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如何將新技術新媒體的教學方式融
「興趣是學習之母」,沒有興趣是學不好的。因為有興趣,學生就會產生積極的情緒;為滿足好奇心,學生就要看、要聽、要想、要問,思維也被激活。教師精心設計教學,就是要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並在成功的體驗中使學生的興趣收到保護和激勵。教師要善於通過各種手段,找准教學的切入口,誘發學生的求知慾。
2、如何使用新媒體助力教學中難點的突出
現代社會是是一個技術和媒體的時代,這就要求我們數學老師從學科教學的角度出發,研究如何使用新技術新媒體幫助自身的教學,在教學過程中有效地運用技術和媒體,創設具有豐富性、挑戰性和開放性的信息化學習環境。為學生的發展提供更為寬廣、有彈性且具有創意的學習空間,滿足學生求知慾望,增強內部學習動力,把學習過程中的發現、探究、研究、合作等認知活動凸現出來,讓學生在自主探索的過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數學知識與技能、數學思想和方法。促進學生在交流、應用數量、改進數學學習及問題解決等關鍵性能力的發展。
一、新技術新媒體在課堂應用的理論基礎
經驗之塔——從具體到抽象的連續體
在教學媒體的具體性和教學時間限制之間尋找平衡,是教師一直面對的決策難題。心理學家埃德加﹒戴爾設計了「經驗之塔」。圖(1)形象地表示經驗之塔自底向上,媒體表達越來越抽象,表達的信息越來越濃縮,呈現信息的時間越來越少。戴爾認為,直接與客觀事物接觸、對客觀事物的直接觀察固然可以獲得學習所必需的具體經驗,但也必將耗費大量的時間與精力,且可能由於時空限制使許多具體經驗無法獲取。戴爾建議,考慮到教學成本和時間成本,利用技術媒體可以克服這一困難,教學媒體所提供的"替代的經驗",是學習者方便地獲取直接經驗的有效途徑。而且由於媒體的簡化、純化和突出作用,使學習者不會陷於真實事物的復雜性干擾學生的注意力,從而使學習者能夠更准確地認識客觀事物,獲得同現實較為一致的經驗。利用教學媒體獲得具體經驗,是學習者獲取直接經驗的重要途徑,對學習者的認知過程有重要作用[2]。
圖(1)
二、新技術新媒體在數學課堂的應用
2、1創設情景,激發學習興趣
在數學教學中,把數學知識放在一個生動、活潑的情境中去學習,更容易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而教學媒體可展示優美的圖像、動聽的音樂、有趣的動畫,引起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啟迪思維,激發學生的好奇心、發現欲,產生認知沖突,使每一位學生都處於積極的思維狀態。
例如,在教學「分數大小的比較」時,我在課堂上就用教學媒體播放唐僧師徒三人這天來到一個地方,天氣很熱,豬八戒自告奮勇去找水,一會兒,只見他拿了一個西瓜回來。孫悟空拿過來,對八戒說:「你今天表現不錯,分你多些,分你三分之一吧?」八戒說:「猴哥,我要吃四分之一!不,更多!要八分之一!」 孫悟空高興地說:「好!好!好!那你吃十分之一吧!」可是當八戒拿到分的西瓜,他直叫後悔,可急也沒用啦!他已經快說不出話來了。聰明的同學們,你們知道這是怎麼回事嗎?課堂上用計算機創設了小學生們耳熟能詳的西遊記人物故事的虛擬情景,一下子就把學生的注意力吸引住了,在提出了具有思考性的問題後,學生們陷入了思考,主動接近課題——分數大小的比較,使課堂上每一位學生都處於積極的思維狀態。
