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新媒體 > 新媒體傳播負面影響的例子

新媒體傳播負面影響的例子

發布時間:2021-03-22 06:44:57

1、新媒體對我們生活可能會造成哪些負面影響?

人在新媒體的影響下,表達表述更加輕松不受約束,自主性更強,同時這也是弊端,由此產生了許多無知無畏的鍵盤俠。再者是人際交往層面,人與人的交往從線下到了線上,從現實到了虛擬,新媒體的迅速傳播,是人與人的認識速度更快了,也因此產生了眾多網紅,一些負面人物的影響也擴大化。

從當前新媒體發展的實踐來看,一些新媒體僅僅被當做技術和渠道,或者僅僅是為了趕個時髦。罔顧自身實際,盲目跟風新的傳播形態,而不是考慮打造符合新媒體傳播規律的產品。

結果是新瓶裝舊酒,換湯不換葯,導致新媒體內容同質化嚴重,出現了一批『僵屍產品』。既浪費了大量資源,又沒有產生良好的傳播和社會效果。

「新媒體上公眾的情緒容易被放大和激化,『標題黨』往往攻其一點,寧可歪曲事實也要用最聳動的語言製造轟動效果」,『標題黨』已經成為媒體圈的公害,不僅助推了網路謠言的產生和傳播,損傷了新媒體的公信力,也損害了整個媒體行業的聲譽。

(1)新媒體傳播負面影響的例子擴展資料

新媒體不可能與營銷徹底做分割,打造互聯網入口,實現線上線下結合,打造閉環的O2O商業模式是幾大平台運營商的目標,當前新媒體的目標是尋找內容生產與商業模式的平衡點,避免過度營銷。

新媒體探索新的盈利模式無可厚非,但過度營銷不僅不會推進平台的建設,反而會讓受眾產生逆反心理。新媒體與社交媒體是緊密聯系在一起的,私密化、個性化是新媒體的特點之一,新媒體應當珍惜羽毛,避免過度商業化帶來的受眾反感和流失。」

新媒體的發展壯大是媒體發展的大勢。能力越強,責任越大。毋庸諱言,今天的新媒體,社會擔當和責任意識仍有待加強,需要在媒體屬性、商業屬性和社會屬性之間尋找平衡點。

2、關於傳媒對青少年影響弊大於利的例子和論點

看電視對我們青少年學生的身心健康不利,簡單地說容易造成同學近視,很多同學就是最好的例子;其次,它對學生學習和生活影響大,分散了我們的學習精力,而青少年學生的首要任務是學習。請問,高考狀元哪個是看電視看出來的?

電視是造成眼睛近視的罪魁禍首,而且它產生的電磁波對皮膚也有很大害處。我還看過很多報紙,大部分學生離家出走都是受了電視的不良影響

由於青少年發育不完全,沒有很強的自製力. 《流星花園》提倡學校暴力,歧視弱者,一些學生還因此去找F4,結果成績一落千丈。

大眾傳媒的發展對青少年道德教育的影響

華中師范大學政法學院 葉雷

大眾傳媒是人類傳播能力發展變化的表現,是指在一定時間內將信息傳遞給散布在不同地區的個人或群體的媒體。在現代社會中,大眾傳媒已廣泛滲透到青少年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成為影響他們道德發展的主要因素,並因此對青少年道德教育構成挑戰。

