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新媒體 > 2014新媒體扶持政策

2014新媒體扶持政策

發布時間:2021-03-15 06:40:15

1、新媒體與傳統媒體如何融合發展

新媒體與傳統媒體如何融合發展從六個方面融合:

做強傳統媒體,樹立主流權威,積極發揮引領帶動作用。

把握時代走向,借鑒先進經驗,進一步更新、深化媒介融合理念。

完善技術手段,拓展新技術新應用,為媒體融合發展提供強大支撐。

加強專業人才隊伍建設,提高行業隊伍綜合素質,打牢融合發展根基。

增強政策支撐,拓寬資金渠道,助推新媒體良性發展。

加強有效監管,做好輿情防控,規范新媒體傳播行為。


分別介紹:

(一)做強傳統媒體,樹立主流權威,積極發揮引領帶動作用

雖然新媒體發展迅猛,但從宣傳的實際情況看,傳統媒體不可能被新媒體取代。在媒介融合的浪潮中,傳統媒體要不斷加強自身建設,形成品牌優勢,以達到引領帶動新媒體發展,促使傳統媒體影響力輻射新媒體的目的。

一是變革觀念,強化互聯網思維,學會運用網路技術手段改造傳統媒體,不斷適應新媒體平等交流、互動傳播的特點,樹立用戶觀念,改變過去媒體單向傳播、用戶被動接受的方式,更加註重用戶體驗。

二是傳統媒體要適應全媒體時代用戶參與熱情高漲的輿情特點,深入掌握重大新聞事件的各種輿論傾向,拓寬視角,擴大自身輿論引導的影響力,做大做強自身品牌,保持良好形象,從而提高新媒體在用戶心中的權威性和可信度。


(二)把握時代走向,借鑒先進經驗,進一步更新、深化媒介融合理念

加快觀念轉變,深化媒介融合理念,主動作為,是傳統媒體和新媒體融合發展的關鍵一環。

首先,宣傳部門要以積極主動、開放包容的態度對待新媒體。加強對新媒體的正確引導不僅是一項重大的研究課題,也是一項緊迫而重要的政治任務,各級宣傳部門應該高度重視,要通過教育培訓引導幹部科學認識和正確對待新媒體,促使幹部通過親身體驗了解互聯網運行機制,創新工作方式,加強網路輿論引導,凝聚社會共識,不斷提高運用新媒體的能力和水平。

其次,傳統媒體要轉換思維,促使傳統媒體與新媒體深度融合。各級報紙、電台和電視台要善於學習和借鑒主流媒體融合發展的經驗,從本地實際出發,制定長期規劃,逐步實現媒介深度融合的發展目標。傳統媒體要善於分析和運用互聯網模式,不斷提升新媒體的影響力,通過融合發展創品牌、出精品、促發展。

第一,各級新聞媒體要加快網站建設,整合媒體資源,彌補傳統媒體內容不易保存、檢索不便等缺點,不斷推動媒介內容向網路延伸。

第二,加強內容建設。一是堅持內容為王,發揮專業采編優勢和信息資源優勢,以權威報道滿足用戶信息需求,以更好地發揮輿論引導作用;二是適應新媒體傳播特點,多生產精準短小、鮮活快捷、吸引力強的信息,在傳播中搶佔先機;三是塑造融合新聞,在「全」「深」「廣」上狠下工夫,以傳統媒體的內容為核心,通過跨媒體聯動推助優勢互補,通過專題策劃利用多媒體手段呈現新聞事件的事、理、情,促使主題血肉豐滿,更富感染力和滲透力。

第三,立足大數據運用,創新采編流程。各級新聞媒體應致力於建立統一指揮調度、高效整合採編資源、融合運用多媒體技術、適應多介質新聞生產的新型多功能一體化采編平台,實現新聞一次採集、新聞產品多種生成。加快建立松原市媒體數據中心,形成立足本市、輻射縣區的基礎性海量信息資源池,集數據存儲、整合、備份為一體,實現數據共享。

第四,要重視在服務和互動上出特色。優化信息服務,強化用戶理念,注重分析用戶特點,准確把握用戶個性化需求,以用戶為中心明確網站定位,將政策宣傳與用戶需求有機結合,提高傳播的針對性和有效性。強化新媒體的「快」和「准」,在即時視頻播報上求實效。與時俱進,把握媒體發展脈搏,積極主動建立官方微博和微信公眾賬號,有條件時打造24小時不間斷的信息發布平台,不斷擴大新媒體影響力。