2、2理解概念,加強辨析能力
數學概念離不開抽象及嚴謹的數學語言表述,而抽象與嚴謹正是學生疏遠數學的原因。為了使學生充分把握概念,利用教學技術的形、色、動的特點,充分理解數學概念,由於教學媒體展示了生動形象的知識發生過程,縮短了數學與學生的距離,有助於促進對數學的深化認識。
在教學「軸對稱圖形」時,我利用多媒體將一幅不完整圖形出示給學生,讓學生觀察到原圖形的一半,並結合生活經驗猜測完整的圖是什麼,接著利用多媒體呈現另外多幅帶有編號、大小不一的這些圖形的另一半,讓學生選擇這些圖形的另一半的序號,並用多媒體驗證,潛在幫助學生明確對稱要大小相等,即完全重合,然後向學生聲明這些都是軸對稱圖形。
2、3揭示規律,把握知識本質
在引導學生對數學知識進行概括的過程中,運用教學媒體動態演示,形象地揭示知識的生成過程,化抽象為具體,變理性為感性,直觀地揭示內在規律,學生在參與中,藉助觀察和比較,能更深刻把握知識本質。
在教學「軸對稱圖形」時,我利用教學媒體播放剪紙動畫要領,讓學生嘗試用對折剪法剪出精美的剪紙。在學生展示自己通過動手實踐得到的作品的交流活動中,教師認真傾聽小組的匯報內容,及時跟進,抓住關鍵的、重要的、錯誤的地方,提出疑問,以引發全班進行深層次地思考,讓學生總結軸對稱圖形的概念,形成「對稱圖形」和「對稱軸」的概念,知識難點就迎刃而解。
2、4鞏固知識,促進數學思維
數學知識的掌握、技能的形成、智力的開發、能力的培養,以及良好的學風的養成,必須通過一定量的練習才能實現。互動式的多媒體練習課件就能以其圖、文、聲、像並茂的優勢發揮其作用,它能使練習、復習等環節輕松、愉快,能使學生在練習過程中始終保持興奮、渴求上進的心理狀態,使他們覺得學習數學是一件在玩中學的有趣的事[3]。因此,在教學中,應廣泛藉助教學技術為學生提供更多的練習素材,更多的練習和表現自己能力與成就的機會。同時,也為教師提供及時獲得學生准確、真實的學習成效和學習態度及反饋信息的方法和途徑。
2、5激發情感、體驗學習數學的快樂
在教學過程中,學生的情感、態度、價值觀等方面的發展並不是學到一些具體的概念、公式、法則以後就能自然形成,它是貫穿在整個教學過程中。針對學習目標,肯定學生的學習成效,讓學生體驗成功,使學生對自己的發展產生新的內驅力。現代教育技術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可能。
例如,在講「統計與可能性」前,我提前布置學生統計自家每天丟棄垃圾的數量。課堂上小組討論展示,展示包含數據收集以及如何用圖形表示統計數據等,接著播放一段關於環境污染的錄像片,學生通過觀看錄像,意識到目前環境污染已相當嚴重,體會塑料垃圾對人類生活產生的危害,形成環保意識,養成環保的行為習慣,讓學生的感官主動投入、情感自然捲入、思維積極參與,並真實地感受到生命成長的快樂,使課堂教學成為師生愉快的精神享受。
三、新技術新媒體促進數學課堂教學的收獲
