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傳統媒體會被新媒體取代嗎?
一個幽靈,一個新媒體的幽靈,在傳統媒體的上空徘徊。一個聲音高叫著:爬上來吧,給你生存。傳統媒體小心翼翼地爬上來一看,就宛如劉姥姥進了世博會,驚訝得說不出話來。只見這邊廂干露露、郭美美自炫身體和財富,那邊廂孔慶東教授排比推出去他媽的,滾他媽的,操他媽的……傳統媒體禁不住誘惑,但又極度擔心這個世界有沒有他的立足之地。幾天前,香港城市大學、鳯凰衛視和清華大學合作舉辦了一個新媒體與傳統媒體的對話,以上是鳯凰衛視中文台副台長程鶴麟主持開場白的大致內容,雖然有點嘩眾取寵,但卻道出了傳統媒體目前的憂慮。程鶴麟以及鳯凰衛視大多數講者都聲稱自己為傳統媒體,但其實電視普及也就幾十年,相對於報紙電台,她當初也曾是新媒體,理論上說她可取代了報紙,結果卻證實這種擔憂是多餘的。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是電視局限了觀眾的觀看時間,而報紙則有更大自由,而且好的內容還可保存。現在網路媒體恢復了報紙的功能,又保留了電視聲畫並重的特長,到底會不會進而取代這兩種傳統媒體,看上去大有可能。但仔細想想,又覺所謂新媒體同傳統媒體有很大區別,傳統媒體如報館、出版社,它們都會有兩大功能,一是內容的搜集、提煉、修改、編輯,一是印刷發行。前者關乎內容,後者關乎載體。現在所謂新媒體,可與傳統媒體比擬的,當是門戶網站,但不管多受歡迎的門戶網站,目前都不自己搜集和製作內容,只是一個載體。這種載體或許可以取代傳統載體,但傳統媒體製作內容的團隊則面對的需求更大更高。可見這是傳統媒體的寶貴財富,傳統媒體在新媒體沖擊下如果大量裁剪有經驗的製作人才,或是不停簡化節目製作,那真是自尋死路的行為。論壇上有人質疑新媒體的可信性,愚見這又是傳統媒體無法被取代的一個重要原因。傳統媒體經多年的煉歷和堅持,能給予讀者一份信心。一些著名網站的點擊率早已超出報紙很多倍,但世界性人物如需要向世人公布一些新消息或新政策,依然借傳統媒體為載體,如美國國務卿希拉莉夫人公開美國新的東亞政策,就要借接受紐約時報的采訪而作出的。這是因為希拉莉看中的是紐約時報的可信性,而不是它的讀者人數。希拉莉絕不會叫GOOGLE找人來訪問她,因為她很明白,只要紐約時報登出這則新聞,所有網站都會轉載,網站讀者或觀眾也能看到,而且都不容置疑。但如只是GOOGLE自行登出,所有人都會再核實其真實性。是它不限制任何人在那裡或抒發或喧泄或表現或抗爭,如果讓它學傳統媒體的方式,那豈不是自殘。所以不難得出結論,傳統媒體的載體即傳播平台定會多元化,甚至會被新媒體的平台取代,但其內容製作的生命力則依然旺盛不衰。
2、新媒體的出現是否證明舊媒體的消失辨析
在當今社會,以智能手機、平板電腦等個人終端代表的新媒體正在迅猛發展,相反,以報紙、廣播、電視為代表的舊媒體呈現的是頹敗之勢。但是,不能以此就說新媒體就會代替舊媒體。新媒體適合現在追求快、新、奇的年輕受眾,新媒體上信息的不斷翻新使人對新媒體的深度、准確性、權威性、含金量不斷產生質疑。而舊媒體則會在未來的時間里不在提供實時信息,轉為深度報道,引導受眾的心理,深度剖析事實的真相,最後要做的就是把當今社會已經倒塌的價值觀重新樹立起來!這些事,新媒體是不會做起來的!所以說未來是一個新媒體和改革後的舊媒體並行的時代!
