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新媒體 > 突發事件新媒體報道

突發事件新媒體報道

發布時間:2021-03-21 22:32:32

1、報紙編輯該如何進行突發事件的策劃和報道

突發事件報道是衡量一個新聞媒體綜合實力、組織指揮水平和新聞隊伍素質的重要標准之一,報道的好壞和水平的高低關繫到新聞媒體的影響力和形象,甚至關繫到國家的形象和社會的穩定。突發事件又稱緊急事件、危急事件,是指人們難以預測或未能預測而突然發生的某種客觀情況或事件。按其性質可將其分為自然事件和社會事件,前者即我們通常所說的「天災」,如5.12四川汶川大地震;後者即我們通常所說的「人禍」,如3.14拉薩打砸搶燒事件。突發事件報道策劃是指記者、編輯針對某個突發事件,努力發掘其新聞價值,謀劃最佳報道形式,以求達到良好的傳播效果和社會效應的過程。正確認識5.12汶川大地震和3.14拉薩打砸搶燒等突發事件,總結歸納央視成功的報道經驗,把對突發事件的報道策劃好,是新聞媒體在新形勢下的一項重要任務。
知己知彼,百戰不殆,不論是自然事件還是社會事件,它們都有自己的特點,認清和掌握它們的特點是做好突發事件報道策劃的前提。通過解析5.12汶川大地震和3.14拉薩打砸搶燒等突發事件,我們可以發現它們的一些特點,諸如時效性強、變動性大、不確定性大、影響面廣等。突發事件由於其「突發性」和「災難性」等自身的特點,往往會迅速產生巨大的沖擊力和震撼力,引起世人的廣泛關注,從而在極短的時間內成為社會輿論關注的焦點和熱點。這就決定了其報道策劃有許多不同於常規事件策劃的特點和要求,諸如報道的及時性、緊迫性、謹慎性、應變性、現場感、連續性、立體性等。突發事件不是天災就是人禍,但在突發事件發展過程中,必定會從一些方面向世人展示中華文明之所以能夠綿延數千年傲立於世的不朽的內在價值,也有人性深處向善力量的集中迸發的種種表現。我們傳媒人應在了解和掌握了突發事件自身的特點和報道的特殊要求的基礎上,及時跟進,隨事而變,拓展報道層面,深挖新主題,用鏡頭說話,用版面說話。
突發事件的報道在一定意義上是對媒體社會責任感的檢驗。在我看來,從媒體方面而言,這次抗震救災中,最值得稱道的當數央視傳媒。本次地震發生以後,央視傳媒對抗震救災發展的不同階段選擇適當的報道方式,不僅第一時間積極投入前方報道,並且在四天內就組織了一場賑災文藝晚會。報道始終正面鼓勁,幾乎沒有出現任何能夠引發負面效應的不負責任的報道。事實證明,抗震救災至今的時間里,《關注汶川》的特別報道使得每個人都能夠在第一時間獲知正確資訊,有力地抑制了謠言和猜疑,穩定了人心,進而極大地激發了全國民眾的凝聚力和愛國心,為眾志成城抗震救災提供了可靠保證。不說別的,如果沒有那麼多感人的新聞報道,會有全國、全世界各地那麼多踴躍捐贈嗎?當然,類似媒體圍著領導轉,領導未到的重災區如文縣等遲遲得不到救援等問題的反思,隨著抗震救災的逐漸推進,特別是進入災後重建階段以後,媒體也一定會將注意力逐步轉移到一些深層次的問題上。如何應對和接受質疑,如果改變對信息傳播的單純性「管制」思維,將見證管理者的制度創新意識和能力。同時,在突發事件面前,媒體將承擔怎樣的社會責任,如何以更為專業和有效的傳播方式引導輿論,也將是傳媒需要面對的新課題。
新聞競爭的實質,說到底就是爭奪受眾,突發事件大多為受眾所廣泛關注,且具有較高的新聞價值,理應成為媒體重點經營的題材。新聞媒體如果不對事態發展做出必要的分析和預測,不根據可能發生的情況進行預先策劃,那麼,在錯綜復雜、瞬息萬變的局勢面前,就會陷入被動應付的狀態,難以取得組織報道、引導輿論的主動權。對此,新華社提出的「走一步、看兩步、想三步」的報道思想,能夠有效指導傳媒人密切關注事件發展動態,並據此分析預測,加強策劃預案,迅速展開連續性報道,從而為廣大媒體用戶提供更加及時、准確、全面的新聞服務。正如國家不幸詩家興一樣,我們對突發事件報道也要有更深層次的認識:突發事件通常都不是什麼好事情,但是報道好突發事件是新聞競爭的必然選擇,是科技發展的必然要求,是加快我國民主政治建設的需要,是促進我國新聞事業與世界接軌的需要。突發性事件的報道在很大程度上是對復雜事實的綜合把握,需要傳媒人從宏觀上把握和反映,要站在全局的高度觀察問題。
突發事件的報道是新聞報道中的一項重要內容,是對一家新聞單位各方面素質的綜合檢驗,也是一家媒體走向市場、爭取受眾的一個重要環節。其報道大致包括及時性報道、連續性報道、總結性報道三種形式,其中及時性報道是在突發事件後即有記者趕赴現場或從多渠道獲取信息,迅速發回的報道;連續性報道是記者繼續追蹤事件發展過程及詳情進行追蹤式報道、連續性報道;總結性報道是在事件發生發展的過程都十分明了,一切變化的因素都以靜態的形式定格於歷史空間,編輯記者充分准備後推出的終結性報道,做得好可以起到「後發制人」的效果。比如《南方周末》對此次地震的報道就深度和廣度而言在眾多媒體中脫穎而出,就是階段性總結報道的典範。對突發事件進行報道是一項政策性很強的工作,應從維護國家形象和利益的高度出發,特別要注意內外有別。當災難事件不具國際意義,則對外從簡,對內翔實;若為世人普遍關注,則都要詳細,甚至對外比對內更充分。無論哪種報道都需要我們遵循一定的報道策劃原則,一言以蔽之,就是要快速反應、即時報道,真實准確、客觀公正,把握大局、統籌安排,把握節奏、保持理智,講求藝術、注重技巧。

