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新媒體 > 新媒體語境下我國電視新聞現場直播策略研究

新媒體語境下我國電視新聞現場直播策略研究

發布時間:2021-03-11 06:13:22

1、什麼是電視新聞現場直播,為什麼電視新聞直播是最具電視特徵的傳播方式?

電視新聞現場直播,是通過衛星科技,多鏡頭全方位來展現第一現場的動態的手段,之所以稱它為最具電視特徵的傳播方式,是因為他可以即時把現場新聞內容表述給觀眾,而即時性是新聞原始定義中最重要的一條。

2、電視新聞現場報道的概念和要素有哪些

電視新聞現場報道有以下要素:
1、現場直播,畫面和聲音同步傳輸,觀眾的現場感會更強,容易產生共鳴;
2、現場直播,不管是電視里的人還是觀眾,對於即將發生的事情都是未知的,更有吸引力;
3、相比報紙和廣播等滯後媒體,現場直播的觀感性是最好的。

3、哪位高手能給「電視新聞現場直播總體概述」

下面的可以作為參考
http://www.cctv.com/tvguide/tvcomment/dssk/swqk/dsyj/tjnr/10088.shtml

4、論新媒體語境下新聞從業者素質,這個選題應該如何構思,從哪些方面來論述?

三個概念。
定義好新媒體語境,這事兒不偏頗地論述出來已經是很大一個工程了。
「新聞從業者」的范圍是局限於傳統媒體,還是放大到新媒體覆蓋的范圍,自媒體怎麼算。樣本是落在一二三線城市分開還是放在一起。
中央級省級媒體和地市級影響作風操作都不一樣,要麼定義里劃出去,說成糊塗賬就沒什麼研究價值了。
素質的涵義包括,專業技能、行業理解、人文素養,說大說小都可以,我比較傾向人文關懷,但是調研……基本沒戲。

論從業者素質,橫向和縱向的比較都要有,電視台和紙媒比怎樣、差在哪裡,曾經的從業者如何、現在如何,新媒體語境是從何處怎樣影響了從業者素質,如果能發展,需要注意什麼,反思什麼,將會怎樣,應該怎樣。

大概這樣。

白送一個沒用的例子,年月日,某市級電視台采訪拘留所嫌疑人,呼來喝去極不尊重,最開始我以為從業者素質下降,後來眼見更多各行各業互不尊重的事,更覺得社會有病世風不古。

跑題了。

5、談談你對電視現場直播的認識

近年來,隨著新聞事業的蓬勃發展,各種媒體間的競爭日趨激烈,都竭力在競爭中突出自己的特性,充分發揮自己的長處,以自己之長,克他人之短。電視,作為一種先進的大眾傳播媒體,具有其它媒體不可比擬的優勢,而電視現場直播,能讓電視的優勢得到最充分的發揮,使電視在媒體競爭中處於有利的地位。

電視直播是指對播出與報道對象的信號通過電視進行同步傳輸的一種報道方式,最大特點就是將現場的聲畫同步播出,時效性、現場感強。它不僅使觀眾在第一時間耳聞目睹現場情況,還帶給觀眾極強的現場感和參與感。它給予觀眾的不僅僅是結果,而且是過程。它是電視優於其它傳媒最突出和最具特色的地方。

可以這樣認為,電視的現場直播,是最符合電視特性的報道方式,這種報道方式也使電視的特性發揮到了極至。

現場直播讓觀眾在新聞事件發生的同時,就看到它的發展與變化。「在時間軸線上,現場直播可以使觀眾與動態事件處於同一點上,事件發生的同時,觀眾就可以看到聽到,他們了解信息的需求和心理參與的需求都可以最大限度地得到滿足。現場直播地電視節目,從時間軸線上最大限度地貼近了事件,貼近了觀眾,因此具有更大的競爭優勢。」同時,從傳播過程看,信源、信道與信宿,在時間上是同步的,電視新聞傳播中的信息噪音被減到最小,也給受眾帶來了現場感與參與感,電視新聞的現場直播,將視覺與聽覺信號在發生的同時,傳達給觀眾,使他們在獲得新聞信息的同時,還獲得了與身處新聞現場相同或相似的視覺滿足和聽覺滿足,獲得了對新聞事件的認同,獲得了現場感,從而大大優化了傳播效果。通過電視畫面接受信息,圖像與聲音的同步輸入,使受眾的抽象思維與形象思維相互滲透,「概念---判斷---推理」與「感覺---知覺---表象」兩種思維方式相互交替,思維方式的活躍,改善了傳播效果。當現場直播把動態事件帶給觀眾的時候,他們已不僅僅是一個旁觀者,他們已或多或少地將自己置身於新聞事件之中,自然而然地產生參與感。強烈的現場感與參與感,是電視新聞現場直播的兩大特徵,也是贏得高收視率的兩大優勢。

