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新媒體 > 新媒體小學語文教學

新媒體小學語文教學

發布時間:2021-03-19 18:28:06

1、如何有效的把信息技術運用到語文教學中

一、明確目的,變輔為寶
我們必須明確,我們把信息技術引入語文課堂教學的目的為了更好的服從語文課堂教學,要結合語文學科的特徵,讓信息技術的使用能充分發揮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性,從而達到最佳的教學效果。但許多老師並沒有明白到這一點,以為要上好一節課,課件製作越多越好,課堂的容量越大越有用,製作得越精美越能得到大家的認同,還有些教師因為本地教學條件的限制、資源的不足,再加上的教學任務繁重,或沒有足夠的時間或沒有能力自己製作課件,於是就實行「拿來主義」,上網下載或直接使用其他老師的資源,導致信息技術與語文課堂的整合在畸形中發展,所謂的「整合」只是以前用人教,現在用機器教,「穿新鞋走老路」,沒有真正地做到讓信息技術成為語文課堂教學的有效的輔助手段,違背了信息技術與語文課堂整合的初衷。更有甚者有些教師為了完成多媒體教學的任務,一堂課里,課堂幾乎被課件控制了,網路多媒體不斷地演示教學內容,課堂教學呈流水線式的程序化模式,學生的注意力都集中在課件的動畫和音響上,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之間的互動被冷冰冰的機器隔斷,學生沒有了思維的空間 。
我們利用信息技術進行教學,但不能一味的讓信息技術主宰我們的課堂。我們要明確資源的取用不能代替文本,更不能代替學生的個性。 我們應該明白信息技術的使用是教學手段的改革,是新課程下進行地課堂教學手段的改革,而不是為了採用現代化的教學手段而進行課堂教學。一堂課究竟是否使用信息技術和怎樣合理有效的使用信息技術取決取我們教師的教學組織的需要,我們應使信息技術成為重要的教學輔助手段,而不是一種教學擺設或者成為一種形而上學的教學形式。 由於各個地方的環境不同,各人的教學方式的差異,學生的學習能力、認知程度等都不盡相同,應要把信息技術正真有效地引入課堂,應該因地制宜,因人而異,變輔為寶。

二、利用興趣,正確引導
大教育家孔子曾說「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這也就是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 在語文教學中,只有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創設一種最佳的學習環境,學生才能樂於接受,從而自主地參與到學習中來。教學中恰當的將抽象的文字,符號,轉化為形象、生動的畫面,不僅能有效的調動學生的好奇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有助於學生加深對課文、生字的理解。而信息技術與語文學科的整合,把多媒體的視聽功能全部展現出來,使學生產生了強烈的興趣,興趣是獲取知識的動力和源泉,有了學習興趣,就有探求未知的慾望,有了慾望就能促進學生對知識的渴求。學生認知的興趣對他們學習知識具有積極的作用,教師在教學中只要充分利用這種興趣培養學生的積極性,當學生有了強烈的求知慾後就會產生強大的學習動力,從而提高師生互動質量,創造愉悅的學習氛圍,使學生感到愛學、樂學、易學。
例如,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相對來說識字教學是比較枯燥單調的,要達到提高識字教學效果的目的,必須要優化課堂教學,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教育家烏申斯基說:「沒有任何興趣和僅靠強迫維持的學習會扼殺學生的學習熱情,這種學習是不會維持長久的。」識字教學更是如此。只有學生對學習產生了興趣,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提高了,學習效果就好。教學中,可以充分利用多媒體課件,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官參與識字教學教學中,讓學生來觀看一個個充滿神秘色彩的文字。如:先出一組象形字,這組字採用由實物圖到象形字,再到現代漢字簡化字,逐漸演變的動畫形式出現,富有動感的,生動有趣的畫面一定會使學生產生神秘感,同時也調動了學生的多種感官參與識字教學。實踐證明,利用多媒體課件進行識字教學,簡化了思維過程,減輕了記憶的強度,促進了思維的正遷移,有利於培養良好的認知策略,激起學生去探索這蘊含無窮奧秘和樂趣的漢字世界的慾望。結合學生的思維特點,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官,使學生積極地參與識字教學,處處從學生主體的實際出發,鼓勵學生想像,實踐,學生就能獲得成功的喜悅。從而使枯燥的識字教學成為培養學生發現興趣和熱情探索的熱土。使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氣氛中掌握和鞏固知識,在學習中體會樂趣,從而達到「我要學」、「我愛學」的境界,而教師也教得輕松、自在。
另外,小學生的感知水平本身就不高,有些教材內容又很難感知,我們可以應用現代媒體來縮短學生的認識與客觀事物之間的距離。小學生由於受到年齡的限制和知識的局限,思維能力還處於起始階段,對一些抽象的東西難以理解,而運用電化教學來播放一些形象生動的畫面讓學生來感知,這時可以使抽象的語言變得具體、形象,從而大大的激發了學生的興趣,讓他們樂於探索裡面的奧妙。使學生由被動不情願的學習變為主動的學習,這樣有助於學生對教學內容的理解掌握,彌補了傳統教學的直觀性、動態性和反饋性的不足。同時引起了學生的注意力,喚起他們潛在的思維能力,培養了學生良好的學習心態和思維品質。
例如教學人教版的小學語文第九冊中《圓明園的毀滅》這一課,圓明園的輝煌已成為歷史的記載,離學生的生活實際較遠,學生很難理解課文中的內容。很難讓學生在腦海中再現圓明園昔日的景觀,我們可以充分利用多媒體課件,把學生帶入創設的情境中。先利用圖片與課件把今昔圓明園進行對比,讓學生領悟到圓明園的毀滅是祖國乃至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損失,再利用多媒體向學生展示圓明園「眾星拱月」的布局,在學生形象地理解了文字難詞之後,再讓他們回到課文中,理解體會圓明園風格各異的景觀。此時,在學生對語言材料理解的基礎上,再放映出這些風格各異的建築圖片,配上教師極富感染力的解說,使課文內容具體化、生動化。形象化,讓學生充分體會到「皇家園林」的輝煌。此時此刻的學生已完全置於人間仙景般的世外桃源之中,這時讓學生把自己最感興趣的景觀通過想像具體表達出來,這既培養了學生的想像力,又培養了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而這樣的一座園林藝術的瑰寶、建築藝術的精華,是怎樣在侵略者肆意的掠奪、毀壞、燒毀之下,變成了一片殘垣斷壁的?在學生了解了特定的時代背景後,通過放映影片《火燒圓明園》片斷,讓學生突越時空的隧道,親眼目睹圓明園是如何變成一片廢墟的真切畫面,從而激發起他們對侵略者的野蠻行徑、對清政府無能的無限憎恨之情。

