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新媒體給當代生活帶來了什麼 閱讀
在今天這樣的時代,一切社會生活都經由傳媒,新媒體已經深刻地介入到我們的當下生活。不同媒介所傳播的不僅是它的內容,更有媒介自身的時空偏向。傳播媒介的每一次大的變革都會帶來思維、文明方式的巨大改變,帶來我們生活習慣、身體機能和整個社會組織形態的改變。新媒體的變革背後同樣隱藏著巨大的負面,其文化本質還需要有一個重新凝聚的過程。新媒體深刻地介入了我們的當下生活上世紀90年代以來,以互聯網、數字技術為核心的新媒介迅速發展,深刻地介入、籠罩著我們的當下生活。早晨起來,網上溜一圈,當日送來的報紙就都是舊聞;微博一打開,所有你要關心的人和事便瞭然於胸,你願意告訴別人的也就都對它說了;好不容易坐定,你要下意識地摸一下手機帶沒帶,看看有沒有什麼未接電話或者遺漏信息;微博上傳了,會時不時刷屏,看有沒有人點擊、轉發;很想坐下來定心看書、寫作,卻還要像患了強迫症一般,時不時去查一下電郵……這些情緒和身體感覺上的不舒服,是我們個人的問題嗎?有沒有克服的可能
2、新媒體時代 如何培養孩子閱讀興趣
一、讓孩子認識到閱讀的重要性:
從我們家長的切身體會來講,小時侯讀很多書對人的一生是很有幫助的。所以我們才會不斷地提醒孩子要讀書,可是孩子知道為什麼要讀書嗎?我們總是不斷地告誡孩子要多讀一些書,甚至剝奪孩子玩的時間讓他們「看書去。」還有的家長總是拿別人的孩子與自己孩子比較:「你怎麼不像某某某那樣愛讀書。」他只是聽你一味地說要讀書,要讀書。也許他聽了你的話去讀了,並且發現了其中的樂趣從此愛上了讀書,這固然是好事。可是大多數孩子呢?他們把你的嘮叨當成了耳邊風,對這種好像是被逼迫做的事情感到無奈,甚至產生厭惡感,不僅不愛閱讀,反而視其為苦差使。
書籍對於人類的重要性孩子可能一時無法理解,但是可以告訴他一些格言,從而強化讀書重要的意識。
最重要的是讓孩子們找到樂趣。大家都知道,這個時期的孩子是很會模仿的。家長們可以故意在孩子面前讀書,裝作讀得很專心的樣子,甚至在孩子們叫自己的時候,都假裝不理睬。還可以邊讀邊若有所思地點點頭,或者放聲大笑。這樣,孩子們就會被吸引過來,甚至學起我們的模樣看起書。因為他們想知道是什麼吸引了他的父母,又是什麼讓我們如此快樂。而獲得這個答案最好的辦法就是:模仿父母自己去試一試。
二、怎樣培養孩子的閱讀興趣:
(一)、家長要和孩子們一起閱讀
我們的孩子對讀書沒有興趣,很大程度上是受家長的影響。問一問自己:我們一天中有多少時間是花在閱讀上呢?連我們自己都沒有一個好的閱讀習慣,怎麼能強求孩子們去讀書呢?
