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新媒體 > 對檢察新媒體工作建議

對檢察新媒體工作建議

發布時間:2021-03-27 01:01:17

1、檢察機關如何做好新聞宣傳工作

A  基層檢察院如何做好檢察宣傳工作


檢察宣傳工作是檢察機關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全面展示檢察機關和檢察人員「立檢為公、執法為民」形象的陣地;是宣揚檢察工作主題,推動檢察機關充分發揮檢察職能的有力武器;是檢察機關弘揚時代精神,與時俱進,發展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檢察制度重要的輿論保障和智力支持;是實行檢務公開,開展法制宣傳的窗口;也是檢察機關面向社會,取得黨委、人大、政府、政協以及人民群眾理解、支持的紐帶和橋梁。檢察宣傳工作具有如此重要的地位,但各級檢察院在具體進行檢察宣傳時,由於種種原因,經常出現宣傳工作進展不大、水平不高、力度不強等現象,在基層檢察院表現尤為突出。這些問題如不認真對待、及時解決,不但會制約檢察宣傳工作自身發展,亦會影響檢察機關整體工作的推進。

一、基層檢察院宣傳工作中存在的問題和不足

(一)是宣傳意識不強。檢察工作是否真正實現了法律價值和社會價值,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法律宣傳、個案宣傳、隊伍宣傳。但是,由於「業務本位」思想作祟,基層院部分幹警認為宣傳工作只是辦案工作的「副產品」和「衍生物」,有「重辦案、輕宣傳」的思想,忽視了檢察宣傳與檢察業務的統一性,對檢察宣傳工作敷衍了事,消極應付目標考評,在撰寫宣傳材料時,有隻求數量、不講質量的情況,導致宣傳質量不高,宣傳文章出彩不多。

(二)是宣傳力量較弱。基層院的主要宣傳力量往往集中在少數幹警身上,而且很少有專職檢察宣傳人員,都是從其他科室抽調的有一定文字功底的幹警擔任,並且未受過系統的培訓或學習,自身寫作水平尚有待提高,遇到大型宣傳報道及調研任務,往往力不從心。要想真正做到及時、全面地報道檢察隊伍建設和檢察業務工作,必須加大檢察宣傳隊伍提高宣傳水平及能力。

(三)是宣傳方法單一。基層院宣傳報道大多是以文字宣傳為主,電視宣傳為輔。由於時間、條件所限,進行網路宣傳,利用互聯網展示檢察機關風采,尚處於起步嘗試階段,專題宣傳和陣地宣傳也未形成有效規模。根據檢察工作發展的需要,各個階段均有不同的工作重點和宣傳重點,在實際工作中雖然也圍繞這些重點進行宣傳,但仍停留在就事論事的現象報道,未能有效開展全方位、多角度、廣鏡頭的立體性、深刻性的專題宣傳,致使檢察業務工作和檢察隊伍建設不能向社會及時、全面、廣泛的進行報道宣傳。

二、加強檢察宣傳工作的對策建議

(一)是提高認識,增強宣傳能力。檢察宣傳工作是黨的宣傳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檢察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做好檢察宣傳工作,對推進依法治國、促進檢察改革和隊伍建設、改進檢察工作和樹立檢察機關良好形象具有重要作用。但是,現在還有一些幹警對宣傳工作的任務作用認識不足,總認為我們是業務機關,把業務搞上去,把隊伍管理好就行了,對檢察宣傳工作的認識不到位,檢察宣傳工作的積極性不高。因此要通過各種形式提高幹警尤其是中層幹部對宣傳工作重要性的認識。

(二)是圍繞中心,營造濃厚氛圍。檢察宣傳工作,要緊緊圍繞辦案實際,以個案、類案以及專門性問題展開宣傳,多開展一些有組織有意義的宣傳活動,避免和防止出現重復宣傳,切實提高宣傳的質量和水平。一是要將檢察機關工作的「重點」與地方黨委政府的中心工作相結合。二是要抓住工作的「亮點」。三是要關注群眾議論的「熱點」。四是要瞄準事關社會穩定的「焦點」。