三、巧設疑難,自主創新
《新課標》指出:語文教師要有強烈的資源意識,要多方面提高學生的能力。在網路環境下學習,是一種以學生為中心、以參與為中心的教學模式。我們有意識地讓學生自己去查閱資料或進行社會調查,將語文知識從空間和時間上向課外延伸,不僅開闊學生的知識視野、豐富了課余知識,並且可培養學生求得知識的能力,還可提高學生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
布魯諾說過:「知識的獲得是一個主動的過程,學習者不應是信息被動接受者,而應是知識獲得過程的主動參與者。」只要恰當地使用信息技術電化教學,就能充分發揮學生主動探求知識,發現答案的積極性,讓學生願意去探究所學知識里的奧妙。因為現代信息技術將豐富的影視等素材引入語文課堂,將許多抽象的知識形象化,自然激發了學生學習積極性,並使之課內外知識相互補充,相互促進,全面提高了學生素質。尤其多媒體的加入,通過聲音、圖像、文字,顏色、光彩、視聽並舉,向學生頭腦中輸入鮮明生動的立體表象,由此傳遞情思信息、語文信息,形象具體,學生能耳聞其聲,目睹其形,大腦皮層形成並保持廣泛的興奮點,使之身不由己地被吸引並投入到語文學習中去。另外,大容量、高密度、強化性、多渠道的信息顯示,最大限度地提高了教學效果,使學生在一堂課中收益非淺,久久難忘。
例如在進行人教版小學語文第十二冊《和田的維吾爾》一課的教學時,由於課文條理清楚內容簡單易懂,主要是生動而又形象地從維吾爾人樂觀、豪氣,熱愛土地,愛美愛花,以及維吾爾人能歌善舞等幾方面描繪了和田維吾爾族奇特的民風, 所以本課的學習就需要運用信息技術,通過不同途徑搜集、整理、篩選各類資料,讓學生視野開闊,了解更多。因此我巧設疑難,以尋求學生的幫助為由,鼓勵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分頭通過圖書、音像、電腦網路或其它途徑查找相關的新疆少數民族資料,資料可以是文章、圖片、照片、手工藝品、服飾、食品、錄象、音樂、樂器、日常用語等。有餘力的小組還可以通過小組間的強強合作,在製作演示文稿的基礎上,再製作有關新疆少數民族風情的課件,並把活動的成果進行全班共享,宣傳我們新疆優秀的傳統民族文化。生動形象的畫面,維吾爾族民族風俗的圖片,拉近了學生和文章的距離,而且通過展示自己自製和搜集的資料活動的成果,引導了學生積極主動思考的能力,實現了學生思維的碰撞,激發了孩子們對新疆少數民族特有民風民俗的喜愛之情。
可見,電教媒體本身不僅是外顯的內容,而且其表現手法也豐富多彩,具有巨大的表現力,既能具體形象地再現各種事物、現象、情景、過程,又不受時間、空間、宏觀、微觀的限制。它可以集聲、形、色、動於一體,不僅可以再現事物的形狀,把靜止的事物動起來,而且它可以揭示事物的內部特徵。與此同時,學生的手、腦、眼、耳、口等多種器官可以同時接受刺激,激活了學生的思維,提高了學生的參與意識,發揮了學生的主體作用,從而帶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提高學生學習的實效。
四、利用優勢,提高效率
由於多媒體具有直觀性、形象性和生動性的特點,在語文課堂教學中可以利用多媒體將課文中抽象的內容、教學的重難點化難為易,以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的感官去感知知識,。學生在學習某種知識結構時會出現思維的堵塞,在他們的腦海中就會疑雲繚繞,這時就希望能夠找到合理的引導,以求得茅舍頓開。此時可以運用電教手段設疑引導,為釋疑解難創設巧妙的突破口,引導學生的思路,就能夠起到架設思維的橋梁作用,起到雪中送炭、水到渠成的作用。從而使學生學得生動活潑,學得興趣盎然,同時,課文的難點也在不知不覺中巧妙地化解了。
再則,運用多媒體可使課文的語言材料變成可感的聲音,讓課文中的語言形象和情感迅速滲透到學生心裡去,從而使學生耳醉其音、心醉其情。如教學人教版小學語文第十一冊的《賣火柴的小女孩》一課時,我先利用多媒體,給學生創設一種特定的教學情境,學生一邊聽著悲傷的音樂,一邊觀看賣火柴的小女孩悲慘的生活境況,在富有磁性聲音的引導下,學生的情感得以誘發,學生被帶進了作者筆下的情感世界,達到了「課伊始趣已生」的效果,從而萌發了「我要讀」的強烈慾望。
而且,學生正處於生長發育階段,他們比較容易接受新鮮事物,如果我們只是單一的在課堂上講啊、記啊、練啊,這樣學生會感到很乏味,甚至產生厭學的惡劣情緒。我們利用多媒體,結合學生自身的特點,將語文認知教學溶於多媒體教學之中,就會提高學生學習的注意力及學習狀態,學生的精神就集中了,那學習效果也可想而知。這樣既節省了教學時間,又有利於啟發學生積極思考,同時提高了教學效果。
五、恰當處理,把握有「度」
信息技術和語文課堂教學的整合,強調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在信息技術和語文課堂教學的整合過程中、學生的主體地位、教師的主導作用和信息技術的輔助作用不能改變。信息技術給課堂帶來豐富多彩的教學資源,如果能把這些教學資源「合理整合」為學生所用,那麼這就是一種比較理想的信息技術與語文課程整合條件下的學習方式。 但實際情況是讓每一位學生都能利用這些學習資源的條件並不能達到,所以對於一些相關的語文課外知識,一般都是由老師來搜集這些資源並提供給學生。這樣的教學模式會導致教師過分依賴信息技術,課堂從以學生為中心,變成以「多媒體」為中心,忽視老師主導作用,剝奪學生的個性思維。
另一方面,我們不能因為運用信息技術的教學,就放手讓學生自己去探求新知,自主學習。我們更不能一味依賴機器來操作課堂,把語文課堂教學的內容當作展示自己運用信息技術水平的工具,用機器代替自己必要的組織、啟發和引導,忽視不同層次的學生對文本的思考、理解和反饋。甚至師生的交流也依靠機器來實現,學生的主體地位也依靠信息技術手段來體現。事實上這種做法是本末倒置,影響教學效果,導致學生的自主學習走入「盲區」, 造成學生興趣遷移,分散注意力,甚至會對多媒體產生審美疲勞,產生厭煩,降低了教學效果 ,多媒體的優點就會變成了缺點。因此,教師在課件的運用上一定要慎重。只有恰當處理好學生、老師、信息技術運用三者關系,把握好信息技術在教學中的「度」,信息技術與語文課堂教學才能實現有效的整合。
六、找准契點,與教同步
信息技術與語文課堂的整合,要有效整合教學內容呈現方式;有效整合為學生搭建起理解、感悟、交流的平台;有效整合拓展學生學習的空間等,就必須找准信息技術與語文課的契合點,使運用信息技術的各種現代化教學手段始終為語文教學服務,做到現代化教學手段所呈現的文字、圖像、聲音等內容與文本的內容,所表達的思想等同步;與語文教學目的同步;與文本審美價值和審美教育同步,避免使用過多的信息資源,造成「喧賓奪主」, 華而不實,無法實現兩者的有效整合。
例如對人教版小學語文第六冊《荷花》一文的教學,一朵朵未開、待開、盛開的荷花動靜結合的美麗畫面就是信息技術與文本的契合點。我在教學時通過課件描繪出一幅幅高潔美麗的荷花畫面,並配極優美的樂曲的同時又展現重點段的內容,學生看畫面聽音樂大聲朗讀文本,學生入情入境體驗,情緒受到感染,收到了很好的效果。但在聽一位老師教學此文時,她用多媒體呈現的是作者許多資料以及課文荷花的文本內容,造成課件代替內容的現象,學生沒有品讀,就感悟不到語言文字的魅力。只有找准契合點,重建新型教學模式,使現代教育技術為教學內容更好地展現,教與學兩者才能相得益彰,創造出一流的教學效果。
【結語】綜上所述,我們要明白在課堂教學過程中運用新技術、新媒體在教學領域好處頗多,在各科教學中也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教學過程中運用信息技術輔助課堂教學是課堂教學發展的必然趨勢。信息技術與語文課堂整合是語文課堂改革的需要,要做到能夠合理、機動地運用信息技術,有機地結合語文文本特點和語文課堂教學的特徵,處理好信息技術運用和老師講解的關系,處理好教師的主導作用、學生的主體地位和信息技術的輔助手段這三者的關系,把信息技術有機地融入到語文課堂教學中,深入到學生學習的點點滴滴中,優化教學,才能圓滿地完成語文教學任務,以實現信息技術與語文課堂教學整合的有效性。

2、全國中小學語文示範誦讀庫作品上線了嗎?

2018年5月19日下午,由中央廣播電視總台、教育部聯合舉辦的「中小學語文示範誦讀庫」作品發布會,在中央廣播電視總台(復興門辦公區)音樂廳舉行。中宣部副部長、中央廣播電視總台台長慎海雄,教育部部長陳寶生,教育部副部長、國家語委主任杜占元出席發布會,並共同見證首批100篇音頻教材正式上線發布。

「中小學語文示範誦讀庫」由中央廣播電視總台、教育部合作,集結70 多位中央廣播電視總台優秀播音員、主持人和頂級錄音師錄制完成。其目的是傾力打造一部高標准、高品質的「有聲語文教材」。內容涵蓋教育部審定的全部中小學語文課文,將惠及全國1.5億中小學生和900餘萬教師。

為確保其權威性和高品質,中央廣播電視總台、教育部專門成立了由播音界和語文教育領域權威專家組成的審核專家委員會,對每一篇課文進行了認真地審核把關,達到國家規范讀音及表達標准。審核委員會負責人之一,教育部語言文字信息管理司負責人表示:「打造聲音版的教材,對中小學語文教育是一項重要的基礎工程,對於孩子們通過中國最優美的聲音,更好地理解我們課文的內涵,進而提升我們中小學語文教學質量,都是至關重要的。」

據審核委員會委員、教育部教材局相關負責人介紹,整套作品體現了三個最:「由最權威機構來組織製作、最權威的專家來朗讀、用最高的標准和最嚴格的程序來審查,從而保證了高質量、高水平。」

審核委員會委員、中國傳媒大學教授盧靜認為,通過中央廣播電視總台播音員的朗讀,讓大家充分體會到了中國語言文化的生動和感染力。

19日的發布會以「最好聽的語文」宣傳片開場,充分展示了中央廣播電視總台播音員主持人、技術人員和教育部權威專家共同打造「中小學語文示範誦讀庫」這道「文化大餐」的歷程。中宣部副部長、中央廣播電視總台台長慎海雄,教育部部長陳寶生等在現場共同發布「中小學語文示範誦讀庫」首期100篇作品,這些作品從即日起正式上線,公眾均可通過央廣網、央視網、國際在線、教育部官方網站等新媒體平台點擊收聽。發布會上,中央廣播電視總台方明、傅成勵、於芳、康輝、海霞、肖玉、彌亞牛、雷鵬等8位老中青三代播音員、主持人現場演繹了中小學課文經典片段,用「中國好聲音」向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致敬,也表達了該項目「讓所有的孩子都能聽到標準的中國聲音,享受到平等的教育資源」的初心。中央廣播電視總台播音員與中國人民大學附屬小學、育民小學的孩子們共同誦讀了《祖國啊,我親愛的祖國》。

來源:央視新聞移動網

3、如何有效的把信息技術運用到語文教學中?