一、大眾傳媒的發展加強了對青少年道德教育的影響力,但造成受眾之間的「知溝」現象日益明顯

過去,我國社會有穩定的社會結構、等級秩序和統一的價值體系,大眾傳媒、社會宣傳及學校教育之間保持著高度的一致性。現在,我國社會正處於轉型之中。從傳播學意義上說,我國傳統社會是冷的社會,現在的大眾社會是熱的社會(根據麥克盧漢的觀點,冷的社會是高度集中、秩序化、強調服從的社會,熱的社會是高度參與、自由化、強調個性與創新的社會),①這種轉型正是從傳統社會向大眾社會、冷的社會向熱的社會轉型。在這種轉型中,大眾傳媒對青少年道德教育的影響是巨大的,媒介輿論成為了輿論傳播的主要形式;而且轉型中人們的思想道德觀念也在發生著變化,大眾傳媒對青少年樹立新的價值觀念、判斷是非好惡的標准、為自己人生准確定位有極大的影響。眾所周知,道德發展始自學習。青少年是成長中的一代,他們通過各種各樣的認知學習來適應社會道德要求,進而內化為自己的品質,形成完整的人格。其中,大眾傳媒是一種重要的認知學習途徑。大眾傳媒從報紙、電影、廣播、電視到現今的互聯網路,已經集看、聽、說、動、玩於一體,傳播的信息可以被不同文化程度的受眾接受,突破了識字率對受眾規模的影響;它還具有虛擬性、交互性、開放性、自主性、創造性等特點,使得成千上萬的人們尤其是樂於接受新鮮事物,「跟風」心理極強的青少年在短時間內成為大眾傳媒的接受者。中國互聯網路信息中心(CNNIC)2003年1月發布的第11次《中國互聯網路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02年底,我國上網計算機達2083萬台,www站點已達371600個,互聯網路用戶已達5910萬,而且呈不斷增長的趨勢。在這些用戶中,青少年是主體,18歲以下的青少年就佔37.3%,18~24歲的用戶佔37.3%,25~30歲的用戶佔17.0%。其中,學生就佔了28.0%,教師佔6.2%,公務人員佔8.0%。現在各種傳媒的普及率都已比較高,而且正呈上升趨勢,正因為如此,大眾傳媒的刺激和動員對正處於轉型社會中的受眾(大眾傳媒的信息接受者或傳播對象),特別是那些思想道德正處於形成過程中的青少年的影響甚為劇烈。
按照人們的一般觀念,大眾傳媒的普及可以改善知識傳播和教育的條件,其結果將帶來整個社會文化水平的提高,有助於縮小社會各個階層和群體之間的差距,擴大社會平等。但1970年美國著名傳播學者P·J·蒂奇諾提出了著名的「知溝」理論假設:在大眾傳媒傳播各種信息的過程中,無論對社會經濟地位高者還是低者都會帶來知識量的增加,但由於社會經濟地位高的人獲得知識和信息的速度大大快於後者,隨著時間的推移,有可能產生一種「馬太效應」,即信息接受過程中的「貧」、「富」差距並非無條件的消失,相反在一定條件下可以觀察到在信息和知識方面「富者更富,貧者更貧」,兩者之間的「知溝」不斷變寬,差距不斷擴大。②許多研究發現,「知溝」現象確實存在。過去由於受受眾規模和媒介傳播信息容量的影響,受眾之間的「知溝」現象存在但並不是十分明顯。隨著大眾傳媒的發展和普及,「知溝」現象在不同地域、不同群體之間越來越明顯,特別是新傳播技術採用帶來的整個社會的信息流通量和信息接觸量的增大,使得「老的知溝」未能填平,而「新的知溝」又不斷出現,信息富有者和信息貧窮者的兩極分化越來越嚴重。
「知溝」現象的存在與擴大,對那些信息貧窮的青少年來說,道德認知特別是「道德文字」、「道德圖像」、「道德聲音」的缺乏,將直接影響青少年的價值判斷和道德素養的獲得,進而影響他們的道德感,使社會所要求的思想道德規范難以轉化為他們的個人品德,甚至會帶來一系列新的社會問題。當然,「知溝」現象的存在與擴大還造成了教育對象分為更多的層次,對傳統的統一教學模式也提出了挑戰。究其造成「知溝」擴大的原因,P·J·蒂奇諾認為除了學習知識的經濟條件,傳播技能上的差異,已有知識儲存量的差異,社交范圍的差異,信息的選擇性接觸、理解和記憶,大眾傳播媒介的性質等因素以外,接觸媒體也是一個十分重要的因素。經常與媒體接觸的青少年,其信息量之大,佔有知識面之廣之快,就整體而言,是未接觸的青少年所不能相比的。所以,我們必須採取對策,縮小社會的「知溝」,如繼續推進大眾傳媒的廉價化、大眾化和對不發達地區或低收入階層制定特殊的扶持政策,特別要培養全體社會成員尤其是廣大青少年正確使用媒體和有效利用媒體的能力或素養。