在數學課堂教學中,新技術新媒體支持學生的學習,充當學生的「智力夥伴」。學生利用技術學習,技術為學生營造了一個學習環境,使他們可以全身心地投入到學習活動中,培養他們的認知學習策略和批判思維能力,引導學生更多地關注實際生活中的問題,對三年級學生數學教學的實證研究表明,新媒體新技術無論是在深度上還是廣度上都能夠加深學生的認識,對學生的成績有著積極的促進作用[4]。美國James Kulik和他的同事所做的研究綜述表明,總的來看,與傳統教學相比,計算機輔助教學可以把學生的成績提高10到18個百分點[5]。另外,隨著新技術新媒體進入課堂,教師從信息的提供者變成了各類學習資源的協調者,教師可以幫助學生從多種信息源中尋找、處理合適的內容。由於展示信息的任務交給了各類媒體,教師可以自由地與個別學生,或者小組一起工作,充當促進者、管理者、顧問、和激勵者的角色。在數學課堂上,教師將越來越像是「站在旁邊的引導者」,而不是「講台上的聖賢」。
四、一些要考慮的問題
4.1強調直觀演示,忽略思維形成
新技術新媒體有著普通教學難以比擬的優勢,但需要考慮的是僅僅追求豐富多彩的視聽和動畫效果,而忽略了學生的注意規律,導致學生注意力的最終落點不在知識上而在媒體方面,這種數學教學徒增冗餘刺激,對學生的學習造成干擾。小學階段的數學不僅要讓使學生掌握必需的教學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更重要的是發展學生抽象思維和推理能力。因此,如何更好地設計與教學對象年齡特徵相符合的教學媒體,尤其是對那些還處於感性認識層面的小學生,這是新技術新媒體今後要深入研究的方向與重點。
4.2過分注重形式,忽視教學實質
新技術新媒體在數學課堂中的應用絕不是簡單地使它成為一種游離於教學過程之外的硬體或設施建設,更不能用新技術新媒體把教科書搬到屏幕和網路上,那樣只是強化了從前灌輸知識和標准化考試的教學模式,變「人灌」為「電灌」或「人灌+電灌」,這種濫用新技術新媒體,只注重表面形式,並沒有體現出技術媒體的優勢和整合的內涵,偏離了教學實質。
4.3瀏覽漫無邊際,缺乏有序監控
很多學習和網路有關,尤其是在網上開展自主學習的時候。教師希望學生查找跟內容相關的信息,而學生卻瀏覽著無關的網頁;有的瀏覽了很多網頁,交流卻又只言片語;有的搜索到了很多有用的信息資料,卻又疏於整理,不能為自己所用。因此,加強學生的自我評價與反饋,對學習者適應網路學習環境起著關鍵作用,教師和家長必須對學生使用網路的行為進行監督,以確保他們的行為是適當的,並阻止他們瀏覽不良信息。
3、新媒體技術在教育教學上有哪些新應用
隨著新媒體、新技術的迅猛發展和普及,運用新媒體、新技術進行教育教學已經在很多學校廣泛應用,這對於轉變傳統教育思想觀念,促進教學模式、教學體系、教學內容和教育教學方法的改革;加速教育手段的現代化;對於實施素質教育,有效地減輕學生課業負擔,激發學習興趣,真正地改變傳統教育的單調模式,使樂學落到實處;促進基礎教育的改革和發展,全面提高教育教學質量和效益,都具有重要的意義。
一、更新教育觀念、強化創新意識、有較強的整合能力
課程的改革,強調了學生自主參與和合作學習。新媒體、新技術是以網路技術作為學習工具,為學生提供了豐富的學習資源。學生利用網路技術收集、處理、交流進行探討學習,從而獲取知識,這種學習模式突出了以學生為主體,強調了學生自主參與學習,真正突破了以教師為中心的教學模式。