一、明確目的,變輔為寶
我們必須明確,我們把信息技術引入語文課堂教學的目的為了更好的服從語文課堂教學,要結合語文學科的特徵,讓信息技術的使用能充分發揮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性,從而達到最佳的教學效果。但許多老師並沒有明白到這一點,以為要上好一節課,課件製作越多越好,課堂的容量越大越有用,製作得越精美越能得到大家的認同,還有些教師因為本地教學條件的限制、資源的不足,再加上的教學任務繁重,或沒有足夠的時間或沒有能力自己製作課件,於是就實行「拿來主義」,上網下載或直接使用其他老師的資源,導致信息技術與語文課堂的整合在畸形中發展,所謂的「整合」只是以前用人教,現在用機器教,「穿新鞋走老路」,沒有真正地做到讓信息技術成為語文課堂教學的有效的輔助手段,違背了信息技術與語文課堂整合的初衷。更有甚者有些教師為了完成多媒體教學的任務,一堂課里,課堂幾乎被課件控制了,網路多媒體不斷地演示教學內容,課堂教學呈流水線式的程序化模式,學生的注意力都集中在課件的動畫和音響上,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之間的互動被冷冰冰的機器隔斷,學生沒有了思維的空間 。
我們利用信息技術進行教學,但不能一味的讓信息技術主宰我們的課堂。我們要明確資源的取用不能代替文本,更不能代替學生的個性。 我們應該明白信息技術的使用是教學手段的改革,是新課程下進行地課堂教學手段的改革,而不是為了採用現代化的教學手段而進行課堂教學。一堂課究竟是否使用信息技術和怎樣合理有效的使用信息技術取決取我們教師的教學組織的需要,我們應使信息技術成為重要的教學輔助手段,而不是一種教學擺設或者成為一種形而上學的教學形式。 由於各個地方的環境不同,各人的教學方式的差異,學生的學習能力、認知程度等都不盡相同,應要把信息技術正真有效地引入課堂,應該因地制宜,因人而異,變輔為寶。

二、利用興趣,正確引導
大教育家孔子曾說「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這也就是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 在語文教學中,只有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創設一種最佳的學習環境,學生才能樂於接受,從而自主地參與到學習中來。教學中恰當的將抽象的文字,符號,轉化為形象、生動的畫面,不僅能有效的調動學生的好奇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有助於學生加深對課文、生字的理解。而信息技術與語文學科的整合,把多媒體的視聽功能全部展現出來,使學生產生了強烈的興趣,興趣是獲取知識的動力和源泉,有了學習興趣,就有探求未知的慾望,有了慾望就能促進學生對知識的渴求。學生認知的興趣對他們學習知識具有積極的作用,教師在教學中只要充分利用這種興趣培養學生的積極性,當學生有了強烈的求知慾後就會產生強大的學習動力,從而提高師生互動質量,創造愉悅的學習氛圍,使學生感到愛學、樂學、易學。
例如,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相對來說識字教學是比較枯燥單調的,要達到提高識字教學效果的目的,必須要優化課堂教學,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教育家烏申斯基說:「沒有任何興趣和僅靠強迫維持的學習會扼殺學生的學習熱情,這種學習是不會維持長久的。」識字教學更是如此。只有學生對學習產生了興趣,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提高了,學習效果就好。教學中,可以充分利用多媒體課件,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官參與識字教學教學中,讓學生來觀看一個個充滿神秘色彩的文字。如:先出一組象形字,這組字採用由實物圖到象形字,再到現代漢字簡化字,逐漸演變的動畫形式出現,富有動感的,生動有趣的畫面一定會使學生產生神秘感,同時也調動了學生的多種感官參與識字教學。實踐證明,利用多媒體課件進行識字教學,簡化了思維過程,減輕了記憶的強度,促進了思維的正遷移,有利於培養良好的認知策略,激起學生去探索這蘊含無窮奧秘和樂趣的漢字世界的慾望。結合學生的思維特點,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官,使學生積極地參與識字教學,處處從學生主體的實際出發,鼓勵學生想像,實踐,學生就能獲得成功的喜悅。從而使枯燥的識字教學成為培養學生發現興趣和熱情探索的熱土。使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氣氛中掌握和鞏固知識,在學習中體會樂趣,從而達到「我要學」、「我愛學」的境界,而教師也教得輕松、自在。
另外,小學生的感知水平本身就不高,有些教材內容又很難感知,我們可以應用現代媒體來縮短學生的認識與客觀事物之間的距離。小學生由於受到年齡的限制和知識的局限,思維能力還處於起始階段,對一些抽象的東西難以理解,而運用電化教學來播放一些形象生動的畫面讓學生來感知,這時可以使抽象的語言變得具體、形象,從而大大的激發了學生的興趣,讓他們樂於探索裡面的奧妙。使學生由被動不情願的學習變為主動的學習,這樣有助於學生對教學內容的理解掌握,彌補了傳統教學的直觀性、動態性和反饋性的不足。同時引起了學生的注意力,喚起他們潛在的思維能力,培養了學生良好的學習心態和思維品質。
例如教學人教版的小學語文第九冊中《圓明園的毀滅》這一課,圓明園的輝煌已成為歷史的記載,離學生的生活實際較遠,學生很難理解課文中的內容。很難讓學生在腦海中再現圓明園昔日的景觀,我們可以充分利用多媒體課件,把學生帶入創設的情境中。先利用圖片與課件把今昔圓明園進行對比,讓學生領悟到圓明園的毀滅是祖國乃至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損失,再利用多媒體向學生展示圓明園「眾星拱月」的布局,在學生形象地理解了文字難詞之後,再讓他們回到課文中,理解體會圓明園風格各異的景觀。此時,在學生對語言材料理解的基礎上,再放映出這些風格各異的建築圖片,配上教師極富感染力的解說,使課文內容具體化、生動化。形象化,讓學生充分體會到「皇家園林」的輝煌。此時此刻的學生已完全置於人間仙景般的世外桃源之中,這時讓學生把自己最感興趣的景觀通過想像具體表達出來,這既培養了學生的想像力,又培養了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而這樣的一座園林藝術的瑰寶、建築藝術的精華,是怎樣在侵略者肆意的掠奪、毀壞、燒毀之下,變成了一片殘垣斷壁的?在學生了解了特定的時代背景後,通過放映影片《火燒圓明園》片斷,讓學生突越時空的隧道,親眼目睹圓明園是如何變成一片廢墟的真切畫面,從而激發起他們對侵略者的野蠻行徑、對清政府無能的無限憎恨之情。

