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怎樣應對新媒體環境下的網路輿情應對處置
1.做好輿情監測,建立完善的應急制度
受互聯網特性的影響,企業輿情危機無時不在,無處不在,為避免危機爆發時企業處於被動地位,所以輿情管控工作的第一要務是做好輿情監測,建立完善的應急管理制度。通過藉助一些第三方輿情監測軟體,可為企業輿情提供全天候不間斷的全網監測服務,及時發現負面苗頭及時通知相關人員處置,有效避免危機來臨時的自亂陣腳,錯失危機處置良機。
2.利用新媒體,發揮媒介宣傳作用
面對輿情危機,一些企業仍不能主動、及時、權威地發布新聞,引導媒體傳播有利於企業的信息,而是用對付傳統媒體的方式來進行新媒體時代的輿情事件處理其實並不能夠發揮企業媒體資源的作用。在這里建議企業方可以利用微博、微信等新興媒介,發揮其強大的輿論宣傳力,及時發布真實權威信息,引導輿論的正確走向。
3.建立快速反應的輿情應對機制
企業在輿情危機發生後,如果過了黃金24小時後才回復,時效性太差,這個時效在輿情中是非常重要的因素。一旦負面輿情產生,就很容易擴散到全網全國,引起廣泛關注。因此,建議企業可以利用專業的輿情監測軟體,通過設置一些與行業、領域、產品、領導人等標簽相關的關鍵詞,進行實時全網監測,但凡出現了一絲絲的危機苗頭快速發布處理進展,及時回復大眾的問題,做好問題的解釋工作。
4.加強自身管理和監督,完善善後工作
很多企業錯誤地認為輿情事件結束後,輿情應對工作就完成了,其實不然。例如,此前發生的順豐快遞員私拆包裹事件,順豐雖在前期的應對處理中通過「絕不姑息、縱容任何違反法律法規和企業行為准則的不當行為」的表態巧妙地化解了一場輿論危機,但是事後僅對快遞員作出調離崗位處理,不符合部分網友的預想,使得回落的輿情再次升溫,掀起新一輪輿論風向。
因此,企業一定要多在自身管理和監督,以及事後形象恢復上多花時間,完善善後工作。比如危機處理過程中的舉措是否有嚴格執行、有沒有對相關部門出現的問題進行總結,健全相關機制建設、是否有參與一些社會公益或者贊助活動恢復企業形象等等,來自識微科技商情知識欄目。
2、新媒體下的公共輿論體現出怎樣的新特點
當前,我國處在社會發展的轉型期,各種天災人禍、社會矛盾、社會問題集中爆發,諸多突發事件和社會現象使得中國網民表現出強烈的社會關懷,對各類社會問題和現象頻頻發聲。而互聯網信息傳播的便捷性使得其成為各階層利益表達、情感宣洩、思想碰撞的輿論主渠道。在這一時期,網路輿論也表現出許多新的特點。了解這些新特點,更有利於我們做好輿情監測,提升輿情應對能力。以下為樂思輿情監測中心匯總的網路輿論發展的五大特點:
一、新老媒體互動加強,網路輿論「倒灌」趨勢明顯
在網路輿論發展的初期,互聯網上的各種言論載體主要的運行模式是引用、轉載報紙、電視等傳統媒體的報道,並對其進行補充式的傳播和討論。但是,隨著近年來網路言論載體和網民數量的增多,這種格局早已有所改變,網路輿論已經通過與傳統媒體的深入互動,越來越明顯地推動事件的發展。而在多數熱點事件的發展演變中,互聯網輿論發揮著巨大的作用,網路輿論「倒灌」傳統媒體的現象也逐漸增多。網路輿論中的「爆料」往往能引發傳統媒體的積極呼應,引發大范圍輿論議論。
二、網路輿論載體多樣化,社交平台影響力增強
在信息社會,社會輿論的發生往往被傳統新聞媒介的議程設置所主導。而隨著新媒體時代到來,互聯網傳播信息的互動性、匿名性等特點使各大社區論壇、BBS、個人網站都可能成為輿論的發源地。而微博因規避了傳統的新聞傳播媒介「你傳我受」的單向傳播模式,又以其更加碎片化、便捷性的特色優勝於其他網路媒體,成為引導公共輿論的新陣地。
三、政府官員現身網路,政務微博影響力強化
新媒體時代,隨著新型網路媒體的不斷創新發展,新媒體在輿論環境中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網路成為個官員和政府擴大影響力,提升形象口碑的重要渠道。而新媒體因其優越的交互性和展現的強大溝通能力,吸引了眾多的官員參與到網路中來。同時,政務微博正在公共生活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據《2012年第三季度政務微博報告》顯示,截至9月底,新浪認證的政務微博已達50,947個政務微博已進入平穩發展、成熟應用階段。
