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圖書編輯如何應對新媒體時代
「《大英百科全書》停止發行」的消息讓傳統圖書出版業感受到又一次震撼。這套號稱當今世界最知名、最權威的百科全書,自18世紀中期首次在蘇格蘭愛丁堡出版以來,歷時幾個世紀的不斷編輯修訂,完成全部二十四冊共十四個版次,確立了其在百科全書界中不可動搖的地位。但隨著互聯網時代的到來,面對「谷歌」、「雅虎」等網站強大檢索能力以及「維基百科」等網站無與倫比的互動性,昔日的「大佬」已經少有優勢地位可言了。盡管該圖書出版公司還在繼續電子出版,但《大英百科全書》的時代宣告終結了。更新理念 迎接挑戰新媒體資訊之豐富、傳播之迅捷、載體之多樣、互動之頻繁,確實讓傳統出版業望塵莫及。面對洶涌而至的媒體革命浪潮,圖書編輯絕不能固守陣地、不思變革,一定要與時俱進、更新理念,更要轉變角色、迎接挑戰。首先,編輯要練就在紛繁蕪雜的信息海洋中擷取精華的「火眼金睛」。在新媒體時代,科技的力量改變了知識的結構和傳播途徑,人們對於知識的需求既超越了圖書所能承載內容的極限,也超越了傳統圖書出版所需的時間周期。要在不斷變化的新媒體時代贏得圖書出版的獨特地位,圖書編輯要一如既往地視質量如生命,使圖書能夠經得起讀者和市場的檢驗;編輯還需要增強學習意識,熟悉和掌握新媒體時代的特殊性,正視數字革命給出版業帶來的機遇與挑戰,練就一雙在紛繁蕪雜的信息海洋中擷取精華的「火眼金睛」。其次,編輯要能夠對信息敏銳地作出預判,憑著一雙慧眼發現尚未打磨的「璞玉」。長期以來,由於我國的出版社有相對固定的分工和出版領域,由此形成了相對固定的作者和讀者群,可以說,這在某種程度上形成了信息壟斷,一本圖書一印幾十年的情況屢見不鮮。在數字化時代,信息更新頻率前所未有地加快,讀者的關注點和興奮點也會隨之不斷變化,每一個信息都可能孕育著一個機會,它可能突如其來,也可能稍縱即逝。要想在激烈的圖書競爭中取得優勢,編輯應該對這些信息敏銳地作出預判,快速地作出反應,憑著一雙慧眼去發現那些尚未打磨的「璞玉」。再次,編輯要熟悉新媒體時代圖書出版的新變化,對編輯出版做到全面策劃。讀者的關心和需要是圖書市場的原動力。新媒體時代恰恰最重視個性和互動性,這使得讀者在閱讀取向上也更加註重個性化、獨特性和原創性,跟風、炒作、人雲亦雲的作品越來越鮮有應者,這就要求編輯更加註重圖書的策劃環節,從出版的目的開始,就要具有獨特之處。圖書編輯應當具備全局觀念,通過增加知識儲備、更新知識結構、提升知識的應用和整合能力,對社會生活形成基本的判斷,對讀者的關心和需要形成基本的認識,再根據自身所長全面策劃,敏銳地洞察市場,增強協調能力,在策劃選題前,開展充分的市場調研和預測,通盤考慮讀者定位、作者遴選,制定切實可行的營銷方案,進行精細的成本核算。順應潮流 取長補短新媒體技術發展在沖擊傳統出版行業的同時,也給傳統出版提供了更多選擇。作為傳統行業從業者,圖書編輯應該意識到新媒體所具有的海量內容、即時傳輸、互動暢通等特點,反映了未來出版業的潮流。圖書編輯只有主動順應這樣的潮流,在策劃、編印、宣傳等環節充分利用新媒體技術優勢,才能推進傳統圖書走向新時代。一方面,要打破圖書出版平面、單一的模式,實現立體的、多媒介出版。新媒體的出現,使得同一內容通過不同的手段,在不同的維度,以不同的特點展現成為可能。圖書編輯在選題策劃時,就應樹立立體化、多媒介的觀念,注重產品的立體開發和利用,在編輯出版圖書的同時,積極探索網路、手機出版以及影視聯動等方式,以適應不同人群的需要,讓產品得以延伸,價值實現倍增。另一方面,要利用信息化手段提高編輯效率,優化出版流程。隨著計算機和網路應用的普及,現代編輯的工作手段實現了飛躍,電子處理正在逐步取代傳統的文稿處理。