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新聞采訪需要注意哪些問題和技巧
新聞采訪注意事項和技巧:
1、在交談中發現線索
在采訪中聽介紹的時候,一定要邊聽邊動腦分析,盡量啟發被采訪者多談一些與新聞有關的素材。一是要善於啟發交談者講話的願望;二是要善於抓住中心問題;三是要善於抓住細微的變化。
2、現場采訪觀察要仔細
直接到現場看,是采訪的重要方法之一。一是觀察要全面;二是觀察要入微;三是觀察要深入。
3、問情況要虛心
提問,是采訪成敗的關鍵。采訪提問是藝術新聞采訪,不可輕視。提問一定要看采訪對象、新聞事件性質和場合。如何掌握提問這門藝術呢一是分層次提問;二是問話要抓住對方心理;三是注意一些不該提問的問題。
4、盡量找一些看起來隨和,願意接受采訪的人來進行。
如果你經常參與采訪作業的話,你就會發現采訪中會遇到很多尷尬的情況,尤其是遭到別人的拒絕。很多人並不喜歡出鏡,所以不太可能接受你們的采訪。因此,在選取詢問人群時,你頭腦中要基本有數。你要盡量選取一些看起來比較隨和,熱情的人,這樣的人願意接受采訪的概率相對大一些。
5、掌握個別采訪的技巧
為了了解某個問題或細節,可以找當事人或知情人做細致調查。學會對采訪的材料進行剪裁
我們采訪後,做了記錄,就好比是做衣服有了布料,但有了布料並不等於就做出了好衣裳,要做好衣裳,還得對布料進行剪裁,加工。同樣我們要想將采訪所得整理成一篇采訪稿,也得學會對材料進行剪裁,加工。
2、做好新媒體的方法是什麼?有什麼技巧可尋的?
1、有一個好的平常心態;
2、了解新媒體,正確的認識新媒體;
3、找一些優秀的新媒體人,向他們學習;
4、培養自己的網感,靈感,對熱點的把控能力;
5、從頭開始練習好寫作能力和文案活動策劃能力;
6、加入一些新媒體的圈子,抱團取暖,共同學習進步;
7、最後就是長期的堅持,價值的輸出,有分享精神,有幫助人的愛心;
8、明白新媒體的工作內容是什麼,知道自己缺什麼,從而更好的去學習提升.
以上八點是老漁哥總結出來的,可供參考!
3、如何做好新媒體運營的七個技巧
從兩點來講,一點就是人(靈魂人物),二點就是思想(轉變觀念)。
1.打造靈魂人物
我們可以發現一個現象,現在很多企業官方微博都已死,可是我們卻發現那些行業里的意見領袖他們的微博卻玩得風生水起。其實關鍵就是人,企業官微對於粉絲來講是一群人,而對於意見領袖來說,粉絲面對的是一個活生生的人,你可以跟他進行溝通、互動、交流,也就是靈魂人物。
一個人之所以成為另一個人的粉絲,是因為被這個人的某方面特質所吸引,所以一個微博或者微信平台,要想大量吸引更多粉絲關注,必需為這個平台打造一個平台的核心靈魂人物,利用這個平台的靈魂人物,吸引更多粉絲的關注,其實我們講的核心靈魂人物,通常指的就是企業的創始人,提到阿里巴巴大家馬上會想到馬雲,提到騰訊會想到馬化騰,靈魂人物要抽出時間跟粉絲進行互動、溝通、交流。
如果您的公眾號沒有獨一無二的特色,請問為什麼讀者需要長期關注您,關注3天、一個星期就可以取消關注,打造公眾號靈魂人物是一種很好的維持讀者持續關注公眾號的方法。
2.平台思維
要想吸引更多的粉絲關注,必須能夠提供更多粉絲所需要的價值,就像一家電視台一樣,要想提高電視台的收視率,它必須引進更多的優質電視劇,才能獲得更多的觀眾。同樣一個優秀的公眾平台,必須擁有更優質的作者提供內容,才能吸引粉絲關注。
最好的辦法就是整理優質的文章,因為我們生活在一個泛作者時代,作者已經沒有價值了。信息太多,反而整理優質的內容變得越來越有價值,因為他幫助人們節省了大量的寶貴時間。