四、網上輿情出現向現實空間「擴散」的趨勢
新媒體時代,網民對某一個熱點事件在網上通過各種形式展開熱議,已經是習以為常的形式,但從近年來的一些案例看,網民已不再滿足於網上討論,而是熱衷於走到線下的現實空間繼續關注和推動事件發展。但值得注意的是,這種由網路走向現實空間的做法,在缺乏有效的正確引導時,其可能產生的潛在破壞力。
五、網路監督、網路維權與「網路審判」、「網路暴力」融合
新媒體時代,網路民意的力量在很多事件發展過程中得到了集中體現,網路監督、網路維權得以深化,無疑是社會民主進步的佐證。但是,在很多時候,網路不僅僅監督了事件過程,推動事件發展,還會過度發展成「綁架」媒體、煽動民憤,甚至直接左右事件結果的「網路審判」,更可能成為給當事人正常生活造成過度影響的「網路暴力」。比如,網路曝光既使很多無良官員被曝光丟官,也讓很多言論被過分放大,遭遇輿論壓力。
3、如何做好新互聯網時代的輿情應對與新媒體傳播?
首先,這是兩個問題,這個兩個問題都不是一句話,兩句話能回答的,互聯網的輿情應對呀,有專門的軟體和這種積極的應對態度和,在公司應該成立相應的輿情監控和公關小組,出現問題,第一時間作出反應回饋給用戶,一個非常正確有說服力的回復和反饋,現在傳播速度太快了,你沒有來得及時公關與溝通的時候,你的正面的或者負面新聞已經傳遍了整個互聯網,必須做到出現問題,積極面對,並不是要躲避問題和躲避回答,給客戶一個滿意的交代,新媒體的傳播現在與頭條為最新的和最有效的演算法和推薦演算法,去了解一下頭條的推薦演算法,它要比微信公眾號要好的都得多,也就是說一個新手,他會寫一篇文章也可以達到10萬+或者上百萬的傳播量, 這個就是頭條優於公眾號的自身產品的優點,未來這種說法會普及到每一個新聞客戶端的裡面
4、新媒體環境下輿論有哪些新特點 該怎麼解決
在網路輿論發展的初期,互聯網上的各種言論載體主要的運行模式是引用、轉載報紙、電視等傳統媒體的報道,並對其進行補充式的傳播和討論。但是,隨著近年來網路言論載體和網民數量的增多,這種格局早已有所改變,網路輿論已經通過與傳統媒體的深入互動,越來越明顯地推動事件的發展。而在多數熱點事件的發展演變中,互聯網輿論發揮著巨大的作用,網路輿論「倒灌」傳統媒體的現象也逐漸增多。網路輿論中的「爆料」往往能引發傳統媒體的積極呼應,引發大范圍輿論議論,如果不能Shi.yong小螞蟻編輯器高效的去編輯解決這些問題,那麼就會發展成失控的局面
5、新媒體時代的輿情特點有哪些
新媒體時代輿情傳播特點 新媒體時代,數字化、網路化、即時化、互動化的特徵,快速地影響和改變了社會輿論的生成模式,使輿情傳播具有鮮明的特點。
傳播主體多元化。這是一個人人都有麥克風,個個都是發言人的時代。
傳播內容海量化。在新媒體時代,互聯網海量的信息得到充分的體現,伴隨著搜索引擎技術不斷更新換代,文字、音頻、圖片、播客、微博等搜索功能的不斷創新和擴充,使公眾在海量信息中獲取所需更加快捷方便。
傳播節點碎片化。新媒體時代,任何一個網民都有可能成為信息的生產者、輿論事件的報道者。智能手機的普及,更讓大眾麥克風隨時隨地地現場直播變成現實。
傳播方式群際化。新媒體的快速發展,使得海量信息和傳播渠道急劇增多,多向傳播,多點互動,移動獲得,移動表達,即時傳播,即時分享,並且呈現「點對群」「群對群」的特點。
傳播范圍廣泛化。互聯網最大的優點是天下互聯。隨著手機等移動媒體的快速發展,使得信息的傳播范圍更加廣泛。
傳播速度瞬間化。新媒體時代信息的傳播,完全擺脫了時間與空間的限制,尤其在時間上,無論是文字、照片,還是音頻、視頻,只要當事人願意,輕輕一點,瞬間便上傳到網上,形成了新的信息。
傳播結果擴大化。在新媒體時代,輿情傳播的方式和路徑已經發生了根本性的變革。
6、網路輿情的特點以及應對方法?