三、巧設疑難,自主創新
《新課標》指出:語文教師要有強烈的資源意識,要多方面提高學生的能力。在網路環境下學習,是一種以學生為中心、以參與為中心的教學模式。我們有意識地讓學生自己去查閱資料或進行社會調查,將語文知識從空間和時間上向課外延伸,不僅開闊學生的知識視野、豐富了課余知識,並且可培養學生求得知識的能力,還可提高學生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
布魯諾說過:「知識的獲得是一個主動的過程,學習者不應是信息被動接受者,而應是知識獲得過程的主動參與者。」只要恰當地使用信息技術電化教學,就能充分發揮學生主動探求知識,發現答案的積極性,讓學生願意去探究所學知識里的奧妙。因為現代信息技術將豐富的影視等素材引入語文課堂,將許多抽象的知識形象化,自然激發了學生學習積極性,並使之課內外知識相互補充,相互促進,全面提高了學生素質。尤其多媒體的加入,通過聲音、圖像、文字,顏色、光彩、視聽並舉,向學生頭腦中輸入鮮明生動的立體表象,由此傳遞情思信息、語文信息,形象具體,學生能耳聞其聲,目睹其形,大腦皮層形成並保持廣泛的興奮點,使之身不由己地被吸引並投入到語文學習中去。另外,大容量、高密度、強化性、多渠道的信息顯示,最大限度地提高了教學效果,使學生在一堂課中收益非淺,久久難忘。
例如在進行人教版小學語文第十二冊《和田的維吾爾》一課的教學時,由於課文條理清楚內容簡單易懂,主要是生動而又形象地從維吾爾人樂觀、豪氣,熱愛土地,愛美愛花,以及維吾爾人能歌善舞等幾方面描繪了和田維吾爾族奇特的民風, 所以本課的學習就需要運用信息技術,通過不同途徑搜集、整理、篩選各類資料,讓學生視野開闊,了解更多。因此我巧設疑難,以尋求學生的幫助為由,鼓勵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分頭通過圖書、音像、電腦網路或其它途徑查找相關的新疆少數民族資料,資料可以是文章、圖片、照片、手工藝品、服飾、食品、錄象、音樂、樂器、日常用語等。有餘力的小組還可以通過小組間的強強合作,在製作演示文稿的基礎上,再製作有關新疆少數民族風情的課件,並把活動的成果進行全班共享,宣傳我們新疆優秀的傳統民族文化。生動形象的畫面,維吾爾族民族風俗的圖片,拉近了學生和文章的距離,而且通過展示自己自製和搜集的資料活動的成果,引導了學生積極主動思考的能力,實現了學生思維的碰撞,激發了孩子們對新疆少數民族特有民風民俗的喜愛之情。
可見,電教媒體本身不僅是外顯的內容,而且其表現手法也豐富多彩,具有巨大的表現力,既能具體形象地再現各種事物、現象、情景、過程,又不受時間、空間、宏觀、微觀的限制。它可以集聲、形、色、動於一體,不僅可以再現事物的形狀,把靜止的事物動起來,而且它可以揭示事物的內部特徵。與此同時,學生的手、腦、眼、耳、口等多種器官可以同時接受刺激,激活了學生的思維,提高了學生的參與意識,發揮了學生的主體作用,從而帶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提高學生學習的實效。
四、利用優勢,提高效率
由於多媒體具有直觀性、形象性和生動性的特點,在語文課堂教學中可以利用多媒體將課文中抽象的內容、教學的重難點化難為易,以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的感官去感知知識,。學生在學習某種知識結構時會出現思維的堵塞,在他們的腦海中就會疑雲繚繞,這時就希望能夠找到合理的引導,以求得茅舍頓開。此時可以運用電教手段設疑引導,為釋疑解難創設巧妙的突破口,引導學生的思路,就能夠起到架設思維的橋梁作用,起到雪中送炭、水到渠成的作用。從而使學生學得生動活潑,學得興趣盎然,同時,課文的難點也在不知不覺中巧妙地化解了。
再則,運用多媒體可使課文的語言材料變成可感的聲音,讓課文中的語言形象和情感迅速滲透到學生心裡去,從而使學生耳醉其音、心醉其情。如教學人教版小學語文第十一冊的《賣火柴的小女孩》一課時,我先利用多媒體,給學生創設一種特定的教學情境,學生一邊聽著悲傷的音樂,一邊觀看賣火柴的小女孩悲慘的生活境況,在富有磁性聲音的引導下,學生的情感得以誘發,學生被帶進了作者筆下的情感世界,達到了「課伊始趣已生」的效果,從而萌發了「我要讀」的強烈慾望。
而且,學生正處於生長發育階段,他們比較容易接受新鮮事物,如果我們只是單一的在課堂上講啊、記啊、練啊,這樣學生會感到很乏味,甚至產生厭學的惡劣情緒。我們利用多媒體,結合學生自身的特點,將語文認知教學溶於多媒體教學之中,就會提高學生學習的注意力及學習狀態,學生的精神就集中了,那學習效果也可想而知。這樣既節省了教學時間,又有利於啟發學生積極思考,同時提高了教學效果。
五、恰當處理,把握有「度」
信息技術和語文課堂教學的整合,強調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在信息技術和語文課堂教學的整合過程中、學生的主體地位、教師的主導作用和信息技術的輔助作用不能改變。信息技術給課堂帶來豐富多彩的教學資源,如果能把這些教學資源「合理整合」為學生所用,那麼這就是一種比較理想的信息技術與語文課程整合條件下的學習方式。 但實際情況是讓每一位學生都能利用這些學習資源的條件並不能達到,所以對於一些相關的語文課外知識,一般都是由老師來搜集這些資源並提供給學生。這樣的教學模式會導致教師過分依賴信息技術,課堂從以學生為中心,變成以「多媒體」為中心,忽視老師主導作用,剝奪學生的個性思維。
另一方面,我們不能因為運用信息技術的教學,就放手讓學生自己去探求新知,自主學習。我們更不能一味依賴機器來操作課堂,把語文課堂教學的內容當作展示自己運用信息技術水平的工具,用機器代替自己必要的組織、啟發和引導,忽視不同層次的學生對文本的思考、理解和反饋。甚至師生的交流也依靠機器來實現,學生的主體地位也依靠信息技術手段來體現。事實上這種做法是本末倒置,影響教學效果,導致學生的自主學習走入「盲區」, 造成學生興趣遷移,分散注意力,甚至會對多媒體產生審美疲勞,產生厭煩,降低了教學效果 ,多媒體的優點就會變成了缺點。因此,教師在課件的運用上一定要慎重。只有恰當處理好學生、老師、信息技術運用三者關系,把握好信息技術在教學中的「度」,信息技術與語文課堂教學才能實現有效的整合。
六、找准契點,與教同步
信息技術與語文課堂的整合,要有效整合教學內容呈現方式;有效整合為學生搭建起理解、感悟、交流的平台;有效整合拓展學生學習的空間等,就必須找准信息技術與語文課的契合點,使運用信息技術的各種現代化教學手段始終為語文教學服務,做到現代化教學手段所呈現的文字、圖像、聲音等內容與文本的內容,所表達的思想等同步;與語文教學目的同步;與文本審美價值和審美教育同步,避免使用過多的信息資源,造成「喧賓奪主」, 華而不實,無法實現兩者的有效整合。
例如對人教版小學語文第六冊《荷花》一文的教學,一朵朵未開、待開、盛開的荷花動靜結合的美麗畫面就是信息技術與文本的契合點。我在教學時通過課件描繪出一幅幅高潔美麗的荷花畫面,並配極優美的樂曲的同時又展現重點段的內容,學生看畫面聽音樂大聲朗讀文本,學生入情入境體驗,情緒受到感染,收到了很好的效果。但在聽一位老師教學此文時,她用多媒體呈現的是作者許多資料以及課文荷花的文本內容,造成課件代替內容的現象,學生沒有品讀,就感悟不到語言文字的魅力。只有找准契合點,重建新型教學模式,使現代教育技術為教學內容更好地展現,教與學兩者才能相得益彰,創造出一流的教學效果。
【結語】綜上所述,我們要明白在課堂教學過程中運用新技術、新媒體在教學領域好處頗多,在各科教學中也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教學過程中運用信息技術輔助課堂教學是課堂教學發展的必然趨勢。信息技術與語文課堂整合是語文課堂改革的需要,要做到能夠合理、機動地運用信息技術,有機地結合語文文本特點和語文課堂教學的特徵,處理好信息技術運用和老師講解的關系,處理好教師的主導作用、學生的主體地位和信息技術的輔助手段這三者的關系,把信息技術有機地融入到語文課堂教學中,深入到學生學習的點點滴滴中,優化教學,才能圓滿地完成語文教學任務,以實現信息技術與語文課堂教學整合的有效性。

4、解讀新教材:「部編本」語文教材新在哪兒

新學期,約五成小學生和六成初中生將使用「部編本」語文教材

新教材,新在哪兒

記者 葛亮亮《人民日報》( 2016年08月18日11 版)

今年9月初新學期開始後,全國將有數百萬小學生和初中生使用「部編本」語文教材。「部編本」是指由教育部直接組織編寫的教材。為什麼要編寫「部編本」?教材內容有何變化?注重培養學生的哪些能力?記者采訪了「部編本」語文教材的總主編、北京大學語文教育研究所所長溫儒敏教授。

現有的「一綱多本」教材質量參差不齊,「部編本」想起到示範作用

記者:目前語文教材有多個出版社的不同版本,為何還要編寫「部編本」?

溫:「部編本」是由教育部直接組織編寫的教材,除了語文,還有德育和歷史。現有的語文教材編寫出版還是「一綱多本」,小學有12種版本,初中有8種版本。這些版本現在也都做了修訂,和「部編本」一同投入使用。「部編本」取代了原來人教版,覆蓋面比較廣,小學約佔50%,初中約佔60%。

實施「一綱多本」,雖然調動了地方和出版社的積極性,教材的編寫出版呈現活躍的局面,但也出現一些問題,教材的選擇使用受到經濟等因素左右,不能真正做到選優。

另外,教材主要由出版社組織編寫,受到一些條件限制,影響到編寫出版的質量。為此,中央決定組織編寫德育、歷史和語文三科教材。「部編本」教材力圖在多種教材並存的情況下,起到示範作用,促進教材編寫質量的提升。

記者:能說說編寫隊伍組成和編寫的過程嗎?

溫:語文教材的總主編和主要編寫人員是全國申報遴選、教育部聘任的,編寫組主要由三部分人組成,一是學科專家,包括一些大學教授、作家和詩人,二是優秀的教研員和教師,三是人教社的編輯。前後參加編寫組的有60多人,另外還有外圍的各學科的咨詢專家、學者,人數就更多了。

「部編本」語文教材的編寫從2012年3月8日正式啟動,到現在4年多了。以往教材編制都由出版社來實施,請個主編,搭起班子,最多也就用一二年。教材編寫經過復雜的程序,包括確定大綱和體例框架、擬定樣張、選文、進入具體編寫等。起始年級初稿出來後,先後經過14輪評審,還請100名基層的特級教師提意見,最後才提交給教育部。

教材編寫不只照顧人文性,還注重訓練必需的語文能力、寫作口語

記者:「部編本」語文教材的編寫理念是什麼?

溫:概括起來有4點。

一是體現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做到「整體規劃,有機滲透」。教材編寫實質上是國家行為,所以教材編寫立意要高,要立德樹人。

二是接地氣,滿足一線需要,對教學弊病起糾偏作用。在確定編寫方案之前,編寫組對十多年來課程改革以及課程標准實施的得失狀況,進行了細致的調查總結,但對於教學中普遍存在的某些問題,也注意「糾偏」。比如,現在語文教學普遍是兩多一少:精讀精講太多,反復操練太多,學生讀書太少。新編語文教材注意到這個問題,採取了一些改進辦法。

三是加強教材編寫的科學性。編寫組學習和繼承了以往教材編寫好的經驗,並借鑒國外先進做法,實行「編研結合」,還特別重視學界有關語文認知規律的研究成果,加以選擇、吸收和轉化,用來指導編寫。比如,新編一年級教材的識字課文就採納了北師大關於兒童字頻研究的成果,把兒童讀書最需要先認識的300個字,安排在教材中,努力體現教材編寫的科學性。整個編寫過程都是一邊研究,一邊編書。

四是貼近當代學生生活,體現時代性。「部編本」語文教材在課文的選取、習題的設計、教學活動的安排等方面,努力切入當代中小學生的語文生活,適應社會轉型和時代需求。比如,如何正確地認識和使用新媒體,如何過濾信息,都在教材中有體現。

記者:和其他版本語文教材比較,「部編本」的框架體例有何不同?