(三)是把握規律,增強宣傳效果。一方面是確立新思路,開辟多渠道。基層院的宣傳工作,是以文字宣傳為主,以電台、電視聲像宣傳為輔開展的。現在的報刊雜志多,尤其是網路發展迅猛,基層院要及時調整工作思路,充分利用各種媒體。可以在原來的基礎上,再增加兩個「翅膀」,把平面媒體和網路利用起來。投稿范圍以地市級媒體為立足點,以省級以上媒體為主攻點,力求在宣傳數量上有新突破,在宣傳質量和效果上上水平。另一方面是採取多形式,佔領多陣地。在發稿方向上,做到各種媒體一齊上,各個板面一齊上;在稿件形式上,文章和圖片一齊上,新聞和言論一齊上,廣播與電視一齊上,常規宣傳和網路宣傳一起上。同時要更多地利用現代媒體,不斷增強互聯網站登載檢察新聞信息和發布理論文章的數量,提高檢察宣傳的時效性,擴大檢察宣傳的社會影響力。再就是加強與新聞媒體的聯系與合作。宣傳主管部門要經常與當地主要媒體、甚至國內一些媒體的交流與合作,加強聯系,增進友誼,獲取指導,爭取使他們多採用稿件,使檢察機關獲得更多的合作夥伴,更廣泛的工作宣傳。

(四)是提高素質,建設專干隊伍。檢察宣傳工作有它的特殊性,僅靠院領導思想上重視還不夠,僅有物質上的獎勵與精神上的鼓勵也不夠。要推進宣傳工作,還必須具有熱心並擅長做宣傳工作的人,有一支高素質的宣傳工作隊伍。(1)是各部門都要落實宣傳工作人員,任務落實到人頭上。(2)是要加強培訓,尤其是在兼職人員多的情況下,他們更需要掌握更多的知識,需要更高的宣傳工作能力與水平,以利於他們更好地開展工作。(3)是要多一些關心愛護,領導對專兼職宣傳人員,要在政治上多關心愛護,在工作上多支持體諒,在生活上多關注身體健康和家庭困難,為他們創造一個良好的工作生活環境。(4)是要教育宣傳人員顧全大局,加強自我修養,不斷增強大局意識,增強使命感和責任感,淡泊名利,始終保持奮發有為的精神狀態。

三、做好檢察宣傳工作需要正確處理幾對矛盾

(一)正確處理檢察工作創新發展與宣傳方式過於傳統的矛盾

檢察業務工作及檢察隊伍建設在不斷創新發展,傳統的檢察宣傳模式已不能適應檢察工作發展,需要檢察宣傳人員解放思想,客服就宣傳講宣傳、重數量輕質量、重形式輕效果的傾向,把宣傳工作植根於豐富多彩的檢察實踐,多角度、全方位地反映檢察工作和取得的成果,確保檢察業務工作與宣傳工作良性互動,相互促進;要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大膽創新,廣泛運用多種手段開展檢察宣傳工作,拓展檢察宣傳陣地,擴大檢察宣傳的覆蓋面;要以豐富生動的語言、喜聞樂見的形式、朴實無華的文風,報道那些內容實在、新聞性強、真實感人、可學可敬得人和事,增強報道的可讀性,增強宣傳對象的影響力、感染力。

(二)正確處理檢察宣傳工作與群眾期待不相適應的矛盾

近年來,雖然基層院加強了與新聞媒體的溝通合作,加大了對外宣傳力度,組織開展了集中報道、送法宣傳等活動,但與人民群眾日益增強的法治意識、更高要求、更多期待還不相適應,影響了人民群眾對檢察機關、檢察工作的了解和認識。基層院領導和宣傳人員要從思想上根除檢察機關是「強勢機關」的認識,讓檢察工作不再神秘,以開放的姿態面向社會、面向人民群眾,在嚴格執行檢察宣傳制度規定,嚴格執行檢察宣傳紀律的基礎上,通過召開新聞發布會、集中采訪、專題采訪等渠道和方式,廣泛宣傳檢察工作,宣傳檢察機關和檢察幹警,達到引導群眾正確認識、有效監督檢察工作。充分信任、真誠關心和支持檢察工作的目的。

(三)正確處理新興媒體快速發展與檢察宣傳應對不足的矛盾

互聯網作為新興傳播媒介,它的飛速發展,對世界經濟、政治、社會、文化的發展產生了巨大的推動作用。互聯網具有即時、多元、互動及傳播快、覆蓋廣、影響大、難控制等特點,其影響力已超過了報紙、廣播、電視等媒體。檢察工作和檢察人員發生的敏感問題,一旦上網,很容易引起網民的高度關注甚至炒作,對檢察隊伍形象的影響將產生快速放大反應和連鎖反映。為完善對涉檢網路輿情的應對、處置和引導措施,各檢察院都建立了網評員,開展網路宣傳和網評工作。但是,由於組建時間短、人員數量少,掌握網路規律、應對網路輿情的能力還較弱,與快速有效應對網路輿情的要求還存在很大差距。檢察院領導要高度重視網路宣傳工作和涉檢網路輿情的應對,加強網路輿情引導能力建設,加強網路宣傳硬體保障。網評員要加強網路規律的研究,積極參加網路評論,努力將佔先機,把握話語權,贏得主動權,為檢察工作科學創新發展營造良好的網路輿論環境。

