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新媒體與傳統媒體有何不同
新媒體與傳統媒體的區別
眾所周知,新媒體的產生對於傳統媒體具有很大的沖擊作用,但是這個沖擊表現在哪裡、相對於新媒體它又有那些優勢呢?
就以廣告傳媒為例,傳統媒體的廣告無非就是對你做一個宣傳,讓受眾能夠知道你的產品或者企業,但是它僅僅只是讓別人知道,並沒有讓客戶真正的了解到你的想法;同樣的商家讓傳媒公司給他們做一個廣告,廣告做的很漂亮,但是真正宣傳的廣度及深度,卻沒法得到回饋。這就是傳統媒體的最大弊端,而新媒體區別於傳統媒體的原因便是通過新媒體客戶可以更深入的了解商家所要表達的信息,同時商家也可以通過新媒體知道廣告的廣度和深度。
之前曾經接觸過一家傳媒公司,這家公司剛開始是做傳統的廣告傳媒的,公司老闆也在當地的傳媒界有一定的影響力,但是新媒體的發展讓這個老闆發現傳統媒體的弊端使得不足以在這個大數據時代具有強有力的競爭,所以這家公司開始向新媒體轉型,起步時間不長,但是已經初見規模。
在推廣方面,我們當下所處的時代是信息化的,互聯網突飛猛進的發展給新媒體有著巨大的作用。必如PAPI醬為什麼可以這么火,公眾號家家企業基本都有,就是因為新媒體的借了互聯網的勢,傳媒加上互聯網使宣傳推廣的數量及質量都大大提升。
2、如何面對新媒體與傳統媒體的差異
1、新媒體與傳統媒體之間的差異:
①市場的差異。傳統媒體目前是國家壟斷性的,要有「准運證」。壟斷帶有保護性,能賺錢,能帶來高利潤。而互聯網卻是沒有壟斷保護的,互聯網一產生,它就處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
②受眾的區別。傳統媒體是「主導受眾型」,而網路媒體是「受眾主導型」的。在網路媒體那裡,受眾有更大的選擇權。
③管理的不同。傳統媒體發展至今已經有非常清晰的管理機制和結構。編輯至上,輕視市場。而網路媒體的管理機制相對模糊。網站的老大是總經理而不是總編。對技術的重視也有區別。在網站決策層中技術人員的份量重,而傳統媒體則不然。
④內容的不同。傳統媒體分級管理,網路媒體的編輯職權相對大於傳統媒體的編輯。記者—編輯—總編輯,這樣一種「三審制」,沒辦法在網站上實行。總編把關的模式很難在網站實現,一天滾動發2000條新聞,你總編輯一個人哪裡看得過來。所以網站編輯的職權大,也要求他有更強的把關意識。
⑤時效的不同。傳統媒體有明確的發布時效、時段。定時定量。這種傳播時效,決定了受眾的關注也有了時段性:每天有一次性的關注。而網路媒體24小時在滾動,每天必須N次關注,才不會漏掉重要新聞。滾動新聞這種形式,對於習慣了每天一次性關注的受眾來說,很可能會漏掉重要新聞。
⑥版面不同。報紙有版面的規律,報紙版面的輕重、主次,標題的處理、版面區域的安排,在網站上不存在。網路媒體是以時間流分配信息的。沒有平面布局的概念。網路媒體還沒有形成像報紙一樣成熟的版面語言。
⑦寫作的不同。網路新聞文稿關注的是速度快,文章要短。一弄就幾千字的新聞稿,在網上是行不通的。網路標題的製作是大白話,直接了當,突出重點。什麼標題的對仗、平仄、工整、文乎,做得再好也沒人看的。
⑧采訪。網路媒體基本是編輯為主,少量的采訪新聞,少量的原創。而傳統媒體是以自采為主。一個特派記者,花多少多少費用寫回來的稿子,如果到網上一發,全給人抄走了。 2、新媒體對傳統媒體的影響。
①新媒體(網路媒體)有巨大的發展空間。中國網民到2010年,預計絕對數字將達到全球第一(當然相對數字還是小)。