第五,凸顯個性促發展,打造新媒體品牌效應。各級媒體要在網頁設計、圖文製作、內容安排等方面做足「特色」文章,彰顯媒體氣質,增強競爭力。

最後,增強用戶參與互動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要進一步加大各級新聞網站宣傳力度,通過開展網上投票和有獎問答等形式,引導用戶積極參與互動、發表評論,不斷提高網站活躍度。只有既滿足用戶之間的溝通與交流,又提高用戶的參與和貢獻,才能促使網站贏得良好口碑,從而聚集人氣,不斷提高廣大用戶對本地網站的關注度。


(三)完善技術手段,拓展新技術新應用,為媒體融合發展提供強大支撐

傳統媒體向新媒體轉型需要以互聯網思維為導向,以先進技術為支撐,不斷加大技術投入。一是積極利用新技術,充分發揮4G等新一代網路的技術優勢,提高信息傳輸效率,發展網路視聽服務,將優質內容推送到互聯網電視、智能手機、平板電腦等多屏幕多終端,推動社交平台與新聞傳播平台對接,廣泛吸引用戶,不斷提升影響力;二是不斷探索新應用,發展移動客戶端、手機網站和手機報等應用,借力微博、微信等傳播平台,建設公共賬號,搶占輿論高地,進一步擴大覆蓋面;三是加強信息傳播技術應用研發,順應互聯網傳播移動化、社交化和互動化趨勢,努力實現媒體融合發展的最佳效果。


(四)加強專業人才隊伍建設,提高行業隊伍綜合素質,打牢發展根基

推動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深度融合,需要一批復合型人才。一是要加強對現有人才的培養,通過業務培訓和參觀學習,提高編采人員綜合素質,盡快建立一支集采、編、攝、播於一體,並且能夠熟練掌握和運用現代傳播科技手段的多媒體記者隊伍;二是要大力引進適應新媒體環境的管理人才、技術人才、經營人才,適當提高技術人員的工資待遇,為新媒體的發展儲備人才力量;三是重構新聞采編生產流程,升級采編系統,建立統一指揮調度的多媒體采編平台,加大新興媒體內容生產、技術研發、資本運作和經營管理人才的培養引進力度,優化人才結構、統一調配使用;四是建立健全績效考核體系,提升業務人員的工作積極性和責任感,探索媒體融合條件下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用好人才的有效途徑。


(五)增強政策支撐,拓寬資金渠道,助推新媒體良性發展

利用好新技術,推進新媒體產業化發展,不僅需要廣大運營商和主流媒體發揮好主體作用,也需要各有關部門主動跟進、積極參與,以實際行動支持新媒體的健康發展。市政府及各有關部門要適時出台支持媒體融合發展的配套政策,制定行之有效的措施,大力培育地方網站,促進傳統媒體與新媒體相互促進、融合發展。

要不斷拓寬新媒體發展的資金渠道,提高新聞采編人員和技術人員待遇,完善技術設備,吸引人才主動投身新媒體建設。一是加大政府資金扶持,為新媒體平穩有序發展提供充足保障;二是新媒體要通過提高點擊率吸引廣告商,加大新媒體廣告的投放比例。要改變以往集中轟炸式的廣告宣傳與投放模式,轉而建立在實證數據採集分析基礎上的精準投放。與傳統的廣告更注重內容、創意、覆蓋面相比,新媒體廣告更看重效果、渠道、目標用戶到達率。通過廣告贊助等形式籌集資金,是當前維持新媒體運營的主要渠道。


(六)加強有效監管,做好輿情防控,規范新媒體傳播行為

 推動媒體融合發展,要始終堅持黨管媒體原則,堅持團結穩定鼓勁、正面宣傳為主方針,把正確導向貫穿到融合發展的各個環節。要完善媒體管理制度,出台相關政策法規,認真研究新媒體管理的科學方法,嚴格規范傳播行為,加快實現管理方式上的創新。一是加大網路監管支持力度。各級黨委和政府要把互聯網管理納入各部門年度考核指標,將網路知識作為公務員培訓的必修內容。同時,以政府購買的形式,提高薪酬待遇,吸引專業人才參與互聯網管理,擴大網評員隊伍,營造積極向上的網路環境。二是改進網路輿情監測系統。通過公開監看、數據分析、技術偵察等多種手段和方法分析研判,及時掌握網路狀態,獲取網路情報信息。

