇性內容的權威性和公信力和信息的原創性等方面的優勢,是新媒體難以復制和克隆的。它的劣勢是缺乏信息的即時性,交流互動性。

第五個觀點,傳統報業可以彌補自己的劣勢。傳統報業的及時性和時效性劣勢不是絕對的,可以報紙的模擬版,電子版不斷更新來彌補,其次彌補信息呈現方式的劣勢,報紙呈現信息主要通過文字圖片等方式,顯得比較平面化,單一化,缺乏層次,事實上近來一些報紙在追求作為內容提供商角色的同時,大多採用一種內容多種出口的方式,進行內容經營。

第三是彌補互動性的劣勢,報紙本身通過編讀可以實現一部分的互動可能性。

最後是信息不那麼海量的問題,這個問題人們說信息海量,海量並不是一種優勢,為什麼?因為我們是處於信息爆炸時代,我們是在信息的汪洋大海中,如何找到自己需要的浪花的問題,這個問題就是恰恰紙媒體報業的優勢。

讓我們張開雙臂,迎接新媒體,迎接數字報業嶄新的未來。謝謝大家!

傳統媒體:應對新媒體挑戰互動是「葯方」

http://www.cjr.com.cn 中國新聞傳播學評論(CJR) 2007年05月01日

隨著以網路、手機為代表的新媒體的日益發展,傳統的大眾傳媒因此面臨著極大的挑戰與機遇,傳統媒體該如何「突圍」?昨日,正在參加「2007全球傳播論壇」的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新聞學院的約翰·帕夫利克(JohnPavlik)教授認為,傳統媒體應該打破傳統,通過互動的方式將讀者、觀眾抓回來。

帕夫利克認為,在網路電子環境中,傳統的新聞報道發生了根本變化,一種內容更加動態化、個性化,傳播方式更為廣泛,受眾參與也更強的新的「全景化報道」的新聞形式正在出現。帕夫利克確信「全景化報道」的過程中,新技術將為更好的進行新聞報道提供可能,也將提升媒介的公信力。但同時,傳統的記者的報道、報道方式還有管理者的經營模式也都面臨挑戰,他們不得不適應日益網路化的世界。

「傳統媒體要想適應是很難的,」帕夫利克昨日表示,不過他還是給傳統媒體開出了簡短的「葯方」。

傳統媒體不僅要尋求與新媒體的合作,還要在工作方式、企業管理方式等方面進行探索。帕夫利克鼓勵傳統媒體投入資金進行新媒體的相關研究,並與新媒體之間尋找合作的方式;還可通過與大學、研究機構合作,將研究與產業結合在一起。事實上,目前國內大多數傳統媒體已經表現了與新媒體合作的苗頭,不少電視、報紙都有過與網路合作的經驗,但雙方還只是表面的合作,並沒有真正融合。

「互動非常重要,」帕夫利克表示,一方面傳統媒體與新媒體之間要真正形成互動,另一方面傳統媒體還應通過各種方式,通過與讀者、觀眾的互動將受眾抓回來。

大眾媒體與新媒體融合是紙質媒體的戰略選擇

http://www.cjr.com.cn 中國新聞傳播學評論(CJR) 2007年04月18日

人類科學技術的進步,必然會對社會發展產生巨大的影響。如今,網路、手機等新媒體正在越來越深刻地影響著人們的生活。在這樣一個「不懂得上網就是文盲」的時代,作為傳統新聞學上所說的大眾媒體之一的報紙,也不能落後於時代的腳步。

紙質媒體與網路、手機等新媒體融合,不是面對新媒體沖擊的被動應付,而是對新技術、新傳播手段的主動運用,是從報紙長遠發展考慮所做的一種戰略選擇。在這樣的戰略選擇下,「報網聯動」就是報紙對自身資源進行優化重組的開端。什麼是報網聯動

1.報紙電子版:簡單的資料庫面對互聯網這一新興傳播技術,報紙的第一反應就是開設報紙的電子版,將報紙刊登的內容簡單貼到網站上。

顯然,這種方式只是簡單機械地對新技術的運用,報紙的讀者沒必要再到網上去看一遍同樣的內容,而網民也更喜歡瀏覽各大門戶網站對所有大眾媒體新聞的摘編。因此,報紙的電子版充其量只是一個資料庫,甚至是為商業門戶網站省去了將報紙內容錄入網路的麻煩,對報紙的發展沒有太大的意義,也稱不上報網聯動。