電視新聞直播報道可以說是對電視特性和新聞特性的雙重回歸,它的同步性、現場性和不確定性形成的吸引力,牢牢地抓住了受眾的眼球。據調查,北京申奧成功之夜的直播的收視率超過了70%,「9.11事件」發生後的24小時里,美國CNN有線電視網和美國其它的幾大廣播公司的電視收視率最高達到了創記錄的86%。然而,不可否認的是當現場直播帶來高收視率的同時,也伴隨著不和諧的音符,電視現場直播的「忽悠」現象便是其中之一。

2002年9月17日美國國家地理頻道向全球142個國家和地區的億萬觀眾直播對胡佛金字塔的考古活動。結果「近乎空白的探查」讓觀眾頗感失望——面向全球觀眾打開的這座有4500年歷史的石棺中並沒有木乃伊,「神秘」的金字塔石門背後除了另一扇石門外什麼也沒有。其實早在直播之前,國內考古專家就已經預料到「其中不會有什麼新的發現」。但是由於直播前的預熱宣傳、直播進程中的懸念設置如 「法老的詛咒真的靈驗」、「挖掘神秘的陪葬品」,使觀眾抱著獵奇的心態,走進「尋寶」、「掘墓」的誤區。

2006 年3月17日,中央電視台新聞頻道計劃直播俄羅斯飛行表演隊穿越張家界天門山,這天適逢周日, 除了現場2萬多購票的觀眾和很多市民以外,更多滿懷期待的全國觀眾等待在電視機前。據新華社報道,當時國內和海外有 100多家電視、平面和網路媒體的500餘名記者趕到了現場,「對特技飛行表演進行多角度、全方位的報道」。然而,出於生態和安全等方面的考慮,被媒體渲染為此次飛行特技表演重頭戲的穿越天門洞計劃被取消,但有關方面並沒有將這一細節廣而告之。結果是長時間的等待換來的卻是失望。

電視現場直播以其零誤差的傳播時效、無與倫比的現場感、廣泛的參與性而獨領電視風騷。直播報道以傳播「正在發生的事實」為己任,挑戰傳統新聞理念,成為現代傳播的先鋒。我國的直播之路到1997年,開始峰迴路轉。在經歷了香港回歸、黃河小浪底截流、長江三峽截流等重大事件的直播考驗之後,迎來了直播時代的新曙光。撫仙湖水下直播的成功、《直播時刻》的開設標志著我國直播水平走向成熟、直播報道趨向常規。

在這種情況下,我們對直播作一番理性的思考、對有關問題加以梳理,大有裨益。縱觀歷次直播節目,有幾對關系特別值得注意,它們事關直播的得失成敗。

一、現場直播和現場直播報道的關系

在通常情況下,人們對現場直播和現場直播報道不加區別混為一談。其實,這是兩個不同的概念,它們質的差別就在「報道」兩字上。應該說,現場直播是現場直播報道的基礎,它是對現場實況的同步記錄、同步播出,記錄的成分比較多。如8月22日現場直播的第21屆世界大學生運動會開幕式,它看不見主持人也看不見記者,只是對整個流程的忠實記錄,光運動員入場式就進行了個把小時。這種原汁原味、對現場不加包裝就同步播出就是現場直播。早些時候,我國的現場直播都用於體育賽事、綜藝晚會、時事政治,因為這些題材程序性強,變數不大,容易把握。直播最大限度地給觀眾留下真實、騰出思考空間,同時也留下了平鋪直敘、厚重不足的缺憾。

