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聯系實際談談你對大眾傳播活動中把關現象的認識,1000字左右
1950年,傳播學者懷特將社會學中的這個概念引入新聞傳播,發現在大眾傳播的新聞報道中,傳媒組織成為實際中的"把關人",由他們對新聞信息進行取捨,決定哪些內容最後與受眾見面。從此,新聞選擇的"把關人"理論從人們的不自覺行為成為大眾傳媒組織的有意操作,在更大范圍和程度上或明或暗的影響新聞實踐。
2、如何正確認識「把關人」的理論與實質
一、關於「把關人」理論 1、「把關人」又稱「守門人」。「把關人」(gatekeeper)概念最早是美國社會心理學家、傳播學的奠基人之一庫爾特??盧因在研究群體中信息流通渠道時提出的,1947年,盧因在《群體生活的渠道》一書中系統論述了這個問題,他認為在群體傳播過程中存在著一些把關人,只有符合群體規范或把關人價值標準的信息內容才能進入傳播的管道。 2、20世紀50年代,傳播學者懷特將這一概念應用於新聞研究,提出了新聞傳播的「把關」過程模式。懷特認為,新聞媒介的報道活動不是「有聞必錄」,而是對眾多的新聞素材進行取捨選擇和加工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傳播媒介形成一道關口,通過這個關口傳達給受眾的新聞或信息只是少數。懷特的「把關」模式的不足在於沒有意識到把關是一種組織行為,而認為它主要是新聞編輯基於個人主觀判斷的取捨選擇活動,此外這個模式沒有說明新聞把關的標准。 二、大眾傳媒的「把關」標准 1、新聞信息的客觀屬性 2、專業標准和市場標准(新聞價值和新聞要素) 3、媒介組織的立場和方針。 三、「把關」過程的實質 1、大眾媒介的新聞報道與信息傳播並不具有純粹的「客觀中立性」,而是根據傳媒的立場、方針和價值標准而進行的取捨選擇和加工活動。 2、新聞和信息的選擇盡管受到媒體的經營目標、受眾需求以及社會文化等多種因素的制約,但是與媒介方針和利益一致或相符的內容更容易優先入選、優先得到傳播。
3、考研題結合案例把關人理論以及新媒體環境下的問題?
網路對把關人理論的定義是:「把關人」又稱「守門人」,最早是由美國著名社會心理學家、傳播學四大奠基人之一庫爾特·盧因(1947年)在《群體生活的渠道》一文中提出的。盧因認為,在研究群體傳播時,信息的流動是在一些含有「門區」的渠道里進行的,在這些渠道中,存在著一些把關人,只有符合群體規范或把關人價值標準的信息才能進入傳播渠道。
在大眾媒體時代, 大眾媒體牢牢地把握著話語權, 由記者、編輯、總編擔當的「把關人」, 控制著輿情的引導方向, 是一種標準的單向線性的傳播方式, 甚至具有一定的強制性。而新媒體時代,每一個人既可以是輿論的傳播者,也可以是輿論的接受者,大眾牢牢把握話語權,輿論的傳播不再是固定的模式,而是更分散泛化。傳統把關人角色面臨弱化和解構的風險。
例如之前網路上一條「注膠蝦」視頻,視頻中,一名女子一邊從每隻皮皮蝦背部拆出一條比較硬的、紅棕色的東西,一邊控訴給蝦「注膠」的「黑心商人」,隨即引發網友熱議,相關視頻也被網友大量轉發。隨後人民日報、央視新聞等媒體在微博上進行辟謠,表示視頻中的「注膠」其實就是皮皮蝦身體內並未成熟的蝦黃,而不是膠。這種虛假新聞之所以能夠快速傳播,正是把關人弱化造成的。(案例來源:清博輿情)
