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新媒體 > 烹小鮮新媒體

烹小鮮新媒體

發布時間:2021-03-06 08:10:19

1、幕後互娛很多宣發渠道都是烹小鮮的,這兩家公司有什麼關系嗎,誰能解讀一下?

幕後互娛和烹小鮮聯盟確實是有些關系的,幕後互娛是依託於烹小鮮新媒體渠道的一個新媒體營銷公司。所以宣發渠道來自烹小鮮很正常啦,烹小鮮畢竟也是入駐了抖音MCN的,所以幕後互娛在渠道宣發上真的是沒得說。

2、2015央視季播節目有什麼看點?謝謝了,大神幫忙啊

央視2015年重點季播節目揭秘組 齊秦、安七炫、金聖洙、郭京飛、李菁、裘繼戎,加上趙忠祥、撒貝南、胡蝶、任魯豫等,11月5日下午的梅地亞中心多功能廳,星光熠熠,尖叫連連。來自企業及廣告公司的600餘位代表,參加了在這里舉辦的中央電視台2015年重點季播節目說明會。《中國正在聽》、《挑戰不可能》、《叮咯嚨咚嗆》、《大開演界》、《黃金路線》、《創業英雄匯》等十餘檔欄目的製片人也來到會場,解析這些即將在2015年央視熒屏亮相的重磅節目。近兩年,國內電視市場烽火連連,尤其是季播類的節目競爭更是愈演愈烈,這是市場發展的趨勢。為了適應市場的變化,保持中央電視台在電視行業的領軍地位,我們積極應對,推出了許多出彩的季播節目,豐富了我們的屏幕。2015年,中央電視台各頻道將推出30多檔季播類節目。這裡面不僅有體現國家旗艦頻道公益責任的《夢想星搭檔》,還有炙手可熱的原創歌曲競賽類節目《中國好歌曲》,以及全新的智力與生命極限類挑戰節目《挑戰不可能》,還有創新的陣容豪華的表演類節目《大開演界》、《叮咯嚨咚嗆》,緊跟青年思想前沿的《青年中國說》,高大上的互動財經演講秀《一人一世界》等,都很具看點。這些精彩的季播類節目還提供了許多與多媒體互動的手段,能為客戶提供更多的廣告機會。 《夢想星搭檔》第一季匯聚了近40位明星,可謂是當年「最強大歌唱陣容」,在CCTV-1黃金時間段播出平均收視達2.01%,同時段全國排名第一。其中青少年觀眾比例更是大幅增長,4-14、15-24歲、35-44歲觀眾比例分別增長43%、29%和11%,大學以上學歷觀眾數量大幅增長110%。在新媒體上,每期節目首播當日主話題均上榜微博熱門話題榜前10名、綜藝話題榜前3名,微博平台曝光量達6億人次,節目視頻在網路上點擊量超過2億次,並榮獲了2014「微博之夜」年度話題總榜公益類第一名。 新一季,《夢想星搭檔》將繼續打造現象級公益音樂節目,形式升級,陣容更為強大。節目將採取「7+X」的形式,匯聚更多明星資源,每期7組「明星+組合」搭檔進行正常比拼,贏得公益資金。「X」則是「夢想公益加油大使」,每期邀請不同的高人氣明星參與進來。已經確定參加的明星包括張信哲、趙傳、齊秦、鳳凰傳奇、茜拉、吉克雋逸、平安、彭佳慧等,鹿晗、TFBOYS、蘇有朋、黃渤、鄧超、張傑、李宇春、華晨宇等也有望成為「X」明星。 《挑戰不可能》:現實生活版的「超體」 《挑戰不可能》具有兩個最好的賣點,一是人類挑戰自我的願望,為節目帶來話題和可能性;二是人類探索自我的願望,給節目帶來深度和高的收視期待。節目還具有國內熒屏稀缺和極致性呈現的兩個特性。我們希望明星陣容越來越強烈,越來越高大上:我們第一個超級綠葉是我們鐵打的撒貝南,流水的評委,他承載整個節目的流程;我們希望他本身就具備挑戰不可能的絕佳體現,比如成龍、李連傑等,同時我們希望有評委能夠揭秘在背後不可思議的密碼到底是什麼。 《叮咯嚨咚嗆》:刷新戲曲觀感的「現象級」節目 安七炫(右二)、郭京飛(左一)、金聖洙(中)以及京劇裘派傳人裘繼戎(左二)現場演繹《叮咯嚨咚嗆》 中韓明星跨界體驗類真人秀,安七炫、金鍾國、曹世鎬、張赫、朴宰范、金聖洙及郭京飛等中韓頂級明星加盟,之後還會有更多的中韓頂級大咖陸續加入。節目將明星分為京劇、越劇、川劇三組,奔赴北京、浙江、四川三大城市拜師學藝體驗中國文化,最後在梅蘭芳大劇院上演融入現代風格、時尚元素的新派戲曲節目。節目將於2015年一季度在CCTV-3、4、7、戲曲四屏聯播,啟用中韓頂級製作團隊,讓傳統文化更年輕更有樂趣。從開始研發到現在製作,《叮咯嚨咚嗆》已經受到了韓流粉絲的熱烈關注和期待,在2015年眾多新節目當中的關注度扶搖直上。 中央電視台綜合頻道綜合部副主任李倫推介《開講啦》、《青年中國說》 《青年中國說》:今日青春,未來中國 「80後汪滔、80後劉若鵬、80後付文韜、90後胡振宇、90後薛來、90後張安琪……誰也擋不住『初出茅廬』的鋒利,他們將掀起關於未來中國的話題!」八期節目,每期節目將有4-5位「青春傳奇者」依次登台,分享他們極致的青春故事和精彩的青春主張。同時,作為各領域典型性代表的「青春推薦人」,將作為過來人,與演說者一起說青春、看中國、向未來,用他們的思考打造全民熱議的社會話題和青春現象,製造關注。跨越50、60年代到90、2000年代的觀眾將組成「年代大對話團」,碰撞觀念、充分討論。 在全媒體聯動上,錄制前,百萬網友參與#青春太美不敢看#話題聯動,打造「冰桶效應」級線上活動,四大門戶網站參與節目信息預熱,輕APP等新型互動營銷工具加入,讓網友在看節目前先「玩節目」。播出中以#青年中國說#官方賬號為核心輻射周邊公眾賬號及名人自媒體資源,預計覆蓋人群過千萬,主流視頻網站視頻亮點預熱,實現電視與互聯網,手機的三屏渠道覆蓋。在《青年中國說》,你看到的將不止是鮮活的青春故事,還有中國最牛青年的集體亮相,這將是中國的未來! 《開講啦》:聆聽思想的聲音 全民娛樂的時代,《開講啦》始終走紅。熒屏最清新的「中國人文類節目第一品牌」,開播至今獲得多項大獎;「中國意見領袖第一高地」,集結文化、藝術、體育、政治、財經、學術、教育界等領域最頂尖意見領袖,開講過的嘉賓包括莫言、楊振寧、成龍、劉德華、周潤發、馮小剛、姚明、貝克漢姆、科比、楊利偉、王石等;被稱為是「最有溫度,最有態度的中國第一電視公開課」。 