所以第一步要做的就是,家長自己每天至少要讀半個小時的書。給我們的孩子做出一個好的榜樣,讓他們知道,除了電視和電腦,我們還可以從書籍中得到樂趣,得到知識。當閱讀在我們的家庭中變得像看電視一樣自然的時候,孩子就會很自覺地拿起書籍,享受這種文字帶給他們的快樂。
當孩子主動地拿起書的時候,家長們要做的第二件事就是,和孩子們一起來閱讀他們所感興趣的書籍。
小孩子們通常都不願意自己一個人安安靜靜地坐在那裡,他們更願意受到別人的關注,喜歡熱鬧。這也是孩子們不喜歡讀書的原因——閱讀時是一個人,沒有聲音的刺激。所以要培養孩子們對閱讀的興趣,家長們對這個年齡段的孩子要特別關注。不妨陪他們一起來閱讀一本他們感興趣的書籍,就像他們小時候要我們在睡覺前給他們講故事一樣。所不同的是,這次是我們指導著他來閱讀。可以讓孩子們大聲的朗讀,我們在一旁對讀音、斷句等加以指導就可以了。這樣慢慢地等孩子們領略到讀書的樂趣後,就會自己來閱讀了。
(二)、讓孩子體驗讀書的樂趣
告訴孩子讀書的重要性,告訴孩子讀書的樂趣,當然你還要讓他有成就感。孩子小的時候,通常都是我們給孩子講故事,當孩子能自己看書以後,我們就應該嘗試著讓孩子給我們講故事。不經意地去創造一些讓孩子給我們講故事的機會,比如當我們在做家務的時候,當我們辛苦了一天癱坐在沙發上的時候。這時候你就可以請求孩子給自己講一個有趣的故事,幫助自己放鬆精神。通常這時候孩子們是很樂意的,因為他們意識到了自己的價值,自己也可以通過給父母講故事的方式,幫助父母消除一天的疲勞。這樣,孩子為了講故事就要自己去看書,為了講得好就會認真地篩選故事,理解故事。孩子講完後,我們要給予贊許,這樣孩子會歸功於閱讀,就會從閱讀中獲得成就感,從而更愛閱讀。當然我們也要引導他進步。給他指出一些他沒有理解的以及講述不當的地方。這樣他的進步才會更明顯。
除了讓孩子給我們講故事,還可以給他們創造更多展示的機會。周末去奶奶或姥姥家時,讓他表演給老人看。還可以組織住在周圍的孩子,經常地舉行一些故事演講比賽。一般當孩子得到更多人稱贊的時候,他就會更有自信,也更願意做這件事。
1.如果您想讓您的孩子喜歡閱讀,您就要讓他們知道您讀過很多書,而且您很喜歡看書,使他們知道,閱讀不僅是有用的,必需的,而且還是令人愉快的。 2.孩子可以在閱讀中學會閱讀。要給孩子提供閱讀機會和環境,家裡要有各類閱讀材料,每天安排一定的安靜的學習時間。 3.經常給孩子念一些書。聽故事可以使孩子學會集中注意力。要時常帶孩子到圖書館,並且使他們認為這是一件樂事。要給予孩子必要的幫助,但不要替他們選擇書籍,要讓他們自己挑選。 4.讓您的孩子知道閱讀是必需的和實用的技巧,當您帶他們外出時,讓他們讀出路標、街名以及商店的名稱。讓他們幫忙查找電話簿里的地址、價目表裡的項目和價格、電視報里的電視節目等。 5.孩子都喜歡擁有「自己的」東西,包括在一些紀念日如新年和生日里收到禮物中的書籍在內。如果經濟許可,家長要盡量多給孩子買書(有許多價錢便宜的好書,不過您得花點時間去尋找。)要讓每個孩子都有一個專門放書的地方(書架、抽屜、箱子等)。對於一些孩子來說,書籍象他們的衣服一樣屬於「個人生活資料」,有時甚至更為珍貴。
3、閱讀的心理過程有那幾個階段?舉例論述。
1、無聊,打發時間,為了應付學習
2、興趣,對內容有了一定的理解
3、著迷,對文字表述有了感覺
4、感動,對作者的思想有了接觸
5、領悟,將書本與現實成功鏈接
4、新媒體時代我們如何有效讀書?議論文
寫作思路:可以寫讀書要講究方法以及態度,讀書要有選擇,不應該只看虛華膚淺的書,那是耽誤人們的時間,浪費人們的歲月,讀書還需要十分的刻苦等等。
正文:
讀書是件樂事,也是件苦差事。如果是小人書,則雅俗共賞了。鮮艷的插圖,引人入勝的故事,小時候經常看的連環畫是極有趣味的。如果是厚厚的艱深的書,則不然。定力不足的人看這些書,是要打瞌睡打哈欠的。
偶爾翻開看看,也會獲得智慧,也是沒事做做消遣。看這些書是要耐心也要花掉很多時間的。如果有人喜歡看書,那想當然,有人就喜歡藏書,這是他的愛好。有的甚至達到奇異的境界。買來書,裝裱起來,放入書櫥,看也不看。就像一件收藏品一般,由主人愛護起來,甚至不能染塵。
然而如果是頑劣的小孩,喜歡打架,人來瘋,則一般把書隨地亂扔。在學校里讀書是極為無趣的。管束嚴,書本上的東西,似乎一看就會入眠。然而還是得學,不學無以成才。有時在書的海洋里的暈,不得不說這是一個腦力活。
讀書是有方法的,有的人淺嘗輒止。完全未鑽到書里去。不能理解其意思。淺浮著看,就不能理解書中的深意。往往在平白樸實的言語下,會有波瀾壯闊,含義深刻的意境。會有大氣磅礴,會有心酸與淚水,會有真誠,會有偉大。
所以讀書是不能一曝十寒,淺嘗輒止的。書不是簡單的工具。讀書是有選擇的,我們不應該只看虛華膚淺的書,那是耽誤我們的時間,浪費我們的歲月,而得不到半點真正意義上的作用與好處。所以沒有意義的書,是完全不能帶來幫助和啟迪的。
關於讀書的態度,尤其是做學問的態度,歷來有這么一說,有三種境界,第一種境界,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斷天涯路。第二種是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第三種是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古人讀書是十分刻苦的,有匡衡的鑿壁偷光,有司馬遷忍辱編纂成史記,就連明朝的開國皇帝朱元璋,在大雪的季節,挨餓受凍,手裡卻捧著一本書,專心專注地看。絲毫不在乎寒冷艱苦的環境。平常人能夠做到嗎?