3、辯論賽 傳統媒體會被新媒體取代嗎
這首先是一個概念問題,
傳統媒體的定義。如果是相對現在的互聯網媒體和自媒體而言的傳統報刊,雜志,電視,廣播等。這里討論的就不是傳統媒體問題,而是他們的媒介,紙張,電視,收音機,這些物品會不會被取代。
如果傳統媒體是指,信息的發布主題是具有新聞工作特質或者是權威的主題,而新媒體是信息發布完全自由,那麼這里討論的也不是傳統媒體問題,而是新聞傳播機制與渠道問題。
就事實而言,新媒體還沒有權威性,傳統媒體,也在進行向新媒體的轉型。所以取代這個字,我本身就覺得欠妥。
個人認為,從新聞自由性來講,新媒體更好,從新聞道德上來講,傳統媒體更好。他們同時存在的局面是最有利與新聞發展的模式。個人傾向於不會被取代,而是會被佔領一定份額。
4、隨著新媒體的的誕生,舊媒體會不會消亡
不知LZ說的新媒體舊媒體確切指什麼,
但是好的東西再古老也不會丟棄
不好的東西再先進都會被拋棄
屏棄糟粕,才會誕生新的東西
5、新媒體真的完全替代傳統媒體了嗎
完全替代是個什麼概念?個人覺得,傳統媒體的作用沒了,才叫完全替代。從實際情況來看,有以下幾個方面沒有替代:
1.信用。傳統媒體發出的聲音更可靠的觀念目前還存在。因此,我們的許多客戶要發出給自己品牌增信的聲音時,還是會選擇傳統媒體。
2.重要信息的出口。目前政府部門的信息還是主要依託於傳統媒體曝出;
3.內容製作流程。雖然傳統媒體的內容效率比較低,但是嚴謹的內容製作流程大多數新媒體沒有掌握。因此新媒體更容易產生謠言,或者片面的信息。
6、去新媒體還是舊媒體,不是真問題
一、傳統媒體急需的三種人才
最近一些年發生在新聞界的一個值得關注的現象就是傳統媒體的人才在向新媒體流動,要知道傳統媒體的很多人至今為止仍然是看不起新媒體的,因為看上去新媒體和舊媒體比較,它依然不像是媒體,或者說不是我們傳統意義上的媒體。但是,問題也許正在於此,新媒體為什麼非要像媒體?你也可以把它叫做新媒介,媒介和媒體的概念似乎正在被打破。在很長一段時間里,傳統媒體的許多人一直秉持著一種媒體思維,以媒體自居,以做媒體人為驕傲,在他們眼裡,新媒體終歸不是媒體,不是正規軍,是散兵游勇。
那麼,在這種情況下,我們可以來看看傳統媒體對人才的需求產生了什麼樣的變化,換句話說,它們今天更需要什麼樣的人才?
(一)優秀的內容提供者
人類的信息傳播基本上有三個層次,第一層是事實層,也可以說是告知層,簡單告訴你發生了什麼。第二層是解釋層,涉及有真相的事實,需要有專門人才來解釋,並且需要說明的是,並非所有人都對真相感興趣。第三層是觀點層,可謂意義層,以評論為主,這個層次的受眾就更少了。這三個層次也對應著新聞報道的三個階段,這三個階段就是信息階段、故事階段和評論階段。
不客氣地說,新媒體好像已經把傳統媒體逼到了第二個層次,也就是說,新媒體的速度在信息傳播的第一層次上佔了優勢。如果我們仔細觀察,就會發現今天我們可以稱之為好內容的東西大部分來自傳統媒體。好的內容還是要靠傳統媒體?雖然新媒體給我們生產了很多好的形式,但是大部分好的內容似乎還是來自於舊媒體。所以,內容為王好像是在這個層面上探討才有意義。反過來說,傳統的渠道為王的概念如今彷彿歸屬了新媒體。比如說,騰訊靠什麼贏了對手?現在看,它是靠產品擊敗了門戶網站的勁敵。換句話說,做產品的打敗了做媒體的。這說明什麼?說明我們可能來到了產品媒介時代,媒介更像產品,而非媒體。這也許是很多人不想看到的,內容好像被形式控制了。更奇怪的是,這個結果並非都是政治使然。看上去是媒介自己改變了。
今天我們不缺少渠道,我們缺少的是內容,有價值的內容。我們似乎進入了一個渠道過剩的時代,在現實中,我們到處堵車,而在信息高速公路上,我們暢通無阻,麻煩的是我們缺少有份量的內容。如果我們的內容僅僅停留在信息的層面,甚至於滑落到數據消費的地步,那麼,我們只會變成故事消費者。當多渠道遇到了少內容,渠道的豐富多彩有可能襯托出了內容的捉襟見肘。單純的管道加粗和管道數量的增加都會擴大內容的流量。也許正是在這種背景下,內容為王才逐漸讓位於渠道為王。看上去渠道暢通無阻,好的內容變成了稀缺品。從渠道稀缺到內容稀缺,渠道解放讓路於內容解放。
也許我們還可以按照傳播來把內容劃分出三種形態,第一種是事實傳播,或者更專業的叫事件傳播,只傳播事實,不帶觀點,強調客觀;第二種是觀點傳播,往往是采訪有觀點的人;第三種是話題傳播,通常是針對人們議論紛紛的事情而進行的一種背景式傳播,經常有粉絲基礎。
20世紀末中國改革開放以後,媒體出現了一個有意思的現象,就是許多好記者和好文章都出自媒體的經濟部,經濟部成了人才濟濟的地方,這源於中國的重心是從階級斗爭轉向以經濟建設為中心。這種經濟部現象不僅僅出現在人民日報,也顯示在央視。歷史的看,在中國的文化大革命時期,人民日報最火的是國際部,最佳人才彷彿都在國際部,我們不妨稱之為國際部現象。按照這種歷史規律,下一個部門現象又會出現在什麼地方呢?或者傳統媒體已經變成了單兵作戰的場所?