一些專業軟體的推出,可以讓圖書編輯從繁重的審校工作中擺脫出來,而網路傳輸的便捷也讓出版周期得以大大縮短。因此,信息時代的圖書編輯必須學習相關新技術和新手段,掌握跨媒體技術的綜合編輯能力,以提高效率,可以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選題策劃中,同時還可以利用先進傳播方式,使圖書擁有更大的社會關注度和影響力。內容為王 堅守價值在新媒體沖擊下,傳統圖書依然牢固地佔有一席之地,究其原因,一方面,讀者長期以來形成的閱讀習慣使然;另一方面,傳統圖書經典、高雅、嚴謹的特質所帶來的厚重、系統、深刻的閱讀體驗也是其生命力的根源之一。新媒體時代,信息爆炸固然極大地拓展了人們的閱讀視野和范疇,但是由此而來的各種信息泥沙俱下、良莠不齊,乃至虛假消息混淆視聽,為堅持「內容為王」的傳統圖書留出了足夠的生存空間。圖書編輯應該堅持「內容為王」的價值取向,以眼光、學養和熱情,打造出更多精品。筆者認為,在整個策劃製作過程中,圖書編輯尤其要注重形式與內容、人文與科學、審美與實用的結合,讓紙質閱讀煥發出經久不衰的魅力。
2、淺析傳統媒體如何應對新媒體時代的發展
傳媒產業發展前景分析 區塊鏈促發新一輪技術革命
隨著國內用戶紅利逐漸消失,傳媒行業從產業層面到資本層面都經歷了一整年的消化期,整體增速有所放緩。但從行業細分領域看,由於用戶內容付費意願提升、互聯網加速傳媒企業的轉型和並購等因素,傳媒部分新興細分行業仍保持高速增長。18年建議關注影視、數字閱讀、游戲、廣告等具有成長性的傳媒細分行業,並積極布局細分行業中低估值、業績優的白馬股。
就傳媒產業而言,隨著近幾年來文化傳媒資本市場格局的變動,其困境與當下痛點何在?如何用「信息互聯—智慧互聯—價值智鏈」對文化傳媒產業轉型升級內在邏輯的演進態勢進行概括總結?
數字經濟或成新引擎
政策利好疊加技術升級帶來的創新紅利,也使得傳媒產業發展新動能曙光漸顯。據前瞻產業研究院發布的《傳媒產業市場前瞻與投資戰略規劃分析報告》數據顯示,2010年後國內的數字創意產業發展開始呈現出規模增長快、從業人員數量需求大、延伸領域廣、相關產業聚集的特點。2015年我國數字創意產業已集聚了36,948家企業、近384萬從業人員,產業規模達到5,939億元,同比增長22.9%,其中VR增幅最大,達267.5%。預計到2020年數字創意產業將成為產值規模達8萬億元級的新支柱產業之一。
數字經濟既是「新經濟」也是「心經濟」,新的技術手段和商業模式為傳統人際交互、情感交互過程中的價值量化和價值變現創造了新的可能空間。情感與社交價值數據化、數據資產化、資產證券化互為支撐,為內容消費提供了全新的激勵機制,對個體內容消費者而言,甚至可能出現「消費即生產」的模式,這一趨勢與「通證經濟」疊加,或為傳媒產業發展提供新的動能引擎。
區塊鏈促發傳媒產業新一輪周期性革命
到了移動互聯下半場,人工智慧、大數據、雲計算等技術崛起,以多維度需求與場景精準匹配和用戶自助服務為代表的共享經濟崛起,從流量紅利時代向存量深耕時代轉型開始,未來幾年一些垂直行業空間有望迅速打開。而區塊鏈作為價值互聯時代的技術載體,或將促發傳媒產業新一輪周期性革命。
區塊鏈在文化傳媒領域最本質的應用在於重塑社群生態。未來內容的生產越來越用戶化、社交化、資產化,傳媒產業生態與外部商業生態和社會生態之間呈現出更加無縫融合的態勢。與5G相輔相成,全新的需求、全新的內容產出模式和全新的賽道值得前瞻性關注和研判。
區塊鏈的社群效應強於互聯網效應,有助於文創行業確權、流通、追溯交易,可以幫助作者和投資人更快更好地變現未來,這也是整個行業的突破點。