新課程背景下,更新教育觀念是每一個教師不可忽視的問題。要強化創新意識。面對世界科技飛速發展的挑戰,我們必須把增強民族創新精神提到關系中華民族興衰存亡的高度來認識。教育在培育創新精神和培養創造型人材方面肩負著特殊的使命。我們的教師也要不斷地創新,如果教師缺乏創造性思維,將失去學科的靈魂和動力,特別是在信息技術背景下的學習,保持旺盛的創新能力與實踐能力顯得尤為重要。網路信息技術環境下的學習是一個全新理念的課程,它以計算機軟硬體技術的基本知識與基本技能為教學基礎、又延伸到通信、網路技術等高科技的綜合應用技能教學,需要知識性與技能性很強的整合能力,現代信息技術以提供大容量教育信息載體為特徵,擔負著開拓視野、搜索資料、整合知識、培養創新精神和創造能力等功能。這其中,教師素質是關鍵要素。教師整合能力是信息技術發揮應有作用的前提。因此,在新的教學環境中,教師應該掌握現代信息技術基本知識和技能。
二、用新媒體、新技術優化課堂教學、提高課堂效率和教學質量
新媒體、新技術在教學中的使用,可以提高教學媒體的展示力和交互性,極大地豐富了教學內容的呈現方式。教師經過精心准備,運用先進手段,創作出嚴謹而豐富的電子課件,其目的就是將它應用於教學,從而優化課堂教學。在這樣的教學中,教師不必像以前那樣,攜帶地球儀、三角板、等繁瑣的教具,而是藉助電腦、投影儀、電子白板等先進的電腦多媒體工具向學生展示圖、文、聲、像相結合的電子課件,充分發揮多媒體網路的功能,可優化課堂教學的信息傳遞結構、學生認識結構、課堂時間結構、師生活動結構等。豐富、生動的多媒體課件的靈活運用,能夠極大地激發學生的興趣,引發學生探究的慾望。新媒體、新技術全方位刺激,使人腦左右協調發展,增強記憶力,學習的效率明顯提高。使學習氛圍輕松、愉快。通過多媒體網路的科學運用,可全面優化課堂教學,提高課堂效率和教學質量。
三、依託區域網豐富校園網達到資源共享,進一步服務教學
學校應該重視校園網資源庫的建設,專人負責,統籌規劃。並安排熟悉計算機操作和網路維護的教師專門負責本校校園網教育資源庫的建設與維護。學校應該調動教師和學生的積極性,鼓勵教師搜索和整理網上的教育資源,利用城域網的資源進行本校教育資源庫的建設。教師可以把自己搜集到的適合教學的資源進行合理分類,同時教師應該將已有的課件、音頻資源、視頻資源、圖片資源通過非線性音視頻編輯系統、掃描儀、數碼相機等對其進行加工和改造,使之成為學校教育資源信息的重要來源。學生可以上網快速地獲取豐富的信息資料,有目的地處理信息,有利於培養學生的探索、創新意識,有利於學生開展主動的探索型的學習活動。
四、培養學生對計算機運用能力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運用新媒體、新技術進行教學,首先必須讓學生學會使用計算機,會將計算機作為一種學習的工具,運用於學科學習,學會對知識和信息進行檢索,從而達到自主學習,而不是學會計算機的所有知識。體現計算機是幫助學生開闊視野,增加知識的好幫手。真正是「秀才不出門,能知天下事」 ,使學生變被動學知識為主動汲取知識。學校利用網路教室多提供讓學生操作計算機的機會。利用計算機輔助教學的同時要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讓學生盡可能多的自己操作計算機,這樣,他們才覺得學到的是自己迫切知道的知識,是自己學到的,而不是教師「灌輸」的,學生學起來會更加積極,記得也更牢固。同時,這樣還可以縮短反饋的周期,發現問題可以及時補救。
總之,教師應當充分認識到新媒體、新技術在教育教學中的功能和作用,要建立教育、教學信息資源庫,大力整合網上資源,實現資源共享。自覺地在教育教學活動中有效地運用新媒體、新技術,從實際出發,加大新媒體、新技術在教育教學中的應用,探索規律,啟發思維,提高教學質量,促進教學改革!