比起現場直播,現場直播報道多了不少包裝策劃的成分。從香港回歸、三峽截流、建黨80周年等直播節目看,都是經過精密策劃、精心組織、精美包裝的結果。所花精力之多、所架機位之密、所集材料之廣是別的報道無法相比的,一場直播報道就是一場多兵種的大戰役。有人把它歸為深度報道,我覺得很有道理,因為這種報道既有記者現場采訪又有背景介紹,它盡可能地運用各種方式把事情的前因後果、來龍去脈交代清楚,報道容量很大,非常有深度。現場直播報道是在現場直播同步傳輸的基礎上組織的戰役性報道,它不僅避免了現場信息低谷,還增加了很多的現場信息和背景信息。可以這么說,現場直播是現場直播報道的基礎,現場直播報道是現場直播的發展。它不僅僅簡單地敘述一個現實事件,更在於抒發一種情感,闡明一種理念,滲透一種價值。最近獲第11屆中國新聞獎一等獎的《錢江潮現場直播報道》就是一個範例,它除了對天下奇觀錢江潮作了海陸空全程推進的立體式的同步拍攝外,還通過現場采訪、背景報道,在觀賞性中注入思想性,那就是錢江兩岸浙江兒女的弄潮精神。直播報道做到了源於現場而高於現場。

二、形式和內容的關系

直播的魅力在於「和你一起感受未知」,因此,一些富有懸念、充滿變數的題材特別適宜搞直播。譬如,柯受良飛越黃河,北京申奧,世界盃預選賽。這樣的題材很容易引起觀眾的關注和共鳴,一般說來收視率不會低。再者,一些重大事件由於本身的顯著性而倍受矚目,如香港回歸、澳門回歸、總理新聞發布會。誠然,直播狀態是最能激發人的激情的時刻,參加過直播的人都不會忘記那種忘我的境界。加大直播,是電視發展的要求,渴望直播,是電視人的呼聲。在這樣的情況下,直播的步伐在不斷加快,直播風從中央到地方一直往下刮,且愈演愈烈。

但是,直播是一種報道形式又是一種播出形式,形式理應為內容服務,不能為直播而直播。最近,不斷有人對《東方時空》的《直播中國》(20011年4月8日改名為《直播時刻》)提出質疑,它究竟能走多遠?《直播中國》是《東方時空》2000年再次改版時推出的一檔常設性直播欄目,主要報道人文地理,鄉土風情為主。從大半年的運作的情況看,基本上是成功的,他們探索了一條快速反應的小型化直播之路,為對突發性事件進行直播積累了經驗。

但就直播的內容而言,確有值得商榷的地方。人文地理相對來說比較靜態,探秘的成分很少,單純的主持人采訪、介紹,而沒有必要的背景鋪墊很難給人以歷史的厚重感;倉促的即時拍攝畫面很難給人以美感;限定的時空除了擺、導外少有參與感。對獨特景觀、神奇現象、歷史遺蹤的專題錄播,效果也許要比這樣的直播好得多。央視同行曾經說過,直播與錄播之間的收視率差距至少有10個點,搞直播是提高收視興趣的一個賣點。顯然,並不是所有的直播都賣座,隨著直播的常規化、觀眾收視心理的成熟,大家看中的不是直播形式而是直播內容。根據內容選擇直播這是一條定律,也是對觀眾起碼的尊重。7月29日,中央電視台對張健橫渡英吉利海峽進行現場直播報道,考慮到近12個小時的橫渡過程內容比較單調,他們選擇了間斷性直播,中央電視台隨時打開直播窗口,有側重地報道橫渡情況,反響不錯。

如果出於練兵考慮,犧牲點內容為形式服務,無可厚非,但若長此以往,不得不引起注意。

三、新聞現場和背景材料的關系

現場直播報道的立體化趨向是顯而易見的,單一的現場流程記錄不能滿足觀眾的胃口,為了更詳盡地報道新聞事件,編導會騰出相當多的時間精心組織背景材料,選擇適當的時機播出,背景報道成了整個直播的有機組成部分。這樣一來,現場和背景的關系成了一對矛盾,有時難免要打架。要協調好這對關系,首先應該明確他們在節目中的地位和作用。