隨著新媒體時代的到來,每個參與其中的人都可以被稱之為「把關人」,從積極層面來說,因為每個人的參與和發聲,使整個網路環境信息更加全面、完整、還原,且幫助受眾能夠更真實、更全面的了解事件。但其弊端也比較明顯,由於每個人都可以發表言論,只對自己發表的言論、立場負責,使其擺脫了傳統大眾傳媒層級、審核等各種約束,加上虛擬名稱的使用,使最後一道「把關」功能也相對減弱。因此,在新媒體環境下,信息的真實性成為首要任務,需要不斷通過自省、法制、輿論監督以及網路制度完善等各種方式,將把關環節進行強化。
4、如何理解新聞媒介是輿論信息的把關人
媒介的「把關」對於真實地表現新聞事件具有一定限製作用,它對信息呈現的不完整性、主觀性阻礙了新聞事實對於受眾的全景式呈現,受眾接收到的是殘缺不全的信息資源和有限的視角表達。換句話說,公眾很難達到完全獲知真實世界狀貌的層次水平。從宏觀角度來講,媒介組織有限的資源空間、自身的特質和事實本身的復雜性使媒介的「把關」作用必要而合理,也因此決定了新聞真實不可能做到絕對化實現。
媒介組織應堅持的真實性原則
是否在媒介「把關」的背景下,新聞的真實性就無法實現?答案是否定的——媒介的把關與新聞真實性原則並非不可兼得。
首先,從微觀角度來說,媒介的把關作用更多地體現在對於新聞材料的選擇和把握上,對已發生事實本身的報道干擾較小;即使我們不能盡收全局,真實地再現發生的每一個新聞事件和事件中的每一個細節,但我們可以做到對已經或即將在媒介上呈現的事實負責。陳力丹教授曾講:新聞的真實是事實的真實。既然媒體無法實現對客觀世界完整的真實呈現,那麼,我們就可以通過客觀而理性的報道手法拉近與某一新聞事實的距離,讓受眾接觸到的信息都是真實而無疑義的,這是與虛假新聞,陷阱新聞相對立的概念系統,一切以事實為准。
其次,媒介應該處於對真實不斷探尋和追求的過程之中,跟蹤采訪,持續報道,以信息資源的完善逐步接近真實。比如對於英國BBC男主播薩維爾性丑聞案的逐步揭露,事件的清晰度和公開度在不斷提高,滿足了公眾作為輿論監督者的知情權,也為受害人及家屬討回了道義上的公正。總體而言,盡管媒介自身的特性決定其必須要對信息做出相應的把關,但記者工作中對真實性原則的堅守,編輯的審查眼光和選擇信息能力,受眾的多方面接觸和理性判斷,依舊可以使新聞真實在媒介環境中動態而相對地存在。
新媒體時代「把關」與真實性的關系
如果說傳統媒介可以為我們展現新聞事件中的幾個點,那麼新媒體就可以看做對事件的全面鋪開和多元呈現。在不同的媒介特徵中,把關人的定義和作用也會發生相應的變化。傳統媒介中「把關人」概念較為明晰,有確定的身份識別和固定的角色設定,對於信息的審查和甄別較為容易。傳統大眾媒介的層級控制使新聞真實不是把關過程應考慮的重點,審查者可能將關注點更多地放在信息價值、媒介立場、受眾取向等要素中。但網路的輿論環境中,話語權掌握在每一個網路公民手中,訊息的發布,意見的表達不再受限,變得無比方便而尋常。每個人都可以稱為媒介的把關人,因此,受眾有了更廣的范圍、更多的渠道去了解新聞世界發生的事情,有助於促進客觀全面的新聞真實的實現。但把關人作用的弱化、把關過程的分散化、可執行度的降低,使具體的新聞事件的真實難以在新媒體環境中得以有效貫徹。因此,新聞真實性原則應作為新媒體中媒介把關應首先考慮的因素。無論是宏觀層面的政府引導和控制,還是微觀層面的網站編輯和論壇版主的監督管制,都應注重新媒體中新聞的可信度和真實度。
由此我們可以看到,在媒體中,「把關」作用對於新聞真實性的局限依舊存在,但由於信息的多元化和繁雜性使這種局限逐漸弱化,而對於新聞事件本身的真實性來說,「把關」作用愈發成為實現新聞真實的重要前提,而新聞真實性也成為了媒介「把關」過程重要的原則。