②網路媒體與傳統媒體相互存在的關系。近年來,受網路沖擊最大的是電視。當然,電視的娛樂功能,服務功能不全受網路影響。我這兒有5月10日美國一家公司的調查:2000人中,23%的人少看電視了,20%少看雜志了,9%少聽廣播了,11%少看報紙了。電視觀眾的減少量最多。但是,我認為任何媒體是相互不可替代的,「網路媒體會替代傳統媒體」的說法是不成立的。報紙、廣播、電視,三者能和平共處,現在也會是這樣。以前電視剛出現後,有人預言它會替代廣播,事實是和平共處。各種媒體有它的優勢,有它自身的不可替代性——報紙不要任何電子設備就能閱讀;廣播,可以邊干其他事邊接收。受眾在選擇媒體上不存在排他性、應有多種選擇。以後可以看到這樣的現象:新媒體還可以刺激傳統媒體的發展,相互融合,出現網路廣播、網上視頻等。
一個新媒體要超越一個傳統媒體,成為一個時代最具影響力的媒體,至少要經過一代人。2250萬,這是中國的網民數。這樣一個相對比例很小的數字,完全能說明:今天在中國,互聯網對傳統媒體遠不足以構成沖擊。
3、新媒體的傳播特徵:
今天回顧網路媒體的歷史,要從1976年的網際網路協議說起。網際網路誕生於美國,至今已有三四十年甚至更長的基礎發展時期。相對來說,網際網路在中國的年齡小得多。2000年,我們國內也興起網路熱,那是真正的泡沫。為什麼?與美國相比,我們的網路太沒有基礎了。在網際網路成為第四媒體之前,美國社會的基本的信息化工程已經做得很扎實了。大學、圖書館、政府部門的數據化工作差不多都做好了。大量的文本幾年前就錄入好了。所以美國人後來建信息高速公路,無非是把分散的數據合起來。網路上一下子就有很多信息、很多資料。而在中國,我們在建高速公路之前沒有一個充分的數據化過程。於是高速公路修完了,小區卻還沒有建好。缺少基礎的數據化建設,帶來的是網路的信息沙漠化。你在圖書館找得到的資料,什麼名著、檔案,有用的數據,在網上卻很難找到。因為圖書館還沒數據化呢。那麼大量的錄入,誰去做呢?
新媒體有什麼傳播特徵?第四媒體的傳播者和接受者都是基於網路的。這是最基本的。我總結了七點。
7種特徵:
①「開放性」。網路是沒有邊界的,不受地域限制。報紙受地域限制的特徵很明顯。(美國的報紙基本上都是區域性的報紙,除了《今日美國》很少幾份報紙是面向全美國的。)但是,互聯網卻沒有限制。互聯網媒體的「開放性」帶來兩個問題:(1)加劇了媒體的競爭。網路媒體大家都使用平等的傳播方式,勢必加劇新聞的競爭。今天的新聞已經沒有第一新聞的概念。「東方網」去年剛開始時,每天夜裡1點、兩點,就將各報上網,可是一早卻發現其他新聞網全上了。後來只好推遲,改到7點才上。(2)開放性就有了一個疊加效應。一份地區報紙,小山村的新聞,當天就可以傳播到全國,這里就有一個放大效應。放大過程中就有新聞的失真。江西光明小學爆炸案,爆炸原因怎麼怎麼,一開始網上幾種說法。如果沒有互聯網,不會有這種現象。
②「多元性」。在中國,新聞媒體應該是黨和政府是主控的,但在網路上,從技術上講,人人都可以發布信息。有兩個後果:一是打破了新聞機構才能發布新聞的局面,引發虛假新聞泛濫。「互聯網」成了互抄網;新聞要素不全的抄來的稿子到處都是。另外,色情新聞、無聊新聞也到處泛濫。
③「實時性」。網路媒體無時間限制,隨時可以加工發布。與報紙、廣播、電視相比,只有網路媒體才真正具備可以隨時發布的可能。
④「交互性」。網路溝通了傳播者與接收者的關系。
⑤「大容量和易檢性」。報紙版面有限,廣播電視有時間性。而網路沒有時間和空間的限制。於是,信息呈現出龐雜、雜亂無章的特徵。有效的信息被掩蓋在大量龐雜的無效的信息中。傳統媒體的報道是線性的,而互聯網的報道是網狀的。我可以通過做相關新聞、做專題、做資料,一步步地把一個新聞做深入。除了大容量之外,網路媒體還有「易檢性」的特點:查以前新聞、查相關新聞非常方便。
⑥「多媒體化」。網路媒體可融文字、廣播、畫面為一體。