2、互聯網站和新媒體賬號怎樣健全管理政策制度

其實就一點,公私分明。
新媒體賬戶目前注冊分為兩種常用主體,一種是個人身份證申請,一種是企業資質申請。
公司所用的賬戶一般建議用公司資質申請,運營人也應該用企業負責人的身份證或者企業高層的身份證。這樣做的好處就是當運營人員離職時,他帶不走這個賬戶。
其他互聯網注冊ID也一樣,都用公司資料,同意記錄管理,這樣才會更加有傳承性。

3、新媒體技術如何推動新型采編協作機制的建立

新媒體與傳統媒體如何融合發展從六個方面融合:
做強傳統媒體,樹立主流權威,積極發揮引領帶動作用。
把握時代走向,借鑒先進經驗,進一步更新、深化媒介融合理念。
完善技術手段,拓展新技術新應用,為媒體融合發展提供強大支撐。
加強專業人才隊伍建設,提高行業隊伍綜合素質,打牢融合發展根基。
增強政策支撐,拓寬資金渠道,助推新媒體良性發展。
加強有效監管,做好輿情防控,規范新媒體傳播行為。
分別介紹:
(一)做強傳統媒體,樹立主流權威,積極發揮引領帶動作用
雖然新媒體發展迅猛,但從宣傳的實際情況看,傳統媒體不可能被新媒體取代。在媒介融合的浪潮中,傳統媒體要不斷加強自身建設,形成品牌優勢,以達到引領帶動新媒體發展,促使傳統媒體影響力輻射新媒體的目的。
一是變革觀念,強化互聯網思維,學會運用網路技術手段改造傳統媒體,不斷適應新媒體平等交流、互動傳播的特點,樹立用戶觀念,改變過去媒體單向傳播、用戶被動接受的方式,更加註重用戶體驗。
二是傳統媒體要適應全媒體時代用戶參與熱情高漲的輿情特點,深入掌握重大新聞事件的各種輿論傾向,拓寬視角,擴大自身輿論引導的影響力,做大做強自身品牌,保持良好形象,從而提高新媒體在用戶心中的權威性和可信度。
(二)把握時代走向,借鑒先進經驗,進一步更新、深化媒介融合理念
加快觀念轉變,深化媒介融合理念,主動作為,是傳統媒體和新媒體融合發展的關鍵一環。
首先,宣傳部門要以積極主動、開放包容的態度對待新媒體。加強對新媒體的正確引導不僅是一項重大的研究課題,也是一項緊迫而重要的政治任務,各級宣傳部門應該高度重視,要通過教育培訓引導幹部科學認識和正確對待新媒體,促使幹部通過親身體驗了解互聯網運行機制,創新工作方式,加強網路輿論引導,凝聚社會共識,不斷提高運用新媒體的能力和水平。
其次,傳統媒體要轉換思維,促使傳統媒體與新媒體深度融合。各級報紙、電台和電視台要善於學習和借鑒主流媒體融合發展的經驗,從本地實際出發,制定長期規劃,逐步實現媒介深度融合的發展目標。傳統媒體要善於分析和運用互聯網模式,不斷提升新媒體的影響力,通過融合發展創品牌、出精品、促發展。
第一,各級新聞媒體要加快網站建設,整合媒體資源,彌補傳統媒體內容不易保存、檢索不便等缺點,不斷推動媒介內容向網路延伸。
第二,加強內容建設。一是堅持內容為王,發揮專業采編優勢和信息資源優勢,以權威報道滿足用戶信息需求,以更好地發揮輿論引導作用;二是適應新媒體傳播特點,多生產精準短小、鮮活快捷、吸引力強的信息,在傳播中搶佔先機;三是塑造融合新聞,在「全」「深」「廣」上狠下工夫,以傳統媒體的內容為核心,通過跨媒體聯動推助優勢互補,通過專題策劃利用多媒體手段呈現新聞事件的事、理、情,促使主題血肉豐滿,更富感染力和滲透力。
第三,立足大數據運用,創新采編流程。各級新聞媒體應致力於建立統一指揮調度、高效整合採編資源、融合運用多媒體技術、適應多介質新聞生產的新型多功能一體化采編平台,實現新聞一次採集、新聞產品多種生成。加快建立松原市媒體數據中心,形成立足本市、輻射縣區的基礎性海量信息資源池,集數據存儲、整合、備份為一體,實現數據共享。
第四,要重視在服務和互動上出特色。優化信息服務,強化用戶理念,注重分析用戶特點,准確把握用戶個性化需求,以用戶為中心明確網站定位,將政策宣傳與用戶需求有機結合,提高傳播的針對性和有效性。強化新媒體的「快」和「准」,在即時視頻播報上求實效。與時俱進,把握媒體發展脈搏,積極主動建立官方微博和微信公眾賬號,有條件時打造24小時不間斷的信息發布平台,不斷擴大新媒體影響力。
