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趙匡胤當帝王時的陳橋兵變是怎麼回事?
說起宋太祖趙匡胤我們並不陌生,他是宋朝的開國皇帝,然而就在趙匡胤這一生中讓我們記憶猶新的就是當時的陳橋事變,畢竟這件事在當時也是轟動一時,當時在後周的時候,趙匡胤是其中的一名軍事大官,等到周世祖去世之後,有謠言說趙匡胤想要造反,當時的皇帝僅僅只有七歲,還無法自理朝政,只能依靠大臣們輔佐處理朝政。
許多的官員們都上奏要撤了趙匡胤的職,將他的兵權收回,然而到最後皇上只是將趙匡胤的職位稍微做了改動,實質上並沒有做出變化。然而趙匡胤卻發覺了這一切,當時的情形是非常的有利的,對於趙匡胤來說,其中上任的幾個高官一個是趙匡胤的發小,關系就不用說了,另一位是趙匡胤在年輕時期的朋友,關系也是老友了,這對趙匡胤十分的有利。
這樣一下來整個軍隊就都是他自己的了,在一段時間之後,後周開始聚會,然後一一群人商量讓趙匡胤作為他們的皇帝,又說皇帝還小,就算現在輔佐長大了也未必能記住我們,說一一群人都同意趙匡胤做皇帝。
當時的趙匡胤裝醉,假裝不知道什麼情況,後來在出去之後,聽別人說了這件事,當時也是百般拒絕,說自己不能勝任,後來經過一番勸說,就這樣趙匡胤「勉為其難」的做了皇帝,成為了宋朝第一任皇帝,他的事跡也被人千古流傳。
2、陳橋兵變前朝野上下流言四起,為什麼卻沒有人出來阻止?
趙匡胤:「導演、編劇、演員、統籌、道具等等,我一個人包圓了。」沒人阻止,主要是無人可用了。其實歷史是驚人的相似,宋太祖趙匡胤欺負人家孤兒寡母。到最後自己王朝衰敗時,小皇帝和太後也都投降元朝!後周小皇帝「恭帝」,宋皇帝「恭帝」。
陳橋兵變的背景就是後周世宗柴榮病死,七歲的兒子繼位。繼位第二年就聽到遼國聯合北漢舉兵入侵。這太後也不行,皇帝還小就不知所措,只好詢問宰相范質。宰相范質知道,只有趙匡胤才能抵抗遼漢聯軍,趙匡胤卻說兵不夠用將太少,沒辦法宰相只好把所有軍權都委任給他。就這樣,趙匡胤率領全國大軍浩浩盪盪地去郊外旅行去了。來到陳橋這個地方,京裡面謠言四起:「出軍之日,當立點檢為天子。」朝廷內的官員也知道此事件,但是京師內的所有事情趙匡胤都有了如指掌。
到了晚上時分。趙匡胤的一些親信在將士中散布議論:「今皇帝幼弱,不能親政,我們為國效力破敵,有誰知曉;不如先擁立趙匡胤為皇帝,然後再出發北征。」趙匡胤的弟弟宋太宗和宰相趙普就把事先准備好的龍袍往趙匡胤身上一套,這些部下山呼萬歲。趙匡胤就開始演戲,裝自己喝醉酒:「你們立我為皇上,但是我有命令你們聽不聽,如果不聽我命令,可不敢當皇上。」下面的人唯命是從,繼續山呼萬歲。調轉部隊返回京師,京師裡面的守將都是趙匡胤的結拜兄弟,所以自然開城門迎接。只有馬步軍副都指揮使,韓通倉促起兵抵抗,但是還沒來及召集軍隊就被殺死。
宋朝的史書上說趙匡胤陳橋兵板之前是沒有預謀的。這一切都是被趙匡胤准備好的,《遼史》根本沒有記載南下入侵的消息。上面說到遼兵入侵、點檢作天子、黃袍加身、開城迎接、禪位詔書、這一系列操作你要說沒有預備,鬼都不相信。也同時讓我們看出來,為什麼朝中沒有人出來阻止?整個京師政都被趙匡胤把持住了,所有兵馬都由他指揮,誰還能反抗呢?
