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新媒體 > 新媒體寫作的搜集素材

新媒體寫作的搜集素材

發布時間:2021-03-27 06:22:02

1、從閱讀,生活,媒體等各種渠道搜集整理作文素材大全

今天下午,學校廣播通知明天去春遊,我們四年級的春遊地點是易羅池。聽到了這個消息,我高興得都合不攏嘴了。晚上,我便拉著爸爸向超市飛奔而去。到了超市,我便實行起了「瘋狂大采購」的計劃。看見了那麼多好吃的,我可真想把整個超市買下來呀!但是不一會兒,小提籃就滿了。爸爸便阻了我的「瘋狂購物」行動。回到家,我便快速的收拾好書包,等著第二天的到來。
第二天終於到了!同學們一大早就到了教室。同學們平時來上課都會有遲到的,可今天早上,每一個同學來得都比楊老師早。過了一會兒,同學們就出發了,一路上,同學們有說有笑,不知不覺就到了易羅池。剛進易羅池大門,同學們都「哇」地叫了一聲。這兒的景色通過修改後,比以前美上了十倍。池水像一面明晃晃的大鏡子,池裡的亭子和橋都倒映在了這面大鏡子里。我們靠著牆邊慢慢地走著,便看見了池邊的柳樹。那柳條好似少女嫵媚的身姿,正在風中翩翩起舞。走著走著,美麗的鮮花便映入了我們的視線。這些花有紅的、白的、粉紅的、黃的和紫的……五彩繽紛,色彩斑瀾,美麗極了!花兒們的香氣常常撲鼻而來,給人以一種清新的感覺。這時候,同學們好像漫遊在花的海洋之中。同學們在這里欣賞著風景,一會兒玩,一會兒吃,一會兒又去池邊喂魚,還有的同學居然在這兒打羽毛球。彷彿進入了鳥語花香的童話世界。
現在的易羅池,春天的景色可真美呀!

2、做自媒體怎麼搜集素材?

有了清晰的定位,知道自己要寫什麼,規劃好自己的賬號後,那麼接下來就是找素材寫文章了。其實,找素材是件八仙過海各顯神通的事,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方法,對於老司機老說更是信手沾來,毫不費力。三少這里也只是拋磚引玉,希望能對剛入自媒體的新人有一定的幫助。
對於剛開始寫作的自媒體新人來說,初期的內容並不是很費力,因為大家本身都有一定的存量知識和經驗,先期只要把這些歸納整理成內容即可。但是,到了後期你就要獲得更多的相關知識,這時你就需要去找素材,不然你是無法憑空創作的。
我的內容從哪裡來?
第 一
作為自媒體人,我們要對自己的生活和寫作的領域保持高度敏感的態度。平時和他人交流聊天的時候,如果涉及到與自己寫作有關的內容,就要及時地進行記錄和總結,一定要記錄下來,俗話說的好,好記性不如爛筆頭。
平時我們也要多交友,現在各類微信群、QQ群比較多,可以多加幾個跟自己自媒體內容相關的交流群,一個高質量的交流群,群里各色人等都有,那麼我們就要關注這些群的聊天內容,平時有空的時候也可以參與聊天,這是一個很好的思維碰撞的地方,群里高質量的交流內容相當於一次頭腦風暴,能拓展你的寫作思路,可別浪費了這些資源,因為這些能實實在在為你的寫作提供很多素材。
第 二
既然你打算打造一個文字類自媒體賬號,就要有一個良好的文學素養,平時要讀看書,不僅要看與自己寫作內容相關領域的書,還要讀一些文學作品,看書的時候不僅是學習書中的內容,也要揣摩作者的行文思路,這樣既可以從書中找到一些素材,也可以修煉你的文筆,鍛煉你的邏輯思維能力。
除了平時多看書,我們也要關注幾個高質量的與自己同領域的自媒體賬號,我們的對手就是我們最好的老師,從他們那裡我們也能學習到很多有用的東西,然後拿來為我所用。
這些賬號也不用關注的太多,三少個人建議關注5-8個即可,多了也就亂了,相信你也沒有更多的精力去一一打開閱讀,挑選賬號的時候一定要挑行業里做的比較好的。比如三少關注的賬號有盧鬆鬆、鬼腳七、懂懂日記等。
第 三
平時有時間的話多逛一些論壇和興趣部落,比如百度貼吧、知乎,今日頭條,我們不僅要看上面的主題文章,也要看下方的評論,有時候留言評論比文章更精彩,會給你帶來意想不到的收獲。
同時,我們也要學會給他人的文章留言,把自己的好的觀點評論出來,與他人形成互動,一方面有利於獲得所需的內容素材,另一方面也能傳播自己的賬號,何樂而不為呢?
第 四
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我們也要適當加入一些付費交流組織,參加一些同領域的興趣組織,比如一些讀書會、寫作訓練營等,這些可能需要事先支付一定的會員費,這個就要酌情選擇,但適當的付出也是很有必要的。
一般根據三少的經驗,線下交流因為每個人都是付費入會的,大家都比較珍惜,分享的干貨相對來說也會比較多,這些干貨內容也會幫你積累素材,但你記得一定要在事後及時整理歸檔,等你寫作的時候就可以直接拿過來用。
當然,付費成為會員,還能幫你拓展人脈,這些可能會為你以後組團發展有所幫助,具體就要看你怎麼去利用了。
第 五
最後一點,你在做文章的時候難免會需要一些配圖,如果現找現用可能會讓給你手足無措,所以平時我們在遇到好的圖片的時候,也要下載下來及時保存歸檔,自己對做圖片有一定技能的,還可以對下載保存的圖片進行一定的加工,然後再為我所用。文章的配圖也是很講究的,很大程度上能成為你文章的加分因素。
好了,今天就寫到這里。總之,我們要有閉門造車的能力,同時也要不斷地拓展自己的視野和思維,因為自媒體是開放的,你的知識和經驗也要不斷地更新,這樣才能做出好的內容,成就一個好的自媒體。

