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新媒體 > 英國新媒體評論發展

英國新媒體評論發展

發布時間:2021-03-26 11:38:55

1、英國新聞傳播業對世界的貢獻

英國新聞傳播業對世界的貢獻:

一、英國新聞傳播是發源地之一

1、威廉.卡克斯頓在1476年開辦了英國第一家印刷所,1480年發行傳單位宗教書作廣告。同時還是翻譯家和出版家,1481年出版了第一本圖解的英文百科全書《世界鏡鑒》。

2、 巴特在1605年出版不定期新聞書《約克郡謀殺案》,1624年,與出版商尼科拉斯.波爾尼合作創辦《每周新聞續編》,連續出版23期以上,標志著英國報業的又一進步。1641年又參加第一家報道國會新聞的《國會新聞》的編輯工作,被認為是英國第一位報人。

3、《每周新聞》是英國第一家定期刊物,於1621年8月13日創刊,創辦人尼古拉斯.伯恩和托馬斯.艾克爾。這也是news 作為「新聞」之意,第一次用於刊名,從此流行開來。

二、英國早期的新聞發起人物,包括爭取出版自由斗爭,都為世界新聞的發展打下來思想基礎

1、 約翰.利爾本是英國資產階級革命時期的平均派領袖,也是傑出的出版自由戰士。 平均派是城市小資產階級和農村中下層農民利益的代表。利爾本是卓越的宣傳家,他堅信天賦人權,提出取消國王和上議院,呼籲自由、民主,實現信仰自由等要求。他被稱為「生而自由的約翰」。

2、彌爾頓是英國資產階級革命家和政治家,偉大的詩人。1644年發表了《論出版自由》的演說,系統闡述了出版自由思想。從彌爾頓的這種思想出發,形成了現代關於「觀點的公開市場」以及「自由修正過程」的概念。彌爾頓的《論出版自由》是「資產階級新聞理論的基石」。

3、1803~1875,沃爾特第二接辦報紙之後,《泰晤士報》進入黃金時期,並成為英國最大最權威的報紙。《泰晤士報》成為獨立報紙,這一時期的報紙是工商資產階級的代言人,與統治集團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所以在工業革命的背景下能成為影響英國政局的主要力量。

三、英國的公共電視台BBC的模式對新聞界來說是一個不錯的模板

英國廣播公司(British Broadcasting Corporation),簡稱BBC,是英國的一家由政府資助但獨立運作的公共媒體,長久以來一直被認為是全球最受尊敬的媒體之一,提供包括書籍出版、報刊、英語教學、交響樂團和互聯網新聞服務。

今天的BBC除了是一家在全球擁有高知名度和覆蓋度的媒體之外,還提供包括書籍報刊出版、英語教學、交響樂團和互聯網新聞服務等其它各種服務。在BBC剛誕生的年代,AUSTIN SEVEN就是BBC的熱門話題之一。

(1)英國新媒體評論發展擴展資料

英國是世界上新聞傳播業最為發達的國家之一,擁有全球知名的通訊社、廣播台,以及報社。英國新聞傳播業的領先地位與英國大學提供的優質高等教育息息相關,英國大學新聞傳播專業歷史悠久、范圍廣泛,針對每一個專注領域都有相應的本科、研究生甚至博士文憑。

英國大學新聞傳媒教育素以與創意文化產業的緊密聯系著稱,重視實踐性教學以及為學生提供頂尖傳媒公司的實習工作機會。世界領先的產業環境,優質的高等教育和巨大的高端人才需求吸引著世界各地的學生到英國留學學習新聞傳播。

2、英國哪所大學的新媒體專業碩士比較好?

新媒體專業
智能手機和社交媒體,數字網路和大數據,游戲化和移動平台-新媒體不斷改變我們的生活,工作和溝通方式。本課程將探討數字技術對個人和社會的影響,並為您提供技能和知識,以便能夠批判性地和創造性地思考新媒體。
利茲大學
New Media MA
背景要求。人文學科,通信,媒體研究,數字媒體或其他包含設計和媒體元素的准耶。還將考慮相關的專業經驗。
雅思要求: IELTS 6.5 overall, with no less than 6.0 in any component。
卡迪夫大學
卡迪夫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 School of
Journalism, Media and Cultural Studies )是享譽世界的新聞學府,由Tom Hopkinson爵士( 1905-1990 )創辦於,上世紀七十年代,它是英國第一個獨立的新聞學院,也是歐洲首個新聞學院,更被評選為全球十大新聞學府之一
Cultural and Creative Instries (MA)
背景要求。本課程適用於相關藝術,人文或社會科學學科的畢業生或有經驗的從業者。
雅思要求: IELTS 7 overall, with no less than 6.5in any component。
萊斯特大學
萊斯特大學成立了英國第一一個專門研究媒體的大眾傳播研究中心CMCR,傳媒研究的先導地位毋庸置疑。傳媒學院注重將理論學習與實踐相結合,導師配置都很頂尖,專業非常豐富。
Digital Media and Society MA
背景要求:沒有明確的背景要求,工作經驗加分。
雅思要求: IELTS 6.5 or equivalent。