一 、 網路輿情的現狀
網路輿情是指在互聯網背景之下,眾多網民對於社會(現實社會、版虛擬權社會)各種現象、問題所表達的信念、態度、意見和情緒表現的總和,或簡言之為網路輿論和民情。網路輿情在某些層面對政府機構形成了很大的網路監督壓力,有的甚至成為促使相關部門下決心研究解決類似問題的契機和推手。
二 、 網路輿情的特點
一是突發性:由於藉助網路平台傳播信息簡單直接且身份隱蔽,網民能夠快速、大膽地發表意見,呼喚聲援,在短時間內形成一種力量,以期引起社會和政府的重視。因此網路輿情的形成往往非常迅速,事先沒有徵兆。一個熱點事件的存在加上一種情緒化的意見就能形成星火燎原之勢。
二是破壞性:網路輿情危機往往會引發社會大眾與相關單位、執法人員在觀點甚至行動上的劇烈沖突。
三是緊迫性:相關機構必須對即將或者已經發生的輿情危機迅速做出正確的反應,防止事態的擴大,減少損失。可以藉助一些優良的輿情監測軟體,如「凱世通網路輿情」等,對網路媒體做實時監測監控,防患於未然,一旦發現負面,實時報警,迅速控制傳播源。
7、網路輿情 特點及應對方法?
網路輿情具有以下特點:1、直接性,通過BBS,新聞點評和博客網站,網民可以立即發表意見,下情直接上達,民意表達更加暢通;2、突發性,網路輿論的形成往往非常迅速,一個熱點事件的存在加上一種情緒化的意見,就可以成為點燃一片輿論的導火索;3、偏差性,由於發言者身份隱蔽,並且缺少規則限制和有效監督,網路自然成為一些網民發泄情緒的空間。在現實生活中遇到挫折,對社會問題片面認識等等,都會利用網路得以宣洩。因此在網路上更容易出現庸俗、灰色的言論。
當前,互聯網技術迅猛發展,網路輿論隨之孕育而生。互聯網技術的發展,造就了「官」與「民」互動交流的新模式,「網路問政」驟然興起。置身於網路輿論的新時代中,作為領導幹部而言,能否正確應對網路輿論,不僅關乎自身的形象,同時也關乎黨委政府的形象。本人以為,正確應對網路輿論,應把握三個關鍵。
「知己知彼,百戰不殆」
領導幹部應當了解互聯網,這是正確應對的基礎。一要加強學習。了解並掌握互聯網的一些基礎知識,運用互聯網技術的一些基本技巧。二要了解網路輿論。要看得懂網路輿論,知曉網路語言的基本含義。能對網路輿論的性質作出基本的判斷,正確區分出一般網路輿論、網路群體性事件、網路謠言。知曉網路輿論的發展規律,網路輿論產生的載體,網路輿論產生的現實背景。三要了解並掌握與網路媒體打交道的基本的技巧。發表具有傾向性的觀點時要進行充分的思考,不成熟的不講,不合理的不講。
「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
網路輿論雖然產生並流傳於網路上,其根源還在現實生活。因此,正確應對網路輿論,加強日常工作的處理是重要一環。首先,領導幹部要加強自身素質建設。要對時代背景有基本的判斷,准確的理解並掌握上級的精神,不說、不做與時代精神、發展趨勢和上級精神相違背的話、相違背的事;對所主管或分管的工作瞭然於胸,不說外行話;時刻提醒自己注意自己的領導幹部身份,不說與自己身份不符的話;時刻牢記黨為人民服務的宗旨,不說與黨的基本政策、基本信仰相違背的話;不斷的聆聽並吸收群眾意見,尊重民意,不說「雷人」的話。
其次,要創新政府新聞機制建設。包括建設好並充分發揮好新聞發言人制度的作用,堵死流言產生的現實途徑;建立健全網路新聞發言人制度,定期的、有針對性的對群眾共同關心的問題釋疑答難;加強與網友的溝通,採取「做客」、與網友網上聊天等形式,主動的說明問題;加強政府網路平台的建設,主動設置話題,主動的引導網友。五要加強網路信息的回應工作。
第三,要做好信息公開工作。主動公開人民群眾關心的熱點問題、涉及到人民群眾切身利益的一些決策的結果,並做好充分的解釋工作。
第四,要建立健全網路輿情監督機制。針對一般性的網路輿論,要知曉,能判斷,有回應。要特別注意網路群體性事件的監控,對網路群體性事件要做到有預案、有應對、有措施。
