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國務院APP怎麼樣?
國務院移動客copy戶端現開通要聞、總理、政策、部門、地方、服務、督查等欄目,第一時間權威發布國務院重大決策部署和重要政策文件、國務院領導同志重要會議、考察、出訪活動等政務信息,同時面向社會提供與政府業務相關的服務,建設基於新媒體的政府與公眾互動交流新渠道。
上線之後,有網友評論表示客戶端「很接地氣」,當然也有網友關心客戶端是否能夠直接受理舉報。
2、國家主管部門核準的政務新媒體平台有哪些
第七條 政務新媒體應當在國家主管部門核準的平台上設立並開展應用。注冊的新媒體賬號名稱應當簡明扼要、嚴謹規范,並與本地、本單位名稱和工作...
3、為什麼地方政府也開始熱衷於政務新媒體
新媒體,比如微博的力量日漸顯現出來。很多案例已經表明,不了解自媒體,很容易讓地方政府陷於被動。所以,了解新媒體,利用新媒體,一則可以與民眾溝通,二則可以掌握主動權。
4、政務新媒體有何新變化,內容針對性更強了嗎
政務新媒體,有何新變化
發布熱點資訊、披露突發事件處置調查進展、傳遞黨政重要決策……近年來,政務新媒體在政務公開中日益成為重要渠道。
2016年2月,中辦國辦印發《關於全面推進政務公開工作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部署全面推進各級行政機關政務公開工作。8月,國辦下發《關於在政務公開工作中進一步做好政務輿情回應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11月,國辦印發《〈關於全面推進政務公開工作的意見〉實施細則》(以下簡稱《實施細則》)。在三文件密集出台背景下,2016年,政務新媒體發展如何?
發布速度
輿情回應有提速,僵屍賬號也不少
記者從新浪微博了解到,截至2016年12月31日,新浪微博平台認證的政務微博已達到164522個,實現了級別、地區、部門的全覆蓋。
人民網新媒體智庫分析顯示,2016年1月—11月的600多起輿情案例中,政府回應率達到87%,有57%以上的事件政府首次響應在事發24小時之內,有73%的事件政府部門首次回應在48小時之內(含24小時)。其中,41%的事件通過政務新媒體作出回應(右圖)。
《意見》指出,加強突發事件、公共安全、重大疫情等信息發布,要快速反應、及時發聲,根據處置進展動態發布信息。《通知》指出,對涉及特別重大、重大突發事件的政務輿情,最遲應在24小時內舉行新聞發布會,對其他政務輿情應在48小時內予以回應。《實施細則》進一步提出對涉及特別重大、重大突發事件的政務輿情,最遲要在5小時內發布權威信息,在24小時內舉行新聞發布會,並根據工作進展情況,持續發布信息。
但記者也發現,在一些地方,政務新媒體仍然存在更新太慢、自說自話、敷衍了事的情況。記者隨機搜索西南某省各州市微信公眾號,發現頭條文章閱讀量常停留在三位數,「僵屍微博」例行發布的每條閱讀、轉發量都在十位數甚至個位數。
內容力度
互動服務有改善,水平參差不齊
說得不充分,群眾看不明白;說得不恰當,又會引起新的風波。在人民網主辦的2016年政務輿情回應座談會上,有專家提到,回應輿情不僅在於速度,更在於有效、有針對性。
怎樣提升回應的針對性?三文件分別給出了路徑。在發布內容的形式上,《意見》提出,「注重運用數字化、圖表圖解、音頻視頻等方式」「通過新聞發布、政策吹風、接受訪談、發表文章等方式做好解讀」。《通知》指出,回應內容應圍繞輿論關注的焦點、熱點和關鍵問題,實事求是、言之有據、有的放矢,避免自說自話,力求表達准確、親切、自然。《實施細則》則更具體地指出,「多舉實例,多講故事」。