⑦「個性化」。這是互聯網媒體的一個本質的特徵。由於技術的局限,以往所有的媒體都是大眾化的。而互聯網卻可以做到面向特定的受眾,可以面向個人。個人可以在網上訂制他需要的新聞。國外大的新聞網站都做到了這點。新浪、21CN做到了。東方網也已經開始做。
以上是新媒體的7個特徵。下面說說中國的網路媒體發展狀況。1993年12月6日,杭州日報下午版通過計算機網傳輸上了網際網路,這是最早的媒體上網。94年後拉開大規模。95年chinanet正式對外開放。95年底,教育部辦的「神州巡禮」雜志上網。到99年底有個統計:全中國新聞機構建立700多個網站。
中國的網路媒體發展、網站建設,到今天經過了三個階段:①網路版階段:報紙是什麼,網上是什麼。把報紙上的東西照搬到網上,一版、二版……什麼也不做變動。②電子報階段。把本報的稿子重新安排,重新設計版面,搬到網上。③建立大型網站。中國的報界接受互聯網,受幾個重大事件的觸動。……5月9日北約炸大使館,新浪網當天訪問率到300多萬以上。在此以前,頂多不過幾十萬一天。網路傳播新聞的影響力是其它媒體不能比的。因此近年國內的網路媒體發展非常之快。
說說當前格局:①中央新聞機構加強網路建設。人民日報網站,去年8月20日更名「人民網」,目前有5個語種,每天發布新聞3000條,13頻道。新華社的「新華網」,每天2000條稿子。中青、中國日報、中央人民廣播電台、央視,網站規模都很大,投入也大,影響也大。②各地聯手建立大型新聞平台。「東方」是上海12家單位共同組建的;11家單位投資6個億。去年一年花掉二千多萬;每天2000多條新聞。這類網站,還有北京「千龍新聞網」,北京5家媒體聯合,資本3000多萬。天津有「北方網」。「南方網」目前在籌建,據說投入3個億。這都是一些大型的媒體網站。③各地其他一些已建或正在籌建的網站。但是投入規模有大有小。網站的投入沒有底。東方網的投入費用——機房一年68萬,通信費200萬。這種開支不是都能承受的。
在此之外,商業網站也在做新聞。新浪、搜狐、網易、天極、索易。索易的新聞頻道很細,7大類,600多萬訂戶。這些網站對我們有促進作用,但同時有很大的離心傾向。從資金上說,新浪網上市前融到資金600萬,上市後融到一億二;搜狐一億;網易3800萬。可以說這些公司其資本結構不是中方。盡管現在有規定,外資只能介入技術部分,不能幹預媒體運作,但很難說,一有重大變更時……。另外一個問題,現在規定非新聞網站只能發信息,不能發新聞,但新聞與信息的分別?很難說。再有,網上的BBS很難管理,也是目前媒體網站遇到的一個問題。從客觀上說,當前主流媒體網站的親和力和吸引力遠遠沒有趕上我們的商業網站媒體的吸引力。
3、新媒體和傳統媒體各有什麼優缺點?
傳統媒體:投入大、根基穩、老成、權威性高,但高高在上。收益穩定但平緩下降,互動性較差。
新媒體:分為公司行為和個人行為。若個人行為則投入較小,(需具備某項專長,形成價值效應)。很多公司在媒體上投入是很節約的,當然大公司捨得,可是他們也將在新媒體上的廣告投入比重加大很多。互動性較高、具有創意性和實效性,但權威性差,用戶忠誠度不高。這類媒體大多在積累一定粉絲後就忘記品牌建設,開始胡搞了。而成功的一群則藉助前期積累開始進入更高級別的事業規劃。新媒體時代之後,我認為是權威媒體會更加註重互動性,接地氣的傳播方式。而個人媒體具有一定粉絲後要更加依靠大公司背景傳播(產生權威性)。兩者媒體互相補取雙方的長處。權威走下神壇,草根渴望登基。暫時不贊成什麼時代的說法。學者還能編出什麼新詞?新新時代?現代派之後是後現代,後現代之後再來個超現實主義?只要所做的事業是跟著時代在走,管它什麼時代(不過又是一個新出的詞而已)。
4、新媒體和傳統媒體哪個更有利於社會和諧