「兵來將擋,水來土掩」
應對網路輿論要注意方式方法,正確的應對措施才能產生預期的效果,這是應對網路輿論的落腳點。具體要做到四個「堅持」:
堅持第一時間處理的原則。對網路輿論,特別是網路群體性事件,一定要第一時間知曉,第一時間應對,不能拖拖拉拉。堅持開放的原則。網路在上達民意、公開訴求、輿論監督、參政議政中的作用越來越明顯和重要。網路已成為作為社會公眾一部分的網民群體最為直觀、便捷、互動、順暢的參政議政平台,要讓網友充分的發聲,這既是政府的職能之所在,也是政府應盡的義務;堅持包容並蓄的原則,對於合理性的建議和意見,要有針對性的進行吸收,一時做不到的,吸收不了的,要進行充分地、合理地解釋,解釋要盡量做到詳細,不但要講清楚為什麼沒有採納,而且要講清楚在什麼條件下、經過多長時間會採納,同時,還要講清楚已經或即將採取的具體措施;堅持依法處理的原則。(作者單位:常德市委組織部)
8、1,結合事實分析簡述新媒體中的公共輿論呈現出怎樣的新特點
當前,我國處在社會發展的轉型期,各種天災人禍、社會矛盾、社會問題集中爆發,諸多突發事件和社會現象使得中國網民表現出強烈的社會關懷,對各類社會問題和現象頻頻發聲。而互聯網信息傳播的便捷性使得其成為各階層利益表達、情感宣洩、思想碰撞的輿論主渠道。在這一時期,網路輿論也表現出許多新的特點。了解這些新特點,更有利於我們做好輿情監測,提升輿情應對能力。以下為樂思輿情監測中心匯總的網路輿論發展的五大特點:
一、新老媒體互動加強,網路輿論「倒灌」趨勢明顯
在網路輿論發展的初期,互聯網上的各種言論載體主要的運行模式是引用、轉載報紙、電視等傳統媒體的報道,並對其進行補充式的傳播和討論。但是,隨著近年來網路言論載體和網民數量的增多,這種格局早已有所改變,網路輿論已經通過與傳統媒體的深入互動,越來越明顯地推動事件的發展。而在多數熱點事件的發展演變中,互聯網輿論發揮著巨大的作用,網路輿論「倒灌」傳統媒體的現象也逐漸增多。網路輿論中的「爆料」往往能引發傳統媒體的積極呼應,引發大范圍輿論議論。
二、網路輿論載體多樣化,社交平台影響力增強
在信息社會,社會輿論的發生往往被傳統新聞媒介的議程設置所主導。而隨著新媒體時代到來,互聯網傳播信息的互動性、匿名性等特點使各大社區論壇、BBS、個人網站都可能成為輿論的發源地。而微博因規避了傳統的新聞傳播媒介「你傳我受」的單向傳播模式,又以其更加碎片化、便捷性的特色優勝於其他網路媒體,成為引導公共輿論的新陣地。
三、政府官員現身網路,政務微博影響力強化
新媒體時代,隨著新型網路媒體的不斷創新發展,新媒體在輿論環境中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網路成為個官員和政府擴大影響力,提升形象口碑的重要渠道。而新媒體因其優越的交互性和展現的強大溝通能力,吸引了眾多的官員參與到網路中來。同時,政務微博正在公共生活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據《2012年第三季度政務微博報告》顯示,截至9月底,新浪認證的政務微博已達50,947個政務微博已進入平穩發展、成熟應用階段。
四、網上輿情出現向現實空間「擴散」的趨勢
新媒體時代,網民對某一個熱點事件在網上通過各種形式展開熱議,已經是習以為常的形式,但從近年來的一些案例看,網民已不再滿足於網上討論,而是熱衷於走到線下的現實空間繼續關注和推動事件發展。但值得注意的是,這種由網路走向現實空間的做法,在缺乏有效的正確引導時,其可能產生的潛在破壞力。
五、網路監督、網路維權與「網路審判」、「網路暴力」融合