突發事件是新聞編輯在組織報道的前期無法預測的一類新聞事件,它包括一些自然或人為的事故、災難等。這類事件的發生由於其不可預見性,往往具有轟動效應,對社會造成的影響和波及面也較廣。突發事件報道因而成為衡量一個媒體報道水平的重要指標。美國是世界傳媒業發展最成熟的國家之一。在面對媒介新技術的更新和市場競爭的壓力下,美國的傳統報紙媒體改變了原來的運作方式,積極投入創新業務中,不但推出了相關的新聞網站,還將網路視頻、博客、播客等新興業務納入網站的服務中。事實證明,開展新媒體業務給美國的報紙媒體帶來了新的活力,報紙媒體在對突發事件報道的報道策略也有了明顯的變化,鑒於此,本文將從「多媒體」策略和「求異」策略兩個層面分析美國報紙編輯在報道突發事件時的新趨勢。

2、如何進行突發事件中的輿情引導?

突發事件一般具有不可抗拒、無法預料、破壞性強、瞬間聚眾等特點,而政府或媒體對於突發事件的信息發布是否及時、真實,採取的處理措施是否得力、有效,都成為平息事件、安撫公眾的關鍵因素,媒介融合的傳播優勢也在突發事件的危機公關中彰顯出來。
及早介入,讓政府的主流意見成為輿論主導
由於報紙、電視台等傳統主流媒體相對有一個製作周期,因此官方對突發事件的處理一般遵循「黃金24小時」原則,即在突發事件發生的24小時內通過主流媒體向外發布權威消息。用傳統的「黃金24小時」處理突發事件之法,已經讓人感覺力不從心,但以論壇、貼吧、微博、微信等為代表的新媒體,卻能夠快速生成輿論並迅速傳播。對此,人民網的輿情監測室根據突發事件的輿情生成和發展規律,提出了「黃金4小時媒體」之說,即在事發四小時內,利用微博、微信、BBS論壇、QQ群等新媒體傳播平台,及時有效地發布信息,利用這些「黃金4小時媒體」進行危機公關。這一方面需要政府各部門協調工作,釐清事實真相,組織文字語言,完成信息發布;另一方面,在這段時間內的危機公關可以在短時間內控制事件的傳播、發酵,避免發展成為重大輿論事件。
由於新媒體信息有發布門檻低、傳播速度快、環境虛擬性等特點,近年來很多突發事件、熱點事件都是在新媒體平台上發布,並得到迅速擴散。從輿情生成的規律來看,在一個突發事件發生的最初幾小時之內,意見的呈現是多元的、弱小的,還沒有形成統一的或有意見領袖的民間輿論。但是幾小時的發酵之後,輿論導向或意見領袖一旦占據了主導性優勢,就能很容易影響公眾的意見走向。因此,在一定程度上來說,當某一突發事件出現時,與其等待其自行發酵、最終發展成輿論風暴,不如及早介入,讓政府的主流意見成為輿論主導。
無論是政府,還是主流媒體,都應充分利用新媒體的「黃金4小時」傳播優勢,使其成為公眾了解突發事件發展進程的重要傳播渠道。這既能在第一時間滿足受眾對信息的需求,又有利於社會穩定及事件的妥善處理。
及時發布消息,避免信息傳播出現「真空期」
隨著手機、網路等新媒體平台的廣泛應用,公眾的參與意識也越來越強,微博、微信、微視等「三微」信息鋪天蓋地,逐漸形成強大的「民間輿論場」。在信息傳播過程中,無論是新媒體還是傳統主流媒體,都有義務對要發布的信息內容進行客觀取捨。這種客觀有效的取捨,一方面要保障黨、國家和人民的權益不受損害;另一方面也要綜合考慮,滿足公眾的基本知情權,避免產生次生輿論災害。
尤其是對那些涉及到民眾生命財產安全的突發事件,政務新媒體和主流媒體在事件信息的發布中應兼顧大局,秉承人文關懷,從人性化的角度承擔起自己的社會責任。這種媒介融合信息發布的形式既是高度社會責任感的具體體現,也是在處理重大輿情事件中必須承擔的社會責任。同時在面對突發事件時,採取客觀公正的態度,是政府和傳統主流媒體首先要做到的。政府和主流媒體第一時間利用新媒體平台發布真實的信息,可以避免信息傳播過程中出現「真空期」,防止謠言滋生。從利於人心安定、社會穩定、利於事件妥善處理的角度,有效封殺謠言傳播的空間,阻止那些非理性、有意損害公共利益和國家利益的不和諧雜音出現,凈化社會輿論環境。