3、新媒體選題素材都來自哪裡?

、內部渠道

內部渠道,即自身擁有的,也可以說是有版權的,別人無法輕易獲得的。一般包括個人的經歷、個人的作品、個人的思考。

1.個人的經歷

個人的經歷很好理解,比如我的經歷就是從事新媒體快7年了,這其中我做過生鮮電商、做過活動運營、做過廣告文案,基於此產生的各種過程就是很好的素材.

當類似的選題熱點出現時,我就能夠第一時間寫出自己的感受,再不濟,至少能寫一些復盤文。

無論你在哪一行,你接觸的越多,從事的越豐富,素材自然也就越多,畢竟,我們都是從生活中來,到生活中去的!

就生活上而言,舉個例子,有一年回農村過年,大家都懂的,過年一般會去附近的廟宇看看。

從免費領福袋到最後99元一頂的蓮花燈,很多人都付錢了,包括我家人,我就在想,為什麼這樣心甘情願的付錢了呢?9.9的淘寶燈付了99,為什麼還滿臉開心呢?針對這個經歷,我就寫了一篇《農村套路深,他們是如何深諳用戶心理,形成產品連線的》。

這就是個人經歷,別人偷不走,很多時候,是你獨有的!

2.個人的作品

個人的作品可以是你寫在朋友圈的一句話,可以是你幾百字的感想,或者是拍攝的一分鍾抖音……

只要是你原創的,並不一定是擁有多少受眾,獲得多少榮譽,只要是你自身產出的,哪怕是一件剪紙、一幅畫,都可以成為素材。

我自己有個公眾號,但是不對外開放,只有幾個最要好的朋友關注,用來記錄我所有的產出。

我寫過「為什麼插入微信的產品廣告沒有成交量」,「怎麼讓文章排得好看?關於微信編輯器的一點探討」,「3小時漲粉近2萬,我是怎麼做微信公眾號搶紅包活動的」……

文章篇幅都不長,有時候用現在的眼光去看當時的思考,還會覺得有些幼稚,但這些都能成為現在的素材。

你仔細看,會發現每一行每一年,熱點話題也好,行業焦慮也好,都差不多,只是各種思想的變化,或者寫作角度的變化。

或者,你也可以把這稱之為迭代更新。

至於你的其他個人產品,比如一幅畫,簡單的你可以寫你繪制時的心情;復雜的,你可以分析色彩的選擇,構圖的框架,與行業產生關聯。

像做新媒體的,就可以從一幅畫引出新媒體文章排版時的色系構造。

當然,我們也不用活的這么累,只是當你有需要時,可以去翻翻自己各種各樣的作品。

為什麼是作品而不是物品?因為作品中總是會融入你的一些情感和思考,才能給予你更多的靈感和創意。

3. 個人思考

我這里的個人思考並不是指傳統的思維,而是一些天馬行空的幻想,不需要系統性和邏輯性,而是最大程度的隨意性,不故意為之。

比如我看電視,每當躺在床上的時候就開始胡思亂想,有時候是對劇情的改編,有時候會和劇中人物產生共情,真情實感很重要。

