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新媒體 > 河北省推進政務新媒體

河北省推進政務新媒體

發布時間:2021-03-15 06:13:36

1、什麼是政務新媒體 如何開展政務新媒體

1.政務新媒體矩陣建設提速 協調一致共同發聲
在高新技術的有力支撐下,政務新媒體矩陣建設明顯提速,通過新媒體矩陣中各單位的聯動發聲、相互監督,能夠有效擴大信息張力,提高政府「網路問政」的工作效率,增強信息監管力度,促進政務新媒體健康運轉。建立政務新媒體矩陣,一是要以提高各直屬單位開通政務新媒體賬號的覆蓋度為基礎,為發揮矩陣作用提供組織保證;二是要健全政務新媒體管理制度規范和考核評價機制,通過制度約束和必要的技術手段,保證政務新媒體聯動有效,監管有力。
2.「雙微」融合對接推進政務新媒體綜合發展
微博是淺社交、泛傳播、弱關系的平台,微信是深社交、精傳播、強關系的平台,根據微博、微信的自身特點,二者相互協作、互為補充的模式將成為政務新媒體發展的新趨勢。特別是政務微信平台可通過二次開發方式疊加整合各類應用,能夠實現行政辦事等便民服務功能,以政務微博為發布平台,政務微信為應用平台,政府網站、政務APP相互促進,更加豐富政務新媒體功能作用。
3.平台整合能力提升「政務O2O」時代開啟
一方面,通過政務新媒體整合信息發布資源,有利於及時准確發布權威信息,回應群眾關切,營造有利的輿論環境;另一方面,通過線上線下相互促進,有利於密切政府部門與網民關系,擴大政務新媒體自身的群眾基礎,樹立政府良好形象,更好地推動區域經濟、文化協調發展。

2、電子政務新媒體的興起最早是哪國

日本地震海嘯,災難遠在千里之外,有些國人浮想聯翩,一句「核泄漏污染海鹽」的謠言,一時引發全國各地史無前例的搶鹽風波,連日本災民都對此感到大惑不解,真是讓人丟盡顏面。中國再缺什麼也不缺鹽,在事件發生第一時間,如果政府有關部門即時向市民發簡訊告知真相,或許事情不致於越演越烈……
中國各級政府為政府信息化建設投入的資金到底是多少,沒有一個確切的統計,但七七八八加在一起,少說也有上千億人民幣,基礎設施有了,平台有了,可普遍存在的「重建設、輕應用」的問題一直沒有得到很好解決。
互聯網路的發展預示著電子政務已經到了新媒體時代。眼下,微博、社交網、視頻網站等等,這些曾經讓很多人覺得可有可無的網路新玩意兒,已經不再是可趕可不趕的時髦,它跟我們的生活已息息相關。
3G高速移動互聯網的普及,新媒體的普遍應用,人們無需守在電腦前,只要打開手機便可以隨時暢游無線網路,瀏覽新聞資訊,收發Email,搜索地圖等。由於手機用戶更為靈活,隨時登錄,且在網時間長,為電子政務的建設打開了新的思路,中國有8億人使用手機,還有4億網民,各級政府官員千萬不要小看圍脖(微博)的140個字的威力。
新技術的革命帶來了信息傳播方式、媒介環境的極大改變,變革了傳統的信息發布、傳播方式,新技術革命以及媒體格局、媒介環境的變革已經悄然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方式,同時深刻影響著社會的進步與發展。
新媒體時代的媒介傳播方式、環境改變也深深影響了傳統的政務信息傳播渠道、方式,以新技術、新媒體為代表的信息技術及全新的媒介環境變化加快了新政務時代的來臨。電子政務建設正在從以硬體為主向以綜合應用和信息資源開發、整合、利用為主的方向轉變。「十二五」時期國家明確要求要切實推進政務信息化建設,推進地方電子政務信息資源整合,創新政務信息傳播載體、方式及體系,以新政務的理念打造全新政務體系。管理型政府通過信息化向服務型政府逐漸轉變、過渡,將是我國新政務時代未來最主要的可選空間及標志。實現新的政務信息化、體系化,適時全面推進到政府流程再造和服務型政府的建立;有重點地推進新政務形式的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
以互聯網、手機為載體的全新媒體環境,已成為社會輿論、輿情的主要集散地,成為政府開展輿論引導工作、提升執政能力的重要載體,成為政府新聞信息發布、政務信息傳遞、輿情信息收集、疏導的主要平台。尤其是在一些大規模的群體事件、突發事件以及區域性的公眾危機事件中發揮了重要的信息傳播及輿論引導作用。在國內外較發達地區,互聯網、通信行業,主流媒體與政府之間合作搭建的新政務信息化體系在社會經濟發展中也發揮著越來越重要作用。溫家寶總理說,國之命,在人心,消除人民的怨氣,實現人民的願望就必須創造條件,讓人民批評和監督政府。要讓人民共同為構建信息時代和諧社會獻言獻策。