新媒體在中國蓬勃發展,對當代社會產生深遠的影響,包括媒介生態的變化、生活形態的轉變、社會階層的重組、思想觀念的沖擊等等。究竟新媒體帶給我們什麼?對個人造成多大的變化?如何改變媒介生態?對中國社會又有多大程度的改變力量?我們認為問題的答案,從根源上來說,取決於人而非新媒體,即在新媒體時代,人們的媒介使用情況、媒介素養與新媒體素養情況、對新媒體的認知與評價等等。惟有了解這些基本問題,我們才能進一步思考新媒體對中國現階段社會的影響與意義。
本文為國家985平台項目《新媒體與社會發展》 大規模問卷調查的預調查成果,於2012年在上海組織了兩場焦點小組訪談 ,第一組為基本學歷組(高中及高中以下),第二組為較高學歷組(高中以上),共21人參加。受訪者是住在上海的普通市民,包括上海本地居民、從外地移居上海的白領階層或專業人員,以及從農村到城市工作的外地民工,年齡介於24到60歲之間,男女比例相當,教育程度從初中到大學,籍貫分布與上海的人口組成較為符合,來自外地的居民略多於上海本地居民。在家庭方面,三口之家佔了八成,家庭人口最少兩人最多四人,已婚者佔了八成。雖然家庭人口差異不大,但是家庭月收入差異甚大,家庭月收入最低為2300元,最高達到25000元,之間相差超過10倍。在從事的職業方面,包括專業技術人員(醫生、教師等)、職員(保安、倉管等),工人、個體戶、自由職業者、離休幹部與公司管理者等。
一、媒介使用情況
在電視、報紙、廣播、網路四種主流媒體中,受訪者最常使用與最不可或缺的媒介都是網路,所有受訪者都有上網經驗,最長15年,最短1年,均值為8年。上網目的以信息、娛樂、交流為主,其次才是購物。雖然受訪者的生活離不開網路,但是他們最信任的媒介卻是電視,其次才是報紙與網路。在所擁有的新媒體設備方面,所有受訪者都有可以上網的電腦,超過六成的人擁有平板電腦,超過六成人的手機可以上網,但擁有智能手機的人不到五成。在新聞渠道方面,電視與網路是受訪者主要的新聞渠道,年齡較大的女性更多以電視作為主要新聞渠道(均值51歲),而年齡較輕的男性更多以網路作為主要新聞渠道(均值32歲)。
2
從訪談中,我們了解到網路為何在受訪者生活中如此不可或缺,因為依託網路技術且便於攜帶的新媒體,已經不僅僅是"身體的延伸",它更像是身體的一部分,且匯集了電視、報紙、書籍、廣播等各類型媒體的內容:
1.網路即生活
受訪者無論男女老少,皆離不開網路。一早起來就把電腦打開上網的人超過六成,看股市、看新聞,有的人還沒起床就開始用平板電腦,甚至上廁所也繼續用平板電腦,上班途中低頭看手機,到了公司繼續上網,於公於私,他們都離不開網路。L女士(55歲)說:"9點半上網看股市,聽聽裡面的mp3音樂。一面放音樂,一面看股市,一面做做家務。到中午,股市沒有了,就上上網,打打游戲。無聊啦,就看看新聞,在網上看看房子什麼的,就這樣過了一天。" X先生(29歲)說:"早上起來第一件事,電腦開開,在電腦上看新聞……邊吃早飯邊看。然後有事就出去忙,比如說在外面等人或者說很無聊的時候,就掏出手機來看看新聞。" K先生(39歲說):"早上的話一般在7點鍾左右醒來,在被窩里看一會iPad,大概8點鍾上班,上了班基本上就會和網路有關系,一直就上網。"
2.新媒體如影隨形
手機、平板電腦等隨身設備使得新媒體應用更加方便,也讓非電子化、數碼化的傳統媒體在某些情況下淪為候補媒體,例如在公司不能上網時只好看報紙,在家中不能上網時只好看電視。K先生(39歲)說:"我們家的電視是個擺設,幾乎從來不看,除非老人在家,他們會看一下。" P女士(38歲)說:"我們電視已經不大開了,一般能在電視上看到的,在電腦上也都能看到。"N女士(38歲)說:"上班時間不能上網,有空就會看看報紙,《文匯報》《解放日報》等等。但是感覺現在的報紙好像沒多大意思,政治方面的內容比較多……不太吸引人。" D先生(25歲)說:"我在單位里就看報紙,因為單位訂報紙,就看,看《勞動報》,但是看的內容不多,因為有很多廣告。一回到家電腦就打開了。"
