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新媒體 > 新媒體下突發事件應對以及輿論引導

新媒體下突發事件應對以及輿論引導

發布時間:2021-03-27 10:52:17

1、淺析如何利用新媒體做好輿論引導工作

媒體如何加強對突發事件的輿論引導,搶占輿論制高點

1.
主動及時客觀報道突發事件的真相,贏得輿論引導主動權。

近年來我們遇到的大量事件說明,
當重大突發性事件發生時,
主流媒體在政府和宣傳部門的
支持和指導下,
在第一時間及時、准確地進行報道,就有可能抑制謠言傳播的空間,維護社
會穩定和人心安定,
在第一時間掌握話語權,
排解萌芽中的非理性輿論壓力。
在互聯網時代,
人們通過互聯網、手機簡訊等渠道,
獲取信息快捷便利,
一有重大事件發生,消息會不脛而
走,
短期內就會對大眾心理產生強大沖擊。
主流媒體應當在履行相關的審稿程序後,
在事件
一發生就占據輿論的先機,主動、及時地公開報道,
以樹立本媒體的公信力,
贏得受眾的信
任。

2.
報網融合,優勢互補,形成正確引導輿論走向的合力。

過去電視比報紙快,
現在網路比電視快,
將來手機比網路快。
傳播的速度在一定程度上影響
著輿論引導的效果。
面對輿論傳播中的這種新情況,
作為平面媒體的黨報,
該怎樣在競爭和
競合中,
努力發揮自己的傳統優勢,
同時藉助其他媒體的速度優勢,
提高輿論引導的有效性?
實踐表明,
報網融合,是一個有效的途徑。傳統媒體與以互聯網為代表的新媒體之間,
只有
實現優勢互補、彼此融合、形成合力,才能更為主動。

不久前,
有家大型商場為了搞店慶促銷活動,
貼出告示:
開張當天排隊進店的前
100
名顧客,
每人可領到一定數額的免費購物券。
第二天一早,
前來店門口排隊的達數千人,
有的凌晨就
來了。購物券發完後,沒有領到的人心中不滿,往前亂沖,現場秩序混亂,店門的玻璃被擠
破。這起突發性事件由於發生在市中心,很快有人通過手機、網路快速傳播,質疑

商場在
商業炒作,吹泡泡



購物券早就分給了關系戶

,等等,一時傳言四起,引發了網路和現
實的雙重關注。
面對這種情況,
我們媒體在第一時間迅速通過網路版將最新了解到的情況告
訴網民,
既報道了商場分發購物券的活動是公正的,
同時又指出現場管理、
秩序維護做得不
夠,估計不足。
面對網路上對這種促銷手段的質疑,我們還主動設置議題,
在網路論壇中就

商場該如何促銷讓利顧客

為主題,
展開網上討論,
力求把媒體輿論和民間輿論最大限度重
疊,
以群眾需求點、
關注點為助推,
對事件進行多方位、
多層次的深入探討,
整合網友議論,
努力發掘這起事件中值得引發人們進行有意義的深度思考的內容,正確引導輿論走向。

事實證明,在突發事件發生時,社會最需要的是傳媒的准確、及時傳播,以及態度鮮明、立
場明確、導向清晰的評論。現在,我們地方黨報大都同時辦有網站,要搶占第一時間發出第
一個聲音,
首先可以通過網路發布消息,
以及時滿足受眾的需求,
將受眾的注意力盡可能多
地吸引到本媒體中。
通過報網聯動,
將網路上發布的消息與報紙的進一步報道加以整合,
使
報道更深入地走進受眾,擴大黨報的輿論影響力。

3.
堅持以人為本,
以降低突發事件的危害性為准則,
承擔起主流媒體的政治責任和社會責任。

2、如何進行突發事件中的輿情引導?