3、宋朝陳橋兵變經過
趙匡胤的篡權、立宋是通過「陳橋兵變」實現的。趙匡胤系河北涿郡人,年青時投身於郭威的軍中,及郭威建立後周,乃提升其為東西班行首,成了禁衛軍軍官。後屢隨周世宗柴榮(921年-959年)南征北戰,功勛卓著,於顯德六年(959年)被任為檢校太傅、殿前都點檢,掌管禁軍。同年,周世宗死了,子恭帝沖齡即位,由符太後臨朝,又是一個孤兒寡婦的局面。趙匡胤任檢校太尉、殿前都點檢,兼領宋州歸德軍節度使(治所在今河南商丘南)。
這一年冬天,鎮(今河北正定)、定(今河北定縣)二州奏契丹與北漢合勢入寇,次年正月初一,趙匡胤受詔將宿衛諸軍御之。初三,兵次陳橋驛,軍心浮動,將士議立趙匡胤為天子,告之其弟匡義及謀士趙普。初四,天方黎明,匡義、趙普入帳中向胤稟白,眾兵把事先准備的黃袍加諸其身,拜於庭下而三呼萬歲,擁其為天子。於是趙匡胤乃引兵返回開封迫恭帝禪位,奉其為鄭王,符太後為周太後。因趙匡胤所領的歸德軍駐在宋州,所以建國號曰宋(即北宋,公元960年-1127年),定都於開封(即汴涼、東京)。史稱「陳橋兵變,黃袍加身」。
雄才偉略的柴榮曾經感嘆說:「假如我能再有三十年生命,一定要用十年統一天下,十年休養生息,十年致太平。」只可惜他壯志未酬身先死,年僅三十九歲就告別人世,將天下拱手讓給趙氏。去世之前,他正在北征的路上,沿途敵軍已經望風而逃,許多契丹控制下的城池已經被收復,但柴榮卻在此時病倒。
據說病中的柴榮在翻看文件時,曾經莫名其妙地得到一個錦囊,裡面裝著塊木條,上面寫著「點檢為天子」幾字。柴榮頓時警惕起來,對時任殿前都點檢的張永德產生了懷疑。隨著病情加重,柴榮准備防患於未然,他讓跟著自己出生入死、深受自己信任的趙匡胤取代了張永德的位置。不久世宗柴榮去世,兒子柴宗訓即位,即為後周恭帝。雖然柴榮在位只有五年半,但他的文治武功已經為結束割據局面的事業奠定了基礎,確為五代時最傑出的統治者。
即位的後周恭帝年僅七歲,不能當政,只能讓太後輔佐,國家的政治前途因此籠罩在一片迷霧中。不久之後,北方傳來消息,說是北漢與契丹聯手前來進犯,恭帝急忙命令趙匡胤率大軍前去抵禦。其實這只是趙匡胤製造出來的假消息,他率軍出發的目標不在北方而在皇城。天下沒有不透風的牆,趙匡胤的計劃悄悄泄漏了出去,京城裡人心惶惶,許多人已經在收拾東西,打算逃離即將到來的政權交替。
但後周皇室還被蒙在鼓裡,也有一些大臣對趙匡胤產生了懷疑,甚至有人打算在臨行前把他除掉,但終因當權者們的麻痹大意而未能施行。趙匡胤安然無恙地率軍出了京城,當行軍到附近的陳橋驛時,他手下親兵們就開始執行兵變計劃,先是宣揚「點檢為天子」這條讖語,隨後趙匡胤的弟弟趙光義又率領著眾軍士,在一個黎明逼近趙匡胤的寢所大聲喧嘩。當趙匡胤出帳時,趙光義宣布了將士們打算擁立新皇帝的計劃,在兵士們一片「現在三軍無主,我們願意擁立您為我們的天子」的高喊聲中,有軍官將一件黃袍披在趙匡胤的身上,眾將士紛紛拜倒,山呼萬歲。
趙匡胤被人們架上了馬,接受大家的朝賀。他見時機已到,就攬著韁繩對將士們說:「我有號令,大家都能聽從嗎?」大家齊聲高喊:「惟命是從!」於是趙匡胤就宣布了幾條穩定京城秩序的命令:不能驚擾昔日的主人——後周的太後和皇帝;不能怠慢與他同朝為官的後周大臣;進京之後不許擅自闖入朝廷府庫和官民之家,更不能趁機搶掠。最後他提醒眾人,尊令者將得到賞賜,而違令者格殺勿論。
