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如何報道災難新聞
好吧 我回答下你這個問題 我是中國傳媒大學新聞專業的面對災難,作為新聞工作者應當不違背自己的職業道德,應當用自己手中筆去向受眾傳遞所見所聞的新聞信息,對其進行報道,我們就不能只看錶層,不能只看現象而不關注那些深層次的東西,也不能用一種靜止的觀點去看待它。應當是更理性、更科學、更全面,有分析、有選擇地向受眾客觀報道。這就要求對災難報道不僅是展示災難,而是使報道影響人們為人類生存和社會發展做出努力。那就是讓受眾特別是青少年從報道中受到啟發,得到知識,增強防災減災的意識,提煉出理性的思考和人文色彩的東西。可以說這樣的災難報道才是最終目的。 災時的報道 對於記者災難發生後,應當有一個充分的准備,注重報道的時效性。在報道過程中要堅持真實、客觀、准確、全面的原則,不能出現漏洞、偏差和錯誤。另外還要注意事態的發展變化,堅持正確的導向,倡導積極向上的東西,同時始終以深入采訪為標准,尋找鮮活、感人的素材,關注災難對人的影響,關注人的命運,關注青少年的生存狀況,提出青少年對災難的認識和防災意識問題及解決辦法,了解災區受災前後對防災的認識。 對於編輯作為「後方」的指揮者,報道思路的策劃者,編輯應當提出科學、完整、有深度和有影響力的報道方案。對於災難的成因,有專家學者進行分析,輔以背景資料加以說明。就報道中涉及的建築毀壞情況,從設計到原材料選用追蹤報道,從災中自救反映平時的防災意識,寫出物質救助與精神救災同等重要的觀點,有針對性地關注青少年群體,同時配發相應的評論,告誡青少年應當加強防災意識的培養。選擇一些青少年防災成功的典型事例穿插報道,會達到一個良好的效果。 災難報道要即時和連續相結合,文字圖片相結合,前方後方相結合,歷史與現實相結合,成年與青少年相結合,國內國外相結合等多種方式,即由一次災難的報道變成一次防災減災的教育課。由於指向性強,對於青少年防災意識的培養,會起到重要作用。 平時的報道 對於記者災難過後或未發生災難之前,就記者本身而言,一定要加強培養青少年防災意識,這也是一項重要任務,記者對此的認識要上升到一個高度。首先記者應當克服麻痹思想,不能因為災難過去或者未到就不以為然,或者輕視這個領域覺得沒有大新聞可挖。所以,這就要求記者運用逆向思維,去挖掘、去發現,真正體現記者的功夫。在平常抓出不平常的報道。如就我國防災減災工作中有些地方重視不夠,青少年防災意識淡薄,災難的監測預報能力與社會發展要求有明顯差距,一些工程抗災能力較弱,部分工程存在隱患,應急反應能力有待提高等問題,記者可有針對性地對青少年展開調查、分析,采訪專家學者和一些救災中的當事人、倖存者和青少年,以此推動提高全民、特別是青少年防災減災意識,引起有關部門的重視。 對於編緝應當將災難報道當成長期的選題來抓,特別是青少年防災意識的培養。選擇適當的日子,按《防震減災法》、減災日和不同災難事件及時推出選題,以新的角度引起青少年重視。使青少年理解和認知,做到警鍾長鳴。因為現實社會所做出的一切都是為了青少年而創造的。在這里我們必須明白防災是一項具有一定規模的社會活動,青少年是一個重要的主體。它不僅與國家或地區的經濟發展水平有密切的關系,而且還取決於社會政治制度、政府機構的組織效能,人民群眾的道德風尚和社會團體的應變能力。我國是一個社會主義國家,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是迅速戰勝自然災害重建家園,恢復和發展生產的可靠保證,青年是一支生力軍。所以我們所說的災難報道其內涵已不在是災難發生時和之後的一段時間,其包括災前注意運用各種形式向人民群眾、特別是青少年宣傳科學知識,災難中如何盡可能避開危險保全自己的辦法,使人們在思想上有所准備,在條件具備又有必要的情況下舉行演習,吸取有過災難經歷的地區的經驗,進行宣傳、策劃。這樣的報道則不單單是客觀的表述,而是帶有很強的指向性,指向青少年這個群體,是屬於潛入式的,其意義絕不是初始化的。 通過災難報道使城市預案、《防震減災法》、防災經驗等走進中小學課堂,組織防災夏令營、課外科技小組、講座、演習等等,那麼青少年的防災意識定會提高到一個新水平,災難報道也會在實踐中不斷走向成熟,走向實用。