2016年上海出台老年綜合津貼制度,當天「上海發布」在政策發布時還提供了圖片解讀。上海市政府辦公廳上海發布辦公室主任丁利民介紹,這條微信公眾號文章的當日閱讀量達到140多萬。隨後「上海發布」繼續跟進新敬老卡換領時間、換領條件、換領程序等,微信閱讀量也達50萬。
但也有一些賬號因爆出雷博雷語而令人側目。比如,雲南某地州一政務微博以「公主」自稱,稱面對「鄉下的農民,趕緊溜回辦公室」,令輿論嘩然;陝西某縣公安局官微面對網友質疑警車私用,卻回復「家裡人又違法了吧?找公安的茬」。盡管這些微博最終都向網友道了歉,但帶來的不良影響短期仍然難以消除。
可見,政務新媒體整體水平仍參差不齊,提高水平仍然有一段很長的路要走。
管理機制
投入有差別,管理還需更科學
政務新媒體「量」「質」參差不齊,背後是投入與重視上的差異。記者調查發現,西南某省一些市縣至今沒開通政務新媒體,主要原因是「當地主要領導不同意開」;而開通後長期不更新的「僵屍賬號」,是因為「有的只為完成上級交代的任務,有的是真缺人手。」當地一位宣傳部門負責人告訴記者,「開通後沒人過問、沒人考核,自然就放著了。」有位官員向記者「吐槽」,有縣市居然讓個人主辦的自媒體承擔起政務新聞發布工作。
「上海發布」負責人認為,解決技術、創意難題,歸根究底還得靠人。「我們團隊成員以內容生產、運營為主,多是傳統媒體人、公務員,很少有技術人才。但隨著新媒體發展,現在對技術拓展的要求越來越高。」該負責人說。
「枝江發布」是湖北省枝江市的官方政務微信公號,長年穩居湖北省政務微信周排行前十、多次拿過第一。他們通過整合政府網站、廣電等平台的人員,融合發展新媒體,一定程度上解決了人才問題。「枝江發布」負責人姚紅介紹,為了長遠發展,他們正在加強培訓,提高把關能力。
中山大學傳播與設計學院院長張志安認為,對於政務新媒體的運營者來說,不僅有編制問題,還有職級認定和上升通道問題。「有平台無運營」「有人員無編制」「有人力無能力」「代發布無保障」……種種問題折射出政務新媒體需要整體設計。
對此,在人員培訓上,《意見》要求「力爭3年內將全國從事政務公開工作人員輪訓一遍」。《實施細則》指出,「推進網站集約化建設,將沒有人力、財力保障的基層網站遷移到上級政府網站技術平台統一運營或向安全可控雲服務平台遷移」。
政務新媒體水平在未來要再上新台階,期待進一步努力。
5、什麼是政務新媒體 如何開展政務新媒體
1.政務新媒體矩陣建設提速 協調一致共同發聲
在高新技術的有力支撐下,政務新媒體矩陣建設明顯提速,通過新媒體矩陣中各單位的聯動發聲、相互監督,能夠有效擴大信息張力,提高政府「網路問政」的工作效率,增強信息監管力度,促進政務新媒體健康運轉。建立政務新媒體矩陣,一是要以提高各直屬單位開通政務新媒體賬號的覆蓋度為基礎,為發揮矩陣作用提供組織保證;二是要健全政務新媒體管理制度規范和考核評價機制,通過制度約束和必要的技術手段,保證政務新媒體聯動有效,監管有力。
2.「雙微」融合對接推進政務新媒體綜合發展
微博是淺社交、泛傳播、弱關系的平台,微信是深社交、精傳播、強關系的平台,根據微博、微信的自身特點,二者相互協作、互為補充的模式將成為政務新媒體發展的新趨勢。特別是政務微信平台可通過二次開發方式疊加整合各類應用,能夠實現行政辦事等便民服務功能,以政務微博為發布平台,政務微信為應用平台,政府網站、政務APP相互促進,更加豐富政務新媒體功能作用。
3.平台整合能力提升「政務O2O」時代開啟
一方面,通過政務新媒體整合信息發布資源,有利於及時准確發布權威信息,回應群眾關切,營造有利的輿論環境;另一方面,通過線上線下相互促進,有利於密切政府部門與網民關系,擴大政務新媒體自身的群眾基礎,樹立政府良好形象,更好地推動區域經濟、文化協調發展。
6、政務新媒體應當如何做
要熟練駕馭政務新媒體,確保政務新媒體在全媒體時代始終沿著正確軌道健康發展,編輯需要具備以下五種能力,才能玩轉政務新媒體。
一是敏銳的政治鑒別力