新聞現場是直播報道的立足點、著眼點、著力點,它占據報道的首要位置,是報道的主幹,偏離現場的直播是捨本逐末,毫無意義可言。現場包括現場動態、現場細節、現場人物、現場氛圍等等。它一般通過記者采訪、攝像機紀實介紹給觀眾,現場把握的好壞直接關繫到直播的成敗。現場是千變萬化、富有動態、充滿未知的,感受現場、體驗過程、解開未知是觀眾對現場報道情有獨鍾的原因。動態的現場按照自己的時空軌道運行,具有獨立性和連貫性,報道現場時特別注重「瞬間原則」,即講究精彩瞬間的抓拍。遺憾的是許多直播預告做得天花亂墜,實際看後不過如此,其症結就出在現場身上。

比起動態多變的現場來,背景變數不大,容易預先掌握。在整檔節目中背景起著解釋、鋪墊、補充、深化現場的作用,它在直播報道中有條原則就是始終與現場相伴相隨。背景還有一個作用就是「救場」,一旦現場信號出現故障,背景和片頭廣告一樣會被拿來應急。有了背景報道的穿插,還可以避免現場信息低谷,起到調劑作用。因此,任何一場真正意義上的現場直播報道都離不開背景報道。當然,背景越位、喧賓奪主的情況也屢見不鮮。香港回歸時,中央電視台與鳳凰衛視對香港特區行政長官選舉進行了直播,兩台掌握的背景材料幾乎一樣,然而運用的結果卻截然不同。中央台過早地甩出背景,拋開大家感興趣的現場而一味地介紹背景,而鳳凰衛視在投票現場沒有太多值得人們關注的信息時,適時推出背景,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那麼,怎樣才能處理好現場和背景的關系呢?首先樹立現場第一,背景第二的觀念,編導、記者、攝像要胸懷全局,對事件的走勢要有很好的把握,掌握時機,根據需要推出背景資料,做到現場與背景相得益彰。再者,現場主持、現場實況,演播室主持、背景報道在整個直播中要有一個合理的配比,一般而言,背景專題的總量不宜超過1/2,否則將失去直播的意義。

四、演播室主持人和現場記者的關系

為了現場的需要,直播報道的結構一般都是開放式的。它的開放性體現在可以隨時添加或刪除一些報道內容,而在這過程中起關鍵作用的是演播室主持人,他發揮了承上啟下、迎來送往的作用,是他架起了現場和背景的橋梁,是他完成了與現場記者及電視機前觀眾的交流。李東生先生在《重鑄現代電視新聞理念》一文中指出,主持人在直播報道中最引人注目的焦點是:他們時而密切關注事態發展的最新進展,及時與現場取得聯系,不斷把最新消息引上屏幕;時而將各類專題節目有機地穿插起來;時而承上啟下,對已發生事實作出點評並預測未來。同時,主持人還負責較為重要的大量談話性節目,把事件相關的專家、群眾請到演播室共同參與主持,以親近的姿態和電視機前的觀眾一起關注正在發生的事件。正是主持人有著這么特殊的作用,每次大型直播報道都少不了演播室主持人的設置。有時還不止一個,台里設總演播室,現場設分演播室,上下呼應,比較符合電視的線性傳播特性。除背景材料屬歷時性外,演播室主持,現場采訪,現場實況都是共時性的,這三者的關系非常密切,特別是演播室主持人和現場記者之間的「傳接球」關系直接影響到直播的成敗。從某種意義上講,現場記者是報道員,演播室主持人是評論員,記者有時受現場事態的限制隨時會把「球」傳給演播室,主持人要把「球」接好,就現場情況作一番評論,繼而又把「球」傳出去,讓現場記者繼續組織報道,有了這樣的傳接才保持了現場時空的連貫性,任何一方傳接的失誤都會破壞現場。為了尋找默契,加強對現場的把握,主持人應該強化現場意識和報道意識,弱化坐而論道。現在不少直播正向這方面努力。長江三峽工程截流直播報道時,編導把中心演播室移到了現場附近的一艘遊艇上,主持人坐在船上看現場一覽無余,便於調度,有利於引導觀眾視線。撫仙湖水下探秘直播時,演播室也移到了湖邊,主持人面湖而談,別有一番味道。為了不打斷事件的進程,增強現場感,黃河小浪底截流直播時,不設演播室,採用了單一主持人現場播放,胥午梅既是記者又是主持人,一以貫之地在行進中報道現場情況,這種方式有它的可圈可點之處。總之,演播室愈來愈接近現場,主持人愈來愈向記者靠攏,這是今後直播報道的一大趨勢。