3、互聯網下如何創新政府提供公共物品方式

創新公共服務管理、提升公共服務質量,是我國政府職能改革的核心內容之一。隨著新一輪信息技術的不斷普及和應用,互聯網成為提供公共服務的重要手段。在近日國務院印發的《關於積極推進「互聯網+」行動的指導意見》中,進一步明確了未來三年以及十年的「互聯網+」發展目標,提出了包括益民服務、便捷交通、普惠金融、協同製造等11項重點行動。這其中,互聯網與公共服務的結合,成為「互聯網+」的一項重要內容,也是公共服務創新的重要平台和「抓手」。
隨著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人們對於以教育、醫療、養老、交通等為代表的公共服務需求日漸擴大。實際上,大到個人的生老病死、婚喪嫁娶,小至水電燃氣繳費、護照通行證辦理、個人身份數據信息等等,政府公共服務幾乎囊括了一個人一生的一切活動。然而,由於供需矛盾突出,致使上學難、看病難、買票難、打車難等問題層出不窮,已成為廣大民眾對公共服務不滿的主要表現。為了獲得更好的公共服務,一些民眾不得不付出更高昂的代價,甚至通過走後門、找黃牛黨、打黑車的途徑來解決自己的需要。
互聯網在公共服務領域的蓬勃興起,為破解公共服務的供需矛盾、提升服務質量提供了有效的解決方案。通過互聯網,人們可以方便地獲得在線教育、在線醫療、在線訂火車票、打車服務等公共服務,大大節約了時間和成本。比如互聯網產品中最火的打車、拼車App,解決了乘客與車輛資源的精準供需匹配,提升了人們的出行效率,降低了成本。在教育方面,互聯網+教育將會使未來的一切教與學活動都圍繞互聯網進行,老師在互聯網上教,學生在互聯網上學,線下的活動成為線上活動的補充與拓展。在醫療方面,依靠移動醫療實現網上掛號、詢診、購買、支付,並依靠互聯網在事後與醫生溝通。此外,政府部門中廣泛運用的電子政務,也極大地解決了民眾辦事難的問題。
事實上,互聯網+公共服務正成為國內互聯網巨頭們搶食的一塊蛋糕。據不完全統計,目前僅阿里雲簽約的省市已達17個,支付寶錢包合作的省份、直轄市則達到29個。騰訊與地方政府簽定「互聯網+」框架協議的省市達到21個,上線微信「城市服務」的城市5個。
「互聯網+」不僅給政府提供公共服務的模式帶來了革命性的影響,還能夠有效地促進政府職能的轉變,加快簡政放權的步伐。此次《意見》中提出,要創新政府網路化管理和服務,包括加快互聯網與政府公共服務體系的深度融合,推動公共數據資源開放,促進公共服務創新供給和服務資源整合,構建面向公眾的一體化在線公共服務體系。同時,加快推進政務新媒體發展建設,加強政府與公眾的溝通交流,提高政府公共管理、公共服務和公共政策制定的響應速度,提升政府科學決策能力和社會治理水平,促進政府職能轉變和簡政放權。
一方面,互聯網能夠發揮市場「無形的手」的功能,將資本、資源引入供需矛盾突出的公共服務領域,實現有限資源的重新配置,並以公開透明的方式讓用戶去選擇服務,這將對原有的政府提供公共服務的質量和效率提出更大的挑戰。另一方面,互聯網將使政府提供公共服務的方式方法信息更加公開,對政府行為形成了更強大的監督,有利於政府的廉潔自律和自我約束機制的形成。此外,互聯網提供的大數據,還為政府掌握公共服務的供需狀況,以便做出更為准確的決策提供了依據。
需要特別提出的是,互聯網只是為政府公共服務創新提供了技術上的支持,並不意味著創新活動就會自動發生。實際上,一些地方政府對「互聯網+」的概念理解僅停留在表面上,抑或只是當做一種「形象工程」。因此,各級政府應該抓住難得的歷史性機遇、乘勢而上,充分發揮自身信息庫資源龐大、完整、准確等優勢,藉助互聯互通,大膽進行制度創新、服務創新,使「互聯網+」成為提高公共服務效能的好幫手,讓老百姓充分享受「互聯網+」帶來的便利。這既是政府向「服務型政府」轉變的必要之舉,也是提升服務質量、創新服務方式和內容的必經之路。

