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新聞,如何看待最近網上在瘋轉的柴靜的《穹頂之下呢》
柴靜的《穹頂之下》——
1.之於科學的意義,用通俗的語言,表達了專業的學術知識。而這些知識,原本應該在國家的支持下,讓專業人員——科學家除了用學術語言寫作之外,還應該用大眾語言寫作。但這個,科學界沒有,或者說幾乎沒有。科學家,不僅應該為學術寫作,也應該為大眾寫作。
2.之於新聞人的意義,在體制、機制制約之外,新聞人完全可以通過新媒體傳播途徑,製造自己的影響力,完成在體制內完成不了的東西。雖然柴靜在央視這樣的巨無霸里積累的人氣和人脈,是她這次獲得成功的關鍵,但顯然,每一個新聞人,都可以在體制外獲得飛躍。新媒體為新聞人帶來足夠大的天空。
3.之於海量信息的意義,越是海量信息時代,有質量的、嚴肅的內容,越有價值、越有超強的穿透力。當這個周末,幾億人聚精會神看一個一百多分鍾的嚴肅紀錄片的時候,與其說是柴靜講故事的演講能力吸引了人,不如說是內容本身的優質。這說明,這個時代多麼缺乏優質的信息。
4.之於新媒體傳播的意義,柴靜開篇用了女兒的病情切入調查視頻,雖然從傳統新聞教科書上,這似乎是不可以的。但這就是新媒體傳播的一個特點,以個人的、「我的」的方式傳播信息,親切、自然,容易引發共鳴。很多優秀的新媒體人,不少都是這種「私人化」的方式寫作。新媒體,多來點「我」吧。
5.之於監管的意義——其實是沒意義的,盡管短時間內,形成強大的輿論壓力,但這樣的壓力,隨著時間推移就會淡下去,而監管將不會有任何改變。其實,柴靜的這些不是新知,在政府的智庫里,甚至就是在監管者那裡,都是知道的,但之所以沒有推進,那是因為,根本沒有推進的關鍵動力。
6.之於「對手」的意義,剛開始是不太理解柴靜為什麼會有這么多的「對手」,但後來,我明白了,這些「對手」,其實就是「對手」,本身就是以「對手」形式的存在,換句話說,無論是誰,他們都是反對的,然後惡毒的一輪又一輪的攻擊。所以,柴靜之於「對手」,又給他們藉此罵一切的機會。
7.之於公眾的意義,可以讓更多的人關注環保,為環保做貢獻。雖然我們每一個人不能像柴靜那樣,自費百萬為環保做事情,但我們可以從身邊的一點一滴做起。調查里,柴靜除了百萬費用做調查之外,還用每一個人都能夠觸手可及的方式做環保。
8.之於「我」的意義,當柴靜說,這是一個母親和霧霾的私人恩怨的時候,她將那句「為子孫後代」——聽起來毫無感覺的話,變成了每一個父母實實在在的感受,這是一種震撼。到頭來,你會發現,打著一個母親與霧霾私人恩怨的,反而成了最大公共利益的關切。
9.之於未來的意義,其他國家可以把霧霾治理好,而我們不能,這是因為國情所致——霧霾製造者,控制著權力。
10.霧霾治理,說白了,就是一場政治變革。只有當輿論壓力,不只是一種壓力,而是一種直接決定權力的權力的時候,我們才有可能改變當下的狀況。霧霾如此,其他的事情,皆如此。
2、《穹頂之下》為何一日爆紅?為什麼是柴靜,而不是CCTV
《穹頂之copy下》是一部由柴靜自費100萬左右拍攝的霧霾深度調查紀錄片,費用全部來自2013年一月柴靜的自傳性作品《看見》一書的版稅。
第一,報道尺度,准確把握,這是一切傳播的基礎。
第二,內容製作,專業精良,這是良好傳播的核心。
第三,名人效應和女兒病情,是迅速傳播的助推器。
第四,新媒體時代,傳播渠道和平台「公共化」,病毒式微信傳播顯威力。
第五,科普新聞有可為,科普傳播的規律值得研究總結。
為什麼是柴靜,而不是CCTV?