2.報紙自辦門戶網站:出力不討好面對互聯網的競爭,也有不少媒體選擇嘗試乾脆自辦門戶網站,以本報新聞資源為主,成立專門機構,欲與商業門戶網站一爭高下。

但是,自辦門戶網站需要投入相當大的人力和資金成本,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在短期內卻無法保證。尤其是面對已經運作多年的大型商業門戶網站,根本無法形成優勢,無法體現報紙的核心競爭力,可以說是「以己之短,攻人之長」。

3.報網聯動:報紙與網站的雙贏到底什麼是報網聯動?它應該是一種報紙與新媒體的互相融合,是傳統新聞採集製作者對新技術的主動運用。

報網聯動,是報紙和網站都能提供各自的優勢,搭建信源、與受眾互動等共享平台,實現資源優化、聯手行動,使彼此的核心競爭力都得到提高。而在這一過程中,報紙也要相應對自身采編模式創新和突破,實現報紙質的飛躍。

報網聯動的必要性與可行性

從報紙、到廣播再到電視,人類歷史上的每一次技術進步都會對傳播界產生深刻的影響。如今,互聯網、手機等技術手段的普及和發展,必然會引起傳媒資源的又一次整合。面對這樣的變革,報紙如果不選擇創新,就會被時代淘汰。

1.新媒體發展迅猛迅猛2007年1月23日,中國互聯網路信息中心(CNNIC)發布《第19次中國互聯網路發展狀況統計報告》。報告顯示,截至2006年底,我國網民人數達到了1.37億,佔中國人口總數的10.5%。報告同時顯示,我國域名總數顯著增加,其中,CN域名總數超過180萬,與05年同期相比,增長幅度達到64.4%。上網方式的調查結果顯示,使用ADSL、CableMModem、專線等寬頻上網的網民達到10400萬人,占網民總數的75.9%。新興上網方式—手機上網也初具規模,達到1700萬人。

而CNNIC《2006年中國博客調查報告》中最奪目的數字莫過於對整個博客市場容量的描述。報告顯示:截至2006年8月底,中國博客作者規模已達到1750萬,其中活躍博客作者(平均每個月更新一次以上)接近770萬,注冊的博客空間數接近3400萬,而博客讀者則達到7500萬以上,其中活躍博客讀者高達5470萬人。