基於區塊鏈技術的通證經濟通過對長尾的確權和定價,將改變互聯網文化娛樂產業的生產關系,帶來一個網路新世界。君聯資本投資副總裁李陶也有同感,他表示,新技術推動文化傳媒行業發展進入新階段,風險投資應重點關注移動互聯網端的內容變現機會。
在內容監管和資本監管雙雙趨緊的態勢下,風險評估和防控能力成為重中之重;內容付費產業崛起,移動端增量賽道深耕成為熱點,短視頻、在線教育和圖片C端付費熱度持續。此外,「VR+AI+區塊鏈」的深度融合將持續驅動文化傳媒創新,該領域可能構成一個新興藍海。
3、傳統媒體如何應對新媒體的挑戰
媒介的「新」與「老」縱觀歷史,人類傳播媒體一直在演變。每次當一個新的想法和願望變成現實時,人們都會認為「我們已經擁有了相當先進的傳播媒體」了。然而,過不了多久,曾經革命性的發明又被新的革命性發明所顛覆,人們就會把昨天還認為是先進的傳播媒介打上「傳統」的烙印。廣播相對於報紙,是新媒體;電視相對於廣播,是新媒體;雜志廣告、戶外廣告、空中廣告、直郵廣告等等,可以說,如今你看得到的任何習以為常的廣告形式,它們在歷史上都曾經是填補空白的發明創造,在青春燦爛後被質疑或取代。
4、領導幹部如何面對新媒體時代
4.政務公開。政務公開是保障公眾參與權、監督權的基礎條件。因此,政府職能轉變首先要求政務公開。只有政務公開,才可以使社會公眾了解公共事務的相關信息,政府處理公共事件的主張、過程及結果。了解政府公共權力使用的情況,才能掌握參與公共事務決策和政策制定以及對公共權力行使監督權的充足信息。除此之外,政務公開還可以為政府內部的監督機構及政府各個層級、部門之間提供獲取信息的渠道,實現政府內部的自我監督與公共權力使用的自我約束。 三、運用新媒體推進政府職能轉變 新媒體不僅帶來了執政環境的改變和對政府執政能力的挑戰,同時也為促進政府職能轉變提供了重要工具和手段,應充分利用新媒體在推進政府職能轉變中的作用。 1.運用新媒體建立常態化的政民互動機制。一方面,通過政府網站建立常態化、制度化的政民互動、交流平台,為公眾利益訴求表達和參與公共事務決策提供有效途徑;另一方面,通過政務微博等方式建立即時的政民互動機制,充分了解民意,宣傳政策、動員民眾,與公民建立良好的合作關系。運用新媒體建立政民互動機制需要注意以下幾點:第一,運用新媒體建立的政民互動機制,絕不僅僅是建立信息化的運行機制,更重要的是建立實體運行機制,以支撐保障新媒體互動機制的有效運行;第二,政務微博與政府網站是政府信息化運作方式的兩種不同形式,兩者同屬於信息化政務活動機制,兩者之間是一種協同配合關系。因此,應將兩者納入統一的管理運行機制之中,這樣不僅有利於政務活動的有序開展,政務流程的整合優化,政務活動的統一規劃,政務資源的統一配置等,而且有利於政府內部的統一協調管理和風險控制。第三,應從觀念上而不是形式上建立政民互動機制,當前大部分政務微博的「聽眾」眾多,而「收聽」寥寥無幾,難以構成真正意義上的「互動」。 2.運用新媒體構建政務公開與社會監督機制。一是將政務流程上的信息(不是經過人工參與整理過的信息)反映在政府網站上(或者建立政府網站與政務流程數據的鏈接介面);二是將政府與民眾互動的信息即時地反映到政府網站上;三是將民眾向政府提出的訴求、意見和建議,以及政府處理這些問題的過程、結果等信息即時地反映在政府網站上;四是在政府網站上建立公眾參與決策和政府監督通道的信息化平台,並將相關信息實時地公開發布到網站上;五是建立公眾參與公共事務決策和公共權力監督的制度和機制。 3.重視運用新媒體引導輿論增強社會正能量。當今時代,新媒體已經成為人們獲取信息的重要途徑,因此應重視新媒體在引導輿論、增強社會正能量中的作用。