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新媒體 > 新媒體下小學生閱讀的特點

新媒體下小學生閱讀的特點

發布時間:2021-03-19 02:47:51

1、對閱讀的基本特點是什麼

1.閱讀主體的自主性。真正有效的閱讀,必須依靠閱讀者全部的心智和情感意向活動,才能通過對書面符號的感知和理解,把握其所反映的客觀事物及其意義,達到閱讀的目的。這種具有很強的個性化的活動,決定了閱讀只能是學生自己的事,任何人都無法越俎代瘡。教師的職責,是營造一個有利於學生情緒化的「場」,讓學生直接面對文本,主動地去讀,專注地去讀,興致勃勃地去讀。學生的自主性越強,積極性越高,其所獲就越多。
2.閱讀實踐的探究性。讀物提供的信息除了字面顯示之外,常常還有更深層的信息,這些隱含的潛在信息密碼需要讀者去發現、去破解。而學生由於受到心智水平、認知經驗的限制,在發現、破解過程中還會遇到許多的疑難和困惑,尤其是當文本所表述的情感態度、價值觀念與學生的「閱讀期待」不一致或相矛盾時,其疑難和困惑就更為突出,成為閱讀理解的障礙,必須對此來一番分析、推理和探究。在對問題的探究解決中,學生的語文素養、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也得到提升和發展。
3.閱讀過程的調控性。從心理學的角度看,閱讀是一種從書面符號中獲取意義的復雜的心理過程,要經歷感知(看到文字,讀出字音)——理解(把單詞轉化為意義)——反應(領會作者說的是什麼)——綜合(與實際聯系的應用)四個階段。這使得學生的閱讀理解往往不能一步到位,還會產生認識的膚淺、偏差甚至謬誤,需要在閱讀過程中,及時、不斷地加以監控和調節。從而把握自己的理解程度,判斷與目標的差距,反思自己及他人見解的合理性、完善性和正確性,並採取各種幫助思考和增進理解的策略,最終實現對課文的全面、深入的理解和掌握。
4.閱讀結果的差異性。閱讀認知理論認為,閱讀主體對於文本中的言語,只有在他的信息貯存中能夠找到文本言語具有相似性的信息模塊以後,才能進行相似匹配、相似激活,從而識別文本中的信息。由於閱讀主體大腦貯存的相似模塊各不相同,因而即使是閱讀同一文本,也形成各自不同的相似選擇與相似匹配,進而產生見仁見智的個性化理解。因此可以說,個性化閱讀結果實質上是作為閱讀主體的個人對閱讀材料的一種帶有強烈主觀色彩的理解、感悟和體驗,必然會存在一定的差異性。
二、教學策略
「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語文課程標准》語)因此,教師要實施行之有效的教學策略,促進學生的個性化閱讀。
1.引導批註閱讀,從眾心理在小學生中普遍存在,表現在閱讀活動上就是人雲亦雲,不能或不敢提出自己的獨特見解,這顯然不利於個性化閱讀。而批註閱讀強調的是學生在獨立閱讀過程中,對課文的語言文字進行感知,對語文的內容、層次、思想感情、表現手法、語言特點、精彩片段、重點語句,在思考、分析、比較、歸納的基礎上,用線條符號或簡潔文字加以標記。學生想到什麼,就寫什麼;愛怎樣批註,就怎樣批註,具有很強的閱讀自主權。學生通過有感而發,有疑而注,有得而寫,滿足了個體學習的需要,促進個性品質的發展,不失為實現個性化閱讀的有效方法。以《麻雀》一文為例,我讓學生對「突然,一隻老麻雀從一棵樹上飛下來,像一塊石頭似的落在獵狗面前」中的「落」作專題批註,結果,學生從不同的角度表達了各自的認識和理解:有講速度的「來得快而猛」;有說態度的「真勇敢、堅定、果斷」;有論感情的「一心只愛孩子」;有談心理的「心急如焚」;有評用詞的「簡煉、生動、形象」;有議人物的「真是個奮不顧身的好媽媽」;有提讀法的「『落』字要讀得重而快」。通過批註閱讀,學生既認識了老麻雀捨命救孩子的英勇形象,又對「落」字運用之精妙體會得入木三分。