3、英國哪些大學有新媒體專業好的讀研究生

英國的利茲大學,和拉夫堡大學都有的。不過純的new media不多,大部分是media大類的。

http://media.leeds.ac.uk/pg/taught-ma-programmes/ma-new-media/
http://www.lboro.ac.uk/study/postgraate/programmes/taught/digital-creative-media/

4、英國一家雜志評論說:「多年以來,我們都被一個精心的陰謀所操縱,目的是建立一涵蓋全歐的社會主義共和國

〖答案〗D

5、國際上為何評論英國「隨美起舞」得不償失?

據相關記者報道顯示,英國宣布暫停與香港的引渡協定,甚至還說出了要對香港負責的荒謬言論,作為普通的民眾。我們不禁會想英國何來這么大的底氣挑釁中國?這當然離不開美國了,是國際上卻評論英國隨美起舞的做法是得不償失的。

首先說到英國,我們肯定會想到一件大事,就是英國脫歐。英國脫歐對於英國來說,既是一個機遇,也是一個挑戰,但是英國脫歐會讓面臨很大的困難。要交付很大金額的分手費,而且愛爾蘭邊界問題也是英國脫歐之後國際所關注的。在失去了歐盟這個靠山之後,英國在外交上有“隨美起舞”的趨勢。所以英國脫歐很多做法是緊隨美國的腳步,比如前段時間英方也宣布了要禁用華為,這雖然算是一種政治策略,但是卻給英方的經濟也帶來不少的損失。我國外交部發言人也稱,站在中國的對立面,英方是少數。

其次,我們來談一談香港問題,香港自古以來就是我國不可分割的領土,早已不再是英國的殖民地,當香港回歸之後,我國堅持實施一國兩制的治理方案。香港與中國大陸和諧相處,雙方經濟往來密切。如今在香港問題上英國想橫插一腿,簡直是天方夜譚。英國目前的行為已經嚴重違背了國際法,干涉中國內部問題,必將受到中國14億人民的譴責和國際法的制約。

最後,不管在香港和中國大陸之間有什麼摩擦,也就像是孩子與媽媽之間的矛盾總會解決,而不需要一個外人來插手。我國對香港有很多優惠政策,近幾年來不斷推動香港經濟的發展,政治穩定,英國想要干涉我國內政是不合法的,也必然不會成功。

6、英國脫歐時事評論300字

事實上,從1965年歐共體成立,半個多世紀以來英國與歐盟的關系從未理順過。英國的「疑歐」主義向來強勁,在1986年,英國《泰晤士報》最早將「疑歐」一詞帶入大眾輿論。該詞意在形容撒切爾夫人的「布魯日演說」中表現出的對歐洲一體化的極度不信任。《泰晤士報》曾評論說:「卡梅倫與默克爾兩人步履蹣跚的沙龍探戈,已經成為歐洲外交舞台上最令人尷尬的景觀。」在英國脫離歐盟之前,英國仍拒絕加入歐元區,反對歐盟走聯邦主義道路。可見,英國雖然加入了歐盟,卻仍與之保持若即若離的關系。因此,英國最終選擇脫離歐盟也並不是一個特別令人驚訝的結果。

7、如何評價新媒體環境下的參與文化

看看這個論文對你是否有幫助,謝謝!

學子論文:網路新媒體議程設置與民主機制建設批評

楊狀振

2008年11月18日11:09 來源:人民網-傳媒頻道

列印 留言 論壇 網摘 手機點評 糾錯 E-mail推薦:

