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新媒體 > 新媒體與公共關系

新媒體與公共關系

發布時間:2020-07-21 23:51:13

1、結合實例談談如何利用新媒體時代,做好公共關系的工作?

利用新媒體時代,可以通過新媒體與大眾進行交流溝通,及時做好公共關系工作

2、新媒體將對公共關系活動產生怎樣的影響

論文版權問題,請自己去看
http://www.xzbu.com/8/view-1062188.htm
*******************************
您好,答案已經給出,請您瀏覽一遍
有什麼不懂的地方歡迎回復我!
如果滿意請及時點擊【採納回答】按鈕
或者客戶端的朋友在右上角評價點【滿意】

您的採納,
是我答題的動力
也同時給您帶來知識和財富值
***************************************************

3、公共關系理論與實務這門課程模塊六新媒體與公共關系的知識點有哪些?

公共關系理論與實務這門課模塊六新媒體與公共關系的知識點包含模塊導引,單元一新媒體與公共關系概論,單元二如何利用社交媒體開展公共關系,單元三案例分析,。

4、舉例說明,當下如何運用新媒體開展公共關系?

現在運用比較多的是微博、人人等社交網路,微博公關一度十分火熱,比如杜蕾斯就十分善於利用微博進行公關。還有對於危機公關的處理也有很大的幫助,比如前一段時間的星巴克暴利門事件,就及時利用微博、人人等作出了很好的應對,成功轉危為安。

5、新媒體公關是做什麼的

公關營銷這件事也是個手藝活,有趣的地方在於,每一次的出擊都在創造一件新產品。傳播的好,說明這件產品成功了,傳播的不好,說明產品失敗。和那些一開始就擁有大量風投資金的創業產品失敗幾率很大,而幾個人用大腦雕琢出來的產品更獲用戶青睞一樣,傳播的成功與否只和智商有關。上帝給了每個人一個大腦,如果用它來思考做公關時如何花錢,不如仔細想想如下問題:

第一,受眾最想看什麼,就像滿足用戶需求那樣。譬如最近幾天李雙江的兒子輪奸案傳的很廣,這事背後不可能沒有公關力量的推動,但這種推動顯然迎合了受眾的需求:看大人物出醜。今天看到李雙江的妻子為其兒子求情,希望多些寬容,不用說,這是極為失敗的公關應對,只會放大公眾對李兒子的惡感。

第二,媒體現在缺什麼,找一片觀點的藍海。譬如年前獵豹瀏覽器被鐵道部約談案例,恰逢春運訂票高峰,媒體正缺消費鐵道部的素材,送上門的事件怎麼可能放過?

第三,競爭對手在干什麼。譬如京東宣布融資7億美金,是在得知阿里即將發生的資本運作之後作出的公關出擊。同樣的,搜狗收購搜搜也是在3B大戰間隙,爭奪媒體話語權的漂亮炒作。

第四,當前最熱門的社會話題是什麼。此前雷政富等重慶高官的艷照案,就是迎社會熱點而上的成功公關:樂見腐敗官員被曝光。從這一點上來,朱瑞峰是搞這一套的絕對高手。

第五,如何做觀點公測,如何讓觀點快速迭代。做公關和做產品一樣,做個規劃吃一年的日子早就過去了,甚至連一個月的規劃都不應該有。拋出觀點才能獲得反饋,獲得反饋才能調整方向。和做產品一樣,小步快跑快速迭代式的公關,才是最接地氣的營銷。

第六,如何消費體量比你大的組織。這一點對中小型公司適用。

一款互聯網產品的死亡只在兩種情況下發生:一是產品經理犯了嚴重錯誤,二是產品環境發生突變。現在輿論環境的突變已經發生,很快就將見到大批抱定傳統思維的公關從業者失去原來的優勢。產品經理對產品的感覺決定了一款產品能走多遠,公關人員對環境的敏感也將決定公關這件事能做多久。新媒體時代的公關怎麼做?做公關就是做產品!

