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求著名的新媒體藝術作品,圖片及簡介或評價。
顧群業的新媒體藝術作品《鏡像》,創作於2009年,2011年在濟南園博園國際會展中心展出於「中澳新媒體藝術對話展」。2013年11月16日-12月16日在天津美術館展出於「零界——首屆中國裝置藝術雙年展」。
是「鏡像效應」還是「相由心生」?在鏡子前面走過,觀眾的影像就會映射在鏡中,同時會有感應裝置捕捉到觀眾的動作,引發鏡中影像揮舞十字架。藝術家通過這件作品反思鏡像與心相、真實與虛幻、正義與邪惡等一系列問題。從某種意義上說,《鏡像》也是對人性的映射。
2、做新媒體的圖片素材在哪找
這個可以去圖片素材網站下載,有的需要錢,也有免費的
3、各位新媒體同僚,你們寫公號的時候的圖片素材都是在哪兒找的?
花瓣網 圖怪獸 很多網站的啦 還有就是自己平時的積累 看到喜歡或者合適的圖片就會保存 久而久之的 你就不會缺圖了
4、新媒體人員必備的工具有哪些?
一、排版工具
優質的自媒體文章除了需要質量高的內容填充之外,整潔大方,適合文章內容的排版也是非常重要的。在這里不建議大家花費太多的時間在排版上,現有許多網站都有很多免費模板,比如“365編輯器”,“秀米”,“小螞蟻”等,只需要將文字內容復制上去,系統就會進行自動排版。
二、二維碼生成工具
很多時候我們想要有一個特別好看並且專屬於自己的二維碼,但是使用修圖軟體過於復雜,且自己不是設計專業,做出的圖片可能也不是特別美觀。“第九工廠”是自媒體人設計專屬二維碼不可多得的工具,該網站有非常多不同風格的模板可供大家挑選,也可進行個性定製。
三、圖片工具
想要給公眾號剪貼個性圖片,做出剪貼畫的效果,但苦於不會摳圖,沒關系,這款工具可以直接解決你的煩惱。“搞定設計”是一款專門為摳圖而生的網站,無論你有沒有基礎,用它都可以實現3秒摳圖。該網站擁有海量素材,能夠大大地滿足你的需求。
四、熱點追蹤工具
想要玩轉自媒體,蹭熱點是必不可少的。想要及時高效地掌握熱點事件,打造爆款文章,可以利用現有的“百度指數”,“微博熱搜”,“百度風雲榜”等熱點追蹤工具來實時掌握熱點。
五、語言轉文字工具
用語音記錄的好處在於靈感是突發的,不方便打字時可以用語音備忘錄記錄下來,這里推薦大家使用“訊飛輸入法”將其轉化為文字,思路暢通的時候,五分鍾出一篇文章不是問題,並且將聲音直接轉化為文字可以大大提高碼字效率。
六、圖片素材來源
千圖網,昵圖網,攝圖網等,擁有海量資源,可以找到適合自己運營內容的高清圖片。
關於新媒體人員必備的工具有哪些,環球青藤小編暫時和您分享到這里了。如若您對互聯網營銷有濃厚的興趣,希望這篇文章可以對你的工作或者學習有所幫助。如果你還想了解更多關於文案優化、廣告營銷文案寫作的方法及素材等內容,可以點擊本站的其他文章進行學習。
5、求介紹適合新媒體配圖的圖片網站?
新媒體配圖的問題,只要上稿定設計就搞定了,新媒體頭圖、次圖、創意二維碼、gif動圖、表情包,這里全都有,可以根據你風格選擇適合的,都是在線編輯下載哦,不花錢。
6、新媒體選題素材都來自哪裡?
、內部渠道
內部渠道,即自身擁有的,也可以說是有版權的,別人無法輕易獲得的。一般包括個人的經歷、個人的作品、個人的思考。
1.個人的經歷
個人的經歷很好理解,比如我的經歷就是從事新媒體快7年了,這其中我做過生鮮電商、做過活動運營、做過廣告文案,基於此產生的各種過程就是很好的素材.
當類似的選題熱點出現時,我就能夠第一時間寫出自己的感受,再不濟,至少能寫一些復盤文。
無論你在哪一行,你接觸的越多,從事的越豐富,素材自然也就越多,畢竟,我們都是從生活中來,到生活中去的!
就生活上而言,舉個例子,有一年回農村過年,大家都懂的,過年一般會去附近的廟宇看看。
從免費領福袋到最後99元一頂的蓮花燈,很多人都付錢了,包括我家人,我就在想,為什麼這樣心甘情願的付錢了呢?9.9的淘寶燈付了99,為什麼還滿臉開心呢?針對這個經歷,我就寫了一篇《農村套路深,他們是如何深諳用戶心理,形成產品連線的》。
這就是個人經歷,別人偷不走,很多時候,是你獨有的!