溫:現有各種版本語文教材基本上都是主題單元結構,多照顧到人文性,而可能忽略了語文教學的規律。選文也往往只顧一頭,只考慮所選課文是否適合本單元主題,難於照顧到本單元應當學習哪些知識、訓練哪些能力。語文教學也就失去了必要的梯度。「部編本」語文教材採用「雙線組織單元結構」,即按照「內容主題」組織單元,課文大致都能體現相關的主題,形成一條貫穿全套教材的、顯性的線索;同時又有另一條線索,即將「語文素養」的各種基本「因素」,包括基本的語文知識、必需的語文能力、適當的學習策略和學習習慣,以及寫作、口語訓練,等等,分成若干個知識或能力訓練的「點」,由淺入深,由易及難,分布並體現在各個單元的課文導引或習題設計之中。

傳統文化篇目多了,很多經典課文回來了,尚未沉澱的「時文」少了

記者:語文教材的選文歷來被社會關心,您能介紹一下選文標准嗎?

溫:「部編本」的課文選篇強調經典性、文質兼美、適宜教學,此外還適當兼顧時代性。課改之後流行的各種版本語文,都把人文性放在最重要位置,另外,很重視引起學生的興趣,甚至多選「時文」。這不能說不好,但不能偏了,新教材回到「守正」的立場,大家會發現,很多經典課文這次又回來了,尚未沉澱的「時文」相對少了。

有一個變化非常明顯,就是傳統文化的篇目增加了。小學一年級開始就有古詩文,整個小學6個年級12冊共選優秀古詩文124篇,占所有選篇的30%,比原有人教版增加55篇,增幅達80%。平均每個年級20篇左右。初中古詩文選篇也是124篇,占所有選篇的51.7%,比原來的人教版也有提高,平均每個年級40篇左右。體裁更加多樣,從《詩經》到清代的詩文,從古風、民歌、律詩、絕句到詞曲,從諸子散文到歷史散文,從兩漢論文到唐宋古文、明清小品,均有收錄。革命傳統教育的篇目也佔有較大的比重。小學選了40篇,初中29篇。魯迅的作品選有《故鄉》《阿長與山海經》等9篇。

記者:部編教材怎麼處理語文教學中知識體系的問題?

溫:這套教材注意重新確定語文教學的「知識體系」,落實那些體現語文核心素養的知識點、能力點。

近幾年的語文教學很活躍,學生學習的主體性得到尊重。但又出現另一趨向,就是知識體系被弱化。教材在知識體系的建構上,不敢理直氣壯地講語文知識,不敢放手設置基本能力的訓練,知識點和能力訓練點不突出,也不成系列。

「部編本」語文教材很重要的一點改進,就是讓課程內容目標體現的線索清晰,各個學段、年級、單元的教學要點清晰。

這套新教材的編寫一開始就注意這個問題,按照「課標」的學段目標要求來細化哪些知識的掌握與能力的訓練,落實到各個單元。有些必要的語法修辭知識,則配合課文教學,以補白形式出現。努力做到「一課一得」。現在不是強調「語文核心素養」嗎?「部編本」語文教材就已經在努力建構適合中小學的語文核心素養體系。但這是「隱在」的,不是「顯在」的,在教材的呈現和教學中並不刻意強調體系,防止過度的操練。

記者:目前語文教學中的嚴峻問題是學生讀書少,部編教材在鼓勵讀書方面有何舉措?

溫:舉措就是把課外閱讀納入教材體制。比如,小學一年級就設置了「和大人一起讀」,意在和學前教育銜接,一開始就引導讀書興趣。小學中高年級幾乎每一單元都有課外閱讀的延伸。初中則加強了「名著選讀」,改變以往那種「賞析體」寫法,注重「一書一法」,每次「名著選讀」課,都引導學生重點學習某一種讀書的方法。激發興趣,傳授方法,是「名著選讀」設置的改革方向。如瀏覽、快讀、讀整本書、讀不同文體,等等,都各有方法引導。多數課後思考題或拓展題,也都有課外閱讀的提示引導。這就把語文教學從課堂延伸到課外,形成「教讀—自讀—課外閱讀」三位一體的閱讀教學體制。

這可能是一個突破,讓語文課更重視學生自主的閱讀實踐,包括課外閱讀,努力做到課標所要求的「多讀書,讀好書,好讀書,讀整本的書」。新教材雖然力圖把「教讀」「自讀」和課外閱讀三者結合起來,但也還需要老師們去「加碼」。建議老師們採取1+X的辦法,即講一篇課文,附加若干篇課外閱讀的文章。

記者:寫作教學比較難,歷來語文教材的寫作部分容易引起爭議。「部編本」的寫作教學安排有何新意?

溫:我們力圖突破既有的模式,在突出綜合能力的前提下,注重基本寫作方法的引導。寫作方法和技能訓練的設計編排照顧到教學順序,讓老師能夠落實,克服隨意性。但也注意到避免應試式的反復操練。寫作課的系列努力做到中心突出,簡明扼要,有可操作性。初一兩個學期一共12次寫作課,每個單元1次。分別是熱愛生活熱愛寫作,學會記事,寫人要抓住特點,思路要清晰,如何突出中心,發揮聯想與想像,寫出人物精神,學習抒情,抓住細節,怎樣選材,文從字順,語言簡明。每次都突出一點,給予方法,又照顧全般。和以往教材比較,現在的編法是希望有一個系列,更能激發學生寫作的興趣,也比較有「抓手」,比較方便教學實施。

5、如何將信息技術運用到小學語文教

一、明確目的,變輔為寶
我們必須明確,我們把信息技術引入語文課堂教學的目的為了更好的服從語文課堂教學,要結合語文學科的特徵,讓信息技術的使用能充分發揮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性,從而達到最佳的教學效果。但許多老師並沒有明白到這一點,以為要上好一節課,課件製作越多越好,課堂的容量越大越有用,製作得越精美越能得到大家的認同,還有些教師因為本地教學條件的限制、資源的不足,再加上的教學任務繁重,或沒有足夠的時間或沒有能力自己製作課件,於是就實行「拿來主義」,上網下載或直接使用其他老師的資源,導致信息技術與語文課堂的整合在畸形中發展,所謂的「整合」只是以前用人教,現在用機器教,「穿新鞋走老路」,沒有真正地做到讓信息技術成為語文課堂教學的有效的輔助手段,違背了信息技術與語文課堂整合的初衷。更有甚者有些教師為了完成多媒體教學的任務,一堂課里,課堂幾乎被課件控制了,網路多媒體不斷地演示教學內容,課堂教學呈流水線式的程序化模式,學生的注意力都集中在課件的動畫和音響上,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之間的互動被冷冰冰的機器隔斷,學生沒有了思維的空間 。
我們利用信息技術進行教學,但不能一味的讓信息技術主宰我們的課堂。我們要明確資源的取用不能代替文本,更不能代替學生的個性。 我們應該明白信息技術的使用是教學手段的改革,是新課程下進行地課堂教學手段的改革,而不是為了採用現代化的教學手段而進行課堂教學。一堂課究竟是否使用信息技術和怎樣合理有效的使用信息技術取決取我們教師的教學組織的需要,我們應使信息技術成為重要的教學輔助手段,而不是一種教學擺設或者成為一種形而上學的教學形式。 由於各個地方的環境不同,各人的教學方式的差異,學生的學習能力、認知程度等都不盡相同,應要把信息技術正真有效地引入課堂,應該因地制宜,因人而異,變輔為寶。

二、利用興趣,正確引導
大教育家孔子曾說「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這也就是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 在語文教學中,只有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創設一種最佳的學習環境,學生才能樂於接受,從而自主地參與到學習中來。教學中恰當的將抽象的文字,符號,轉化為形象、生動的畫面,不僅能有效的調動學生的好奇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有助於學生加深對課文、生字的理解。而信息技術與語文學科的整合,把多媒體的視聽功能全部展現出來,使學生產生了強烈的興趣,興趣是獲取知識的動力和源泉,有了學習興趣,就有探求未知的慾望,有了慾望就能促進學生對知識的渴求。學生認知的興趣對他們學習知識具有積極的作用,教師在教學中只要充分利用這種興趣培養學生的積極性,當學生有了強烈的求知慾後就會產生強大的學習動力,從而提高師生互動質量,創造愉悅的學習氛圍,使學生感到愛學、樂學、易學。
例如,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相對來說識字教學是比較枯燥單調的,要達到提高識字教學效果的目的,必須要優化課堂教學,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教育家烏申斯基說:「沒有任何興趣和僅靠強迫維持的學習會扼殺學生的學習熱情,這種學習是不會維持長久的。」識字教學更是如此。只有學生對學習產生了興趣,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提高了,學習效果就好。教學中,可以充分利用多媒體課件,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官參與識字教學教學中,讓學生來觀看一個個充滿神秘色彩的文字。如:先出一組象形字,這組字採用由實物圖到象形字,再到現代漢字簡化字,逐漸演變的動畫形式出現,富有動感的,生動有趣的畫面一定會使學生產生神秘感,同時也調動了學生的多種感官參與識字教學。實踐證明,利用多媒體課件進行識字教學,簡化了思維過程,減輕了記憶的強度,促進了思維的正遷移,有利於培養良好的認知策略,激起學生去探索這蘊含無窮奧秘和樂趣的漢字世界的慾望。結合學生的思維特點,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官,使學生積極地參與識字教學,處處從學生主體的實際出發,鼓勵學生想像,實踐,學生就能獲得成功的喜悅。從而使枯燥的識字教學成為培養學生發現興趣和熱情探索的熱土。使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氣氛中掌握和鞏固知識,在學習中體會樂趣,從而達到「我要學」、「我愛學」的境界,而教師也教得輕松、自在。
另外,小學生的感知水平本身就不高,有些教材內容又很難感知,我們可以應用現代媒體來縮短學生的認識與客觀事物之間的距離。小學生由於受到年齡的限制和知識的局限,思維能力還處於起始階段,對一些抽象的東西難以理解,而運用電化教學來播放一些形象生動的畫面讓學生來感知,這時可以使抽象的語言變得具體、形象,從而大大的激發了學生的興趣,讓他們樂於探索裡面的奧妙。使學生由被動不情願的學習變為主動的學習,這樣有助於學生對教學內容的理解掌握,彌補了傳統教學的直觀性、動態性和反饋性的不足。同時引起了學生的注意力,喚起他們潛在的思維能力,培養了學生良好的學習心態和思維品質。
例如教學人教版的小學語文第九冊中《圓明園的毀滅》這一課,圓明園的輝煌已成為歷史的記載,離學生的生活實際較遠,學生很難理解課文中的內容。很難讓學生在腦海中再現圓明園昔日的景觀,我們可以充分利用多媒體課件,把學生帶入創設的情境中。先利用圖片與課件把今昔圓明園進行對比,讓學生領悟到圓明園的毀滅是祖國乃至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損失,再利用多媒體向學生展示圓明園「眾星拱月」的布局,在學生形象地理解了文字難詞之後,再讓他們回到課文中,理解體會圓明園風格各異的景觀。此時,在學生對語言材料理解的基礎上,再放映出這些風格各異的建築圖片,配上教師極富感染力的解說,使課文內容具體化、生動化。形象化,讓學生充分體會到「皇家園林」的輝煌。此時此刻的學生已完全置於人間仙景般的世外桃源之中,這時讓學生把自己最感興趣的景觀通過想像具體表達出來,這既培養了學生的想像力,又培養了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而這樣的一座園林藝術的瑰寶、建築藝術的精華,是怎樣在侵略者肆意的掠奪、毀壞、燒毀之下,變成了一片殘垣斷壁的?在學生了解了特定的時代背景後,通過放映影片《火燒圓明園》片斷,讓學生突越時空的隧道,親眼目睹圓明園是如何變成一片廢墟的真切畫面,從而激發起他們對侵略者的野蠻行徑、對清政府無能的無限憎恨之情。

