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互聯網新媒體具有哪些社會特性
(一)全方位的數字化
新媒體最為顯著的特點即數字化的傳播方式。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必然帶來數字化傳播方式。Nicholas Negroponte在《數字化生存》一書中提出:「現代信息技術的突飛猛進必然將改變人類的工作、學習、娛樂方式,即人類的生存方式。」「當無數產業捫心自問『我在數字化世界中前途將如何』時,事實上,它們的前途歸根結底要看它們的產品或者服務能不能轉化為數字形式。」而新媒體就是通過全方位的數字化過程,將所有的文本縮減成二進制元編碼,並且可以採用同樣的生產、分配與儲存的過程。
(二)互動性
提及新媒體最常提到的就是其交互性。傳統的大眾媒介都是單向式傳播,但新媒體則突破了單向傳播,增強了傳播者與接收者之間的互動性。新媒體以其新興技術新興,特別是互聯網,可以連接網上任一用戶,實現網路信息資源共享,使用戶之間無障礙溝通交流。受眾不再僅僅是信息的接受者,同時也是信息的傳播者。交互性使傳播者和接受者極易進行角色轉換,這種雙重身份的角色使受眾可以暢所欲言,及時反饋,使媒體得以與受眾在互動中同聲同氣。
(三)個性化
新媒體實現了信息傳播與收閱的個人化。以網路環境為基礎,基於信息用戶的信息使用習慣、偏好和特點向用戶提供滿足其各種個性化需求的服務。這種新媒體提供的個性化信息服務,令信息的傳播者針對不同的受眾提供個性化服務。此外,受眾也對信息具有同樣的操控權,受眾可以運用新媒體選擇信息、搜索信息甚至定製信息。所以,新媒體的時代是一個「受眾個性化」的時代,傳統媒體中具有「被動接受信息」的受眾轉變為主動尋找和製作信息的用戶,這是一個基於用戶個人建立起來的雙向交流的系統。
網路作為新媒體的優勢:
網路是信息社會的重要標志,它於1969年起源於美國,經歷了從軍事運用到全面商業化的發展歷程,形成了真正的「信息高速公路」。列文斯通提到:「網路帶來的新氣象,在於它結合了互動性以及那些對大眾媒介來說是創新性的特徵:沒有限制的內容範圍,廣大的受眾規模以及表現出傳播的全球性本質。」網路作為新媒體有其自身優勢:
(一)交互性
網路新媒體的傳播方式可分為以下四種:多人對個人,個人對個人和個人對多人的非同步傳播,是指信息接收者通過使用網路上尋找信息的活動,例如瀏覽網頁和遠程通信等;個人對個人的非同步傳播,如電子郵件;個人對個人、個人對少數人、個人對多人的同步傳播,例如網路在線閑談、多用戶游戲等;多人對多人的非同步傳播,如新聞討論組、電子公告牌和電子論壇等。在第一類中,用戶只是作為信息的接收者。而在後三類里,用戶很有可能是信息的發布者或交流者。由此可見,網路新媒體的傳播方式最突出的變化即為「受眾」不僅僅是指大眾,也可能是個人,「受眾」不僅是信息的接收者,也可能是信息的發布者。
(二)分眾性
互聯網更加適應受眾需求的多樣化和受眾市場的細分化。互聯網的交互性特徵引起了用戶分化。它將目標受眾按年齡、性別、種族、社會地位、文化程度、興趣愛好、專業程度等標准劃分為一個個群體,從而有針對性為這些不同的群體提供信息服務。所以說,這是具有小眾化傾向的傳播。由於媒體生存與發展必然與受眾群體數量密切相關,所以每個受眾群體仍然保有一定數量。
(三)復合性