二、大眾傳媒的發展創造了青少年道德教育的新環境,但使得環境更加復雜且管理趨難

青少年道德教育的環境主要可分為社會環境、單位環境、家庭環境、社交環境。隨著大眾傳媒尤其是互聯網路的出現和發展,各種信息以驚人的速度飛越空間,深入到社會的每一個角落,它以「報道事實」、「提供娛樂」等形式,大量傳播可復制的訊息,形成了一個強大的傳播文化環境,且影響力越來越大。它不僅使傳統的社會結構和觀念受到沖擊,而且也給傳統的青少年道德教育人際關系帶來了變化,在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間插入了「第三者」——大眾傳媒,它在大眾社會起著一種「認同中介」的作用,即大量傳播、復制的信息使社會取得文化認同和意識共識。③受教育者在這種環境中接受教育,「媒體現實」的道德培養作用是非常強的,J·格伯納的研究確認了大眾傳媒所建構的社會現實對受眾成員的主觀現實的影響。④廣大青少年由於日常接觸面過窄,直接經驗太少,往往靠大眾傳媒提供的世界觀、價值觀和道德規范的「參考框架」來認識和解釋社會現實,並逐漸內化為自己的世界觀、價值觀和道德品質。加上青少年對大眾傳媒提供的東西多信少疑,就更增加了它的信度和效度,使他們往往在不知不覺中,就潛移默化地形成或改變了自己的道德判斷和道德信念。
大眾傳媒的發展在為我們創造了青少年道德教育新環境的同時,也使青少年道德教育的環境更加復雜化了。大眾傳媒傳播信息的速度快、容量大,使得大眾傳媒上的信息豐富多彩,浩如煙海,它一方面為青少年學習研究提供了大量的資料,開拓了他們的眼界,豐富了他們的生活;但另一方面,這些信息良莠不齊,各種信息都可能存在,真實的和虛假的、科學的和愚昧的、健康的和污穢的、先進的和落後的信息同時並存,廣大青少年如果有意無意地瀏覽了其中的一些不良信息,就可能會產生極壞的影響。尤其是互聯網路的發展,不僅形成了影響力強大的虛擬環境,而且使得國內文化和西方文化直接發生碰撞和激盪,特別是世界觀、價值觀、人生觀尚在形成,求知慾、探索欲十分強烈的青少年,很容易受其負面影響。
在大眾傳媒不發達或大眾傳媒開放程度不高的情況下,社會和家庭可以很容易地選擇有關報道內容和過濾有關信息予以有效控制,但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大眾傳媒特別是互連網路這種新的道德教育環境不僅復雜,而且教育者對它的管理(控制)也越來越難。雖然政府、法律對傳播信息進行了控制,但一些傳播媒介為了最大可能地盈利,採用各種方式傳播不健康、低格調的內容。這些都是鑽管理上的空子來傳播低級庸俗的內容,招來一些低層次的讀者,擴大發行,以此賺錢,殊不知在刺撞青少年眼球的同時也在毒害他們的靈魂。當然,傳統的媒介形式還可以通過「把關」來控制不良信息,但互聯網路的發展使媒介組織的「把關人」角色越來越淡化,甚至失靈,管理難度越來越大。對於廣大教育者來說,應該高度重視大眾傳媒這一新的道德教育環境,要樹立強烈的陣地意識,搶占和利用大眾傳媒這塊道德教育陣地,並加強研究,管(對大眾傳媒的有效管理和監督)、導(以積極健康的主流信息進行引導)、建(積極建設道德教育媒體)協調發展,整體推進,更好地發揮它在青少年道德教育中的作用。

三、大眾傳媒的發展促進了青少年道德教育方法途徑的轉變,但又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道德教育的效果