新媒體時代,網路民意的力量在很多事件發展過程中得到了集中體現,網路監督、網路維權得以深化,無疑是社會民主進步的佐證。但是,在很多時候,網路不僅僅監督了事件過程,推動事件發展,還會過度發展成「綁架」媒體、煽動民憤,甚至直接左右事件結果的「網路審判」,更可能成為給當事人正常生活造成過度影響的「網路暴力」。比如,網路曝光既使很多無良官員被曝光丟官,也讓很多言論被過分放大,遭遇輿論壓力。
9、談一談新媒體環境下,對於社會輿情的控制與傳統媒體相比有哪些異同
談一談新媒體環境下,對於社會輿情的控制與傳統媒體相比有哪些異同
業界認為媒體微博主要有三個功能:形象塑造、關系建設、公共信息服務。微博有很多優點,諸如穩定、簡單、快捷;但微博也有其致命缺陷,例如其龐大、廣泛、不確定的受眾面讓用戶不好把握這樣的多元互動。基於視野窄化的原理,從個人情趣愛好出發,微博用戶會選擇具有某些一致性的人進行關注,這種用戶偏好聚合下的自我的議程設置,逐漸形成一個輿論群體。要想使得自我議程設置成為公眾議題,媒體微博必須要善於分析自身受眾心理,發布適合一部分受眾的內容,不斷提高粉絲的參與度。媒體微博在運營時要注重策略調整,通過形象塑造、信息推送、意見領袖、話題策劃等策略增加自身微博的影響力。
微博言論空間的自由性及巨大的發表空間極大地促進了信息的公開透明,其裂變的傳播效果增強了微博輿論監督功能。媒體微博在其傳統媒體的強大的影響力基礎上提高了信息的實效性,通過強互動凝聚輿論力量,在熱點事件當中自成一派,引導輿論走向,形成密集的監督網。在新媒體時代,如何做好輿論話題的引導,如何掌握主動權,這是我們當下急需的。
一、學習認識新媒體,進一步認識新媒體帶來的機遇和挑戰
新媒體有著明顯不同於報刊、戶外、廣播、電視四大傳統媒體的特性,認清這些特性,才能更好地把握機遇、迎接挑戰。新媒體在信息發送上具有即時性。傳統媒體反映的是新近發生的事實,而新媒體卻能將正在發生的事實瞬間告知公眾。這給黨和政府的執政能力帶來了新的挑戰,政府部門和傳統媒體必須轉變觀念,學習認識新媒體,通過新的傳播渠道及時發言、傳播資訊。一些政府部門已經開設了官方網站、博客、微博等,積極疏通傳播渠道。事實證明,善於運用新媒體,及時回應民意訴求,對密切與群眾的關系,對提升自身影響力,都十分有利。
新媒體在信息傳播上具有互動性。無論是參與網上討論、轉發手機簡訊,還是轉載網路言論,受眾常常集信息的接受與傳播於一體,傳統媒體時代「我播你看」的單向流動,正向「全民參與」的傳播模式發展變革。這帶來了傳播內容的極大豐富,各種信息都被拓展到了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廣度,社會思想意識加速多元化,傳統的輿論引導格局正經受著深刻的沖擊。新媒體的出現,既為公眾參與政治生活開辟了新通道,也為黨和政府與公眾之間的良性互動提供了無限可能。領導幹部需要改變執政理念與方式,充分運用信息技術手段和途徑,搭建起黨務公開、政務公開、優化決策流程和執政方式的新平台,及時、全面地與公眾溝通。
新媒體在信息接收上具有集群性。集群式接收、個性化傳播是新媒體的又一明顯特徵。不同年齡、收入、職業、興趣的人們在對信息的鑒別、篩選上,具有一定范圍內的趨同性,這種趨向促進了新媒體的發展,新媒體的出現又加速集群性進一步走向深入。輿論格局的變化,對黨的執政能力建設提出了新的要求,如果繼續延續以往「批量生產」式的傳播方式,傳播效果必然要大打折扣。
二、善於運用新媒體,是提高輿論引導能力的新突破口
置身新媒體時代,怎樣更好地傳播主張、推動經濟社會發展,怎樣更好地化解矛盾、在危機事件發生後掌握主動地位,怎樣更好地聽取群眾呼聲、進一步改進工作,都是擺在執政黨和各級政府面前的重要命題。媒體技術、傳播手段的更新,為進一步聯系群眾、更好地服務群眾提供了更大的可能性。