通過互聯網傳遞信息突破了傳統媒體傳遞信息的單一性,互聯網傳遞實現了信息傳播的圖文聲一體化,它將文字、圖像、聲音、視頻、音頻等完全融合。其復合性也充分體現了傳播形態的多樣性特點。它將報紙、電視、廣播的傳播手段與傳播方式基於一體,其形式的多樣化是前所未有的。它將各種接受終端,各種傳輸渠道,各種信息形態整合一起,從而保證用戶可在任何地方、通過任何終端進入新媒體網路。
互聯網新媒體發展現狀及問題:
互聯的迅猛發展給信息傳播乃至生活帶來新的景觀,更是將傳媒行業帶入一個嶄新時代,但在其迅速發展的同時,互聯網的健康發展也日益成為焦點問題。目前我國網路新媒體發展現狀為:第一,網路新媒體已經相當普及。網路新媒體所傳播內容的豐富性和傳播信息數量已遠遠超過傳統媒體,數據顯示,傳統媒體每日傳播的信息量不到網路的四分之一。網路新媒體的市場已經達到了一定規模,且逐年擴大。其次,網路新媒體的技術支撐比較成熟。我國網路新媒體傳播的硬體技術較為成熟,尤其是在通訊領域,可以與國外發達國家相媲美。
但是,網路新媒體存在的問題也不容忽視:第一,我國網民數量激增,但分布不均。調查顯示,城市網民,尤其是大城市網民是主力軍。知識、信息之間的這一鴻溝將會變得更寬而不是更窄。第二,網民素質良莠不齊。網民擁有自由發表意見的平台,但此類言論自由隨意、導向不明,甚至部分網民熱於揭人隱私、製造謠言,而導致偏激和非理性、盲從與沖動。第三,虛假信息多。目前,網路上頻繁出現一些虛假、低俗等有害信息給構建健康文明網路造成了極壞影響。
2、對當今內地新媒體的發展情況有何了解及看法
新媒體的產生與發展,是時代進步的表現。新媒體的對於各類新聞的報導和傳播要比電視新聞速度快,讓公眾能夠第一時間獲知世界各地的新聞信息。網路新媒體是新媒體中的主導,它越來越存在於人們的生活中,並將持續的影響著社會的發展。
3、新媒體社會環境的有哪些 方法改正
?
4、新媒體對日常生活和社會的影響是什麼
(一)新媒體對人際交往的影響
新媒體的存在。改變了人們以往的交流方式,我們只需要電腦、手機等通信工具就可以實現快速的交流,許多人已經開始利用新媒體的環境。改變生活,提高生活質量。但新媒體這種交流方式也是有缺點的,使我們交流的時候沒辦法看見對方真實的感情與情緒,可能由於某條信息的發送錯誤,產生一些誤會,也有很多人利用新媒體進行欺詐。
由於新媒體發展突飛猛進,主要載體依託於移動設備,使得很多人過分的情感依賴於手機等移動設備,在實際生活中變得冷漠,甚至有「不要讓你的孩子被手機帶大」這樣的宣傳語來警示人們新媒體內容對我們有巨大的吸引力,但凡事應該懂得適可而止,不要讓它影響了你現實的生活。
(二)新媒體對人們文化興趣的影響
隨著新媒體的出現,人們開始採用電子閱讀方式。根據調查報告統計顯示,2016年,我國成人手機閱讀比例達到52.1%,同比增長9.8%,並且我國人均手機閱讀時間超過半小時。
人們閱讀的大部分是微博、微信等軟體,這里的信息具有豐富、全面、有趣,也有通過視頻收看方式,傳統的電視沒有辦法快進。並且總有廣告的出現。通過網路觀看有快進功能,還具有選擇性。
(三)新媒體蘊含了巨大的商機
由於新媒體傳播快、受眾廣、開放性、多元化的特性,使其蘊含了巨大的商機,催生了一系列的產業,直播、購物、各種交易平台等等。
5、談一談新媒體環境下,對於社會輿情的控制與傳統媒體相比有哪些異同
談一談新媒體環境下,對於社會輿情的控制與傳統媒體相比有哪些異同