(四)正確處理宣傳檢察改革與促進檢察工作創新發展的矛盾

檢察事業的創新發展,根本出路在於深化檢察改革。檢察宣傳工作必須適應新形勢、迎接新挑戰、探索新路子,把工作的著眼點放到促進檢察工作、實現檢察事業創新發展的大局上來,以高度的熱情關注檢察改革,積極穩妥地宣傳本地區、本單位檢察改革的成效。對與高檢院牽頭的司法改革任務並取得改革成效的要大力宣傳,對仍處於是眼界頓,尚未產生明顯成效,沒有得到上級院批準的,在宣傳上要慎重,特別要防止為片面追求宣傳效果,向媒體提供不成熟的改革方案、改革「成果」的錯誤做法。檢察院宣傳部門和宣傳幹警要有政策觀念和大局意識,在檢察改革的宣傳上,只能幫忙,不能添亂。

2、如何提升新媒體時代輿論引導能力

個人認為除了一些常用的輿論引導方法如:靈活運用各類傳統媒體資源,建立立體化的宣傳網路,做好負面輿情的引導、成立相關的輿情管理組織、明確內部組織機構的專業分工、重視和培養第三方力量爭取掌握輿論引導主動權等等外,其實關鍵還在於創新輿情管理工作方式,藉助專業的新媒體輿情監控平台,建立輿情預警、監控工作機制,早發現輿情,對輿情動態進行全面監控。
一些主要的新媒體輿情監控平台專為企業新媒體輿情監測輿論引導而准備,通過對互聯網信息的話題聚合,幫助企業快速了解網路上談論企業的各種聲音,以准確、全面、實時自動三大核心優勢為企業新媒體輿情監測和輿論引導工作服務,來自識微科技商情知識欄目。

3、淺談如何做好應對新媒體工作

一、要正確認識媒體
二、要正確對待媒體
1、加強溝通,做到主動不被動。
2、加強服務,做到熱忱不奉承。
3、加強合作,做到應對不應付。
三、要正確審視自已
1、建立學習機制,提升自己。
第一, 要努力提升人文素養。
第二,要切實提高語言表達能力。
第三,要培養良好的心理素質。
1、建立嚴格的內部管理機制,管好自己。
2、建立與媒體正常的合作機制,推介自己。

4、政法機關如何應對新媒體

以下內容節選自危機管理專家葉東老師博客:
1.通過媒體應對實戰演練掌握訣竅、技巧
應對媒體輿情危機,掌握一套媒體應對的各種方法以及技巧是至關重要的。但只知道了這些原理、理論,就想運用在實際應對媒體中,往往收不到很好的效果。
僅僅攝影燈的強光一照就會讓人特別緊張起來、汗流浹背,記者的表情難以捉摸、攝像、攝影師不停地走來走去、快門的聲音不絕於耳……在這樣緊張的氣氛中,很多人不由自主就講錯了話。相信大家還記得原鐵道部的新聞發言人王勇平,在7.23溫州動車追尾後召開的新聞發布會上,在記者的不斷追問下,其說出了「至於你信不信,反正我信了」、「這是個奇跡」兩句讓所有人都記住他的話。一個經驗豐富的新聞發言人都這樣,更何況普通的、媒體應對經驗短缺的中高層管理人員。因此,鵬遠咨詢認為:進行媒體應對實戰演練是非常有必要的。

2.企業領導必須進行的媒體應對實戰演練
媒體應對實戰演練指的是為了培養掌握媒體以及輿論的現狀,在召開記者招待會或接受采訪時能順利、流暢地應對的能力訓練。通過這些演練,讓人掌握避免在媒體前說錯話、引起記者誤解的方法。
在美國,這已經成為必不可少的一項重要訓練課題。無論是政治家,還是企業領導,或經營幹部、部長級人員、宣傳部門負責人,都必須接受這種訓練。隨著中國企業面臨越來越多的危機與突發事件的沖擊,企業風險管理已經成為企業管理的重要一環。
輿論是隨著時代不斷發展、變化的,當今輿論的現狀是,強烈要求事件最高責任人、實際負責人親自在公開場合發表評論。針對這種情況,高層領導必須做到能用自己的語言、話語闡述企業戰略和其他信息。所以,可以說這些媒體實戰演練是企業高層管理人士所必需的。

