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新媒體 > 新媒體對教學的運用

新媒體對教學的運用

發布時間:2021-03-09 13:50:52

1、新媒體及其在教學中有哪些應用和應用前景

據前瞻產業研究院《中國新媒體行業市場前瞻與投資規劃分析報告》顯示,隨著現代化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新型電教媒體就像雨後春筍一樣層出不窮,而合理和適時地運用傳統的教學媒體,也是優化課堂教學結構。電化教育是促進學校教學改革,提高教學質量的有效途徑和方法,是實現教育現代化的主要內容。我認為在語文教學中恰當的運用電化教學手段輔助教學,可以優化課堂教學,對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提高學生的參與度,培養學生獨立自主的創作能力是有效的。
其實電化教學有很多優點,已在教育教學中得到廣泛的運用。全面推進素質教育是我國教育事業的一場深刻變革,是一項事關全局,影響深遠,涉及面較廣的系統工程,在教育一線工作的教師,應以語文課堂教學為主要的陣地,充分發揮主渠道是作用。深化教改,優化課堂教學,教師也應當把電化教學手段,看作是教學改革的當務之急,千方百計地運用好信息教學手段,促進學生身心全面發展,以便提高教育教學質量。

2、新技術和新媒體在教育領域的應用方式有哪些

隨著新媒體、新技術的迅猛發展和普及,運用新媒體、新技術進行教育教學已經在很多學校廣泛應用,這對於轉變傳統教育思想觀念,促進教學模式、教學體系、教學內容和教育教學方法的改革;加速教育手段的現代化;對於實施素質教育,有效地減輕學生課業負擔,激發學習興趣,真正地改變傳統教育的單調模式,使樂學落到實處;促進基礎教育的改革和發展,全面提高教育教學質量和效益,都具有重要的意義。
一、更新教育觀念、強化創新意識、有較強的整合能力
課程的改革,強調了學生自主參與和合作學習。新媒體、新技術是以網路技術作為學習工具,為學生提供了豐富的學習資源。學生利用網路技術收集、處理、交流進行探討學習,從而獲取知識,這種學習模式突出了以學生為主體,強調了學生自主參與學習,真正突破了以教師為中心的教學模式。
新課程背景下,更新教育觀念是每一個教師不可忽視的問題。要強化創新意識。面對世界科技飛速發展的挑戰,我們必須把增強民族創新精神提到關系中華民族興衰存亡的高度來認識。教育在培育創新精神和培養創造型人材方面肩負著特殊的使命。我們的教師也要不斷地創新,如果教師缺乏創造性思維,將失去學科的靈魂和動力,特別是在信息技術背景下的學習,保持旺盛的創新能力與實踐能力顯得尤為重要。網路信息技術環境下的學習是一個全新理念的課程,它以計算機軟硬體技術的基本知識與基本技能為教學基礎、又延伸到通信、網路技術等高科技的綜合應用技能教學,需要知識性與技能性很強的整合能力,現代信息技術以提供大容量教育信息載體為特徵,擔負著開拓視野、搜索資料、整合知識、培養創新精神和創造能力等功能。這其中,教師素質是關鍵要素。教師整合能力是信息技術發揮應有作用的前提。因此,在新的教學環境中,教師應該掌握現代信息技術基本知識和技能。