直播是最能體現電視特長,展現電視魅力的播出方式,在媒體競爭愈演愈烈的今天,直播成了電視制勝的武器。而現場直播報道又是直播戰中的重磅武器,為了更好地發揮它的威力,裡面需要梳理的關系遠不止上面提到的幾對,面對現實,我們應該進一步加強研究,以應對正向我們走來的直播時代。

6、廣播電視新聞性節目中現場直播形式的意義

隨著《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信息公開條例》自2008年5月1日起施行[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令(第492號)],電視媒體對突發事件的直播逐漸成為慣例,也成為公眾對突發事件知情的重要窗口,恢復了公眾對媒體的信任。
根據我國2007年11月1日起施行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突發事件應對法》的規定,突發事件,是指突然發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嚴重社會危害,需要採取應急處置措施予以應對的自然災害、事故災難、公共衛生事件和社會安全事件。

7、新媒體時代傳統電視新聞傳播如何走出困局

 1. 繼續保持電視新聞的權威性和公信力
同層出不窮的新媒體相比,傳統電視新聞媒體的獨特憂勢或者說核心競爭力主要體現在:職業化、系統化採集和發布新聞的能力,更為重要的是長期積累的權威性和公信力。
實際上,媒體的權威性最終還是來源於它的公信力。《現代漢語詞典》對公信力的解釋是:使公眾信任的力量。我國新聞傳播學界較早提出公信力概念的文章是黃曉芳的《公信力與媒介的權威性》(1999),她將「公信力」定義為「媒介在長期的發展中日積月累而成的,在社會中有廣泛的權威性和信譽度,在受眾中有深遠影響的媒介自身魅力。」她在文章中進一步指出了衡量公信力大小的指標,筆者自己概括起來,認為「公信力」應該從新聞報道的真實性、發現重大選題的敏銳度、分析問題的深刻性、時事評論的全面性等方面來衡量。
以互聯網為代表的新媒體由於「把關人」制度的相對寬松,信息傳播的過度開放,導致充斥其間的新聞信息魚龍混雜、真假難辨,作為公信力第一指標的真實性都無法得到保證。除此之外,目前各類門戶網站、手機報、博客等新媒體在新聞傳播的內容上更多來源於傳統媒體,自身沒有專業
的新聞采訪隊伍也沒有新聞采訪權,導致新聞信息的傳播暴露出「無序化」、「碎片化」、「淺薄化」等先天缺陷,而電視新聞媒體恰恰在報道的真實性、敏銳性、深刻性、全面性等方面具有自身十分明顯的優勢,這也將成為未來傳統電視媒體與新媒體在新聞報道方面相抗衡的重要砝碼。

2. 加速媒介融合,擴展傳播渠道,豐富報道形式
新媒體的興起雖然在一定程度上分流了部分電視新聞觀眾,但傳統電視媒體只要善於抓住機遇,充分藉助網路等新興媒體的優勢,加速媒介融合,綜合利用網路、手機、電視等多種傳播渠道進行全方面、立體化、多層次的信息傳遞,電視新聞仍將有自己的受眾市場。
媒介融合(media convergence)是最近幾年出現的一個概念,最早由美國馬薩諸塞州理工大學的浦爾教授提出,其本意是指各種媒介呈現出多功能一體化的趨勢,這種關於媒介融合的想像更多的集中於將電視、報刊等傳統媒體融合在一起。媒介融合可以為電視新聞報道建立起即時、順暢、互動的播出渠道。電視曾被人批評為單向傳播的媒介。而媒介融合時代的到來,電視媒介可以將網路、手機等不同形態的媒介整合起來,充分發揮整合傳播的優勢。
另外,媒介融合也可以使電視媒體獲得更多的新聞素材,使新聞報道更全面、更生動、更豐滿。尼葛洛龐帝在《數字化生存》一書中指出,「你可以把超媒體想像成為一系列可隨讀者的行動而延伸或縮減的收放自如的信息,各種觀念都可以被打開,從多種不同的層面予以詳盡分析。」電視媒介在新聞報道中可以充分利用公民用手機、相機、DV等設備拍攝的畫面或網路上發布的視頻,豐富新聞素材,彌補電視台新聞記者無法拍攝到的一些現場畫面,利用其民間視角,從而獲得更多受眾的認同。