《開講啦》創出零差評、好口碑及高收視:超過3.5億的全平台網路視頻總點擊,超過2000萬的百度搜索詞條數,超過12億的節目累計觀看人次,超過4億的官方微博轉發總覆蓋人群,以及700餘家主流平面媒體的爭相報道。如果你在前行的路上,覺得疲憊,感到迷茫,不妨停下來聽聽思想的聲音,《開講啦》一直在這里,許你溫暖,給你慰藉! 《等著我》:好在真實,贏在走心 中央電視台綜合頻道節目統籌部主任張國飛(左)邀請趙忠祥(中)老師講述《等著我》台前幕後 《等著我》節目最消耗時間,它最看中的是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它最珍貴的成本既不是眼淚,不是感動,不是期待,而是時間。只有時間能證明你的親情、友情和愛情,沒有時間都不存在,時間越長就越是讓人痛徹心肺,感人至深。這種節目做起來會更耗神、更費心,但看起來會更走心,更讓人覺得你的生活跟別人的生活在一起,不管他在你眼前還是遠在天邊,其實人和人之間的期待和守望是通過時間來衡量的。 《大開演界》、《喜樂街》節目副製片人王寧現場推介 《大開演界》:國家級舞台的演藝明星秀 在這樣的時代裡面我們不缺偶像,我們也不缺草根,我們缺的是草根變成偶像的途徑,也就是像《大開演界》這樣的平台,而稀缺的這種內容就會成為看點,就會成為大家想要去關注的焦點。節目中四位導師通過海選組建自己的演員班底,然後通過組內淘汰賽選出每位導師的「夢之隊」,4支夢之隊通過PK決出最終進入決賽的4位選手,從中選拔出最終的總冠軍。導師將集合當代最具代表性、最具號召性和影響力的青年偶像。 《喜樂街》:沒有劇本的「我愛我家」 《喜樂街》參演喜劇演員李菁現場快板表演 源自德國,紅遍全球的現象級模式節目,講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前所未有的喜劇連續劇季播大活動,相當於沒有劇本的《我愛我家》。在周五激烈的綜藝競爭中,《喜樂街》以精搏大、人氣爆表,播出期間話題#喜樂街#均保持微博綜藝榜前三,覆蓋騰訊、愛奇藝、搜狐、優土四家一線視頻網站。第二季中,「四喜丸子」李菁、沙溢、賈玲、瞿穎悉數回歸,新增常駐演員給故事帶來全新可能性,特邀嘉賓帶來更多驚喜。 《回家吃飯》:和小丫一起,引領美食新食尚 《回家吃飯》節目製片人張燕介紹節目形態 所謂幸福,就是相親相愛的人們在一起好好吃每一頓飯,周一到周五,從指尖到舌尖,小丫和你一起為家人准備晚餐,烹小鮮,聊生活!《回家吃飯》每期節目中,小丫會根據一位或幾位觀眾的微信留言,為這位觀眾選擇適合他的幾道菜餚,每道菜餚都強調「新」意,以新女性積極的生活態度,獨特的發現視角,引領美食新時尚。同時,節目將打造周末財經版《小丫的廚房來客》,邀請財經大佬秀廚藝,聊生活,用美食密碼解讀他們的非凡人生,並打造二十四節氣的《親近自然,回家吃飯》,比如春分,小丫在南中國最早看到春天的地方做一餐春日佳餚,冬至,小丫在最早結冰的湖邊煮一鍋熱氣騰騰的餃子。品讀傳統文化,創造生活味道,廚房在哪裡,家就在哪裡,溫暖就在哪裡。 《黃金線路》:玩達人賣線路 《黃金路線》節目負責人張馨文解析節目設計思路 《黃金路線》原創大型旅遊服務節目,它會給觀眾帶來獨特的旅行體驗和深度的旅行線路,用六個字簡單來說是「玩達人賣線路」。選手踩到我們地圖上的觸屏,腳踩到地面就會出現旅遊地,視覺效果是非常震撼。我們主嘉賓的人選是旅遊玩家,可以是明星精英、草根驢友或是人氣玩家選手,他們都是有故事有經歷有見解的人,他們會站在旅遊目的地的立場在節目里兜售他們自己的玩法和線路,來推介城市。每期主題都是不同的,有親子游的黃金線路,自駕游的黃金線路……最終,節目還將發布年度旅遊目的地的排行榜。 《創業英雄匯》:中國青年創業實戰公開課 《創業英雄匯》製片人胡曉蘭現場推介 《創業英雄匯》由胡海泉主持,柳傳志、俞敏洪、雷軍等知名頂級商業領袖擔當導師,每期節目3~4支創業團隊為自己的創業夢想勇敢闖關,分為路演、創業力、盡職調查和面見投資人四關。每一關,挑戰者需獲得50%現場支持度才能過關。闖關過程中,評委可隨時提問、點評互動,與此同時,三十位眼光獨到的築夢人(投資人)與三十家媒體觀察員隱身在屏幕後實時觀察創業者闖關過程。挑戰者順利通過第三關時,環形屏幕將豁然開啟,這時挑戰者得到面對龐大投資團爭取融資的機會,投資團密集拷問過後將現場給出意向投資金額。 《最野假期》:走進自然,走出自我 《最野假期》製片人司曉峰(中)與小朋友、小動物嘉賓萌翻全場 一個大明星,6個性格各異的孩子,10個國家級自然保護區,2萬公里的非凡旅程,37天的最野假期,從東海之濱到四川盆地,從青藏高原到熱帶雨林,接受挑戰,體驗挫折,學會尊重,樂於分享。最野假期,見證成長。大型野外兒童真人秀節目《最野假期》講述的就是這過程中發生的故事,明星扮演什麼樣的角色,孩子在獨立面對一切,期間有成功、有失敗、有挑戰、有結盟,也有背叛,這是孩子的世界,也是一個有關於成長的故事,是一個浪漫的故事。節目有最獨特的自然資源,有野生的動物資源,比如秦嶺的金絲猴,卧龍的大熊貓等等,節目組將會選取全國最美麗的地方和最具代表性的動物,帶給大家完全不一樣的感受,並呈現孩子們的成長和變化。 《中國正在聽》:引發全民熱議的「真聲音」 《中國正在聽》製片人張航介紹錄制故事 熱度席捲全球的音樂真人秀,準直播,一刀不剪、拒絕修音、拒絕後期,還原音樂本真。180°可升降環形巨牆,匯聚億萬觀眾目光,120秒歌唱濃縮大喜大悲,戲劇化情緒爆發,選手支持率達到70%方可晉級。第一季首期收視挺進全國網綜藝前三,微信公眾賬號關注度高,用戶呈現高學歷、年輕化。2015年將邀約話題性強、有影響力、粉絲號召力強的重量級明星聽審,打造更加震撼的視覺感受,擴充到2000人的觀眾聽審團,尋找更優秀的挑戰者,給觀眾帶來更好聽的聲音。