二、用新媒體、新技術優化課堂教學、提高課堂效率和教學質量
新媒體、新技術在教學中的使用,可以提高教學媒體的展示力和交互性,極大地豐富了教學內容的呈現方式。教師經過精心准備,運用先進手段,創作出嚴謹而豐富的電子課件,其目的就是將它應用於教學,從而優化課堂教學。在這樣的教學中,教師不必像以前那樣,攜帶地球儀、三角板、等繁瑣的教具,而是藉助電腦、投影儀、電子白板等先進的電腦多媒體工具向學生展示圖、文、聲、像相結合的電子課件,充分發揮多媒體網路的功能,可優化課堂教學的信息傳遞結構、學生認識結構、課堂時間結構、師生活動結構等。豐富、生動的多媒體課件的靈活運用,能夠極大地激發學生的興趣,引發學生探究的慾望。新媒體、新技術全方位刺激,使人腦左右協調發展,增強記憶力,學習的效率明顯提高。使學習氛圍輕松、愉快。通過多媒體網路的科學運用,可全面優化課堂教學,提高課堂效率和教學質量。
三、依託區域網豐富校園網達到資源共享,進一步服務教學
學校應該重視校園網資源庫的建設,專人負責,統籌規劃。並安排熟悉計算機操作和網路維護的教師專門負責本校校園網教育資源庫的建設與維護。學校應該調動教師和學生的積極性,鼓勵教師搜索和整理網上的教育資源,利用城域網的資源進行本校教育資源庫的建設。教師可以把自己搜集到的適合教學的資源進行合理分類,同時教師應該將已有的課件、音頻資源、視頻資源、圖片資源通過非線性音視頻編輯系統、掃描儀、數碼相機等對其進行加工和改造,使之成為學校教育資源信息的重要來源。學生可以上網快速地獲取豐富的信息資料,有目的地處理信息,有利於培養學生的探索、創新意識,有利於學生開展主動的探索型的學習活動。
四、培養學生對計算機運用能力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運用新媒體、新技術進行教學,首先必須讓學生學會使用計算機,會將計算機作為一種學習的工具,運用於學科學習,學會對知識和信息進行檢索,從而達到自主學習,而不是學會計算機的所有知識。體現計算機是幫助學生開闊視野,增加知識的好幫手。真正是「秀才不出門,能知天下事」 ,使學生變被動學知識為主動汲取知識。學校利用網路教室多提供讓學生操作計算機的機會。利用計算機輔助教學的同時要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讓學生盡可能多的自己操作計算機,這樣,他們才覺得學到的是自己迫切知道的知識,是自己學到的,而不是教師「灌輸」的,學生學起來會更加積極,記得也更牢固。同時,這樣還可以縮短反饋的周期,發現問題可以及時補救。
總之,教師應當充分認識到新媒體、新技術在教育教學中的功能和作用,要建立教育、教學信息資源庫,大力整合網上資源,實現資源共享。自覺地在教育教學活動中有效地運用新媒體、新技術,從實際出發,加大新媒體、新技術在教育教學中的應用,探索規律,啟發思維,提高教學質量,促進教學改革!

