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公司想做一個微紀錄片(成都),有什麼好的推薦?
微電影即微型來電影,自是新世紀逐漸興起的電影新類型。具有故事性和可觀賞性。時長從三五分鍾,到三五十分鍾不等。微電影是微時代——網路時代的電影形式,微電影之「微」不僅在於微時長、微製作、微投資,更是同傳統的「大電影」相對應,以其短小、精練、靈活的形式風靡於中國互聯網。微電影作為一種新的藝術傳播形式,創作不受條條框框的束縛。在短短的時間內,拍出每個導演的夢想縮影;每個有光影夢想的創作者,都可以用鏡頭自由地表達這個世界。讓思想者思想,吶喊者吶喊,行動者行動,用微影追求夢想。
微紀錄片道理一樣
其拍攝方式和電影,紀錄片,沒有什麼本質的不同(非凡品度)榮幸為您解答
2、什麼是微電影和微紀錄片,而且怎麼做?
微電影即微型電影,是新世紀逐漸興起的電影新類型。具有故事性和可觀賞性。時長從三五分鍾,到三五十分鍾不等。微電影是微時代——網路時代的電影形式,微電影之「微」不僅在於微時長、微製作、微投資,更是同傳統的「大電影」相對應,以其短小、精練、靈活的形式風靡於中國互聯網。微電影作為一種新的藝術傳播形式,創作不受條條框框的束縛。在短短的時間內,拍出每個導演的夢想縮影;每個有光影夢想的創作者,都可以用鏡頭自由地表達這個世界。讓思想者思想,吶喊者吶喊,行動者行動,用微影追求夢想。
微紀錄片道理一樣
其拍攝方式和電影,紀錄片,沒有什麼本質的不同
3、新媒體紀錄片在拍攝上有什麼特點?
新媒體紀錄片在拍攝上比較真實,可靠及時,而且可信度非常的高,而且自由度也非常高
4、自己拍的微紀錄片(屬於風景類的)可以在國外放映嗎?
當然可以,你只要不在公共場合放映就可以了!
5、【求推薦】近年獲過獎或者比較好的紀錄片或微紀錄片
《高三》中國,2005
本片聚焦中國福建省一所普通中學——武平一版中,記錄了一個山區小權縣城的年輕的學子們瑣碎、重復和瘋狂的高三生活王錦春老師。一首班上學生謝怡輕聲哼唱的《那些花兒》掀開了紀錄片的序幕,也串起了整個高三備考的酸甜苦辣、深厚的同學情,凝結了作為高三學子所有情愫。一本作為獨白,貫穿始終的失去童真的學生日記,將學生們隱藏在機械的近乎麻木的學習生活背後的巨大壓力爆發出來:身為農民的父母,從凌晨5點到晚上8點辛苦勞作,每天的收入僅僅是13元錢,而高三學生一學期的學費是2500元(不包生活和住宿費);自己成績起伏不定,總日惶恐於自己在班上的名次、和同學們的分數比較。
本片紀錄了中國福建省一所普通中學一個高三畢業班的真實生活。高三的生活日復一日,簡單而又沉重,痛苦卻也快樂。
善良嚴厲的班主任,緊張刻苦的尖子生,逃避生活的「差生」,執著愛情的「早戀生」,學生的父母,每個親歷高三的人都有各自的感悟和超越高三的期望。影片的紀錄真實、直白,透過高三生活的紀錄,讓人感到的不僅僅是為理想執著拼搏的浪漫,更有一種如鯁在喉的悲哀。
6、新華社推出微紀錄片《戰貧之路》,這部紀錄片包含了怎樣的歷程?