從訪談中,我們發現,從某種程度上來說,上網已經超出了媒介使用的概念,新媒體也已經超出媒體的范疇。在智能手機、平板電腦等攜帶型的設備發展下,新媒體成為人們接收內容的終端界面,匯流了各種媒體的內容,一個小小的新媒體設備裝載了電子書、電子報、電視劇、電影等等,這或許造成了新媒體"取代"傳統媒體的錯覺,其實,更正確的說法應該是新媒體"包括"了傳統媒體。
3.健康也是關鍵因素
媒介使用受到工作、家庭、身體因素影響,其中,身體因素影響最大,特別是視力問題。手機屏幕小,需要好眼力,而平板電腦的屏幕較大且容易操作,因而成為中老年人的"新寵"。W女士(52歲)說:"沒事了,就在msn上跟我女兒聊聊天,我現在就是用iPad2,隨時都可以坐在那裡上網……手機主要是年輕人看看,對於我們字太小了。"而在外企工作十分忙碌的Y女士(25歲)說,回到家絕對不想再看到電腦,在地鐵上也無法用iPad或手機,因為會頭暈。
使用新媒體與使用傳統媒體相同的是受到使用者閑暇時間多寡的影響,不同的是使用者在使用新媒體時,對輻射影響健康的顧慮多於傳統媒體。Q先生很少上網,因為擔心影響到懷孕的太太;Y先生天天上網,因為他"上班時很空"。Y先生(55歲)說:"我是物業管理,所以我上班時很空的,一上班就把電腦打開了,上班時就一直上網……如果碰到電視直播重大的事情,我還把後面的電視機打開來。"
二、媒介素養情況
本研究對媒介素養的定義主要根據美國媒體素養中心(CML:Center for Media Literacy)的定義:人們面對媒體各種信息時的選擇能力、理解能力、質疑能力、評估能力、創造能力、生產能力、思辨的反應能力。對受訪者媒介素養的情況從兩方面進行考察,一是通過訪前問卷的定量分析,二是通過焦點訪談內容的定性分析。在訪前問卷中,媒介素養包含了"媒介組織"、"新聞素養"、"刻板印象"、"媒介參與"共四道題目,焦點訪談則主要談及受訪者對媒體的認知、理解、創造、質疑與思辨能力。
1.媒介素養有待提升
統計後發現,受訪者的基本媒介素養依然有待提升。他們對媒介組織有基本的認識,幾乎所有人都知道國外的媒體不一定是由國家經營的;但依然存在刻板印象、將新聞等同於現實的問題。受訪者中有近四成的人將新聞等同於現實,以為新聞報道可以完全反映客觀世界;近三成的人存在刻板印象問題,同意外地民工造成了上海的治安問題;而曾經通過媒體發表意見的人沒有過半。
此外,受訪者對媒體的質疑態度並不均等,且普遍相信權威。雖然他們最常使用與最不可或缺的媒體都是網路,但是無論學歷的高低,最信賴的媒體都是電視,認為電視新聞"比較真實"。基本學歷組第二信賴的媒體是網路,而較高學歷組第二信賴的媒體則是報紙。N女士(38歲)說: "網路上的新聞,我覺得不是全可信的。現在虛假的也挺多的,電視相對來說要真實一點。"受訪者認為"官方"權威媒體還是比較可信的,且年紀輕與學歷高的人有更加相信權威的傾向。W先生(25歲)說:"像一些官方的報紙肯定還是比較客觀比較有權威性的。比如說像《文匯報》《解放日報》、新華社的一些新聞,比較權威的機構、政府部門相對而言還是比較客觀的、有權威性的。"
2
2.廣告素養有待加強
此外,受訪者的廣告素養也有待加強。訪談中,我們發現年紀輕的受訪者對植入式廣告的接受度非常高,不僅對無所不在的廣告騷擾不以為意,甚至認為是一種智慧的表現。Y女士(25歲)說:"前段時間看《杜拉拉升職記》,本來就是講辦公室的事情,那如果她到茶水間拿一包立頓紅茶,拿一個雀巢咖啡,這很正常,因為大家辦公室就是這樣的。"W先生(25歲)說: "之前一個電視劇叫《無懈可擊之高手如雲》,會打清揚的廣告,我看得很開心,而且我去超市的時候就會走到那裡去買,會受到它的影響。我們做生意的人頭腦都比較理智一點,但還是會受這方面的影響。還比如說讀大學的時候,一個選秀節目叫《快樂女生》蒙牛酸酸乳,我平時吃早餐的時候就會喝這個。"