3、談談新媒體技術的引入對教育教學產生了哪些影響

新媒體對教育傳播模式構成要素的影響
按照香農—韋弗傳播模式,典型的傳統教育傳播過程包括信源(教師)、編碼(教授)、信道(通道)、解碼(學習)、信宿(學生)、干擾和反饋七個組成要素。新媒體通過對傳播模式構成的各個要素產生影響,進而影響教育傳播過程。1.新媒體對信源(教師)的影響傳統上,教師的工作就是用大量所謂「真實的」知識去「填充」學生的頭腦①。根據美國社會心理學家庫爾特•盧因的觀點,在群體傳播的過程中,存在著一些信息的把關人。只有符合群體規范或把關人價值標準的信息內容才能進入傳播渠道②。在教育傳播領域,教師即教育傳播過程中的「把關人」,他們將符合特定價值觀的經驗、知識和情感等通過教與學過程傳遞給學生。在這一過程中,學生被動參與接受教師「把關」知識的過程,因此對教師依賴比較強(見圖2)。新媒體所具有的數字化、網路化特徵改變了學生獲取知識時對教師的依賴。學生和教師具有同等的機會面對知識。有時候學生所接觸的知識教師都不一定熟悉。因此,新媒體時代的教師不再扮演「把關人」的角色,轉而成為學生學習的幫助者、引導者和促進者。新媒體促使教師角色發生了轉變(見圖3)。新媒體對教師的影響是巨大的。在過去的十年中誕生了許多新的教育理念和教學模式以適應這種變化,如21世紀技能標准,21世紀的學習、教育技術能力標准(學生、教師),知識建構,基於項目的學習,研究性學習等。21世紀的教師需要在教學實踐中應用這些理念和模式。2.新媒體對信宿(學生)的影響傳統教育中學生被視為等待填充的「容器」,他們會無條件地接受教師認為重要的東西。因此,學生學習通常是被動的和機械的。新媒體技術為個體參與傳播過程提供了一個雙向通道,學生在該過程中既是教學信息的接受者,同時也是信息的發布者。學習者個體因此可以主動參與到教育傳播活動中。情境認知理論認為,學習是通過個體參與實現的,是一個與學習夥伴共同創設(co-constitutive)的過程。該過程的參與者會通過相互之間的合作與溝通而發生改變或轉化①。因為新媒體,使學生與他人一起形成、發展和創造關於某一事物的共同知識和符合情境的個體知識,學生也從一個從被動的知識消費者轉變成為主動的知識創造者。新媒體促使學生主動參與到教與學活動中。學生在接受信息的同時,能夠及時、自由地進行自我表達,與他人(包括教師、專家、同學等)分享觀點,接受他人的判斷、評價,保持與他人的持續對話。在對話與交流過程中,學生可以實現對知識的深層理解。此外,由於新媒體的數字化和互動性特徵,學生可以不受時空限制地獲取各種信息,實現按需學習,及時得到教師指導或學習支架的支持。通過直接嵌入學習資源的互動提示、實時或虛擬的幫助策略模型的引導,學習者可以實現不間斷學習。新媒體對學生的影響可以概括為:支持和尊重學生的學習興趣、需求、想像力和求知慾;學生在參與式學習過程中將承擔更多學習責任;傳統教學中學生的角色、學習方式等將發生改變。3.新媒體對教育信息的影響教育信息一般指教育內容,包括知識、技能、思想、觀念等。通常情況下,教育信息以多種呈現方式蘊藏在載體中,如教科書、模型、掛圖等。傳統教育中的教學信息具有穩定性、結構化、組織化、專門性等特點,被知識精英所壟斷。獲取知識的途徑需要通過教師教、學生學的單向模式。傳統教育基本上是圍繞教科書上的教育信息進行。而當今社會,知識更新周期變短,對許多學科而言,知識的關聯性和時代性的預期值,已經從幾年和幾十年的周期降低到現在的幾個月和幾年②(P67),剛印到書本上的知識很可能就已經過時。教科書的知識內容一般很難保證及時更新,但是新媒體的應用能夠有效緩解傳統的紙質教材面對知識迅速貶值帶來的挑戰,因為相對於教科書從編撰到出版所需的時間跨度,終端用戶有時只需花費幾分鍾就能製作和傳播信息。新媒體拓展了信息傳播通道,提供了多樣化的信息來源,如數字圖書館、可分析的真實世界數據以及連接其他能夠提供信息、反饋和經驗的人等③(P7),讓人們置身於信息海洋中,可供選擇和獲取信息的范圍變得越來越寬泛。新媒體為信息傳播帶來的這種變化,為信息聯通、重組和再造創造了條件。在新媒體的支持下,學生除了接受課堂上教師講授的知識外,還可以獲取博客、開放式課程、網路資源庫等方面的知識,為學生實現對知識的加工提供了便利,促使信息呈現出活躍的、快速發展的和生成性的等新型特徵。