2.強化「閱讀反思」,閱讀過程的自我把握、反思和調控,是學生形成閱讀能力、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的有效方法。因此,教師要重視引導學生依據自己的「閱讀期待」強化「閱讀反思」,在自我反思、調控中,不斷修正自己的錯誤,改進學習行為。
一般地說,實現閱讀的反思和調控有三個途徑,一是學生個體單獨完成,即自我思考:我的理解最正確嗎?還有沒有不同的見解或更有說服力的答案?能不能換個角度或方法想想、做做?等等。以此調整,深化閱讀活動。二是同學間的合作交流。通過生生之間的互動、合作、交流,發現他人理解、思維、方法的獨特之處,尋找自身的不足及原因,並獲得調整思路、修正認識、改進方法的啟示,達到集思廣益、相互啟發、取長補短動深對課文內容的理解的目的。三是教師的點撥和調節。如教學《珍貴的教科書》讓學生每讀完一段,都想想:為什麼說教科書是珍貴的?讀完全文再仔細思考這個問題,以此啟發學生對自己的閱讀過程進行梳理和反思,使學生對課文的理解在自我把握、反思和調控中逐漸深入、逐步全面。
3.注重延時評價。《標准》強調要「逐步培養學生探究性閱讀和創造性閱讀的能力,提倡多角度、有創意的閱讀」。這就要求教師多採用延時性評價。因為在正常情況下,由於受思維定勢的影響,新穎、獨特、有創意的見解常常會出現在思維過程的後半段,也就是我們常說的「頓悟」和「靈感」,倘若過早地對一個可能有著多種答案問題的回答給予終結性的評價,勢必扼殺了其他學生創新與發散思維的火花。運用延時評價,能讓更多的同學有更廣闊的思維空間,產生更多、更美好的創新靈感,使個性思維和個性品質得到充分發展。一教師讓學生找出「麻雀、老虎、獅子、狐狸」中不屬同類的一個詞,學生輕而易舉地說出「麻雀」,理由是老虎、獅子和狐狸都是獸類,麻雀是鳥類。教師不忙評價,還問:「還有其他原因嗎?」於是學生又說:「麻雀有翅膀,會飛;其他三種沒有翅膀,不會飛。」教師繼續鼓勵學生發表不同意見,學生們說:「麻雀愛吃糧食,老虎它們愛吃肉。」「麻雀是母親下的蛋孵出來的,另外三個不是。」「麻雀只有兩只腳,其他三個卻有四隻腳。」……試想,如果教師運用即時評價而不是延時評價,學生能有如此富有個性的思維,多角度、有創意的見解嗎?
4.設計開放問題。閱讀既然是一種個性化的解讀過程,那麼,學生自然可以依據自己的「閱讀期待」,對課文產生認同、共鳴,或進行質疑、批判。所以,在課文問題設計上,應摒棄強調「答案惟一性」的限定性問題,多設置一些能促進學生多向思維、個性思考的開放性問題,為學生馳騁思維、放飛思想、張揚個性提供廣闊的時空。如教學《落花生》,教師問:「從落花生身上,你得到了什麼啟示?」這是個富有彈性的、沒有標准答案的問題,學生根據自身的認識和體驗,可從不同層面、不同角度作出闡述。有的從教材的原意出發,認為應該像落花生那樣,做個埋頭苦幹、默默無聞的人;有的則結合現代社會價值觀,提出:現在是市場經濟,一個人要善於展示自己,推銷自己,如果都像落花生那樣默默無聞,恐怕連一份合適的工作都難以找到;還有的來了個折衷:落花生無私奉獻的精神很可貴,但她一味等待別人來發現的思想不可取,因為如果沒有人發現,不就埋沒一生了?因此,該要腳踏實地、埋頭苦乾的時候,就要踏實工作,不炫耀,不張揚,像落花生一樣。該需表現自我、展示才華的時候,就得有蘋果、桃子、石榴那樣的勇氣。這里,學生之所以能萌發如此具有強烈的自主意識和濃厚的個性色彩、答案迥異的見解,完全是因為開放性問題情境的設置。它猶如一方強勁的催化劑,有力地催生著個性的種子破土而出,茁壯成長。