業界認為媒體微博主要有三個功能:形象塑造、關系建設、公共信息服務。微博有很多優點,諸如穩定、簡單、快捷;但微博也有其致命缺陷,例如其龐大、廣泛、不確定的受眾面讓用戶不好把握這樣的多元互動。基於視野窄化的原理,從個人情趣愛好出發,微博用戶會選擇具有某些一致性的人進行關注,這種用戶偏好聚合下的自我的議程設置,逐漸形成一個輿論群體。要想使得自我議程設置成為公眾議題,媒體微博必須要善於分析自身受眾心理,發布適合一部分受眾的內容,不斷提高粉絲的參與度。媒體微博在運營時要注重策略調整,通過形象塑造、信息推送、意見領袖、話題策劃等策略增加自身微博的影響力。
微博言論空間的自由性及巨大的發表空間極大地促進了信息的公開透明,其裂變的傳播效果增強了微博輿論監督功能。媒體微博在其傳統媒體的強大的影響力基礎上提高了信息的實效性,通過強互動凝聚輿論力量,在熱點事件當中自成一派,引導輿論走向,形成密集的監督網。在新媒體時代,如何做好輿論話題的引導,如何掌握主動權,這是我們當下急需的。
一、學習認識新媒體,進一步認識新媒體帶來的機遇和挑戰
新媒體有著明顯不同於報刊、戶外、廣播、電視四大傳統媒體的特性,認清這些特性,才能更好地把握機遇、迎接挑戰。新媒體在信息發送上具有即時性。傳統媒體反映的是新近發生的事實,而新媒體卻能將正在發生的事實瞬間告知公眾。這給黨和政府的執政能力帶來了新的挑戰,政府部門和傳統媒體必須轉變觀念,學習認識新媒體,通過新的傳播渠道及時發言、傳播資訊。一些政府部門已經開設了官方網站、博客、微博等,積極疏通傳播渠道。事實證明,善於運用新媒體,及時回應民意訴求,對密切與群眾的關系,對提升自身影響力,都十分有利。
新媒體在信息傳播上具有互動性。無論是參與網上討論、轉發手機簡訊,還是轉載網路言論,受眾常常集信息的接受與傳播於一體,傳統媒體時代「我播你看」的單向流動,正向「全民參與」的傳播模式發展變革。這帶來了傳播內容的極大豐富,各種信息都被拓展到了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廣度,社會思想意識加速多元化,傳統的輿論引導格局正經受著深刻的沖擊。新媒體的出現,既為公眾參與政治生活開辟了新通道,也為黨和政府與公眾之間的良性互動提供了無限可能。領導幹部需要改變執政理念與方式,充分運用信息技術手段和途徑,搭建起黨務公開、政務公開、優化決策流程和執政方式的新平台,及時、全面地與公眾溝通。
新媒體在信息接收上具有集群性。集群式接收、個性化傳播是新媒體的又一明顯特徵。不同年齡、收入、職業、興趣的人們在對信息的鑒別、篩選上,具有一定范圍內的趨同性,這種趨向促進了新媒體的發展,新媒體的出現又加速集群性進一步走向深入。輿論格局的變化,對黨的執政能力建設提出了新的要求,如果繼續延續以往「批量生產」式的傳播方式,傳播效果必然要大打折扣。
二、善於運用新媒體,是提高輿論引導能力的新突破口
置身新媒體時代,怎樣更好地傳播主張、推動經濟社會發展,怎樣更好地化解矛盾、在危機事件發生後掌握主動地位,怎樣更好地聽取群眾呼聲、進一步改進工作,都是擺在執政黨和各級政府面前的重要命題。媒體技術、傳播手段的更新,為進一步聯系群眾、更好地服務群眾提供了更大的可能性。
一要合理設置議程。傳統媒體主導的傳播形態,其特點是「一對多」,媒體往往能夠引導和控制輿論,起到議程設置的作用。隨著新媒體時代的到來,如果點擊率夠高、轉發量或轉載量夠大,普通人的言論一樣能成為全民關注的焦點,引發社會大討論,傳播形態變為「多對多」。研究發現,在新媒體環境下,媒體與受眾之間存在著雙向互動設置議程的復雜關系。這就要求執政黨、政府部門必須遵守新聞傳播規律,主動出擊,善於運用傳播技巧,使媒體願意圍繞自己發布的信息進行報道,並通過傳統媒體和新媒體之間的互動,產生放大效應,合理地為公眾設置議程。