6、新媒體環境對公共關系管理提出了哪些措施

隨著網路、移動設備等新媒體的迅速發展和滲透,新媒體作為一種新興的傳播溝通渠道給企業的公關關系環境與模式帶來了巨大的變化。討論了企業公關所面臨的新媒體環境的特點,並在此基礎上提出了基於新媒體環境下的企業公共關系策略,有利於企業更好地利用新媒體進行公共關系活動,提高企業在新媒體環境下的公關能力。

7、在新媒體時代,應該怎樣做好公共關系工作

很多公司看到別人被媒體報道就眼紅,於是匆匆的聯系媒體,希望也能夠得到報道。問題很有可能從這里開始了……對於企業而言,不合時宜的媒體曝光可能會為給企業帶來很大的麻煩。所以,接觸媒體之前我們應該好好的接觸下自己。可以從以下幾方面思考:
1)明確PR目的
像我本部分開頭說的,很多公司看到別人被媒體報道了,就匆匆尋求報道。為了報道而報道,沒有任何准備,這是不行的。在PR之前,企業首先應該非常清楚本次PR的目的是什麼。
我覺得做PR的目的主要有三種:融資、招人和宣傳產品。假設PR的目的是為了融資,那麼選擇的媒體一定要是VC喜歡看的,傳遞的信息也一定要是VC喜歡的。
2)將產品&技術語言轉換成媒體能懂的語言
不少企業低頭做產品,但是在向外傳遞信息的時候卻是一塌糊塗。建議企業在跟媒體進行溝通之前,全面而認真的了解一下自己,明確自己本次PR最想表達的是什麼。在闡述產品的時候,可以嘗試把自己產品的特點羅列出來,挑選幾個亮點,然後使用最准確的語言將產品完整的描述出來。這樣才能更加方便媒體抓住你產品最核心的部分。
3)別幫媒體准備太多,但也別太少
也有一些企業自己寫好了產品報道、產品介紹、團隊背景,甚至連觀點都寫好了,剩下的只是希望我們來發而已,這是一種費力不討好的做法。其實記者坐下來跟你聊聊項目大多是出於興趣,他們希望看到的是你將產品講清楚了,而不是「幫助」他們准備好一切。
二、接觸媒體
1)了解你要pitch的媒體,然後「對症下葯」
明確了目的也准備好了需要傳達的信息,下一步就是接觸媒體了。
這一步要求公關人員非常清楚哪些媒體關注哪些領域。舉一個非常極端的例子,如果你的產品是一個人工智慧大數據的,傳遞的信息也是一些前沿技術,那麼這篇稿子給到娛樂新聞媒體那絕對會石沉大海。但是,如果你把大數據做成娛樂事件的展現就有可能被編輯採納,比如用大數據的方式預測一下中國好聲音的冠軍是誰……總之,要非常清楚你pitch的媒體關注什麼。
2)找到最合適的記者