柴靜拍霧霾紀錄片以女兒病情開場,引發客觀性爭議,她坦誠這是自己和霧霾的私人恩怨,正是剛出生就患腫瘤的女兒,促使柴靜以一個母親的身份切入到霧霾問題。傳播學存在著一種有意思的現象,那就是「一個人的傳播」往往好過「多數人的傳播」。「一個人的傳播」有兩種,一種是「對一個人傳播」,當我們向戀人表白、向兒女傾訴,就屬於這一類;還有一種是「為一個人傳播」,他向很多人傳播,但是他傳播的動機或目的是為著一個人。
3、柴靜《穹頂之下》通過什麼平台播出
中文名:穹頂之下
外文名:Under the Dome
其它譯名:柴靜霧霾調查:穹頂之下、穹頂之下 同呼吸共命運、蒼穹之下
出品時間:2015年2月28日
在線播放平台:【搜狐視頻、優酷、 愛奇藝、芒果TV、騰訊視頻】
4、外國媒體對穹頂之下的評價(需要中英文的)
Two hundred million and counting: That's how many times a documentary about China's massive air pollution problem has been viewed online since the weekend. Environmentalists are hailing it as an eye-opener for Chinese citizens.
The filmmaker, Chai Jing, was an investigative reporter and anchor at state broadcaster China Central Television. She quit her job last year to take care of her daughter, who was successfully treated for a benign tumor.
In the documentary, she describes how difficult it was to explain to her daughter why she shouldn't go outdoors.
"In Beijing in 2014, I could only take her out when the air was good," she says ring a presentation to a studio audience that appears in the documentary. "There were 175 polluted days last year. That means that for half of the year, I had no choice but to keep her at home, shut in like a prisoner."
Tourists wear facial masks while visiting the Temple of Heaven Park in Beijing in January.
Li Wen/Xinhua/Landov
Chai used $160,000 of her own money and one year to make Under The Dome, the same title as a Stephen King novel. Some scenes in the film are shocking, including a visit to a hospital operating room, where viewers see the damage China's polluted air can do to a person's lungs.
Chai asks some tough questions about the politics and economics behind the smog, but often with a gentle, funny tone.
She talks to a local environmental official so powerless to enforce the country's laws that he admits, "I don't want to open my mouth because I'm afraid you'll see that I'm toothless."
She confesses that, like many Chinese citizens, it was only recently that she learned the difference between fog and smog.
Ten years ago, I asked what that smell in the air was, and I got no answer. Now I know. It's the smell of money.
- Chai Jing, journalist and documentary filmmaker
She interviews local officials who protect polluting instries because those instries create jobs and pay taxes.
Chai doesn't explicitly criticize China's model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Nor does she call for China's leaders to be held accountable for their policies. She makes it clear, though, that pollution is a cost of rapid instrialization that China can no longer put off paying.
"Ten years ago, I asked what that smell in the air was, and I got no answer," she says. "Now I know. It's the smell of money."
In the film, Chai travels to Los Angeles and London to learn how those cities cleaned up their air. She concludes that China can follow their example, and that its citizens should get involved.
"The strongest governments on earth cannot clean up pollution by themselves," she argues. "They must rely on each ordinary person, like you and me, on our choices, and on our will."
Ma Jun, the director of the Beijing-based Institute of Public and Environmental Affairs, agrees. He calls Chai's documentary a wake-up call for China, comparable toAn Inconvenient Truth, the 2006 documentary about climate change, and Silent Spring, Rachel Carson's 1962 book about harmful pesticides.
China's Smog As Seen From Space
Ma offers an explanation for why China's government has not silenced Chai, and China's new environment minister even called to thank her.