4、新媒體時代,政府該怎麼辦

一是建設新媒體集群。將新媒體建設納入傳播能力建設總體規劃,依託傳統優勢媒體推進報、台、網融合,加大資本、技術、人才投入,注重品牌支撐和關鍵核心技術研發應用,打造一批具有廣泛影響力的重點新聞網站、手機報等新媒體旗艦,加快形成黨委主導的新媒體骨幹集群。
二是開展正面強勢宣傳。緊緊圍繞黨和國家工作大局,結合重大會議、重大活動、重大工程等,加強選題策劃,組織開展主題明確、特色鮮明的正面宣傳,做大做強網上正面輿論。
三是把握輿論引導藝術。堅持體現黨的主張與反映人民心聲相統一,著力做首發、做原創、做深度,注重運用網言網語開展個性化引導,注重系列展現和背景鋪墊,注重多媒體綜合集成、多要素鏈接聚合、多手段融合並用,注重網民現場體驗、互動參與、全過程展現,在信息服務中解疑釋惑,在平等交流中增進共識。
運用新媒體優勢大力宣傳解讀好黨的執政理念和主張,堅持「二為」方向、「雙百」方針和「三貼近」要求,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為引領,深入研究把握新媒體受眾群的消費特點,不斷提高網路文化產品和服務的供給能力,把新媒體特別是網路打造成人民群眾的精神文化新家園,不斷提高黨傳播先進文化、引領社會前進的水平。既加大新媒體文化產品的組織創作力度,又注重發揮和引導網民的創作積極性,持續推出體現主流價值、彰顯時代精神、適應網民需求的網路文化精品,不斷滿足多層次、多樣化、個性化的精神需求。積極構建網路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創新文化信息服務模式,推進網路文化服務的均等化、大眾化,保障網民共建共享文化發展成果。加快優秀傳統文化的數字化、網路化,增強中華文化的傳播力影響力。推進新媒體與經濟融合發展。順應「三網融合」和「媒介融合」趨勢,推進互聯網從信息傳播和娛樂消費為主向經濟服務領域延伸,加快以互聯網為代表的信息產業發展,加快電子商務應用,加快物聯網的研發運用,實現信息化和工業化深度融合,使新媒體經濟深入到經濟社會發展的更深層次和更寬領域,提高經濟發展的科技含量。加快做大做強網路文化產業,大力發展數字內容產業和網路文化創意產業,積極搶佔IPTV、網路電視、手機電視、手機報等新興媒體的制高點。