5、傳統紙媒如何在新媒體時代擴大自身傳播影響

「做傳媒,就像坐快鐵,慢下來,就會被淘汰」,正如一位傳媒界專家所言,在當今全媒體時代,隨著網路、3G、微博等技術的發展普及,「新媒體」已成為一股不可忽視的傳播力量。傳統平面紙媒如何發揮自身特長,並能夠與新媒體「化敵為友」、優勢互補,共促傳媒產業繁榮,如今已成為一項重要課題。
筆者認為,傳統紙媒要想在與新媒體的競爭中突出重圍,可以抓住以下五大著力點。
一.把握好「警而不驚」的「第二落點」
1.提升權威性:網路有無可比擬的傳播時效,但同時受制於權威性的缺失,受眾需要多元化信息,更需要真實信息。也就是說,面對網路傳言,受眾需要一個「再確認」機制,以斷定信息真偽。這正是傳統媒體的優勢,通過再確認機制——采訪,發布權威信息。傳統紙媒能否更好地打造並樹立其公信力和權威性,是與網路媒體競爭的關鍵。如果說網路媒體出現假新聞是見怪不怪的話,平面媒體如果出現假新聞,則無異於「自掘墳墓」。
2.引領深度閱讀:傳統媒體不僅可以通過再確認機制發布權威信息,還可以自覺、系統地運用解釋權,對事件進行深入挖掘和分析、探因和前瞻,這也是紙媒長處所在。紙媒所擁有的成熟專業新聞從業人員隊伍,一代代媒體人傳承的新聞理念,都是網路在短期內難以企及的。因此,把握好「第二落點」,用深度報道引領深度閱讀,贏得深度讀者,是紙媒存在的最大價值之一。
二.近水樓台,打好「差異牌」
網路時代的新聞傳播呈現出一個重要特徵——越是重大新聞受眾了解得越早越詳細,越是身邊事反倒不甚了了。紙媒應怎樣與網路新聞抗衡?就是挖掘地方新聞,做深做細做足身邊的新聞。
1.地方新聞是重中之重:「新聞興趣與距離成反比」。網路的無地域性是其優勢,但同時使其在對地方新聞的介入上力有未逮。面對網路競爭,紙媒應該細分市場,收縮報道範圍,增加報紙不可替代的地方影響力。如《貴州都市報》、《貴陽晚報》等,在地方新聞的經營上,不僅力求做足做細做深做透與百姓生活息息相關的地方政策性報道、突發事件報道,還不斷增強服務意識,做足服務性新聞。從每天要看的天氣預報,到本地衣食住行各類資訊等等,力求讓讀者形成閱讀習慣。《勞動時報》堅持深入一線,貼近職工、貼近群眾的原則,打好自身特色牌,立足「勞動者自己的報紙」這一落腳點,關注本地企業發展情況、職工生產生活以及農民工權益保護等與群眾利益息息相關的問題,牢牢抓住專屬於自己的這部分受眾群體。
2.增強社區影響力:地方影響力還有一個重要方面就是社區影響力。以社區居民普遍關心的事情為報道對象滿足了人們對心理距離接近的興趣要求。《勞動時報》在經營社區新聞中進行了許多嘗試。如去年推出的社區專版,緊緊圍繞社區居民關注的熱點、焦點,好人好事等進行探訪、刊載。在社區新聞的寫法上,也不斷探索更為生動、更貼近讀者的敘述方式。
三.強化評論功能
評論是一張報紙的旗幟,在網路時代的今天,報紙更應強化評論功能,樹立「觀點競爭」意識。
網路的「草根」精神使每一個人都可能成為評論者。但因為網路評論的「低門檻」和開放性,使得公眾在獲得話語權的同時也在濫用話語權。大多數網民發表言論時,更多地注重率性和痛快,而不屑於或者不能夠以建設性、創造性的態度和架構來看待問題、解決問題。而這些,恰恰是報紙評論的最大優勢。
報紙經過上百年的發展,形成了重視觀點、思想傳播的傳統。報紙的評論能夠站在理性和公平正義的制高點上,用相關法律法規和主流民意的基本要求,評判優劣,揭示美醜,引導人們透過紛繁復雜的現象看本質,透過層層迷霧見真知。與網路評論相比,報紙評論最大的優勢就在於它的嚴肅、理性、可信賴性。而這也正是大眾面對紛繁復雜的社會現象時所需要的。
四.做好「加、減法」
報紙有限的版面,迫使編輯要精選出最精要、最深刻、最有針對性和公信力的內容展示給讀者,這反倒成為應對網路海量信息競爭的利器。
一方面,必須發現和綜合真正對目標讀者有用的信息,這是「做減法」,發現信息中的「真金白銀」,並且篩除大量垃圾信息;另一方面,必須對信息具有較強的分析解讀能力,從而使讀者從中得到更多的附加值,這是「做加法」。通過整合使各類有效信息變得更豐滿、更全面深入。通過編輯的「加減法」,讓受眾在更短時間內閱讀更多有價值的新聞,反過來會使越來越多的讀者捨得「花錢買信息」,成為報紙的消費群體。
五.實現媒體融合,強化傳播效果
由於媒介渠道的增多,紙媒包打天下的神話早已被打破。媒體需要打造多平台組合產品,將被媒介市場的「碎片化」所分散了的社會注意力資源重新聚攏。目前許多國家的傳統媒體面對新媒體沖擊,改變了原來的運作方式,不但推出了相關的新聞網站,還將網路視頻、博客、播客的內容納入新聞信息來源系統中,強化了傳播效果。
如美國《華爾街日報》的傳統媒體和網路媒體一直都在密切合作,在媒體融合上已經做到彼此嵌入,又互有分工、各有側重。網路編輯每天都和傳統媒體編輯保持聯系,兩個團隊合作報道新聞。為了使印刷版和網路版兩個平台更緊密地整合在一起,《華爾街日報》在其網站上不間斷地對重大突發新聞進行更新,並且在次日的報紙上刊載較長的相關分析文章。由於截稿壓力來不及在報紙上完整刊載的新聞故事,可以登載新聞標題並引導讀者參閱網站,而網站也可以預先介紹報紙即將刊載的一些內容。
廣州日報社在考察了美國幾家主流大報的網站後,於2007年在傳統編輯部內成立滾動新聞部,其職能是建立傳統媒體和新媒體之間溝通的橋梁,使新媒體可以利用傳統媒體強大的采編力量,克服平面媒體時效性和互動性不足的這一缺陷。 2007年6月15日佛山九江大橋塌橋事件,廣州日報滾動新聞正式開始運作。早上5點多事故發生後,廣州日報一方面派滾動新聞記者與大洋網編輯到前線采訪拍攝視頻,另一方面則通過與廣州日報前線記者進行聯系,得到更多的即時新聞,不斷在網路上和手機上發布更新。廣州日報將傳統媒體的品牌欄目和品牌版面延伸到網路上,不僅擴大了網路點擊量,也把平面媒體變成了多媒體平台,吸引了更多年輕讀者。