第五,凸顯個性促發展,打造新媒體品牌效應。各級媒體要在網頁設計、圖文製作、內容安排等方面做足「特色」文章,彰顯媒體氣質,增強競爭力。
最後,增強用戶參與互動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要進一步加大各級新聞網站宣傳力度,通過開展網上投票和有獎問答等形式,引導用戶積極參與互動、發表評論,不斷提高網站活躍度。只有既滿足用戶之間的溝通與交流,又提高用戶的參與和貢獻,才能促使網站贏得良好口碑,從而聚集人氣,不斷提高廣大用戶對本地網站的關注度。
(三)完善技術手段,拓展新技術新應用,為媒體融合發展提供強大支撐
傳統媒體向新媒體轉型需要以互聯網思維為導向,以先進技術為支撐,不斷加大技術投入。一是積極利用新技術,充分發揮4G等新一代網路的技術優勢,提高信息傳輸效率,發展網路視聽服務,將優質內容推送到互聯網電視、智能手機、平板電腦等多屏幕多終端,推動社交平台與新聞傳播平台對接,廣泛吸引用戶,不斷提升影響力;二是不斷探索新應用,發展移動客戶端、手機網站和手機報等應用,借力微博、微信等傳播平台,建設公共賬號,搶占輿論高地,進一步擴大覆蓋面;三是加強信息傳播技術應用研發,順應互聯網傳播移動化、社交化和互動化趨勢,努力實現媒體融合發展的最佳效果。
(四)加強專業人才隊伍建設,提高行業隊伍綜合素質,打牢發展根基
推動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深度融合,需要一批復合型人才。一是要加強對現有人才的培養,通過業務培訓和參觀學習,提高編采人員綜合素質,盡快建立一支集采、編、攝、播於一體,並且能夠熟練掌握和運用現代傳播科技手段的多媒體記者隊伍;二是要大力引進適應新媒體環境的管理人才、技術人才、經營人才,適當提高技術人員的工資待遇,為新媒體的發展儲備人才力量;三是重構新聞采編生產流程,升級采編系統,建立統一指揮調度的多媒體采編平台,加大新興媒體內容生產、技術研發、資本運作和經營管理人才的培養引進力度,優化人才結構、統一調配使用;四是建立健全績效考核體系,提升業務人員的工作積極性和責任感,探索媒體融合條件下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用好人才的有效途徑。
(五)增強政策支撐,拓寬資金渠道,助推新媒體良性發展
利用好新技術,推進新媒體產業化發展,不僅需要廣大運營商和主流媒體發揮好主體作用,也需要各有關部門主動跟進、積極參與,以實際行動支持新媒體的健康發展。市政府及各有關部門要適時出台支持媒體融合發展的配套政策,制定行之有效的措施,大力培育地方網站,促進傳統媒體與新媒體相互促進、融合發展。
要不斷拓寬新媒體發展的資金渠道,提高新聞采編人員和技術人員待遇,完善技術設備,吸引人才主動投身新媒體建設。一是加大政府資金扶持,為新媒體平穩有序發展提供充足保障;二是新媒體要通過提高點擊率吸引廣告商,加大新媒體廣告的投放比例。要改變以往集中轟炸式的廣告宣傳與投放模式,轉而建立在實證數據採集分析基礎上的精準投放。與傳統的廣告更注重內容、創意、覆蓋面相比,新媒體廣告更看重效果、渠道、目標用戶到達率。通過廣告贊助等形式籌集資金,是當前維持新媒體運營的主要渠道。
(六)加強有效監管,做好輿情防控,規范新媒體傳播行為
推動媒體融合發展,要始終堅持黨管媒體原則,堅持團結穩定鼓勁、正面宣傳為主方針,把正確導向貫穿到融合發展的各個環節。要完善媒體管理制度,出台相關政策法規,認真研究新媒體管理的科學方法,嚴格規范傳播行為,加快實現管理方式上的創新。一是加大網路監管支持力度。各級黨委和政府要把互聯網管理納入各部門年度考核指標,將網路知識作為公務員培訓的必修內容。同時,以政府購買的形式,提高薪酬待遇,吸引專業人才參與互聯網管理,擴大網評員隊伍,營造積極向上的網路環境。二是改進網路輿情監測系統。通過公開監看、數據分析、技術偵察等多種手段和方法分析研判,及時掌握網路狀態,獲取網路情報信息。

4、2014新媒體招生有哪些方面?

