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試分析大眾傳播與大眾文化的關系
大眾文化與大眾傳媒關系密切。大眾傳播由專業群體使用大眾媒介, 大量、迅速地傳播信息,對受眾施以影響。大眾媒介包括報紙、雜志、書籍等機械印刷媒介和廣播、電視、電影、網路等電子媒介。大眾媒介的應用, 拓展了大眾文化的公共領域和大眾文化的對象、范圍。 我們接受人類存在的在象徵意義上超越民族和無可改變的物質特性越快, 那就越好。許許多多的異域風情、珍禽異獸, 國內外高水平的音樂會、運動會, 過去無法親臨現場觀看, 現在則在影視中隨處可見。
正因為大眾媒介信息量大、受眾人數多, 所以大眾文化利用現代傳媒, 大量生產, 批量復制, 以此來吸引觀眾, 招徠聽眾。錢鍾書的廣為人知, 與他的作品被搬上了銀幕、屏幕有非常大的關系, 更不用說金庸的廣泛影響, 小說一版再版, 電影、電視連續劇的反復改編, 兩者緊密相聯, 互為促進, 顯示出大眾文化及媒介的巨大力量。在大眾文化的傳播中, 一部電視連續劇眾人議論、一首流行歌曲眾人傳唱的景觀時常可見2004年, 楊臣剛的網路愛情歌曲《老鼠愛大米》一夜走紅, 不僅迅速佔領了mp3下載排行榜榜首, 並且創下互聯網有史以來同一首歌同一時期1億人次的最高點擊率。正是因為網路媒介的平台, 為面廣量大的受眾群體提供了傳播的條件, 以至一時間, 大城市小鄉鎮, 街頭巷尾、校園內外, 到處傳唱《老鼠愛大米》。由此可見, 利用現代大眾傳播媒介, 成批地製作和傳輸大量信息並作用於受眾, 是大眾文化的重要特點。
2、大眾文化和大眾的文化有什麼區別
大眾文化
是在現代工業社會中所產生的、與市場經濟發展相適應的一種市民文化。
這個詞的重點在於其本身就是一種文化形式。是名詞
而大眾的文化,它所指的是大眾們所共有的文化。
3、對大眾文化,大眾傳播媒介與大眾文化的關系,批判學派持有什麼觀點
對大眾文化、大眾傳播媒介與大眾文化的關系,批判學派持有什麼觀點?對於批判學派這樣的「批判」,你認為應該給予怎樣的評價?
大眾文化:大眾文化包括流行歌曲、暢銷書、電影等,是控資本主義文明的衍生物。從本質上講,大眾文化同整個社會的異化統治相一致,構成異化體系的一個組成部分,文化在這里不再標志為一種富有創造性的人的生命的對象化,而僅僅體現為對個性的消滅。流行音樂以及整個大眾文化都是以機械性的節奏、標准化的模式榨幹人們的生命生量,使人在完全被動的接受中痴呆化。
霍克海默與阿道爾諾舍棄「大眾文化」的提法,提出「文化工業」這個術語。文化工業既是對大眾文化的「大眾性」、「大眾化」的根本否認,同時也揭示了大眾文化是整個商品生產與消費體系的一部分。文化工業是作為商品供人消費的,它關心的首先是經濟效益。阿道爾諾說,通俗文化處處證明了它真正的特性:標准化、陳腐、保守主義、平庸、操縱化的消費商品。
根據批判理論,大眾文化不僅使發達工業社會的異化狀況永恆化、合理化,而且本身也是壓抑人、欺騙人、操縱人的社會鐐銬,它越是讓人「自由」地擁有,人也就越是喪失自由。
批判學派的觀點:①由於大眾傳播媒介的興盛,大眾文化才得以興盛;②大眾媒介一方面出於商業動機而對大眾文化推波助瀾,另一方面它本身又是一種大眾文化現象;③它不僅在政治上成為操縱意識形態的工具,而且在文化上也擔當著異化潮流的吹鼓手。
他們的理論多少帶有不合時宜的浪漫主義情調甚至烏托邦色彩,他們的思想都不時流露著清高自負的貴族氣質,表現出舉世混濁我獨清,眾人皆醉而我獨醒的孤傲色彩。
4、怎麼理解影視文化和當代大眾文化之間的關系