政務新媒體編輯在日常工作中應認真學習政治理論和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努力提高自身政治素養,時刻保持清醒頭腦,不斷增強政治敏感。
要具有成熟的政治思想、政治意識和大局意識,把政務新媒體視作黨的新聞輿論工作的重要陣地,以較強的政治鑒別力和政治敏銳性,緊緊把握時代脈搏,見微知著,明辨是非,努力在正面、正能量宣傳中發出正確的聲音。
二是專業的文字能力
工作性質決定了政務新媒體采編既要牢固掌握扎實的理論知識,又要具備豐富的新聞專業知識和基礎知識,把高超的文字駕馭、恰當的文字表現視作看家本領,面對海量的文字信息,嫻熟把控選題,精妙組織文章,不僅能熟練生成流暢的文字,更能寫出漂亮好看、撼動人心的文字,確保每一個發布、每一次推送及每一次傳播都是美的展示、文字文化的享受。
文字表現及組織加工是政務新媒體采編的基礎、基本功,在熟悉通曉文字表現規范的前提下,必須熟練掌握文字、文章采編加工的技巧,切實提升所傳播信息的語言文字表達效果。同時,親自動手寫作也是政務新媒體采編諸環節中至關重要的能力需要。
三是綜合的策劃能力
政務新媒體在立足行業業務基礎上推送和發布怎樣的信息、採取何種方式推送和發布,不僅直接展示出網路媒體采編個人水準的高低,也最終體現政務新媒體的思想和方針。
因此,政務新媒體采編需善於從海量政府部門行業信息中敏銳捕捉有用信息,結合受眾需求,按照一定的價值標准進行信息歸納、信息分析、信息鑒別、信息選擇與信息整合。通過去偽存真、去粗取精,總結凝練出具有鮮明價值取向的主題,並圍繞主題重組重構信息,進而完成信息選題策劃。
四是快速的反應能力
政務新媒體通過海量信息轉載,將政府部門行業工作全面推向社會公眾的同時,也將各級各地政府部門推向社會輿論的風口,政務新媒體采編對政府部門行業系統發生發展的每一則業務信息發布、每一項工作動態推送,都直接關系著各級政府部門行業機構的聲譽、影響著各地政府部門的行業形象。尤其面對突發性事件,政務新媒體采編必須具備較強的快速反應能力,做到不誤判、不誤導。如果信息判斷錯誤,或僅憑感情辦事,就會造成信息發布失誤或輿論誤導。
因此,政務新媒體采編在堅持「及時准確、公開透明、有序開放、有效管理、正確引導」基本方針前提下,要善於運用有關方針政策或法律法規,切實加強輿情搜集、輿隋研判及重大輿情應對基本能力培養。為切實加強民政系統政務新媒體編采隊伍輿隋應對能力,國家民政部多次組織召開會議,就民政新聞宣傳、民政輿情應對等工作進行專項部署、專門培訓、專題講座,全面提升面對復雜輿情的綜合應對能力。
五是全方位的創新能力
政務新媒體的活力在於創新,政務新媒體的創新依賴於采編意識、采編思維、采編手段、采編方式等采編綜合能力的培養與創新。網路時代面對不斷擴張和全面開放的海量政務信息,政務新媒體采編必須不斷培養求新意識與創新能力,充分利用互聯網路的技術優勢與傳播優勢,一方面以開闊的視野和思路,多側面、多層次、多維度挖掘政府部門行業業務信息的深度,有意識地面向廣大受眾,創造性地提煉信息,切實實現內容創新;另一方面以全新的理念和思維積極擁抱新技術、掌握新手段,不斷研究創造受眾歡迎的信息傳播新形式,立體化、全方位地進行信息發布傳播,切實實現傳播方式創新。
7、2013年10月,國務院辦公廳下發文件,要求各地區各部門應積極探索利用政務微博、微信等新媒體,及時發布各
A
8、政務新媒體,有何新變化 (深閱讀·政務新
發布速度
輿情回應有提速,僵屍賬號也不少
記者從新浪微博了解到,截至2016年12月31日,新浪微博平台認證的政務微博已達到164522個,實現了級別、地區、部門的全覆蓋。
人民網新媒體智庫分析顯示,2016年1月—11月的600多起輿情案例中,政府回應率達到87%,有57%以上的事件政府首次響應在事發24小時之內,有73%的事件政府部門首次回應在48小時之內(含24小時)。其中,41%的事件通過政務新媒體作出回應(右圖)。
