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短視頻製作的報價標準是什麼?
短視頻的標準是按「秒」來計算的。
一般短視頻製作需要10-60S左右,每秒約是100元。全道文化通常來說,整支短視頻製作下來在的費用是在1千-1萬不等。
2、電商短視頻作用有哪些?
電商短視頻,指的是產品視頻,多為電商平台店鋪里的宣傳短片或評測短片。其作用是:
1.消費者可以通過觀看視頻來了解銷售的作品。從圖文的單調感官直接轉化成具備影視音效和使用場景的代入式感官,是一種高效率形象化的傳播方式。
2.視頻能夠增加用戶的購買體驗,能表現圖片沒辦法表現的內容。
3.掛短視頻,能夠增加搜索權重。肉被吃了,還有湯能喝,在大家都在做主圖視頻都在加搜索權重的時候,沒做的人是不是就意味著變相被減少了搜索權重,搜索權重可以說是部分店家的命。
所以說,電商短視頻製作還是很有必要的。
3、短視頻+電商APP:商品 or 內容誰更重要?
從關繫上來看,電商是平台的核心,可又沒有很強的要求(很多視頻並沒有上線購物入口),只發視頻不做電商也可以;同時平台又以問答的形式和話題歸類的形式引導,在一定方向上對內容製作的范圍進行限制,引導內容向電商上靠近。
這種奇怪的現象背後,體現了鹿刻和刷刷看團隊的「糾結」。作為帶著「電商」基因的平台,賣貨是其發展根基。然而短視頻又是內容為王的行業,如果過多的干預創作,將無法吸引用戶興趣,用戶「看」的興趣都喪失掉,就更難談得上購物了。
4、用戶+內容時代,短視頻電商是下一個風口嗎?
現在短視頻確實在一個風口。
從2016年papi醬拍賣第一條天價短視頻廣告,時間過去一年,短視頻的營銷攻勢越來越強,但請注意,在風口上活躍的大多是短視頻的創造者,而非被視為短視頻生死存亡關鍵的「金主們」——渴望通過短視頻為自己找到營銷新風口的企業主們。
一邊是內容創造者花樣百出、眼球激盪卻難以變現。
一邊是企業廣告主們,還在觀望著短視頻的營銷姿勢。
總是偶爾爆款!這個梗要破
對於企業主來說,選擇什麼樣的渠道進行營銷,只是一個選擇題,它們不介意慢半拍、跟個風。
但對於短視頻平台來說,沒有選擇,只有試錯和想辦法讓企業主盡快選自己。
4月末,作為關鍵詞里就掛著「營銷」二字的上海車展上,主流短視頻平台秒拍就在這個營銷戰場上拋出了自家營銷解決方案——在展會開始之前,即推出了「車展Online」主題活動。
和以往線上看車展不同,此次秒拍更多的採取「群眾路線」,以懸賞徵集UGC(用戶產生內容)視頻的模式,讓用戶結合指定車品進行拍攝。
換言之,頗為類似命題作文,先期通過部分短視頻達人先期製作範本的方式,激活參與熱情,也形成內容引導,進而讓UGC能夠將專業視頻作為素材和藍本,進一步提升內容的質量和深度,同時也讓許多不能親自到達車展現場的內容創作者,有了自己的施展空間。
結果亦如預期,僅以其和長安汽車合作的#長安歐尚約拍大賽#懸賞活動為例,就吸引了10位粉絲量超過50W+的不同領域達人參與和推介主力參展車型長安歐尚A800,懸賞活動視頻總播放量超過4600萬次。
但問題依然存在。營銷常有,而活動不常有。常態化的營銷等不起,短視頻創作者和平台的生存壓力也不允許等。
此處必須將偶爾變成常態,才能打破企業營銷的短視頻壁壘。
一個經常被提及的案例是一個名叫悅味的廚具公司,由於它們的一款鍋入選了淘寶二樓的第二季「夜操場」,結果5分鍾時間不到的一個短視頻,讓它們在播出的頭一個夜晚,就賣出了「四年半的鍋,短片在前三天播放量達到330萬,我們店鋪在三天時間內內部訪問量突破480萬」(廠家語)。
問題依然存在,一個爆款視頻的出現,依然是一個偶然現象,然後順手將一個產品刷成了爆款。但這樣的營銷效果,就如同等待一個一年一度的展會一樣,依然難以形成常態化的營銷節奏。