新媒體在教育領域的應用改變了教育信息的創造、傳播、分享和利用空間,促使參與者之間實現共同創造,並發展和形成了信息的雙向溝通模式。4.新媒體對教育傳播模式的影響基於講授主義的傳統教學模式是20世紀學校教育的主要模式。而在信息社會里,這種由教師將知識傳遞給學生的教育模式已經無法滿足個人職業終身發展所需要的知識。學生的學習不僅僅是接受新知識和新觀點,而且是一個持續性的、探索性的和支持性的過程②(P40)。教學的重心從勤奮操練和練習轉向關注學習者對知識的理解和運用上③(P1)。社會發展需要能夠反映新型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的教育傳播模式。新媒體為新型教育傳播模式的構建提供了理想的物質基礎和技術保障。新媒體可以促進學生參與教學信息的傳播和反饋過程,傳統教學中教師與學生之間控制與被控制的關系被民主式的平等對話關系所替代,單向、線性的教學過程轉變為互動、非線性教學。在新媒體創設的環境中,教師和學生通過一對一、一對多、多對多的交流、討論、協商或探究活動,彼此了解和熟悉對方的思想和觀點,共同完成知識的創造和分享。這一過程與現代社會的知識觀一致。由於現代社會中新知識不斷衍生,人們已經難以完全擁有知識產品、並且完好無損地存儲在個體頭腦中,而應該「把它存儲在朋友那裡或技術中」①(P45),當需要的時候才去搜尋和獲取它。通過保持持續的對話關系,在解決問題或者完成任務的過程中能夠知道「誰會提供幫助」①(P13)。教師和學生在教學中只有保持對話關系,才能保證教學真正順利、有效地進行。由新媒體所帶來的海量信息通過不同的表徵形式(如文本、視頻、圖片或錄像等),擴充、表現和闡述知識的內部多樣性,實現傳遞思想、觀念、情感、信息和知識的目的,以滿足具有不同學習能力和學習風格的學生個性發展要求。新媒體支持的教育傳播模式可以滿足學生的不同需求,如喜歡多感官通道的學生可以選擇多媒體組合方式呈現教學信息而學習;視覺型學習者可以利用圖片、圖表、錄像、試驗演示的觀察而學習。學生可以在物理的、虛擬的或者混合的多樣化學習環境中進行各種新型學習方式的學習,如基於資源的、基於探究的或者基於項目的學習等。新媒體支持學生提供學習反饋、獲得適應性幫助和支持,有利於教師根據學生的具體情況提供及時診斷和指導。因此,基於新媒體的學習能夠有效改善傳統教育中反饋缺乏或者滯後的現象。教師不是簡單地把知識傳遞給學習者,而是針對不同的學習者,設計、管理和維持以學生為中心的、多維度的學習環境。教師成為學生學習的促進者和幫助者,以保證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及時得到必要的學習支架或學習補救②。因此,新媒體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促使學生更加主動地參與到學習過程中,成為學習的主人。教育傳播模式本質上是動態的、有機的和發展的。作為一個開放系統,教育傳播模式會根據不同的文化、技術和社會環境而發生相應變化。新媒體在教育領域中的應用改變了教育傳播過程中基本要素內涵及其彼此之間的關系,促使教育的傳播模式從以教師為中心的模式逐漸向以學生為中心的傳播模式轉變(見表1)。
技術通常會伴隨社會的進步而發展。新的技術層出不窮,會對教育造成持續性或者革命性的影響。新媒體的出現讓人們參與到一個更具互動性、以共同體為基礎的世界中,為我們共享經驗和探索知識創造了新的可能性,為變革和創新教育傳播模式注入了新的生機。隨著新媒體的應用,教育傳播模式呈現出從以教師為中心的模式逐漸向以學生為中心的模式轉變,並且呈現出互動性、非線性和數字化的特徵。同時,新媒體也讓教育面臨新一輪的挑戰。選擇的多樣性可能會造成學生選擇的無所適從感,並面臨諸多新的問題,包括如何在海量信息中選擇和組織有價值的信息,如何通過新媒體與他人建立、維持各種關系和身份以滿足個體的需要等。教師需要思考在新媒體參與構建的新型教學環境中如何重新定位、如何調整教學策略以便有效地應用新媒體技術。新媒體給教育傳播帶來的機遇和挑戰,必將促進教育傳播模式進一步完善和發展。

