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媒體把關人有哪些? 這是我們新聞學課程里的 大眾傳播學上的問題?學術一點
「把關人」(gagekeeper)這個概念最早是由美國社會心理學家庫爾特.盧因提出來的,他認為,在群體傳播過程中存在著一些把關人,只有符合群體規范或把關人價值標準的信息內容才能進入傳播的渠道。之後,懷特將這個概念引是新聞研究領域。
再之後,麥克內利(McNelly)和巴斯(Bass)對「把關人」理論進行了進一步修正和發展。巴斯提出了「雙重行動模式」,將把關活動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是新聞採集,這里的把關人主要是記者,記者不會完全有聞必錄,他必須對材料進行取捨加工。第二個階段是新聞加工,這里 把關人主要以編輯為代表,並且這個階段比第一個階段更具有決定性。經過這兩個階段以後,新聞就會出現在人們的面前。
把關過程在新聞傳播活動中普遍存在的,也可以將如新聞消息的來源作為最初的把關人,因為他們會按照自己的觀念將把消息傳遞給記者,而不一定完全按照事件的本來面目來的。
2、什麼是媒體傳播中的信息選擇(把關人)
既守門人理論。守門人是一種理論的代稱,它是盧因在1947年提出來的,信息總是沿著包含有『門區』的某些渠道流動,在那裡,或是根據公正無私的規定,或是根據『守門人』的個人意見,對信息或是商品是否被允許進入渠道或是繼續在渠道里流動作出決定。」⑵傳播學大師施拉姆(W.Schramm)在論及「守門人」的時候也指出,從發送者到最終的接收者之間,被淘汰的內容可能是數量巨大的。由此可見,「守門」首先是一種對於可進入下一傳播渠道信息的選擇權。在當前的海量新聞中,新聞選擇的問題更是被突出。海量新聞的客觀事實對於傳播來說,如同技術上的雙刃劍,一方面,人們的確可以面對更多的信息,但另一方面,受眾用於從媒介上了解信息的時間不會隨著新聞的海量增加而不斷延長,反而面臨兩個困境:一是大量的信息可能會使真正對受眾有用的信息淹沒其中,使受眾不知所措。二是在海量新聞中,很多新聞真假難辨,即便源於同一真實事實的新聞,其構成的質量也是良莠不齊。因此如今「守門人」對於新聞選擇的重要性更加凸顯,傳播者「守門人」作用不是簡單地在降低,而是正在改變其作用方式。
即決定什麼樣地信息可以繼續向受眾傳播,守門人無處不在比如在新聞報道中, 最初的守門人是記者,他首先決定什麼要的是他所需要的新聞,再者編輯,甚至社長都可以稱之為守門人。換句話說只要在某一環節決定新聞去向的人都可以稱之為守門人
不要忘了採納
3、新媒體把關是否有存在價值,其意義是什麼
「把關人」又稱「守門人」。「把關人」理論最早是傳播學的奠基人之一庫爾特•盧因提出的,1947年,《群體生活的渠道》一書中他提到:「信息的流動是在一些含有門區的渠道里進行的,在這些渠道中,根據公正的規則或者是把關人的標准,決定信息是否進入渠道或繼續在渠道里流動。」
根據新聞「把關人」理論,通俗來講,就是說一個新聞事件在報道之前需要經過加工、核對等多種程序,這就需要一定的准則來約束或者專門的人來負責把關。那麼,在傳統媒體時代,這些通過行政的力量可以很容易的得到監察。
但是,當信息化社會到來,尤其是在互聯網日益普及的情況下,數字化、網路化成為顯著的標志。信息交流門檻越來越低,方式和途徑也越來越多。尤其是一些社交網站的建立,隨時隨地都可以發布信息,但同時用戶之間的水平各種參差不齊,所以,直接導致的結果,各種網路謠言滿天飛,誇大其詞人心惶惶,像是秦火火立二拆四等人,還有之前日本地震的「鹽慌」事件,各種「被死亡」的名人等,這些都是網路新媒體時代過渡自由和零門檻的後果。
4、作為網路媒體的把關人,除了遵循傳統媒體的一般原則,還要注意哪些問題
由於網路媒體的互動性、發散性和相對自由性的特徵,網路媒體的把關人有必要在
遵循傳統把關原則的基礎上,對一些新問題加以注意;
(1)應當對信息的發布施加延遲發布的控制,必須對相關不良信息加以必要的過濾;
(2)由於互動性強,:「斑竹」等把關人很多時候是作為參與者出現在網路媒體中,因此,
這些把關人必須注意與網路傳播參與者就某些把關行為達成一定的共識;
(3)由於網路信息的來源多樣,虛假信息相對傳統媒體比較多,因此,把關人必須嚴格
對待相關的信息來源,對於無法把握來源可信度的住處,應該延遲發布,並在力所能及的情
況下核實之;
(4)應當注意對網路媒體的輿論引導,防止網路成為不良的溫床等等。
5、如何理解新聞媒介是輿論信息的把關人