3、北京百思藝騰文化傳媒有限公司的旗下平台


全娛樂:以娛樂為方向,搭建一個融合資訊、音頻、視頻、粉絲群(圈子、俱樂部)的綜合互動交流網站。包括娛樂新聞、明星圖集、影視庫、同城圈子、娛樂論壇等內容,通過桌面和移動產品來為粉絲提供各種娛樂服務,並致力於成為中華區最有影響與最大的娛樂門戶網站。
圈內網:國內首個實名認證的娛樂行業人士交互平台,,配套提供線下「圈內」實體沙龍,定期組織各類娛樂圈行業交流活動,聚合導演、編劇、製片人、媒體記者等資源,致力於為娛樂行業人士及愛好者打造一個資訊交流與互動交互平台。
烹小鮮工作室:BE百思藝騰團隊組建的娛樂行業焦點話題、焦點事件、焦點互動及病毒化營銷創意尖兵團隊,主要以網路新媒體,如微博、微信、APP手機應用、病毒視頻等新媒體為傳播手段,打造熱點話題、熱點事件。
籌拍網:第三方精品視頻內容製造者,低成本影視劇項目孵化平台,通過整合投資方、出品方、宣發方、播出方等影視行業資源,並聚合優質的編劇、導演、製片人、攝像師、演員等人才,來滿足視頻網站內容需求、企業視頻營銷需求的兩大顯性剛需,成為精品原創視頻NO.1。
影視獨舌:是一個有觀點、有態度、有溫度的行業資訊與交流平台。從行業觀察、數據分析、人物訪談、作品點評、微觀點等五大部分入手,對影視行業深度解析,對影視作品獨到見解,同時加入影視圈名人專訪,旨在建立自媒體矩陣中的明星品牌。

4、【求推薦】想宣傳電視劇,幫忙推薦個微博營銷的團隊!!

烹小鮮工作室主做新媒體的團隊,大概有十幾個年輕人,資源蠻廣的。

5、如果我想在微博上做宣傳,有沒有一個好點的微博營銷團隊???

烹小鮮工作室是運營快兩年的新媒體運營團隊,兩年的時間內宣傳過幾部電視劇,以及一些選秀節目,客戶都很滿意

6、如何提高自己在職場的競爭力?

首先,你需要不斷的去學習,只有不斷的學習才能夠積累很豐富的知識,在工作中才能夠有足夠雄厚的知識儲備作為你的支撐力,所以,當你面對多大的競爭壓力的時候,你也不會覺得沒有底氣。

學習是終生的事情,我們不能夠輕易地去滿足。現在職場中競爭壓力其實非常大的,但是只要我們有足夠雄厚的知識儲備,那麼無論什麼時候,我們都有很足的底氣去競爭每一個職業,俗話說,是金子到哪裡都會發光,但首先你必須得把自己打磨成金子。

第二,提升自己的技能,學習一些常用的計算機操作,我們必須得熟練地掌握,因為在職場之中,這些技術就會很經常的被應用到,如果你不會的話,就會很容易被人比下去。掌握至少一門外語,因為現在經濟發展朝著國際化的趨勢,所以,在工作過程中,我們肯定少不了和外國人深的接觸,如果我們對外語一點都不掌握的話,這讓我們在競爭中會處於嚴重的劣勢,所以如果你有時間一定要學一門外語,這樣對你的職業生涯很有幫助。

第三,要學會與人相處,職場中的人際關系其實是非常復雜的,一不小心處理不好和同事之間的關系就會很容易被同事孤立,遭到很嚴重的冷暴力,這種情況在現代職場中其實是經常發生的,所以在平時和人們的交往中我們就一定要學會注意,平時說話的技巧和方式方法,千萬不要讓別人誤會了自己。