於是趙匡胤的軍隊紀律整肅地返回京城,在最短的時間內順利地鏟除了反對派,隨後趙匡胤命令將士們回營,他單人獨騎進了後周皇宮正門明德門,向仍然對形勢一無所知的孤兒寡母們正式攤牌。過了一會兒,將士們押著後周宰相范質等人趕來,趙匡胤一臉悲傷地告訴他們自己已經迫不得已做了皇帝,還沒等范質等人回話,趙匡胤手下的將領就已經手按重劍,在一旁厲聲大喝,為新皇帝大造聲勢。
看到這種氣焰囂張的樣子,范質明白事情已經無法挽回,於是在短暫的僵持之後,他退到階下,向趙行禮參拜,其他人也隨之拜倒。文武百官們迅速被召集到場,列班站好之後,趙匡胤的謀士拿出早就准備好的周恭帝的退位詔書,當場宣布周恭帝禪位於趙匡胤。於是趙匡胤被人扶上寶座,接受眾人的恭賀,正式即皇帝位,改國號為宋,年號建隆,這一年是公元960年。
雖然趙匡胤本人和宋代的史書里都再三聲明他是糊里糊塗當上了皇帝,但實際上誰心裡都明白,這場陳橋兵變、黃袍加身的鬧劇,本來就是由趙匡胤本人和他的忠實策劃者們一手導演的。陳橋兵變基本上是一次和平兵變,沒有喋血宮門,伏屍遍野,更沒有烽煙四起,兵連禍結,幾乎是「兵不血刃,市不易肆」,就取得了改朝換代的成功,創造了「不流血而建立一個大王朝的奇跡」。一般以為,這不過是兵權與實力威懾的結果,事實上,兵權、實力等等這些絕對的優勢,只能保證兵變的最終成功,至於以什麼方式成功,則很大程度上有賴於決策者的謀劃水平和政治見識,能夠將大事化於無形,翻手為雲、覆手為雨,這本身就充分地體現了趙匡胤的政治手段。其中較為明顯直觀,且為後人津津樂道的一點是:兵變之際,趙匡胤曾數次「嚴敕軍士,勿令剽劫」,從而保證了兵變入城時的紀律嚴明,秋毫無犯,由此贏得了民心,「都城人心不搖,四方自然寧謐」。這與五代某些「縱兵大掠」的兵變相比,趙匡胤的「嚴敕軍士」無疑表現出一種政治見識。事實上,嚴格軍紀,爭取民心,這是一般的政治常識,五代時的其他兵變者未必全都想不到這一點。問題的關鍵是,在兵驕將悍,「鼓噪嘩變」的情形下,要有怎樣的籌劃和運作才能將這一點落到實處?從所謂的「點檢為天子」傳言,到莫名其妙地出現又消失的北漢和契丹軍隊,包括之後以趙光義為首的圖謀叛亂者們何時何地行動,都應當是趙匡胤長期准備、預謀多時的嚴密而成功的政治行為。當然,這出戲的結局也是完美的,一方面趙匡胤的篡位顯得名正言順,一派民心所向、眾望所歸的氣勢;另一方面給了後周朝廷一個措手不及,朝廷大臣和京城百姓們也沒有受到太多驚擾和傷害。趙匡胤精心策劃的一出好戲就這樣表面上波瀾不驚地結束了,這場政變以最小的代價獲得了最巨大的成功。
參考資料:http://www.ndcnc.gov.cn/datalib/2002/NewEvent/DL/DL-181511
4、陳橋兵變問姻緣,,,
追求真摯的感情、幸福美滿的婚姻,是一個永恆的話題。實際上,這個問題是早就已經解決了,無論是古代還是現代的真實例子,都比比皆是。有善良的人,把這些真實成功的例子匯編成冊:《求姻緣的感應分享和理論方法大匯集》,網上有,可以搜索來看的。如果你真的是想追求真誠的愛情、幸福的家庭,千萬不要小看這些小故事,畢境是生活中真實的、成功的故事,經得起實踐檢驗的啊。一、二個例子你可以說是偶然,一大批、而且流傳恆久,就不能說是偶然的了。
這篇文章主要說的是可以通過佛教修行的方法來求得幸福美滿的婚姻,事實上,佛教修行積善積福還有更廣泛的效果。可以用關鍵詞「讀經感應」、「念佛感應」、「放生感應」等,在網上找到大量的精彩文章來看,幾乎包括人們所有追求:健康、財富、事業、升職、升學等等,方方面面。那麼,怎樣去實修呢?