即使你選對了媒體,但是一家媒體不同記者的關注都有所側重。用心的公關人員通過閱讀不同記者寫的文章就可以了解到記者的風格和興趣點。(比如我們團隊的智曉峰就會更加關注智能硬體,書航喜歡寫一些掃黃打非的新聞……),投其所好會讓你跟記者的溝通事半功倍。同時,我也建議公關人員跟記者保持聯系,即使企業沒有重大的新聞發布也可以隨時保持溝通,及時更新企業產品的進度和新情況,這樣當企業有重大事件發生的時候,記者才能快速而准確的反應。
3)撤稿與改稿
這是做媒體PR比較頭疼的一件事兒。媒體上面有時候也會出現一些對企業不好的評價,這都是記者對產品或事件最真實的評論。企業當然會找上門來,要求撤稿以消除影響。我們的做法都會是只修改事實性錯誤,而不是企業要求撤掉就馬上撤掉。
遇到此類情況,我建議企業可以先認真看一下媒體所寫的內容是否有事實性錯誤,如果有的話可以直接向媒體禮貌的提出,而不是要求直接撤稿。如果媒體寫的負面確實是企業存在的問題,那麼這個企業面臨的將會是一場危機公關。關於「如何處理危機公關」,這個話題完全值得再寫一篇聊聊。
三、一些提醒
1)PR≠發稿
有一些不太懂媒體的企業會認為PR就是可以在網上發各種稿子,所以他們給公關部的KPI也是每天發稿子。我還聽說過,某公司開了一個粉絲的聚會,老闆要求公關部要發一篇稿子並且要上科技版頭條(都有汪峰的病啊)。
2)別想要控制媒體
媒體確實可以在企業宣傳上起到一定作用,但是媒體絕對不是你可以掌控的宣傳渠道。媒體會追求新聞的快,觀點的新穎和多角度,每一個記者的看法也許都是不同的。所以企業要做的不是讓媒體完全都按照企業的節奏和思路來寫文章,而是在信息的源頭上做好最根本的引導。
3)不必花錢買稿
其實絕大部分媒體都可以通過正常的溝通得到報道,完全不必想著花錢買報道。不過,一些企業也錯誤的覺得媒體就是用來發軟文和做企業宣傳的,公關方式也非常簡單粗暴的「用錢買」,這種不尊重的方式也很容易讓媒體產生不好的印象。當然,企業這種想法的產生也是由於部分同行有這樣的「業務」,此處就不多做評論了。
4)不要請二流(含)以下的公關公司幫你做PR
很多企業其實非常明白自己不太懂PR,於是乎就請了公關公司來做這件事兒。事實證明,我接觸了不少公關公司但專業的非常少。有一些公關公司甚至闡述不明白甲方的產品,但依然會在甲方KPI壓力下不停騷擾媒體。當記者不堪其擾的時候,只能對公關公司服務的甲方產生不好印象。
5)公司自己是最好的PR渠道
是的。如果說PR的話,我相信最好的渠道絕對不是媒體。PR歸根到底就是企業與公眾溝通,現在微信、微博的使用如此廣泛,企業完全可以自己建立一個與公眾溝通的渠道,不必完全依附媒體。但是企業想要自己做的有趣、有品質、有影響力,對企業來說也是一個很大的挑戰。