4、如何將新技術新媒體的教學方式融

「興趣是學習之母」,沒有興趣是學不好的。因為有興趣,學生就會產生積極的情緒;為滿足好奇心,學生就要看、要聽、要想、要問,思維也被激活。教師精心設計教學,就是要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並在成功的體驗中使學生的興趣收到保護和激勵。教師要善於通過各種手段,找准教學的切入口,誘發學生的求知慾。

5、如何使用新媒體助力教學中難點的突出

現代社會是是一個技術和媒體的時代,這就要求我們數學老師從學科教學的角度出發,研究如何使用新技術新媒體幫助自身的教學,在教學過程中有效地運用技術和媒體,創設具有豐富性、挑戰性和開放性的信息化學習環境。為學生的發展提供更為寬廣、有彈性且具有創意的學習空間,滿足學生求知慾望,增強內部學習動力,把學習過程中的發現、探究、研究、合作等認知活動凸現出來,讓學生在自主探索的過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數學知識與技能、數學思想和方法。促進學生在交流、應用數量、改進數學學習及問題解決等關鍵性能力的發展。
一、新技術新媒體在課堂應用的理論基礎
經驗之塔——從具體到抽象的連續體
在教學媒體的具體性和教學時間限制之間尋找平衡,是教師一直面對的決策難題。心理學家埃德加﹒戴爾設計了「經驗之塔」。圖(1)形象地表示經驗之塔自底向上,媒體表達越來越抽象,表達的信息越來越濃縮,呈現信息的時間越來越少。戴爾認為,直接與客觀事物接觸、對客觀事物的直接觀察固然可以獲得學習所必需的具體經驗,但也必將耗費大量的時間與精力,且可能由於時空限制使許多具體經驗無法獲取。戴爾建議,考慮到教學成本和時間成本,利用技術媒體可以克服這一困難,教學媒體所提供的"替代的經驗",是學習者方便地獲取直接經驗的有效途徑。而且由於媒體的簡化、純化和突出作用,使學習者不會陷於真實事物的復雜性干擾學生的注意力,從而使學習者能夠更准確地認識客觀事物,獲得同現實較為一致的經驗。利用教學媒體獲得具體經驗,是學習者獲取直接經驗的重要途徑,對學習者的認知過程有重要作用[2]。
圖(1)
二、新技術新媒體在數學課堂的應用
2、1創設情景,激發學習興趣
在數學教學中,把數學知識放在一個生動、活潑的情境中去學習,更容易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而教學媒體可展示優美的圖像、動聽的音樂、有趣的動畫,引起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啟迪思維,激發學生的好奇心、發現欲,產生認知沖突,使每一位學生都處於積極的思維狀態。
例如,在教學「分數大小的比較」時,我在課堂上就用教學媒體播放唐僧師徒三人這天來到一個地方,天氣很熱,豬八戒自告奮勇去找水,一會兒,只見他拿了一個西瓜回來。孫悟空拿過來,對八戒說:「你今天表現不錯,分你多些,分你三分之一吧?」八戒說:「猴哥,我要吃四分之一!不,更多!要八分之一!」 孫悟空高興地說:「好!好!好!那你吃十分之一吧!」可是當八戒拿到分的西瓜,他直叫後悔,可急也沒用啦!他已經快說不出話來了。聰明的同學們,你們知道這是怎麼回事嗎?課堂上用計算機創設了小學生們耳熟能詳的西遊記人物故事的虛擬情景,一下子就把學生的注意力吸引住了,在提出了具有思考性的問題後,學生們陷入了思考,主動接近課題——分數大小的比較,使課堂上每一位學生都處於積極的思維狀態。
2、2理解概念,加強辨析能力
數學概念離不開抽象及嚴謹的數學語言表述,而抽象與嚴謹正是學生疏遠數學的原因。為了使學生充分把握概念,利用教學技術的形、色、動的特點,充分理解數學概念,由於教學媒體展示了生動形象的知識發生過程,縮短了數學與學生的距離,有助於促進對數學的深化認識。
在教學「軸對稱圖形」時,我利用多媒體將一幅不完整圖形出示給學生,讓學生觀察到原圖形的一半,並結合生活經驗猜測完整的圖是什麼,接著利用多媒體呈現另外多幅帶有編號、大小不一的這些圖形的另一半,讓學生選擇這些圖形的另一半的序號,並用多媒體驗證,潛在幫助學生明確對稱要大小相等,即完全重合,然後向學生聲明這些都是軸對稱圖形。
2、3揭示規律,把握知識本質
在引導學生對數學知識進行概括的過程中,運用教學媒體動態演示,形象地揭示知識的生成過程,化抽象為具體,變理性為感性,直觀地揭示內在規律,學生在參與中,藉助觀察和比較,能更深刻把握知識本質。