4、如何用好新媒體開展教學
一、新媒體教學應用的意義
首先,新媒體教學應用是社會發展的需要。
《新課程標准》指出:「現代信息技術要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使學生樂意並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現實的、探索性的教學活動中去。」目前,現代信息技術在教學中的應用已成為一個熱點問題。多媒體或網路的輔助教學,作為當前推進現代教育技術的切入點,越來越受到廣大教育工作者的關注。它在學校各學科的課堂教學中,發揮著越來越大的作用。
新媒體教學應用的優點是明顯的:恰當運用新媒體技術是創設良好教學「情境」的有效工具。運用新媒體技術輔助教學,能夠激發學生認知、求知的內驅力。新媒體教學的感性知識信息刺激學生的各種感官,從面獲得最佳教學效果。
新媒體教學應用無論採用何種載體或模式,基本要求是: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主導,以創造為靈魂。新媒體教學的基本框架:一是教學過程根據教學內容,以學生實際學習能力為基礎設計。二是創設情景,提供信息,引導學生參與教學活動,生動認知。三是注重多向交流,提倡協作學習,把握機會適時反饋,及時矯正、引導。四是為每個學生創設成功的機會,積極鼓勵學生動手、動腦,重視實踐與創新。
其次,新媒體教學應用是不斷創新的過程。
新媒體教學應用經歷了電化教育、多媒體教學和網路教學等階段,分別對應出版載體是音像出版物、電子出版物、網路出版物和電子書包等。以目前在學校普遍採用的多媒體教學為例,我們可以看出新媒體教學應用的作用和意義。
多媒體教學是指在教學過程中,根據教學目標和教學對象的特點,通過教學設計,合理選擇和運用多種教學媒體,用計算機加以合成,並與傳統教學手段有機組合,共同參與教學全過程,以多種媒體信息作用於學生,形成合理的教學過程結構,達到最優化的教學效果。
多媒體教學模式的創新必須適應教學的需要和發展:
一是教學內容要完整,主題要明確,防止濫用媒體技術而分散學生的注意力,降低教學效果。
二是教學內容與方法的設計,要針對學生的認知心理特徵,注意遵循教學最優化原則。
三是自製的 CAI課件及其它專用電教軟體,一定要注意其內容的合理性及科學性,不能出錯誤。
四是運用有關模式設計、組織教學時,必須注意知識的連貫性,不可忽視教師的主導作用。
多媒體教學模式的創新防止脫離教學炫耀技術的誤區:
一是逢課必用,不管課程的特點和內容,每一門課程、每一節課,從頭到尾都用多媒體技術。
二是把多媒體當成電子黑板,點點滑鼠書本搬家,像領導在作報告,照本宣科變成照屏宣科。
三是課件順序「播放」的「流水課」,學生像看電影,「電腦+教師」以教師為中心的教學。
四是多媒體教學只是教學方法的一種,它有很多優點,但不能代替傳統教學方法。
二、新媒體出版形式的界定
首先,新媒體出版形式的基礎是數字化。
對應於教學應用的各種新媒體方式,例如音像出版物、電子出版物、網路出版物和電子書包等等,如果孤立來看是此消彼長的關系,如果聯系來看是互動發展的關系。因此,我們以「數字出版」技術發展為標准,回顧我國音像出版、電子出版、網路出版的發展脈絡,觀察三者之間的分合關系及其長遠發展趨勢,可以將「數字出版」劃分為1.0、2.0、3.0三種形態或三個階段:
1.0電子出版(印刷技術革命、音像與電子出版物、新媒體介質)。
2.0網路出版(按需印刷出版、虛擬閱讀終端、信息互動社區)。
3.0復合出版(全媒體整合平台、多元化傳播方式、個性化投送服務)。
我國2008年頒布的《電子出版物出版管理規定》將電子出版物定義為:以數字代碼方式,將有知識性、思想性內容的信息編輯加工後存儲在固定物理形態的磁、光、電等介質上,通過電子閱讀、顯示、播放設備讀取使用的大眾傳播媒體,包括只讀光碟(CD-ROM、DVD-ROM等)、一次寫入光碟(CD-R、DVD-R等)、可擦寫光碟(CD-RW、DVD-RW等)、軟磁碟、硬磁碟、集成電路卡等,以及新聞出版總署認定的其他媒體形態。
《規定》關於電子出版物的基本屬性仍然存在,《規定》所列舉電子出版物表現形態既概括了現有電子出版物的介質形態,也為新的介質(電子書、電子紙、點讀機等)不斷列入保留餘地。《規定》中「新聞出版總署認定的其他媒體形態」使電子出版物可以包含的形態和內容具有很大的拓展空間,既可以融合涵蓋「音像產品」大部分領域,也可以兼容涉及「網路出版」部分領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