2、小學生閱讀有什麼特點

小學閱讀是能提高學生知識范圍,獲取課外信息的重要途徑,小學閱讀的教學形式有很多,在下面的文章中,我們就為大家簡單的介紹了三種小學閱讀的形式特點。
首先,小學閱讀教學形式中,教師與學生的對話應走向平等。
新的教育理念倡導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實行開放式閱讀的新課堂,只有建立和諧、民主、平等的師生關系,課堂的對話才能以石擊石,迸射出創新的火花。
其次,小學閱讀教學形式中,學生與文本的對話應走向個性。
學生與文本的對話是學生個性與文本最直接的最親密的接觸,由此想到虞大明老師講的《廬山雲霧》,用了大量的時間用不同的形式讀課文,把學生帶入了美妙的境界,深切感受廬山雲霧的千姿百態。如此「潛心會文」學生才能感知文本,質疑文本,享受文本帶來的美感。
最後,小學閱讀教學形式中,教師與文本的對話應走向理性。
教師與文本的對話,關鍵是要走向理性。教師首先要聆聽文本的聲音,文本是不同歷史時期不同社會背景下的精神產物。教師以今人今日身份以此時此地的心境去解讀,就會產生自己的理解。

3、如何利用網路媒體培養小學生的閱讀興趣和能力

學生把閱讀當作一種興趣、休閑活動,將可養成閱讀的習慣,將可獲得各種知識, 對於陶冶其情操,培養審美能力,提高學生語文水平,提高文化素養,也是至關重要的。因而培養閱讀興趣是十分重要的一點。人有學步時,讀有起步時。 適時施教,在學生開讀的最佳時段,教師幫助其樹立起閱讀的興趣是每個語文教師的責任,也是語文教育走向成功的關鍵。那麼,我們該如何做呢?
一、 以身示範,與生同讀,誘發學生閱讀的興趣
蘇霍姆林斯基說:「把每一個學生都領進書籍的世界,培養起對書的酷愛,使書籍成為智力生活中的指路明星,——這些都取決於教師,取決於書籍在教師本人的精神生活中佔有何種地位。」教師既要重教書,也要重讀書。要讓學生熱愛讀書,教師首先要愛讀書。語文教師不僅要讀經典作品,還要多接觸少兒報刊、圖書等,根據學生的胃口推薦適合他們閱讀的報章雜志,把適合學生閱讀的書籍帶進教室,供學生傳閱。學生能讀到自己喜愛的書,興趣自然也就提高了。
二、給學生讀書的自由,再相機引導,逐漸轉化他們的興趣點
大家知道,學生並不是對一切書籍都不感興趣,常聽到一些家長嘮叨:「為什麼我的孩子不看《安徒生童話》?偏偏喜歡『奧特曼、武器!』」事實上這樣的孩子,他們也有著強烈的閱讀的慾望,只是興趣偏離了正確的方向而已。所以我們不能簡單地否定或批評,相信學生,先給他們以閱讀的自由,再抓住時機,巧妙引導,進行遷移,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之效。這實際上是保護了學生的自尊心、自主性與求知慾。
三、讓每個學生都與書交朋友,培養學生閱讀的興趣
首先,語文教師要解放思想,摒棄那些阻礙學生發展的陳舊的教學觀念和教學方法,從封閉沉悶的繁瑣分析中走出來,徹底解放學生的頭腦、手腳,開放課堂、教材,教學向課外延伸,向社會延伸,向各種傳媒、電子網路延伸,使之與社會發展、知識巨增相適應。
其次,兒童在進學校讀書之前幾乎「讀得懂」所有「說」出來的書,對書的「聽」的興趣往往會遷移到「讀」的興趣上來。因此,語文教師一方面在課堂上發展學生的閱讀能力,另一方面應充分利用錄音機、電視等視聽媒體多讓學生「聽」書。,從而誘導學生早讀書、多讀書。
第三,語文教師要盡量多的向學生推薦一些中外優美的文學名著,讓學生在自我閱讀中,感受到文章所創設的情境的美及語言的魅力,讓學生覺得閱讀是一種美的享受。講《荷葉圓圓》時,我打開幻燈,出示荷花的圖面,簡介各種顏色,各種形狀的荷花,在美麗的荷花塘的風景中,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優美的形象刺激著學生的情緒,影響學生的情感活動,而相應的情緒,情感。
四、教給學生閱讀方法,激發學生閱讀的內部動力