2.個人的作品
個人的作品可以是你寫在朋友圈的一句話,可以是你幾百字的感想,或者是拍攝的一分鍾抖音……
只要是你原創的,並不一定是擁有多少受眾,獲得多少榮譽,只要是你自身產出的,哪怕是一件剪紙、一幅畫,都可以成為素材。
我自己有個公眾號,但是不對外開放,只有幾個最要好的朋友關注,用來記錄我所有的產出。
我寫過「為什麼插入微信的產品廣告沒有成交量」,「怎麼讓文章排得好看?關於微信編輯器的一點探討」,「3小時漲粉近2萬,我是怎麼做微信公眾號搶紅包活動的」……
文章篇幅都不長,有時候用現在的眼光去看當時的思考,還會覺得有些幼稚,但這些都能成為現在的素材。
你仔細看,會發現每一行每一年,熱點話題也好,行業焦慮也好,都差不多,只是各種思想的變化,或者寫作角度的變化。
或者,你也可以把這稱之為迭代更新。
至於你的其他個人產品,比如一幅畫,簡單的你可以寫你繪制時的心情;復雜的,你可以分析色彩的選擇,構圖的框架,與行業產生關聯。
像做新媒體的,就可以從一幅畫引出新媒體文章排版時的色系構造。
當然,我們也不用活的這么累,只是當你有需要時,可以去翻翻自己各種各樣的作品。
為什麼是作品而不是物品?因為作品中總是會融入你的一些情感和思考,才能給予你更多的靈感和創意。
3. 個人思考
我這里的個人思考並不是指傳統的思維,而是一些天馬行空的幻想,不需要系統性和邏輯性,而是最大程度的隨意性,不故意為之。
比如我看電視,每當躺在床上的時候就開始胡思亂想,有時候是對劇情的改編,有時候會和劇中人物產生共情,真情實感很重要。
比如有時候我看媽媽那麼辛苦,就會想為什麼父母都是付出型人格?有時候覺得媽媽偏愛姐姐,乖的孩子總是受忽視,就會想,為什麼人會有偏愛,我們對用戶也會有偏愛嗎?
這些想法並不是刻意產生的,大概是習慣成自然,我總會有亂七八糟的想法,而這些想法慢慢變成我的思考。
三、外部渠道
內部的素材總有一些狹隘性,一個人的思考畢竟有限,這個時候,我們就需要搜羅外部渠道的素材。
我把外部渠道分為四類:
社交類(微博、微信、朋友圈、抖音);
社群類(豆瓣、知乎、貼吧、微信群、知識星球);
信息類(本地論壇網站、今日頭條等、微信公眾號、百度、新聞類網站);
線下類(書籍、頭腦風暴)。
1.社交類
我們先來說說社交類,我們生活工作中,接觸最多的外部渠道,可以包括微博、微信、朋友圈、抖音等。
微博是培養熱搜的天然土壤,最近流行什麼,熱點是什麼,幾乎都能在微博找到。
我們最好給微博分一下組,這樣的好處是,搜尋素材的時候能夠提高效率。
然後多關注一下微博的熱門話題,若是好幾天持續上熱搜,那麼或許就能成為下一個熱點。
像最近《長安十二時辰》特別火,但我的微信朋友圈有些悄無聲息,不過微博里的消息卻熙熙攘攘,我就寫了一篇《從長安十二時辰》,看IP營銷爆款打造!一定程度上,算是蹭個熱點,保證自己的輸出。
不過對於微博,我覺得做民生類的新媒體可能收貨會更大!
以前我做民生的時候,幾乎一半的素材都來源於微博,哪裡有消費矛盾,哪裡有投訴侵權,哪裡有路怒沖突……微博的時效性還是很強的。
另外,我們可以多使用微博的搜索功能,利用關鍵詞,往往能搜出一些你意想不到的素材來。
微信及朋友圈也是我們常用的素材來源地。
微信作為一款親朋好友間的聊天工具,你與朋友的對話中,就可以獲得很多素材。
像前陣子閨蜜像我推薦《魔道祖師》的廣播劇,我第一次知道了貓耳FM這個二次元的APP,從而去了解了Z時代,寫出了《比《陳情令》更火的,是Z時代下的耳朵經濟!》不管文章有沒有得到發表,至少是對素材的一次運用和總結。
而微信朋友圈也是個大寶藏,同行間的消息、朋友間的感悟,要知道,對於新媒體來說,朋友圈就相當於你的用戶群,是你能直接溝通到的用戶,他們的信息一定程度上就是共情爆款文的來源地。
舉個簡單的例子,你的朋友圈肯定有些微商吧?
有的微商已經做出了規模,有些微商泯然眾人,這個時候,你就會想,拉開微商距離的關鍵因素是什麼?為什麼有的微商成功了,有的微商失敗了?為什麼別人做微商都成功了,你卻一單都成交不了?
你看,這不就有很多可寫的點了嗎?
要搜集素材,抖音也是不可錯過的,並不是說用抖音里的視頻來直接作為素材,而是看抖音的內容。
不僅是新媒體,做活動的也可以經常從抖音上找到靈感。
像抖音的同款泡泡機、抖音的眼疾手快游戲,受到了各家活動運營的青睞,我們公司搞的了水嘉年華活動里,就都用到了這些。
如果想寫的話,說不定還能寫類似「我是怎麼從抖音挖到策劃的創意點子的」,「抖音里都藏著哪些行業的寶藏」為題的文章……
所以啊,刷抖音不可怕,毫無目的的刷才可怕,只要刷的好,抖音也能變成我們的素材庫不是嗎?