在教學「軸對稱圖形」時,我利用教學媒體播放剪紙動畫要領,讓學生嘗試用對折剪法剪出精美的剪紙。在學生展示自己通過動手實踐得到的作品的交流活動中,教師認真傾聽小組的匯報內容,及時跟進,抓住關鍵的、重要的、錯誤的地方,提出疑問,以引發全班進行深層次地思考,讓學生總結軸對稱圖形的概念,形成「對稱圖形」和「對稱軸」的概念,知識難點就迎刃而解。
2、4鞏固知識,促進數學思維
數學知識的掌握、技能的形成、智力的開發、能力的培養,以及良好的學風的養成,必須通過一定量的練習才能實現。互動式的多媒體練習課件就能以其圖、文、聲、像並茂的優勢發揮其作用,它能使練習、復習等環節輕松、愉快,能使學生在練習過程中始終保持興奮、渴求上進的心理狀態,使他們覺得學習數學是一件在玩中學的有趣的事[3]。因此,在教學中,應廣泛藉助教學技術為學生提供更多的練習素材,更多的練習和表現自己能力與成就的機會。同時,也為教師提供及時獲得學生准確、真實的學習成效和學習態度及反饋信息的方法和途徑。
2、5激發情感、體驗學習數學的快樂
在教學過程中,學生的情感、態度、價值觀等方面的發展並不是學到一些具體的概念、公式、法則以後就能自然形成,它是貫穿在整個教學過程中。針對學習目標,肯定學生的學習成效,讓學生體驗成功,使學生對自己的發展產生新的內驅力。現代教育技術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可能。
例如,在講「統計與可能性」前,我提前布置學生統計自家每天丟棄垃圾的數量。課堂上小組討論展示,展示包含數據收集以及如何用圖形表示統計數據等,接著播放一段關於環境污染的錄像片,學生通過觀看錄像,意識到目前環境污染已相當嚴重,體會塑料垃圾對人類生活產生的危害,形成環保意識,養成環保的行為習慣,讓學生的感官主動投入、情感自然捲入、思維積極參與,並真實地感受到生命成長的快樂,使課堂教學成為師生愉快的精神享受。
三、新技術新媒體促進數學課堂教學的收獲
在數學課堂教學中,新技術新媒體支持學生的學習,充當學生的「智力夥伴」。學生利用技術學習,技術為學生營造了一個學習環境,使他們可以全身心地投入到學習活動中,培養他們的認知學習策略和批判思維能力,引導學生更多地關注實際生活中的問題,對三年級學生數學教學的實證研究表明,新媒體新技術無論是在深度上還是廣度上都能夠加深學生的認識,對學生的成績有著積極的促進作用[4]。美國James Kulik和他的同事所做的研究綜述表明,總的來看,與傳統教學相比,計算機輔助教學可以把學生的成績提高10到18個百分點[5]。另外,隨著新技術新媒體進入課堂,教師從信息的提供者變成了各類學習資源的協調者,教師可以幫助學生從多種信息源中尋找、處理合適的內容。由於展示信息的任務交給了各類媒體,教師可以自由地與個別學生,或者小組一起工作,充當促進者、管理者、顧問、和激勵者的角色。在數學課堂上,教師將越來越像是「站在旁邊的引導者」,而不是「講台上的聖賢」。
四、一些要考慮的問題
4.1強調直觀演示,忽略思維形成
新技術新媒體有著普通教學難以比擬的優勢,但需要考慮的是僅僅追求豐富多彩的視聽和動畫效果,而忽略了學生的注意規律,導致學生注意力的最終落點不在知識上而在媒體方面,這種數學教學徒增冗餘刺激,對學生的學習造成干擾。小學階段的數學不僅要讓使學生掌握必需的教學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更重要的是發展學生抽象思維和推理能力。因此,如何更好地設計與教學對象年齡特徵相符合的教學媒體,尤其是對那些還處於感性認識層面的小學生,這是新技術新媒體今後要深入研究的方向與重點。
4.2過分注重形式,忽視教學實質
新技術新媒體在數學課堂中的應用絕不是簡單地使它成為一種游離於教學過程之外的硬體或設施建設,更不能用新技術新媒體把教科書搬到屏幕和網路上,那樣只是強化了從前灌輸知識和標准化考試的教學模式,變「人灌」為「電灌」或「人灌+電灌」,這種濫用新技術新媒體,只注重表面形式,並沒有體現出技術媒體的優勢和整合的內涵,偏離了教學實質。
4.3瀏覽漫無邊際,缺乏有序監控
很多學習和網路有關,尤其是在網上開展自主學習的時候。教師希望學生查找跟內容相關的信息,而學生卻瀏覽著無關的網頁;有的瀏覽了很多網頁,交流卻又只言片語;有的搜索到了很多有用的信息資料,卻又疏於整理,不能為自己所用。因此,加強學生的自我評價與反饋,對學習者適應網路學習環境起著關鍵作用,教師和家長必須對學生使用網路的行為進行監督,以確保他們的行為是適當的,並阻止他們瀏覽不良信息。