要真正讓學生對閱讀產生興趣,並且能夠自覺地、發自內心地閱讀,還要解決學生的內部動力,那就是靠語文本身的魅力去打動和吸引學生,在有目的和對象的閱讀中逐漸培養學生的閱讀興趣,學生也從大量的課外閱讀中逐步品味到語文的形象美、意境美、思想美,感悟到了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為此,我們應該教給學生閱讀方法:抓人物的外貌、神態、語言、動作和心理活動用心去讀;抓精彩重點語段用情去琅琅地讀;抓意境描寫,發揮想像去讀。經過教師的引導,培養學生的閱讀興趣,使之養成閱讀的習慣。這樣就使學生的文化底蘊不斷厚實,從而產生「熱愛祖國語言文字和中華優秀文化的思想感情」。從而使學生閱讀的興趣進一步增強。
五、創設良好的讀書環境,激發學生閱讀的興趣
在閱讀的過程中,如果放任自流,肯定沒有收到實效的。因此,開展「講故事」、「讀書匯報會」、「展評優秀的讀書筆記」、「積累冊」、「手抄報」、「知識競賽」、「比賽查閱資料」、「詩歌朗誦比賽」等生動活潑、形式多樣的課外活動,能有效地檢查閱讀情況、鞏固閱讀成果,讓學生享受閱讀的樂趣,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閱讀熱情,調動學生的閱讀積極性,推動課外閱讀步步深入。通過講故事的情境吸引學生,尤其是小學生,一聽老師要講故事,都會挺直身子,豎起耳朵,兩眼閃爍著興奮的目光,嘴角露出甜甜的微笑,聽得津津有味。所以,這時候,當老師講完故事,向學生推薦課外書時,這效果肯定比任何說教都有效。但是,僅僅靠老師講故事,學生聽還遠遠不夠。講故事的形式可以多變,不僅老師講,還可以讓學生講,還可以師生、生生之間比賽講。這樣,學生有了自主的發言權,就會千方百計地尋找自己感興趣的課外書,選擇自己喜歡的故事,或有趣、或驚險、或奇特、或感人…… 每一個故事,都是一劑培養學生閱讀興趣的催化劑。讓講述者感受成功的喜悅,從而激發他們愛課外閱讀;讓聽者在講述者繪聲繪色的講述中感受課外閱讀的誘惑。
六、介紹好書給學生閱讀,激發他們的閱讀興趣和願望,提高他們的閱讀能力和認知水平。
首先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和知識水平幫學生選好讀物,引導學生讀好優秀的課外作品。一般地,低年級的學生的思維主要是具體形象思維為主,低年級學生從開學就為他們設立圖書角,介紹好的圖書給他們看。可以讓他們看一些圖文並茂的兒歌、童話故事。學完拼音後,給他們介紹帶有拼音的圖書,要求邊看圖邊讀拼音和漢字。以後學生學完課文後,還可以向學生介紹與課文有相關內容的課外書,讓學生去閱讀,並指導怎樣讀。
其次,使課內和課外有機結合,由課內向課外延伸,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葉聖陶老先生說過:「語文教材無非是個例子,憑這個例子要使學生能夠舉一反三。」課本內數量有限的文章只能舉其一,只有課外閱讀拓寬知識面才能反其三,才能在應用中化方法為能力,使閱讀能力越來越強。因此,學生每學一篇課文,只要有相關的資料,我都會向學生介紹與這篇課文有相關內容的課外書,讓學生去閱讀,並指導學生怎樣讀。教師要多接觸少兒報刊、圖書等,根據學生的胃口推薦適合他們閱讀的報刊雜志,把適合學生閱讀的書籍帶進教室,供學生傳閱。學生能讀到自己喜愛的書,興趣自然也就提高了。
總之,教師要多引導學生的閱讀內容,鼓勵學生閱讀好的書籍、指導學生的閱讀方法,並給學生閱讀創造一個良好的讀書環境、讀書氛圍,同時要給學生松綁、減負,讓學生與書為友。在小學六年學習中使學生能初步理解、鑒賞文學作品,受到高尚情感與趣味的熏陶,張揚自己的個性,豐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4、小學生閱讀重要性的認識