6、如何看待新媒體時代報紙即將消亡這一說法

在電視的巨流沖擊下,昔日的傳媒老大報紙,屈居傳統媒體老二的日子已經很久了。而當網路新媒體挾著新技術呼嘯而至時,報紙再次感受到了被沖擊的滋味:廣告被分流,受眾被分流,影響力下降。尤其是在西方發達國家,這種感受,也許更貼切。因為,在那裡,電腦與網路的普及,已經達到了國民化的程度。
傳媒人士已經在考慮報紙的出路及其「倒計時」了!傳媒大亨默克多幾年前就放言:報紙的壽命最多40年。在世界傳媒界引起不小的震盪。很多人不以為然。但也有人提醒道:別把這話看淡了。這句話說的有一定的道理。為此,如何減緩衰老期的到來,報紙媒體費了不少的心機。平面媒體投資網路,便是應對趨勢之一。
在剛剛結束的第六屆網路媒體論壇上,千龍網的總裁賀智生說:「傳統的報紙雜志可能還有50年的存活期。」認為,不論從內容還是形式上,網路媒體一定會在可以預見的將來,完全能夠替代傳統媒體的地位。其與其他替代論者不同的地方在於,其並不認為這些是決定性的因素。真正使網路媒體替代傳統媒體的,是資源的短缺所造成的大環境。
還說:「從資源角度講,個人認為報紙將來是一種很奢侈的東西,它的成本太高了。大家覺得紙不是很便宜的東西嗎?有幾十億人口的時候就不一樣了。所以,個人有這么一個觀點,好比前些年,當世界人口30多億的時間,人們就穿裘皮而為榮為貴,但現在誰穿裘皮就也點兒邪。將來很有可能有一天,會有一些人把報攤圍住,不要大家買報紙。簡單的說,報紙雜志等傳統媒體,可能還能存活五十年左右。」
這個觀點確實新穎。很有見地。30、40年後,資源的短缺,真的會成為地球村發展的制約因素,大眾化的報紙蛻變成「奢侈品」的可能性很大。當然,事情的另一方面,應該是經濟的發展促使電腦與網路的大普及、網路媒體對消費者閱讀習慣的改造,使新媒體取代傳統媒體由可能上升為一種必然。
但報紙是否就會消亡呢?完全消亡的可能性不大……個人想,30、40年後的媒體,其存在可能不只是一種方式,而是多種形式並存。譬如紙製版、網路版與雜志版等。前者是「貴族化」了的,而後兩者則是平民化、大眾化的了。報媒的存在,只是一個標記,一個平台,其表現形式是採集、整理、發布信息,而主要的傳播方式,應該就是網路了!但電視、報媒依然應該是權威的信息平台,只是其影響力被傳播威力更強大的網路媒體覆蓋了……
這也許是歷史發展的必然!現在有人提出,平面媒體聯合起來,斬斷網路媒體的新聞來源……雲雲,且不說「聯合」的可能性與可行性有多大,從媒介的本質上來說,這不僅有礙信息的有效傳播,與信息時代的趨勢格格不入,也違反了公平競爭與反壟斷的相關法律規定。

與面對大眾的影評從紙媒時代到新媒體時代相關的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