7、簡聞報道短實新的基本內涵

簡單解釋如下:
「『短實新』一瞥」將擷取符合「短、實、新」文風要求的新聞作品(包括廣專電媒體屬新聞作品),以「作品+點評+感言」的套餐形式呈現。作品是我們挑選的「小鮮」,點評是老到的「美食家」的鑒賞,感言是烹制「小鮮」「廚師」的現身說法,目的是幫助我們提高「廚藝」
采編工作中,編輯記者遇到的情況千差萬別,感受亦是百味雜陳,但好作品的背後總有一些極具規律醒的東西值得我們去探索。我么希望不僅能在每次美好的「一瞥」里留下些感觸和回味,還能在實踐與認識的回環往復中求得和把我這種規律。
古人雲「治大國若烹小鮮」。同樣,每一碟「短、實、新」的小菜里也都包蘊著大天地——文風體現黨風、關系成敗——這正是我們需要不斷探究文風問題的原因所在。

8、什麼是新媒體(請詳細闡釋)

就是網路媒體,也叫第四媒體
人們按照傳播媒介的不同,把新聞媒體的發展劃分為不同的階段——以紙為媒介的傳統報紙、以電波為媒介的廣播和基於電視圖像傳播的電視,它們分別被稱為第一媒體、第二媒體和第三媒體。
1998年5月,聯合國秘書長安南在聯合國新聞委員會上提出,在加強傳統的文字和聲像傳播手段的同時,應利用最先進的第四媒體——互聯網(Internet)。自此,「第四媒體」的概念正式得到使用。
將網路媒體稱為「第四媒體」,是為了強調它同報紙、廣播、電視等新聞媒介一樣,是能夠及時、廣泛傳遞新聞信息的第四大新聞媒介。從廣義上說,「第四媒體」通常就是指互聯網,不過,互聯網並非僅有傳播信息的媒體功能,它還具有數字化、多媒體、實時性和交互性傳遞新聞信息的獨特優勢。因此,從狹義上說,「第四媒體」是指基於互聯網這個傳輸平台來傳播新聞和信息的網路。「第四媒體」可以分為兩部分,一是傳統媒體的數字化,如人民日報的電子版,二是由於網路提供的便利條件而誕生的「新型媒體」,如新浪網。
人類的每一次技術進步都會帶來藝術上的巨大變革,比如透視學和幾何學的發展影響了文藝復興時期的繪畫;礦物和油料的提純技術的發展影響了北部歐洲明朗而富有層次的油畫塑造風格;機器生產的顏料和光學的研究的成果促成了外光寫生和印象派的發展。在20世紀,在藝術和科學技術之間最大的發展就是圖像技術對於藝術語言特殊影響作用。
藝術不僅要為社會創造視覺財富,同時也必然要對社會文化進行視覺化的思考。只有這樣,藝術才能真正的實現自己的功能。本世紀以來,伴隨著流行文化的發展和商業性電視節目的普及,藝術家們開始了對於圖像化的視覺接受方式和生活方式的思考,另一方面,開始了用實用包括攝影、電影、電視在內的各種圖像技術來從事這種思考和創作。從未來派開始,攝影和現成圖像的拼貼就成為了藝術創作的重要方式;從激浪派的白南准開始,電視就開始作為一種新的視覺技術在個性化的視覺創造中得到廣泛的應用。
在整個20世紀,攝影和電視乃至電影膠片都被從流行文化改造成藝術創作媒介。攝影本來是記錄性和紀念性的工具,而藝術家則從中抽離出了擺拍和拼貼的技術手法,結合圖像的本身的客觀性,將其發展成為獨特的個人敘述方式,從而出現了超現實主義的攝影、辛迪·謝曼的假「電影劇照」和傑夫·沃爾的偽「真實」等等。在錄像藝術中,藝術家們結合電視的電子媒介特性,創造出和大眾電視節目的不同的「藝術性電視節目」,從而出現了白南準的「電視電子畫」、以及道格拉斯的「延長電影」等等。
二 就像攝影術和電影膠片是上個世紀之交的重大視覺技術發展一樣,數碼技術是一個新的世紀之交的視覺技術發展。同樣,它也必然會影響到視覺藝術的發展。
拼貼和傳統的暗房工藝中的多次曝光和多底合成,在技術上己被更方便也更強大的數碼影像所替代。數碼處理是圖形的拼盤,它比起手工時代的暗房*作在技術上更圓熟完美。攝影的力量來自人們對其客觀性的信任(盡管事實上他的客觀性是可疑的),幻想世界式的數碼蒙太奇在因為其貌似客觀而獲得信任的同時,埋下了無數的機關,吸引了長久和反復的凝視,客觀形象搖搖欲墮的危機感帶來了真假之間強大的張力。數碼影像是拍攝之後對圖片的處理,數碼影像使得圖片的體量變得無限,這樣它比傳統的攝影走得更遠,於是出現了照片裝置化。其實巴巴拉·庫格所營造的鋪天蓋地的巨大的圖文空間己經是一種裝置性的「場」。
在錄像藝術中,數碼技術使錄像短片輕松的分享了電影美學的許多成果――各種經典的電影時間處理手段適用於錄像。如「閃回」作為逆轉時間、激活記憶庫存的倒敘手法;慢鏡延緩時間以凸顯微妙細節的戲劇性;切換中的時間拼接以改變敘事流程,取消因果關系甚至提示同時性的手法;快鏡密集地壓縮時間縮減事件過程以強化其符號意義等。但錄像的時間處理在數字化方式下有著更大的彈性:畫中畫、多層疊畫等各種數字特技所刨造的多種時間維度重疊交叉並行的種種關系,大大豐富了傳統電影語言,三維動畫造型的介入更是使任何奇思異想卻可能成為視覺現實。
伴隨著錄像和錄像裝置的出現,互動性開始成為錄像藝術超越其他傳統藝術媒介的優勢。而數碼技術的發展在造就了CD-ROM和網路的同時也使原來那種用若干個電視屏幕或者昂貴的投影設備製造的互動性變得更加輕松的得到實現。
今天人們所談論的多媒體藝術已經比線性演進的電影敘事厲害太多了,結合了視頻、聲音、文字的超級文本不但可以鏈接到無窮無盡的其他文本之中,更可以由多種路徑進入,這已經使超級文本成了一座迷宮,而它所提供的互動性幾乎使無窮無盡的。從目前人們設想的數碼多媒體概念來看,今天的多媒體藝術還只是一個粗胚,我們還有更多的可能性去發掘。
多媒體對於藝術意味著綜合性的某種復興。我們知道現代主義時期是各種藝術門類自我凈化的擂台,繪畫要排除文學性乃至物象成為畫布上的一些顏色,最終走到了抽象繪畫。音樂要成為激浪派的那種純粹的聲響,攝影中出現了純影派。古代藝術中,比如大教堂中,壁畫、雕塑、管風琴和建築空間協同起作用,渲染心理氛圍的"場"的工作方式看來可能在多媒體中再次出現。就象教堂中的祭壇畫搬到博物館的聚光燈下就不再神秘,多媒體將把各種藝術再次捆綁在一起,營造出不可還原為組合要素的綜合體驗。
對於多媒體創作所需要的能力而言,傳統分科的專業藝術訓煉是遠遠不夠的。這使創作成為多學科人才之間的一種協作,再加上我們已經意識到的數碼作品在傳播中多次再加工的特點,多媒體同樣加劇了個人作者的匿名,就象荷馬史詩並不是荷馬的個人寫作一樣。我們在電影片尾長長的字幕中己經見識過這種集體創作的力量。另一方面這也可能為達芬奇式的全才的出現提供空間。多媒體藝術是正在出現的數碼藝術品種,它吸納了此前許多藝術方式之長,集圖、文、影像、聲音和互動性於一體,可述可論,也可以平直地鋪陳,更可以單線深入,可能性極為豐富。我們今天所接觸到的只是正在形成的冰山的一角,它的潛能還有待更多富有想像力的實踐去開發出來。一旦互動性數碼多媒體作品置身於網上成為網路藝術時,將大大加強了的觀眾參與程度,將巨大地改變我們傳統的藝術概念。今天出現在網路上的藝術品絕大多數還是落後於網路本身的東西。你打開網上跟藝術有關的站點和主頁,看到的還是油畫、國畫、雕塑。可這些東西都還不是真正跟網路般配的藝術。網路藝術當然應該是多媒體,當然必須是互動的,鏈接著無窮無盡的東西。
三 美國著名的文化理論家丹尼爾·貝爾曾經說過,從20世紀的下半期開始,人類已經由以讀和寫作為接受知識的主要方式,轉變為以看和聽作為主要的方式。盡管作為新保守主義的代表人物,丹尼爾·貝爾對於看聽文化稟持著懷疑和批判的態度,但是顯然從文字閱讀轉向圖像閱讀已經是一個不爭的事實。電視、電影、網路和集聲音、圖像和文本為一體的電子讀物的出現無疑會對人類的知識結構、認知方式以及行為方式產生重大的影響。伴隨著全球化發展的必然趨勢,中國在改革開放以來整個社會的文化傳播方式也以一種加速度在向圖像化方面發展。
文化和藝術的社會功能要求我們必然對這種圖像閱讀的潮流作出回應。回應的方式無怪乎有兩種,一種是技術和視覺樣式上的開拓,一種是用藝術的方式和視覺藝術的理論對圖像閱讀的時代特徵進行思考,並將這種思考用符合這個時代視覺接受方式傳達出來。因此,將數碼影像藝術引入到當代藝術中來便具有特別的意義。藝術家對數碼媒體的參與,往往憑借著豐富的藝術資源,所有的這些都能為數碼技術在純藝術和應用藝術上的運用提供新的可能性。他們的時間必然和商業性的數碼技術公司有著積極的互補意義。和受市場制約的商業性數碼技術公司相比,在藝術家的時間有著一定的前瞻性、探索性和學術性。藝術史中已有的藝術資源能使數碼技術製造出更豐富、更奇特的視覺成果,滿足著日益增長的社會精神需求,豐富著我們的社會生活。另一方面,數碼技術作為一種藝術表現手法,同時運用在視覺藝術和實用藝術之間。所以在將數碼影響納入到藝術時間中來無疑是這兩者之間的一個交換管道。它能有效的將純粹個人的視覺創造有效的轉換成社會性的視覺產品,同時又能將社會中已經出現的視覺現象系統和有效的轉換成個人視覺創造的資源。
我們今天所說的高新技術,事實上是一個相對概念,即每一個時代都有自己時代的高新技術。新石器對舊石器而言,就是高新技術;青銅器對石器而言,就是高新技術;煤鐵對以往而言,就是高新技術;工業化對它以前的時代,都是高新技術;而信息技術,對以前任何歷史時代而言,都是高新技術。所以,所謂高新技術,就是人類在發展中,不斷發現、發明的,比之以往更優越、更實用的技術。