比如有時候我看媽媽那麼辛苦,就會想為什麼父母都是付出型人格?有時候覺得媽媽偏愛姐姐,乖的孩子總是受忽視,就會想,為什麼人會有偏愛,我們對用戶也會有偏愛嗎?

這些想法並不是刻意產生的,大概是習慣成自然,我總會有亂七八糟的想法,而這些想法慢慢變成我的思考。

三、外部渠道

內部的素材總有一些狹隘性,一個人的思考畢竟有限,這個時候,我們就需要搜羅外部渠道的素材。

我把外部渠道分為四類:

社交類(微博、微信、朋友圈、抖音);

社群類(豆瓣、知乎、貼吧、微信群、知識星球);

信息類(本地論壇網站、今日頭條等、微信公眾號、百度、新聞類網站);

線下類(書籍、頭腦風暴)。

1.社交類

我們先來說說社交類,我們生活工作中,接觸最多的外部渠道,可以包括微博、微信、朋友圈、抖音等。

微博是培養熱搜的天然土壤,最近流行什麼,熱點是什麼,幾乎都能在微博找到。

我們最好給微博分一下組,這樣的好處是,搜尋素材的時候能夠提高效率。

然後多關注一下微博的熱門話題,若是好幾天持續上熱搜,那麼或許就能成為下一個熱點。

像最近《長安十二時辰》特別火,但我的微信朋友圈有些悄無聲息,不過微博里的消息卻熙熙攘攘,我就寫了一篇《從長安十二時辰》,看IP營銷爆款打造!一定程度上,算是蹭個熱點,保證自己的輸出。

不過對於微博,我覺得做民生類的新媒體可能收貨會更大!

以前我做民生的時候,幾乎一半的素材都來源於微博,哪裡有消費矛盾,哪裡有投訴侵權,哪裡有路怒沖突……微博的時效性還是很強的。

另外,我們可以多使用微博的搜索功能,利用關鍵詞,往往能搜出一些你意想不到的素材來。

微信及朋友圈也是我們常用的素材來源地。

微信作為一款親朋好友間的聊天工具,你與朋友的對話中,就可以獲得很多素材。

像前陣子閨蜜像我推薦《魔道祖師》的廣播劇,我第一次知道了貓耳FM這個二次元的APP,從而去了解了Z時代,寫出了《比《陳情令》更火的,是Z時代下的耳朵經濟!》不管文章有沒有得到發表,至少是對素材的一次運用和總結。

而微信朋友圈也是個大寶藏,同行間的消息、朋友間的感悟,要知道,對於新媒體來說,朋友圈就相當於你的用戶群,是你能直接溝通到的用戶,他們的信息一定程度上就是共情爆款文的來源地。

舉個簡單的例子,你的朋友圈肯定有些微商吧?

有的微商已經做出了規模,有些微商泯然眾人,這個時候,你就會想,拉開微商距離的關鍵因素是什麼?為什麼有的微商成功了,有的微商失敗了?為什麼別人做微商都成功了,你卻一單都成交不了?

你看,這不就有很多可寫的點了嗎?