閱讀是人生中必不可少的活動之一。小學語文教師,教學的目標就是讓學生學會運用語言文字,而閱讀教學則是教學中的一個重要環節。搞好閱讀教學,達到葉聖陶先生說的「教是為了用不著教」的目的,使學生的自身能力得到全面發展,是現在小學語文教育的根本目的。通過閱讀培養學生發現美、感受美、提高自身思維能力,是作為一名小學教師應有的職責。
一、身心投入,培養學生的美的感知力。
審美感知是指審美感覺和審美知覺。在語文閱讀教學中首先要培養的,就是學生的審美感知力。學生的感覺是學生感官對文本的個別屬性的反應,是一切閱讀活動的心理基礎。如果在文本閱讀活動中,學生感覺遲鈍,就無法完成對美的感知。而知覺是感官對事物的整體屬性的反應。是建立在感覺的基礎之上的一種情感體驗。學生在語文閱讀時,必須全身心的投入,用心去品味問題創設的意境,才能真正感知到美的存在。例如《桂林山水》,如果不引導學生用心體會,全方位的去感受桂林山與水的美,是不能感受到文中創設的桂林山的奇、秀、險,桂林水的靜、清、綠,更感受不到作者對祖國河山美景的熱愛與贊美之情。
因此在語文閱讀教學中要充分培養學生的感知力,在閱讀中學會全方位去品味文本塑造的美之存在。全身心進入到文本創設的意境氛圍之中,充分感受意境中美之存在,不斷豐富學生自身的審美感知素養。不斷提高學生自身的審美感知能力。隨著學生的審美感知力的不斷提高,才能引導學

望採納,謝謝

5、新媒體閱讀和傳統閱讀哪個更有利於青少年的成長辯論

這兩個抓住的論點的不一樣的

新媒體特點 快熟便捷 開放 互動
傳統特點: 專業

正方會根據時代變化 移動互聯網時代 快熟 便捷 互動 等入口進行對傳統閱讀 進行攻擊
反方會根據新媒體閱讀的弊端 內容的不規范 有害青少年傳播 等進行反擊 去體現 傳統媒體的專業 規范 去倡導青少年建立正確的價值觀 人生觀 世界觀

6、「新媒體時代」小學生最喜歡閱讀哪類課外書——小學生課外閱讀調查研究之六

收藏推薦 在新媒體時代,小學生課外喜歡閱讀哪些類型的書籍?它表明什麼?因何如此?帶著這樣的一些問題,筆者於近期對5所學校的六年級學生進行了調查。一、調查研究的對象、內容與方法調查研究的對象:本調查研究以廣東省汕頭市外馬路第三小學(以下簡稱「外馬三小」)、汕頭市澄海實驗學校(以下簡稱「澄海實驗」)、汕頭市峽山南里棉嶺學校(以下簡稱「南里棉嶺」)、潮州市饒平縣浮山鎮中心小學(以下簡稱「浮山中心」)和潮州市饒平縣東山鎮水美小學(以下簡稱「東山水美」)六年級的641位學生為對象。其中,「外馬三小」地處汕頭市老市區,為省一級學校,學生來自汕頭市區;「澄海實驗」地處澄城(原為縣城),為省一級學校,學生來自澄城;「南里棉嶺」地處峽山(原為農村鎮中心),為省一級學校,學生來自峽山;「浮山中心」地處山區鎮浮山,為市一級學校,學生來自浮山全鎮;「東山水美」地處需走15公里山路才能抵達的東山鎮水美村,為農村普通小學,學生來自水美村。調查研究的內容:「小學生課外喜歡閱讀哪些類型的書籍?」問卷的設計是提出兩個封閉式的問題:1)你最喜歡讀的課外書是什麼樣的?