突發事件一般具有不可抗拒、無法預料、破壞性強、瞬間聚眾等特點,而政府或媒體對於突發事件的信息發布是否及時、真實,採取的處理措施是否得力、有效,都成為平息事件、安撫公眾的關鍵因素,媒介融合的傳播優勢也在突發事件的危機公關中彰顯出來。
及早介入,讓政府的主流意見成為輿論主導
由於報紙、電視台等傳統主流媒體相對有一個製作周期,因此官方對突發事件的處理一般遵循「黃金24小時」原則,即在突發事件發生的24小時內通過主流媒體向外發布權威消息。用傳統的「黃金24小時」處理突發事件之法,已經讓人感覺力不從心,但以論壇、貼吧、微博、微信等為代表的新媒體,卻能夠快速生成輿論並迅速傳播。對此,人民網的輿情監測室根據突發事件的輿情生成和發展規律,提出了「黃金4小時媒體」之說,即在事發四小時內,利用微博、微信、BBS論壇、QQ群等新媒體傳播平台,及時有效地發布信息,利用這些「黃金4小時媒體」進行危機公關。這一方面需要政府各部門協調工作,釐清事實真相,組織文字語言,完成信息發布;另一方面,在這段時間內的危機公關可以在短時間內控制事件的傳播、發酵,避免發展成為重大輿論事件。
由於新媒體信息有發布門檻低、傳播速度快、環境虛擬性等特點,近年來很多突發事件、熱點事件都是在新媒體平台上發布,並得到迅速擴散。從輿情生成的規律來看,在一個突發事件發生的最初幾小時之內,意見的呈現是多元的、弱小的,還沒有形成統一的或有意見領袖的民間輿論。但是幾小時的發酵之後,輿論導向或意見領袖一旦占據了主導性優勢,就能很容易影響公眾的意見走向。因此,在一定程度上來說,當某一突發事件出現時,與其等待其自行發酵、最終發展成輿論風暴,不如及早介入,讓政府的主流意見成為輿論主導。
無論是政府,還是主流媒體,都應充分利用新媒體的「黃金4小時」傳播優勢,使其成為公眾了解突發事件發展進程的重要傳播渠道。這既能在第一時間滿足受眾對信息的需求,又有利於社會穩定及事件的妥善處理。
及時發布消息,避免信息傳播出現「真空期」
隨著手機、網路等新媒體平台的廣泛應用,公眾的參與意識也越來越強,微博、微信、微視等「三微」信息鋪天蓋地,逐漸形成強大的「民間輿論場」。在信息傳播過程中,無論是新媒體還是傳統主流媒體,都有義務對要發布的信息內容進行客觀取捨。這種客觀有效的取捨,一方面要保障黨、國家和人民的權益不受損害;另一方面也要綜合考慮,滿足公眾的基本知情權,避免產生次生輿論災害。
尤其是對那些涉及到民眾生命財產安全的突發事件,政務新媒體和主流媒體在事件信息的發布中應兼顧大局,秉承人文關懷,從人性化的角度承擔起自己的社會責任。這種媒介融合信息發布的形式既是高度社會責任感的具體體現,也是在處理重大輿情事件中必須承擔的社會責任。同時在面對突發事件時,採取客觀公正的態度,是政府和傳統主流媒體首先要做到的。政府和主流媒體第一時間利用新媒體平台發布真實的信息,可以避免信息傳播過程中出現「真空期」,防止謠言滋生。從利於人心安定、社會穩定、利於事件妥善處理的角度,有效封殺謠言傳播的空間,阻止那些非理性、有意損害公共利益和國家利益的不和諧雜音出現,凈化社會輿論環境。
加強政府、主流媒體和新媒體之間的融合協作