有內容才有生態:重的品牌、輕的銷量
略重一些的產品,也在進行短視頻探索。較為成功的是已經在新浪微博上被稱之為80萬官微教頭的海爾。
2016年11月14日,一段視頻里國內平衡大師以海爾洗衣機機頂為平台,將4枚5角硬幣豎立疊放在一個俄羅斯方塊上,洗衣機運轉的情況下,硬幣紋絲不動。隨後38秒的視頻迅速在網路傳開,一天之內點擊率達到數十萬,被網友評為「最走心」的傳播視頻。
其實,這本身就是海爾官微在社交網路上發起的一場#硬幣達人挑戰賽#短視頻極限挑戰。
嘗到甜頭的海爾,更是在隨後的時間里,接連推出或轉發了若干個風格各異、話題鮮明的短視頻在微博之上,如2月21日,其在管微上以「雖然存活時間不長,但我覺得這個游戲還是蠻簡單的」為引語,分享了段1分鍾的短視頻,內容則是拍攝電腦屏幕上一個很簡單的小游戲,而且玩的水平並不高。
可這段視頻卻獲得了310萬次左右的播放,在微博上有超過2萬次轉發,何也?或許在這個簡陋的視頻里,海爾兄弟恰到好處的「合影」,以及形成雙手托起游戲畫面的樣式,更加能勾起人們的情懷感吧。
如果說,前一個硬幣達人是用極限挑戰的方式來襯托海爾產品的性能,後一個則完全是品牌形象展示。而對於海爾等品牌來說,通過短視頻所要達到的,通過短視頻多樣化的展示和差異於廣告精緻程度、更加彰顯親民特徵的品牌價值的呈現遠比直接導流去銷售幾件,更加有效和有意義。
重的產品用短視頻來推動品牌,不僅僅是價格或質量上的重,其實本身也是企業自身已經達到了一定重量級之下的訴求,而短視頻,則讓「廣告長度」的視頻,不再那麼精緻和大牌,更容易讓人們在以社交為元素的平台之上找到感覺。
去精緻化的製作:眾包出去才是硬道理
在海爾的案例中,可以明顯的看到一個類似過去有獎徵集風格的眾包短視頻模式。其實,這也是當下許多企業用最低的成本、最大限度的啟動短視頻效益的方法。
3月,大眾高爾夫在秒拍上亦推出了一次懸賞令,用一周的時間,以#好G友一輩子#為主題貫穿整個推廣階段,在秒拍平台進行用戶短視頻招募,最終形成一個史上第一支由100位粉絲代言的廣告片。
而在玩法上,則是以多個汽車類視頻自媒體推出相對精緻的PGC趣味視頻,形成3百餘萬的累計播放,進而從PGC(專業生產內容),引發用戶參與,形成UGC生態。而結果呢,來自用戶創造的該類視頻,播放量則達到了4千餘萬次,點贊數也超越了PGC的百倍。
大量車迷不再是扮演觀看汽車大咖的解說、介紹,而是自己用各種方式來詮釋和該款車型的緣分。一場眾包試驗,也就由此獲得了成功。
同時,解剖該案例還能看到更多短視頻的組合拳,企業通過和平台合作,依託6s前貼片+角標等商業化短視頻資源形成較為傳統的短視頻商業廣告,擴大覆蓋面;通過#買啥車配得上我#這樣的話題,來打造高爾夫的「車探」,形成一種類似新聞視頻一樣的呈現形式,同時延續到隨後開啟的上海車展上,讓新聞和探展變得更加具有時效性和可觀賞價值。
其實這也給出了更多的企業參與短視頻營銷的路線,即用專業化團隊生產、精緻的官方「廣告」打底,撬動社交網路上,對品牌和產品有認知度的用戶,主動以原創短視頻來形成「刷屏」效果。
而更為關鍵的是,只有眾包,才能真正啟發創意,而不是靠一兩個廣告公司偶然天才的創意,去市場上撞營銷的大運。
海量UGC一旦被引爆,盡管未必美觀大方,但在它自己的「朋友圈」之上,或許就意味著精彩。而這也是短視頻區別於傳統視頻的營銷真相——一個自帶社交屬性、自主傳播、興趣傳遞的即插即看的動圖。
總結一下:隨著最近幾年短視頻APP等軟體的興起,短視頻的營銷手段也越來越多,也越來越是重點。
內容引自新浪
5、5G普及了今後是短視頻最火的風口嗎?
短視頻已經成為最火風口多年有餘,現在的短視頻已經趨於商業化,各種平台通過短視頻成立自媒體,利用流量來實現變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