3.媒體應對實戰演練的目的
演練的目的有三:
①掌握記者辛辣的提問或誘導式問題的應對方式,做到無論什麼問題都能准備准確作答。
②向記者背後的讀者、聽眾、觀眾,本公司的利害關系者、大眾輿論傳達正確的信息。
③得到記者的理解和信賴,贏得好感。
記者提出的問題並不一定都是正確的、有的放矢的。甚至有的問題很基礎、很幼稚,有的問題漫無目的、和主題不著邊際,還有的是假定式問題、誘導問題、敵對問題等,畢竟記者也是人,在這一點上,採取基本的人與人的交流方式就可以了。我們必須注意的是,記者背後的人(讀者)才是我們所傳達信息的最終接受者。
因此,和記者的交流不只是和記者個人打交道,而是和其背後的讀者、聽眾、觀眾打交道。即:和輿論的交流必須通過記者這一媒體資源來進行向大眾發布信息,因為這一過程中加入了「記者」這個中間人,而不是直接面對大眾,所以我們要處理好記者、和民眾的雙重關系。因此我們必須掌握一些特別的技巧。掌握這些技巧就是媒體應對實戰演練的最終目的。掌握了這些技巧,在平時有助於企業形象的提升,突發事件狀態下下可以把損失控制在最小范圍內。

4.媒體應對實戰演練的內容
具體內容基本上都按客戶的具體要求來設計的,此外,根據提供演練服務的咨詢公司的不同,訓練內容也會有所差異。
媒體應對實戰演練不能只注重信息內容,還要注重服飾、外表。作為參考,鵬遠咨詢向大家介紹一下實施的訓練的內容。鵬遠咨詢把演練內容分成四部分,分別是:①講座②演習③服裝搭配④交流研討。
講座
講座時,除了介紹媒體應對的基本事項、要點、平時和緊急時應對的不同點以外,還需要說明緊急記者招待會的召集方法,新聞、報紙以及電視報道現場、企業的媒體戰略和風險管理基礎等。針對這些內容,組成達到實戰演練目的必要的講師陣容,向以經理為中心的經營幹部以及現場負責層人員舉辦講座。
練習、演習
邀請新聞記者及電視報道人員來進行模擬采訪,擺設照明燈等,舉辦模擬記者招待會。用相機或攝影機記錄下模擬時的情況,模擬結束後和被采訪人一起觀看這些記錄材料,研究「哪些是不該做的」「哪些是應該做的」,以及相應的改進方法。
此外,還要練習發聲方法、正確的姿勢、表情、動作,全身動作自然協調的方法,行走、敬禮的姿勢等。
服裝造型
一張圖片、數秒的影像帶來的效果、影響,常常比企業想像的要大得多。所以,鵬遠咨詢安排這一部分來研究如何按照個人的體型、興趣愛好等來選擇符合個性的服裝和頭式、化妝方式等,以達到著裝符合場合,外表能體現個性的目的。另外還向人們介紹了西服的穿著、租賃、購買事項,推薦商店、品牌,介紹發型改善知識等。這些工作由專業形象設計師和美發師進行。此外還參加、觀摩實際的采訪以及記者招待會。
交流研討
籌備媒體的接待等,研討為了達到某一目的公司應採取的媒體戰略等具體方案。
作為緊急時的准備,平時應該做些什麼,記者招待會應該在何時何地召開,對哪種媒體該採用哪種方法,宣傳冊里應該包含哪些內容,或不應該包含哪些內容……從風險管理的視角對這些問題進行討論和提出建議,給管理高層提供幫助。
此外,編寫采訪或會見時記者可能提出的問題集。研討戰略性的信息發布,結合模擬練習,使實戰演練效果更加明顯。