加強政府、主流媒體和新媒體之間的融合協作
傳統主流媒體以深度的新聞報道見長,是新聞事件的敘述者,是國家政策法規的解讀者,也是社會主流輿論的引導者,其信息傳播一直被認為是最權威和最具影響力的。對於突發事件的危機公關,不僅要依靠政府網站的信息發布,而且要與報刊、廣播、電視等傳統主流媒體合作,尤其是與主流新聞網站的合作更是不容忽視。
同時,也要加強與其他門戶網站共享信息資源。政府網站和主流媒體在對事件信息發布的權威性和把握輿論的正確導向方面,有著無可比擬的宣傳優勢,社會公眾對其信息傳播有著很強的認同感。而新媒體的優勢資源在於其對民意輿情的收集和監測,新媒體網路已經成為輿論生成的重要信源。政府可以在第一時間從博客、論壇、貼吧、微博、微信等新媒體上搜集相關信息,從中提取與突發事件相關的輿情關鍵詞,進行正確的分析和研究篩選,開展動態跟蹤,及時通過新媒體的傳播平台進行問題處理,通過多種手段和渠道,傳播正確的輿論導向。
以平等而又不失嚴謹的態度積極通報事件的過程與進展
由於面對突發事件時,很多公眾缺乏必要的了解和應對措施,所以任何風吹草動都可能引發公眾情緒的波動。因此,政府加強對公眾的輿論引導和心理疏導就顯得十分重要。政府和主流媒體在發布和報道重大輿情事件時,除了要及時准確地向公眾傳遞事件的最新進展外,還要科學解讀輿情事件產生的根源。通過政務新媒體的科學解讀、主流媒體的現場報道,進而引導公眾科學、理性地對待事件本身。
比如2014年12月31日上海外灘踩踏事件發生後,包括新媒體在內的多家媒體都對事件進行了全方位關注、報道。一些政府網站,新聞網站和主流媒體除了不間斷地報道事件的最新進展之外,還針對此類事件,整理總結了近幾年來全國各地發生的各類踩踏事件,從領導意識、信息發布、城市管理、風險評估、安全責任、公共安全等各方面提出問題並進行反思,更重要的是邀請部分專家和社會專業人士進行深入分析,告知公眾在遇到此類突發事件時,學會如何自救、互救等救助方法,使人們了解和掌握此類突發事件的自救之道。這種痛定思痛的信息發布和深度報道形式,不僅及時客觀地對事件進行報道,充分尊重了公眾的知情權,而且督促政府建立起有效的管理責任機制,通過科學解讀、媒體引導,避免此類事件再次發生。
我國各級政府在經過一些重大輿情事件的歷練後,在對外發布消息、對輿情事件進行應急處理和對公眾進行輿論引導方面,己經吸取了一些教訓,積累了一定的實踐經驗。政府和媒體在進行事件平息、輿論引導的過程中,官方用語上的不嚴謹和小失誤,都有可能引起公眾的反感和不良情緒的蔓延。政務新媒體和傳統主流媒體在進行重大輿情事件的信息發布和報道時,以何種口吻、何種形式、何種姿態向民眾及時而准確地傳遞事件的最新進展,要把握語言上的嚴謹和措辭的准確性,通過政務新媒體的傳播和主流媒體的現場報道,告知人們事實真相,有助於輿情事件的解決。此外,政府在引導輿論時,需要摒棄以往簡單的、強勢的、慣性思維的官方態度,而要注意官方用語的藝術性和人文性,以接地氣、親民的語言與民眾溝通。同時,政府部門需要用積極謹慎的態度面對媒體與公眾,以平等而又不失嚴謹的態度積極通報處理事件的過程與進展,以緩解社會的恐慌情緒,消除公眾誤解。
這種政府、主流媒體以及新媒體之間的媒介融合聯動工作機制,不僅可以發揮媒體之間的引導作用,也可以正確應對突發事件的危機問題,成功進行突發事件後的危機公關。最終既能達到疏解公眾情緒的良好效果,又取得公眾的信任和支持,有利於維護社會的穩定與和諧發展。