兩者雖然都具有一定的民間性質和通俗性,但大眾文化是現代社會的產物,與文化的商品化、產業化、市場化緊密聯系;通俗文化是早就已經存在的文化形式作為人類文明的象徵,它們的產生是自發的主要以口頭語言為載體,以及由於交通、通訊等條件的制約,文化交流相對狹小。而當代大眾文化則是藉助在表面上抹平了一切地域和民族差異的大眾傳播媒介的力量704主要以直觀的電子畫面和聲音為載體rv按照市場機制有意識地運作的文化形態大眾文化最大的特點之一是其生產和消費以大工業和現代科技為基礎而具有生產的批量性和可重復性。
5、中國新媒體發展有什麼傳統文化的特色
1.新媒體時代對傳統文化傳播方式的影響
新媒體時代,改變了人際傳播和文化傳播方式,當今人們更多的是被數字化產品包圍,直接從手機、PAD等網路移動終端獲取信息,依靠報刊、書籍等媒體為主要載體的傳統文化傳播受到了新媒體文化的直面沖擊。新媒體時代的年輕人,更多的是通過網路交流、閱覽電子書籍,生活中經常可見飯桌上的手機「低頭族」和公交車上瀏覽電子書的人。對於傳統文化傳播而言,更多的應是思想上的交流和碰撞,交談中的言語激勵,更多的人與人之間、人與社會之間的維系,而這種取代的背後隱藏的是傳統文化和新媒體的大眾文化之間的矛盾。
2.傳統文化本身與新媒體的沖突
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源遠流長,是民族精神的根基和中華文明的歷史沉澱,也是實現中國夢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理論根源,儒家正統的意識形態長期占據文化主流,影響人們的行為意識形態和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的形成。新媒體應用Internet實現了信息全球化發展,拓寬了世界上不同國家、地區和民族之間文化交流的渠道,在成功輸出傳統文化的同時,也受到新媒體環境帶來的外來文化的侵蝕。面對新媒體的迅速發展沖擊,傳統文化需要一定的時間適應周期。
3.新媒體的特點對傳統文化的沖擊
新媒體產業為了促進發展,以滿足受眾的需求為目標,因此傳統文化在通過新媒體技術傳播時就不可避免的加入了娛樂性因素,這對傳統文化的原有價值觀及文化精髓都是一種破壞,在傳播過程中,傳統文化並沒有達到真正的文化傳播效果。
6、大眾文化與通俗文化有區別么?
大眾文化與通俗文化是不一樣的,兩者雖然都具有一定的民間性質和通俗性,但大眾文化是現代社會的產物,與文化的商品化、產業化、市場化緊密聯系;通俗文化是早就已經存在的文化形式,作為人類文明的象徵,它們的產生是自發的主要以口頭語言為載體,以及由於交通、通訊等條件的制約,文化交流相對狹小。而當代大眾文化則是藉助在表面上抹平了一切地域和民族差異的大眾傳播媒介的力量,主要以直觀的電子畫面和聲音為載體,按照市場機制有意識地運作的文化形態。大眾文化最大的特點之一是其生產和消費以大工業和現代科技為基礎而具有生產的批量性和可重復性。
7、新媒體文化與傳統媒體文化有哪些區別和聯系
一、什麼是新媒體
新媒體(NEW MEDIA)這一概念是由美國哥倫比亞廣播電視網(CBS)技術研究所所長P.Goldmark率先提出的。新媒體是一個相對的概念,是在傳統媒體基礎上發展起來的,相對於傳統的報刊、廣播和電視而言產生的新的媒體形態,利用數字技術等通過Internet傳播,主要包括網路媒體,手機APP應用,數字電視等,目前應用較為廣泛的包括微博、博客,即時通訊工具微信、QQ,流媒體等。
網路的廣泛應用使人們拓寬了獲取信息的渠道,相對於傳統媒體,新媒體占據著無法比擬的優勢,突破了傳統媒體媒介之間的傳播界限,它主要具有交互性、時效性、容量大、數字化、全球化等特徵。
二、新媒體時代對傳統文化的影響