媒介的「把關」對於真實地表現新聞事件具有一定限製作用,它對信息呈現的不完整性、主觀性阻礙了新聞事實對於受眾的全景式呈現,受眾接收到的是殘缺不全的信息資源和有限的視角表達。換句話說,公眾很難達到完全獲知真實世界狀貌的層次水平。從宏觀角度來講,媒介組織有限的資源空間、自身的特質和事實本身的復雜性使媒介的「把關」作用必要而合理,也因此決定了新聞真實不可能做到絕對化實現。
媒介組織應堅持的真實性原則
是否在媒介「把關」的背景下,新聞的真實性就無法實現?答案是否定的——媒介的把關與新聞真實性原則並非不可兼得。
首先,從微觀角度來說,媒介的把關作用更多地體現在對於新聞材料的選擇和把握上,對已發生事實本身的報道干擾較小;即使我們不能盡收全局,真實地再現發生的每一個新聞事件和事件中的每一個細節,但我們可以做到對已經或即將在媒介上呈現的事實負責。陳力丹教授曾講:新聞的真實是事實的真實。既然媒體無法實現對客觀世界完整的真實呈現,那麼,我們就可以通過客觀而理性的報道手法拉近與某一新聞事實的距離,讓受眾接觸到的信息都是真實而無疑義的,這是與虛假新聞,陷阱新聞相對立的概念系統,一切以事實為准。
其次,媒介應該處於對真實不斷探尋和追求的過程之中,跟蹤采訪,持續報道,以信息資源的完善逐步接近真實。比如對於英國BBC男主播薩維爾性丑聞案的逐步揭露,事件的清晰度和公開度在不斷提高,滿足了公眾作為輿論監督者的知情權,也為受害人及家屬討回了道義上的公正。總體而言,盡管媒介自身的特性決定其必須要對信息做出相應的把關,但記者工作中對真實性原則的堅守,編輯的審查眼光和選擇信息能力,受眾的多方面接觸和理性判斷,依舊可以使新聞真實在媒介環境中動態而相對地存在。
新媒體時代「把關」與真實性的關系
如果說傳統媒介可以為我們展現新聞事件中的幾個點,那麼新媒體就可以看做對事件的全面鋪開和多元呈現。在不同的媒介特徵中,把關人的定義和作用也會發生相應的變化。傳統媒介中「把關人」概念較為明晰,有確定的身份識別和固定的角色設定,對於信息的審查和甄別較為容易。傳統大眾媒介的層級控制使新聞真實不是把關過程應考慮的重點,審查者可能將關注點更多地放在信息價值、媒介立場、受眾取向等要素中。但網路的輿論環境中,話語權掌握在每一個網路公民手中,訊息的發布,意見的表達不再受限,變得無比方便而尋常。每個人都可以稱為媒介的把關人,因此,受眾有了更廣的范圍、更多的渠道去了解新聞世界發生的事情,有助於促進客觀全面的新聞真實的實現。但把關人作用的弱化、把關過程的分散化、可執行度的降低,使具體的新聞事件的真實難以在新媒體環境中得以有效貫徹。因此,新聞真實性原則應作為新媒體中媒介把關應首先考慮的因素。無論是宏觀層面的政府引導和控制,還是微觀層面的網站編輯和論壇版主的監督管制,都應注重新媒體中新聞的可信度和真實度。
由此我們可以看到,在媒體中,「把關」作用對於新聞真實性的局限依舊存在,但由於信息的多元化和繁雜性使這種局限逐漸弱化,而對於新聞事件本身的真實性來說,「把關」作用愈發成為實現新聞真實的重要前提,而新聞真實性也成為了媒介「把關」過程重要的原則。
這種現象的原因就在於,傳統大眾媒介的信息源具有較高的權威性,新聞的采訪和製作均由專業新聞工作者承擔,其知識儲備和媒介素養決定新聞的真實性程度普遍較高,但傳統媒介的資源發布空間受限,需要審查者的把關和選擇,有針對性地、合理地安排信息結構,因此很難做到全面的新聞事實的展現。新媒體中信息發布者具有分散性、模糊性和不確定性,信息源的權威性比傳統媒體要低很多,信息發布龐大且雜亂,真假新聞魚龍混雜,這就造成了信息的廣泛呈現和信息自身可信賴度之間的矛盾,這種矛盾需要一隻有力的手進行調節,這便是新媒體中不可缺少的把關作用。
新聞真實性作為新聞的生命,應當是媒介組織對信息篩選與把關的最基本原則,但這一要求卻在新媒體發展的大潮中愈發變得蒼白而無力,實際操作過程中的難度與可行性愈發將當代媒介把關人置於困境。因此,媒介「把關」在互聯網路復雜多變的形勢中將承擔著更加艱巨而重要的責任,在信息搜集、製作整合、發布等一系列流程中嚴格把關,確保信息的安全性和信譽度。
以上為有關論述,僅供參考,希望對您有所幫助
6、新媒體時代把關人有哪些類型,各自有什麼職責
檢察宣傳以往稿件都由專人把關,不過單位關,就變不成鉛字。辛辛苦苦寫的東西被消滅了,得不到領導的賞識,等於沒寫,這樣非常打擊有想法的檢察幹警。新媒體可以暢所欲言,無論你的想法多麼奇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