3、如何進行突發事件的輿論引導

突發事件一般具有不可抗拒、無法預料、破壞性強、瞬間聚眾等特點,而政府或媒體對於突發事件的信息發布是否及時、真實,採取的處理措施是否得力、有效,都成為平息事件、安撫公眾的關鍵因素,媒介融合的傳播優勢也在突發事件的危機公關中彰顯出來。如何進行突發事件的輿論引導?

一、及早介入,讓政府的主流意見成為輿論主導

由於報紙、電視台等傳統主流媒體相對有一個製作周期,因此官方對突發事件的處理一般遵循「黃金24小時」原則,即在突發事件發生的24小時內通過主流媒體向外發布權威消息。用傳統的「黃金24小時」處理突發事件之法,已經讓人感覺力不從心,但以論壇、貼吧、微博、微信等為代表的新媒體,卻能夠快速生成輿論並迅速傳播。對此,人民網的輿情監測室根據突發事件的輿情生成和發展規律,提出了「黃金4小時媒體」之說,即在事發四小時內,利用微博、微信、BBS論壇、QQ群等新媒體傳播平台,及時有效地發布信息,利用這些「黃金4小時媒體」進行危機公關。這一方面需要政府各部門協調工作,釐清事實真相,組織文字語言,完成信息發布;另一方面,在這段時間內的危機公關可以在短時間內控制事件的傳播、發酵,避免發展成為重大輿論事件。

由於新媒體信息有發布門檻低、傳播速度快、環境虛擬性等特點,近年來很多突發事件、熱點事件都是在新媒體平台上發布,並得到迅速擴散。從輿情生成的規律來看,在一個突發事件發生的最初幾小時之內,意見的呈現是多元的、弱小的,還沒有形成統一的或有意見領袖的民間輿論。但是幾小時的發酵之後,輿論導向或意見領袖一旦占據了主導性優勢,就能很容易影響公眾的意見走向。因此,在一定程度上來說,當某一突發事件出現時,與其等待其自行發酵、最終發展成輿論風暴,不如及早介入,讓政府的主流意見成為輿論主導。

無論是政府,還是主流媒體,都應充分利用新媒體的「黃金4小時」傳播優勢,使其成為公眾了解突發事件發展進程的重要傳播渠道。這既能在第一時間滿足受眾對信息的需求,又有利於社會穩定及事件的妥善處理。

二、及時發布消息,避免信息傳播出現「真空期」

隨著手機、網路等新媒體平台的廣泛應用,公眾的參與意識也越來越強,微博、微信、微視等「三微」信息鋪天蓋地,逐漸形成強大的「民間輿論場」。在信息傳播過程中,無論是新媒體還是傳統主流媒體,都有義務對要發布的信息內容進行客觀取捨。這種客觀有效的取捨,一方面要保障黨、國家和人民的權益不受損害;另一方面也要綜合考慮,滿足公眾的基本知情權,避免產生次生輿論災害。

尤其是對那些涉及到民眾生命財產安全的突發事件,政務新媒體和主流媒體在事件信息的發布中應兼顧大局,秉承人文關懷,從人性化的角度承擔起自己的社會責任。這種媒介融合信息發布的形式既是高度社會責任感的具體體現,也是在處理重大輿情事件中必須承擔的社會責任。同時在面對突發事件時,採取客觀公正的態度,是政府和傳統主流媒體首先要做到的。政府和主流媒體第一時間利用新媒體平台發布真實的信息,可以避免信息傳播過程中出現「真空期」,防止謠言滋生。從利於人心安定、社會穩定、利於事件妥善處理的角度,有效封殺謠言傳播的空間,阻止那些非理性、有意損害公共利益和國家利益的不和諧雜音出現,凈化社會輿論環境。