就跟《讀者文摘》一樣,都是整理各大報紙、雜志優質的文章,它並不提供原創內容,也不會花大價錢簽約作者,就受到大量的讀者歡迎,因為他幫助讀者節約了寶貴的時間,本來讀者需要閱讀100本書、60本雜志才能發現這些優秀的文章,現在只要讀一本讀者文摘就可以了。
3.資源運作
隨著粉絲越來越多,最終這些粉絲都會變資源,當然是資源就可以拿出交換、變現,如果擁有的平台資源只供自己使用,那麼這個平台發揮的影響力會很小,如果這個平台的資源,可以為平台裡面的粉絲所有,那麼這個平台就更有價值,打造粉絲跟平台利益的共同體。
如果這個平台可以幫助到更多的人,假如是1000個人甚至10000個,那麼就等於10000個人一起幫助你做大這個平台,因為這些資源也可以為他所用,一定要把平台的資源讓出去,打造粉絲跟平台利益的共同體,平台的生死存亡都跟他們有關,不要讓粉絲成為一個旁觀者。
4.把讀者當作顧客
請問什麼是讀者?讀者就是讀完這一篇文章或者一本書的人,讀完以後作者跟讀者不需要保持任何的關系。
請問什麼是顧客?購買產品以後,商家必需保持跟顧客的關系,並且必需對賣出的產品負責任。
簡單來說,一種不需要維持關系,而另一種需要長期維持關系。如果我們希望利用新媒體來變現,那麼我們就需要把讀者當作顧客,因為只有顧客才能長期創造利潤,而讀者只是短短的一次購買。
5.打造多個媒體傳播渠道
要想獲多的粉絲,必需擁有多個價值輸出的渠道,這樣才能保證新媒體的活躍度,運營過新媒體的朋友就會發現,剛開始關注的粉絲往往很活躍,可是隨著時間的增加,很多粉絲的活躍度就會下降,一個新的平台只有每一天都有源源不斷的粉絲增加才可以保持平台的活躍度,所以一定要為自己的平台准備多個價值的輸出渠道,以保持平台的活躍度。
6.重視人脈關系鏈的傳播
新媒體當中人脈鏈傳播改變了傳統媒體傳播模式,把每一個粉絲都變成了傳播的載體,粉絲是觀眾同時又是內容的傳播者,這樣的傳播想像力可以無限的放大。如果分享您內容的觀眾是一位擁有10萬粉絲的行業領袖,那麼這一次傳播所產生的影響力,將會是原來的10倍甚至100倍。因為你永遠不知道分享內容的粉絲擁有的粉絲人數,同時通過人脈關系鏈的傳播,可以在不增加任何成本的情況下,為平台獲取到更多的粉絲,增加平台的影響力。
要想做好人脈關系鏈的傳播,需要從內容上下功夫,問一問自己,為什麼粉絲會自願地幫助你主動傳播,答案只有兩個字,就是內容。
4、新聞采訪中,記者的提問技巧有哪些?
關於新聞采訪的五個提問技巧:一、提前准備
記者基本功中有一項便是訪前准備。訪前准備是采訪中很重要的一環,被稱為「靜態采訪」。有人把采訪比作「面對面的短兵相接的戰斗」,這意指采訪是記者與采訪對象在思維上的交鋒。要想取勝必須知已知彼。這種「戰斗」往往在一兩小時,甚至幾十分鍾內結束,而為了這短暫的一瞬,記者往往准備了幾天、幾星期、幾個月,甚至更長。
義大利著名女記者、作家奧麗亞娜·法拉奇談到對鄧小平的采訪時說:「那次采訪很深入、很詳細,用了兩天時間,很有意思。對於記者來說,那是一次很成功的采訪,不太難。對方合作得很好,應該說是一次很成功的采訪。我想提的問題全都提了。」這次被法拉奇認為成功的采訪與她訪前的充分准備是分不開的。她在訪問鄧小平以前,看了好幾公斤的材料。從她的新聞稿中可以看到她對鄧小平、毛澤東、林彪、「四人幫」、中蘇、中越、中柬關系都有一定了解。
同樣的,美國哥倫比亞廣播公司記者邁克·華萊士給自己定的規矩是在進行專訪前,至少准備好三十至四十個「扎實」的問題;而在通常情況下,他在紙上會記上一百個問題。