"One reason such a hard-hitting film, that touched on deeply rooted problems, was allowed to be widely disseminated," he says, "is its positive direction, which gives people hope and confidence."
Chai has declined interview requests except for one from the website of the official People's Dailynewspaper.
That website aired the documentary, until Wednesday, when it disappeared without explanation. It's still viewable elsewhere in China.
China has been saying for more than a decade that it's time to clean up the pollution and that it's willing to accept slower economic growth to do it. But last year only eight of 74 Chinese cities met the air quality targets — five more than in 2013.
Environmentalists have welcomed other encouraging signs in recent months. Last November, for the first time, China set a target of 2030 for its carbon emissions to peak, before declining.
And it has promised to allow environmental groups to file class action lawsuits against polluters.
5、美劇《穹頂之下》里的設定到底是什麼?
個人覺得《穹頂之下》這部劇並不是簡單的向我們講述所謂的科幻故事,而是以科幻題材來反映存在於現實生活中的各種人性的斗爭,榮譽與權力的斗爭。當然,以及西方國家的歷史問題。從另一個層面來講,這部劇非常具有現實主義寫實派特色,即便有藝術的誇張處理,但是是從實際出發,向我們傳遞一種非常「沉重」的力量。
劇中所謂的控制裝置,其實就是一種神秘的力量控制系統。在毫無徵兆的情況下,小鎮被一種神秘的力量罩住了。而這神秘的力量就像是一個穹頂,被困在裡面的人們無法出去,外面的人也無法進來。更像是外星人的一個培養皿,用來改編地球上的人類,使地球人成為他們的載體!而在第三季中,穹頂的控制裝置被破壞,內部平衡和循壞被打破,而穹頂也隨之受到了影響!
而「粉色的星星正在直線墜落」劇中並沒有向觀眾透漏,這正是作者留給觀眾的一種思考。影視圈的很多編劇、作者、導演都非常喜歡採用開放性的思維。關於這一點,很多網友猜測是有可能地球會迎來彗星或隕石之類的撞擊,粉紅星星是進入大氣層時燃燒的隕石么,而經過這一撞擊可能地球大部分生物會將滅亡,而恰恰有了穹頂這種科技和強度的保護反而不會傷到裡面的人。當然,這只是個人的猜測,具體作者想要表達什麼可能只有作者本人自己清楚!
另外,在整部劇中並沒有有明確體現第三類接觸,或許這股神秘的力量正是外星人作為,但第三類接觸並沒有發生。而人們只能在穹頂下面生活,他們就如同原始人一般開始將人性的弱點表現的淋漓盡致。面對問題,大部分人不是想辦法解決,而是維持現狀甚至開始了權力的爭奪,他們爭奪食物,水源,能源甚至愛情,血風血雨。小鎮已經被毀壞,但是他們還是在進行著斗陣。
其實,當罩子裡面的人失去與外界的接觸後,罩子裡面的人再也沒有高低貴賤之分,所以更多的人蠢蠢欲動,試圖重新分配「權力」,這一點與黃渤導演的《一出好戲》有諸多類似的地方!
在沒有這個罩子之前就已經擁有權力的人想要盡快的逃脫這里,但是還有一部分在實際生活中低三下四的人倒是期盼著大家永遠都不要出去了。
不過面對這個事實,還是有一部分理智的人,他們追求真理,追求科學,可是總是會被打壓,比如西方文藝復興時期的哥白尼,盡管他提出的研究是科學的,但是還是會被教會制裁。
總而言之,故事還是具有非常強的可塑性!雖然這部劇對很多觀眾來說很燒腦,但非常值得一看!
6、柴靜的「穹頂之下」好像看不了了???????