 3. 推進直播常態化,加強深度報道
目前,直播報道可以說是電視新聞媒體最能有效抵禦網路競爭的模式,它的核心內容就是要弱化「後續整理型」的對發生過的新聞進行報道的方式,倡導「實時直播型」的對正在發生的新聞進行報道的理念。一個直播常態化、不問斷播出的新聞頻道其實就像一個內容不斷更新的網路。雖然網路也可以進行直播,但它的內容資源遠不及傳統電視豐富。當前,我國各級電視台的新聞頻道在直播常態化方面,由於思想意識、人力物力等方面的原因,仍然不盡如人意,大部分全天候新聞頻道實際上只有其名而無其實,新聞重播率非常高。在目前新聞競爭日益激烈的環境下,電視新聞要守住自己的一方陣地,推進直播常態化也許是必需之舉。
在推進直播常態化,加速新聞傳輸時效的同時,我們也不得不面對這樣一個現實窘境,盡管傳統電視新聞媒體一直在努力提高信息傳播速度,但新媒體時代電視新聞的時效優勢已受到了極大挑戰,例如手機報、網路信息彈出窗口等形式各異的新聞傳播方式,其傳播時效性、接受便利性遠遠超過了傳統電視媒體。因此,更權威、深人、客觀和全面的報道,成了電視新聞保持競爭力的重要因素。手機短訊、網路信息大都是簡單化的、碎片式的、表象性的,尚不能滿足公眾深人了解事實的需求,而電視台的職業化新聞團隊正可以在深度挖掘上有所作為。鳳凰衛視執行台長劉春認為,受眾對新聞需求由「知其然到知其所以然」,這就導致了傳統媒體因為「時效性」而輸給新媒體,卻因為「深度性」而成為眾多媒體類型中的佼佼者。可見,新媒體時代,電視新聞要保持自己的競爭力,就必須在報道形式上下足功夫,推進直播常態化,加強深度報道是可施之計。

8、廣播新聞與電視新聞中現場直播和現場直播新聞怎麼區別,有實例嗎?請知道的專業人士告訴我!謝謝了

現場直播以前是不通過剪輯直接播出去,現在仍不通過剪輯播出去,但一般都有10秒左右的延時——這主要是防止現場出了狀況,可以及時的換墊片填上。
實例很多,現在中央台的360之類的新聞節目,就是現場直播。還有就是美國911,還記得嗎?那也是現場直播。
以及超女、快男也採取了在十強以後用現場直播。

而現場直播新聞應該是現場直播中的一種了。主要直播的內容為新聞。特別是像911啊,打伊拉克啊之類的。

墊片一般指的是類似宣傳的片的東西或者背景介紹的東西。其實很好理解,就是這個東西是拿來充數的,以備不時之需。可以反復播放的。

360你也不知道嗎?那可以看看中央電視台新聞頻道,每天都放,是一檔現場直播的新聞類節目。

9、新媒體對我國新聞傳播的特殊意義

科技文化傳播中媒體的重要作用「所謂科技文化傳播是指科技文化知識信息通過跨越時空的擴散而使不同個體間實現知識共享的過程,即傳統意義上的科學普及」,也可以簡稱為科學傳播或科技傳播。作為一種面向普通民眾的傳播過程,它的主要功能是使公眾理解科學技術,掌握必要的科學技術知識,提高公眾的科學技術素養,具備參與科學技術發展與應用政策討論的知識基礎。如今,科技文化傳播的理念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科學的社會功能和公眾形象的不斷變化而隨之變化。正如著名媒介思想家麥克盧漢提出的理論——媒介即信息,媒介的滲透本身就可以看作是一種科學傳播的行為。過去我們傳統的科學普及方式是線性的居高臨下的單向傳播,現在已經逐步變成公眾與科學家之間雙向的交流互動,隨著新媒體的介入,這種交流使得科技文化傳播的運作方式發生了重要變革。新媒體必然會成為科技文化傳播的主力軍,因為它是一種科技含量較高的信息載體,對人們的生活產生了空前的影響力。