一、讀地藏經是佛門常用的修行方法。堅持每天洗手端坐,從頭到尾讀一遍地藏經(多讀幾遍更好),形成習慣,持之以恆,就是修行地藏經了,堅持的時間越久越棒,命運改變的越大;
二、地藏經可以通過以下幾個途徑得到:1、網上下載;2、用關鍵詞「免費結緣地藏經」搜索,就能找到免費結緣的網址;3、用關鍵詞「弘化社」,找到免費結緣經書的弘化社主頁,裡面就有經書結緣版了,免費的;4、到附近的廟里去請;5、通過百度視頻搜索和音頻搜索,找到地藏經的視頻和音頻進行學習。
三、可以通過很多大型的論壇學習。比如「宣化上人法寶網」、「弘化社」、「地藏論壇」、「地藏緣論壇」、「中華放生聯盟」等等,很多。
(心愉原創作品,歡迎轉載,無需註明出處,功德無量)
5、為什麼說陳橋兵變是歷史上最成功的一次兵變
兵變,是指軍隊不聽指揮、不守軍紀而發生叛變的事情。
陳橋兵變又稱陳橋驛兵變,是趙匡胤發動的取代後周,建立宋朝的兵變事件,此典故又稱黃袍加身。
959年,周世宗柴榮崩,七歲的周恭帝柴宗訓即位。殿前都點檢、歸德軍節度使趙匡胤,與禁軍高級將領石守信、王審琦等掌握了軍權。
6、陳橋兵變 黃袍加身 杯酒釋兵權的大致概括
公元960年,後周顯德七年正月初一,忽然傳來遼國聯合北漢大舉入侵的消息。當時主政的符太後乃一介女流,毫無主見,聽說此事,茫然不知所措,最後屈尊求救於宰相范質,皇室威嚴盪然無存。范質暗思朝中大將唯趙匡胤才能解救危難,不料趙匡胤卻推脫兵少將寡,不能出戰。范質只得委趙匡胤最高軍權,可以調動全國兵馬。
幾天後,趙匡胤統率大軍出了東京城(今河南開封),行軍至陳橋驛(今河南封丘東南陳橋鎮)。
這次故計重施,是為了造成朝廷的慌亂,並使他的軍隊除了絕對聽命於他外別無他路。而就在陳橋驛這個地方,趙匡胤的弟弟趙匡義(即後來的宋太宗趙光義)和歸德軍掌書記趙普授意將士把黃袍加在趙匡胤身上,擁立他為皇帝。正月初四,趙匡胤率軍回師開封,逼使恭帝禪位,輕易地奪取了後周政權,改國號為"宋",建立了趙宋王朝。
宋太祖即位後,接受趙普建議,解除武將兵權,以免重蹈晚唐五代滅亡之覆轍。建隆二年(961),太祖召侍衛馬步軍都指揮使石守信、殿前都指揮使王審琦等宿將飲酒,勸諭他們釋去兵權,這是消除禁軍將領發動兵變奪取政權而採取的重要步驟。開寶二年(969),太祖又宴請節度使王彥超、武行德、郭從義、白重贊、楊廷璋,勸使罷鎮改官,以消除藩鎮割據的隱患。
7、「陳橋兵變」的史料記載
趙匡胤的篡權、立宋是通過「陳橋兵變」實現的。趙匡胤系河北涿郡人,年青時投身於郭威的軍中,及郭威建立後周,乃提升其為東西班行首,成了禁衛軍軍官。後屢隨周世宗柴榮(921年-959年)南征北戰,功勛卓著,於顯德六年(959年)被任為檢校太傅、殿前都點檢,掌管禁軍。同年,周世宗死了,子恭帝沖齡即位,由符太後臨朝,又是一個孤兒寡婦的局面。趙匡胤任檢校太尉、殿前都點檢,兼領宋州歸德軍節度使(治所在今河南商丘南)。
