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浙江日報的新媒體
<
2、什麼是媒體融合?
其概念包括狹義和廣義兩種,狹義的概念是指將不同的媒介形態「融合」在一起,會隨之產生「質變」,形成一種新的媒介形態。
廣義的媒介融合則包括一切媒介及其有關要素的結合,匯聚甚至融合,不僅包括媒介形態的融合,還包括媒介功能,傳播手段,所有權,組織結構等要素的融合。 也就是說媒體融合是信息傳輸通道的多元化下的新作業模式。
媒體融合是信息時代背景下一種媒介發展的理念,是在互聯網迅猛發展的基礎上媒體的有機整合。具體地說,媒體融合是信息傳輸通道的多元化下的新作業模式,是把傳統媒體與互聯網新興媒體有效結合起來,資源共享,集中處理,衍生出不同形式的信息產品,然後通過不同的平台加以傳播。
媒體融合內容永遠是決定生存與發展的核心,在互聯網時代,生產的內容在變,生產的方式在變,傳播的路徑也在變,但生產優質內容的要求和方向始終不變。因此,推動媒體融合發展,必須始終堅持「內容為王」,以內容優勢贏得發展優勢。
媒體融合是用互聯網思維辦媒體、抓融合、促發展,是媒體華麗轉身、涅槃重生的關鍵所在。媒體融合的難點是,傳統媒體產業能不能適應互聯網時代,或者能不能完成顛覆性變革,最難的是人的轉變、人的融合。傳統媒體從紙質向移動互聯網的大轉移,帶有強烈的「自毀+重生」的特徵。
(2)新媒體浙江日報擴展資料;
「媒介融合」這一概念最早由美國麻省理工大學教授浦爾在他的著作《自由的技術》中提出;「一個稱為形態融合的過程正在使各種媒介之間的界限變得模糊,這既包括點對點的傳播媒介,如通信 隨著媒介技術的發展,媒介組織進一步走向聯合,「媒介融合」已經成為一個無處不在的現象。
在中國,媒介融合最早的嘗試是電子報刊與電子雜志。中國內地出現的第一份數字報紙首次出現在2006年,由北大方正集團與浙江日報集團共同推出。在互聯網蓬勃發展的趨勢下,媒介融合的第一步是以所有媒體手段,在多平台上構建全方位的報道體系的全媒體化。
2008年,全媒體化開始嶄露頭角,北京奧運會期間,中國廣播網實現了中央電台所有奧運報道廣播信號同步網上直播,創新了圖文並茂、音視頻同步多點互動直播報道新模式,嘗試廣播頻率、門戶網站、有線數字廣播電視、手機廣播電視、平面媒體五大終端的融合。
3、浙江日報待遇如何?通訊員是正式工嗎?待遇如何
浙江日報待遇超級坑爹!!!我是應屆碩士畢業生(學校還不錯的就不透露了),搞得是java,做網站開發,集團說是做新媒體轉型,似乎前景很不錯,但待遇上看不出一點誠意。
我和還有一個做前端開發的,還有一個php的,剛入職第一年的待遇都是每月基本工資2000不到,每月績效獎勵下個月發,上限是2000,因為我是碩士,每月基本工資再加了1000。第一個月扣掉5險1金(沒有績效獎勵),只剩幾百塊錢了!!!
主要看他前景會好,所以還沒離職,如果半年後還不漲工資果斷辭職!且不說華為本科生畢業生起薪都9k一個月,阿里搞java的畢業生起薪15k一個月,網易前端設計師畢業生起薪13k一個月,都互聯網行業,浙江日報你程序員工資漲到9k都不肯么????
4、浙報數字文化集團股份有限公司怎麼樣?