6、新媒體會對未來的教育教學帶來怎樣的變化

一:教育範式正在向包括在線學習、混合學習和協作學習的模式轉型。
二:社交媒體正在日益改變人們溝通、發表觀點及信息、人際交往的方式。
三:開放性——開放內容、開放數據、開放資源等概念,以及數據和信息的透明度與易獲取的理念——正在成為一種新的價值觀。
四:隨著技術成本的降低和基層學區採取更為開放的就學政策,如今學生攜帶自己的移動設備上學的現象日益普遍。
五:學生通過互聯網獲得海量信息資源和廣泛的人際交流機會這一發展趨勢,促使我們重新思考教育者自身的角色。

7、新媒體新技術在教學中的應用

教學中的應用
教學的「基本」的要素,大體有三:一是學生;二是教師;三是課程資源(或稱之為「教學資源」、「教學內容」)。以前人們往往重視教師的講授,或者重視學生的自主學習;殊不知無論教師的講授,還是學生的自主學習,其最終的效果取決於課程資源。

8、新媒體技術在教育教學上有哪些新應用

隨著新媒體、新技術的迅猛發展和普及,運用新媒體、新技術進行教育教學已經在很多學校廣泛應用,這對於轉變傳統教育思想觀念,促進教學模式、教學體系、教學內容和教育教學方法的改革;加速教育手段的現代化;對於實施素質教育,有效地減輕學生課業負擔,激發學習興趣,真正地改變傳統教育的單調模式,使樂學落到實處;促進基礎教育的改革和發展,全面提高教育教學質量和效益,都具有重要的意義。
一、更新教育觀念、強化創新意識、有較強的整合能力
課程的改革,強調了學生自主參與和合作學習。新媒體、新技術是以網路技術作為學習工具,為學生提供了豐富的學習資源。學生利用網路技術收集、處理、交流進行探討學習,從而獲取知識,這種學習模式突出了以學生為主體,強調了學生自主參與學習,真正突破了以教師為中心的教學模式。
新課程背景下,更新教育觀念是每一個教師不可忽視的問題。要強化創新意識。面對世界科技飛速發展的挑戰,我們必須把增強民族創新精神提到關系中華民族興衰存亡的高度來認識。教育在培育創新精神和培養創造型人材方面肩負著特殊的使命。我們的教師也要不斷地創新,如果教師缺乏創造性思維,將失去學科的靈魂和動力,特別是在信息技術背景下的學習,保持旺盛的創新能力與實踐能力顯得尤為重要。網路信息技術環境下的學習是一個全新理念的課程,它以計算機軟硬體技術的基本知識與基本技能為教學基礎、又延伸到通信、網路技術等高科技的綜合應用技能教學,需要知識性與技能性很強的整合能力,現代信息技術以提供大容量教育信息載體為特徵,擔負著開拓視野、搜索資料、整合知識、培養創新精神和創造能力等功能。這其中,教師素質是關鍵要素。教師整合能力是信息技術發揮應有作用的前提。因此,在新的教學環境中,教師應該掌握現代信息技術基本知識和技能。
二、用新媒體、新技術優化課堂教學、提高課堂效率和教學質量