摘要:本文分析研究了新媒體在新聞傳播領域所引發的巨大變革,並對其作為意見生產機制的連續議程設置功能及民主虛幻性進行了剖析。

關鍵詞:新媒體;民主;生產機制;文化批評

新媒體科技的快速發展及其在互動性上的高度完善,形成了連續的新聞議程設置(continuous agenda-setting)功能,建構起了意見生產機制的新型模式。新媒體藉助「網狀-鏈式」的傳播特徵,形成了對每一個事件和消息的跟蹤-連續式議程設置效果。利用每一個傳播節點在跨平台上的互動,新媒體將相關內容聚合在同一個議程之下。在新媒體UGC(Users Generate Content)的運行模式下,受眾在新媒體中的參與性受到最大程度地尊重與拓展,受眾超越了傳統媒體信息製作者和傳播者對內容的壟斷,以較少中間語言加工特徵的傳播方式直接介入著新聞話語的傳播過程,反映著自己的思想和觀點。在此模式下,藉助技術和信息的力量,新媒體似乎已經成為民主貨幣的製造源和集散地,儼然可以為社會大眾孕育出一個「直接享有電子民主的年代」① 。事實果真如此嗎?在這里有兩個問題無法回答:「一是所有的人都有機會使用這些技術革新嗎?還是僅僅有一部分人可以?二是技術真的落實了,我們是不是就都知道怎麼去使用它們呢?」②

新媒體所提供的信息交流、意見生產和反饋機制是以對技術的熟知和對其作用的了解作為前提的,與一廂情願的民主烏托邦前景相比,主宰整個新媒體世界的事實上並不是為數最多的廣大受眾,而只是數量極少的技術精英。從整體上看,中國的工業化過程還遠未終結,以科技作為社會發展動力基因源的思維邏輯也不可能在瞬間發生轉變,在此模式下所形成的,被哈貝馬斯稱為「專家統制(technocracy)」的現象,更不可能在短期內得到改變。以專家主義為表徵的專家統制現象,最重要的蘊涵就是將科技的創造、修飾和詮釋權,收歸了少數專家所有,特別是經由他們所組成的專業團體(諸如大學或研究機構中的各個專業學科、各類專業性的學會)所壟斷。對一般人而言,專家統制高度體系化的專業技術知識和實踐運作機構,使得其所外衍的社會效應,變得無以抗拒,也難以顛覆,轉而只有默默接受。美國商業部電訊與信息局在《被互聯網遺忘的角落:一次有關美國城鄉信息窮人的調查報告》中所提出的「數碼溝」概念,已經成為被普遍認可的事實。在新技術傳播條件下,它們正引發著信息劣勢階層的產生和新的社會不公。③ 對於以新媒體為解決意見機制生產不暢和民主通道阻塞的研究者來說,他們忽視了受眾能夠平等地傳播和「接收」信息(何況事實上也並不平等),並不意味著能夠平等地「接受」信息這個事實。不同的教育水平和人文素養、不同的興趣愛好和使用動機,都會讓使用新媒體的目的、程度、自主性、切入點和辨識力各不相同,而只有在各種微觀的興趣及能力元素都比較相近的人群或社區里,信息的傳播—接受才可能順利完成,數碼溝的差距也才可能逐步縮小直至填平。

而毋庸置疑的是,在新媒體時代,具有吸納性知識結構和相關知識積累的人,相比普通民眾是更容易成為信息傳播領域的專家的,他們的知識優勢建構了他們在新媒體世界裡的主宰地位。如果說傳統媒介時代的意見生產暨傳達機制是單向輸出、話語權被嚴格掌控在媒體(含管理者)一方的話,那麼在新媒體時代只不過是讓話語權轉渡給了技術官僚和專業精英而已。如史蒂文森所詮釋的那樣,躲在「超級信息高速公路」和互聯網技術發展背後的主要結構性力量仍然是經濟,而經濟勢力也同樣決定了大眾主流文化的「淺表性」特徵。④ 當人們普遍缺乏自我審思習慣和整個社會文化體制缺乏同步協調的情況下,新媒體建構民主通道的努力只能是一個虛幻的烏托邦神話,而殊難成為真切的現實場景。從這個角度來看,所謂新媒體的民主化功能在很大程度上,也仍然只是傳統媒體的拓寬與延伸而已。研究者在對英國的新媒體使用情況進行調查後,認為「新媒體並沒有很好地為政治和民主服務」。因為種種證據表明,「在最初的熱情過後,參與網上社區的人數逐漸下降,而社區內少數精英逐漸成為核心,主宰了社區的議程」。⑤ 這也說明新媒體本身和任何技術與工具的使用一樣,並不會為民主模式的構建和政治觀念的革新進步提供自發的思想土壤和技術支持,人們對其參與的層級和領域所存在著的社會性差別,並不能僅靠新媒體的傳播力量便能得到扭轉。說到底,新媒體的出現只是為我們提供了一個更加多元化和碎片化的意見論壇,而不是提供了一個民主政治的裁判所。