1.新媒體時代對傳統文化傳播方式的影響
新媒體時代,改變了人際傳播和文化傳播方式,當今人們更多的是被數字化產品包圍,直接從手機、PAD等網路移動終端獲取信息,依靠報刊、書籍等媒體為主要載體的傳統文化傳播受到了新媒體文化的直面沖擊。新媒體時代的年輕人,更多的是通過網路交流、閱覽電子書籍,生活中經常可見飯桌上的手機「低頭族」和公交車上瀏覽電子書的人。對於傳統文化傳播而言,更多的應是思想上的交流和碰撞,交談中的言語激勵,更多的人與人之間、人與社會之間的維系,而這種取代的背後隱藏的是傳統文化和新媒體的大眾文化之間的矛盾。
2.傳統文化本身與新媒體的沖突
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源遠流長,是民族精神的根基和中華文明的歷史沉澱,也是實現中國夢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理論根源,儒家正統的意識形態長期占據文化主流,影響人們的行為意識形態和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的形成。新媒體應用Internet實現了信息全球化發展,拓寬了世界上不同國家、地區和民族之間文化交流的渠道,在成功輸出傳統文化的同時,也受到新媒體環境帶來的外來文化的侵蝕。面對新媒體的迅速發展沖擊,傳統文化需要一定的時間適應周期。
3.新媒體的特點對傳統文化的沖擊
新媒體產業為了促進發展,以滿足受眾的需求為目標,因此傳統文化在通過新媒體技術傳播時就不可避免的加入了娛樂性因素,這對傳統文化的原有價值觀及文化精髓都是一種破壞,在傳播過程中,傳統文化並沒有達到真正的文化傳播效果。
三、新媒體時代對傳統文化的創新策略
當前面對新媒體傳播和新媒體技術的全球化發展,這對於傳統文化傳播與推廣是難得的機遇,因此應抓住新媒體技術發展時機,積極拓展和創造新的傳統文化教育發展道路。
1.完善新媒體自身文化內涵
新媒體在發展過程中身存在著一定的不足起著負面作用,必須採取有效的措施改善不足之處,以促進其在傳統文化傳播中充分發揮積極的作用。實現新媒體技術與傳統文化企業相結合,進行數字化升級和改造,加快數字化產業融合,打破傳播界限壁壘,將新舊媒體進行相互整合,將傳統文化產品融入新媒體技術中,使傳統媒體和新媒體相互作用和協同發展,努力提升傳統文化產品傳播的廣度和深度。
2.有效管理新媒體發展平台
新媒體常用的網路教育平台有:慕課教育模式(MOOC),開放的大眾教育平台,一些高校已引進該平台完成公共課的教學,學生在網路端在線學習;流媒體網路教學是高校的重要教學平台,基於計算機和互聯網技術對學生實行在線教育的教學模式,是課堂教學的延伸和補充;應用軟體APP是一種即時的交流平台,依託網路移動終端的社交應用軟體已成為現代年輕人溝通交流的主要方式,例如微信應用軟體,可建立傳統文化班級的交流群和課程討論群,能隨時向多人推送教學內容和實現即時互動。利用網路教育平台教學是新媒體時代發展教育的重要方式,該平台具有交互性,時效性,容量大等傳統課堂教學達不到的優勢。藉助移動網路終端設備,學生能輕松自由登錄網路教育平台學習,充分利用有效時間,將課堂教育延伸到教室之外,真正將傳統文化的學習變得不受空間和時間的限制,隨時隨地、無處不在。
3.構建完善的傳統文化傳播渠道
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削弱了傳統媒體傳播的主導地位,凸顯了移動新媒體和個體傳播的優勢。傳統文化傳播應建立有效的傳播渠道,以新媒體為主,同時充分發揮傳統媒體的優勢,做到新媒體與傳統媒體的有機結合,為受眾進行文化傳播和人際傳播。