貧困是困擾了中國人民幾十年的噩夢,在這個噩夢之下,很多的人飢寒交迫,僅僅是生存都遭受到嚴重的威脅。在上個世紀,很多的人因為沒有食物而失去生命。然而這樣的悲劇在那個年代就如同家常便飯一樣,時常會發生。現在的生活早已不再是之前的困窘,在國家的領導下,人民百姓都走向了美好的小康生活。但是,憶苦思甜,曾經的辛酸歷程終究是存在的。所以,作為後代是需要把那些痛苦的往事都記在心中的,時刻以那個時候的苦為警醒,不斷的激勵自己時刻想著前進的道路不斷的奮進。這部紀錄片生活而有形象的相關中展示出了“戰貧之路”的艱辛與苦楚,其中所包含的是中國人民數十年如一日的艱苦付出,那樣的歷程應該永遠的被人銘記。
紀錄片存在的意義就是向觀眾展示出一些曾經真實存在並且發生的事情,過去的事情中都成為了過去,未來還在繼續向著人們走來。前途始終一片光明的,但是路上的光明是不會一直存在的。接下來所走的每一步都是不可以出錯的,而最好的方法就是不斷的在回顧歷史,回顧過去的過程中不斷的進步。戰貧之路所包含的心酸是難以想像的,在那個年代,每個人最基本的溫飽都是一很嚴重的問題。在這部紀錄片中,包含了中國人民前期的貧困,人民百姓以為沒有糧食的窘迫,以及中國共產黨不斷的領導。
一路走來,所有的心酸終究成為了過去。紀錄片所展示的,也僅僅是一部分。戰貧之路,即為戰勝貧困的路程。這個歷程是讓每一個人都充滿了無限的辛酸和難忘的。
7、微紀錄是什麼東西 現在好多微電影 可以更加親民化的 那微紀錄是 微型的紀錄么 那紀錄片的的定義是什麼?
傳統紀錄片主要是真實的東西 以藝術的手段表現出來
而微電影主要就是講述一個故事專 具有戲劇性
微紀屬錄相比傳統紀錄片而言,微紀錄片更專注於在有限的時間內傳達最有價值的信息,而後通過豐富的輸出終端滲透傳播,信息可以更快速的傳播擴散,以滿足當前用戶需求碎片化的特性。
8、如何把紀錄片微紀錄片這些作品放在新媒體平台發揚光大?
首先應該做到在新媒體平台上的大力推廣,打開用戶的知名度和認可度,對其進行宣傳,鼓勵更多的普通網民通過比賽參與其中,望樓主採納。
9、新媒體環境下,紀錄片的創作哪些方面發生了改變
經典新聞傳播理論對推動人類傳播的發展起到了積極的指導作用,在新的傳播環境下,新聞傳播理論受到了挑戰。網路媒體的普及使傳播環境發生了裂變,一些適用於傳統媒體的理論在網路時代依然適用,但是也有不少理論不能適應新的環境,發生了新的變化。議程設置理論是傳播學效果研究的經典理論,本文探討議程設置理論在新的媒體環境下的變化。
議程設置理論概述
議程設置理論的基本思想最初來自於美國新聞工作者沃特·李普曼。早在20世紀20年代,李普曼就提出,大眾傳媒的報道活動是一種營造「擬態環境」的活動。「擬態環境」是指存在於我們頭腦中的關於世界的看法,與現實相比,這種看法總是不完整的,並且通常是不準確的。①這種「擬態環境」是由媒體設置而形成的。他認為,我們的行為是對這個「擬態環境」的反應,而並非對真實環境的反應,我們只能看見媒體所反映的現實,這成為議程設置理論的思想發端。1972年和1976年,美國傳播學者麥庫姆斯和唐納德·肖在總統競選研究中,通過定量研究證實了這一理論假說,他們的研究標志著議程設置理論的誕生,為傳播效果研究開辟了新的視野。
隨後,有眾多傳播學者對此作了進一步研究,使這一理論得到了很大的發展。我國學者郭慶光在其《傳播學教程》中對議程設置理論這樣表述:大眾傳播具有一種為公眾設置「議事日程」的功能,傳媒的新聞報道和信息傳播活動以賦予各種「議題」不同程度的顯著性的方式,影響著人們對周圍大事及其重要性的判斷。②如今,在網路日益普及的背景下,麥克盧漢所預言的「地球村」時代已經到來。網路中多元的傳播方式和傳播權的泛化,使受眾的自主性和互動性大大增強,使傳統媒體中議程設置理論的基礎被打破,新的傳播模式中議程設置理論發生了改變。
新的媒體環境下議程設置理論的變化
隨著實證研究和理論探討的展開,「議程設置功能」的有關概念也不斷趨於細致化和明確化。議程設置理論到底發生了哪些變化,這是廣受關注的話題。在新的媒體環境下,議程設置理論主要在以下幾方面發生了變化或得到了修正。
受眾的地位改變,議題設置主體發生變化
傳統傳播過程中的受眾總是被動地接收媒體提供的新聞信息,無法同媒體進行平等的交流與對話,他們只能在媒體為之設置的議題中挑選和接收信息。而在新媒體時代,網路傳播釋放了受眾參與信息傳播的主動性,他們可以根據自己的愛好和需要來挑選新聞信息,或發表自己的看法。互聯網因其網路分布式傳播模式,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媒體的控制權,能實現傳者與受者的互動雙向交流,公眾和媒體成為議程設置的共同主體。
