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如何利用新媒體有效傳播的策略分析
1、將你媒體的優質稿件在新媒體上發出,標明來自哪個媒體,這是提升媒體的專業度。 2、在新媒體上,發布你們的一切動態或活動,這是提升你們的品牌忠誠度。 3、作為媒體,一定要有自己的觀點,因此新媒體最適合對新聞熱點進行解讀,發布你們的觀點
2、新媒體的營銷戰略具體包括哪些內容?
比如不管草根還是名人,如能聚合大量來自博客這種 「自」媒體的內容,這就是一種很強的話語權的聚合,這個特徵就是互聯網的聚合性。在這個媒體碎片化的時代,而在這種聚合下,互聯網營銷策略不僅僅是網路廣告的銷售,今天許多社會熱點都是在互聯網上形成的,我們做營銷傳播為何不能考慮一下用互聯網作為發起的一個原點呢?也不僅僅是先有眼球後有流量的人海戰術,而是在高曝光、廣而告知的基礎上給客戶提供一個聚合了互動性、精準性和創意性的投放空間。現在很多人都把媒體和新媒體的概念給混淆了,對傳統媒體及網路媒體的認識存在著誤讀。我們看到,不管是投資者還是企業廣告主,都會有人認為一種載體只要有人看、有人用,然後貼上廣告面它就變成媒體了,這是對新媒體的一種誤解;另一方面,從溝通策略來說,如果我們只是按照能夠放廣告面的角度去使用媒體的話,就忽略了這種媒體形態的變化給傳播效果帶來的變化。我很希望今天的廣告主會有一種突破性的思路,去看待今天媒體的構成,看待媒體構成背後所帶來的傳播規律的改變,然後根據這條傳播規律去尋找自己營銷策略的改變,而不是延用單一的傳播手法。建立符合消費者興趣需求的溝通方式網路互動工具的產生及運用已是媒體發展的一種基本趨勢,在國外把這種趨勢叫做自媒體,現在越來越多的人通過這個渠道去表達自己的觀點,去和周邊與自己有相同愛好的人建立溝通。相對於傳統媒體信息的接收與發布方式,自媒體這種可以溝通、交流的特性對人群有很大的影響力。利用互動工具能夠發起話題,能夠讓受眾參與到企業的活動中與品牌形成溝通,所以營銷者在順應這種趨勢的背後,應當善於發現傳播規律的變化,並在營銷溝通上考慮如何做到與消費者個性化的需求相符合,如何通過互動工具平台去建立起符合消費者自己興趣需求的溝通方式,最終達到我們所講的2.0式的營銷。足夠的接觸頻次使廣告產生真正的影響力當一個用戶有忠誠度的時候,他的接觸頻次就會達到讓受眾建立印象的效果,反之當用戶接觸頻率不足時,則不會達到建立深刻印象的效果,如果你的受眾已經形成了去看新聞、收郵件、寫博客的習慣,這就決定了受眾把你這個網路媒體作為自己生活的一部分。而有些網站可能資訊做的很出色,但很多人不是每天在買數碼設備、不是每天在買車、不是每天在買其它所需產品時,它的接觸渠道就不夠廣泛,即使接觸了也達不到足夠的頻次,從而使廣告無法產生真正的影響力及效果。聚合性的價值在於與流量背後的人群建立溝通企業應該綜合看待媒體的聚合性,不能單純看流量,應善於去分析流量背後的因素,其中包括:每一個流量背後的消費者是帶著何種心態來看的,而這種心態和消費者的消費行為有何關聯,宏觀流量下面有多少微觀流量對我們是有價值的。通過分析後知道我們該在什麼時候、用什麼方法去和流量背後的人群建立溝通,這樣聚合性的價值就產生了。媒體定位決定公信力這些媒體看起來很火爆很熱鬧,但是就傳播價值而言,它喪失了媒體最基本的社會責任感,一個有社會責任感的媒體,要以客觀、公正、准確、全面作為定位標准。一個媒體的定位決定了它的公信力。媒體的覆蓋、媒體的流量、傳統媒體人群的訪問數對企業有很大的影響,有些網路媒體在定位當中強調嘩眾取寵,就會去做一些爆炸性字眼的、捕風捉影的、聳人聽聞的內容,聚合性是媒體的一個基本指標。由於媒體的碎片化,今天在中國的市場上你很難找到一種媒體,像中央電視台的某些節目一樣能夠在全中國產生影響力。
3、面對媒體的不實報道,有哪些策略
1、找一家更有影響力抄的媒體把整個事件透露給他們,讓媒體狗咬狗。
2、召開新聞發布會面對所有媒體澄清事實把水攪渾,讓所有媒體狗咬狗。
3、如果成功完成前兩步,已經把水攪渾,找一家律師事務所,告所有你認為做出不實報道的媒體,主要告他們進行不實報道侵犯你的名譽權。
4、在上訴的過程中,不斷的召開新聞發布會讓所有的媒體繼續保持狗咬狗,以此來向法院施加輿論壓力,爭取贏得公眾同情心。
P.S. 所有的新聞發布會都要以弱勢群體的形象出現,從社會道德的高度斥責媒體不負責任的行為,另,應對媒體之12字秘籍:「媒體就是狗,誰給骨頭跟誰走!」
4、如何運用新媒體創新傳統媒體的報道?