由於新媒體帶來更多新形態的廣告營銷方式,例如運用電子郵件等方式攜帶產品消息的"病毒式營銷"(viral marketing),或以在線游戲的形式讓使用者不知不覺中接觸到廣告信息的"廣告游戲"(Advergames)等等,因此,廣告素養的重要性與日俱增,而且廣告素養能力的建構難度也愈來愈高,不僅對廣告信息要有分辨能力,還要對廣告內容與廣告出現的形式具備批判能力。Robert McChesney在2002年第一次ACME會議上即提出:我們面對的是一個高度商業化與利益導向的媒體系統,這對於公民社會是很糟糕的事。他強調媒體素養教育不應只是告訴消費者媒體商業利益的結構,還要讓他們知道媒體系統是如何與為什麼運作,如此,他們才能批判並參與。
三、對新媒體的感受與評價
多數受訪者對中國媒體的評價是"說不準"(66.7%),雖然如此,受訪者對新媒體的正面評價極高,認為新媒體給中國社會帶來很大的變化。即使他們也感受到新媒體猶如雙刃劍,但一致認為新媒體對整體社會的正面影響多於負面影響。所有受訪者皆同意新媒體有助於維護個人權利、加速社會改革、提升社會公平正義,並期盼新媒體能發揮監督力量,促使傳統媒體"說真話"。
1.新媒體傳達民意
受訪者認為新媒體的出現加速了各方面的改革,雖然離"令人感到滿意"還有一段距離。C女士(60歲)說:"現在國家政府也開了微博,很快就能聽取民意。它還可以表達老百姓的呼聲。現在比過去好很多了,老百姓有意見就很快傳播出去了,包不住的,而以前很多事情我們老百姓都不知道,有些是沒有辦法報道的。但是離滿意還很遠。現在是改革開放的重要轉折期。"
受訪者雖然樂見新媒體傳達民意,但他們同時認為執政者的心態更重要,因為新媒體雖然提供了自下而上的表達渠道,但關鍵在於上面聽不聽。Z先生(59歲)說: "這個得看媒體人肯不肯彎下腰讓受眾表達。我給你舉個例子,中國北方一個縣級市的市政府網站搞了一個對政府執政滿意度的民意調查,只有兩個選項:一個是滿意,一個是非常滿意。"
2.新媒體透明公開
受訪者認為新媒體透明公開,有助於維護個人權利、提升社會公平正義,並期盼新媒體能促進傳統媒體"說真話"。M先生(51歲)說:"我覺得新媒體透明度比較高,有時候把社會的不公正一面揭露出來了。新媒體比舊媒體做得好。我們老百姓只希望媒體說真話,真實地報道。我認為現在媒體還是蠻開放的,真話已經達到了70%到80%,把我的視野打開來了。"C女士(60歲)說:"我覺得新聞最重要的就是真實。新媒體在公正公平這方面起了很大的作用。因為你透明嘛,啥事情大家都知道,能做到真正的公平。"
受訪者期盼新媒體能像太陽一樣,把一切照亮,讓大家聽清楚、看明白,不僅在民間發揮作用,也把政府機關攤在陽光下。Z先生(59歲)說:"我希望新媒體曬曬各級政府。舉個例子,房價漲啊漲啊……開發商說我的利潤率就在10%到15%,那麼錢都到哪裡去了?到現在為止,我就看不到政府向老百姓講清楚。"
3.新媒體是雙刃劍
受訪者雖然對新媒體滿懷希望,但同時他們對新媒體的負面影響也極為擔憂,主要的擔憂在於信息安全問題。W女士(52歲)說: "像我們的信息怎麼他們(電話詐騙)都收集得到的呢?我們的手機號碼他們怎麼會知道的?都是通過網路過來的,也不好。"其次,他們對未成年人依賴網路也感到擔憂。Z先生(59歲)說: "我認為唯一值得擔心的應該是新媒體綜合征,大家離不開新媒體了。比如說上海停電三天,我估計有不少人馬上要自殺去。"
四、結語
根據研究結果,我們可以進一步思考以下三個問題:
1.新媒體在媒介競爭局面中是贏者通吃嗎?