三、巧設疑難,自主創新
《新課標》指出:語文教師要有強烈的資源意識,要多方面提高學生的能力。在網路環境下學習,是一種以學生為中心、以參與為中心的教學模式。我們有意識地讓學生自己去查閱資料或進行社會調查,將語文知識從空間和時間上向課外延伸,不僅開闊學生的知識視野、豐富了課余知識,並且可培養學生求得知識的能力,還可提高學生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
布魯諾說過:「知識的獲得是一個主動的過程,學習者不應是信息被動接受者,而應是知識獲得過程的主動參與者。」只要恰當地使用信息技術電化教學,就能充分發揮學生主動探求知識,發現答案的積極性,讓學生願意去探究所學知識里的奧妙。因為現代信息技術將豐富的影視等素材引入語文課堂,將許多抽象的知識形象化,自然激發了學生學習積極性,並使之課內外知識相互補充,相互促進,全面提高了學生素質。尤其多媒體的加入,通過聲音、圖像、文字,顏色、光彩、視聽並舉,向學生頭腦中輸入鮮明生動的立體表象,由此傳遞情思信息、語文信息,形象具體,學生能耳聞其聲,目睹其形,大腦皮層形成並保持廣泛的興奮點,使之身不由己地被吸引並投入到語文學習中去。另外,大容量、高密度、強化性、多渠道的信息顯示,最大限度地提高了教學效果,使學生在一堂課中收益非淺,久久難忘。
例如在進行人教版小學語文第十二冊《和田的維吾爾》一課的教學時,由於課文條理清楚內容簡單易懂,主要是生動而又形象地從維吾爾人樂觀、豪氣,熱愛土地,愛美愛花,以及維吾爾人能歌善舞等幾方面描繪了和田維吾爾族奇特的民風, 所以本課的學習就需要運用信息技術,通過不同途徑搜集、整理、篩選各類資料,讓學生視野開闊,了解更多。因此我巧設疑難,以尋求學生的幫助為由,鼓勵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分頭通過圖書、音像、電腦網路或其它途徑查找相關的新疆少數民族資料,資料可以是文章、圖片、照片、手工藝品、服飾、食品、錄象、音樂、樂器、日常用語等。有餘力的小組還可以通過小組間的強強合作,在製作演示文稿的基礎上,再製作有關新疆少數民族風情的課件,並把活動的成果進行全班共享,宣傳我們新疆優秀的傳統民族文化。生動形象的畫面,維吾爾族民族風俗的圖片,拉近了學生和文章的距離,而且通過展示自己自製和搜集的資料活動的成果,引導了學生積極主動思考的能力,實現了學生思維的碰撞,激發了孩子們對新疆少數民族特有民風民俗的喜愛之情。
可見,電教媒體本身不僅是外顯的內容,而且其表現手法也豐富多彩,具有巨大的表現力,既能具體形象地再現各種事物、現象、情景、過程,又不受時間、空間、宏觀、微觀的限制。它可以集聲、形、色、動於一體,不僅可以再現事物的形狀,把靜止的事物動起來,而且它可以揭示事物的內部特徵。與此同時,學生的手、腦、眼、耳、口等多種器官可以同時接受刺激,激活了學生的思維,提高了學生的參與意識,發揮了學生的主體作用,從而帶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提高學生學習的實效。
四、利用優勢,提高效率
由於多媒體具有直觀性、形象性和生動性的特點,在語文課堂教學中可以利用多媒體將課文中抽象的內容、教學的重難點化難為易,以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的感官去感知知識,。學生在學習某種知識結構時會出現思維的堵塞,在他們的腦海中就會疑雲繚繞,這時就希望能夠找到合理的引導,以求得茅舍頓開。此時可以運用電教手段設疑引導,為釋疑解難創設巧妙的突破口,引導學生的思路,就能夠起到架設思維的橋梁作用,起到雪中送炭、水到渠成的作用。從而使學生學得生動活潑,學得興趣盎然,同時,課文的難點也在不知不覺中巧妙地化解了。
再則,運用多媒體可使課文的語言材料變成可感的聲音,讓課文中的語言形象和情感迅速滲透到學生心裡去,從而使學生耳醉其音、心醉其情。如教學人教版小學語文第十一冊的《賣火柴的小女孩》一課時,我先利用多媒體,給學生創設一種特定的教學情境,學生一邊聽著悲傷的音樂,一邊觀看賣火柴的小女孩悲慘的生活境況,在富有磁性聲音的引導下,學生的情感得以誘發,學生被帶進了作者筆下的情感世界,達到了「課伊始趣已生」的效果,從而萌發了「我要讀」的強烈慾望。
而且,學生正處於生長發育階段,他們比較容易接受新鮮事物,如果我們只是單一的在課堂上講啊、記啊、練啊,這樣學生會感到很乏味,甚至產生厭學的惡劣情緒。我們利用多媒體,結合學生自身的特點,將語文認知教學溶於多媒體教學之中,就會提高學生學習的注意力及學習狀態,學生的精神就集中了,那學習效果也可想而知。這樣既節省了教學時間,又有利於啟發學生積極思考,同時提高了教學效果。
五、恰當處理,把握有「度」
信息技術和語文課堂教學的整合,強調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在信息技術和語文課堂教學的整合過程中、學生的主體地位、教師的主導作用和信息技術的輔助作用不能改變。信息技術給課堂帶來豐富多彩的教學資源,如果能把這些教學資源「合理整合」為學生所用,那麼這就是一種比較理想的信息技術與語文課程整合條件下的學習方式。 但實際情況是讓每一位學生都能利用這些學習資源的條件並不能達到,所以對於一些相關的語文課外知識,一般都是由老師來搜集這些資源並提供給學生。這樣的教學模式會導致教師過分依賴信息技術,課堂從以學生為中心,變成以「多媒體」為中心,忽視老師主導作用,剝奪學生的個性思維。
另一方面,我們不能因為運用信息技術的教學,就放手讓學生自己去探求新知,自主學習。我們更不能一味依賴機器來操作課堂,把語文課堂教學的內容當作展示自己運用信息技術水平的工具,用機器代替自己必要的組織、啟發和引導,忽視不同層次的學生對文本的思考、理解和反饋。甚至師生的交流也依靠機器來實現,學生的主體地位也依靠信息技術手段來體現。事實上這種做法是本末倒置,影響教學效果,導致學生的自主學習走入「盲區」, 造成學生興趣遷移,分散注意力,甚至會對多媒體產生審美疲勞,產生厭煩,降低了教學效果 ,多媒體的優點就會變成了缺點。因此,教師在課件的運用上一定要慎重。只有恰當處理好學生、老師、信息技術運用三者關系,把握好信息技術在教學中的「度」,信息技術與語文課堂教學才能實現有效的整合。
六、找准契點,與教同步
信息技術與語文課堂的整合,要有效整合教學內容呈現方式;有效整合為學生搭建起理解、感悟、交流的平台;有效整合拓展學生學習的空間等,就必須找准信息技術與語文課的契合點,使運用信息技術的各種現代化教學手段始終為語文教學服務,做到現代化教學手段所呈現的文字、圖像、聲音等內容與文本的內容,所表達的思想等同步;與語文教學目的同步;與文本審美價值和審美教育同步,避免使用過多的信息資源,造成「喧賓奪主」, 華而不實,無法實現兩者的有效整合。
例如對人教版小學語文第六冊《荷花》一文的教學,一朵朵未開、待開、盛開的荷花動靜結合的美麗畫面就是信息技術與文本的契合點。我在教學時通過課件描繪出一幅幅高潔美麗的荷花畫面,並配極優美的樂曲的同時又展現重點段的內容,學生看畫面聽音樂大聲朗讀文本,學生入情入境體驗,情緒受到感染,收到了很好的效果。但在聽一位老師教學此文時,她用多媒體呈現的是作者許多資料以及課文荷花的文本內容,造成課件代替內容的現象,學生沒有品讀,就感悟不到語言文字的魅力。只有找准契合點,重建新型教學模式,使現代教育技術為教學內容更好地展現,教與學兩者才能相得益彰,創造出一流的教學效果。
【結語】綜上所述,我們要明白在課堂教學過程中運用新技術、新媒體在教學領域好處頗多,在各科教學中也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教學過程中運用信息技術輔助課堂教學是課堂教學發展的必然趨勢。信息技術與語文課堂整合是語文課堂改革的需要,要做到能夠合理、機動地運用信息技術,有機地結合語文文本特點和語文課堂教學的特徵,處理好信息技術運用和老師講解的關系,處理好教師的主導作用、學生的主體地位和信息技術的輔助手段這三者的關系,把信息技術有機地融入到語文課堂教學中,深入到學生學習的點點滴滴中,優化教學,才能圓滿地完成語文教學任務,以實現信息技術與語文課堂教學整合的有效性。