具體的也說不好聽說最近宋志高老師有這種的招生策略課程你可以去網站查找一下他的課程咨詢一下。

5、關於規范電視新聞傳播的政策有哪些

一、媒介生態:電視新聞的現代技術情境
從1958年北京電視台開播,至今半個多世紀以來,隨著政治、經濟、文化和技術的全面進步,我國電視新聞的存在和傳播形態已與世界主流的媒體相接軌,並取得了長足的發展。在經歷了黑白電視階段、彩色電視階段和電視新聞立體傳輸階段之後,「數字技術、衛星技術給電視新聞傳播帶來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國內電視新聞傳播也迎來一個新的歷史時期。移動化、融合化和個性化加速的態勢是中國媒體發展的又一重要表現。
在這種態勢下,媒體的存在「景觀」出現了三種顯著的變化:以微信、微博等為代表的「互動傳播」逐步成為主流溝通方式、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的融合速度加快、新媒體呈現出顯在的技術屬性。
電視新聞傳播信息迅速,它利用聲音、圖像、文字等多種媒介在同一個時間里快速而直接地傳播。這是它的基本特點,也即通過多元信息符號,如演播室和新聞現場連線、畫面轉切,動畫演示等傳達大量、豐富、生動的信息。相比於傳統媒體如廣播、報紙來說,確實達到了更好的宣傳效果,然而,近年來互聯網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電視新聞節目的挑戰也更加明顯。有調查顯示,隨著4G網路和智能移動終端的進一步普及,中國手機網民的數量在2014年大幅增長,預計達到5.5億人,互聯網普及率將超過50%。人們在閑暇之時可能會更多地選擇智能手機、網路文字等移動終端瀏覽「碎片的簡要新聞」,而不去選擇耗時的電視新聞。與此同時,人們對電視新聞的內容和表現方法也會提出新的要求——要求它有著與手機新聞客戶端等兼容的特點。
另外,電視新聞與受眾的關系有明顯的傳播者與被傳播者的界限,而隨著社會經濟、政治文明發展和公眾表達意識的凸顯,越來越多的普通百姓關心新聞的有效性,並希望參與到新聞的討論中來。這一點,低成本、高效率、互動性強的互聯網等新媒體更具吸引力。面對如此的挑戰,電視新聞若想鞏固自身的媒介地位,更好地發揮自己的優勢,就必須要結合全媒體時代的特點和受眾的心理及實際需求,開拓新領域、打開新思路,真正做好「采、編」基礎之上的「傳」,才能被媒介素養不斷提升的現代受眾所青睞。
二、精準的移動傳播:抓住個性的「客戶端」
技術改變著人們接觸信息的方式。一個顯在的事實是,想要關注新聞卻沒有恰好的、大量的時間收看電視新聞,那麼手機新聞客戶端、微博微信客戶端、移動電視可能就成為他們的首先選擇。因此,電視新聞節目也需要更加關注通過這些方式獲取信息的人群特點:利用「碎片時間」和無限網路等。如何做好?1.電視新聞編輯要更加簡潔。利用新媒體傳播速度快的特點,在獲取新聞的第一時間加以編輯和播發,再進行跟進報道。2.更加註重文字的編輯和圖片的選用,在不影響信息傳播的質量的前提下盡量減少觀看時間。3.更加註重電視新聞與電視新聞移動客戶端的相互配合,二者不應是相互取代的關系:一方面,移動客戶端傳播速度更快,同時也更容易、更快地收到閱讀人群的信息反饋,是比電視新聞提供了更大的交流平台,電視新聞應當伸長觸手、利用移動客戶端的這一特點,及時調整新聞采編,將反饋信息「拉」入演播室,在真實完整傳播信息的同時,「更加註重回應民眾關注的熱點和重點」[2];另一方面,電視新聞更加要利用好自己在短時間內傳播信息形式、內容豐富的優勢,使得新聞更加具有立體感,以獲得更好的傳播效果。
三、多維的傳播者:與「屏外人」的互動