新媒體很大程度上改變了受訪者的媒介使用與生活形態,他們明顯離不開網路,電腦、智能手機、平板電腦成為媒介內容匯流的終端界面。雖然新媒體的使用頻率已明顯高於傳統媒體,但是受訪者對傳統媒體中的電視與報紙信賴程度更高的情況,迄今尚未改變。在新聞渠道方面,年齡較大的女性主要收看電視新聞,而年齡較輕的男性則更多閱讀網路新聞。由此看來,新媒體在媒介競爭格局中,似乎獲得了壓倒性的勝利,但值得重視的是,"通過電腦看電視,通過手機讀報紙"的大有人在,現階段新媒體在設備方面(硬體)拔得頭籌,但內容方面(軟體)則不然。
事實上,從使用者或媒介內容的角度來看,傳統媒體與新媒體的界線正在消弭,因為技術的擴散改變了傳統媒體的使用方式。由此可見,新媒體在媒介競爭局面中並不是取代性的,而是一股融合與引領的力量,引發我們重新思考媒體、媒體與人、媒體與社會的所有相關議題。
2.使用新媒體能提升個人的媒介素養嗎?
新媒體時代,受訪者獲取信息的渠道更多元、知識面更寬廣,但是受訪者依然存在刻板印象、將新聞等同於現實,對於媒介的參與性與廣告素養也有待提升。在新媒體素養方面,受訪者雖然對新媒體有所認知,使用時沒有嚴重的技術障礙,並且對新媒體相關議題了如指掌;然而,他們對信息的質疑與思辨能力並不高,傾向於相信權威。在廣告素養方面,雖然受訪者都知道什麼是植入性廣告或置入性營銷,但是多數受訪者不以為意,教育程度較高的受訪者還認為這是廣告商智慧的表現。可見,受訪者雖然知道新媒體可以維護個人權利,但是對於個人權利的意識尚未全面覺醒。
新媒體帶給人們更便利的生活、更豐富的信息,並提供個人對大眾發聲的渠道,但在訪談過程中,我們感受到,新媒體擴大了受訪者的知識面,他們對各方面的議題都能侃侃而談,但是其媒介素養並沒有因為新媒體的使用而得到提升。新媒體讓人們對信息(特別是大眾關注的社會案件)有更好的掌握,但是對於個人的媒介素養,無論是傳統的媒介素養或新媒體素養,都沒有明顯的提升作用。這點需要在往後較大規模的問卷調查中進一步驗證。
3.從中國現階段社會來看,新媒體的核心價值是什麼?
英國ESRC項目"虛擬社會?電子技術的社會科學" (1997-2002)的研究結果指出探討建構虛擬社會(網路)的新科技的五個原則:第一是語境的重要性,指新科技的吸收與利用主要取決於當地的社會背景;第二是不平等的假設,指對新科技的恐懼與新科技帶來的風險,在社會上的散布是不均等的;第三是補充而非取代,因持續的實證研究結果指出虛擬社會不會取代真實社會;第四是愈虛擬愈真實(the more virtual, the more real),研究結果發現在線活動與虛擬空間會修復並刺激真實世界中的活動與空間;第五是愈全球愈本土(the more global, the more local),反對距離已經消失的說法,因為在超越本土與推動全球的努力下,全球性已演變成依賴特定的本土經驗和認同。
這五個原則或說結論在近年來得到不斷的闡釋與延伸,特別是第一條語境的重要性從未被推翻,可以說是關於科技與社會研究的金科玉律。據此,我們重新思考新科技支撐的新媒體在中國現階段社會如何被吸收與利用,新媒體在中國現階段的社會背景(語境)中具備什麼樣的獨特意義。從訪談中,我們發現受訪者對新媒體的吸收與利用還很有限,顯然他們"利用"媒體或參與媒體的能力比較欠缺,且對於大眾媒體的產制過程、信息與內容產制者的意圖與商業利益、消費者權利等認知皆有待提升。此外,從他們的言語中,我們多次聽到"老百姓"、"官方"等遠離公民社會的字眼,新媒體帶來的社會變革並沒有從這些一般居民的表述中體現出來。
雖然如此,我們仍然可以從受訪者對新媒體的熱情與贊揚之中,感受到新媒體在特定社會背景下的價值。他們對新媒體的評價遠高於傳統媒體,認為新媒體能夠促進中國媒體與社會的整體提升。雖然受訪者也認同新媒體是"雙刃劍"的說法,但是整體而言,他們對新媒體充滿期待。因此,我們總結新媒體在中國現階段社會的核心價值在於民眾對它的期盼:一是盼望新媒體能促進中國媒體"說真話",二是盼望新媒體能匯集民意成為與執政者溝通的渠道,三是盼望新媒體發揮監督功能,揭露社會不公正的問題。由此,我們推論,新媒體在技術的支撐下成為民眾盼望的載體,這是新媒體在中國現階段社會中特有的核心價值。問題是這樣深厚的盼望將"喚"來什麼樣的將來,盼望如何被滿足,盼望與現實的距離,失望與社會問題等等。這些新科技在特定的社會語境下所帶給一般大眾的感受,是社會發展過程中,應被持續關注的議題