我們現在可以設想一種情景,就是當看《新聞聯播》的人遇到了讀《環球時報》的人,這時候會發生一些什麼?因為這兩個媒體似乎都已經被納入可以影響世界觀的范疇,只不過前者的觀眾稍微老一點,信息感更強,更多國內存在感。後者的民族主義情緒更強烈一些,觀點性更突出,國際存在感更強。對於只關注一個信息渠道的受眾來說,他們往往更容易相信這個渠道的信息,排斥其它渠道。這兩個媒介可以說代表了如今中國傳統媒體的某些存在狀態。
在新媒體的倒逼下,傳統媒體恐怕不得不思考的一個問題是,新聞和評論應該分開嗎?從新聞專業的角度說,觀點和事實應該分開,如同編輯和經營應該分開。但是,無論是在新聞教學上,還是在新聞一線的報道中,我們都不難看到一種微妙的變化,就是新聞評論越來越多的成為了新聞寫作的一個組成部分。這如同是對新聞客觀性的挑戰,但是,如果是從內容產業的角度看,又不難理解,因為新聞畢竟不是由機器人來寫作的。為什麼機器不能完全代替人來寫新聞?除了就業的考慮,這更像是一個未來學的問題,谷歌開始使用搜索引擎來抓新聞時,看上去取代的是編輯的工作。機器似乎是能替代差的新聞寫作,而不能替換好的。機器可以比人更冷血。但是,人可以做到主動的客觀,機器頂多做到被動的客觀。況且新聞也需要情感寫作。
在這個問題上,我們可以看看紀錄片的情況,紀錄片為什麼更容易被西方社會所接受?從形態上說,紀錄片是西方產物,因此,在跨文化傳播中,形式認同恐怕是紀錄片容易被西方主流社會接受的原因之一。除此之外,紀錄片和新聞誰離歷史更近?通常,我們說新聞是明天的歷史,但是,倘若完全用新聞來構成歷史,我們可能會得出兩個結論,一是英雄創造歷史;二是新聞屬於明日黃花,速朽,似乎不足以承擔歷史。紀錄片的資料性好像更符合歷史要求。不過,紀錄片往往不會滿足於記錄歷史,它還要影響當代社會。因此,我們會常常感覺紀錄片比新聞還要真實。
新聞和紀錄片有哪些區別?前者快,後者慢;前者偏客觀,後者偏主觀;前者短,後者長;前者是開放的片斷,後者是封閉的完整;前者似產品,後者像作品;前者雅俗共賞,後者陽春白雪;前者轉瞬即逝,後者真實再現;前者排斥藝術,後者容易被當成藝術;前者是明日黃花,後者持久。
從傳統媒體的角度看,我們的新聞采訪水平下降了嗎?至少從電視新聞采訪上看是如此,如今很少能夠看到一個精彩的新聞采訪節目,央視的《焦點訪談》和《新聞調查》節目似乎都已經邊緣化了,新聞采訪有主持人化的趨勢,主持人越來越會說話,已經不是記者采訪了。過去說主持人不會采訪,現在是說新聞成為常態。剩下的采訪亮點好像就是街采了。
(二)懂新媒體的人
傳統媒體轉型的一個重要方向就是與新媒體的融合,但是,今天的一個普遍比較悲觀的看法就是舊媒體的人往往搞不好新媒體。為什麼?一種流行的說法是傳統媒體的人缺乏互聯網思維,先不說互聯網思維這個概念是否准確,單說這樣一種現象就已經十分驚人了。從20世紀末網路媒體成氣候之後,全國的傳統媒體幾乎都開辦了自己的網站。然而實際情況卻是報紙辦網十年不成。究其原因,除了政策和體制等因素外,傳統媒體慘遭滑鐵盧的最大問題似乎是缺乏互聯網基因。
為什麼傳統媒體向新媒體的轉型很難成功?一個重要原因恐怕是,很多舊媒體並不想變成新媒體,或者說它們也不大可能搖身一變就成了新媒體。新舊媒體看上去是各自干著不同的事情,新媒體也不會變成傳統媒體。現在的情況是,舊媒體喜歡拉著新媒體的大旗,繼續做著傳統媒體的事情。
在這里,我們容易忽視一個問題,即傳者是如何向受者轉變的?過去很長時間,我們關注更多的是受眾怎樣變成了傳者,也就是所謂的自媒體。但是,我們可能忽略了一個有意思的細節,就是傳者也會向受者轉變。在微博和微信上,這一點似乎很明顯,記者來這里不僅僅為發新聞,它還有一個功能,就是進入受眾的管道,不是體驗生活。