古人也有其讀書的方法,其中一種是這樣的:讀書須知出入法,所當求所以入,所當求所以出,見得親切,此為入書法。用得透脫,此為出書法。蓋不能入得書,則不知古人用心處,不能出得書,則又死在言下。則知出知入,得盡古人之法也。
5、新媒體時代,用戶的閱讀心理是怎樣的?
從書到雜志、報紙,到網站、論壇,再到現在的微信、微博,內容載體發生了巨變,內容傳播出現了新的特點,用戶的閱讀心理也在發生變化,我們只有清楚地知道用戶的閱讀心理,才能更好地為用戶做好內容服務。
新媒體時代,用戶的閱讀心理是怎樣的?6個特點:
我要知道得比別人快
我要知道得比別人多
我要知道點不一樣的
我要讀有用有趣的
我要更高效地閱讀
我要更好的閱讀服務
接下來我們分別展開來講
我要知道得比別人快
無論是王寶強離婚還是霍建華結婚,無論是@毒舌電影被封號還是@咪蒙禁言結束再發推文,所有新聞,用戶都希望自己知道得比別人快,比別人早。為什麼?社交媒體時代,幾乎每個人都希望成為朋友圈裡的消息達人,如果很多大的新聞事件TA都是第一時間發現的,那麼TA就更願意去發朋友圈、發微信群、甚至直接發給朋友,這是他的優越感、滿足感的來源。
反過來說,社交媒體時代可能大家都遭遇過信息滯後的尷尬,比如@毒舌電影被封號之後,某天你突然發現@毒舌電影注冊了新號,然後你興奮地推給朋友,結果朋友淡定地發過來一句:嗯,我前天就關注了。然後附一個蜜汁微笑表情。是不是很尷尬?