6、我目前是上海一個普通一般的二本,現在大三下了,學的是公共關系新媒體方向,考了小學語文的教師資格證,

這個主要看你績點怎麼樣了,如果績點高的話當然申請香港學校比較容易些,而且香港要順利的話九個月就能拿到碩士學位,這是很有吸引力的哦。如果績點很低基本就只能在國內考研了,不過現在國內考研也比較公平的了,當年你要考好學校,那種三流學校就說不準了。

7、如何在初中語文名著閱讀教學中合理運用新媒體,新方法

激發興趣。 有一個變化非常明顯、吸收和轉化。建議老師們採取1+X的辦法,很重視引起學生的興趣,做到「整體規劃,覆蓋面比較廣,文從字順,不敢放手設置基本能力的訓練,一是學科專家。 教材編寫不只照顧人文性,適應社會轉型和時代需求、進入具體編寫等、適當的學習策略和學習習慣:語文教材的選文歷來被社會關心。前後參加編寫組的有60多人,滿足一線需要,比原有人教版增加55篇,起到示範作用、歷史和語文三科教材,教材的編寫出版呈現活躍的局面、口語訓練,就是知識體系被弱化。 現有的「一綱多本」教材質量參差不齊,您能介紹一下選文標准嗎。初中則加強了「名著選讀」,小學一年級就設置了「和大人一起讀」。語文教學也就失去了必要的梯度。 這套新教材的編寫一開始就注意這個問題,由淺入深,除了語文,新在哪兒 記者 葛亮亮《人民日報》( 2016年08月18日11 版) 今年9月初新學期開始後,等等。比如,搭起班子,採取了一些改進辦法。 傳統文化篇目多了。比如、年級,雖然調動了地方和出版社的積極性,還請100名基層的特級教師提意見,從古風,以及寫作,學生讀書太少,努力做到課標所要求的「多讀書,努力切入當代中小學生的語文生活,努力體現教材編寫的科學性:目前語文教材有多個出版社的不同版本。新教材雖然力圖把「教讀」「自讀」和課外閱讀三者結合起來。 三是加強教材編寫的科學性。這就把語文教學從課堂延伸到課外,受到一些條件限制。分別是熱愛生活熱愛寫作,小學約佔50%、教學活動的安排等方面、律詩,不是「顯在」的? 溫,怎樣選材。 記者:「部編本」語文教材的編寫理念是什麼,加以選擇,初中29篇,抓住細節。「部編本」語文教材在課文的選取,包括課外閱讀。課改之後流行的各種版本語文,還注重訓練必需的語文能力:舉措就是把課外閱讀納入教材體制、習題的設計,比較方便教學實施,甚至多選「時文」,此外還適當兼顧時代性。比如,三是人教社的編輯,不能真正做到選優,影響到編寫出版的質量,人數就更多了、讀不同文體,即按照「內容主題」組織單元。寫作課的系列努力做到中心突出,傳授方法,一邊編書。 近幾年的語文教學很活躍:語文教材的總主編和主要編寫人員是全國申報遴選。「部編本」的寫作教學安排有何新意:和其他版本語文教材比較,從《詩經》到清代的詩文,寫出人物精神,但也還需要老師們去「加碼」;同時又有另一條線索,初中約佔60%?記者采訪了「部編本」語文教材的總主編,如何過濾信息,發揮聯想與想像。這些版本現在也都做了修訂,就是傳統文化的篇目增加了。 記者,讓老師能夠落實。為什麼要編寫「部編本」。新編語文教材注意到這個問題、快讀,各個學段:現有各種版本語文教材基本上都是主題單元結構,從諸子散文到歷史散文,讀好書。 「部編本」語文教材的編寫從2012年3月8日正式啟動。編寫組學習和繼承了以往教材編寫好的經驗,和「部編本」一同投入使用,由易及難:「部編本」是由教育部直接組織編寫的教材,讀整本的書」,也都有課外閱讀的提示引導、選文,實行「編研結合」。「部編本」語文教材採用「雙線組織單元結構」、絕句到詞曲,按照「課標」的學段目標要求來細化哪些知識的掌握與能力的訓練。為此新學期,落實到各個單元,多照顧到人文性:寫作教學比較難。小學中高年級幾乎每一單元都有課外閱讀的延伸,「部編本」想起到示範作用 記者:這套教材注意重新確定語文教學的「知識體系」,又照顧全般、適宜教學。但也注意到避免應試式的反復操練、寫作口語 記者,形成「教讀—自讀—課外閱讀」三位一體的閱讀教學體制。教材編寫經過復雜的程序,但對於教學中普遍存在的某些問題,學會記事,先後經過14輪評審,更能激發學生寫作的興趣?教材內容有何變化,形成一條貫穿全套教材的,不敢理直氣壯地講語文知識,而可能忽略了語文教學的規律,促進教材編寫質量的提升? 溫。 另外。 記者。但又出現另一趨向:精讀精講太多,從兩漢論文到唐宋古文。初一兩個學期一共12次寫作課,都各有方法引導,給予方法,只考慮所選課文是否適合本單元主題? 溫,都引導學生重點學習某一種讀書的方法,小學有12種版本。和以往教材比較,現在的編法是希望有一個系列,即講一篇課文。選文也往往只顧一頭,包括確定大綱和體例框架,還有德育和歷史。現在不是強調「語文核心素養」嗎、文質兼美,如何正確地認識和使用新媒體,包括一些大學教授,克服隨意性,另外還有外圍的各學科的咨詢專家,都把人文性放在最重要位置? 溫。「部編本」取代了原來人教版、擬定樣張,如何突出中心,學習抒情。如瀏覽。 四是貼近當代學生生活,體現時代性,每個單元1次,均有收錄,平均每個年級40篇左右。 二是接地氣。比如。在確定編寫方案之前,增幅達80%:我們力圖突破既有的模式。 實施「一綱多本」,但不能偏了,但也出現一些問題,一開始就引導讀書興趣。現有的語文教材編寫出版還是「一綱多本」,簡明扼要,所以教材編寫立意要高。 記者。努力做到「一課一得」,在教材的呈現和教學中並不刻意強調體系,即將「語文素養」的各種基本「因素」,意在和學前教育銜接,尚未沉澱的「時文」相對少了,大家會發現,教材主要由出版社組織編寫。平均每個年級20篇左右。魯迅的作品選有《故鄉》《阿長與山海經》等9篇。 記者,注重基本寫作方法的引導。這不能說不好,對教學弊病起糾偏作用:概括起來有4點。初中古詩文選篇也是124篇、教育部聘任的,尚未沉澱的「時文」少了 記者,分布並體現在各個單元的課文導引或習題設計之中,中央決定組織編寫德育,分成若干個知識或能力訓練的「點」,二是優秀的教研員和教師,要立德樹人,也不成系列,初中有8種版本,有機滲透」,約五成小學生和六成初中生將使用「部編本」語文教材 新教材,整個小學6個年級12冊共選優秀古詩文124篇。小學選了40篇,也注意「糾偏」:「部編本」的課文選篇強調經典性,很多經典課文這次又回來了:能說說編寫隊伍組成和編寫的過程嗎。「部編本」教材力圖在多種教材並存的情況下。整個編寫過程都是一邊研究,新教材回到「守正」的立場。體裁更加多樣、學者,思路要清晰,全國將有數百萬小學生和初中生使用「部編本」語文教材.7%? 溫,編寫組對十多年來課程改革以及課程標准實施的得失狀況,進行了細致的調查總結,語言簡明。有些必要的語法修辭知識,比原來的人教版也有提高、能力點,知識點和能力訓練點不突出,並借鑒國外先進做法,「部編本」的框架體例有何不同,現在語文教學普遍是兩多一少、訓練哪些能力,有可操作性,防止過度的操練。以往教材編制都由出版社來實施,落實那些體現語文核心素養的知識點,還特別重視學界有關語文認知規律的研究成果,等等、明清小品。 這可能是一個突破,讓語文課更重視學生自主的閱讀實踐,好讀書,用來指導編寫,部編教材在鼓勵讀書方面有何舉措、作家和詩人,另外,很多經典課文回來了,把兒童讀書最需要先認識的300個字,安排在教材中,反復操練太多。「部編本」是指由教育部直接組織編寫的教材、民歌? 溫:目前語文教學中的嚴峻問題是學生讀書少?「部編本」語文教材就已經在努力建構適合中小學的語文核心素養體系? 溫。 「部編本」語文教材很重要的一點改進,占所有選篇的30%,占所有選篇的51,在突出綜合能力的前提下。革命傳統教育的篇目也佔有較大的比重,難於照顧到本單元應當學習哪些知識?注重培養學生的哪些能力。教材在知識體系的建構上。每次都突出一點,改變以往那種「賞析體」寫法? 溫,教材的選擇使用受到經濟等因素左右。起始年級初稿出來後,則配合課文教學,是「名著選讀」設置的改革方向,也比較有「抓手」,編寫組主要由三部分人組成,到現在4年多了,就是讓課程內容目標體現的線索清晰,附加若干篇課外閱讀的文章,每次「名著選讀」課、必需的語文能力,都在教材中有體現:部編教材怎麼處理語文教學中知識體系的問題。寫作方法和技能訓練的設計編排照顧到教學順序,請個主編、單元的教學要點清晰,歷來語文教材的寫作部分容易引起爭議,注重「一書一法」,新編一年級教材的識字課文就採納了北師大關於兒童字頻研究的成果,包括基本的語文知識,最多也就用一二年,最後才提交給教育部,學生學習的主體性得到尊重。但這是「隱在」的。多數課後思考題或拓展題。 一是體現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小學一年級開始就有古詩文、北京大學語文教育研究所所長溫儒敏教授,寫人要抓住特點,課文大致都能體現相關的主題,為何還要編寫「部編本」。教材編寫實質上是國家行為,以補白形式出現、顯性的線索、讀整本書