● 新媒體藝術在歐美已經成熟了嗎?

20世紀60年代,信息革命使個人電腦成為計算機的主要形式,掌握了攜帶型攝影錄像設備的藝術家,開始將這一媒體用於藝術表現,新媒體藝術由此開端。70年代初,歐美許多大眾電視台紛紛設立實驗電視節目,嘗試在大眾電視網中接納實驗性的藝術作品,並提供將新技術與藝術思潮結合的實驗場所。這些實驗電視中心,為藝術家提供最新的設備,與技術人員合作的機會,直接促成了許多令人耳目一新的電子視覺,造就了錄像藝術的第一代大師,同時也刺激了新技術的創造性運用。如1973年,錄像藝術家白南准(NAN JUN PAIK)與工程師阿比合作,開發了同步混像器,今天這已成為電視編輯的基本功能之一。70年代末期,美國的福特基金會、洛克菲勃基金會等,減少對大眾電視實驗性節目的資助,轉而直接資助藝術家,國家藝術基金也開始贊助非贏利性的媒體藝術中心。這些媒體中心提供了比電視台更民主的方式,也更容易接觸到新的數字化技術,這些中心創作的錄像作品較少在電視網中播出,而是在博物館和畫廊展出。於是,藝術家開始考慮將電子媒體與傳統視覺藝術的空間結合起來,這就促成了錄像裝置的成熟。