這一年冬天,鎮(今河北正定)、定(今河北定縣)二州奏契丹與北漢合勢入寇,次年正月初一,趙匡胤受詔將宿衛諸軍御之。初三,兵次陳橋驛,軍心浮動,將士議立趙匡胤為天子,告之其弟匡義及謀士趙普。初四,天方黎明,匡義、趙普入帳中向胤稟白,眾兵把事先准備的黃袍加諸其身,拜於庭下而三呼萬歲,擁其為天子。於是趙匡胤乃引兵返回開封迫恭帝禪位,奉其為鄭王,符太後為周太後。因趙匡胤所領的歸德軍駐在宋州,所以建國號曰宋(即北宋,公元960年-1127年),定都於開封(即汴涼、東京)。史稱「陳橋兵變,黃袍加身」。
雄才偉略的柴榮曾經感嘆說:「假如我能再有三十年生命,一定要用十年統一天下,十年休養生息,十年致太平。」只可惜他壯志未酬身先死,年僅三十九歲就告別人世,將天下拱手讓給趙氏。去世之前,他正在北征的路上,沿途敵軍已經望風而逃,許多契丹控制下的城池已經被收復,但柴榮卻在此時病倒。
據說病中的柴榮在翻看文件時,曾經莫名其妙地得到一個錦囊,裡面裝著塊木條,上面寫著「點檢為天子」幾字。柴榮頓時警惕起來,對時任殿前都點檢的張永德產生了懷疑。隨著病情加重,柴榮准備防患於未然,他讓跟著自己出生入死、深受自己信任的趙匡胤取代了張永德的位置。不久世宗柴榮去世,兒子柴宗訓即位,即為後周恭帝。雖然柴榮在位只有五年半,但他的文治武功已經為結束割據局面的事業奠定了基礎,確為五代時最傑出的統治者。
即位的後周恭帝年僅七歲,不能當政,只能讓太後輔佐,國家的政治前途因此籠罩在一片迷霧中。不久之後,北方傳來消息,說是北漢與契丹聯手前來進犯,恭帝急忙命令趙匡胤率大軍前去抵禦。其實這只是趙匡胤製造出來的假消息,他率軍出發的目標不在北方而在皇城。天下沒有不透風的牆,趙匡胤的計劃悄悄泄漏了出去,京城裡人心惶惶,許多人已經在收拾東西,打算逃離即將到來的政權交替。
但後周皇室還被蒙在鼓裡,也有一些大臣對趙匡胤產生了懷疑,甚至有人打算在臨行前把他除掉,但終因當權者們的麻痹大意而未能施行。趙匡胤安然無恙地率軍出了京城,當行軍到附近的陳橋驛時,他手下親兵們就開始執行兵變計劃,先是宣揚「點檢為天子」這條讖語,隨後趙匡胤的弟弟趙光義又率領著眾軍士,在一個黎明逼近趙匡胤的寢所大聲喧嘩。當趙匡胤出帳時,趙光義宣布了將士們打算擁立新皇帝的計劃,在兵士們一片「現在三軍無主,我們願意擁立您為我們的天子」的高喊聲中,有軍官將一件黃袍披在趙匡胤的身上,眾將士紛紛拜倒,山呼萬歲。
趙匡胤被人們架上了馬,接受大家的朝賀。他見時機已到,就攬著韁繩對將士們說:「我有號令,大家都能聽從嗎?」大家齊聲高喊:「惟命是從!」於是趙匡胤就宣布了幾條穩定京城秩序的命令:不能驚擾昔日的主人——後周的太後和皇帝;不能怠慢與他同朝為官的後周大臣;進京之後不許擅自闖入朝廷府庫和官民之家,更不能趁機搶掠。最後他提醒眾人,尊令者將得到賞賜,而違令者格殺勿論。
於是趙匡胤的軍隊紀律整肅地返回京城,在最短的時間內順利地鏟除了反對派,隨後趙匡胤命令將士們回營,他單人獨騎進了後周皇宮正門明德門,向仍然對形勢一無所知的孤兒寡母們正式攤牌。過了一會兒,將士們押著後周宰相范質等人趕來,趙匡胤一臉悲傷地告訴他們自己已經迫不得已做了皇帝,還沒等范質等人回話,趙匡胤手下的將領就已經手按重劍,在一旁厲聲大喝,為新皇帝大造聲勢。