三、加強政府、主流媒體和新媒體之間的融合協作

傳統主流媒體以深度的新聞報道見長,是新聞事件的敘述者,是國家政策法規的解讀者,也是社會主流輿論的引導者,其信息傳播一直被認為是最權威和最具影響力的。對於突發事件的危機公關,不僅要依靠政府網站的信息發布,而且要與報刊、廣播、電視等傳統主流媒體合作,尤其是與主流新聞網站的合作更是不容忽視。

同時,也要加強與其他門戶網站共享信息資源。政府網站和主流媒體在對事件信息發布的權威性和把握輿論的正確導向方面,有著無可比擬的宣傳優勢,社會公眾對其信息傳播有著很強的認同感。而新媒體的優勢資源在於其對民意輿情的收集和監測,新媒體網路已經成為輿論生成的重要信源。政府可以在第一時間從博客、論壇、貼吧、微博、微信等新媒體上搜集相關信息,從中提取與突發事件相關的輿情關鍵詞,進行正確的分析和研究篩選,開展動態跟蹤,及時通過新媒體的傳播平台進行問題處理,通過多種手段和渠道,傳播正確的輿論導向。

四、以平等而又不失嚴謹的態度積極通報事件的過程與進展

由於面對突發事件時,很多公眾缺乏必要的了解和應對措施,所以任何風吹草動都可能引發公眾情緒的波動。因此,政府加強對公眾的輿論引導和心理疏導就顯得十分重要。政府和主流媒體在發布和報道重大輿情事件時,除了要及時准確地向公眾傳遞事件的最新進展外,還要科學解讀輿情事件產生的根源。通過政務新媒體的科學解讀、主流媒體的現場報道,進而引導公眾科學、理性地對待事件本身。

比如2014年12月31日上海外灘踩踏事件發生後,包括新媒體在內的多家媒體都對事件進行了全方位關注、報道。一些政府網站,新聞網站和主流媒體除了不間斷地報道事件的最新進展之外,還針對此類事件,整理總結了近幾年來全國各地發生的各類踩踏事件,從領導意識、信息發布、城市管理、風險評估、安全責任、公共安全等各方面提出問題並進行反思,更重要的是邀請部分專家和社會專業人士進行深入分析,告知公眾在遇到此類突發事件時,學會如何自救、互救等救助方法,使人們了解和掌握此類突發事件的自救之道。這種痛定思痛的信息發布和深度報道形式,不僅及時客觀地對事件進行報道,充分尊重了公眾的知情權,而且督促政府建立起有效的管理責任機制,通過科學解讀、媒體引導,避免此類事件再次發生。

我國各級政府在經過一些重大輿情事件的歷練後,在對外發布消息、對輿情事件進行應急處理和對公眾進行輿論引導方面,己經吸取了一些教訓,積累了一定的實踐經驗。政府和媒體在進行事件平息、輿論引導的過程中,官方用語上的不嚴謹和小失誤,都有可能引起公眾的反感和不良情緒的蔓延。政務新媒體和傳統主流媒體在進行重大輿情事件的信息發布和報道時,以何種口吻、何種形式、何種姿態向民眾及時而准確地傳遞事件的最新進展,要把握語言上的嚴謹和措辭的准確性,通過政務新媒體的傳播和主流媒體的現場報道,告知人們事實真相,有助於輿情事件的解決。此外,政府在引導輿論時,需要摒棄以往簡單的、強勢的、慣性思維的官方態度,而要注意官方用語的藝術性和人文性,以接地氣、親民的語言與民眾溝通。同時,政府部門需要用積極謹慎的態度面對媒體與公眾,以平等而又不失嚴謹的態度積極通報處理事件的過程與進展,以緩解社會的恐慌情緒,消除公眾誤解。

這種政府、主流媒體以及新媒體之間的媒介融合聯動工作機制,不僅可以發揮媒體之間的引導作用,也可以正確應對突發事件的危機問題,成功進行突發事件後的危機公關。最終既能達到疏解公眾情緒的良好效果,又取得公眾的信任和支持,有利於維護社會的穩定與和諧發展。

4、新聞是突發事件報道還是常態報道

都有。

新聞,也叫消息,是通過報紙、電台、廣播、電視台等媒體途徑所傳播信息的一種稱謂。是記錄社會、傳播信息、反映時代的一種文體。新聞概念有廣義與狹義之分。廣義上:除了發表於報刊、廣播、互聯網、電視上的評論與專文外的常用文本都屬於新聞,包括消息、通訊、特寫、速寫(有的將速寫納入特寫之列)等等;狹義上:消息是用概括的敘述方式,以較簡明扼要的文字,迅速及時地報道附近新近發生的、有價值的事實,使一定人群了解。新聞一般包括標題、導語、主體、背景和結語五部分。前三者是主要部分,後二者是輔助部分。寫法以敘述為主兼或有議論、描寫、評論等。新聞是包含海量資訊的新聞服務平台,真實反映每時每刻的重要事件。您可以搜索新聞事件、熱點話題、人物動態、產品資訊等,快速了解它們的最新進展。