從80年代開始,錄像藝術在各種國際藝術大展上出盡風頭,它以新技術的強大威力,以傳統媒體無法抗衡的敏感性、綜合性、互動性和強烈的現場感,在國際藝術大展上頻頻亮相,成為與架上藝術、裝置藝術並駕齊驅的主要藝術媒介。90年代以後,世界各大藝術館,不但紛紛舉辦專門的錄像展覽,還先後設立了錄像部門或制定錄像計劃。世界各地的藝術機構定期舉辦錄像節,推動新媒體藝術的傳播和交流。近年來,由於個人電腦日趨成熟,許多作品以互動多媒體光碟的形式出現,1998年的波恩錄像節為多媒體作品專門設立了獎項,互聯網作品也正在蓬勃發展中。

到了今天,新媒體藝術已經發展成單頻錄像帶作品、錄像裝置作品、多媒體光碟和網路藝術的大家族。與之配套的各種培訓、服務和研究機構也應運而生。培訓中心如歐洲的EDA,研究機構如法國的皮埃爾·夏爾費國際影視創作中心,英國的LUX CENTER,德國的ZKM等。此外還有許多半贏利的製作中心,以低於商業價格的水平向藝術家開放。對新媒體藝術的資助,大量來自高科技公司的文化基金,如柏林錄像節由蘋果電腦資助,漢堡錄像節由西門子資助,卡賽爾文獻展的技術部分由IBM和SONY贊助。對新媒體藝術的支持提升了公司的文化形象,展示了新媒體的藝術魅力與技術潛能,在新媒體藝術與新技術之間形成了良性循環的關系。

在媒體工業與相關政府機構的支持下,不少媒體藝術烏托邦相繼成立,其中最知名的有位於德國卡斯魯爾(KARLSTUHE)的「ZKM」(CENTER FOR ART AND MEDIA)、奧地利林茲(LINZ)的「AEC」(ARS ELECTRONICA CENTER)及日本東京的「ICC」(INTER COMMUNICATION CENTER)等,目的是為了促進當代藝術與科學的對話。ZKM成立於1990年,1997年10月正式開始運作。是世界上第一個唯一以「互動藝術」(INTERACTIVE ART)為主題的博物館。它的宗旨是創建一個藝術與科技相結合的大實驗室與媒體城,一個將掀起新視覺運動的「新包豪斯」。ZKM是典型的德國式企業經營方式,在大型企業如西門子贊助商與創館館長克羅茲(HEINRICH KLOTZ)的理念下,希望延續包豪斯時期的理念,繼續成為一個與工業結合的藝術殿堂,以印證所謂的「第二次現代」理念。ZKM成立的構想,緣自德國一個地方政治人物LOTHAR SPAETH的想法,他希望設立針對藝術與媒體科技,特別是視覺影像、音樂新聞的研發機構,並且選擇了前法蘭克福國家建築博物館創辦人克羅茲為計劃主持人及館長。該館主要是發展媒體創作、收藏、展示及推廣德國科學文化,1992年起舉辦「MULTIMEDIALE」多媒體藝術雙年展,以展示其媒體藝術收藏品、國際知名媒體藝術家和中心藝術家作品。

從新媒體藝術在歐美的發展,我們可以很清楚地看到,這種藝術形式的產生,一開始就與商業利益緊密地掛在一起,所以,它更多的不是展示藝術,而是展示新技術產品,參觀這種新媒體藝術展,給人的感覺更象是參觀商品展銷會。

● 我們准備好了嗎?

喜新厭舊是人類的天性。創造新技術,利用新技術,是人類社會進步的必然。在中國IT產業和歐美新媒體藝術的雙重沖擊下,中國的新媒體藝術開始在近乎朦朧的狀態下起步。

新媒體藝術,不但中國的大眾感到陌生,就是中國的藝術家們也並沒有完全理解和認同。但是,和世間一切事物的發生與發展一樣,新媒體藝術也不是等你完全理解和接受,才走進你的世界,不論你喜歡不喜歡,它總是按著自己的規律破門而入。新媒體藝術在中國的發展大約始於20世紀80年代末,到90年代中期,開始出現一批較優秀的作品和成熟的藝術家。1996年9月,在杭州中國美術學院畫廊,舉辦了名為《現象與影像》的中國第一次錄像藝術展。這個展覽包括十幾件錄像裝置和幾個錄像帶作品,集中了中國第一代錄像藝術的開拓者。該展在國內外獲得了巨大反響,各地傳媒以極大幅面加以報道,更有《文藝報》把這一事件評為當年中國美術十大新聞。該展被許多批評家定位為中國當代藝術中重要的里程碑。

1997年,在北京涌現了數個純粹由錄像藝術組成的個人展覽,如《王功新個展》,宋冬的《看》錄像藝術展,邱志傑的《羅輯:五個錄像裝置》個展。這標志著中國新媒體藝術家不但作為創作群落成為焦點,也開始以個體的方式沖撞著當代中國藝術市場。更多受此影響的藝術家開始投入錄像藝術創作,他們的成果在《97中國錄像藝術觀摩展》中得到了體現。至此,錄像藝術成為中國美術界的熱點,《九十年代中國美術年鑒》特辟一章,敘述錄像藝術的興起。與此同時,中國錄像藝術的活躍引起了國際藝壇的矚目,中國新媒體藝術家的作品開始頻繁地出現在世界各地重要的媒體藝術節上。隨著IT產業的發展,個人電腦上的編輯設備廉價並得到普及,不但錄像藝術進一步得到繁榮,而且更多的藝術家著手探索互動多媒體藝術和網路藝術。

新媒體藝術在中國,算起來不過十來個春秋,但是,它卻和產生它的基礎——新媒體,包括聲、光、電和IT產業一樣,以非常驚人的速度發展和壯大起來。MOMA錄像部主任芭芭拉·蘭登認為:「錄像藝術在中國的活躍,是在西方新媒體藝術的圓周閉合之後劃出的一個新圓的起點。」雖然我們還不知道怎樣才能更准確的定義新媒體藝術,也不論現在有著怎樣的見仁見智的評論,更無須擔心歷史將怎樣回眸中國新媒體藝術的發展歷程,中國新媒體藝術為了畫好這剛剛起點的圓,在努力著,前進著。

● 應該如何定義新媒體藝術?