從媒介內部運作過程來看,在傳統媒介那裡,引領和控制社會輿論進程的一個重要手段是為公眾設置媒介議程,並以此架構公眾的認知空間和參與熱點——盡管很多時候,這些議程並不真正就是當前社會的主要問題和受眾最需要了解和關心的問題,媒體報道也並不能與真實生活很好地一一對應,——新媒體同樣保留了這一點。事實上,由於新媒體起步階段在傳播內容上的欠缺,其所最常用的手段往往就是和傳統大眾媒體進行內容上的合作和議程設置上的聯動,在思維定勢和結構布排上自覺不自覺地向其效行並看齊,從而勢不可免地要帶上傳統媒體的價值觀念與意志傾向。這一現象,隨著新舊媒體融合步伐的加快和監管機制的逐步完善,只會加強而不會削弱。一旦有了議程設置上的合作框架和協議默契,勢必就會有權力「遮蔽」現象的產生——無論這個權力來自政治層面、經濟層面,還是來自信息知識或專業技術領域。如果新媒體所傳遞的仍然只是傳統媒體已經傳遞過的東西,那麼即使「重新傳遞」的過程與方式,會帶來短暫的驚喜與贊嘆,可從推進意見生產民主機制建設的本質層面上來講,它又會有什麼助益呢?

退一步講,新媒體真的讓信息實現了徹底地自由傳播,那是不是就意味著民主真的來臨了呢?答案同樣是否定的。當受眾真的可以隨意拉取信息的時候,實際上他已經在潛意識中為自己設定了一個不易覺察的議程框架,在其中當然是快意地刪除掉了其本人所有不感興趣的內容。但問題的關鍵在於,受眾本身不感興趣的內容,卻未必就是事實上不重要或不應該關心的內容。世界傳播學先驅、德國心理學家庫爾德·勒溫(Kurt Lewin)在格式塔心理學路線⑥ 下,曾對人類的心理和行為現象提出過「場理論」的觀點。在他看來,人的行為(或生活空間)就是人和環境之間交互作用的函數,它會隨著個體和環境兩個因素的變化而變化,即「B=f(P·E)」公式(f表示函數,P表示生命個體,E則表示外在環境)。⑦ 無論在任何社會形態當中,基於歷史傳承和社群文化的共識體認,都是形成一個國家與民族倫理內涵和精神聚合的必備條件。但在新媒體傳播環境下,由於個體化作為思想意識的社會形塑作用,由於其所具有的「反集體」意味對整個社會運轉結構理路的滲透,維系社會整合的共識體認,在某個程度上實際上已經出現了被架空的可能。受眾在傳統接受模式下因信息「偶遇」而產生的社會公共事務參與性,在這種信息拉取模式下被大大降低,甚至幾近於零。當閱讀什麼內容的權力完全交到受眾手中時,由缺乏整體觀念和全局意識而引發的小群體思維模式,在宏觀意識淡薄而互動性又極強的傳播情況下,就會將受眾逐步引導到群體意識極端化發展的路子上去,小群體思維方式固有的偏向抑或偏見就會呈現出指數式放大趨勢,並最終將意見機制的生產導向激進的原教旨主義(強制注意或極權主張)。在這樣的條件下,一旦小群體思維出現、形成並傳播,那麼言論市場必將被割裂,而割裂的結果就是大眾社會的共識被破壞,民主進程被延擱和懸置。

人類不可能利用傳播技術的發展製造出歷史的偶然性,新媒體必然要重復與現代性有關的一切特點,而不是從根本上去改變原有的等級秩序和社會空間。盡管新媒體有可能促進平等交流和削弱科層化建制的鴻溝,但同時也存在著擴大社群集團分化和信息社會參與能力落差的危險。嚴重的無政府狀態抑或存在缺陷的技術官僚統治的加強,都並非不可能出現的白日夢幻,而是風險巨大的潛在力量。在新媒體網路技術時代,「下層階級」已變為一個需要重新定義和檢討的詞語,如媒介批評家格雷姆·伯頓所說的那樣,「在網路時代,這一概念是指那些無法獲得新技術——從而也無法獲得改善政治的和物質生活的機會——的人群。」⑧ 技術的發展可能帶來民主的重建嗎?不會!「這個時代的突出特徵是工具高度完善而目標極度混亂,技術不會塑造價值,技術也不會產生理想……」⑨ 無論新媒體的發展是否為社會控制提供了新的可能,民主生活的新生總是取決於宏觀的政治與社會發展,而不是媒體傳播手段的單純變革。