5、關於公共突發事件,如何進行(新聞)輿論導向

一、突發事件的定義

什麼是突發事件?突發事件又稱「突發公共事件」。是指突然發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重大人員傷亡、財產損失、生態環境破壞和嚴重社會危害,危及公共安全的緊急事件。

突發公共事件主要分自然災害、事故災難、公共衛生事件、社會安全事件等4類;按照其性質、嚴重程度、可控性和影響范圍等因素分成4級,特別重大的是Ⅰ級,重大的是Ⅱ級,較大的是Ⅲ級,一般的是Ⅳ級。

具體來看,自然災害主要包括水旱災害、氣象災害、地震災害、地質災害、海洋災害、生物災害和森林草原火災等;事故災難主要包括工礦商貿等企業的各類安全事故、交通運輸事故、公共設施和設備事故、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事件等;公共衛生事件主要包括傳染病疫情、群體性不明原因疾病、食品安全和職業危害、動物疫情以及其他嚴重影響公眾健康和生命安全的事件;社會安全事件主要包括恐怖襲擊事件、經濟安全事件、涉外突發事件等。

二、媒體在突發事件中的輿論導向作用

現代社會已經進入信息社會,人們獲取信息的渠道早已不限於傳統意義上的報紙、雜志等平面媒體,也不限於電視、廣播電台、網路新聞等官方主辦的影音媒體,而是擴展到通過網路貼子、博客、電話、手機簡訊等各種現代信息通訊手段來獲取相關的信息,因而突發事件呈現多渠道、多層次、多角度傳播的特徵,由此也造成被傳遞的信息真假混雜,良莠不齊,甚至給少數不良用心者提供了混淆視聽的機會,以至於謠言、小道消息漫天飛。新聞報道作為信息傳播的重要渠道之一,相對於其他信息渠道而言,具有不可比擬的權威性、客觀性、公正性與及時性,故其輿論導向作用更強大、更有效、更積極。

第一、新聞報道可以化解謠言、穩定人心

發生突發公共事件後,及時准確地向公眾報道事件信息,是媒體負責任的重要表現。對於公眾了解事件真相,避免誤信謠言,從而穩定人心,調動公眾積極投身抗災救災,具有重要意義。謠言總是在信息渠道無法暢通或者是不夠暢通的情況下發生的,而新聞報道的及時、新鮮是新聞的本質屬性要求之一,因此新聞報道具有先天不可比擬的優勢,能夠做到積極主動,快速准確地向社會傳遞突發公共事件的相關信息,有效避免猜測性、歪曲性的報道。

第二、新聞報道對各級處置突發事件具有輿論監督作用

突發事件通常涉及面廣,對社會產生較大影響,往往需要相關政府部門高效正確地處置,以及時控制事態,避免給群眾財產及生命造成更大的傷害。此時群眾出於對自身利益的關心,對政府的執政能力會寄予很大期望,但是,群眾往往又不能夠全面准確地把握事件面貌和進展情況,當其利益未能及時得到有效保護時,容易以偏概全對各級政府的處置能力及處置態度產生質疑,甚至形成整個社會的不信任心態。此時媒體的輿論監督職能就起到了非常關鍵的作用,媒體通過及時、公正、公開地報道各級政府處突決策、處突行動、處突結果以及對事態發展的預判,能夠對政府的處突行為及時與否、是否卓有成效、政府相關人員工作得力與否、政府相關人員在處突事件中有無違規違紀行為等進行輿論監督,從而樹立起一個高效、為民的政府形象,避免群眾的誤解,既有利於進一步妥善處理突發公共事件,又促進了黨群感情。

第三、新聞報道可以引領健康心態、促進社會穩定

突發公共事件具有突發性、災害性或破壞性,故往往對群眾的情緒和心態、思想認識、政治立場以及生活、工作行為等方面產生較大的沖擊,從而形成社會負效應,影響社會穩定,甚至形成社會恐慌,帶來社會政治、經濟或文化方面的危機。媒體是強大的輿論引導陣地,能夠營造積極向上、健康有效的輿論氛圍,並能從精神上引領在突發事件中迷失方向的受害群體,幫助他們積極應對災害,度過難關。同時,媒體能夠放大政府強有力的救助聲音,把政府的行為、態度、要求等傳達到民眾當中,使群眾理解政府,同政府形成合力,共同積極應對突發事件。可見新聞報道具有與政府一道管理社會危機的作用,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化解突發公共事件帶來的社會心理危機,穩定民眾心態,穩定社會秩序。