5、政務新媒體有何新變化,內容針對性更強了嗎

政務新媒體,有何新變化
發布熱點資訊、披露突發事件處置調查進展、傳遞黨政重要決策……近年來,政務新媒體在政務公開中日益成為重要渠道。
2016年2月,中辦國辦印發《關於全面推進政務公開工作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部署全面推進各級行政機關政務公開工作。8月,國辦下發《關於在政務公開工作中進一步做好政務輿情回應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11月,國辦印發《〈關於全面推進政務公開工作的意見〉實施細則》(以下簡稱《實施細則》)。在三文件密集出台背景下,2016年,政務新媒體發展如何?
發布速度
輿情回應有提速,僵屍賬號也不少
記者從新浪微博了解到,截至2016年12月31日,新浪微博平台認證的政務微博已達到164522個,實現了級別、地區、部門的全覆蓋。
人民網新媒體智庫分析顯示,2016年1月—11月的600多起輿情案例中,政府回應率達到87%,有57%以上的事件政府首次響應在事發24小時之內,有73%的事件政府部門首次回應在48小時之內(含24小時)。其中,41%的事件通過政務新媒體作出回應(右圖)。
《意見》指出,加強突發事件、公共安全、重大疫情等信息發布,要快速反應、及時發聲,根據處置進展動態發布信息。《通知》指出,對涉及特別重大、重大突發事件的政務輿情,最遲應在24小時內舉行新聞發布會,對其他政務輿情應在48小時內予以回應。《實施細則》進一步提出對涉及特別重大、重大突發事件的政務輿情,最遲要在5小時內發布權威信息,在24小時內舉行新聞發布會,並根據工作進展情況,持續發布信息。
但記者也發現,在一些地方,政務新媒體仍然存在更新太慢、自說自話、敷衍了事的情況。記者隨機搜索西南某省各州市微信公眾號,發現頭條文章閱讀量常停留在三位數,「僵屍微博」例行發布的每條閱讀、轉發量都在十位數甚至個位數。
內容力度
互動服務有改善,水平參差不齊
說得不充分,群眾看不明白;說得不恰當,又會引起新的風波。在人民網主辦的2016年政務輿情回應座談會上,有專家提到,回應輿情不僅在於速度,更在於有效、有針對性。
怎樣提升回應的針對性?三文件分別給出了路徑。在發布內容的形式上,《意見》提出,「注重運用數字化、圖表圖解、音頻視頻等方式」「通過新聞發布、政策吹風、接受訪談、發表文章等方式做好解讀」。《通知》指出,回應內容應圍繞輿論關注的焦點、熱點和關鍵問題,實事求是、言之有據、有的放矢,避免自說自話,力求表達准確、親切、自然。《實施細則》則更具體地指出,「多舉實例,多講故事」。
2016年上海出台老年綜合津貼制度,當天「上海發布」在政策發布時還提供了圖片解讀。上海市政府辦公廳上海發布辦公室主任丁利民介紹,這條微信公眾號文章的當日閱讀量達到140多萬。隨後「上海發布」繼續跟進新敬老卡換領時間、換領條件、換領程序等,微信閱讀量也達50萬。
但也有一些賬號因爆出雷博雷語而令人側目。比如,雲南某地州一政務微博以「公主」自稱,稱面對「鄉下的農民,趕緊溜回辦公室」,令輿論嘩然;陝西某縣公安局官微面對網友質疑警車私用,卻回復「家裡人又違法了吧?找公安的茬」。盡管這些微博最終都向網友道了歉,但帶來的不良影響短期仍然難以消除。
可見,政務新媒體整體水平仍參差不齊,提高水平仍然有一段很長的路要走。
管理機制
投入有差別,管理還需更科學
政務新媒體「量」「質」參差不齊,背後是投入與重視上的差異。記者調查發現,西南某省一些市縣至今沒開通政務新媒體,主要原因是「當地主要領導不同意開」;而開通後長期不更新的「僵屍賬號」,是因為「有的只為完成上級交代的任務,有的是真缺人手。」當地一位宣傳部門負責人告訴記者,「開通後沒人過問、沒人考核,自然就放著了。」有位官員向記者「吐槽」,有縣市居然讓個人主辦的自媒體承擔起政務新聞發布工作。
「上海發布」負責人認為,解決技術、創意難題,歸根究底還得靠人。「我們團隊成員以內容生產、運營為主,多是傳統媒體人、公務員,很少有技術人才。但隨著新媒體發展,現在對技術拓展的要求越來越高。」該負責人說。
「枝江發布」是湖北省枝江市的官方政務微信公號,長年穩居湖北省政務微信周排行前十、多次拿過第一。他們通過整合政府網站、廣電等平台的人員,融合發展新媒體,一定程度上解決了人才問題。「枝江發布」負責人姚紅介紹,為了長遠發展,他們正在加強培訓,提高把關能力。
中山大學傳播與設計學院院長張志安認為,對於政務新媒體的運營者來說,不僅有編制問題,還有職級認定和上升通道問題。「有平台無運營」「有人員無編制」「有人力無能力」「代發布無保障」……種種問題折射出政務新媒體需要整體設計。
對此,在人員培訓上,《意見》要求「力爭3年內將全國從事政務公開工作人員輪訓一遍」。《實施細則》指出,「推進網站集約化建設,將沒有人力、財力保障的基層網站遷移到上級政府網站技術平台統一運營或向安全可控雲服務平台遷移」。
政務新媒體水平在未來要再上新台階,期待進一步努力。