要搜集素材,抖音也是不可錯過的,並不是說用抖音里的視頻來直接作為素材,而是看抖音的內容。

不僅是新媒體,做活動的也可以經常從抖音上找到靈感。

像抖音的同款泡泡機、抖音的眼疾手快游戲,受到了各家活動運營的青睞,我們公司搞的了水嘉年華活動里,就都用到了這些。

如果想寫的話,說不定還能寫類似「我是怎麼從抖音挖到策劃的創意點子的」,「抖音里都藏著哪些行業的寶藏」為題的文章……

所以啊,刷抖音不可怕,毫無目的的刷才可怕,只要刷的好,抖音也能變成我們的素材庫不是嗎?

2.社群類

社群類主要是指個性較強,標簽明顯的一些渠道,包括但不限於豆瓣、知乎、貼吧、微信群、知識星球。

豆瓣、知乎、貼吧其實類型都差不多,只是標簽不同而已,知乎相對於較專業,話題也較多;豆瓣偏向於小清新;貼吧的各種聲音較多。

你可以根據你所需要的去搜索,也可以熱點帖子里找靈感。

比如你登陸知乎首頁,可以看到類似「工作後,你悟出什麼職場道理?」「怎樣改變自身的討好型人格?」的話題,每一個都可以成為你寫文章的選題.

作為新媒體行業,有什麼職場道理,職場黑話?作為運營者,怎麼與用戶建立平等互利關系,改變討好型人格?是不是就可以寫出很多了呢?

如果你自身有想法,知道自己想要寫什麼,那麼就可以直接使用搜索功能,看看大家都是怎麼說的。

其實我們用到最多的社群大概就是微信群了吧。

就我自己來說,常用的微信群就有25個,每天會定時關注一下群消息,畢竟這也是素材的來源地啊!

大家的觀點也好,討論的話題也好,只要你發現有亮點,一定要及時記錄下來,這都將成為你的素材。

比如前陣子,在一個群里,大家談論35歲會是什麼樣子?那麼,我們是不是可以寫一篇,「新媒體人的35歲會是什麼樣」或者「35歲的新媒體人還活著嗎」,你看,想要源源不斷地寫出文章來,是不是也不難呢?

3.信息類

信息類比較好理解,以主要獲取信息為主,包括但不限於本地論壇網站、今日頭條等、微信公眾號、百度、新聞類網站等。

我個人經常看的除了微信公眾號,就是今日頭條,你會發現,如果現階段流行什麼,今日頭條里的這類文章數量就會激增,一定程度上,算是熱點的預測器吧。

微信公眾號也是如此,形形色色的內容,從標題到內容到底部的互動留言,都是你可以獲取信息的地方。

另外,騰訊網、搜狐、網易、一點資訊……這些新媒體,也是不可錯過的素來來源地,像第三方的西瓜集、新媒體管家、搜狗等,都是搜羅的核心便捷點。

這些渠道,或許在獲取靈感上有所欠缺,因為當這些渠道發文的時候,代表你已經慢了一步了,所以更多的是素材的收集,除非你有和別人不一樣的視角。我們要做的,是在平時的時候就注重記錄和搜落,未雨綢繆總比臨陣磨槍要好的多。

4.線下類

除了線上,線下類的渠道也不能錯過,一般可見的就是書籍和頭腦風暴。

像書籍,我經常會看一些專業上的書,你一旦看了一本書,至少你能寫出一篇讀書筆記,不是嗎?像我前陣子看了《文案變現》,馬上就寫了一篇「如何讓你的文案更值錢?讀《文案變現》之感」。

我很贊同粥左羅老師說的,因為線上的渠道太公開太迅捷,所以書籍往往會成為我們彼此拉開距離的方式。像《影響力》、《引爆點》、《烏合之眾》、《瘋傳》等書,裡面的觀點被各大作者引用,成為一篇文章的亮點。高爾基說,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可見不假。

線下還有一種方式也很好用,那就是頭腦風暴。

我還記得去年采訪一個民宿的老闆,聊天的時候說起如何引流的問題,講到一個沉錨效應。

通常來講,人們在作決策時,思維往往會被得到的第一信息所左右,就像沉入海底的錨一樣,把你的思維固定在某處,而用一個限定性的詞語或規定作行為導向,達成行為效果的心理效應,被稱為「沉錨效應」。