傳統主流媒體以深度的新聞報道見長,是新聞事件的敘述者,是國家政策法規的解讀者,也是社會主流輿論的引導者,其信息傳播一直被認為是最權威和最具影響力的。對於突發事件的危機公關,不僅要依靠政府網站的信息發布,而且要與報刊、廣播、電視等傳統主流媒體合作,尤其是與主流新聞網站的合作更是不容忽視。
同時,也要加強與其他門戶網站共享信息資源。政府網站和主流媒體在對事件信息發布的權威性和把握輿論的正確導向方面,有著無可比擬的宣傳優勢,社會公眾對其信息傳播有著很強的認同感。而新媒體的優勢資源在於其對民意輿情的收集和監測,新媒體網路已經成為輿論生成的重要信源。政府可以在第一時間從博客、論壇、貼吧、微博、微信等新媒體上搜集相關信息,從中提取與突發事件相關的輿情關鍵詞,進行正確的分析和研究篩選,開展動態跟蹤,及時通過新媒體的傳播平台進行問題處理,通過多種手段和渠道,傳播正確的輿論導向。
以平等而又不失嚴謹的態度積極通報事件的過程與進展
由於面對突發事件時,很多公眾缺乏必要的了解和應對措施,所以任何風吹草動都可能引發公眾情緒的波動。因此,政府加強對公眾的輿論引導和心理疏導就顯得十分重要。政府和主流媒體在發布和報道重大輿情事件時,除了要及時准確地向公眾傳遞事件的最新進展外,還要科學解讀輿情事件產生的根源。通過政務新媒體的科學解讀、主流媒體的現場報道,進而引導公眾科學、理性地對待事件本身。
比如2014年12月31日上海外灘踩踏事件發生後,包括新媒體在內的多家媒體都對事件進行了全方位關注、報道。一些政府網站,新聞網站和主流媒體除了不間斷地報道事件的最新進展之外,還針對此類事件,整理總結了近幾年來全國各地發生的各類踩踏事件,從領導意識、信息發布、城市管理、風險評估、安全責任、公共安全等各方面提出問題並進行反思,更重要的是邀請部分專家和社會專業人士進行深入分析,告知公眾在遇到此類突發事件時,學會如何自救、互救等救助方法,使人們了解和掌握此類突發事件的自救之道。這種痛定思痛的信息發布和深度報道形式,不僅及時客觀地對事件進行報道,充分尊重了公眾的知情權,而且督促政府建立起有效的管理責任機制,通過科學解讀、媒體引導,避免此類事件再次發生。
我國各級政府在經過一些重大輿情事件的歷練後,在對外發布消息、對輿情事件進行應急處理和對公眾進行輿論引導方面,己經吸取了一些教訓,積累了一定的實踐經驗。政府和媒體在進行事件平息、輿論引導的過程中,官方用語上的不嚴謹和小失誤,都有可能引起公眾的反感和不良情緒的蔓延。政務新媒體和傳統主流媒體在進行重大輿情事件的信息發布和報道時,以何種口吻、何種形式、何種姿態向民眾及時而准確地傳遞事件的最新進展,要把握語言上的嚴謹和措辭的准確性,通過政務新媒體的傳播和主流媒體的現場報道,告知人們事實真相,有助於輿情事件的解決。此外,政府在引導輿論時,需要摒棄以往簡單的、強勢的、慣性思維的官方態度,而要注意官方用語的藝術性和人文性,以接地氣、親民的語言與民眾溝通。同時,政府部門需要用積極謹慎的態度面對媒體與公眾,以平等而又不失嚴謹的態度積極通報處理事件的過程與進展,以緩解社會的恐慌情緒,消除公眾誤解。
這種政府、主流媒體以及新媒體之間的媒介融合聯動工作機制,不僅可以發揮媒體之間的引導作用,也可以正確應對突發事件的危機問題,成功進行突發事件後的危機公關。最終既能達到疏解公眾情緒的良好效果,又取得公眾的信任和支持,有利於維護社會的穩定與和諧發展。