8、新媒體和公關媒體的區別

新媒體包括公關媒體,公關媒體就是新媒體的分支,新媒體包括:新聞媒體、自媒體、公關媒體、事件話題,都是新媒體的部分

9、新媒體時代企業的公共關系面臨哪些機遇和挑戰

自20世紀90年代互聯網引入我國以來,特別是進入web2.0時代以後,以互聯網和手機為主要載體的新媒體日益成為社會輿論集散地和放大器,不論是國內重大事件還是國際重大事件,都能馬上形成網上輿論。從2003年的「網路輿論年」、2006年的「網路暴力」到2008年的「網路監督」,新媒體在輿論形成和傳播過程中已完成了從配角到主角的轉換,互聯網成為新聞輿論獨立源頭,網路結合手機成為最強輿論載體。特別是由於我國正處於急劇的社會變革時期和矛盾凸顯期,作為社會矛盾和社會利益沖突表現形式的突發公共事件頻頻發生,互聯網作為一種便捷而有效的工具,與各類突發事件緊密聯系在一起,使中國正在成為世界上少有的輿論超強磁場。與此同時,新媒體輿論關注的議題正在向社會議題、政治議題快速轉化,新媒體輿論主流化、政治化、現實化趨勢越來越明顯。

鍾瑛、余秀才對1998—2009年160起重大網路輿論事件進行研究後發現,48%的網路輿論事件由傳統媒體率先報道,33%源於網路媒體,4%源自手機,15%各類媒體同時報道 ;重大網路輿論事件發生的頻率呈波浪式不斷上揚的態勢(個別年份除外);涉及的階層以國家和社會管理者階層首當其沖,約占整體的30% ;涉及的事件類型主要集中在政治與民生方面,約占整個案例的39% ;從各類媒體對事件發展的影響看,網路媒體主導事件發展的案例有80起,佔50%,傳統媒體起主導作用的14起,佔9%,多種媒體共同起作用的66起,佔41%。 [2]這份研究報告進一步表明:新媒體已日益成為中國社會輿論的重要載體、負面輿論的主要載體,新媒體輿論指涉的重點是政府機關及其行政行為,新媒體成為推動事件解決的主要輿論力量。

新媒體輿論的空前活躍,不僅影響著虛擬社會,也對現實社會產生了重要影響,給政府管理帶來了雙重影響 :一方面,新媒體為黨和政府聯系群眾搭建了便捷通暢的平台和渠道,成為黨和政府聯系溝通群眾的重要橋梁和紐帶,有利於政府推行政務公開,建設「陽光下的政府」,更好地保障人民群眾的知情權、參與權、表達權、監督權,使權力運行置於「無處不在的眼睛」的監督之下,「以權利制約權力」,防止權力濫用和權力尋租,推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 ;有利於政府了解民情、掌握民意、集中民智,「問政於民」、「問計於民」,實現政府決策的科學化、民主化 ;有利於群眾暢所欲言,渲泄情緒,抒解怨氣,及時反映現實社會中存在的突出矛盾和問題,緩解社會壓力,發揮「排氣閥」和「預警器」作用,從而維護社會穩定 ;有利於政府吸納自下而上的推力,彌補現行公共管理體制的不足,推動公共事件的解決,形成推動改革的「倒逼機制」;有利於政府發揮政治動員作用,宣傳大政方針,推行政令,塑造良好政府形象,提高行政效能。另一方面,新媒體引發的輿論的空前活躍,網路群體性事件的層出不窮,非理性和情緒性輿論的彌漫,各種虛假信息、網路暴力、攻擊漫罵、謠言充塞網路,政府正處於輿論的風口浪尖,面臨著前所未有的輿論壓力和挑戰。

挑戰之一 :影響政治上的安定團結,危害意識形態安全。新媒體作為公共信息傳播技術平台,很容易成為西方意識形態滲透和腐朽文化傳播的新渠道,思想交鋒和輿論斗爭的新陣地。美國前國務卿奧爾布賴特曾放言 :「有了互聯網,對付中國就有辦法了。」近年來,境內外敵對勢力往往藉助國內重大政治活動、公共突發事件、熱點問題等機會,肆意誇大和歪曲我國政治、經濟和社會生活矛盾,煽動對黨和政府的不滿情緒,攻擊社會主義制度,破壞民族團結,挑動民族分裂,宣揚西方的民主自由人權,企圖達到「西化」、「分化」中國的目的。2009年境內外「三股勢力」利用廣東韶關發生的「6•26」社會治安事件,藉助網路和手機進行炒作,製造了烏魯木齊「7•5」事件。在事件發生後,又竭力污衊我打擊暴力犯罪是壓制「民主」、「自由」和「人權」,煽動人們對共產黨的領導、對社會主義制度的不滿和仇視,動搖人們的理想信念,為他們的分裂活動大造輿論。近一階段,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還以侵犯言論自由為名攻擊我對互聯網等新媒體的正常管理,卻無視自身對網路不斷強化的管理和控制。藉助新媒體的意識形態斗爭具有很強的隱蔽性,很容易誤導不明真相的群眾,這一點尤其值得警惕。