2、什麼是災難性新聞報道
什麼是災難性新聞以及特點
什麼是災難性新聞:不期而至的突發性,嚴重的危害性以及對慣常社會生活的破壞性,使災難具有廣泛而強烈的社會關注度,因而也具有很高的新聞報道價值。快速、准確、適當地報道災難性事件,是新聞媒體實踐其監測環境、滿足受眾的知情權等重要社會職責的體現。
特點:災難新聞以報道災難性事件為主要特徵,因其意外爆發,具有突然性;沖突劇烈,具有震撼性;後果嚴重,具有負面性;影響廣泛、久遠,具有社會性,由此而備受社會的關注。作為新聞工作者必須努力做好災難新聞報道,主動引導輿論,以推動災難事件的妥善處理,維護改革與發展的穩定大局。
災難事件一直是新聞業發達的西方國家媒體報道的重點,西方的新聞寫作專 著把災難報道分為兩類—事故報道和災禍報道。西方的新聞寫作教材明確指出 災難報道和其後續報道必須包括幾個基本要素,並且要求媒體謹慎處理幾個問 題:記者不是法律代言人,滿足公眾知情權,保護個人隱私,記者要明辨是非等. 西方的災難報道本著以受眾為本的新聞理念,以統計數據說話,重在「疏」而非 「堵」。他們關於災難新聞報道的研究成果以及個案報道分析對我國災難新聞報 道的研究有很大的啟發價值。
3、為什麼一些災難媒體不報道
LZ這樣這樣說可不對了。
去年美國「桑迪」颶風期間,央視為此派出多路記者,「不遠萬里、不避艱險」地前往現場做跟蹤報導,卻對幾乎同一時間橫掃中國南方,對廣東廣西海南等省區造成巨大損失的「山神」台風一帶而過。央視這種拿著中國全民的資源興師動眾去關心美國,這可是高尚的人道主義精神啊。甚至有網友直接封央視為「美國的良心媒體」。
對於央視的記者為什麼要遠赴重洋,冒著生命危險現場報道美國的颶風?網友提供了幾種猜想:1、發揮高尚的國際主義精神。2、出於崇高的新聞理想。3、今年預算花不完。4、在雞蛋里終於找到骨頭了,這機會要把握住。5、告訴中國人民,美帝活在水深火熱之中。6、給領導看的,因為領導的老婆孩子都在那裡呢。
是啊,那麼多領導的孩子和親屬、小孩都在美國留學或工作,紐約和東海岸又是領導孩子們集中的地方,鬧這么大的颶風,央視不報道,你讓領導們去看英文的CNN?領導關心孩子能有什麼錯?所以不要一棒子打死哦。。。。。。 再說都忙於采訪領導救災,哪有時間。
4、災難報道,傳統媒體應該怎麼做
對災難事件、突發性事件中,傳統媒體應該怎麼做,做些粗淺的思考。
一、大體量報道:反思重大新聞的慣性操作方式
二、報道視角:怎樣才能體現獨家和特色
三、報道基調:保持冷靜,體現理性
5、新媒體給現代社會帶來哪些沖擊
較之於傳統媒體,新媒體自然有它自己的特點。對此,吳征認為:「相對於舊媒體,新媒體的第一個特點是它的消解力量——消解傳統媒體(電視、廣播、報紙、通信)之間的邊界,消解國家與國家之間、社群之間、產業之間邊界,消解信息發送者與接收者之間的邊界,等等」。 周進指出,新媒體可以與受眾真正建立聯系,同時,它還具有交互性和跨時空的特點。同時,新媒體給媒體行業帶來了許多新的理念和模式,如節目專業化越來越強,賣方市場轉向買方市場等。 郭煒華認為:「新媒體與傳統媒體最大的區別,在於傳播狀態的改變:由一點對多點變為多點對多點」。「從傳播學的角度來分析,新媒體傳播有四個特點——每個人都可以進行大眾傳播;『信息』與『意義』無關;受眾的主動性大大增強;大眾傳播的『小眾化』」。 有研究者從另一個角度提出:「新媒體近乎於零費用信息發布,對受眾多為免費,這對傳統媒體的新聞產品製作成本造成挑戰。」張毓強還以「倫敦爆炸案」為個案提出了新媒體的多媒體整合態勢。「市民威廉·達頓拍攝了手機照片,在朋友的博客上以近乎於圖片直播的方式『報道』了災難現場狀況。這些照片很快進入各大電視網的新聞頭條。在這次『報道』中,手機、博客、互聯網以及『播客』密切配合,將『第一時間、第一現場』權力牢牢抓在手中,新的媒體形式與媒體工具的結合,顯示出了巨大威力」。新媒體既擁有人際媒體和大眾媒體的優點:完全個性化的信息可以同時送達幾乎無數的人;每個參與者,不論是出版者、傳播者、還是消費者,對內容擁有對等的和相互的控制。又免除了人際媒體和大眾媒體的缺點:當傳播者想向每個接受者個性化地交流獨特的信息時,不再受一次只能針對一人的限制;當傳播者想向大眾同時交流時,不再不能針對每個接受者提供個性化內容。同時他指出新媒體完全依賴於技術,不是人類先天自然擁有的技能。沒有數字化等技術,新媒體完全不可能。