《意見》指出,加強突發事件、公共安全、重大疫情等信息發布,要快速反應、及時發聲,根據處置進展動態發布信息。《通知》指出,對涉及特別重大、重大突發事件的政務輿情,最遲應在24小時內舉行新聞發布會,對其他政務輿情應在48小時內予以回應。《實施細則》進一步提出對涉及特別重大、重大突發事件的政務輿情,最遲要在5小時內發布權威信息,在24小時內舉行新聞發布會,並根據工作進展情況,持續發布信息。
但記者也發現,在一些地方,政務新媒體仍然存在更新太慢、自說自話、敷衍了事的情況。記者隨機搜索西南某省各州市微信公眾號,發現頭條文章閱讀量常停留在三位數,「僵屍微博」例行發布的每條閱讀、轉發量都在十位數甚至個位數。
內容力度
互動服務有改善,水平參差不齊
說得不充分,群眾看不明白;說得不恰當,又會引起新的風波。在人民網主辦的2016年政務輿情回應座談會上,有專家提到,回應輿情不僅在於速度,更在於有效、有針對性。
怎樣提升回應的針對性?三文件分別給出了路徑。在發布內容的形式上,《意見》提出,「注重運用數字化、圖表圖解、音頻視頻等方式」「通過新聞發布、政策吹風、接受訪談、發表文章等方式做好解讀」。《通知》指出,回應內容應圍繞輿論關注的焦點、熱點和關鍵問題,實事求是、言之有據、有的放矢,避免自說自話,力求表達准確、親切、自然。《實施細則》則更具體地指出,「多舉實例,多講故事」。
2016年上海出台老年綜合津貼制度,當天「上海發布」在政策發布時還提供了圖片解讀。上海市政府辦公廳上海發布辦公室主任丁利民介紹,這條微信公眾號文章的當日閱讀量達到140多萬。隨後「上海發布」繼續跟進新敬老卡換領時間、換領條件、換領程序等,微信閱讀量也達50萬。
但也有一些賬號因爆出雷博雷語而令人側目。比如,雲南某地州一政務微博以「公主」自稱,稱面對「鄉下的農民,趕緊溜回辦公室」,令輿論嘩然;陝西某縣公安局官微面對網友質疑警車私用,卻回復「家裡人又違法了吧?找公安的茬」。盡管這些微博最終都向網友道了歉,但帶來的不良影響短期仍然難以消除。
可見,政務新媒體整體水平仍參差不齊,提高水平仍然有一段很長的路要走。
管理機制
投入有差別,管理還需更科學
政務新媒體「量」「質」參差不齊,背後是投入與重視上的差異。記者調查發現,西南某省一些市縣至今沒開通政務新媒體,主要原因是「當地主要領導不同意開」;而開通後長期不更新的「僵屍賬號」,是因為「有的只為完成上級交代的任務,有的是真缺人手。」當地一位宣傳部門負責人告訴記者,「開通後沒人過問、沒人考核,自然就放著了。」有位官員向記者「吐槽」,有縣市居然讓個人主辦的自媒體承擔起政務新聞發布工作。
「上海發布」負責人認為,解決技術、創意難題,歸根究底還得靠人。「我們團隊成員以內容生產、運營為主,多是傳統媒體人、公務員,很少有技術人才。但隨著新媒體發展,現在對技術拓展的要求越來越高。」該負責人說。
「枝江發布」是湖北省枝江市的官方政務微信公號,長年穩居湖北省政務微信周排行前十、多次拿過第一。他們通過整合政府網站、廣電等平台的人員,融合發展新媒體,一定程度上解決了人才問題。「枝江發布」負責人姚紅介紹,為了長遠發展,他們正在加強培訓,提高把關能力。
中山大學傳播與設計學院院長張志安認為,對於政務新媒體的運營者來說,不僅有編制問題,還有職級認定和上升通道問題。「有平台無運營」「有人員無編制」「有人力無能力」「代發布無保障」……種種問題折射出政務新媒體需要整體設計。
對此,在人員培訓上,《意見》要求「力爭3年內將全國從事政務公開工作人員輪訓一遍」。《實施細則》指出,「推進網站集約化建設,將沒有人力、財力保障的基層網站遷移到上級政府網站技術平台統一運營或向安全可控雲服務平台遷移」。
政務新媒體水平在未來要再上新台階,期待進一步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