知道這一點,你就明白了為什麼很多熱點你發得稍微晚點,閱讀量就會有那麼大差別,因為用戶已經不好意思再發朋友圈了。所以,作為內容提供者,我們每天琢磨的也是如何更快的為用戶做信息服務,我們成就了用戶,用戶才會成就我們。
我要知道的比別人多
接下來整個系列課中,我會經常提到一個詞,卩Lj「一站式解決方案」,什麼意思呢?就是你能不能用一篇文章,把一件事情扒透、扒爛,一篇文章做到料足夠多,讓用戶真地覺得「看這一篇就夠了」。
大家平時都會追熱點,你會發現很多熱點事件中,那些轉發量巨大的文章都有這樣的特點,真的把一個事件或人物扒透了,從用戶的角度來說,TA更願意分享那些料更足的文章到朋友圈,而不是分享那些短消息和短新聞,因為用戶分享你的文章,其實是在借你的內容展示自己的逼格。
因此,作為內容提供者,在有限的時間內,我們盡量要提供比別人更多的料,讓內容足夠豐富、有厚度,讓用戶願意轉發、分享。
我要知道點不一樣的
新媒體時代,也正是一個個人崛起的時代,人的表達欲越來越強,而且越來越注重個性化表達,尤其是年輕人,有時候甚至為了跟別人不一樣而不一樣,這也是如今新媒體百花齊放的原因。這幾年,我們經常說的一個詞是「消費升級」,消費升級在我看來有一個非常重要的特點就是從標准化消費到個性化消費,內容產品亦是如此。
當我們在寫文章的時候,要注意兩點,一是你能不能挖到大家不知道的事情,二是你能不能提供一種新鮮的觀點或者認知。用戶都喜歡新鮮,不喜歡老生常談。
另外,傳統媒體時代更注重「客觀中立」,但新媒體時代「個性鮮明的主觀表達」更受歡迎,著名的互聯網評論家Keso有一句很著名的話,這句是:少跟我提客觀。
我要讀有用有趣的
新媒體環境下,這個有用一般都是指顯性的有用,或者說叫功利性閱讀。比如《如何起微信爆款標題,這里有10個方法,學會3個你就賺了》這樣文章,天然更受歡迎,你能直接看到有利的、見效快的閱讀預期,而不是說讓你讓新媒體編輯都去讀一下四大名著提高一下文學修養。
再比如@羅輯思維做的知識付費平台「得到」,上面有兩個對比起來很有意思的付費專欄,一個是和菜頭的《槽邊往事》,一個是李笑來的《通往財富自由之路》,兩個都是得到最早的主推專欄之一,但到今天,@和菜頭的賣了不到3萬份,@李笑來的賣了超過17萬份了,為什麼有如此大的差距,其實你光看專欄的名字就知道個大概了,《通往財富自?之路》,誰不需要呢?這是第一點,有用。
然後是有趣,有趣是指用戶希望你不要像個機器人,乾巴巴的給我堆積理論知識、講道理、陳述事實,你能不能以人格化的形象以吐槽的口吻把嚴肅的知識教給我,你能不能增加一些有趣的案例,配一些有共鳴的配圖、吐槽,你能不能用講故事的手法提供內容等。經濟學的書大家都看不下去吧,但《牛奶可樂經濟學》卻無比暢銷,為什麼?
因為作者用一些生動有趣的案例、場景,把很多有用但無趣的經濟學知識講透了,所以這本書既有用又有趣,因此廣受用戶好評。連傳統的紙質出版物都在追求有用有趣,新媒體更應該如此了。
我要更高效的閱讀
羅振宇老師2016年提出一個概念叫GDT,」國民總時間」。在這個高速運轉的社會,每個人的時間都是有限的,每個人的時間都越來越寶貴。
因此,誰能幫用戶節省時間誰就能勝出。但是我們能不能像微信教父張小龍所說的一樣「讓用戶用完即走」?當然不能,因為媒體天生就是爭奪用戶時間和注意力的。所以,內容生產者提高用戶效率最好的解決方案,不是讓用戶在你這里停留更短的時間,而是兩個方面:你要麼單位時間提供更多的信息量,你要麼在信息量不變的前提下讓用戶更快地獲取。
我要更好的閱讀服務
用戶越來越挑剔了,用戶越來越難伺候了,為什麼?因為內容這個生意,從十幾年前的供不應求變成如今的供給遠大於需求,從信息匱乏到信息海嘯。供不應求的時候,內容生產者是爺,供大於求的時候,用戶是大爺。你光寫得好還遠遠不夠,你還得讓用戶看得爽、看得舒服。
但其實,提供更好的服務有很多可做,比如更好的排版、更精緻的配圖、更有節奏的推送時間、更好的幫用戶提煉重點亮點、更快地更好的與用戶互動等等。同時也要提醒一點就是,新媒體時代,寫作者從姿態上應該是服務員的心態,讀者用戶就是上帝,千萬不要用高高在上的姿態,時代變了,別端著,從前是甲方心態,現在應該是乙方心態。
以上就是新媒體時代用戶閱讀心理的6個特點,總結一下就是:用戶要知道比別人快、比別人多,要個性化表達,要有用有趣的,要高效、要更好的閱讀體驗。
6、新媒體時代,我已經忘記了如何閱讀?