「沒有視覺的局限,就沒有心靈的形象;沒有某種的盲目,就不會有可以持守的表象」。⑩ 新媒體精確制導式的傳播世界不但將基於不確定傳播的實在世界劃分為了精確的信息格子,而且藉助有線或無線的傳輸網路為人們構築起了一道道屏障和圍牆。無論就社會制度,還是就心理狀態,因應新生秩序進行規范與調整,打破「蝸居人生」和民主神話趨勢盲目流行的狀態,都是新媒體發展過程中必須直面相對的問題。或許在這一點上,批評家卡斯特的觀點才最具有歷史的辯證性和通過實踐檢驗的可能性,他否定了對新媒體二元對立式的直線式理解模式,而是從更為細微的層面和維度,探究了新媒體與民主社會之間的演進關系。在他看來,新媒體技術一方面加強了文化資本、社會等級和差異結構之間的關系,另一方面也為社會運動提供了更為廣闊的展示舞台。新的媒介平台使得邊緣觀點、邊緣人群和邊緣生活,擁有了和社會主流公眾之間更多的接觸機會,也為雙方之間找尋到了增進了解和去除誤會的新的意見表達機制和討論平台。(11) 而這,或許才是新媒體帶給社會民主進程的真正禮物。

注釋:

1、Lawrence Grossman: speech at 「Newsroom: Technology:The Next Generation」, The Freedom Forum Media Studies Center, Sep. 15, 1993.

2、約翰·帕夫里克:《新媒體技術:文化和商業前景》,周勇譯,清華大學出版社2005年版,第287頁。

3、祝建華:《數碼溝指數之操作定義的初步檢驗》,載吳信訓主編《21世紀新聞傳播研究》,汕頭大學出版社2001年版。

4、格雷姆·伯頓:《媒體與社會:批判的視角》,史安斌等譯,清華大學出版社2007年版,第235頁。

5、同上,第237頁。

6、即完形心理學,1912年發源於德國,該理論主張在觀察現象的經驗時要保持現象的本來面目和整體觀念,反對將其析解為獨立封閉的原子構造主義式的單個感覺元素,同時它也反對完全以物為本,不及心理感受的純客觀分析,即著名的「非心非物」主張。

7、黃希庭:《心理學導論》,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第146頁。

8、格雷姆·伯頓:《媒體與社會:批判的視角》,史安斌等譯,清華大學出版社2007年版,第238頁。

9、李永剛,《互聯網路與民主的前景》,載陳衛星主編《網路傳播與社會發展》,北京廣播學院2001年版,第111頁。

10、Paul Virilio, The Vision Machine, Indianapolis, Indiana: Indiana University Press, 1994, p.4.

11、尼克·斯蒂文森:《媒介的轉型——全球化、道德和倫理》,顧宜凡等譯,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年版,第236—238頁。

(作者單位:四川大學新聞與傳播研究所)

8、英國《金融時報》如何評價現在中國的創新浪潮?

從世界最大的無現金交易總量到世界最快的大數據計算速度,從世界最大的電動汽車市場到世界最先進的高鐵網路,從世界最多產的人工智慧科學論文到世界最領先的光伏產業鏈,中國在許多行業突破科技瓶頸,成為世界的領跑者。

在剛剛過去的2017年,中國創新捷報頻傳,國際領先的重大科技成果不斷涌現,大眾創業萬眾創新蓬勃興起,很多新產業新業態引領世界潮流。展望2018年,人工智慧、物聯網、大數據、虛擬現實等新技術將繼續快速發展,與實體經濟進一步融合,催生更多新業態,不斷壯大發展新動能,凝聚起更為強大、更為持久的創新力量。

2018年,我國將牢牢把握新一輪世界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機遇,推動人工智慧、物聯網、大數據、虛擬現實等新技術繼續快速發展,與實體經濟進一步融合,催生更多新業態,拓寬發展新空間,壯大發展新動能,凝聚起更為強大、更為持久的科技創新力量。

9、新媒體有什麼發展嗎?有哪些優勢嗎?

新媒體是相對傳統媒體而言的,傳統媒體類似電視、報紙、雜志、電台等,生產者都是比較專業的人,比如書的作者、編輯、主播等,而普羅大眾大多都是消費者。而新媒體人人都可以成為生產者,每個個體都可以通過微信公眾號、知乎、頭條號發出自己的聲音。
新媒體前景很好,現在隨著互聯網快速發展,傳統的品牌推廣、宣傳方式已經無法滿足企業的要求,所以現在新媒體的崗位還是比較多的世-紀-教-育-

與英國新媒體評論發展相關的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