3、如何做好突發事件中的輿論引導工作

媒體如何加強對突發事件的輿論引導,搶占輿論制高點

1.
主動及時客觀報道突發事件的真相,贏得輿論引導主動權。

近年來我們遇到的大量事件說明,
當重大突發性事件發生時,
主流媒體在政府和宣傳部門的
支持和指導下,
在第一時間及時、准確地進行報道,就有可能抑制謠言傳播的空間,維護社
會穩定和人心安定,
在第一時間掌握話語權,
排解萌芽中的非理性輿論壓力。
在互聯網時代,
人們通過互聯網、手機簡訊等渠道,
獲取信息快捷便利,
一有重大事件發生,消息會不脛而
走,
短期內就會對大眾心理產生強大沖擊。
主流媒體應當在履行相關的審稿程序後,
在事件
一發生就占據輿論的先機,主動、及時地公開報道,
以樹立本媒體的公信力,
贏得受眾的信
任。

2.
報網融合,優勢互補,形成正確引導輿論走向的合力。

過去電視比報紙快,
現在網路比電視快,
將來手機比網路快。
傳播的速度在一定程度上影響
著輿論引導的效果。
面對輿論傳播中的這種新情況,
作為平面媒體的黨報,
該怎樣在競爭和
競合中,
努力發揮自己的傳統優勢,
同時藉助其他媒體的速度優勢,
提高輿論引導的有效性?
實踐表明,
報網融合,是一個有效的途徑。傳統媒體與以互聯網為代表的新媒體之間,
只有
實現優勢互補、彼此融合、形成合力,才能更為主動。

不久前,
有家大型商場為了搞店慶促銷活動,
貼出告示:
開張當天排隊進店的前
100
名顧客,
每人可領到一定數額的免費購物券。
第二天一早,
前來店門口排隊的達數千人,
有的凌晨就
來了。購物券發完後,沒有領到的人心中不滿,往前亂沖,現場秩序混亂,店門的玻璃被擠
破。這起突發性事件由於發生在市中心,很快有人通過手機、網路快速傳播,質疑

商場在
商業炒作,吹泡泡



購物券早就分給了關系戶

,等等,一時傳言四起,引發了網路和現
實的雙重關注。
面對這種情況,
我們媒體在第一時間迅速通過網路版將最新了解到的情況告
訴網民,
既報道了商場分發購物券的活動是公正的,
同時又指出現場管理、
秩序維護做得不
夠,估計不足。
面對網路上對這種促銷手段的質疑,我們還主動設置議題,
在網路論壇中就

商場該如何促銷讓利顧客

為主題,
展開網上討論,
力求把媒體輿論和民間輿論最大限度重
疊,
以群眾需求點、
關注點為助推,
對事件進行多方位、
多層次的深入探討,
整合網友議論,
努力發掘這起事件中值得引發人們進行有意義的深度思考的內容,正確引導輿論走向。

事實證明,在突發事件發生時,社會最需要的是傳媒的准確、及時傳播,以及態度鮮明、立
場明確、導向清晰的評論。現在,我們地方黨報大都同時辦有網站,要搶占第一時間發出第
一個聲音,
首先可以通過網路發布消息,
以及時滿足受眾的需求,
將受眾的注意力盡可能多
地吸引到本媒體中。
通過報網聯動,
將網路上發布的消息與報紙的進一步報道加以整合,
使
報道更深入地走進受眾,擴大黨報的輿論影響力。