浙報數字文化集團股份有限公司是1992-07-01在浙江省注冊成立的其他股份有限公司(上市),注冊地址位於浙江省體育場路178號26-27樓。
浙報數字文化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的統一社會信用代碼/注冊號是91330000132211766N,企業法人張雪南,目前企業處於開業狀態。
浙報數字文化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的經營范圍是:文化產業投資、投資管理(未經金融等監管部門批准,不得從事向公眾融資存款、融資擔保、代客理財等金融服務)及咨詢服務,設計、製作、代理、發布國內各類廣告,版權信息咨詢服務,經營性互聯網文化服務(憑許可證經營),新媒體技術開發與技術服務,計算機軟硬體、網路技術的技術開發、技術咨詢、技術服務,數據技術服務,增值電信業務(詳見《中華人民共和國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組織文化藝術交流活動,會展服務,培訓服務(不含辦班培訓),經營進出口業務,工藝美術品、文體用品、辦公用品的銷售。(依法須經批準的項目,經相關部門批准後方可開展經營活動)。在浙江省,相近經營范圍的公司總注冊資本為14960225萬元,主要資本集中在 5000萬以上 規模的企業中,共2150家。本省范圍內,當前企業的注冊資本屬於一般。
浙報數字文化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對外投資33家公司,具有0處分支機構。
通過百度企業信用查看浙報數字文化集團股份有限公司更多信息和資訊。
5、新媒體需要什麼人才 浙報新媒體部
一、傳統媒體急需的三種人才
最近一些年發生在新聞界的一個值得關注的現象就是傳統媒體的人才在向新媒體流動,要知道傳統媒體的很多人至今為止仍然是看不起新媒體的,因為看上去新媒體和舊媒體比較,它依然不像是媒體,或者說不是我們傳統意義上的媒體。但是,問題也許正在於此,新媒體為什麼非要像媒體?你也可以把它叫做新媒介,媒介和媒體的概念似乎正在被打破。在很長一段時間里,傳統媒體的許多人一直秉持著一種媒體思維,以媒體自居,以做媒體人為驕傲,在他們眼裡,新媒體終歸不是媒體,不是正規軍,是散兵游勇。
那麼,在這種情況下,我們可以來看看傳統媒體對人才的需求產生了什麼樣的變化,換句話說,它們今天更需要什麼樣的人才?
(一)優秀的內容提供者
人類的信息傳播基本上有三個層次,第一層是事實層,也可以說是告知層,簡單告訴你發生了什麼。第二層是解釋層,涉及有真相的事實,需要有專門人才來解釋,並且需要說明的是,並非所有人都對真相感興趣。第三層是觀點層,可謂意義層,以評論為主,這個層次的受眾就更少了。這三個層次也對應著新聞報道的三個階段,這三個階段就是信息階段、故事階段和評論階段。
不客氣地說,新媒體好像已經把傳統媒體逼到了第二個層次,也就是說,新媒體的速度在信息傳播的第一層次上佔了優勢。如果我們仔細觀察,就會發現今天我們可以稱之為好內容的東西大部分來自傳統媒體。好的內容還是要靠傳統媒體?雖然新媒體給我們生產了很多好的形式,但是大部分好的內容似乎還是來自於舊媒體。所以,內容為王好像是在這個層面上探討才有意義。反過來說,傳統的渠道為王的概念如今彷彿歸屬了新媒體。比如說,騰訊靠什麼贏了對手?現在看,它是靠產品擊敗了門戶網站的勁敵。換句話說,做產品的打敗了做媒體的。這說明什麼?說明我們可能來到了產品媒介時代,媒介更像產品,而非媒體。這也許是很多人不想看到的,內容好像被形式控制了。更奇怪的是,這個結果並非都是政治使然。看上去是媒介自己改變了。
今天我們不缺少渠道,我們缺少的是內容,有價值的內容。我們似乎進入了一個渠道過剩的時代,在現實中,我們到處堵車,而在信息高速公路上,我們暢通無阻,麻煩的是我們缺少有份量的內容。如果我們的內容僅僅停留在信息的層面,甚至於滑落到數據消費的地步,那麼,我們只會變成故事消費者。當多渠道遇到了少內容,渠道的豐富多彩有可能襯托出了內容的捉襟見肘。單純的管道加粗和管道數量的增加都會擴大內容的流量。也許正是在這種背景下,內容為王才逐漸讓位於渠道為王。看上去渠道暢通無阻,好的內容變成了稀缺品。從渠道稀缺到內容稀缺,渠道解放讓路於內容解放。
也許我們還可以按照傳播來把內容劃分出三種形態,第一種是事實傳播,或者更專業的叫事件傳播,只傳播事實,不帶觀點,強調客觀;第二種是觀點傳播,往往是采訪有觀點的人;第三種是話題傳播,通常是針對人們議論紛紛的事情而進行的一種背景式傳播,經常有粉絲基礎。
20世紀末中國改革開放以後,媒體出現了一個有意思的現象,就是許多好記者和好文章都出自媒體的經濟部,經濟部成了人才濟濟的地方,這源於中國的重心是從階級斗爭轉向以經濟建設為中心。這種經濟部現象不僅僅出現在人民日報,也顯示在央視。歷史的看,在中國的文化大革命時期,人民日報最火的是國際部,最佳人才彷彿都在國際部,我們不妨稱之為國際部現象。按照這種歷史規律,下一個部門現象又會出現在什麼地方呢?或者傳統媒體已經變成了單兵作戰的場所?