第四、新聞報道可以凝聚民心、團結力量、戰勝困難

突發公共事件往往給人民帶來巨大的財產和人身傷害,如安全事故、自然災害、流感等,需要多部門乃至全社會的力量共同努力度難關。媒體可以通過舉辦各種宣傳活動,發出倡議,發動全社會奉獻愛心,互助互愛,扶貧濟困,從而凝聚民心,幫助受災群眾度過難關。如:汶川大地震凝聚了全國全世界的愛心,受災群眾獲得了無數人的物質和精神資助,從而很快從災難中站起來。此外,媒體通過第一時間前往第一現場及時報道基層幹部、群眾不畏困難,堅強地抗災救災,不屈不撓的開展自救,報道各級政府、各級領導不怕艱險,以人為本,全力救災抗險,以及報道在突發事件中涌現出來的先進典型和動人事跡,可以激發人們的鬥志、凝聚民心,增強共同戰勝突發事件的信心和勇氣。

三、媒體如何把握新聞報道在突發事件中的正確導向

突發事件發生後,身處事件當中的民眾需要幫助,社會各界需要及時知道事件的真實情況和突發事件處理的進展情況,需要了解突發事件的責任由誰承擔,政府相關部門需要及時有效地處理突發事件。作為媒體,應站在政治的高度、民生的高度、社會責任的高度,在及時、客觀、公正的報道事實之外,應把握好新聞報道的輿論導向,促進突發事件的妥善處理,並減少突發事件給社會發展帶來的後遺症。在突發事件的報道過程中,我們應從以下幾方面把握好輿論導向。

第一,重視民眾的知情權

突發事件發生後,公眾對信息的需求極為迫切,為控制危機事態,新聞媒體應重視民眾知情權,在第一時間承擔起穩定社會秩序、防止社會恐慌的職責。

在過去的觀念里,限制災難事件的透明報道,擔心「壞消息」傳播會引發社會的動盪,影響國家和地區的形象。事實上,在以往的一些突發事件的報道中,倘若主流媒體置若罔聞,對重大突發事件報道遲緩,或者隱瞞不報,致使新聞傳播出現一個「真空期」,公眾得不到權威的、具有公信力的新聞信息,這種情況更容易引起人們的猜疑或虛假信息的傳播,極易引發更大的恐慌。更有甚者,被一些別有用心的惡勢力所利用,抓住事件大做文章,有可能扭曲事實真相,給事件的解決處理帶來負面的影響,在一定程度上破壞了社會的和諧穩定。

一般來說,突發事件是一個復雜的多面體,只報道某一方面的情況,對另一方面的情況避而不談,或把個人情緒和意見摻雜其中誤導公眾甚至報道某些傳言,都可能導致嚴重的後果。為了給人民群眾提供信息保障,新聞媒體對突發事件的報道,必須遵守非常時期的法紀規定,將信息傳播納入到法治運行軌道,讓民眾知道實情,讓傳言、謠言不攻自破。

第二,把握自身角色定位

在突發事件報道中,新聞媒體的角色定位十分重要。如果新聞媒體以旁觀者的身份出現,報道往往缺少高屋建瓴的見解而與普通公眾茶餘飯後的街談巷議沒有本質區別。新聞媒體是一種公共資源,理應最大限度地為增進公共福利而發揮最大效益,因此,新聞媒體應有一種使命感,其在突發事件報道中應體現「穩壓器」的作用,即社會秩序的維護者。新聞媒體在報道突發事件時,應對事件的前因後果、發展態勢進行說明,及時宣傳政府的應急行動,消除民眾的恐慌與疑慮。同時要充分考慮報道在社會上可能產生的影響,站在黨和政府的立場上,站在維護人民群眾共同利益的角度,發揮媒體的輿論導向作用。

第三、充分體現人文關懷

在新聞傳播中,人文關懷就是在報道中體現對人的生存狀況的關懷、對人的尊嚴與自由的肯定,就是關心人、愛護人、尊重人。在突發事件報道中,宏觀上媒體要把握住自己的角色定位,微觀上則要在報道中充分體現人文關懷,營造良好的社會人文氛圍。

新聞報道不應影響突發事件的處理。記者們冒著生命危險第一時間前往現場的精神固然令人感動,但記者在采訪時首先應做的是不妨礙、不影響事件的處理。尤其是在搶險救災的報道中,當新聞采訪工作與人的生存權、生命權相矛盾時,首先要尊重生命,尊重人格尊嚴,報道要人性化。