新媒體藝術的先驅羅伊·阿斯科特(ROY ASCOTT)說:新媒體藝術最鮮明的特質為連結性與互動性。了解新媒體藝術創作需要經過五個階段:連結、融入、互動、轉化、出現。首先必須連結,並全身融入其中(而非僅僅在遠距離觀看),與系統和他人產生互動,這將導致作品與意識轉化,最後出現全新的影像、關系、思維與經驗。我們一般說的新媒體藝術,主要是指電路傳輸和結合計算機的創作。然而,這個以硅晶與電子為基礎的媒體,目前正與生物學系統,以及源自於分子科學與基因學的概念相融合。最新穎的新媒體藝術將是「乾性」硅晶計算機科學和「濕性」生物學的結合。這種剛剛崛起的新媒體藝術被羅伊·阿斯科特稱之為「濕媒體」(MOIST MEDIA)。

新媒體藝術的表現形式很多,但它們的共通點只有一個,那就是——使用者經由和作品之間的直接互動,參與改變了作品的影像、造型、甚至意義。他們以不同的方式來引發作品的轉化——觸摸、空間移動、發聲等。不論與作品之間的介面為鍵盤、滑鼠、燈光或聲音感應器、抑或其它更復雜精密、甚至是看不見的「板機」,欣賞者與作品之間的關系主要還是互動。連結性乃是超越時空的藩籬,將全球各地的人連系在一起。在這些網路空間中,使用者可以隨時扮演各種不同的身份,搜尋遠方的資料庫、信息檔案、了解異國文化、產生新的社群。

英國當代藝術研究中心新媒體部主任BENJAMIN WEIL,曾於1998年在上海策劃了《數字藝術新媒體展覽》,他認為:藝術作品首先需要提出藝術家的觀念,然後再由技術提出最為巧妙和聰明的解決方法,將其完成。藝術作品與每個人的思維方式有關,由觀念驅使的創作是藝術性的創作,而如果僅僅通過技術實現的創作就不能稱為藝術創作。這恰好闡明了新媒體藝術中,藝術創作和技術應用的關系問題。1996年,《ETIME》雜志曾經探討過NETART和ART IN NET兩者概念的差別,這首先取決是技術,還是藝術家的觀念,來有效地確定和影響藝術的創作。前者是技術性的,而後者強調了創作的人文觀念性,這就像在錄像藝術(VIDEO ART)出現的早期同樣發生過類似的爭論一樣,究竟是以觀念利用技術,還是以技術的利用作為藝術分類的純粹標准。

網路藝術可以給觀眾帶來很多不同的感受,比如有的作品利用文本與表演相結合,互相闡釋作品,並且向觀眾提供機會,製作和共同完成作品。與傳統藝術不同的是,網路藝術可以讓作品與更多的觀眾進行直接的交流。在一些國際性的網路藝術展中,提供一種叫做網路虛擬建築(WEB ARCHITECTURE)的展示作品方式,觀眾在藝術家的指引和帶領下看作品,並由藝術家來介紹作品的創作意圖,藝術批評家也可以同時進行評論。在整個網路建築的參觀過程中,觀眾網上的行為方式與實際情況的差別不會太大,就像我們平時參觀其它藝術展覽一樣。

就藝術本身而言,新媒體藝術源於20世紀60年代的觀念藝術,以及由早期未來主義宣言、達達式行為和70年的代表演藝術等。溝通與合作,成為藝術家在新媒體藝術創作中關注的焦點,他們不斷探索新的行為模式與新的媒材,企圖發掘創造新思維、新的人類經驗,甚至新世界的可能性。許多藝術家對於讓觀眾參與到作品中深感興趣,而藝術作品本身的定義也不再決定於它的實體形式,更多在於它的形成過程。總之,整個20世紀對於新科學的隱喻與模式的著迷,尤其是世紀初的量子物理和世紀末的神經科學與生物學,大大地激發了藝術家的想像力。

● 是藝術融入技術,還是兩者都融入商業化?

然而,也有一些問題令人感到迷惘和困惑。羅伊·阿斯科特也好,BENJAMIN WEIL也好,他們很少談及藝術家的藝術創造,更多的是談新媒體的技術應用和掌握問題,以及新媒體藝術的市場問題,這就給人們一種錯覺,新媒體藝術,最重要的不是藝術上的創造,而是如何引導藝術應用新技術佔領市場。當然,這也許與新媒體藝術一誕生就與商業化結下不解之緣有關。羅伊·阿斯科特認為,對21世紀的藝術家來說,建構的問題比呈現的問題更重要。他說:「對網際網路、生物電子學、無線網路、智能型軟體、虛擬實境、神經網路、基因工程、分子電子科技、機器人科技等等的興趣,不僅關繫到我們作品的創作與流通,也關繫到藝術的新定義,關繫到『出現』美學(AESTHETIC OF APPARITION),以及互動性、聯結性和轉變性。『出現』美學取代了舊式的『外形』美學(AESTHETIC OF APPEARANCE)——後者只關心物體的外觀和某些具體的絕對價值。然而新的『出現』或『形成』美學(AESTHETIC OF COMING-INTO-BEING)則試圖透過科技文化的轉化演變技術,與世界中看不見的力量形成互動。」