新媒體、新技術在教學中的使用,可以提高教學媒體的展示力和交互性,極大地豐富了教學內容的呈現方式。教師經過精心准備,運用先進手段,創作出嚴謹而豐富的電子課件,其目的就是將它應用於教學,從而優化課堂教學。在這樣的教學中,教師不必像以前那樣,攜帶地球儀、三角板、等繁瑣的教具,而是藉助電腦、投影儀、電子白板等先進的電腦多媒體工具向學生展示圖、文、聲、像相結合的電子課件,充分發揮多媒體網路的功能,可優化課堂教學的信息傳遞結構、學生認識結構、課堂時間結構、師生活動結構等。豐富、生動的多媒體課件的靈活運用,能夠極大地激發學生的興趣,引發學生探究的慾望。新媒體、新技術全方位刺激,使人腦左右協調發展,增強記憶力,學習的效率明顯提高。使學習氛圍輕松、愉快。通過多媒體網路的科學運用,可全面優化課堂教學,提高課堂效率和教學質量。
三、依託區域網豐富校園網達到資源共享,進一步服務教學
學校應該重視校園網資源庫的建設,專人負責,統籌規劃。並安排熟悉計算機操作和網路維護的教師專門負責本校校園網教育資源庫的建設與維護。學校應該調動教師和學生的積極性,鼓勵教師搜索和整理網上的教育資源,利用城域網的資源進行本校教育資源庫的建設。教師可以把自己搜集到的適合教學的資源進行合理分類,同時教師應該將已有的課件、音頻資源、視頻資源、圖片資源通過非線性音視頻編輯系統、掃描儀、數碼相機等對其進行加工和改造,使之成為學校教育資源信息的重要來源。學生可以上網快速地獲取豐富的信息資料,有目的地處理信息,有利於培養學生的探索、創新意識,有利於學生開展主動的探索型的學習活動。
四、培養學生對計算機運用能力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運用新媒體、新技術進行教學,首先必須讓學生學會使用計算機,會將計算機作為一種學習的工具,運用於學科學習,學會對知識和信息進行檢索,從而達到自主學習,而不是學會計算機的所有知識。體現計算機是幫助學生開闊視野,增加知識的好幫手。真正是「秀才不出門,能知天下事」 ,使學生變被動學知識為主動汲取知識。學校利用網路教室多提供讓學生操作計算機的機會。利用計算機輔助教學的同時要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讓學生盡可能多的自己操作計算機,這樣,他們才覺得學到的是自己迫切知道的知識,是自己學到的,而不是教師「灌輸」的,學生學起來會更加積極,記得也更牢固。同時,這樣還可以縮短反饋的周期,發現問題可以及時補救。
總之,教師應當充分認識到新媒體、新技術在教育教學中的功能和作用,要建立教育、教學信息資源庫,大力整合網上資源,實現資源共享。自覺地在教育教學活動中有效地運用新媒體、新技術,從實際出發,加大新媒體、新技術在教育教學中的應用,探索規律,啟發思維,提高教學質量,促進教學改革!

與新媒體對教學的運用相關的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