一要合理設置議程。傳統媒體主導的傳播形態,其特點是「一對多」,媒體往往能夠引導和控制輿論,起到議程設置的作用。隨著新媒體時代的到來,如果點擊率夠高、轉發量或轉載量夠大,普通人的言論一樣能成為全民關注的焦點,引發社會大討論,傳播形態變為「多對多」。研究發現,在新媒體環境下,媒體與受眾之間存在著雙向互動設置議程的復雜關系。這就要求執政黨、政府部門必須遵守新聞傳播規律,主動出擊,善於運用傳播技巧,使媒體願意圍繞自己發布的信息進行報道,並通過傳統媒體和新媒體之間的互動,產生放大效應,合理地為公眾設置議程。
二要處理好突發事件。突發事件消息的瞬間廣泛傳播,是新媒體凸顯威力的重要表現。然而,怎樣恰當處理好突發事件消息的發布,一直以來都是政府部門深受困擾的一個問題,新媒體的介入,使這種困惑更加凸顯。當前,新媒體逐漸成為熱點新聞的首發媒體,而政府部門和傳統媒體卻頻頻在第一時間失語。公眾被具有震撼性的消息「擊中」後,很快開始參與各種猜測和討論,這固然印證了新媒體傳播之快、影響之大,但從某種程度上來看,也是權威解釋缺席後情緒焦慮的一種反映。在傳播技術足以顛覆傳播形態的今天,不敢說、不願說、說不好都需要摒棄和改變,人們呼喚政府部門改變心態,尊重公眾的知情權,真正從有利於事情解決的立場出發,在提高執政能力和水平的前提下,利用好新媒體這支利器,將事件真相和處理結果及時告知公眾,平息不實傳聞,主導社會輿論。
三要做好輿情分析。從根本上講,網路輿情監測要求達到實時性、全面性和准確性。多瑞科輿情數據分析站能滿足系統輿情信息服務市場三個要素,實時性:輿情獲得越早,給應對和處置留下的餘地就越大,而網路輿情的發展往往是爆發式的,機會稍縱即逝,一旦錯失最佳時機將追悔莫及;全面性:網路輿情容易攻其一點,不及其餘,信息量大,容易使很多重要信息被忽略;准確性:海量信息條件下,如何准確地掌握問題核心,不為紛擾所困,是得出正確判斷的關鍵。「輿情是社會的脈搏」,隨著網民隊伍不斷壯大,網路輿情越來越受重視。源自網路的言論和現實意見相互影響、融合,往往成為社會情緒的晴雨表。由於參與的門檻低,同時具有一定的隱匿性,網路輿情某種程度上更為真實地反映了大眾心聲。善於傾聽,及時捕捉網路輿論熱點,了解不同階層群眾的想法和願望,並對公眾的訴求整理、吸納之後轉化為決策依據,對密切黨群關系、構建和諧社會,都有著特別重要的意義。
三、善於管理新媒體,打造積極健康的話語場
新媒體發展迅猛,出乎很多人的預料。人們在為它推動公眾知情權、參與權建設叫好的同時,也逐漸認識到,作為一種技術手段,它需要接受相應的監督管理,規避可能帶來的弊端。首先要正視新媒體時代的輿論特點。匿名發言會降低傳播者的責任感,致使網路上出現一些不負責任的言論;身處信息爆炸的時代,很多時候人們來不及辨識事實真相,就開始表態發言,加速了不實消息的散播;有的網站或網民為了提高點擊率,將一些垃圾信息、不健康不道德的信息也放到了網上……網路傳播的即時性、廣泛性在這些時候「助紂為虐」,致使網路輿論走向暴力和失范,網路監管也成了一個世界難題。其次要加強立法,促進新媒體健康發展。很多國家都在網路安全、信息自由、未成年人上網保護等領域進行了立法。當前急需建立和完善與新媒體直接相關的法律制度,將新媒體置於相關部門有效監管之下。新媒體存在的輿論風險,不僅需要執政黨和政府部門高度關注,公眾也需對此廓清認識,提高媒介素養。要使公眾了解,在享受言論自由的同時,虛擬世界同樣也要講大局、負責任,網路世界中的個人言行,一樣要接受法律法規的監管。監督的作用體現在一方面優化自媒體輿論生態,另一方面培養網民的權利意識,鼓勵網民以公開的、合法的途徑保護自身合法權益。
綜上所述,新的傳播格局,給傳統媒體帶來了極大挑戰,但挑戰與機遇往往並存。適時開通微博,利用這個傳播平台,給信息插上飛速傳播的翅膀,粘合更多的網友擴大自己的網上陣地,從而在這個網路輿論場中查知民意、發出聲音、引導輿情,這是時代賦予傳統媒體的使命,更是傳統媒體轉型的契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