一、新媒體的概論及分類
新媒體是相對於傳統媒體而言的,是報刊,廣播,電視等傳統媒體以後發展起來的新的媒體形態,是利用數字技術,網路技術,通過互聯網,無線通信網,衛星等渠道,以及電腦,手機,數字電視機等終端,向用戶提供信息和娛樂服務的傳播形態。
較之於傳統媒體,新媒體自己有它自己的特點。新媒體的第一個特點就是它的消解力量———消解傳統媒體(電視,廣播,報紙,通信)之間的邊界,消解國家和國家之間,社群之間,產業之間邊界,消解信息發送者與接受者之間的邊界等等。新媒體可以與受眾真正的建立關系,同時他還具有交互性和跨時空的特點,同時,新媒體給媒體行業帶來了許多新的理念和模式,節目的專業化越來越強,賣方市場轉向買方市場等。新媒體傳播有四個特點:每個人都可以進行大眾傳播,信息與意義無關,受眾的主動性大大加強,大眾傳播的小眾化。
有研究者表明:新媒體近乎於零費用的信息發布,對受眾多為免費,這對傳統媒體的新聞製作造成挑戰,例如倫敦爆炸案為個案提出了新媒體的多媒體整合態勢。市民用手機拍攝照片,在朋友的博客上以近乎於圖片直播的方式報道了這場災難的現場。這些照片很快流入了各大電視網的新聞頭條。在這次報道中,手機,博客,互聯網以及播客密切配合,將第一時間,第一現場權利牢牢抓在手中,新的媒體形式和媒體工具的結合,顯示出了巨大的威力。
首先新媒體具有隱蔽性,新媒體的形式隱藏於日常環境的各種空間,物體中,它最低限度的減少了與受眾的抵觸性,讓廣告同娛樂結合的更為緊密。
其次是它的分眾性,可以更有效的針對產品的消費群,加上一些新媒體屬於主流媒體,信息傳播率高,所以它能夠很好的找到每個人的單獨時間,通過這些零碎的時間,得到傳統廣告難以獲取的好環境。
最後是它的高科性,使新媒體具有鮮明的時代個性,與廣泛的應用性,適合於不同場所,產生更好的視覺效果。具有生動性和真實感。
二、新媒體環境影響下的廣告受眾變革
在新媒體時代的今天,受眾在廣告傳播中的地位有了前所未有的提升。因此,企業要想在競爭中立於不敗之地,就必須研究新媒體時代的廣告受眾,從而制定有針對性的營銷傳播策略。新媒體的迅猛發展,對廣告受眾的影響,體現在如下方面:
(一) 廣告受眾行廣為的轉變
隨著新媒體技術作為支撐,尤其是諸如百度、谷歌之類的搜索引擎發展,使得受眾對廣告信息的索取也更加便捷,更加具有針對性和計劃性。他們可以自由地利用RSS技術進行個性化的信息定製,利用搜索關鍵詞進行信息的精確篩選。豆瓣網、youtube之類的web2.0網站,一些商品的論壇、官網、QQ群也將會成為他們獲取商品信息的渠道。總之,他們對於廣告信息的認知度達到了一個前所未有的程度。
像以往億萬人民同看一張報紙的時代已經一去不復返了。現在的受眾根據各自的利益與興趣選擇了不同的媒介, 形成了相對穩定的關系。受眾的興趣多元化表現除了與自己利益切身相關之外,
還有一種就是喜愛和情感的需要。