8、如何利用現代信息技術開展小學語文綜合性學

一、信息技術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的作用
1、信息技術的應用能夠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信息技術能夠儲存大量的信息資料,為小學語文閱讀課程的開展提供豐富的閱讀素材,達到開闊學生視野、提高學生興趣的作用。信息技術能夠更加主觀形象地將所學內容呈現在學生面前,個性化的閱讀設置符合小學階段學生的情感和認知特徵。傳統的閱讀課程採用單一的書本教學,而信息技術所具有的動畫、色彩以及圖像等則能夠賦予閱讀素材以更加震撼的觀感,通過畫面、聲音以及文字的完美結合,引起學生的注意力,也切實提高學生學習語文閱讀的興趣,從而培養起良好的閱讀習慣,實現閱讀能力的增強。
2、有利於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小學階段是學生情感、價值觀以及能力形成與培養的初級階段,因此這個階段的教育對於學生一生的成長是非常重要的。信息技術作為現代化的教學手段,有利於學生綜合能力的培養,主要包括以下幾方面:首先是有利於學生創新思維的形成。就冀教版的小學語文閱讀教材而言,雖然內容涵蓋面廣泛,但是隨著出版時間的增加,素材的滯後性就顯現了出來。而信息技術則能夠獲取即時的新鮮的閱讀素材,在為學生帶來全新的閱讀體驗的同時,能夠使學生從多個角度對素材進行探究,從而推動其創新思維的形成。其次是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傳統的閱讀教學方式將學生束縛在了課堂上、教室里,而藉助於信息技術能夠為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提供可能,主要方式有情景模擬、實物演示等。
二、信息技術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的應用措施
1、通過情感激發,開闊學生的視野
傳統的語文閱讀課堂之中,教師是整個課堂教學的核心,學生只能被動接受填鴨式的教學。信息技術課堂之中,教師更多的時候承擔的是引導者和輔助者的角色,學生的主體地位和主觀能動性能得到很好的體現和發揮。在這個信息網路高速發展的時代,事業的開闊性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其今後的發展可能與方向。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給學生布置更多的社會調查和自行查閱資料的任務,實現學生課堂內外知識的聯動,增加知識的實用性。例如在講解冀教版五年級《在天晴了的時候》一文時,教師可以利用網頁和PPT等給學生呈現出更加完善的閱讀素材,通過對學生潛能的發掘、對學生個性的尊重培養起學生對語文閱讀的情感。
2、創新課堂閱讀教學的形式與內容
傳統的課堂閱讀教學之中學生的閱讀方式非常單一,如默讀、朗讀等,而基於信息技術則能夠實現課堂閱讀教學的形式與內容的創新。首先可以通過閱讀素材的視聽教學,為學生的閱讀能力提升提供可能,也達到吸引學生注意力的效果。無論是閱讀素材的視聽教學還是影視作品的直接播放都能夠更好地展示出文學作品的深邃性、復雜性、開放性以及豐富性等。其次是可以開展形式多樣的網路讀書交流會,全新的閱讀模式給學生以新鮮的閱讀體驗,藉助於新媒體的交流方式也更能夠體現學生的綜合能力。除此之外基於信息技術的選擇性閱讀可以幫助學生選擇更多自己感興趣的內容進行閱讀,而「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學生能夠時刻保持濃厚的閱讀興趣是開展閱讀教學的核心目的所在。
三、做好閱讀教學的課外延伸
1、要提高學生的綜合閱讀能力,課堂教學只是其中的重要途徑之一
在教學的過程之中,教師不但要注重對學生具體知識的教授,更重要的是教給學生閱讀的方法,培養他們的閱讀技巧和能力,並通過思維的發散,實現其創新與綜合能力的提升。課外學習是課堂教學的有效延伸,學生在課堂上通過信息技術已經獲取到了豐富的聲音、圖像以及文字信息,只有在課外學習的過程中加以鞏固和應用以及升華與延伸等,才能真正達到閱讀教學的目的。課外是一個更加廣闊的閱讀場所,通過對課堂內容的眼神能夠提高學生的綜合實踐能力。
2、遵循教學規律,注重學生的教學反饋
閱讀教學不同於其他的學科教學,有其獨有的教學規律,無論是傳統的教學方式還是基於信息技術的教學,都需要遵循其教學規律。語文這一學科兼具人文性和工具性,在教學中要滲透德育教育的理念,通過閱讀課程中學生對漢語言和文字之美的感受以及畫面、聲音等身臨其境的閱讀體驗,調動起學生的多重感官,使其主體性得以更好地發揮。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還需要注重學生的教學反饋,包括學生對信息技術教學以及他們對教師布置的作業量等的想法和觀點。通過對學生反饋的深入思考能夠發現當前信息技術在語文閱讀教學中應用存在的問題,從而能夠有針對性地採取相關解決對策,並有效檢驗信息技術的應用成效。
小學語文閱讀中應用信息技術能夠給課堂教學注入新鮮的血液,改善傳統的沉悶的課堂。作為教師,在注重培養學生實踐能力與創新精神的同時,應不斷推進信息技術在教學中的應用,同時根據教材的實際情況做好教學與信息技術的完美融合,筆者相信,一個更加完善的豐富的閱讀教學信息庫的建立,必然能夠提高學生的閱讀水平,從而切實改善教學質量。

9、漢語言文學專業和小學教育專業有什麼區別?

漢語言文學專業和小學教育專業的區別:

1、培養要求不同。

(1)漢語言文學專業主要學習漢語和中國文學方面的知識,需要系統學習有關理論、發展歷史、研究現狀等方面的知識,接受系統教育和業務能力的基本訓練。

(2)小學教育專業主要學習哲學理論,學會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然後用這些觀點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和教師職業道德。

2、學習的課程不同。

(1)漢語言文學專業主要課程:中國古代文學、中國現代文學、中國當代文學、外國文學、比較文學、民間文學、兒童文學、影視文學、文學概論、美學、古代文論、西方文論、中國文化概論、語言學概論、古代漢語、現代漢語、漢字學、音韻學、訓詁學、寫作、中國古典文獻學、民俗學、邏輯學、書法等。

(2)小學教育專業主要課程:教育學、心理學、邏輯學、普通話、教師口語、教學設計、德育原理、教育社會學、班主任工作、教育哲學、心理衛生與心理輔導、現代漢語基礎、中國歷代文學作品選、基礎寫作、兒童文學、小學語文課程教學等。

3、就業方向不同。

(1)自考漢語言文學教育專業就業率高,就業待遇豐厚,學生畢業後可在新聞文藝出版部門、高校、科研機構和機關企事業單位從事文學評論、漢語言文學教學與研究工作,以及文化、宣傳方面的工作。

(2)小學教育專業用人數量呈下降趨勢,其原因是多方面的。教師的准入已經向社會放開,只要具有教師資格證的社會人員,通過考核,就可以進入教育系統,競爭教師崗位。

(9)新媒體小學語文教學擴展資料:

小學教育專業用人數量下降。隨著小學生的減少、拆校並校的進行,小學教師已經飽和,新教師進入已經很難了。雖然教育主管部門通過老教師提前退休讓出崗位、競爭上崗淘汰不合格教師來緩解小學教師的就業難問題,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只能是權宜之計,畢竟老教師有限,競爭上崗也是有一定的限度的。

我國高校漢語言專業的分布來看,大致可分為師范類和非師范類兩大類,它們在培養方式和方向上有所不同,但專業課程上是相近的,主要有馬列文論、文學概論、語言學概論、美學、中國古代文學史、中國現代文學史、中國當代文學、中國古代文學論、外國文學等師范類漢語言文學專業在實踐教學環節中,更重視教師職業素養的培育和教學能力訓練。

參考資料:網路_小學教育專業

網路_漢語言文學專業

與新媒體小學語文教學相關的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