5、基層檢察院如何做好涉檢輿情工作

 張灣區人民檢察院 譚書華最高人民檢察院檢察長曹建明指出,檢察機關要重視接受輿論監督,把互聯網等媒體作為聽民聲、察民意的重要渠道,建立涉檢輿情收集、研判機制,主動回應社會關切。因此,順應時代潮流,主動應對網路信息化挑戰,提升快速應對涉檢網路輿情的能力,加強正面引導輿論,營造新形勢下良好的網路輿論環境,已成為當前檢察機關迫切需要解決的新課題。一、網路輿情的定義及特點所謂網路輿情,簡言之,即在一定的社會空間內,通過網路圍繞中介性社會事件的發生、發展和變化,民眾對公共問題和社會管理者產生和持有的社會政治態度、信念和價值觀。它是較多民眾關於社會中各種現象、問題所表達的信念、態度、意見和情緒等等表現的總和。網路輿情形成迅速,對社會影響巨大。網路輿情具有傳播范圍廣、速度快、影響大,與傳統媒體相比,有巨大優勢。網路的開放性、虛擬性、隱蔽性、無限性,決定了網路輿情具有以下特點:1、直接性,通過各種平台,網民可以自由、迅捷地發表意見,下情直接上達,民意表達更加暢通,網民通過公共平台進行描述、揣測、議論,自由發表看法,如躲貓貓、阿榮旗檢察長開豪車等熱點事件。2、突發性,網路輿論的形成往往非常迅速,一個普通事件的存在加上網友的自由猜測和一些情緒化的意見,就可以成為點燃一片輿論的導火索;3、偏差性,由於發言者身份隱蔽,並且缺少規則限制和有效監督,網路自然成為一些網民發泄情緒的空間。在現實生活中遇到挫折,對社會問題片面認識等等,都會利用網路得以宣洩。因此在網路上更容易出現偏離事實的言論。二、當前檢察機關應對網路輿情存在的主要問題1、思想觀念不到位。對網路成為主流媒體缺乏應有的認識,習慣用傳統的思維方式看待網路輿情問題,不了解網路輿情的特點和規律,對網路輿情危機的影響力估計不足,沒有以我為主、搶佔先機的意識。沒有認識到在輿情形成初期,有效的引導和預防可以防止網路群體性事件的發生。造成在面對網路輿情時,消極防禦應對較多、積極搶佔先機引導偏少,簡單粗暴應對多、合理引導平息少。2、人員設備保障不力。由於認識上的原因,很多基層檢察院在應對網路輿情工作上缺乏人員和物質設備的有力保障。沒有配備專門的網路輿情人員,缺少網路輿情監控方面的專業人才和高素質的網路評論員,出現具體工作無人管或無法管現象。信息化建設投入不足,檢察機關互聯網站平台沒有完全建立,或設置不合理,自主的網路宣傳平台缺乏。更重要的是,沒有集信息搜集、處理、研判、反饋於一體的輿情監控系統,只能靠人工監測、收集和處理。3、應對機制不健全。網路輿情的處置機制還未有效建立,近年來的側重點開始體現在收集涉檢網路輿情上,但涉及危機輿情的收集、分析研判工作還顯滯後。基層檢察機關及時反映、有效應對重大輿情的能力不強,缺乏危機意識和處置網路輿情危機技巧的方法技巧,不善於和新聞媒體溝通。在處置網路輿情時,手段比較弱、水平比較低,出現諸多失誤,引發群眾不滿,導致事態升級。三、加強涉檢輿情工作的對策建議一是要以輿情監控為主導,提前預警,在事件發生前及早化解矛盾。多數涉檢輿情事件並不是一開始就呈現出突然爆發態勢的,幾乎都是一些基本的訴求得不到回應,經過一段時間的積累和發酵,而最終形成的。這就要求我們建立涉檢輿情事件的預警系統,早發現,早應對,把問題解決在萌芽狀態。這個預警系統就是我們的涉檢輿情信息報送機制。我們要十分注重涉檢輿情特別是涉檢網路輿情匯集、分析、研判,主動應對,讓真相走在謠言之前,及時把問題解決在萌芽狀態。二是要以信息發布為核心,公開透明,在事情發生時打好主動仗。當涉檢輿情事件發生時,公眾迫切需要得到真實信息。在發生的瞬間,民眾對涉檢輿情事件情況的片面了解,形成多種主觀判斷,使得恐慌、猜測的情緒產生,對涉檢輿情事件起因、影響的各種臆斷被廣泛傳播並無限放大,輿論產生偏向。信息化時代,對信息完全封鎖已成為不可能。我們不去佔領輿論陣地,謠言就會搶先佔領。只有對事件進行公開、透明的報道。講究傳播策略,針對實際疏導民眾情緒,克服信息缺失造成的恐慌,才能發揮輿論引導作用,有利於平息謠言、緩和事態,促進社會穩定。三是要以輿論引導為主調,疏堵結合,在事件處理上牢牢掌握話語權。涉檢輿情事件發生後,涉檢輿情信息通過各種渠道迅速傳播,內容真偽並存,觀點尖銳復雜。要合理策劃議題,切實加強輿論引導。巧妙議題設置,就能牽住輿論走向的牛鼻子,要注重引導方式,避免說教,避免貼標簽。要把握應對時機,緊緊抓住關鍵的黃金4小時發布信息,實現與新興媒體的良性互動。信息公開是擠壓負面言論的最主要、最有效的方法。但鑒於網路、手機等新媒體傳播速度快、交互性強的特點,民眾可以直接發表觀點意見,在突發事件中,各種傳言、謠言、攻擊性言論難免出現。