7、小學生在閱讀方面有什麼特點

中小學生課外閱讀呈現的九大特點

閱讀重「圖」輕「文」年級越高課外書閱讀量越少

中小學生課外閱讀的九大特點
特點一:課外書「魅力」不敵看電視
調查顯示,目前本市中小學生課余活動最喜歡做的事情是看電視,占調查總樣本的32.0%,其次才是閱讀課外書,占調查總樣本的30.5%,其他活動佔14.8%,逛街、購物佔13.5%,睡覺佔9.2%。能夠堅持經常閱讀課外書籍的中小學生,占調查總樣本的52.0%;常常痴迷閱讀課外書籍的,佔22.2%。喜歡看課外書的學生沒有喜歡看電視的學生多,反映出「快餐文化」對青少年的影響是不可小覷的。
特點二:近四成學生零花錢買課外書
此次調查的數據顯示:有三成中小學生喜歡閱讀課外書,超過半數的學生經常閱讀課外書,兩成多的學生常常被課外書迷住。中小學生自主支配的零用錢的花銷去向,排在第一位的是購買課外書,占調查總樣本的37.0%。中小學生課外閱讀目的,排在首位的是「為了擴大知識視野」,占調查總樣本的48.3%;其他目的依次為,提高學習成績22.4%,娛樂、消遣22.3%,消磨時間3.9%,其他3.1%。
特點三:年級越高課外閱讀量越少
調查中,雖然喜歡閱讀課外書的中小學生從整體上達到了三成,但在小學、初中、高中三個學段中的分布極不平衡。小學生喜歡課外閱讀的佔45.5%,初中生佔27.7%,高中生占其樣本的17.7%。也就是說,在1000名高中學生中喜歡閱讀課外書的僅177個人。另外值得注意的是,還有8.2%的中小學生是處於基本不讀課外書的狀態。
經常閱讀課外書的學生,隨年齡增長呈下降的趨勢顯著,不同學段學生的課外閱讀率和痴迷程度極不平衡。小學生樣本的課外圖書閱讀率是62.8%,初、高中生分別為48.7%和39.6%。
特點四:課外閱讀重讀圖、輕讀文
「擴大視野」「提高成績」「娛樂、消遣」——閱讀動機和價值取向的多元化,決定了中小學生選擇課外讀物內容的多元化。此次調查問卷開列了12類課外讀物供學生選擇,1/3以上學生選中了六大類課外讀物:科技、科幻類佔45.4%,漫畫類佔42.1%,童話類佔41.3%,歷史知識類佔37.3%,偵探小說類佔36.9%,與學科性學習有關的教輔類佔35.1%。
有四成以上的學生選中的課外讀物集中於三大類,名列第一位的是科技、科幻類讀物,無論是城鎮還是農村,總體上中小學生對科技普及、科幻小說類的課外讀物情有獨鍾。漫畫類書籍被學生列在第二位。另外,還有32.2%的被調查者喜歡「卡通畫」類圖書,並且喜歡這兩類圖書的學生比例在小學、初中、高中各個學段十分接近。這給我們一個重要啟示:漫畫、童話及卡通畫類的通俗文化作品圖文並茂、幽默詼諧、緊貼生活、淺顯通俗,能夠吸引青少年的眼球,打動他們的心弦。
本市某中學一位語文教師告訴記者,盡管現在很多學生都捨得花錢購買課外書,但有獨立個性的閱讀選擇的學生並不是很多,大部分學生是跟隨潮流選擇課外讀物的。如近期易中天教授很火,班上的學生就紛紛買《易中天品三國》來看。另外,很多學生覺得讀圖要比看文章來得容易,電腦游戲類、籃球類、流行畫報、卡通類的書是學生們主要購買的課外書種類。
特點五:閱讀選擇受學段、城鄉、性別、學習成績等因素影響
調查顯示,中小學生的閱讀選擇受學段差異、城鄉差異、性別差異和學習成績差異等多重因素的影響,其中以年齡差異對選擇課外閱讀書籍的影響最大。
如對生活情趣類書籍的選擇,小學生僅為15.3%,初中生為37.9%,高中生選擇生活情趣類圖書為最喜歡閱讀書籍的就達到52.6%,並成為他們課外閱讀書籍的第一選擇,比選擇科技、科幻類圖書的高出12.2個百分點。再如城鎮學生和男性學生是以科技、科幻類圖書為第一喜歡閱讀的書籍,農村學生和女性學生卻是以童話類圖書為第一選擇;學習成績優秀和良好的學生都把科技、科幻類圖書列為第一喜歡閱讀的書籍,學習成績一般和較差的學生都把漫畫類圖書作為首選的閱讀書籍。