美國皮尤研究中心最近發起一個名為"昨天你讀報紙了嗎"的調查,結果顯示美國報紙讀者的平均年齡超過了45歲,30歲以下的報紙讀者不到10%,而50%以上的讀者超過了65歲。
傳統媒介受眾老齡化是一個世界性的問題。早在2004年,一項針對北京市場進行的調查顯示,北京綜合性報紙讀者的平均年齡已超過41歲,報紙讀者老齡化趨勢開始加速。但皮尤這次調查的另一層含義——報紙讀者年齡結構不合理,可能比老齡化的問題更突出。在層出不窮的新媒體面前,如何贏得年輕讀者,是關系傳統媒介生死存亡的問題。
年輕人獲取信息的主要途徑是互聯網
,打通傳統媒體和互聯網也成為解決問題的關鍵。利用網路,既可以延續傳統媒體的風格和品牌,又可以吸引青年讀者的注意,實現新聞內容的多次傳播。因此,圍繞著互聯網進行創新、融合、轉型,成為很多傳統媒體高舉的大旗。
在過去,報紙就是報紙,電視就是電視,很少聽說有報紙轉型做電視這種事情。新媒體的出現打破了媒介的界限。今天,無論規模大小、實力強弱、口碑高低,傳統媒體紛紛進行媒介融合的實踐,從開網站開始,論壇、博客、微博、微信……基本上一個也不能少,一個也沒落下,新媒體迅速崛起,傳統媒體居功至偉。
在信息傳播的過程中,形式和內容是統一的,換句話說,媒介本身就是信息的一部分。電視之所以區別於報紙,在於其並非將報紙上的內容轉述一遍,更不是簡單地將文字音像化、視頻化,而是通過它獨特的製作和表現形式,創新了人們的思維方式,將報紙所代表思考型的精英傳播拓展到普及型娛樂型的大眾傳播。反觀今天正在積極進軍新媒體的傳統媒體,更多是看重了互聯網這一介質,更在意信息渠道的拓展,更注重內容形式的創新,而常常忽略了新媒體背後隱藏的一些重要變化。
傳統媒體進軍新媒體,不是簡單的長話短說、老話新說,把新聞轉換成音視頻或濃縮成140字,而是要利用新的技術手段創新報道的內容和形式,利用新的思維拓展新聞寫作的內涵和外延;是通過新媒體跳出自己的媒介限制,吸引更多的讀者,創造更大的價值。更進一步說,媒介融合是為了生產更多嚴謹、客觀、豐富的新聞產品,引領社會主流價值和判斷,而不是追隨互聯網消解新聞,娛樂社會熱點。
如何運用新媒體創新傳統媒體的報道?去年《紐約時報》在媒體界引起不小影響的特稿《雪崩》是一次積極的嘗試。這組報道16位滑雪者在美國卡斯卡德山遭遇雪崩慘劇的特稿,並非簡單將文字、圖片、視頻拼湊在一起的"報網融合",而是充分融匯了文字、圖片、視頻、動漫和互動式圖形等新媒體形式,通過流暢的連接和敘事,將事故發生的背景、過程、後續處理及每個當事人的故事娓娓道來。同時,傳統的報紙還出了5疊報道,並很快推出了以文字為主的"電子書",之後在周末版《紐約時報》還推出了特別報道。這組報道既創新了新聞報道的形式,用現代化的技術引起了年輕讀者的關注,也為報紙贏得了聲譽和讀者,成為傳統媒體利用新媒體強化報道的範例。
新媒體之新,不僅是內容之新、形式之新,更是觀念之新。傳統媒體向新媒體轉型,不僅是把報紙的內容搬到網路、平板電腦和手機上,而是應聚合多種信息元素、綜合傳統媒體的內容生產與新媒介技術的平台搭建,向受眾提供最現場化、最易理解、最易獲取的新媒體化產品。從這個意義上講,傳統媒體要吸引更多年輕讀者,在媒介融合之外還有不短的路要走。(呂 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