他又說:「真正有創意的數字藝術家不在於他會使用新科技,像從食譜中挑選一種烹飪法一樣,而是由新科技來拓展市場、測試科技的極限、進而促成它的轉變。因此,我們尋求的是具有高度反應力的智能機器與系統,它甚至還能預測我們的需求、以及展現一定程度的自我意識(但不是人工意識)。因此,置身於後生物文化中的藝術家是如何運作呢?我們必須拓展尋求新的經費來源與支持者。以畫商與畫廊為主的舊式市場,沒有能力對待這樣一種即使不全是曇花一現,但卻不斷在流動、在重新自我定義與自我轉換的藝術。相對於藝術的傳統以及它所形成的封閉性典範,我們似乎更容易接受科學的新發現與新嘗試。同時,互動性傳播系統中,人與人的親密關系、以及全球網際網路中心智之間的互聯性,意謂著一種新形態的精神性的出現。我們需要與科學家、高科技人員和企業,建立有意義的聯盟——他們不僅挑戰與測試我們的創造力與想像力,而且更提供我們編織甚至實現幻想的可能性。若這些企業尚未存在,那麼我們就必須發明他們。畢竟,就在純粹想法以及創新性行為上投資這點來說,矽谷的新創企業與新股票上市公開發行價(IPO-Initial Public Offering)和文化與觀念藝術有非常相似之處!而我們這些數字、後生物藝術家在工作上進行智性與財務投資的同時,將創造新的行為模式、新的社會組織、心智與科技的關系,以及身體與仿生學、電信系統之間的相生關系。」

從羅伊·阿斯科特上面的談話中,我們似乎得到這樣的印象:新媒體藝術將逐漸融入媒體技術當中;新媒體藝術家將轉化成媒體技術專家,或者被媒體技術專家取代;新媒體藝術將更加商業化;新媒體藝術將為媒體技術的存在而存在,為媒體技術的發展而發展。這就是叫人迷惘和困惑的理由。但是,不論新媒體藝術今後的走向會怎樣,它必然會隨著IT產業和INTERNET的發展而存在和發展下去。我們不必急於給新媒體藝術下什麼樣的結論。
新技術還將迅猛的發展下去,對藝術與設計的影響和參與,也會越來越深入,藝術與科學共同作用於我們的生活,或者說藝術與科學的界限將會越來越模糊,這可能是一種無法迴避的現實。但是,我們也不能就此把藝術與科學等同起來,認為新技術將使藝術變成科學,或者科學成為藝術。技術追求統一性、標准化、定型化,因為只有這樣才符合工業化的大批量生產;藝術追求個性化、獨創性、求異性,因為只有這樣才能夠滿足人類的審美情趣。我們可以把一種新技術作為創造藝術的手段,我們卻不能把一種新藝術當成技術發明的方法。

9、北京烹小鮮文化傳媒有限公司怎麼樣?

簡介:北京烹小鮮文化傳媒有限公司成立於2015年03月04日,主要經營范圍為組織版文化藝術交流活動(不含演出)權等。
法定代表人:岳雲飛
成立時間:2015-03-04
注冊資本:500萬人民幣
工商注冊號:110105018704432
企業類型:有限責任公司(法人獨資)
公司地址:北京市朝陽區高碑店鄉高碑店村三區41號樓9號二層

10、新媒體主要是指什麼??

新媒體主要包括基於技術進步引起的媒體形態的變革,尤其是基於無線通信技術和網路技術出現的媒體形態,如數字電視、IPTV、手機終端等;二是隨著人們生活方式的轉變,被應用於信息傳播的載體,例如樓宇電視、車載電視等。具體有:

1、手機媒體

藉助手機進行信息傳播的工具。手機媒體真正跨越了地域和電腦終端的限制,擁有聲音和振動的提示,能夠做到與新聞同步;接受方式由靜態向動態演變,受眾的自主地位得到提高,可以自主選擇和發布信息,信息的及時互動或暫時延宕得以自主實現,使得人際傳播與大眾傳播完滿結合。

2、數字電視

數字電視就是從演播室到發射、傳輸、接收的所有環節都是使用數字電視信號或對該系統所有的信號傳播都是通過由0和1數字串所構成的數字流來傳播的電視類型。數字信號的傳播速率是每秒19.39兆位元組,如此大的數據流的傳遞保證了數字電視的高清晰度,克服了模擬電視的先天不足。

3、互聯網新媒體

互聯網新媒體包括網路電視、博客、播客、視頻、電子雜志等。網路電視以寬頻網路為載體,通過電視伺服器將傳統衛星電視節目經重新編碼成流媒體,經網路傳輸給用戶收看的視訊服務;電子雜志是用Flash的方式將音頻、視頻、圖片、文字及動畫等集成展示的一種新媒體。

4、戶外新媒體

戶外新媒體有別於傳統的戶外媒體形式(廣告牌、燈箱、車體等)的新型戶外媒體。戶外新媒體以液晶電視為載體,如樓宇電視、公交電視、地鐵電視、列車電視、航空電視、大型LED屏等,主要是新材料、新技術、新媒體、新設備的應用,或與傳統的戶外媒體形式的相結合。

(10)烹小鮮新媒體擴展資料:

新媒體根據使用主體及受眾群體的變化,可劃分為精英媒體階段、大眾媒體階段以及個人媒體階段。

1、精英媒體階段

在新媒體誕生之初的相當一段時間內,僅有為數不多的群體有機會接觸新媒體,並使用新媒體傳播信息,這部分人多數是媒介領域的專業人士,具有較高的文化素質及社會階層身份,因此這一時期是精英媒體階段。

2、大眾媒體階段

當新媒體大規模發展並得到普及時,其發展歷程就進入到了大眾媒體階段。由精英媒體向大眾媒體發展,離不開媒介技術進步所帶來的傳播成本的下降,新媒體以更低廉的傳播成本、更便捷的傳播方式以及更豐富的信息傳播內容成為一種大眾媒體。

3、個人媒體階段

伴隨著新媒體技術的不斷發展及普及,以往沒有占據媒體資源和平台,且具備媒介特長的個體,開始逐漸通過網路來發表自己的言論和觀點,通過平台展示給受眾,這是個人媒體階段到來的一個標志。

與烹小鮮新媒體相關的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