二要處理好突發事件。突發事件消息的瞬間廣泛傳播,是新媒體凸顯威力的重要表現。然而,怎樣恰當處理好突發事件消息的發布,一直以來都是政府部門深受困擾的一個問題,新媒體的介入,使這種困惑更加凸顯。當前,新媒體逐漸成為熱點新聞的首發媒體,而政府部門和傳統媒體卻頻頻在第一時間失語。公眾被具有震撼性的消息「擊中」後,很快開始參與各種猜測和討論,這固然印證了新媒體傳播之快、影響之大,但從某種程度上來看,也是權威解釋缺席後情緒焦慮的一種反映。在傳播技術足以顛覆傳播形態的今天,不敢說、不願說、說不好都需要摒棄和改變,人們呼喚政府部門改變心態,尊重公眾的知情權,真正從有利於事情解決的立場出發,在提高執政能力和水平的前提下,利用好新媒體這支利器,將事件真相和處理結果及時告知公眾,平息不實傳聞,主導社會輿論。
三要做好輿情分析。從根本上講,網路輿情監測要求達到實時性、全面性和准確性。多瑞科輿情數據分析站能滿足系統輿情信息服務市場三個要素,實時性:輿情獲得越早,給應對和處置留下的餘地就越大,而網路輿情的發展往往是爆發式的,機會稍縱即逝,一旦錯失最佳時機將追悔莫及;全面性:網路輿情容易攻其一點,不及其餘,信息量大,容易使很多重要信息被忽略;准確性:海量信息條件下,如何准確地掌握問題核心,不為紛擾所困,是得出正確判斷的關鍵。「輿情是社會的脈搏」,隨著網民隊伍不斷壯大,網路輿情越來越受重視。源自網路的言論和現實意見相互影響、融合,往往成為社會情緒的晴雨表。由於參與的門檻低,同時具有一定的隱匿性,網路輿情某種程度上更為真實地反映了大眾心聲。善於傾聽,及時捕捉網路輿論熱點,了解不同階層群眾的想法和願望,並對公眾的訴求整理、吸納之後轉化為決策依據,對密切黨群關系、構建和諧社會,都有著特別重要的意義。
三、善於管理新媒體,打造積極健康的話語場
新媒體發展迅猛,出乎很多人的預料。人們在為它推動公眾知情權、參與權建設叫好的同時,也逐漸認識到,作為一種技術手段,它需要接受相應的監督管理,規避可能帶來的弊端。首先要正視新媒體時代的輿論特點。匿名發言會降低傳播者的責任感,致使網路上出現一些不負責任的言論;身處信息爆炸的時代,很多時候人們來不及辨識事實真相,就開始表態發言,加速了不實消息的散播;有的網站或網民為了提高點擊率,將一些垃圾信息、不健康不道德的信息也放到了網上……網路傳播的即時性、廣泛性在這些時候「助紂為虐」,致使網路輿論走向暴力和失范,網路監管也成了一個世界難題。其次要加強立法,促進新媒體健康發展。很多國家都在網路安全、信息自由、未成年人上網保護等領域進行了立法。當前急需建立和完善與新媒體直接相關的法律制度,將新媒體置於相關部門有效監管之下。新媒體存在的輿論風險,不僅需要執政黨和政府部門高度關注,公眾也需對此廓清認識,提高媒介素養。要使公眾了解,在享受言論自由的同時,虛擬世界同樣也要講大局、負責任,網路世界中的個人言行,一樣要接受法律法規的監管。監督的作用體現在一方面優化自媒體輿論生態,另一方面培養網民的權利意識,鼓勵網民以公開的、合法的途徑保護自身合法權益。
綜上所述,新的傳播格局,給傳統媒體帶來了極大挑戰,但挑戰與機遇往往並存。適時開通微博,利用這個傳播平台,給信息插上飛速傳播的翅膀,粘合更多的網友擴大自己的網上陣地,從而在這個網路輿論場中查知民意、發出聲音、引導輿情,這是時代賦予傳統媒體的使命,更是傳統媒體轉型的契機。
6、談談新媒體對社會生活的影響?
信息傳播得更快了,事實揭發的更多了,引發人們的更多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