一方面,目前通過網路閱讀新聞、發表意見、參與互動討論的人數不斷增長(中國網民人數已經突破5.38億,而網路新聞的用戶規模達到3.92億),這是一個不可忽視的群體;另一方面,目前大部分四十歲以下的中青年人,習慣於運用新媒體了解信息(40歲以下的網民占網民總數的80%以上),這些人基本不會主動閱讀傳統的報刊雜志,所以傳統的媒體對他們的影響較小,應充分運用新媒體影響他們。再一方面,現代人生活節奏快,因此沒有時間坐在辦公室里捧著紙質的報紙看新聞,而是多選擇採用手機等工具,利用零散時間獲取信息。這已經成為現代人獲取信息的習慣和狀態。同時,今天人們的閱讀習慣發生了重要的改變,人們常常不是按照報紙的種類一份份地閱讀,並尋找所需要的信息,而是通過互聯網、手機搜索引擎按照主題快速地獲取所需要的信息。以上都說明新媒體越來越成為人們獲取信息的主流媒體,應重視新媒體在輿情引導,建立社會正能量方面的重要作用。 解決新媒體問題的根本途徑是政府職能的轉變。領導幹部應重視新媒體日益增長的社會影響力及它在政府職能轉變中重要作用。 (作者單位:天津市委黨校公共管理學教研部) 文章作者:齊冬梅
5、怎樣應對新媒體環境下的網路輿情應對處置
1.做好輿情監測,建立完善的應急制度
受互聯網特性的影響,企業輿情危機無時不在,無處不在,為避免危機爆發時企業處於被動地位,所以輿情管控工作的第一要務是做好輿情監測,建立完善的應急管理制度。通過藉助一些第三方輿情監測軟體,可為企業輿情提供全天候不間斷的全網監測服務,及時發現負面苗頭及時通知相關人員處置,有效避免危機來臨時的自亂陣腳,錯失危機處置良機。
2.利用新媒體,發揮媒介宣傳作用
面對輿情危機,一些企業仍不能主動、及時、權威地發布新聞,引導媒體傳播有利於企業的信息,而是用對付傳統媒體的方式來進行新媒體時代的輿情事件處理其實並不能夠發揮企業媒體資源的作用。在這里建議企業方可以利用微博、微信等新興媒介,發揮其強大的輿論宣傳力,及時發布真實權威信息,引導輿論的正確走向。
3.建立快速反應的輿情應對機制
企業在輿情危機發生後,如果過了黃金24小時後才回復,時效性太差,這個時效在輿情中是非常重要的因素。一旦負面輿情產生,就很容易擴散到全網全國,引起廣泛關注。因此,建議企業可以利用專業的輿情監測軟體,通過設置一些與行業、領域、產品、領導人等標簽相關的關鍵詞,進行實時全網監測,但凡出現了一絲絲的危機苗頭快速發布處理進展,及時回復大眾的問題,做好問題的解釋工作。
4.加強自身管理和監督,完善善後工作
很多企業錯誤地認為輿情事件結束後,輿情應對工作就完成了,其實不然。例如,此前發生的順豐快遞員私拆包裹事件,順豐雖在前期的應對處理中通過「絕不姑息、縱容任何違反法律法規和企業行為准則的不當行為」的表態巧妙地化解了一場輿論危機,但是事後僅對快遞員作出調離崗位處理,不符合部分網友的預想,使得回落的輿情再次升溫,掀起新一輪輿論風向。
因此,企業一定要多在自身管理和監督,以及事後形象恢復上多花時間,完善善後工作。比如危機處理過程中的舉措是否有嚴格執行、有沒有對相關部門出現的問題進行總結,健全相關機制建設、是否有參與一些社會公益或者贊助活動恢復企業形象等等,來自識微科技商情知識欄目。
6、分析傳統媒體如何應對新媒體的發展
傳媒產業發展前景分析 區塊鏈促發新一輪技術革命隨著國內用戶紅利逐漸消失,傳媒行業從產業層面到資本層面都經歷了一整年的消化期,整體增速有所放緩。但從行業細分領域看,由於用戶內容付費意願提升、互聯網加速傳媒企業的轉型和並購等因素,傳媒部分新興細分行業仍保持高速增長。18年建議關注影視、數字閱讀、游戲、廣告等具有成長性的傳媒細分行業,並積極布局細分行業中低估值、業績優的白馬股。
就傳媒產業而言,隨著近幾年來文化傳媒資本市場格局的變動,其困境與當下痛點何在?如何用「信息互聯—智慧互聯—價值智鏈」對文化傳媒產業轉型升級內在邏輯的演進態勢進行概括總結?