例如, 為什麼一些社會新聞、體育新聞、文藝新聞等並不十分與群眾密切相關的內容同樣也有一定的受眾群呢? 其中的原因莫過於如此。這里就出現了「窄」受眾分類。他們也具有分散性、多樣性和匿名性, 但同時在某一方面顯示出共同的接受傾向, 即選擇信息的某種共性。如歌迷、球迷、收藏愛好者、經紀人、政治家等, 對信息的關注和追逐, 無不與各自群體特定的興趣、需求有關。中央電視台就根據其受眾服務對象一下就整合了十個專業頻道。各家電視台對電視內容進行不斷的細分, 從頻道到欄目到單個節目, 實現單純化、風格化、個性化, 使觀眾快速識別, 以形成分類收視群體的社會意識。報紙出現了數千種專門報紙, 體育的、音樂的、電腦的、娛樂的等等, 種類越分越細, 供受眾各取所需之外, 還有一種就是喜愛和情感的需要。
三、網路新媒體的發展及對社會的影響
互聯網路正以最快的速度向上飆升,並被譽為21世紀最耀眼的傳播媒體。聯合國新聞委員會召開的年會正式宣布,互聯網被稱為繼報刊、廣播、電視等傳統大眾之後新興的第四媒體。新媒體不但集文字、聲音、影像等多種形式於一體,而且又極大地豐富和發展了。首先,從傳播技術來看,以互聯網技術為核心的各種高新技術孕育了網路媒體的誕生,並伴隨其成長。沒有全球范圍的互聯網,沒有高速運轉的晶元,沒有迅速擴展的寬頻,沒有成熟的數字壓縮技術和存儲、檢索技術,便沒有第四媒體;
其次,從傳播方式看,第四媒體不僅融合了以往各種大眾傳媒的優勢,能從文字、圖像、聲音同時發送信息,而且還具有了各種大眾傳媒所不具備的特點:如跨時空性、可檢索性、超文本性、和交互性等。過去,人們只能讀報紙、聽廣播、看電視;現如今在電腦面前人們既可以讀,也可以聽,還可以看;特別感興趣的信息,點擊滑鼠,就可以下載、錄音、錄像,還可以進行存儲、整理、評說、復制、裁剪;並可以自由地調用和發送信息,更加接近自然的人際傳播,使傳播傳媒帶來的傳播距離感大大減小。從第四媒體傳播的功能看,它能使信息傳播具有高速、高質、超量、多樣化、超時空、超文本的特徵,既可同步傳輸,也可非同步傳輸,由於它的出現,打破了傳統傳媒受時空限制的因素,變得隨時隨地都可以接收。網民可以通過網上大量的超文本鏈接,對閱讀的進程方向和結果進行選擇,也可以從網上存儲的浩如煙海的信息中,根據自己的需要,隨意查詢,從而徹底改變傳統的閱讀方式。這些是傳統傳播傳媒無法比擬的。從傳播的方向和機制看,第四媒體突破了以往大眾傳媒單向傳播的模式,能使信息傳播具有雙向傳播的特性。傳統的三大媒體,無論形式如何多樣,與受眾之間也只是一種單向聯系,受眾只能看、聽,最多可以通過電話交流,而網民則可以上網交流,發表意見,看法。這種被稱為「交互性」是第四媒體最獨特的特點之一。
除此,第四媒體還突破了大眾傳媒使受眾被動接受收信的局限,實現了受眾驅動式傳播,網民將在信息傳播系統中逐漸佔主導地位,網路多媒體必須千方百計地圍繞網民的需求,因此有人自豪地說,第四媒體給予網民前所未有的主動權。縱觀我們面前的網路發展,盡管還處於一種早期的發展雛形階段,技術的完善、普及與發展等都需要時間,在它剛剛起步的時候對生活的影響遠不如成熟以後大。
總結:媒體既擁有人際媒體和大眾媒體的優點:完全個性化的信息可以同時送達幾乎無數的人;每個參與者,不論是出版者、傳播者、還是消費者,對內容擁有對等的和相互的控制。又免除了人際媒體和大眾媒體的缺點:當傳播者想向每個接受者個性化地交流獨特的信息時,不再受一次只能針對一人的限制;當傳播者想向大眾同時交流時,不再不能針對每個接受者提供個性化內容。同時他指出新媒體完全依賴於技術,不是人類先天自然擁有的技能。新媒體的輻射影響,已經幾乎涵蓋了人群的生活和工作的所有環節,其形式眾多,有手機媒體、數字電視、移動電視、寬頻電視IPTV、動畫、網路游戲、博客、戶外新媒體等等。隨著新技術的創新應用和廣告人的創意開發,新媒體產品形式還將層出不窮地不斷發展。

與新媒體語境下我國電視新聞現場直播策略研究相關的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