6、檢察院怎樣將新媒體做的風生水起

檢察院是一個權威的部門,也算是一個服務的部門,要是開公眾號那推廣起來相對容易。
建議就是公眾號要實實在在的做一些服務的窗口,拉近與廣大群眾的距離。然後就是權威報道,那關注量幾乎也就上來了。當然這個也是需要相當投入了,需要團隊來運營操作。

7、如何正確應對輿論媒體,媒體如何引導輿論,新媒體時代

時下,在新媒體時代,無處不在、無時不在的媒體正日益影響著檢察院的形象、聲譽和社會公眾對檢察院的信任。新情況、新問題層出不窮,想不想、會不會利用媒體與社會公眾進行溝通,已經成為新形勢下衡量檢察官執法能力高低的重要標志。只有以改革創新的精神迎接新媒體的挑戰,切實加強對新媒體傳播規律的把握,深入研究輿論引導規律,善待媒體,善用媒體,不斷提升新媒體時代網路溝通和輿論引導能力,才能為檢察工作健康發展營造良好的社會輿論環境。
一、提升新媒體時代輿論引導能力必須善待媒體,強化媒體意識。
在今天的開放環境與信息全球流動的條件下,要想有效應對人們的思想意識多元化帶來的挑戰,要想努力保持並增強檢察工作的輿論引導權,就必須充分認識新媒體的社會影響力,全面、客觀地認識新媒體給我們帶來的機遇和挑戰,轉變傳統的思維方式和工作習慣,不斷提高與媒體打交道的能力。
一是要更新觀念,善待媒體。要走出過去媒體宣傳容易泄露案情、對媒體敬而遠之的誤區,主動加強與媒體的溝通和聯系,善於研究媒體、合作媒體、關注媒體、藉助媒體,把編輯記者當朋友,做到感情上尊重、工作上支持,形成與媒體上下聯動、左右互動、協調高效、優勢互補的工作體系,做到檢媒聯動,實現互助雙贏,增強宣傳工作效果。二是了解媒體,提高運用新媒體的能力。要通過有針對性地舉辦情景模擬訓練、網路培訓班、輿情報告會、網路論壇等活動,讓領導幹部學會運用在線訪談、網路評論、即時通訊等方式,主動加強對新媒體運用知識的學習,熟練掌握新媒體的傳播規律,做新媒體時代的弄潮兒,不要做落伍者,不斷提高領導幹部特別是檢察宣傳人員運用新媒體的能力和素質。同時,還要把新媒體的建設和管理納入黨組的議事日程,健全組織機構,健全相關制度,規范新媒體的管理和運行,為做好新媒體的應用應對工作打下堅實的組織基礎。三是要正確看待媒體,自覺接受輿論監督。要充分意識到,面對媒體,積極的公開、主動的溝通,更能消除誤解,贏得民心,越著捂著、蓋著,越容易被動,滋生謠言。要不斷深化媒體意識就是監督意識的觀念,以更加坦誠的姿態面對公眾與媒體,進一步強化接受輿論監督意識,時刻做好接受監督准備,把接受監督作為改進工作的動力,時刻想到每一次執法辦案都在媒體監督之下,時刻注意維護好檢察院檢察官形象。
二、提升新媒體時代輿論引導能力必須善用媒體,打造網路宣傳新格局。
隨著信息化技術的不斷進步,博客、微博、微信等新傳播途徑改變了人們的閱讀習慣。要增強檢察宣傳工作的覆蓋面和影響力,特別是提升新媒體應用應對能力,就要全力打造檢察門戶網站、檢察博客、檢察微博、檢察微信「四位一體」的宣傳格局。