很長時間里,青少年道德教育主要是通過灌輸說教來實現的,基本上隸屬於學校教育系統,可以說是一種封閉式德育;後來,書籍、報刊、電視等傳播媒介成為青少年道德教育的重要載體,大眾傳媒的宣傳、鼓勵、教育、引導、批評等道德教育功能受到了人們的重視,現代德育逐漸走向開放。但這些方式傳播道德教育信息的速度、容量、效率都是比較低的。以先進科學技術為基礎的大眾傳媒特別是互聯網路,為青少年道德教育提供了現代化的物質手段,極大地改善了青少年道德教育的物質條件,豐富了道德教育的內容,達到省時、省力、低投入高產出的效果;同時也促進了青少年道德教育方法途徑的轉變。第一,大眾傳媒使得信息多樣化了,這就使得我們的教育由教道德向教青少年如何選擇道德轉變;第二,大眾傳媒使得信息有很強的滲透性,這必然要求我們的道德教育由公開、正式轉向隱性、滲透;第三,傳統的課堂教學運用了電視、錄音、錄像、投影等媒介形式,增強了吸引力,大大提高了青少年道德教育的效率和效果。第四,利用大眾傳播媒體進行大范圍的社會宣傳教育和小范圍的思想道德教育,對青少年道德形成和發展產生了直接而強有力的影響作用。最後,網路的應用,出現了不受時間和空間限制的遠程教學和網上教育,這種教育不僅變傳統的被動式接受「灌輸」教育為互動式、引導式的宣傳教育,而且變傳統的單純語言表達為藉助聲音、圖像、動畫等多媒體手段形象的表達,加深了印象,強化了效果。
大眾傳媒已經成為青少年道德教育的一個新的重要陣地,是不容置疑的。它也會帶來一些消極影響,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弱化青少年道德教育的效果。第一,隨著大眾傳媒特別是互聯網路的發展,人們處在一個信息的海洋之中。這些龐雜多樣的信息交織在一起,泥沙俱下,魚龍混雜,各種形象、色彩無時無刻不在作用於人們的感官,精神意義明顯削弱,情感教育缺乏,而且使青少年對大眾傳媒過分依賴,造成個人心靈明顯封閉。大眾傳媒正侵蝕著人們尤其是廣大青少年的心理環境,使他們無法作出正確的價值判斷和有效控制,給青少年道德教育帶來了極大的干擾。第二,大眾傳媒在傳播信息的過程中形成的信息污染對廣大青少年具有極大的誘惑力和欺騙性,使青少年在社會化的道路上出現反叛和回歸的波折,可能使部分意志薄弱者由欣賞走向趨同,由無意識模仿走向有意識追求,甚至走向犯罪,以致成為信息濁流的犧牲品。第三,西方國家利用其先進的技術設備和資金優勢,在大眾傳媒尤其是互聯網路上進行信息資源的壟斷和信息輸出,使得外來文化與日俱增,在擴大文化交流的同時,文化霸權也愈發明顯,這就使廣大青少年接受的信息相當一部分來自國外,與中國文化的獨特性和他們已接觸到的道德要求產生新的矛盾和對抗,對青少年道德教育形成了巨大的沖擊,將會在一定程度上削弱教育的效果。第四,現代大眾傳媒具有極大的自由和交互性,為信息傳播提供了多種渠道,特別是互聯網路還提供了似乎沒有時空限制、沒有道德約束的虛擬環境,廣大青少年更願意與其雙向交流,而不願意把信息反饋給教育者,從而導致教育信息反饋的弱化,進而影響教育的效果。最後,過去我國的大眾傳媒機構大多作為事業機構而存在,是非盈利性的。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各種傳媒不得不走向市場,需要在市場競爭中求得生存與發展。在大眾傳媒市場化的進程中,許多媒體為了爭奪、迎合更多的受眾,而流露出媚俗、獵奇的心態;同時為追求利益使得假冒偽劣廣告、虛假有償新聞等現象屢禁不止;加之目前監督、監控和管理技術尚不完備,致使一些大眾傳媒的不良傾向越來越明顯,導致青少年道德意識扭曲和價值觀念的偏差。這些都嚴重弱化了青少年道德教育的效果。

註:

①宋林飛:《社會傳播學》,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15頁
②郭慶光:《傳播學教程》,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9年版,第231頁
③④石慶生:《傳播學原理》,安徽大學出版社2001年版,第107、182頁

3、有哪些正面新聞處理不當引起負面效應的新聞案例?