很長一段時間,作者 Michael Harris 確信自己沉浸在書籍中的童年將使他不受新媒體的影響,他可以繼續以原來的方式閱讀,因為他的思想在互聯網誕生以前就已經形成。然而他錯了。作者認為我們通過電子屏幕閱讀的方式獲取來的信息量大卻不精,還消磨了我們思考的能力,麻木了我們的閱讀愉悅感,扭曲了我們對時間的認知和感覺。
有一天晚上,我放下手機打開一本書,我給自己定了一次讀完一章的任務。這看上去很簡單,但我卻做不到。我的視力沒有任何問題,沒有中風或其他疾病蒙上了陰影。然而,老實說,做不到也很正常。
段落旋轉;句子像樹枝一樣折斷;思緒逐漸飄遠。這是閱讀的常態。我把我的視線重新拖會書頁上,嘗試專注。半小時後,我扔下書去 Netflix 刷劇。
與另一位作家共進晚餐時,我說:「我認為我已經忘記了如何閱讀。」
「是的!」他拿著他的刀回答道。「所有人都一樣。」
「不,真的,」我說。「我的意思是我實際上無法閱讀了。」
他點頭道:「沒人能像他們過去那樣閱讀,但沒有人談論這個問題。」
這是很丟臉的事情。特別是對於像我這樣的人。我是一位作家,文字是我的工作。沒有閱讀,就沒有我。所以,意識到這一點令人不安:我忘記了如何閱讀,如何真正的閱讀,而且我一直拒絕談論這件事。
書籍曾經是我的避難所。睡前閱讀 Highsmith 的小說是一種習慣。閱讀就是離開現實世界,超脫於緊張的現實。閱讀是為了讓自己快樂,並在此過程中體驗更多。我確實認為傳統的、面向書本的閱讀風格給我打開了一個世界,尤其是在放下書本之後。新的面向屏幕的閱讀風格似乎具有相反的效果:通過打開電子設備來關閉世界。
以一種非常真實的方式,失去舊的閱讀風格就是失去自己的一部分。
對於大多數現代生活,正如媒體評論家尼爾波斯特曼所說,印刷品是「所有話語的模型,隱喻和尺度。」與印刷書籍的共鳴,它們的線性結構以及它們對我們注意力的要求,觸及我們繼承的世界的每一個角落。但網路生活使我成為一種不同類型的讀者,一個犬儒的人。我為了一個有用的事實搜集資料;不久之後,我的注意力又到了其他網站鏈接上。我的注意力,也就是我的經驗,破裂了。在線閱讀是關於點擊量,評論和點贊。當我採取這種思維方式並嘗試將其應用於被平裝的書本時,我的頭腦就會消失。
《淺薄》的作者 Nicholas Carr 寫道:「數字技術讓我們變得「更難以忍受沒有新刺激到來的時光。」所以,我扔掉書籍,渴望得到某種精神辣椒醬。然而,並非每一種情緒都可以由一種表情符號代替,並不是每一種想法都可以通過發微博傳達出來。
甚至是谷歌的前 CEO 埃里克施密特也對他的企業幫助培養的這種心理景觀感到焦慮。他曾告訴 Charlie Rose:「我擔心我們被打斷的程度,信息的壓倒性......實際上影響著我們的認知,它影響著更深度的思考,我仍然相信坐下來讀書是真正學習一些東西最好的方式,我擔心我們正在失去它。「事實上,現在有大量來自神經科學家報道,如 Susan Greenfield 和Gary Small,表明,數字一代的大腦的確與前代人不同。每天花10個小時盯著屏幕,你的大腦突觸也會隨之改變。
很長一段時間,我相信自己沉浸在書籍中的童年將使我不受新媒體的影響,我可以繼續以舊的方式閱讀和寫作,因為我的思想是在互聯網誕生以前里形成的。但大腦是可塑造的,我已經變了。我不再是那個閱讀的人。
當我們成為憤世嫉俗的讀者時,我們以網路生活鼓勵的、脫節的、以目標為導向的方式閱讀時時,我們就停止了對注意力的鍛煉。我們不再閱讀書籍,這並不意味著我們的閱讀會減少,完全沒有。事實上,我們生活在一個文字大雜燴的社會中,關鍵在於我們是否真正閱讀,我們如何閱讀。這就是我們每個人都需要自己判斷的事情;統計局無法統計。對於我自己來說:我知道我的閱讀量不會減少,但我也知道我讀得很糟糕。