我們現在可以設想一種情景,就是當看《新聞聯播》的人遇到了讀《環球時報》的人,這時候會發生一些什麼?因為這兩個媒體似乎都已經被納入可以影響世界觀的范疇,只不過前者的觀眾稍微老一點,信息感更強,更多國內存在感。後者的民族主義情緒更強烈一些,觀點性更突出,國際存在感更強。對於只關注一個信息渠道的受眾來說,他們往往更容易相信這個渠道的信息,排斥其它渠道。這兩個媒介可以說代表了如今中國傳統媒體的某些存在狀態。
在新媒體的倒逼下,傳統媒體恐怕不得不思考的一個問題是,新聞和評論應該分開嗎?從新聞專業的角度說,觀點和事實應該分開,如同編輯和經營應該分開。但是,無論是在新聞教學上,還是在新聞一線的報道中,我們都不難看到一種微妙的變化,就是新聞評論越來越多的成為了新聞寫作的一個組成部分。這如同是對新聞客觀性的挑戰,但是,如果是從內容產業的角度看,又不難理解,因為新聞畢竟不是由機器人來寫作的。為什麼機器不能完全代替人來寫新聞?除了就業的考慮,這更像是一個未來學的問題,谷歌開始使用搜索引擎來抓新聞時,看上去取代的是編輯的工作。機器似乎是能替代差的新聞寫作,而不能替換好的。機器可以比人更冷血。但是,人可以做到主動的客觀,機器頂多做到被動的客觀。況且新聞也需要情感寫作。
在這個問題上,我們可以看看紀錄片的情況,紀錄片為什麼更容易被西方社會所接受?從形態上說,紀錄片是西方產物,因此,在跨文化傳播中,形式認同恐怕是紀錄片容易被西方主流社會接受的原因之一。除此之外,紀錄片和新聞誰離歷史更近?通常,我們說新聞是明天的歷史,但是,倘若完全用新聞來構成歷史,我們可能會得出兩個結論,一是英雄創造歷史;二是新聞屬於明日黃花,速朽,似乎不足以承擔歷史。紀錄片的資料性好像更符合歷史要求。不過,紀錄片往往不會滿足於記錄歷史,它還要影響當代社會。因此,我們會常常感覺紀錄片比新聞還要真實。
新聞和紀錄片有哪些區別?前者快,後者慢;前者偏客觀,後者偏主觀;前者短,後者長;前者是開放的片斷,後者是封閉的完整;前者似產品,後者像作品;前者雅俗共賞,後者陽春白雪;前者轉瞬即逝,後者真實再現;前者排斥藝術,後者容易被當成藝術;前者是明日黃花,後者持久。
從傳統媒體的角度看,我們的新聞采訪水平下降了嗎?至少從電視新聞采訪上看是如此,如今很少能夠看到一個精彩的新聞采訪節目,央視的《焦點訪談》和《新聞調查》節目似乎都已經邊緣化了,新聞采訪有主持人化的趨勢,主持人越來越會說話,已經不是記者采訪了。過去說主持人不會采訪,現在是說新聞成為常態。剩下的采訪亮點好像就是街采了。
(二)懂新媒體的人
傳統媒體轉型的一個重要方向就是與新媒體的融合,但是,今天的一個普遍比較悲觀的看法就是舊媒體的人往往搞不好新媒體。為什麼?一種流行的說法是傳統媒體的人缺乏互聯網思維,先不說互聯網思維這個概念是否准確,單說這樣一種現象就已經十分驚人了。從20世紀末網路媒體成氣候之後,全國的傳統媒體幾乎都開辦了自己的網站。然而實際情況卻是報紙辦網十年不成。究其原因,除了政策和體制等因素外,傳統媒體慘遭滑鐵盧的最大問題似乎是缺乏互聯網基因。