數字經濟或成新引擎
政策利好疊加技術升級帶來的創新紅利,也使得傳媒產業發展新動能曙光漸顯。據前瞻產業研究院發布的《傳媒產業市場前瞻與投資戰略規劃分析報告》數據顯示,2010年後國內的數字創意產業發展開始呈現出規模增長快、從業人員數量需求大、延伸領域廣、相關產業聚集的特點。2015年我國數字創意產業已集聚了36,948家企業、近384萬從業人員,產業規模達到5,939億元,同比增長22.9%,其中VR增幅最大,達267.5%。預計到2020年數字創意產業將成為產值規模達8萬億元級的新支柱產業之一。
數字經濟既是「新經濟」也是「心經濟」,新的技術手段和商業模式為傳統人際交互、情感交互過程中的價值量化和價值變現創造了新的可能空間。情感與社交價值數據化、數據資產化、資產證券化互為支撐,為內容消費提供了全新的激勵機制,對個體內容消費者而言,甚至可能出現「消費即生產」的模式,這一趨勢與「通證經濟」疊加,或為傳媒產業發展提供新的動能引擎。
區塊鏈促發傳媒產業新一輪周期性革命
到了移動互聯下半場,人工智慧、大數據、雲計算等技術崛起,以多維度需求與場景精準匹配和用戶自助服務為代表的共享經濟崛起,從流量紅利時代向存量深耕時代轉型開始,未來幾年一些垂直行業空間有望迅速打開。而區塊鏈作為價值互聯時代的技術載體,或將促發傳媒產業新一輪周期性革命。
區塊鏈在文化傳媒領域最本質的應用在於重塑社群生態。未來內容的生產越來越用戶化、社交化、資產化,傳媒產業生態與外部商業生態和社會生態之間呈現出更加無縫融合的態勢。與5G相輔相成,全新的需求、全新的內容產出模式和全新的賽道值得前瞻性關注和研判。
區塊鏈的社群效應強於互聯網效應,有助於文創行業確權、流通、追溯交易,可以幫助作者和投資人更快更好地變現未來,這也是整個行業的突破點。
基於區塊鏈技術的通證經濟通過對長尾的確權和定價,將改變互聯網文化娛樂產業的生產關系,帶來一個網路新世界。君聯資本投資副總裁李陶也有同感,他表示,新技術推動文化傳媒行業發展進入新階段,風險投資應重點關注移動互聯網端的內容變現機會。
在內容監管和資本監管雙雙趨緊的態勢下,風險評估和防控能力成為重中之重;內容付費產業崛起,移動端增量賽道深耕成為熱點,短視頻、在線教育和圖片C端付費熱度持續。此外,「VR+AI+區塊鏈」的深度融合將持續驅動文化傳媒創新,該領域可能構成一個新興藍海。
7、傳統媒體如何應對新媒體挑戰
首先確定的是,新媒體與傳統媒體融合是必然趨勢。一方面是政策上的推動,眾所周知,近年來傳統媒體受到了新媒體的巨大沖擊,導致紙媒倒閉,人才流失。於是國家從戰略上希望並要求傳統媒體及時轉變,繼續主導輿論。另一方面,面對媒介環境的變化和用戶閱讀、觀看習慣的改變,傳統媒體也必須自我革命進行媒體融合。
實際上,雖然新媒體的出現對傳統媒體是很大沖擊,但傳統媒體在原創新聞、新聞可信度和權威性上又遠遠超過了新媒體,通過兩者之間的融合,可以達到優勢互補、相互促進的狀態。
「移動互聯網時代,不只是增加了新渠道、平台、產品,而是人被改變,需求與消費行為發生重大變化,傳媒的競爭邏輯隨之演變。」中國政法大學新聞學院院長陸小華表示。
清華大學馬克思主義新聞學與新聞教育改革研究中心執行主任王君超則提出,傳統媒體,特別是報業在進行轉型時,不能片面強調「互聯網思維」,而是應確立「融合思維」,開發「融合新聞」,這才是真正吸收新媒體優勢的關鍵,而新媒體則應吸收傳統媒體「嚴謹性思維」,更好保證內容質量。
另外,媒體融合需新技術支撐。大數據分析,精準推送……新技術的出現對媒體發展的影響之大毋庸置疑。新媒體的快速崛起,離不開先進技術體系支撐,可以說,新技術是支撐媒體融合發展的關鍵。