技術一直在扭曲我們的時間感。教堂的鍾聲把一天分成幾段。工廠鳴哨迎來工人一天的開始。但目前的手機消息聲讓我們比以往更加扭曲。我們不僅期望被打斷,而且還主動要求它。早在1890年,William James 在《心理學原理》中寫道:「我們的時間感似乎受制於對比律。」
馬歇爾麥克盧漢認為,每種技術「在第一次內化期間都有能力麻痹人類的認識」。我們似乎已經消化了我們的設備;他們現在可以麻痹我們享受耐心的樂趣。他們可以讓我們對那種較古老的文字體驗的享受感到麻木。
有一天,我和我蹣跚學步的小侄女呆在一起,而她在她的 iPad 上一邊觀看視頻,一邊瀏覽視頻播放列表,我把她正在看的視頻打開為全屏,我以為我在幫她。但這讓我的侄女陷入恐慌。「小電視!」她堅持說。「不要大電視!」她需要小屏幕,以便觀察接下來的視頻列表。在單個視頻上聚焦即使是一分鍾也不行。
這個意味著,只需要幾代人時間,我們對媒體的經驗將會被重塑,我們不應該感到驚訝。相反,那時我們會對我們曾經讀書這一事實感到驚訝。Maryanne Wolf 和 Alison Gopnik 等傑出的研究人員提醒我們,人類的大腦視覺皮層從來不是為了閱讀而設計。一本小說所要求的深度閱讀並不容易,而且從來不是一件「自然」的事情。我們的默認狀態是分心。目光轉移,注意力不集中;在環境中尋找線索。(否則,那些在暗處的捕食者可能會吃掉我們。)我們的注意力分散了嗎?一項著名的研究發現人類寧願給自己電擊,而不願獨自思考10分鍾。每當我們迷失在書中,我們都會違背這些本能。
自19世紀以來,讀寫能力才開始普及。我們的閱讀習慣很容易過時。作家 Clay Shirky 甚至表明,我們最近已經「空洞地稱贊」托爾斯泰和普魯斯特。那些與文學有關的古老而孤獨的經歷「僅僅是生活在貧困通道環境中的副作用」。在我們的網路世界中,我們可以繼續前進。而我們的大腦,只是被書籍暫時劫持,現在將被新事物劫持。
維克多雨果曾經寫道,書籍取代了建築,它是人類完全革新的表現方式。假設我們的「偉大的筆跡」將在明天被其他手段所取代,這合理嗎?為什麼會這樣?
我們必須注意的是,演算法是多麼的犬儒、多麼有效率和無情。「一本書,」一位作者告訴我說,「實際上只是一個反向工程的 TED 演講,不是嗎?它是一個可以讓你做巡迴演講的平台。」
對於許多作家來說,這是新的智慧。犬儒的閱讀風格讓位於犬儒的寫作風格。我看著我自己的書變得「有用」,因為這樣才能進入公眾視野。我從來沒有認為我的書是有用的,尤其是在自我幫助的層面,但這往往讀者閱讀的目的。我這樣說並不令人吃驚:幾乎每一位采訪者都會問我實際的生活建議,盡管我的書中並沒有提供。
同時,我承認:我現在寫的文字使用了一套新的標准進行篩選。讀者理解了嗎?他們會憤怒嗎?閱讀有障礙嗎?這些句子足夠簡短嗎?想法足夠簡單嗎?讓自己變成一個犬儒的作家是很誘人的,因為我已經是一個犬儒的讀者。
在矽谷,他們有一種說法解釋了演算法帶來人們不想要的結果的原因:無用輸入,無用輸出。這個想法是說演算法只能處理你提供的信息。作家和所有創作者不都是這樣演算法的嗎?我們的工作是處理我們所消耗的東西。輸入美,輸出美。輸入垃圾,輸出垃圾。
所以,也許變成一個犬儒的作家可以進行預防,如果我可以先糾正我的閱讀習慣,記住我曾經閱讀的方式。不掃二維碼,不分享朋友圈,不摘錄,只閱讀。耐心地、慢慢地、無用地閱讀。
從某種意義上說,書籍一直是時間機器。如今,書籍作為時間機器的能力更加明顯,甚至更具啟發性。他們可以將我們帶回到互聯網以前的精神框架。那些孤獨的旅程對於孤獨的當代人來說更具豐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