新媒體時代,議程設置主體也表現出一些新的特點:首先,議程設置主體呈現出多元化趨勢。其次,議程設置主體地位具有平等性,不同的議程設置主體間呈現互動交叉性。③這就是新聞傳播領域出現的「二重議程設置」現象,即在傳統的主流媒體的「議程設置」之外又出現了 「網民議程設置」,使原先「沉默的大多數」不僅不再沉默,而且積極參與到社會議題的討論中來。
2.公眾的自我議程設置出現,個人議題更易轉化為公共議題
在新媒體時代,公眾議題是自我形成,而不是設置形成的。公眾議題形成的過程或方式也變得很簡單,那就是「互動」,公眾在互動中選擇哪些事情或議題是重要的。網路時代公眾自我議程設置功能的實現,是對「議程設置」理論內涵的補充和延伸。如果公眾自我設置議程引發社會普遍關注,那麼這一議程就會進入傳統媒體的議程范圍,在網路傳播中,某一網民自我設置議程如果能很快引起大量網民關注,也就會很快引起傳統媒體的關注。④傳統媒體關注後又會很快轉化為公共議題。總之,個人議題更加容易轉化為公共議題,網民成為許多議題的第一設置者,經過網民的激烈討論互動以及各大媒體的轉載和重新設計,最後上升為人人皆知的熱門議題。
3.傳統媒體的議程設置功能弱化,網路媒體增強了議程設置的時效性
網路媒體改變了網民的思維方式、信息接收方式,實現了從下向上的傳播,不僅可以放大一些重要新聞的影響力,也會弱化傳統媒體的議程設置功能。有些議題可能是傳統媒體比較關注的問題,但如果網路媒體不予重視,傳統媒體議程設置的影響力就會弱化。
另一方面,網路媒體增強了議程設置的時效性。根據心理學中的「首因效應」,人們在接受外部信息時往往更相信第一次看到、聽到的情況。網路媒體的快捷性等優勢,使它可以在突發事件發生時隨時隨地發布消息。比如,在溫州動車事故等突發事件發生後,等自媒體就同步直播事件的進展,在第一時間為公眾設置議題。因此,新聞時效性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媒體對公眾議程的設置能力。
4.媒體間的議程設置進一步發展
議程設置不僅存在於媒體與公眾、媒體與之間,同時,不同的媒體之間也存在著議程設置。在網路媒體出現以前,傳統媒體一直是公共議題的設置者,並且引導著公共輿論。然而,由於互聯網的低門檻、信息發布的自主性和互動性強等特點,每一位網民都可以成為議程設置者。一旦網民設置的議題被廣泛關注和討論,該議題的重要性和顯著性就會大大提升,很快傳統媒體就會將這一網路議題引用過來,進行深入討論。凡是引起社會各界廣泛關注的重大議題,都存在著傳統媒體和網路媒體積極互動的現象。比如在2012年的寧波PX事件中,由於網民對這一問題的爭議以及意見領袖在上的助力,使該議題在網路上被迅速擴散和傳播,隨後傳統媒體相繼跟進報道,最終促成了事件的解決。另一方面,一些強勢媒體的報道也會對一些小媒體的報道產生影響,比如人民日報及中央電視台側重於報道哪些方面的新聞,各省、市媒體就會以此為導向來組織相關新聞報道。
結 語
互聯網的出現對傳統媒體產生了強有力的沖擊和影響,也因此為議程設置理論研究提供了新視角。新媒體的出現也促使傳統的議程設置理論發生了變化。大眾媒體議程設置的功能沒有終結,但的確在弱化,而社會生活並未因此就失去了議程的設置,各種議題仍然在公眾中不斷地傳播著。正如麥庫姆斯所言:「不可否認,網際網路的確會帶來新聞媒介議程設置效果上的一些變化,但在目前看來,這些變化僅僅是某種程度上的變化,細節上的變化,而不是議程設置本質上的變化。」⑤
注釋:
①【美】麥庫姆斯著,郭鎮之 徐培喜譯:《議程設置:大眾媒介與輿論》,北京大學,2008年9月版,第24頁
②劉德傑:《網路傳播中的「議程設置」探析》,《新聞窗》,2009年第4期,第88頁
③徐春霞:《新媒體時代的議程設置「主體」分析》,《新聞窗》,2009年第6期,第77頁
④谷頻:《網路傳播的議程設置功能》,《軍事記者》,2004年第11期,第48頁
⑤董文娜:《網路時代議程設置理論的新變化》,《青年記者》,2010年2月下,第37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