6、如何做好災難報道
好吧 我回答下你這個問題 我是中國傳媒大學新聞專業的
面對災難,作為新聞工作者應當不違背自己的職業道德,應當用自己手中筆去向受眾傳遞所見所聞的新聞信息,對其進行報道,我們就不能只看錶層,不能只看現象而不關注那些深層次的東西,也不能用一種靜止的觀點去看待它。應當是更理性、更科學、更全面,有分析、有選擇地向受眾客觀報道。這就要求對災難報道不僅是展示災難,而是使報道影響人們為人類生存和社會發展做出努力。那就是讓受眾特別是青少年從報道中受到啟發,得到知識,增強防災減災的意識,提煉出理性的思考和人文色彩的東西。可以說這樣的災難報道才是最終目的。
災時的報道
對於記者災難發生後,應當有一個充分的准備,注重報道的時效性。在報道過程中要堅持真實、客觀、准確、全面的原則,不能出現漏洞、偏差和錯誤。另外還要注意事態的發展變化,堅持正確的導向,倡導積極向上的東西,同時始終以深入采訪為標准,尋找鮮活、感人的素材,關注災難對人的影響,關注人的命運,關注青少年的生存狀況,提出青少年對災難的認識和防災意識問題及解決辦法,了解災區受災前後對防災的認識。
對於編輯作為「後方」的指揮者,報道思路的策劃者,編輯應當提出科學、完整、有深度和有影響力的報道方案。對於災難的成因,有專家學者進行分析,輔以背景資料加以說明。就報道中涉及的建築毀壞情況,從設計到原材料選用追蹤報道,從災中自救反映平時的防災意識,寫出物質救助與精神救災同等重要的觀點,有針對性地關注青少年群體,同時配發相應的評論,告誡青少年應當加強防災意識的培養。選擇一些青少年防災成功的典型事例穿插報道,會達到一個良好的效果。
災難報道要即時和連續相結合,文字圖片相結合,前方後方相結合,歷史與現實相結合,成年與青少年相結合,國內國外相結合等多種方式,即由一次災難的報道變成一次防災減災的教育課。由於指向性強,對於青少年防災意識的培養,會起到重要作用。
平時的報道
對於記者災難過後或未發生災難之前,就記者本身而言,一定要加強培養青少年防災意識,這也是一項重要任務,記者對此的認識要上升到一個高度。首先記者應當克服麻痹思想,不能因為災難過去或者未到就不以為然,或者輕視這個領域覺得沒有大新聞可挖。所以,這就要求記者運用逆向思維,去挖掘、去發現,真正體現記者的功夫。在平常抓出不平常的報道。如就我國防災減災工作中有些地方重視不夠,青少年防災意識淡薄,災難的監測預報能力與社會發展要求有明顯差距,一些工程抗災能力較弱,部分工程存在隱患,應急反應能力有待提高等問題,記者可有針對性地對青少年展開調查、分析,采訪專家學者和一些救災中的當事人、倖存者和青少年,以此推動提高全民、特別是青少年防災減災意識,引起有關部門的重視。
對於編緝應當將災難報道當成長期的選題來抓,特別是青少年防災意識的培養。選擇適當的日子,按《防震減災法》、減災日和不同災難事件及時推出選題,以新的角度引起青少年重視。使青少年理解和認知,做到警鍾長鳴。因為現實社會所做出的一切都是為了青少年而創造的。在這里我們必須明白防災是一項具有一定規模的社會活動,青少年是一個重要的主體。它不僅與國家或地區的經濟發展水平有密切的關系,而且還取決於社會政治制度、政府機構的組織效能,人民群眾的道德風尚和社會團體的應變能力。我國是一個社會主義國家,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是迅速戰勝自然災害重建家園,恢復和發展生產的可靠保證,青年是一支生力軍。所以我們所說的災難報道其內涵已不在是災難發生時和之後的一段時間,其包括災前注意運用各種形式向人民群眾、特別是青少年宣傳科學知識,災難中如何盡可能避開危險保全自己的辦法,使人們在思想上有所准備,在條件具備又有必要的情況下舉行演習,吸取有過災難經歷的地區的經驗,進行宣傳、策劃。這樣的報道則不單單是客觀的表述,而是帶有很強的指向性,指向青少年這個群體,是屬於潛入式的,其意義絕不是初始化的。