一是加強檢察門戶網站建設,及時發布權威信息。要高度重視網路宣傳和檢務公開工作,建設好、管理好、使用好檢察門戶網站,把門戶網站打造成弘揚法治精神、宣傳檢察工作、普及法律知識、豐富檢務公開的有效載體。要針對隊伍建設、業務工作、檢務公開、檢察動態等板塊,專門設立與公眾互動空間,讓網民發表對檢察工作的意見和建議,讓檢察人員為網民解疑釋惑,做好正面引導工作。二是開通檢察博客,傳播檢察好聲音。要依託重要網站開設檢察院官方博客,及時向群眾宣傳檢察機關的重大活動、檢察隊伍和業務工作的重要成果,加強正面輿論的引導,傳遞檢察工作正能量,提升檢察機關的社會形象。三是開通檢察微博,加強與網民的互動交流。針對微博特有的簡短、閱讀方便的特點,根據受眾的需求和群眾的訴求,開展好發布檢察動態、解疑釋惑、接受法律咨詢和控告舉報工作。要用鮮活生動,群眾容易接受的語言,減少書面化、模式化的言論,拉近與群眾的距離,實現面對面的交流,鍵對鍵的溝通,使微博真正成為檢察機關與網民的交流平台。四是開通檢察微信,密切與社會各界的聯系和溝通。要通過微信平台,在「朋友圈」群發文字、圖片和視頻,展示檢察動態,接受法律咨詢,強化微信與微友的互動;建立與人大代表、政協委員、人民監督員和副科級以上幹部的手機信息交流平台,定期通報檢察工作情況,以便更有效地接受人大代表、政協委員、人民監督員和社會各界人士的監督,切實履行好法律監督職責。
三、提升新媒體時代輿論引導能力必須強化引導,及時掌控網路輿論發展方向。
提升檢察機關輿論引導能力,要完善好涉檢輿情巡查、輿情報告、輿情研判、輿情引導四項機制,做到早發現、早研判、早引導、早控制,掌握主動權,打好主動仗。
一是建立監控巡查機制,第一時間發現輿情。在技術科、政治處應明確網路「巡視員」和「評論員」,在工作日的8點至10點、下午2點至5點、晚上8點至10點以及法定休假日,對各大網站、論壇進行「關鍵詞搜索」,全方位查找涉及本院的新聞報道,確保監測不留死角,適時進行實時監控。
二是可以藉助類似多瑞科輿情數據分析站輿情系統建立輿情即時匯報反饋機制,第一時間向黨組匯報。網路「巡視員」一旦發現網路輿情,要詳細、准確記錄輿情上網時間、主要內容、瀏覽和跟帖人數、群眾反應、點擊率等各項內容,在30分鍾內向黨組匯報。
三是建立分類研判機制,准確鑒定輿情性質。根據輿情反映問題的性質、內容以及影響力等,對輿情進行深入分析,做到把握關鍵,准確定位。對涉及本院的重大輿情,要迅速查找源頭媒體,在分析研判輿論熱點和輿情發展走向後,迅速向網路輿情處置領導小組報告情況並提出初步處置意見;要分析涉檢輿情的成因,與控申部門及輿情涉及的相關部門一道查明真實情況,並及時聯系有關人員,爭取最短的時間內做出正確反應,避免陷入被動。
四是建立及時應對機制,積極消除負面影響。要堅持積極回應,及時消除負面影響,防止事態擴大。及時與涉檢涉法網路輿情發生的源頭媒體進行溝通,做好解釋說明工作,力爭在源頭上控制輿情進一步擴散。最大程度爭取傳統媒體的支持,利用傳統媒體的公信力和權威性,發布最及時權威的信息,影響網路輿情的走向。必要時,協調宣傳主管部門,積極尋求互聯網管理部門、新聞單位、網路媒體的支持,採取適時召開新聞發布會等方式,公布事實真相,使不明真相的公眾了解事實,引導視聽,把握輿論導向主動權,共同化解涉檢網路輿情的不利影響。網路評論員要以普通網民身份按照統一口徑和指令,參與涉檢網路輿情討論,消除網民誤解,引領網上輿論導向。