這里的傳播者是一個多層面的實體概念,既指傳播信息的媒介平台,又包含參與其中的媒介外組織、個人。電視新聞節目因為受到播出時間嚴格的限制,所以基本以單向輸出信息為主。但是,人們在滿足了日常的生活需要之後有更多的精力來享受精神生活、關心社會動態、國家動態和國際熱點;同時,國家很多惠民政策的出台和調整也通過電視新聞實現更廣泛、生動的傳達,電視新聞節目的內容與人們的生活越來越相關。更多地及時關注新聞、更深入地解讀新聞是幫助人們獲取有用信息的一個重要途徑。在「微傳播」引發中國的傳播生態和輿論格局發生重大變化的時代,電視新聞必須關照到這一新的公共的輿論「集散地」,高效利用地發現「微傳播」集散地的熱點,及時地反饋信息、快速地調整新聞的切入視角,可以使新聞事實與公共觀點更好地貼近人們的實際認知,從而增強自身傳播的可靠性和引導性。
例如,2015年4月美國兩架F-18飛機在台灣機場降落的事件時,CCTV4套新聞節目在製作方面,不僅有演播室的畫面、機場畫面,同時請到了幾位相關領域的專家進行現場專業解說,使觀眾對這次事件、以往類似事件都有了比較全面深刻的認識;同時,主持人還選取一些網友在其微博、微信客戶端針對此事件提出的問題和看法,在演播室現場向專家提出這些問題並得到回應。這使得這期節目變成了一個豐富、專業、平等的互動平台:有報道、有評論、有與觀眾的交流意義重大。
特別是與觀眾的這種交流。一是充分利用了網路易於多方同時交流的優勢,將網友觀點融入到電視新聞節目中來,使其問題得到解答,形成良性互動;二是選取這些網友留言到節目中來,充分顯示了他們對這些事件的關注度和專業程度,也顯示出我國一些網民的專業素養,間接引領了網路評論的價值取向,發揮積極作用。三是針對網友問題的專家答復會更具針對性,語言表達也更加平民化、形象化,有助於電視機前的觀眾對軍事、政治、外交等「高級問題」的理解和認識,吸引更多人對這類事件的關注,形成良性循環,達到超預期的傳播目的。
四、全知性的事實傳播:故事性的編輯與展示
全知性是一種文學創作方法,體現為「敘述者的無所不知」,其實際上是多視角、完整的、可信性的統稱。不容置疑,新聞需以客觀、真實、及時的原則進行傳播,但這並不妨礙運用恰當的敘事手法對新聞進行多層面的全知性編輯。跌宕起伏的情節、感人至深的細節,這些無疑會更大程度上吸引觀眾的注意力,也能夠達到更好的傳播效果。例如,展示一個案件的發生和偵破可以通過展示現場畫面進行引入,再由主持人對案件的整體情況進行解說,然後進入這個新聞的主體——案件的偵破過程,利用辦案民警、知情群眾的采訪畫面和畫外音解說的配合,形成豐富而真實的事件還原;注重細節的展示(但避免出現過於兇殘的畫面,也避免由於過詳細交代犯罪過程和方法而引發的模仿犯罪),注重展示辦案民警的英勇和智慧等。在這個過程中應避免故弄玄虛,事件當事人的敘述會更具吸引力,也更容易引起共鳴,把他們的采訪當作一個個材料,而畫外音起串聯和解說作用,使整個采訪形成完整的新聞。當然,在結案之後,主持人應當結合案件和類似事件給予觀眾恰當的提醒,起到宣傳和教育的作用。新聞的特質要求它真實、客觀,在實踐敘述中融入藝術手法不會改變它的這一特徵,反而可以達到更好的傳播效果,也極大豐富了觀眾對電視新聞的認識。電視新聞也應該更好的利用它集音、畫、字於一體的優勢,使整個新聞立體起來,成為傳播手段的同時也能夠使觀眾得到視聽的享受。同樣,這種敘事方式適用於社會新聞、歷史新聞、突發性事件新聞等。

6、自媒體和新媒體有什麼區別?

從整體含義上來說其實這倆差不多是一回事兒,但如果詳細說明,二者還是有區別的。最直接的區別就是,新媒體是一種形式,是一種載體,而自媒體是內容,是核心。二者結合在一起互相依存,但也分工明確。例如我們通常使用的平台是新媒體,而用來編輯內容的主體則是自媒體。

與2014新媒體扶持政策相關的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