李啟銘開車撞到了人,他下車喊,快打120,我不會走,我爸是李剛。後來成了怎麼樣你知道的

4、結合具體案例,簡述新媒體如何影響全球傳播格局並實現國際輿論制衡。

所謂新媒體是相對於傳統媒體而言的,清華大學的熊澄宇教授認為,新媒體是一個不斷變化的概念。「在今天網路基礎上又有延伸,無線移動的問題,還有出現其他新的媒體形態,跟計算機相關的。這都可以說是新媒體」。

也有專家提出:「只要媒體構成的基本要素有別於傳統媒體,才能稱得上是新媒體。否則,最多也就是在原來的基礎上的變形或改進提高。」「目前的新媒體應該定義為在電信網路基礎上出現的媒體形態——包括使用有線和無線通道的方式。」
還有學者把新媒體定義為「互動式數字化復合媒體」。
新媒體讓每個人都成為了自媒體,進入了「自媒體時代」。拿前不久的「冰桶挑戰」來說,這項活動發源於波士頓學院,然而現在的新媒體,使這一項活動傳播開來,上到國家總統,下到平民百姓每個個體都是傳播的媒介,這項挑戰迅速傳播至全球范圍。對於國際輿論的制衡,新媒體時代每個人都可以是新聞事件的報道者,每個人都可以說出自己的觀點,我們接收到的信息不再是國家政府想讓我們看到的,而是我們自己選擇的。

5、新聞傳播對新媒體有哪些影響

1、新媒體相對新聞傳播來說,
2、的確方便快捷,內容也更加的豐富,
3、同時增加了傳播者與受眾之間的互動性~。

6、新媒體傳播的概括及其利弊

新媒體好像主要是網路傳媒、新聞電視傳媒,等等吧。
利嘛,大家都有感觸的。在這個信息發展的社會,網路的普及。讓所有可以相互共享很多各個方面的信息。不論是橫向還是縱向,都是可以有好多隻是可以得到拓寬的。像新聞電視傳媒,我們可以坐在家裡走遍全世界,領略各國各地的風俗習慣。新聞聯播,我們可以專注到世界各國的情況,和一些國情等等。也增強了我們的國家凝聚力。像一些廣告的播出。可以讓我們對一些產品的有點好處進行了解。當然也很大程度上推動了生產力銷售的增長。
弊吧。像網路。我們們都說網路是雙刃劍。裡面的東西一哄而來,很多時候我們都來不及看清她的好壞,或者說對我們是否真正起到了決定性作用。反而更多是我們在浪費精力。甚至像很多青少年都不能正確使用電腦,用於玩游戲甚至沉迷。

7、新媒體對以下哪些方面會造成負面影響?( ) A.語言環境B.人際交往C.閱讀習慣D.

論新媒體在哪些方面會造成負面影響,按照影響程度大小來分的話,前4個影響方面是語言環境、人際交往、閱讀習慣、工作習慣,這四個方面影響較大,這些影響其實都是具有「雙面性」,既是利也是弊。
首先在語言環境方面,人在新媒體的影響下,表達表述更加輕松不受約束,自主性更強,同時這也是弊端,由此產生了許多無知無畏的鍵盤俠。再者是人際交往層面,人與人的交往從線下到了線上,從現實到了虛擬,新媒體的迅速傳播,是人與人的認識速度更快了,也因此產生了眾多網紅,一些負面人物的影響也擴大化。
閱讀習慣方面,則是我們能夠通過多個渠道去獲取我們想要的有效的信息,信息的傳遞速度快,但是這也會帶來一定性的懶惰,很輕松地就能獲取,無需通過思考和學習。同時,現在人們在新媒體上每天快速瀏覽一條又一條信息,已經完成丟失了以前心靜平和的閱讀習慣,造成現在的人們急功近利,心浮氣躁。工作習慣方面,便是改變了傳統的工作模式,嚴重影響了人們的正常工作質量和規律。

與新媒體傳播負面影響的例子相關的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