2.社群類
社群類主要是指個性較強,標簽明顯的一些渠道,包括但不限於豆瓣、知乎、貼吧、微信群、知識星球。
豆瓣、知乎、貼吧其實類型都差不多,只是標簽不同而已,知乎相對於較專業,話題也較多;豆瓣偏向於小清新;貼吧的各種聲音較多。
你可以根據你所需要的去搜索,也可以熱點帖子里找靈感。
比如你登陸知乎首頁,可以看到類似「工作後,你悟出什麼職場道理?」「怎樣改變自身的討好型人格?」的話題,每一個都可以成為你寫文章的選題.
作為新媒體行業,有什麼職場道理,職場黑話?作為運營者,怎麼與用戶建立平等互利關系,改變討好型人格?是不是就可以寫出很多了呢?
如果你自身有想法,知道自己想要寫什麼,那麼就可以直接使用搜索功能,看看大家都是怎麼說的。
其實我們用到最多的社群大概就是微信群了吧。
就我自己來說,常用的微信群就有25個,每天會定時關注一下群消息,畢竟這也是素材的來源地啊!
大家的觀點也好,討論的話題也好,只要你發現有亮點,一定要及時記錄下來,這都將成為你的素材。
比如前陣子,在一個群里,大家談論35歲會是什麼樣子?那麼,我們是不是可以寫一篇,「新媒體人的35歲會是什麼樣」或者「35歲的新媒體人還活著嗎」,你看,想要源源不斷地寫出文章來,是不是也不難呢?
3.信息類
信息類比較好理解,以主要獲取信息為主,包括但不限於本地論壇網站、今日頭條等、微信公眾號、百度、新聞類網站等。
我個人經常看的除了微信公眾號,就是今日頭條,你會發現,如果現階段流行什麼,今日頭條里的這類文章數量就會激增,一定程度上,算是熱點的預測器吧。
微信公眾號也是如此,形形色色的內容,從標題到內容到底部的互動留言,都是你可以獲取信息的地方。
另外,騰訊網、搜狐、網易、一點資訊……這些新媒體,也是不可錯過的素來來源地,像第三方的西瓜集、新媒體管家、搜狗等,都是搜羅的核心便捷點。
這些渠道,或許在獲取靈感上有所欠缺,因為當這些渠道發文的時候,代表你已經慢了一步了,所以更多的是素材的收集,除非你有和別人不一樣的視角。我們要做的,是在平時的時候就注重記錄和搜落,未雨綢繆總比臨陣磨槍要好的多。
4.線下類
除了線上,線下類的渠道也不能錯過,一般可見的就是書籍和頭腦風暴。
像書籍,我經常會看一些專業上的書,你一旦看了一本書,至少你能寫出一篇讀書筆記,不是嗎?像我前陣子看了《文案變現》,馬上就寫了一篇「如何讓你的文案更值錢?讀《文案變現》之感」。
我很贊同粥左羅老師說的,因為線上的渠道太公開太迅捷,所以書籍往往會成為我們彼此拉開距離的方式。像《影響力》、《引爆點》、《烏合之眾》、《瘋傳》等書,裡面的觀點被各大作者引用,成為一篇文章的亮點。高爾基說,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可見不假。
線下還有一種方式也很好用,那就是頭腦風暴。
我還記得去年采訪一個民宿的老闆,聊天的時候說起如何引流的問題,講到一個沉錨效應。
通常來講,人們在作決策時,思維往往會被得到的第一信息所左右,就像沉入海底的錨一樣,把你的思維固定在某處,而用一個限定性的詞語或規定作行為導向,達成行為效果的心理效應,被稱為「沉錨效應」。
這次聊天,讓我獲得了新知,在完成工作的時候,順便也開闊了思路,有了一些新的素材和想法。
可見頭腦風暴並非要在會議室一板一眼地暢所欲言,多接觸人,聽聽別人的儲備,就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獲。
四、總結
列賓先生說過:靈感,不過是「頑強的勞動而獲得的獎賞」。
從內部渠道與外部渠道找靈感,確定選題,搜羅素材,就不愁沒有東西可寫了。
現在我們來總結一下:
內部渠道:個人經歷、個人作品、個人思考
外部渠道:社交渠道、社群渠道、信息渠道、線下渠道
總而言之呢,注意平時的積累,最好每天寫點行業相關的小心得,雖然很難堅持,但能做一天是一天。
然後外部一些刺激你頭腦的信息要及時記錄下來,哪怕只是一個突然想到的選題題目,都可以寫下來。
希望我的小經驗,能夠給「不知道寫什麼」的新媒體運營者提供一些方法和方向。
7、新媒體運營去哪兒找素材
是需要圖片素材呢還是模版素材呢?
類似於這樣的嗎
8、新媒體管家採集的圖片怎麼下載到電腦
新媒體管家採集圖片非常的方便,採集的圖片是自動存放在新媒體管家的素材中心裏面的。
我們採集後到素材中心裏面自行下載就可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