但有些記者采訪前根本不做任何准備,不對采訪對象進行了解,不對相關信息進行了解,也沒擬好問題,出門就向采訪單位要材料,然後匆忙上陣,往往不是提的問題沒擊中要害,就是所提問題有限,找不到話題,采訪中出現「冷場」。回來後只好抄材料了事,結果是寫出的新聞作品干癟無味。
二、問題具體
新聞作品生動處的來源之一是細節。就是說記者在采訪時要挖出那些細微的閃耀點,積累豐富具體的素材。新聞是用事實說話的,有了具體的東西,才能深入認識事物。沒有一個個具體的事實,具體的數據,全是一般性的材料是難以寫出好新聞的。因此記者提問要具體,不能漫無邊際,也不能大而不當。那種不分場合、時機,動不動舉起話筒就問:「你現在感想如何?」的采訪提問是不可取的。因為這樣的問題太寬泛,對方往往不知從何答起,只能說「我太高興」「太激動」之類。
我國高校擴招的頭一年,湖南日報社的一位記者去某所大學采訪,談到該校為擴招進行的保障工作時,接待的工作人員大談特談,但所說的都是些大政策方面的東西,偶然說起新修的一座澡堂,記者馬上追問,澡堂有幾層?有多少間?可以同時容納多少人洗澡?每周的開放時間是多少?還有沒有其他的新設施?那位負責人很快就將一些數據提供出來。如果當時記者不問具體,對方很可能就一語帶過,那麼就得不到具體的材料了,而只有概括性的東西。
三、針對性提問
俗話說」一把鑰匙開一把鎖。」記者采訪提問也應根據不同的人提不同的問題。反過來說,就是根據不同的問題選擇不同的采訪對象,或同一類問題根據不同的人而採取不同的問法。一般規則是問全局性的問題就找負責這方面的領導或工作人員。要問點上的情況就找基層普通幹部、群眾。要問知識性的事情就找專家學者。
一次,筆者到部隊采訪,想了解官兵關系方面的一些情況,於是問一名戰士:「你認為當前新形勢下,該如何處理好乾群關系?」結果那位戰士立在那兒,囁嚅半天也沒說出什麼東西來,後來,我改口問:」你認為要做一名受士兵歡迎的隊長,他應具有哪些素質?」這下,戰士反應過來了,馬上談了起來,而且講得還很生動。但如果當時是就這個問題詢問部隊某位高層領導,那麼第一種問法就比較合適了。
四、尊重被提問者
記者的言談舉止、對采訪對象的態度不僅深深影響采訪效果,而且也將影響到采訪對象對記者所代表的媒體的看法。因此,記者在采訪時,一定要注意禮貌,尊重對方。現在,人們的素質都有很大提高,注重自我價值,對媒體不再有以前那樣的敬畏感和神秘感,也更懂得在媒體中如何充分發表自己的言論。這對記者來說既是有利的,但同時也要求記者更加要重視現代生活中人們交往時遵循的禮節禮貌。特別是被尊重的需要。自以為是、盛氣凌人、高高在上的記者往往會讓采訪對象避而遠之。
尊重采訪對象,一是尊重對方風俗習慣。記者在采訪時應該入鄉隨俗,以免引起對方不快
其次是注意對方的地位身份,提問得體,不唐突、不魯莽、不咄咄逼人,不要不合時宜地提問,也不要太讓對方難堪。特別對於一些敏感的、涉及他人隱私的話題,突如其來的提問會讓對方措手不及,有個性一點的采訪對象乾脆會拒絕回答。所以更要尊重采訪對象,在徵求對方意見後,再以對方所能接受的方式提出。
最後,記者在對方回答問題時要仔細傾聽,認真記錄,不要隨意打斷,也不要東張西望、心不在焉、打呵欠或玩手上的筆,或是手機響後,不徵求對方的同意就旁若無人的接聽,這都會引起對方的不滿。
五、營造和諧氣氛
記者要求在短時間內與采訪對象「一見如故」,傾心相談。這就要記者有一種特殊本領,能夠消除陌生,讓對方很快熟悉自己,適應自己,達到一種和諧的提問氣氛。
營造和諧的氣氛,最常用的方法就是找一種「媒介」,比如斯諾的夫人海倫·福斯特·斯諾采訪毛澤東時,所用的媒介是斯諾珍藏的一張毛澤東的照片,她說這照片好比橋,把她與毛主席聯系了起來;在采訪王震時,她找的媒介是自已與王震同年和歌曲《南泥灣》,這使得采訪氣氛活躍了起來。