為什麼傳統媒體向新媒體的轉型很難成功?一個重要原因恐怕是,很多舊媒體並不想變成新媒體,或者說它們也不大可能搖身一變就成了新媒體。新舊媒體看上去是各自干著不同的事情,新媒體也不會變成傳統媒體。現在的情況是,舊媒體喜歡拉著新媒體的大旗,繼續做著傳統媒體的事情。
在這里,我們容易忽視一個問題,即傳者是如何向受者轉變的?過去很長時間,我們關注更多的是受眾怎樣變成了傳者,也就是所謂的自媒體。但是,我們可能忽略了一個有意思的細節,就是傳者也會向受者轉變。在微博和微信上,這一點似乎很明顯,記者來這里不僅僅為發新聞,它還有一個功能,就是進入受眾的管道,不是體驗生活。
好多人為什麼喜歡看電視台的跳水節目?不僅僅因為中國有些世界冠軍,也不只是由於幾個冠軍嫁入豪門,更重要的恐怕是絕大部分人一輩子都不大可能去高台跳水,所以,現在有人替他們體驗了,並且還是她們喜歡的明星,何樂而不為!如今文化的體驗成份越來越大,開關似乎是觸覺。過去我們有體驗式采訪,今天我們有體驗式媒介。手機媒體在這方面表現的格外明顯,媒介似乎激發了我們的觸覺。從聽覺到視覺再到觸覺,媒介的體驗感好像在逐步增強。從別人替我們體驗,到自我體驗,觸覺媒介顯得很關鍵。
還有一個問題就是報紙和網路的對抗,現在好像很少有人懷疑報紙會消亡,不過,看上去報紙在消亡之前依然很頑強,特徵是它用自己最優秀的深度能力來最後搏擊網路的挑戰。但是,問題似乎也出在這里,報紙退守堡壘的做法可能恰恰讓它失去了一次擁抱新媒體的機會,它賴以生存的深度調查和評論都難以融入網路。
(三)熟悉大數據和統計的人
在大數據時代,對數字的敏銳變得越來越重要,雖然這不一定意味著精確新聞主義的復興,但是,它的確反映了數據新聞的重要性。即便我們對大數據的概念有所懷疑,不過,我們的新聞報道確實面對著越來越多的數字和統計表,我們顯然不能只是滿足於把這些枯燥的數字翻譯為有趣的事實,也就是數字科普。今天的數字媒體和數字記者明顯也比過去站得更高一些。
讓我們看看大數據和統計局的區別,看上去前者比後者更靠譜一點,因為大數據好像說了更多的真話,同時它也有更少的水分。但是,它目前似乎和統計局一樣難以解決一個問題,就是個體和群體的關系,或者說是少數和多數的關系。
大數據一個很直觀的表象就在於它可以把用戶分成很多群體,力爭做到精準服務。細分受眾,是大數據時代媒體變革的一個方向。只有迎合細分市場,專注於某一細分領域,才能獲得人們的青睞。越專注,說明你越專業,人們才會信任你。從理論上說,這並不是新媒體的專利,因為傳統媒體取勝的一個關鍵就是專業化,或者說是職業化,都突出的是專業精神和專業主義。由北京位元組跳動科技有限公司推出的一款基於數據化挖掘的個性化信息推薦引擎——今日頭條,自2012年8月份上線以來,已經累計用戶9000萬以上,成為增長最快的資訊類客戶端。雖然它引起了一些爭議,但是,它也帶給傳統媒體一些有益的思考。頭版頭條本來是報紙的概念,現在已經廣泛使用於新媒體。類似的例子還有新聞觀點化和觀點新聞化的現象,在新媒體時代,這種情況似乎是更容易發生的。讓我們多少有一點看不懂的是,新媒體好像比舊媒體更能促進觀點的進步,並且它彷彿是把觀點變成了新聞,又反過來把新聞變成了觀點。新聞跟帖是一個例子。我們過去經常說現在是觀點新聞時代,實際上,這個時代的真正到來還是因為新媒體。