應理性報道,避免血腥。在災難性事件的報道中,媒體細致地展現受難者的慘狀,將對受難者親屬產生極大傷害。新聞媒體在報道時應尊重受難者感受,受難者最不堪回首的就是自己或親人遭遇不幸的悲慘細節,事後對受難者血淋淋的不幸細節化曝光,無異於在傷口上撒鹽。此類報道也忽視了公眾在突發事件中的心理承受能力,對細節太過詳細的描寫會對公眾心理產生不良影響,進而產生新聞導向負作用。

第四、科學解讀事件,打造信息平台

由於突發事件存在發生概率小、時間短而產生的危害又比較大的特點,因此受眾對此缺乏相應的了解和應對措施,在媒體進行報道時,科學地解讀突發事件產生的根源,有利於人們以科學的態度認識世界。新聞媒體的報道,除了向受眾及時准確地傳遞事件的最新進展外,也有責任通過媒體的引導,起到宣傳教育、防患於未然的作用。在報道中,記者一定要謹慎選擇信息來源。如果在非典危機中,新聞記者由於個人的知識結構、價值觀所限定,更多地從政治社會經濟角度采訪報道非典,而不是去采訪醫學專家或者科學家,其結果是,公眾會把非典病毒看成一個與政治有關的病毒,而不是自然界的病毒。疫情報道的政治化會加劇政府與民眾的緊張關系甚至沖突。由於非典是一種看不見的風險,媒體如果傾向與高估風險,那麼在一定程度上也會引發恐慌心理,不利於突發事件的妥善處理。

四、在對突發事件的報道中樹立媒體公信力

突發事件對於社會來說往往意味著一定的危機,但是對於大眾傳媒來說,也是挑戰中的機遇。正確應對突發事件,合理利用突發事件提升媒體形象與水平,能夠讓大眾傳媒獲得平常時期難以產生的社會形象。通過實事求是、客觀公正、有理、有節、有效的報道,可以增強黨和政府的向心力和公信力。

突發事件發生後,整個社會及民眾的心理往往比較脆弱,此時的大眾傳媒如果准確地把握社會心理,積極引導,有力監督,說出民眾想說的話,做到民眾沒有想到卻應該做的事,民眾就會信賴、親近這些媒體,團結在他們周圍,形成媒體的向心力。民眾對媒體的親近與信賴往往能夠得到廣告商的廣告認同,這對於媒體自身的發展是十分有利的。

當重大突發性事件發生時,媒體如果能夠及時報道,就會抑制謠言傳播的空間,維護社會穩定和人心安定。輿論監督是大眾媒介重要的社會責任,在有效履行這個職責的過程中,媒體會得到管理層和民眾的共同認同,媒體的公信力便構建起來。在報道突發性事件時,媒體通過引導受眾對深層次問題進行理性思考,也能提升大眾傳媒的深度與厚重,塑造品牌形象。

總之,重大突發事件新聞報道的政治性、政策性、策略性都較強,媒體應牢記自己的職責與使命,及時、准確地報道突發事件,展現人文主義關懷精神,彰顯輿論導向力量,致力於服務於黨與人民,提高媒體自身的公信力,以更好地發揮新聞導向作用。

6、面對同一突發事件,媒體和記者的報道角度,立場及語言表達會有很大的不同

盡管是同一新聞事件,但是各家媒體選取的角度都不一樣。 文匯報的報道較簡練,採用的是客觀描述; 新民晚報標題較其他幾家報紙新穎,沒有出現雷同,且在文章中補充了氣象專家分析的原因,增強了報道的科學性; 解放日報中夾雜了許多細節描寫

7、遵循新聞傳播規律發布突發事件新聞體現在哪些方面

隨著互聯網的普及和發展,網路傳播正以超強的速度迅猛發展,新媒體的興起使電視媒體從新銳媒體變成了傳統媒體。因此,電視媒體要在新的競爭態勢中保持優勢,立於不敗之地,就必須更新觀念,創新機制,在突發事件的宣傳報道中不失語、不滯後,在引導熱點、化解難點中設置議程,影響態度,發揮其主流輿論陣地不可替代的引導和支持的功能。在新聞報道中如何設置議程,如何引導輿論,尤其是在重大突發事件發生時,如何以第一時間、第一現場,在呈現現象的同時,分析本質、提供措施、主導情緒、把握方向,這都是需要我們深思和解決的重要問題。

8、召開突發事件新聞發布會當事人和媒體最可能提出什麼問題

造成事件的原因是什麼?最新事件進展怎樣?政府採取了哪些應急措施?

與突發事件新媒體報道相關的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