這次聊天,讓我獲得了新知,在完成工作的時候,順便也開闊了思路,有了一些新的素材和想法。

可見頭腦風暴並非要在會議室一板一眼地暢所欲言,多接觸人,聽聽別人的儲備,就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獲。

四、總結

列賓先生說過:靈感,不過是「頑強的勞動而獲得的獎賞」。

從內部渠道與外部渠道找靈感,確定選題,搜羅素材,就不愁沒有東西可寫了。

現在我們來總結一下:

內部渠道:個人經歷、個人作品、個人思考

外部渠道:社交渠道、社群渠道、信息渠道、線下渠道

總而言之呢,注意平時的積累,最好每天寫點行業相關的小心得,雖然很難堅持,但能做一天是一天。

然後外部一些刺激你頭腦的信息要及時記錄下來,哪怕只是一個突然想到的選題題目,都可以寫下來。

希望我的小經驗,能夠給「不知道寫什麼」的新媒體運營者提供一些方法和方向。



4、自媒體寫作素材來源有哪些

自媒體人的寫作素材有哪些來源途徑?我們作為自媒體,日常需要很多的寫作素材,而這些素材的累積有哪些方法和技巧呢?
自媒體寫作素材
自媒體寫作文章,我們都有一個相對鮮明的寫作思路和方向了,但是寫作的具體內容應該怎麼做呢?日常生活中我們可以有意無意的去收集整理一些寫作的素材。比如在瀏覽新聞,看頭條的文章,這個時候突然靈光一現有了想要寫作的內容方向,這時最好就把要寫的文章標題給理出來並且記錄到便簽里。等到我們有了時間再翻出來寫文章。
另外我們寫作需要大量的素材和閱讀量的累積。這個時候我們就可以去關注一些同行業的大號,如自媒體的頭條號等,比如自己的寫作領域是家居,那麼久去關注一些家居行業的賬號,看看他們的寫作思路他們的成功經驗就可以借鑒過來了。日常手機上閱讀的時候就多關注他們所發表的一些內容。對於好的就保存和收藏,等到些文章的時候剛好可以拿出來用。
其實總的來說自媒體素材累積的方法還是很多的,比如關注最近發生的熱門事件,對事件進行點評和分析,寫出自己的看法和思想,或是針對某篇文章進行點評。或是通過藉助一些行業的工具,做數據的分析和挖掘,去尋找自己行業中的客戶所關心和關注的話題,以這樣的話題寫文章比較容易吸引客戶的點擊。

5、如何搜集新聞素材?

采訪,是記者挖掘、捕捉新聞素材,觸發新聞靈感的必要途徑,也是新聞記者最基本的社會活動之一。而要想拿出價值較高、不同凡響的新聞作品,除記者自身必須具備高超的寫作技巧外,關鍵還在於采訪必須深入。

作為一名新聞記者,試圖將采訪實踐中的體會和實踐作一番探討,願以淺見請教同仁。

新聞是新近發生、正在發生或將要發生的事實報道。這就從客觀上決定了記者必須深入客觀地進行采訪,完整准確地反映新聞事實。深入采訪有它獨特的優點。

一、 靈活性

所謂靈活性,是指不拘一格、自由靈活、深入采訪方式的多元化。在深入采訪過程中,新聞記者可根據采訪內容和需要,自由選擇采訪角度和方法,或先聽、或先問、或先看,多途徑、多方式獲得特殊新聞材料。

二、 真實性

只有深入現場、深入一線、深入基層,進行深層采訪,才有可能獲取原汁原味、真實可信的新聞素材,有效避免和克服失實報道。

三、 典型性

深入采訪可以使記者廣交朋友,擴大新聞信息渠道,達到開闊視野,從紛繁復雜的社會生活中,發現鮮活生動典型的重要新聞。

四、 及時性

直接深入實際進行采訪,可以以快取勝,從中及時發現別人不易發現的東西,克服「繞彎子、兜圈子」的弊端,從而通過快速高效的途徑,及時將新聞事件傳播給媒體受眾讀者。綜合上述幾點,深入采訪確有著一般采訪無可比擬的優點。那麼如何才能做到采訪深入呢?