特點六:課外閱讀量明顯不足閱讀「大部頭」作品感到吃力
國家根據中小學生發展的需要,通過語文課程標准為中小學生課外閱讀規定了「不少於」的底線標准。小學生課外閱讀文字總量應該不少於145萬字,初中生不少於260萬字,高中生不少於150萬字。實際情況怎樣呢?大范圍統計中小學生課外閱讀字數是困難的,因為誰也不會在閱讀之後,計算一下一本書的字數。於是課題組採用了以「本」為單位的辦法,重在調查學生對自己課外閱讀數量的感受:讓他們自己評價是充足,還是不充足。
此次調查數據顯示,現在的中小學生課外閱讀量普遍不足,有80%的學生每個月課外閱讀數量不超過2本書。每學期讀1-4本課外書的學生佔38.6%,5-10本的佔36.7%,10本以上的佔24.7%;認為自己的課外閱讀量很充足的佔29.8%,明確表示不充足的佔32.0%,說不清楚的佔38.2%。也就是說,約七成中小學生對自己每年課外閱讀數量的評價不滿意。在各類學生群體中,小學生課外閱讀是最好的,每學期讀1-4本的28.6%,5-10本的40.3%,10本以上的31.1%。43.1%的小學生感覺課外閱讀量充足,明確表示閱讀量不充足的佔21.3%。高中學生情況較差,每學期讀1-4本的51.2%,5-10本的28.9%,10本以上的20.0%,自我感覺課外閱讀量充足的僅佔17.6%,明確認為自己閱讀量不充足的高達49.0%。整體上說,中小學生課外閱讀量普遍不足。
從調查中還了解到,現在中小學生普遍對閱讀二三十萬字以上的大部頭文學作品感到十分吃力,感覺費勁、費時,有的情節描寫還看不懂,所以很少有人去看。中小學生們喜歡選擇圖文並茂、戲謔通俗、主題輕松時尚的口袋書。本市某示範高中的陳老師認為,家長和社會的引導作用對孩子的閱讀選擇和閱讀習慣有很大的影響。現在不少高中學生對600字以內的文章還可以勉強看得明白,「成規模」的文章就基本看不進去了。由於學生們沒有良好的閱讀能力和習慣,作為語文老師的他已經三四年沒有給學生列書目了。閱讀能力的下降,使得有的學生連試題都讀不明白,甚至高考語文閱讀理解題中,18分只能得六七分。
特點七:藏書量少課外書主要靠個人買
課外閱讀的書源充足與否,直接影響著中小學生的閱讀生活與行為。調查發現,中小學生閱讀的課外書籍主要是靠學生個人購買,其比例占調查總樣本的47.9%。在有些學生群體中,依靠個人購買書籍來滿足閱讀需要的比例更高。如小學生中的50.9%,學習成績優秀學生中的51.1%,城鎮學生中的51.8%,都主要靠個人購買書籍來閱讀。同學間相互借閱,是中小學生的第二大課外書源,有22.2%的中小學生主要靠相互借閱來滿足課外閱讀。
雖然有近半數的中小學生是靠個人購書來滿足自己閱讀的需要,但學生個人擁有的課外書並不多,人均藏書量僅在15.7本-28.8本之間。目前中小學生的家庭藏書量普遍不高,家庭藏書量在20本以下的佔40.8%,61本以上的僅16.3%。農村學生53.5%的家庭藏書量在20本以下,高中生家庭藏書量在20本以下的佔了48.0%。個人擁有的圖書數量並不多,但又主要是以個人擁有為課外閱讀的主要書源,這必然會限制學生閱讀的選擇范圍,影響學生閱讀的視野和數量。
特點八:課外書主要在家看圖書館沒放在心上
讀書的時空條件,也直接影響中小學生的閱讀生活與行為。調查顯示,中小學生課外閱讀的第一黃金時間是寒暑假,首選者佔28.9%;第一地點是家裡,佔78.2%;而選擇在圖書館閱讀的僅占調查總樣本的5.7%。僅有14.9%的中小學生把學校圖書館作為課外閱讀書籍的主要地點。