好多人為什麼喜歡看電視台的跳水節目?不僅僅因為中國有些世界冠軍,也不只是由於幾個冠軍嫁入豪門,更重要的恐怕是絕大部分人一輩子都不大可能去高台跳水,所以,現在有人替他們體驗了,並且還是她們喜歡的明星,何樂而不為!如今文化的體驗成份越來越大,開關似乎是觸覺。過去我們有體驗式采訪,今天我們有體驗式媒介。手機媒體在這方面表現的格外明顯,媒介似乎激發了我們的觸覺。從聽覺到視覺再到觸覺,媒介的體驗感好像在逐步增強。從別人替我們體驗,到自我體驗,觸覺媒介顯得很關鍵。
還有一個問題就是報紙和網路的對抗,現在好像很少有人懷疑報紙會消亡,不過,看上去報紙在消亡之前依然很頑強,特徵是它用自己最優秀的深度能力來最後搏擊網路的挑戰。但是,問題似乎也出在這里,報紙退守堡壘的做法可能恰恰讓它失去了一次擁抱新媒體的機會,它賴以生存的深度調查和評論都難以融入網路。
(三)熟悉大數據和統計的人
在大數據時代,對數字的敏銳變得越來越重要,雖然這不一定意味著精確新聞主義的復興,但是,它的確反映了數據新聞的重要性。即便我們對大數據的概念有所懷疑,不過,我們的新聞報道確實面對著越來越多的數字和統計表,我們顯然不能只是滿足於把這些枯燥的數字翻譯為有趣的事實,也就是數字科普。今天的數字媒體和數字記者明顯也比過去站得更高一些。
讓我們看看大數據和統計局的區別,看上去前者比後者更靠譜一點,因為大數據好像說了更多的真話,同時它也有更少的水分。但是,它目前似乎和統計局一樣難以解決一個問題,就是個體和群體的關系,或者說是少數和多數的關系。
大數據一個很直觀的表象就在於它可以把用戶分成很多群體,力爭做到精準服務。細分受眾,是大數據時代媒體變革的一個方向。只有迎合細分市場,專注於某一細分領域,才能獲得人們的青睞。越專注,說明你越專業,人們才會信任你。從理論上說,這並不是新媒體的專利,因為傳統媒體取勝的一個關鍵就是專業化,或者說是職業化,都突出的是專業精神和專業主義。由北京位元組跳動科技有限公司推出的一款基於數據化挖掘的個性化信息推薦引擎——今日頭條,自2012年8月份上線以來,已經累計用戶9000萬以上,成為增長最快的資訊類客戶端。雖然它引起了一些爭議,但是,它也帶給傳統媒體一些有益的思考。頭版頭條本來是報紙的概念,現在已經廣泛使用於新媒體。類似的例子還有新聞觀點化和觀點新聞化的現象,在新媒體時代,這種情況似乎是更容易發生的。讓我們多少有一點看不懂的是,新媒體好像比舊媒體更能促進觀點的進步,並且它彷彿是把觀點變成了新聞,又反過來把新聞變成了觀點。新聞跟帖是一個例子。我們過去經常說現在是觀點新聞時代,實際上,這個時代的真正到來還是因為新媒體。
7、新媒體會代替舊媒體嗎
在當今社會,以智能手機、平板電腦等個人終端代表的新媒體正在迅猛發展,相反,以報紙、廣播、電視為代表的舊媒體呈現的是頹敗之勢。但是,不能以此就說新媒體就會代替舊媒體。新媒體適合現在追求快、新、奇的年輕受眾,新媒體上信息的不斷翻新使人對新媒體的深度、准確性、權威性、含金量不斷產生質疑。而舊媒體則會在未來的時間里不在提供實時信息,轉為深度報道,引導受眾的心理,深度剖析事實的真相,最後要做的就是把當今社會已經倒塌的價值觀重新樹立起來!這些事,新媒體是不會做起來的!所以說未來是一個新媒體和改革後的舊媒體並行的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