通過災難報道使城市預案、《防震減災法》、防災經驗等走進中小學課堂,組織防災夏令營、課外科技小組、講座、演習等等,那麼青少年的防災意識定會提高到一個新水平,災難報道也會在實踐中不斷走向成熟,走向實用。
7、問題 新聞媒體在報道災難性新聞時要注意些什麼
1.突發性。
突發事件的發生是不可須知和預兆的。同樣,對於災害事件的報道也是無法進行過多的策劃,因為其中充滿了偶然性。
2.刺激性。
負面新聞往往能夠刺激人的感知神經,災害新聞事件事態越嚴重或波及范圍越廣,刺激性就越強,也越引起人們的關注。
3.負面性。
這是災害新聞的顯著特徵。災難性信息所體現的新聞一直以消極的形式出現,展現出一種破壞、痛苦甚至死亡,與人類活動的目的背道而馳,與人類渴望安定、幸福的主觀願望相反。
4.緊迫性。
災害新聞報道中幾乎沒有留給媒體准備策劃的時間,時效性很強。
8、災難報道概念
災害是指由於瞬間爆發、不可控制和難以預料的破壞性因素引起的 ,突然的超越本地區防災力量所能解決的,大量人畜傷亡和物質財富毀損的現象。而災難性報道,即是新聞媒體對各類災難性事件的新聞報道,一般分為自然性災害和社會性災難兩類,也就是通俗意義上的「天災」和「人禍」。與普通新聞相比較,災難性報道具有突發性、震撼性、負面性、社會性等特點,故而一直是各個新聞媒體關注和報道的焦點,在相當一段時間里也是社會輿論的中心。
PS:災難性報道迄今還未有一個嚴謹的學術概念,只是一種約定俗成的說法,可以簡單地把它理解成「新近發生的災難新聞」。再根據你要寫的內容,可另加入戰爭暴亂、地震乾旱等其餘相關特定概念。
囧~曲水也在寫關於災難性報道的論文~~這個是縱觀文獻整理到的概念界定~~~希望對你有用~~
9、國內媒體如何報道災難性新聞
記者親到現場找幾個消息然後滾動播出,之後有些現場的話會有同聲翻譯。。
當然還要說下本國有做什麼反應,國外媒體對中國的這個反應有何反應,
XX領事館表示XX,主席表示XX,XX表示XX。受災國給予我們高度贊揚,
本國搶險隊員多少盡力。。。就這些吧。。。
10、簡述災難新聞報道必備的三個側面
災難性事件突發之時,新聞報道快速至上。災難的突發性決定了報道的速度是第一位的,最快的時間、最新的報道,才能滿足人們災難發生後對信息的巨大需求和思想混亂時的心理需求。能否快速地投入新聞報道成為決定此類新聞報道能否成功的關鍵性問題。這時候事件現場的一切都是有極高新聞價值的,記者看到的一切都是觀眾想看到的,都成為人們關注這個媒體所作報道的理由。例如日本2011年3月11日大地震發生後幾分鍾,NHK電視台及時報道地震消息,全世界通過NHK電視台直播或者各國電視台轉播獲得地震發生的消息。隨後公眾不斷從新聞媒體獲得地震傷亡、地震救援等信息。
多層次、全方位、立體化發布信息,減少轉述以增加報道的可信度。在災難性事件面前,不僅要及時公開信息,而且還要通過傳播多種多樣的信息內容,形成立體化的信息傳播格局,讓受眾可以了解同一新聞事實的不同方面內容,使其能夠針對新聞事實作出周詳的判斷,避免「管中窺豹」的片面理解。因為災難引發的連鎖反應是極其紛繁復雜的,相應的應對措施也是千頭萬緒,牽涉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有關信息的多層次、全方位、立體化報道,能體現報道的真實准確性,能起到穩定民心、安定團結的作用。
新聞報道反映災難的真實性和准確性。新聞報道的真實性、准確性是新聞的根本,報道失實不但會誤導公眾,還會讓公眾甚至政府與媒體對立,新聞媒體也會失去其在公眾心目中的形象。災難發生後,公眾希望通過媒體了解災難的性質,災難發生的原因,災難發生的過程,災難造成的危害後果包括次生災害情況等獲知災難的全貌,從而對災難及相關問題作出內心評價,所以災難新聞的報道要求真實和准確。如果報道失實,公眾的內心評價很難恢復,難免造成公眾和媒體的對立,從而失去對新聞媒體的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