看到這種氣焰囂張的樣子,范質明白事情已經無法挽回,於是在短暫的僵持之後,他退到階下,向趙行禮參拜,其他人也隨之拜倒。文武百官們迅速被召集到場,列班站好之後,趙匡胤的謀士拿出早就准備好的周恭帝的退位詔書,當場宣布周恭帝禪位於趙匡胤。於是趙匡胤被人扶上寶座,接受眾人的恭賀,正式即皇帝位,改國號為宋,年號建隆,這一年是公元960年。
雖然趙匡胤本人和宋代的史書里都再三聲明他是糊里糊塗當上了皇帝,但實際上誰心裡都明白,這場陳橋兵變、黃袍加身的鬧劇,本來就是由趙匡胤本人和他的忠實策劃者們一手導演的。陳橋兵變基本上是一次和平兵變,沒有喋血宮門,伏屍遍野,更沒有烽煙四起,兵連禍結,幾乎是「兵不血刃,市不易肆」,就取得了改朝換代的成功,創造了「不流血而建立一個大王朝的奇跡」。一般以為,這不過是兵權與實力威懾的結果,事實上,兵權、實力等等這些絕對的優勢,只能保證兵變的最終成功,至於以什麼方式成功,則很大程度上有賴於決策者的謀劃水平和政治見識,能夠將大事化於無形,翻手為雲、覆手為雨,這本身就充分地體現了趙匡胤的政治手段。其中較為明顯直觀,且為後人津津樂道的一點是:兵變之際,趙匡胤曾數次「嚴敕軍士,勿令剽劫」,從而保證了兵變入城時的紀律嚴明,秋毫無犯,由此贏得了民心,「都城人心不搖,四方自然寧謐」。這與五代某些「縱兵大掠」的兵變相比,趙匡胤的「嚴敕軍士」無疑表現出一種政治見識。事實上,嚴格軍紀,爭取民心,這是一般的政治常識,五代時的其他兵變者未必全都想不到這一點。問題的關鍵是,在兵驕將悍,「鼓噪嘩變」的情形下,要有怎樣的籌劃和運作才能將這一點落到實處?從所謂的「點檢為天子」傳言,到莫名其妙地出現又消失的北漢和契丹軍隊,包括之後以趙光義為首的圖謀叛亂者們何時何地行動,都應當是趙匡胤長期准備、預謀多時的嚴密而成功的政治行為。當然,這出戲的結局也是完美的,一方面趙匡胤的篡位顯得名正言順,一派民心所向、眾望所歸的氣勢;另一方面給了後周朝廷一個措手不及,朝廷大臣和京城百姓們也沒有受到太多驚擾和傷害。趙匡胤精心策劃的一出好戲就這樣表面上波瀾不驚地結束了,這場政變以最小的代價獲得了最巨大的成功。
8、歷史短劇陳橋兵變劇本
背景
編輯
後周顯德六年(公元959年),後周世宗柴
陳橋兵變連環畫
陳橋兵變連環畫[3]
榮病死,繼位的恭帝年少只有七歲,因此當時政治不穩。[3]
後周顯德七年(公元960年)正月初一,忽然傳來遼國聯合北漢大舉入侵的消息。[4] 當時主政的符太後毫無主見,聽說此事,茫然不知所措,最後屈尊求救於宰相范質。范質暗思朝中大將唯趙匡胤才能解救危難,不料趙匡胤卻推脫兵少將寡,不能出戰。范質只得委趙匡胤最高軍權,可以調動全國兵馬。[3] [5]
2經過
編輯
公元960年2月3日(正月初三日),趙匡胤統率大軍出了東京城(今河南開封),行軍至陳橋驛(今河南封丘東南陳橋鎮)。[6] 當時,大軍剛離開不久,東京城內起了一陣謠傳說,「出軍之日,當立點檢為天子。」[7] 這個謠言不知是何人所傳,但多數人不信,朝中文武百官也略知一二,已慌作一團。趙匡胤此時雖不在朝中,但東京城內所發生的一切他都了如指掌。周世宗在位時,他正是用此計使駙馬張永德被免去了殿前都點檢的職務而由他接任。趙匡胤知道皇帝的心理,就怕自己的江山被人奪走,所以他們的疑心很重。這次故計重施,是為了造成朝廷的慌亂,並使他的軍隊除了絕對聽命於他外別無他路。[8-9]