經費來源
一年中,她現場調研,查閱文獻、拜訪專家,拍攝而成紀錄片《穹頂之下》,前後花費一百萬人民幣,錢全部來自兩年前《看見》的版稅。
社會影響
網友點贊
在環境污染這個全民休戚與共的問題上,《穹頂之下》引起了不少人的共鳴,「不要等問題出來後再去挽回。我們生活在同一片天空下,霧霾已經成為每個人必須應對並亟需解決的問題!遠離霧霾,呼吸同一片純凈天空!」不少網友認為,成為媽媽後,柴靜的力量似乎更強了,也證明了柴靜這次的「復出」非常成功。同時,片中「說實話我不是多怕死,我是不想這么活」等「名言」也迅速成為網路熱點。
部長贊賞
2015年3月1日,新任環保部部長陳吉寧在媒體見面會上表示,已經完整看過柴靜製作的紀錄片《穹頂之下》,從中看到了公眾環保意識的日益增強,體會到公眾對改善環境質量、維護身體健康的熱切期盼,這對於喚起全民對環境問題的關注和環境自覺,動員全社會力量共同努力做好環境保護工作具有積極意義。座談會上,陳吉寧對引起關注的柴靜霧霾紀錄片《穹頂之下》表示贊賞,稱其行為值得敬佩。同時還表示,柴靜沒給我壓力。
陳吉寧認為,這也反應了在新媒體時代,政府媒體及公眾之間如何互動,應通過媒體,積極傳播環境信息,贏得公眾對環境保護工作的支持和自覺參與。
媒體點評
柴靜的前同事崔永元卻表示了悲觀的看法。在接受澎湃新聞采訪時,他表示:
「《穹頂之下》唯一的作用就是啟蒙,但對於國家霧霾治理可以忽略不計。他認為,霧霾問題最主要是解決難。
調查記者不是影視明星,她不是在別人掌聲鮮花下生活著,她的榮譽感來自於她對自己職業的尊重,這是最重要的。
影片評價
正面評價
中山大學傳播與設計學院院長張志安在微博中這樣寫道,「柴靜對報道角色的處理:她講故事的切入點是個體(女兒)遭遇,但整個片子是深度報道、調查報道,她既是參與者和體驗者,但主要是報道者和調查者。」
崔永元:「(穹頂之下)非常好,是一個好的科普教材。它的數據、推論可能有很多人不同意,但我覺得科普的最大作用就是引起大家的關注和討論。」崔永元還說,「我的片子沒有她拍得那麼好,她的呈現方式特別容易讓人接受,而我們採用的可能是更傳統些的形式。我看這片子的時候也覺得挺震撼的,第一遍看時甚至都忽略了她的內容,只看她的表現樣式,對一個做電視的專業工作者來說確實感覺很震撼。」
崔永元還說「我認為柴靜該說的都說了。就像一個人去醫院檢查身體一樣,一個CT檢查准確地診斷出了病症,而治療要靠其他科室—做新聞的就好像做檢查一樣,只負責探求真相,是不應該開處方的。至於說該淘汰什麼產業、政府部門應該做什麼,做紀錄片的不應該去涉及這些。」
負面評價
就在《穹頂之下》熱播之時,也有部分聲音表示:柴靜以自己孩子的病情作為開場來切入這個話題,是否客觀。
7、為什麼說自媒體人無法復制柴靜的《穹頂之下》
這個…是很多勢力共同的作品,屬於政治產物…政治這東西,沒背景別碰
8、柴靜的《穹頂之下》為什麼被禁播 她講述的我國現在嚴重的環境問題很有道理啊,被禁聽說是內容與事實
因為這是個偽紀錄片,造假太嚴重了,額,看提問是2015年的,現在2020年啦,網友都知道柴與公知是同路人
9、柴靜的 穹頂之下 播出後 社會反響很大 但是突然下架,各大視頻網站都看不到了(好像是被禁播了)今天
基本上,關於禁播,封殺,等音視頻媒體,都是由廣電總局負責的,而電影的審核有個電影審核委員會,一部電影的尺度,能否上映,是改還是禁播都由委員會的幾十個人決定。望採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