首先要一竿子插到底。一般講,采訪形式不外乎以下幾種:指派式;邀請式;由頭式。除此之外一般以記者自行選擇采訪對象為主。采訪就好比到包羅萬象的大千世界尋找寶藏一樣,只有沉下去「抓」,沉下去「找」,才有可能挖掘到新鮮感人和有價值的東西。有句話說得好,新聞采訪就象拿筷挑面條,沉到底,靠邊擠,慢慢提。不論廣播記者也好,還是電視、報刊記者也好,一個最終目的都是要拿到好新聞,獲取好素材,讓聽眾、觀眾、讀者從中受到教育,得到啟發,從而明白事理。這就要求記者在采訪過程中要多途徑介入,多形式深入,多層次挖掘,去發現生活中最新鮮、最感人、最生動、最有趣的新聞事件。搜集新聞素材就像奸商一樣貪得無厭,角度選擇就像稅吏百般挑剔,獨辟蹊徑,洞幽顯微,溯本求源,力爭做到采訪面廣,選擇性強,搜集到人人心中都有,人人筆下皆無的新聞素材,這樣才能使新聞報道鮮活有趣、生動感人,吸引受眾讀者。

其次,要學會觀察。善於觀察,正確運用觀察是采訪中深挖新聞內涵的有效途徑。有時我們要采訪一件事、一個人、一個單位,或者幾件事、幾個人、幾個單位的基本材料已經很具體了,這是不是就算深入了呢?我看也未必。觀眾、聽眾、讀者要全面准確地了解事物真相,觀察則是記者采訪活動中不可忽視的一個重要環節。從感性實踐到理性認識,從量變到質變,從片面到全面,從膚淺到深入,認識深化要有一個過程,而問題的發生發展卻常常帶有偶然性。記者通過對被采訪對象的語言、行動及周圍環境進行細致入微的觀察,不僅可以充實記者的采訪內容,促使記者去思考,而且還可以透過某一現象,發現挖掘深層次最本質的東西,從而寫出更具有針對性和說服力的新聞。如果不深入觀察了解,偏聽偏信,可能就會出現虛假新聞,誤導聽眾、觀眾和讀者。記者要敢於沖破表面現象,學會多角度、全方位觀察,細心研究,反復思考,力求看得真切,聽得仔細,虛心傾聽多方面的不同意見,自覺運用辨證唯物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加以去粗取精,去偽存真,完整地反映事物的本來面目,不要人雲亦雲、道聽途說,以免發生失實報道。

第三,要做到宏觀采訪與微觀采訪相結合。要達到宏觀和微觀有機統一,就要正確掌握「由此及彼」、「由表及裡」的采訪方法。「由此及彼」是通過事物外部聯系,在比較中探尋事物內部規律,這里是指聯想性;「由表及裡」是透過事物的表面現象,在研究中把握事物的本質特徵,這里是指思考的深入性。有人說,采訪在問、聽、看、訪的基礎上,進行整體全面的宏觀采訪,就算深入了。依筆者之見,這只能算進行了一半的采訪工作。實踐告訴我們,在宏觀采訪的基礎上,還必須有意識、多側面、多角度進行微觀采訪,進一步增強采訪工作的徹底性和完整性。從而使采訪到的素材更具體、更完善、更典型、更生動。要做到這一點,就必須樹立求真務實的態度,注重全方位進行調查研究,不當「采訪長官」,不當「天外來客」,勇於同被采訪對象交朋友,透過現象看本質,透過宏觀看微觀,從宏觀中著手,在微觀中探尋,最終使采訪活動達到宏觀與微觀相得益彰、辨證統一。