集中展示學校文化精神的場所,理應是學生閱讀的神聖殿堂的學校圖書館、閱覽室,在廣大中小學生心目中卻幾乎沒有位置,中小學生知道學校設有學生專用閱覽室的僅52.6%,進而知道學校閱覽室或圖書館對學生開放時間的只有38.8%,根本不知道閱覽室或圖書館對學生開放時間的佔39.8%,認為學校閱覽室或圖書館幾乎不開放和從不開放的佔21.3%,認為學校閱覽室、圖書館的書刊能夠滿足自己閱讀需要的學生僅佔29.5%。
特點九:家長沒有做好閱讀表率
孩子的成長,家庭的影響不可忽略。調查數據顯示,中小學生認為家長在家很少閱讀書刊的佔25.1%,還有26.8%的學生對父母是否閱讀書刊說不清;學生因閱讀課外書經常受到父母責備的佔11.8%,15.6%的學生說不清父母對自己讀課外書的態度;有44.2%的學生明確表示,不能就閱讀課外書的問題與父母交流或討論。
家長的態度和社會的文化氛圍,對孩子的閱讀選擇和閱讀習慣的影響是很大的。調查還顯示,中小學生普遍認為社會讀書氛圍不濃厚。隨著年齡增長,持否定性評價的學生人數越來越多。高中學生認為社會讀書氛圍濃厚的只佔22.6%,持否定性評價態度的達36.6%。占調查總樣本25.8%的中小學生認為當前書店裡適合自己需要的課外書很少,高中學生樣本中31.5%的人感到在書店很難找到自己喜歡的課外書。
多重因素導致學生閱讀狀況不佳
功利性教育思想作祟是主因「刺激閱讀」需要全社會參與
一直以來,無論老師還是家長,甚至學生們都習慣把課外閱讀稱為「讀閑書」,由於是「閑書」,亦即「無用」,便可「不讀」。市教科院等部門的研究人員對全市14000餘名中小學生閱讀狀況進行的調查數據表明,目前許多中小學生是處在精神領域的「營養不良」,至少是「營養失衡」的狀態。
不同年齡段中小學生閱讀動機系統顯著變化的原因多種多樣,但主要應從中小學生的社會生活環境、條件方面去探究。因長期受應試教育影響,在中小學教育中,隨著學段的提高,學生的精力越來越集中在學科性學習和與中、高考直接相關的課程教材和教輔材料上,小學階段學校組織的各種各樣的課外閱讀活動,到高中階段幾乎銷聲匿跡。同時,由於學生年齡的增長,他們對社會生活的需求也在發生著巨大的變化,社會生活環境及學生內在的心理發展需求相互作用,對中小學生課外閱讀動機系統產生決定性的影響。
市教科院研究員邢真認為,導致目前中小學生閱讀狀況不佳的原因有多種,包括學生課業負擔重,沒時間讀;學校、社會資源有限,沒書可讀;現代媒體的沖擊,沒心思讀,等等。但最突出的、深層次的原因是社會上廣泛存在的功利性教育思想在作祟。許多人把學科性學習之外的書籍斥之為「閑書」,認為學生的學習時間是個常數,學習時間與學業成績是成正比的,讀「閑書」會干擾讀「正書」,會直接影響學業成績。因此,校內教師不倡導讀課外書,家裡家長不許讀課外書,學生也無暇讀課外書,久而久之,課外閱讀活動就淡出了學生的日常生活。
現在的中小學生課外閱讀量普遍不足,有80%的學生每個月課外閱讀數量不超過2本書。造成這一結果的原因是方方面面的,但他們所處的閱讀環境不良、文化氛圍薄弱難辭咎責。卡通、漫畫類圖書受各個年齡段學生的喜愛,提醒我們:青少年課外閱讀有由讀「文」轉向讀「圖」的傾向。而重讀「圖」、輕讀「文」,會影響青少年邏輯性思維的發展,文字閱讀的缺失容易造成理解力、思考力的下降,學校、家長應有意識地加以引導。
專家建議,學校教育應該突破功利性教育思想的束縛,培養學生閱讀習慣、提高閱讀能力,不單單是語文課程的任務和語文教師的責任,而是整個學校的教育任務和全體教師的教育責任。實際上,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不單單只是提高學生的作文水平;閱讀可以改變人生的軌跡,讓學生變聰明的方法,不是補課,不是增加作業量,而是閱讀、閱讀、再閱讀。

與新媒體下小學生閱讀的特點相關的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