這種現象的原因就在於,傳統大眾媒介的信息源具有較高的權威性,新聞的采訪和製作均由專業新聞工作者承擔,其知識儲備和媒介素養決定新聞的真實性程度普遍較高,但傳統媒介的資源發布空間受限,需要審查者的把關和選擇,有針對性地、合理地安排信息結構,因此很難做到全面的新聞事實的展現。新媒體中信息發布者具有分散性、模糊性和不確定性,信息源的權威性比傳統媒體要低很多,信息發布龐大且雜亂,真假新聞魚龍混雜,這就造成了信息的廣泛呈現和信息自身可信賴度之間的矛盾,這種矛盾需要一隻有力的手進行調節,這便是新媒體中不可缺少的把關作用。
新聞真實性作為新聞的生命,應當是媒介組織對信息篩選與把關的最基本原則,但這一要求卻在新媒體發展的大潮中愈發變得蒼白而無力,實際操作過程中的難度與可行性愈發將當代媒介把關人置於困境。因此,媒介「把關」在互聯網路復雜多變的形勢中將承擔著更加艱巨而重要的責任,在信息搜集、製作整合、發布等一系列流程中嚴格把關,確保信息的安全性和信譽度。
以上為有關論述,僅供參考,希望對您有所幫助
5、如何理解新媒介對把關人理論的沖擊
1、人類今天所處的時代,是一個傳媒業大變革、大發展的時代。層出不窮的社交網站和各種類型的自媒體將信息發布的門檻一降再降,引起了新聞從業者傳播理念上的變化,"把關人"的角色不可避免的走向了轉型。
2、"把關人"理論是傳播學中的重要內容,在傳統媒體時期得到了廣泛的應用。進入新媒體時期,新媒體的開放性和互動性,讓"把關人"理論有了新實踐,特別是"把關人"的把關主體、把關方式、把關對象等都會發生不同程度的變化。
3、大眾媒介的新聞報道與信息傳播並不具有純粹的「客觀中立性」,而是根據傳媒的立場、方針和價值標准而進行的取捨選擇和加工活動。
4、新聞和信息的選擇盡管受到媒體的經營目標、受眾需求以及社會文化等多種因素的制約,但是與媒介方針和利益一致或相符的內容更容易優先入選、優先得到傳播。
5、媒介的「把關」是一個多環節、有組織的過程,其中雖有記者、編輯個人的活動,但是「把關」的結果在總體上是傳媒組織的立場和方針的體現。
6、新媒體時代把關人有哪些類型,各自有什麼職責
檢察宣傳以往稿件都由專人把關,不過單位關,就變不成鉛字。辛辛苦苦寫的東西被消滅了,得不到領導的賞識,等於沒寫,這樣非常打擊有想法的檢察幹警。新媒體可以暢所欲言,無論你的想法多麼奇葩。
7、新媒體把關是否有存在價值,其意義是什麼
「把關人」又稱「守門人」。「把關人」理論最早是傳播學的奠基人之一庫爾特•盧因提出的,1947年,《群體生活的渠道》一書中他提到:「信息的流動是在一些含有門區的渠道里進行的,在這些渠道中,根據公正的規則或者是把關人的標准,決定信息是否進入渠道或繼續在渠道里流動。」
根據新聞「把關人」理論,通俗來講,就是說一個新聞事件在報道之前需要經過加工、核對等多種程序,這就需要一定的准則來約束或者專門的人來負責把關。那麼,在傳統媒體時代,這些通過行政的力量可以很容易的得到監察。
但是,當信息化社會到來,尤其是在互聯網日益普及的情況下,數字化、網路化成為顯著的標志。信息交流門檻越來越低,方式和途徑也越來越多。尤其是一些社交網站的建立,隨時隨地都可以發布信息,但同時用戶之間的水平各種參差不齊,所以,直接導致的結果,各種網路謠言滿天飛,誇大其詞人心惶惶,像是秦火火立二拆四等人,還有之前日本地震的「鹽慌」事件,各種「被死亡」的名人等,這些都是網路新媒體時代過渡自由和零門檻的後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