8、對新媒體建設現在發布內容的看法,有什麼意見和建議

一、新媒體發展存在的問題和原因
目前,不少傳統媒體特別是地方媒體,在新媒體的發展和傳統媒體與新興媒體融合發展上步入一些誤區:有的在發展的觀念上存在「重建設,輕融合」的認識,在推進實施過程中出現「多、快、省式」的低水平融合,沒有正真實現「水乳交融式」的深層次融合;有的片面地以為融合就是建網站、數字報、手機報,開通博客、微博、微信、移動客戶端,出現「大拼盤」的現象;有的簡單地認為融合就是把紙媒內容搬到新興媒體上,把新興媒體內容嫁接到紙媒上,出現「大雜燴」的現象。榆林日報社如今雖然建起了網站,開通了數字報、手機報、電子屏,微博、微信、移動客戶端等也在逐步運營,全媒體采編發布平台建成,但是在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的融合發展上依然存在「不如人意」的地方。
媒體之所以出現這種低層次的融合現象,究其原因,主要是在發展思路上沒有樹立互聯網思維,在發展的措施上沒有進行深層次的體制、技術、內容、人才、管理的融合,沒有真正形成「立體化」傳播新格局。
二、新媒體發展的思路與對策
全新的理念是發展的前提,深層次的融合是發展的保證。因此,要實現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的融合發展,地市媒體就要樹立互聯網思維,在進行深層次的融合的基礎上,走全媒體發展之路。
1、樹立互聯網思維,走全媒體發展之路
樹立互聯網思維具體來說就是要樹立九種互聯網思維:用戶思維、簡約思維、極致思維、迭代思維、流量思維、社會化思維、大數據思維、平台思維、跨界思維。用戶思維要求媒體「以讀者為中心」「讀者至上」的理念,提供個性化新聞;簡約思維要求媒體在形式和內容上,用「簡約風格」以最短的時間、最快的速度抓住讀者;極致思維要求媒體樹立精品意識和品牌意識,打造比較優勢;迭代思維要求媒體以循序漸進的方式,不斷進行創新轉型;流量思維要求媒體樹立「經營流量」的理念,做到「流量出效益」;社會化思維要求媒體以「眾包」的理念,借力發展新媒體;大數據思維要求媒體建立數據信息服務平台,提供信息、服務產品;平台思維要求媒體建立全媒體采編發布平台,解決不同媒體間技術障礙;跨界思維要求媒體樹立跨界經營的理念,形成「報、台、網、屏、微」一體化傳播新格局。
2、狠抓「五個融合」,創新媒體發展
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的融合發展,要從體制、技術、內容、人才、管理等方面進行深層次的融合。
(1)體制融合。媒體需要消除制度障礙,進行「頂層設計」,重組內部組織結構,改革不同業態的媒體管理體制,構建符合全媒體發展的新格局。通過整合新聞信息、人力資源,建立起統一指揮調度的新聞編輯部,統一報道部署,統一策劃主題,統一組織采訪,統一編發稿件,實現內容集約化生產、新聞信息產品多層次開發。
(2)技術融合。媒體需要打破各媒體之間的技術壁壘,建立起一個支持文圖、音視頻、簡訊等多種信息錄入、遠程寫稿和編審發布,可以提供文字數據、圖片數據、視頻數據和歷史資料等多媒體數據,並集報紙、網站、手機、電子屏、微博、微信等為一體化的「信息終端」平台和信息服務平台。
(3)內容融合。媒體需要按照紙媒、網站、微博、微信、移動客戶端等特點和運行規律,形成不同定位、不同個性、不同特色的新聞信息產品。紙媒突出本土特色、權威發布、深度解讀、輿論引導;電視突出直觀、形象、生動的特點;網站突出海量化、專題化、個性化;新興媒體強化互動性、及時性、分眾化、個性化
(4)人才融合。媒體需要轉變用人機制,建立全媒體人才管理體系,真正實現人才隊伍融合。要培養一支集采、編、攝、播於一體的全媒體新聞隊伍,培養和引進適應新媒體環境的管理人才、技術人才、經營人才,為融合發展提供人才保障。記者要成為「全天候」記者,既能采寫文字、拍攝圖片,也可錄制視頻。編輯要成為「全能」編輯,既掌握紙媒編輯技術,也掌握博客、微博、微信、QQ等新興媒體編輯技術,滿足多終端傳播的需求。經營管理人才要既懂紙質媒體運營,也懂新興媒體運營。
(5)管理融合。媒體需要在現有的基礎上對薪酬制度進行改革,通過薪酬改革調整各媒體利益,形成適應傳統媒體與新興媒體的融合發展管理模式。要建立一套更加科學、完整的績效考核體系,把更多的資源向融合發展傾斜。要不斷完善經營機制,圍繞「專業化、品牌化」的經營主線,為客戶搭建傳播平台,提高報紙廣告的吸附能力和全媒體運營的拓展能力。

與對檢察新媒體工作建議相關的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