趙匡胤統率大軍離開都城,夜宿距開封東北二十公里的陳橋驛(
陳橋兵變後登基的宋太祖
陳橋兵變後登基的宋太祖[10]
今河南封丘東南陳橋鎮),兵變計劃就開始了。這天晚上,趙匡胤的一些親信在將士中散布議論,說「今皇帝幼弱,不能親政,我們為國效力破敵,有誰知曉;不若先擁立趙匡胤為皇帝,然後再出發北征」。[11] 將士的兵變情緒很快就被煽動起來,這時趙匡胤的弟弟趙匡義(後改名光義即宋太宗)和親信趙普見時機成熟,便授意將士將一件事先准備好的皇帝登基的黃袍披在假裝醉酒剛剛醒來的趙匡胤身上,並皆拜於庭下,呼喊萬歲,遂擁立他為皇帝。[12] 趙匡胤卻顯示被迫的樣子說:「你們自貪富貴,立我為天子,能從我命則可,不然,我不能為若主矣。」[13-15]
擁立者們一齊表示「惟命是聽」。[16] 趙匡胤就當眾宣布,回開封後,對後周的太後和小皇帝不得驚犯,對後周的公卿不得侵凌,對朝市府庫不得侵掠,服從命令者有賞,違反命令者族誅,諸將士都應聲「諾」!於是趙匡胤率兵變的隊伍回師開封。守備都城的主要禁軍將領石守信、王審琦等人都是趙匡胤的「結社兄弟」,得悉兵變成功後便打開城門接應。當時在開封的後周禁軍將領中,只有侍衛親軍馬步軍副都指揮使韓通在倉卒間想率兵抵抗,但還沒有召集軍隊,就被軍校王彥升殺死。[17]
3結果
編輯
陳橋兵變的將士兵不血刃就控制了後周的都城開封。正月初四,趙匡胤率軍回師開封,逼使恭帝禪位,輕易地奪取了後周政權,改封恭帝柴宗訓為鄭王。[18] 由於趙匡胤在後周任歸德軍節度使的藩鎮所在地是宋州(今河南商丘),遂以宋為國號,定都開封建立了趙宋王朝。
9、趙匡胤的模仿郭威的檀州兵變,為何陳橋兵變人人知,而檀州兵變卻無人知曉?
趙匡胤雖然通過逼迫孤兒寡母而得位有些令人鄙視,但成為宋太祖以後,卻給了冷冰冰的歷史一絲溫暖。他一改五代十國以來殘酷血腥的殺戮,將宋朝變為最尊重文人、最開放、最富裕的朝代。
在這個過程中,趙匡胤不是做做樣子而已,陳橋兵變以幾乎不流血的方式完成了朝代更替;杯酒釋兵權以最溫和的手段治好了歷代開國帝王們最大的心病;三條祖訓讓宋朝不會走向殺戮;甚至連對待朝臣的交頭接耳行為,也採取了最特別的辦法。
先說說陳橋兵變,這在古代中國其實屢見不鮮,在五代十國更是常見的劇目。哪怕後周,也是開國皇帝郭威也是在檀州做了一模一樣的的事情才得到江山的。陳橋兵變距此不過九年時間。
兵變的目的不是要幾個軍餉、殺幾個權臣,而是直接要建立新王朝,取代舊王朝,這不經歷血流成河的慘狀是不可想像的。趙匡胤在整個故事中彷彿就是一個被脅迫的大姑娘,萬般無奈之下被迫拜堂成親。
不過根據後來的發展過程來看,趙匡胤不僅在這次兵變中早有預謀,而且計算得滴水不漏。大軍出征時,到處又流傳「點檢當天子」的謠言,讓輿論天然倒向於他。
這次兵變就是因為布局之精巧、謀劃之詳細,將方方面面、前前後後的人物性格、實力都計算得清清楚楚,成為中國歷史中的經典範例。宋太祖一介武夫,居然能以如此和平的手段獲得天下,簡直不可思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