挑戰之二 :損害政府的權威性和公信力,容易造成信任危機。政府的權威性和公信力是政府合法性的基礎。失去了公信力的政府無法得到公眾支持,也無法實現對經濟社會的有效治理,甚至難以為繼。我國正處於急劇的社會轉型時期,由於「非物質文化總是滯後於物質文化的發展,技術的進步快於觀念和制度的變革,因而人們總是生活在不適應狀態中」,極易滋生諸如浮躁、失衡、焦慮、空虛、郁悶、偏激等不良心態。如果這種社新媒體時代政府面臨的輿論挑戰及應對策略會心態得不到有效引導,往往會形成「仇官」、「仇富」等情緒化輿論,從政府及其官員身上找到「渲泄口」,而新媒體正好提供了這樣的條件。據統計,網上有關監督類輿論85%是針對政府、公務員的略帶「攻擊性」的負面輿論。一旦政府及官員捲入網路事件,網友幾乎不分青紅皂白,一邊倒地同情另一方,形成絕對壓倒性的輿論聲勢。一些網路事件如「周久耕事件」、「鄧玉嬌事件」、「李剛之子校園撞人致死案」、「微博開房案」等原本是個別官員的問題,但經過「人肉搜索」、炒作等途徑事件被誇大和泛化,從而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黨和政府的形象,以及人民群眾對黨和政府的信任。

挑戰之三 :輿論引導的難度加大,輿論領域的秩序較為混亂。互聯網的發展已步入Web2.0時代。相對傳統媒體將信息以垂直方式傳輸給予目標受眾,Web2.0應用程序則旨在「水平」地傳輸信息,即從原來的「點對面」變為「多點對多點」。Web2.0 時代是「用戶創造內容」的時代,每個人都可以通過電子郵件、新聞組、即時通訊、電子公告牌、博客播客微博客、網路社區等平台發布信息,為輿論設置議題。新媒體消解了國家對媒體的絕對控制以及傳統媒體對話語權的壟斷,使傳統的「把關人」作用弱化以致喪失,導致輿論的源頭不可控,傳播速度不可控,內容分散不可控,輿論容易放大不可控。由於傳統的輿論引導模式在新媒體環境下的失靈,而新的引導模式又未建立,形成了輿論引導空白環節,輿論失范現象時有發生 :比如社會輿論分散、網路色情泛濫、隱私披露、謠言增多導致妖言惑眾、偏激和非理性、謾罵與攻擊、群體盲從與沖動、國外文化入侵等問題相繼出現。[3]輿論引導在一定程度上出現的失控、失范現象,造成了思想意識領域的混亂,也給社會穩定帶來了巨大風險和隱患。

挑戰之四 :網路群體性事件頻發,危害公共管理秩序。憑藉手機簡訊、即時通訊工具、電子郵件、微博等載體,新媒體輿論已具備社會動員效應,「組織化」、「落地化」成為現實,網上虛擬社會和現實社會相互影響,特別是病毒式傳播的情緒輿論極具感染力和煽動性,能在短時間內形成較大聲勢,引發群體性、政治性突發事件。政府為了處理這些事件不得不耗費大量的行政資源,影響正常的公共管理秩序。此外,涉官、涉法、涉富的「人肉搜索」的濫用,導致諸如「網上審判」、「網上罷官」等極端個案的出現,干擾了社會秩序,影響了政府權力的正常行使。在這些網路事件的背後常常隱藏著一批「網路水軍」,他們主要是出於商業目的,經常別出心裁地策劃、「製造」轟動話題,或者對現實生活中發生的事件進行「深入挖掘」、「推波助瀾」,推動事件不斷發酵、放大,直到演變成群體性事件,其危害性尤為嚴重。

挑戰之五 :幹部素質同新媒體時代的要求不相適應,普遍存在「網路恐懼」心理。隨著新媒體時代的到來,民主參與度、信息公開度越來越高,彷彿一切都被置於放大鏡下,許多幹部不能適應新的形勢,不同程度的存在「網路恐懼」心理。人民論壇開展的問卷調查顯示 :70%的受調查者認為,當代中國官員患有「網路恐懼症」。官員患有「網路恐懼症」,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其中重要的一條是,官員缺乏同新媒體打交道的能力。不少網路群體性事件正是由於一些幹部的不當處置造成的。如何提高同媒體、特別是同新媒體打交道的能力是新媒體時代對各級領導幹部的一個考驗。

與新媒體與公共關系相關的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