四、結語
在當前新媒體快速發展的大勢下,傳統文化傳播需藉助新媒體之力,不斷加強和創新傳統文化的教育與傳播方式,創作出基於傳統文化內涵的本土新媒體藝術作品。文化是不斷發展和變化的概念,我們不僅僅要藉助新媒體平台推廣傳統文化教育,同樣要通過這個平台對傳統文化進行創新,以傳承和弘揚中國優秀的傳統文化
8、大眾傳媒與大眾文化的作品內容
現代技術和大眾傳媒就其實質而言都只是一架慾望機器,慾望的製造、慾望的復制、慾望的批發、慾望的消費、慾望的誘導、慾望的催生。而且它們本來就源於人的慾望,但是卻又反而凌駕於慾望。它們在滿足人們的慾望的同時,又在製造著人們的慾望。甚至,正是由於它們的出現,人們開始不再按照自己的需要生活,而是吧因它們誘導而出的慾望當做自己的慾望,從而不惜權利去展示慾望、表達慾望、刺激慾望。理性的自由竟然是靠禁慾來實現的。
大眾文化正是「幻想」的實現,至於在其中被「幻想」攜裹而出的,則正是被理性長期壓抑著的感性慾望(對此,美國後期雅皮士直接稱之為:「貪婪就是好」)弗洛伊德說:人類真正的慾望是意識不到的,正因為意識不到真正的慾望,因此人類也就永遠無法去滿足真正的慾望。「對於大眾文化來說,並非慾望欲求滿足,而是慾望欲求著新的慾望,也並非對滿足慾望的追求,而是對新的慾望的追求」。
9、主流文化精英文化及大眾文化三者的關系
一、大眾文化和精英文化都是世俗文化,都是入世文化,屬於物質世界范疇的。要對大眾文化和精英文化作一個嚴格區分是困難的,它們類似於文化穿上了不同的外衣,影響著各自的特定人群。按照一般人的認知,可以作如下理解:
1、如果說「大眾」是指多數人、低階層的意思。那麼「精英」則是少數人的、高階層的意思。所謂的精英可以理解為在政治、經濟、文化藝術、教育、科學等領域具有更多話語權的人士,與知識、專業、科學等詞彙有關聯的概念。大眾文化簡單地說就是平民文化,老百姓文化,它是通俗的,是擁有廣泛的受眾的文化;所謂精英文化則是與此相對應。
西方社會評論家列維斯認為,精英文化以受教育程度或文化素質較高的少數知識分子或文化人為受眾,旨在表達他們的審美趣味、價值判斷和社會責任的文化。現實中精英文化的代表往往指的是知名人士、文化學者、專家教授、有文化的企業家,以及文化、藝術、科技等方面的工作者。
2、人們很容易把「大眾文化」與「低俗」聯系起來,而把「精英文化」與「高雅」聯系起來。這其實是一種世俗的觀念,因為精英也是來自大眾,大眾文化是被大多數人認同的文化,精英文化是少數人的專利,沒有大眾的哪來精英的?同樣作為一種文化形態,本身並沒有高下好壞之分,自然也就無所謂孰優孰劣。
3、大眾和精英只是特定時空里的一個概念,二者相互滲透、相互影響,相互擁有。大眾里有精英,精英里還有精英,這樣,精英里又產生了大眾。
4、這種文化分類是工業文明產生之後的一個概念,也就是以大眾傳播媒介,尤其是電子媒介為主要傳播手段的日常文化形態。
5、大眾文化往往是隨性的,粗放的,它與精英文化的嚴謹形成了對比,因此難免受到來自精英階層的文化批評。於是,我們看到,少數的精英階層掌握了話語權,來自他們的聲音也多半是批判的聲音,大眾文化的受眾群體則處於一種被動地接受狀態,他們想發卻發不出自己的聲音。
6、文化歷來就有「高雅文化」與「通俗文化」、「精英文化」和「大眾文化」之分。怎麼理解雅和俗呢?一般理解,就是要以「文」為上,以「雅」為上,不「文」不「雅」便是缺少文化,便是愚昧和野蠻。這樣,「雅文化」就可以和「精英文化」、「貴族文化」等聯系在一起,是指以社會上層人群為主體、滿足有較高地位人群需要的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