第四,要勤於動腦,注重思考。「新」是新聞最本質的特徵,深層思考,則是獲取好新聞的前提條件。深層采訪時,搜集新聞要抓住一個「新」字,著眼一個「深」字,既要廣泛收集了解各種新聞素材,又要勤於動腦,在思考中捕捉和挖掘生活中的閃光點。同時還要有吃苦奉獻精神。有人說,記者采訪就像蜜蜂釀蜜般辛勤繁忙。職業特點決定了記者必須經常不斷地深入一線,深入基層,深入實際調查研究,吃得萬般苦,方得甘甜果。與此同時,還要注重克服呆板教條的采訪模式,眼觀六路,耳聽八方,用心琢磨,勤於思考,有分析、有思考。手頭采訪的素材多了,家底厚實,用時信手拈來,好中選優,優中選最,從而使采訪到的新聞擲地有聲,呼之欲出,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總之,要想拿出好新聞,好作品,就要有求實的態度,吃苦的精神,辨證的觀點,正確了解現象和本質的關系,力求看得仔細,聽得認真,採得准確,謹慎認真地對待每一次采訪

6、寫作前,如何搜集素材?

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平常大量的閱讀和知識的積累才能組織出順暢的寫作語言。就像有些人想寫點東西,即便心裡有了構思和情節,但就是不知道用什麼語言描述出來,這就是自己語言能力的缺乏。
寫作時一般都是心裡有了一個大致的目標和方向,這樣搜集素材時就有了范圍,可自我梳理成一個大型提綱,然後按照提綱,去大型圖書館、閱讀室搜索資料,是很好的辦法。
再就是從生活中找靈感,這需要善於觀察和留意。不管寫的是什麼方向,總不會離生活太遠,寫作來源於生活。只有生活本身才能給出你寫作的靈魂,就是自己的見解。否則,即使你的語言再華麗,也是一堆空話,寫得再好,也是借鑒別人,沒有任何意義。
還可以網上搜集一些素材,那需要核查真偽。網路收集材料是個不錯的辦法,信息量大,特別是寫論文的時候,各種論點均能看到,但缺點也比較明顯,就是真假均有,需要多方面進一步核實才行。然後用自己獨立的思維能力,寫出獨到的看法。

7、作為一名新媒體撰稿人,每天要寫好多文章,還要搜集素材太費時間和精力了,有AI智能寫作的平台推薦嗎?

推薦一款寫作工具:
Get智能寫作,具有自動聯想功能,可以提供文章素材、文章模板、自動取標題,而且還有錯別字識別功能,這項功能特別適合文字工作者使用,可以減少文字校對工作量
推薦一款錯別字自動識別工具
秘塔寫作貓——可以自動識別錯別字,識別率還是非常高的,而且可以對文章進行翻譯

8、做自媒體,怎麼快速找到好的寫作素材?

兵馬未動糧草先行,寫好爆文的前提就是你要有好文章素材,要不然巧婦難為無米之炊。收集素材能夠節約你的時間成本,同時也是你創作靈感的來源。
下面介紹下如何尋找寫作素材?
1.經常關注熱點:做自媒體一定注意時效性,也就是新聞的價值性所在,求新求異,把握住了熱點話題,就等於你有了一個寫作熱點。比如《歡樂頌》電視劇火的時候,你就可以從這個入手,如果你是時尚博主,可以選時尚搭配的相關文章。
2.關注同行:每個領域都會有比較厲害的作者,需要我們時刻的關注他們的動態,向他們取經。
3.善於利用關鍵詞搜索:巧用搜索就是帶著主題去尋找相關的內容,例如利用百度指數搜索「美食」,可以得到美食相關的熱詞和熱點。從而找到用戶現在關注的熱點內容。除了百度搜索外,還有新榜文章搜索、微信公眾號搜索等。
4.取之於生活:藝術來源於生活,素材也是。優秀的作者往往能以小見大。平時需要多留意和觀察身邊的人和事,這也是積累素材的一個重要方法。
做好自媒體需要長期堅持學習,這里分享一個學習自媒體、新媒體的網站——黑馬論壇,上面有很多黑馬新媒體、自媒體運營的免費學習資料,可以了解。

9、作為一名新媒體撰稿人,每天要寫好多文章,還要搜集素材太費時間和精力了

可以用寫作機器人,Giiso寫作機器人就很不錯,它是採用AI人工智慧技術研發的會根據不同主題的文章一分鍾出稿,會在相關主題下,提供海量的關聯性素材。還可以自動審核,糾重。很方便的

與新媒體寫作的搜集素材相關的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