拿電視台傳統的新聞采編來講,往往受限於設備、空間、時間的制約,一場新聞采編需要耗費很大的人力、物力。而使用爆新聞移動采編,一部手機就能搞定新聞采編所有問題,碎片化時間創作文稿、手機高清拍攝素材(照片、視頻)、手機編輯製作新聞、手機發起直播,隨時隨地上傳和審核,提高新聞采編效率。目前,這種產品已經應用於湖北、河南、遼寧等電視台。
同時,要做到全渠道發布,實現內容信息的統一策劃、採集、加工、編輯、發布,並綜合運用圖文、圖表、音視頻等形式,實現內容產品從可讀到可視,從而滿足多終端,多體驗。
除了強調技術領域的支撐,有業內人士還認為,媒體融合還可以將各個傳媒產業的產品相互嵌入,變成富有多種傳媒思想的新型輿論新聞。這種新聞更能引起公眾共鳴,傳播效率和質量也會提升。同時,以資本為紐帶實施融合體內各媒體的戰略媒合作也是一種業務模式。
8、試論傳統媒體如何應對新媒體的沖擊
1.傳統電視媒體應對新媒體沖擊的策略
新媒體對電視行業帶來外在和內在的雙重影響。一方面,由於新媒體被廣泛運用到電視節目製作中,並且以不同的方式改變了節目的特質;另一方面,新媒體直接與電視競爭,促使很多人使用新媒體而放棄了看電視。但是,電視業界也應看到積極的一面,一是新媒體對電視的內在影響改善提升了電視的特質,二是新媒體對電視的外在影響並不像我們擔心的那麼可怕。新媒體的運用明顯有助於電視擺脫傳統的制約。它既增添了新的內容,又給受眾提供了一個可以快捷方便地接收、參與、回應節目內容的多種方式,這意味著節目製作人可以更清楚地了解到誰是節目的受眾,以及受眾的品位和喜好。電視有稍縱即逝的特點,節目在空中播出後通常無法挽回和保留,但播客卻可以使節目在播出的一段時間內繼續被觀看,就像時間遷移。當然,時間遷移並不是新媒體帶來的新現象,在數碼年代到來之前,受眾是通過卡式錄音帶和錄像帶完成時間遷移和保留節目的,新媒體的出現只是使時間遷移變得更為方便。對節目製作人來說,時間遷移意味著能贏得更多的受眾,不再受時間的限制,而且,即使部分受眾是在播客上重溫節目,對製作人來說也是一件好事,因為反復收看節目,就意味著節目會被進一步吸收,節目會得到更好的欣賞。
2.報紙行業應對新媒體沖擊的策略
報紙媒體應與新媒體互相融合,共同發展:在沖擊與挑戰面前,報紙行業並不是完全沒有優勢可言,並且隨著新型媒體的沖擊,報紙行業的這種優勢將會得到放大,會變得更為突顯。傳媒的基本價值鏈是信息資源的採集和分發,作為傳統媒體,報紙的絕對優勢主要表現在採集上,並且它的權威性、公信力、資源的壟斷也是新型媒體在短時間內無法替代的。但在信息資源的分發上報紙媒體就稍顯遜色,其互動能力,傳播速度,傳播面積,娛樂功能,傳播方式都是無法和新型媒體相比的。在這種情況下,報紙媒體和新型媒體應走互相融合之路,互相取長補短,才能得到共同發展。在現階段,傳統媒體與新型媒體的超互動已給消費者和商家帶來了一種前所未有的享受,兩種媒體的優勢互補將會更大限度地放大雙方的影響力。如:報紙媒介的公關活動製造能力和網路平台的展示能力相結合,在傳媒中產生了極大地影響力,這樣即節省了傳統媒體製造的成本,又提升了新型媒體的影響力同時還達到了盈利的目的。從某種意義上說,新媒體的沖擊帶給傳統的紙質媒體的不僅僅是挑戰或滅亡,更是一個良好的發展合改革的機遇。報紙媒體在市場變革中走下去的前提就是要正視新媒體的發展,廣泛吸收新媒體的有點,不斷發揮自己的長處,走新舊媒體共生共贏的道路。只有抓住這個新媒體出現的契機,報紙媒體就可以在信息時代走出一條能夠自我發展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