6、風先生的媒體報道
2014中國新媒體創業大賽杭州三強出爐
中國新媒體創業大賽由浙江日報報版業集團主辦,傳權媒夢工場承辦,自2012年起已成功舉辦兩屆。杭州賽區從上百個報名項目中挑選出10個創業團隊和12位來自投資界的評委面對面展示創業夢想,回答評委的問題。最終,靠技術抓取、UGC、「當地人小編」等三合一產生內容的「Feeker旅遊」獲得冠軍,提供短距離超送服務的「風先生」獲得亞軍,可查尋每一輛公交實時位置的「車來了」獲得第三名,直接晉級2014年10月的全國總決賽。
7、如何評價《中國詩詞大會》這個節目?
我覺得這個節目是非常有意義的。中國詩詞大會:是中國詩詞的盛會,是弘揚民族文化的舞台,是詩詞愛好者的加油站,是社會正能量的高檔節目,深受廣大觀眾的喜愛。為主持人、點評教授、編輯編導及幕後工作人員點贊。
央視作為國家級電台,從開創至今一直擔任傳播文化的重任,歷年來製作的綜藝節目都具有濃郁的文化氣息。《中國詩詞大會》是央視舉辦的一個以詩詞為主的文化類綜藝節目,由董卿主持,康震、蒙曼、酈波、王立群等多位教授坐鎮,以選手挑戰百人選手團評定分數。因為覆蓋年齡廣,包含中外老少選手,寓教於樂,每答一道題,教授們都會給出相應解說。
《中國詩詞大會》大膽創新比賽機制和計分規則。每位上台的選手最多可回答10道題,期間如果出現失誤,便停止答題,選手得分以每一題百人團中答錯的人數疊加計算。每場比賽,106位挑戰者將全部參賽,分為單人追逐賽和擂主爭霸賽兩部分。單人追逐賽中,5名選手上台與百人團同答一組題,最後5人中累積擊敗人次最多者為該賽段優勝者,此人將作為攻擂者,在擂主爭霸賽部分與守擂擂主進行比拼,競爭該場比賽的擂主席位。
巜中國詩詞大會》是央視奉獻給全國廣大電視觀眾的文化盛宴。它尋的是根,聚的是心,鑄的是魂。如此高、大、上的節目,董卿巳連續主持至第四季,可見其"腹有詩書氣自華"的文化底蘊,在央視無人能及,是優中之優的佼佼者。主持這樣的節目,至少到目前為止,在央視非她莫屬。
8、[自我測評] 聯系報業、影視、互聯網 的歷史與現狀,比較傳統媒介與現代 媒介的異同。
從傳統媒介出現之時開始,人們就可 以從報紙、影視作品中獲取大量的信 息,包括生活上的、工作上的、學習 上的,現代媒體也不例外。 而現代媒介區別於傳統媒體的一個重 要特徵就是信息的互動性、廣泛性和 及時性。通過現代媒介,可以及時迅 速地掌握第一手的資訊,可以就某一 問題在現代媒體上發表自己的看法, 而不僅僅是一個信息的被動接受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