6、如何讓政務新媒體走進民心

1.政務新媒體矩陣建設提速 協調一致共同發聲
在高新技術的有力支撐下,政務新媒體矩陣建設明顯提速,通過新媒體矩陣中各單位的聯動發聲、相互監督,能夠有效擴大信息張力,提高政府「網路問政」的工作效率,增強信息監管力度,促進政務新媒體健康運轉。建立政務新媒體矩陣,一是要以提高各直屬單位開通政務新媒體賬號的覆蓋度為基礎,為發揮矩陣作用提供組織保證;二是要健全政務新媒體管理制度規范和考核評價機制,通過制度約束和必要的技術手段,保證政務新媒體聯動有效,監管有力。
2.「雙微」融合對接推進政務新媒體綜合發展
微博是淺社交、泛傳播、弱關系的平台,微信是深社交、精傳播、強關系的平台,根據微博、微信的自身特點,二者相互協作、互為補充的模式將成為政務新媒體發展的新趨勢。特別是政務微信平台可通過二次開發方式疊加整合各類應用,能夠實現行政辦事等便民服務功能,以政務微博為發布平台,政務微信為應用平台,政府網站、政務APP相互促進,更加豐富政務新媒體功能作用。
3.平台整合能力提升「政務O2O」時代開啟
一方面,通過政務新媒體整合信息發布資源,有利於及時准確發布權威信息,回應群眾關切,營造有利的輿論環境;另一方面,通過線上線下相互促進,有利於密切政府部門與網民關系,擴大政務新媒體自身的群眾基礎,樹立政府良好形象,更好地推動區域經濟、文化協調發展。

7、「東風快遞」是什麼?

「東風快遞」是中國人民解放軍火箭軍在新浪微博平台上開通的實名認證官方微博版賬號,並且「東權風快遞」於2019年2月14日正式上線。

中國人民解放軍火箭軍正式列裝的東風導彈是我國新一代中遠程彈道導彈,火箭軍曾使用該系列導彈和巡航導彈執行過全球打擊任務,故因此網友將"聯邦快遞,使命必達"的廣告詞改為了"東風快遞,使命必達"。

這原本是網友們在玩梗,但是卻被中國人民解放軍火箭軍官方用上了。此前,中國軍網的報道就用」東風快遞,使命必達「當作文章標題。

(7)河北省推進政務新媒體擴展資料:

「東風快遞」被稱之為"中國最強快遞"是因為其由我國政府組建的官方快遞公司,又名中國人民共和國火箭快遞部隊,提供全球真理快遞服務,支持海陸空全方位投送。

中國人民解放軍火箭軍由第二炮兵更名而來,於2015年12月31日正式成立,而且作為維護國家安全的重要基石和戰略支撐。中國戰略導彈部隊50多年的礪劍征程,回響著大國長劍伴隨民族復興的龍吟劍鳴,鐫刻著火箭軍將士投身強軍實踐的光輝足跡。

8、發展新媒體需要哪些方面的基礎設施建設

1.政務新媒體矩陣建設提速 協調一致共同發聲
在高新技術的有力支撐下,政務新媒體矩陣建設明顯提速,通過新媒體矩陣中各單位的聯動發聲、相互監督,能夠有效擴大信息張力,提高政府「網路問政」的工作效率,增強信息監管力度,促進政務新媒體健康運轉。建立政務新媒體矩陣,一是要以提高各直屬單位開通政務新媒體賬號的覆蓋度為基礎,為發揮矩陣作用提供組織保證;二是要健全政務新媒體管理制度規范和考核評價機制,通過制度約束和必要的技術手段,保證政務新媒體聯動有效,監管有力。
2.「雙微」融合對接推進政務新媒體綜合發展
微博是淺社交、泛傳播、弱關系的平台,微信是深社交、精傳播、強關系的平台,根據微博、微信的自身特點,二者相互協作、互為補充的模式將成為政務新媒體發展的新趨勢。特別是政務微信平台可通過二次開發方式疊加整合各類應用,能夠實現行政辦事等便民服務功能,以政務微博為發布平台,政務微信為應用平台,政府網站、政務APP相互促進,更加豐富政務新媒體功能作用。
3.平台整合能力提升「政務O2O」時代開啟
一方面,通過政務新媒體整合信息發布資源,有利於及時准確發布權威信息,回應群眾關切,營造有利的輿論環境;另一方面,通過線上線下相互促進,有利於密切政府部門與網民關系,擴大政務新媒體自身的群眾基礎,樹立政府良好形象,更好地推動區域經濟、文化協調發展。

與河北省推進政務新媒體相關的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