5、新媒體和傳統媒體及自媒體的區別
說說新媒體對傳統媒體的影響。
①新媒體(網路媒體)有巨大的發展空間。中國網民到2010年,預計絕對數字將達到全球第一(當然相對數字還是小)。
②網路媒體與傳統媒體相互存在的關系。近年來,受網路沖擊最大的是電視。當然,電視的娛樂功能,服務功能不全受網路影響。我這兒有5月10日美國一家公司的調查:2000人中,23%的人少看電視了,20%少看雜志了,9%少聽廣播了,11%少看報紙了。電視觀眾的減少量最多。但是,我認為任何媒體是相互不可替代的,「網路媒體會替代傳統媒體」的說法是不成立的。報紙、廣播、電視,三者能和平共處,現在也會是這樣。以前電視剛出現後,有人預言它會替代廣播,事實是和平共處。各種媒體有它的優勢,有它自身的不可替代性——報紙不要任何電子設備就能閱讀;廣播,可以邊干其他事邊接收。受眾在選擇媒體上不存在排他性、應有多種選擇。以後可以看到這樣的現象:新媒體還可以刺激傳統媒體的發展,相互融合,出現網路廣播、網上視頻等。
一個新媒體要超越一個傳統媒體,成為一個時代最具影響力的媒體,至少要經過一代人。2250萬,這是中國的網民數。這樣一個相對比例很小的數字,完全能說明:今天在中國,互聯網對傳統媒體遠不足以構成沖擊。
說說新媒體與傳統媒體之間的差異:
①市場的差異。傳統媒體目前是國家壟斷性的,要有「准運證」。壟斷帶有保護性,能賺錢,能帶來高利潤。而互聯網卻是沒有壟斷保護的,互聯網一產生,它就處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
②受眾的區別。傳統媒體是「主導受眾型」,而網路媒體是「受眾主導型」的。在網路媒體那裡,受眾有更大的選擇權。
③管理的不同。傳統媒體發展至今已經有非常清晰的管理機制和結構。編輯至上,輕視市場。而網路媒體的管理機制相對模糊。網站的老大是總經理而不是總編。對技術的重視也有區別。在網站決策層中技術人員的份量重,而傳統媒體則不然。
④內容的不同。傳統媒體分級管理,網路媒體的編輯職權相對大於傳統媒體的編輯。記者—編輯—總編輯,這樣一種「三審制」,沒辦法在網站上實行。總編把關的模式很難在網站實現,一天滾動發2000條新聞,你總編輯一個人哪裡看得過來。所以網站編輯的職權大,也要求他有更強的把關意識。
⑤時效的不同。傳統媒體有明確的發布時效、時段。定時定量。這種傳播時效,決定了受眾的關注也有了時段性:每天有一次性的關注。而網路媒體24小時在滾動,每天必須N次關注,才不會漏掉重要新聞。滾動新聞這種形式,對於習慣了每天一次性關注的受眾來說,很可能會漏掉重要新聞。
⑥版面不同。報紙有版面的規律,報紙版面的輕重、主次,標題的處理、版面區域的安排,在網站上不存在。網路媒體是以時間流分配信息的。沒有平面布局的概念。網路媒體還沒有形成像報紙一樣成熟的版面語言。
⑦寫作的不同。網路新聞文稿關注的是速度快,文章要短。一弄就幾千字的新聞稿,在網上是行不通的。網路標題的製作是大白話,直接了當,突出重點。什麼標題的對仗、平仄、工整、文乎,做得再好也沒人看的。
⑧采訪。網路媒體基本是編輯為主,少量的采訪新聞,少量的原創。而傳統媒體是以自采為主。一個特派記者,花多少多少費用寫回來的稿子,如果到網上一發,全給人抄走了。
6、新媒體和傳統媒體有什麼區別
1實效性:新媒體是即時發送 傳統最快也是次日
2推廣力度:以圍脖為例 面對全網 而傳統受到發行渠道限制
3 新媒體是粉絲經濟 傳統是官方發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