某省記者也曾談到他采訪一位連長時,前幾次都吃了「閉門羹」,好不容易遇到本人了,結果對方卻總不大開口說話,氣氛一度很僵,他忽然想到那位連長平時愛琢磨訓練器械,於是,他就問那位連長最近改進的一種器械效果怎麼樣,那位連長立即來了興趣,與記者熱烈探討了起來,態度也熱情了,記者因勢利導,趁機提問,得到不少素材。
由此可以看出,當對方因為性格內向或對記者不熟悉不願多說時,記者找到一種「媒介」或對方的興趣點,以此拉近雙方的距離,往往可以讓隔閡的堅冰消解,讓提問在融洽的氛圍中順利進行。
總之,記者在采訪時,就是要能與采訪對象建立良好的溝通渠道,創造良好的采訪提問的氣氛,使采訪成功,為後一步新聞寫作收集充分的素材,從而圓滿完成報道任務。
拓展資料:
新聞采訪(傳播學名詞)
新聞采訪是指記者為獲取新聞對客體所進行的觀察、詢問、傾聽、思索和記錄等活動。是新聞寫作的前提,是一種特殊的調查研究。新聞采訪是新聞傳播的起點、采訪使新聞寫作在攝取素材方面有別於文學創作、新聞采訪體現了記者職業的重要特點。
5、做新媒體有哪些技巧?
在互聯網時代下的今天,媒體傳播成為了營銷新姿態,一個企業在新媒體時代不能把握機遇,也許是一種遺憾,更遺憾的是耗費大量的人力財力去盲目的實施,繞了無數條彎路卻一無所獲,這對企業來說要花費一筆不小的成本。今天新媒體營銷專家新媒科技跟大家分享新媒體營銷技巧。
技巧一:原則的定製
企業新媒體的第一原則在於定製,在所推廣的廣告模式中,處處都有品牌的宣傳,這是以往的傳統媒體很難做到的。隨著手機端的技術發展,手機媒體成為了新的受眾平台。手機媒體同樣也能根據企業的需求,根據具體的區域,具體的受眾群體進行定向的信息傳播。
技巧二:微博微信傳播新聞熱點原則
極短的傳播周期內快速超越當前的公眾慣有意識,抓住受眾第一感官,也就是大家所說的吸引眼球。給到企業的企業是找准傳播目標。設置好熱點話題,在最短的時間內讓話題成為公眾的焦點,提高品牌效應。
技巧三:主流社交網站營銷原則
廣告主對互動媒體的使用更加嫻熟,對互動媒體特性的認識更加清晰,把握互動媒體的能力較之以往有明顯增強,已經有越來越多的廣告主表現出對 SNS 營銷的認同,SNS 營銷的應用在逐漸常態化。在中間主流的社交網站,很多品牌廣告主的身影閃耀其中。其中不乏國際性品牌如寶馬、耐克、阿爾卑斯、卡地亞、百威啤酒、宏基、DHL 等。
6、如何利用新媒體有效傳播的策略分析
1、將你媒體的優質稿件在新媒體上發出,標明來自哪個媒體,這是提升媒體的專業度。 2、在新媒體上,發布你們的一切動態或活動,這是提升你們的品牌忠誠度。 3、作為媒體,一定要有自己的觀點,因此新媒體最適合對新聞熱點進行解讀,發布你們的觀點
7、如何運用新聞五要素指導采訪和寫作
1、新是精神文化建設體系的重要組件之一,而新聞采訪則是新聞信息傳遞釋放的基本前提與關鍵環節,也是調節輔助新聞資源在社會輿論傳播方面持續縱深、快速延伸、有效拓展的利刃,靈活合理地運用新聞采訪的技巧策略,每每可以達到事半功倍的獨特效用。
2、需進一步加強側重多元開放、創新細致的新聞采訪技巧的拓展,從而科學地實現新聞事業的健康良性延伸發展。
3、發問適當勤快少講、謹慎適當,是「問」的原則與訣竅。在具體的采訪流程之中,相關新聞工作者尤其是見習記者要意識到「自然得體、簡明扼要」是緊密兼顧的理念。
4、問答式是最為簡易固定的互動交流模式,要做到最初發問的禮貌性、後續問題的連貫性以及整體流程的協調性,就要切忌隨心所欲、空洞浮泛、前言不搭後語式的粗陋發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