3.
堅持以人為本,
以降低突發事件的危害性為准則,
承擔起主流媒體的政治責任和社會責任。

4、如何做好突發公共事件的輿論引導

具體來說,突發事件的現場輿論引導就是管好兩個地方:現場輿論引導和網路輿論引導。
第一時間向社會公布簡要信息,隨後發布初步核實情況、政府應對措施和公眾防範措施。這是《突發公共事件總體應急預案》中的規定。
所謂第一時間,就是要把握好事件發生後的第一時間、記者到達前的第一時間、媒體報道前的第一時間、輿論形成前的第一時間。
此外,在新聞發言人領域中有一個很重要的觀點,即讓自己處於弱勢。須知當自己越強勢、越強悍時,對方對自己就越具有攻擊性,所以新聞發言人要適當地學會處於弱勢。
一般來說,在突發事件中,最適合和當事人溝通的人應符合以下條件,即自處的時候超然、處人的時候藹然、無事的時候澄然、處事的時候斷然、得意的時候淡然、失意的時候泰然。當然,在實際生活中,完全能符合這些條件的人很少。作為新聞發言人,雖然不可能做到每一條,但是應該盡量向其靠近,用這樣的標准來要求和修煉自己。
其他信息源的引導
其他信息源的引導工作主要包括:
第一,企業要拓寬信息渠道,了解一些正常渠道所不能了解的重要信息;
第二,設立新聞中心,以核心信息資源吸引記者,使記者不為其他的信息所吸引;
第三,確保對外的信息都經過精心准備,嚴格審核,從而保證信息的正確性和可控性。
現場記者的引導
現場記者的引導工作主要包括:
第一,要摸清現場的情況;
第二,要確認記者的身份;
第三,要規范采訪的活動;
第四,要提出報道的要求。
權威媒體
實際上,在媒體越來越多的情況下,權威媒體的重要性會越來越凸顯。須知當人們不知道信任誰時,只能信最權威的,這類似於兩只手錶的理論,即當戴一隻手錶時,人們能夠准確地知道時間,而當人們戴兩只手錶時,就會變得迷盲,此時人們往往會選擇值得信賴的品牌手錶,可見,這種品牌效應一定是在最關鍵的時候凸顯出來。因此,企業要積極主動地與最主流的媒體配合溝通。
不要忘掉第二現場
對現場的管理只是對當事人發生事件的地方的管理,但實際上第二現場也有可能成為信息的發源地,比如當事人的家屬所在地、朋友、同學等。
組織專家進行引導
突發事件發生後,要組織專門的應急專家隊伍,通過專家發布評論和指導,協調專家發表權威意見,引導公眾進行理性的思考與判斷。
2.網路輿論引導技巧
突發事件的網路輿論引導技巧主要有五個:
第一,現場管理,這也是最重要的。
第二,網路管理,網路最突出的特點之一就是快,現在中國人離不開互聯網、關系網、人情網這三大網路。主要側重於網路的輿情監測、要及時發布信息。進行輿情監測可以在市場上選擇相關軟體,如藍太平洋輿情監測系統,24小時監測,第一時間發現相關的輿情信息,負面信息,重大輿情及時預警;提供定性定量
的輿情分析數據,准確研判具體輿情或者某一輿情專題的發展變化趨勢;自動生成輿情報告和各種統計報表;對有較大影響的重要事件做到快速發現、及時處理,為
政府、企業決策提供信息依據。

第三,網民的互動討論。
第四,與意見領袖的溝通。
第五,與門戶網站的協調。
(來源於百度文庫 http://wenku.baidu.com/link?url=p-7sZ5U1v73___###)

5、如何做好媒體溝通與輿論引導

一、轉變觀念,樹立科學應對輿情和輿論引導的理念
樹立高度重視、有效管理、積極應對、正確引導的理念。目前,社會正處在突發事件的高發期,各級領導幹部必須增強憂患意識,強化防範意識,高度關注網路輿情。面對重大輿情,積極應對,主動回應,速報事實,利用各種媒介澄清誤解,強化正面引導,滿足網民的信息需求,有效化解輿情危機。
樹立輿情應對處置和輿論引導同等重要的理念。在網路輿情處置過程中,輿情分析研判、媒體采訪報道、權威信息發布等工作是網路輿情管理的有機組成部分。要按照「屬地管理、分級負責、快速核查、主動引導、系統響應、分類施策」的原則,依據速報情況、慎報原因、緩說結論、由簡入繁、增信釋疑的步驟,啟動應急預案,設置輿論引導議題,及時發布權威信息,組織媒體采訪報道,牢牢把握輿論引導權,為輿情事件妥善處置營造有力的輿論環境。

樹立及時發布權威信息引導和影響媒體,營造有利輿論環境的理念。「媒體無處不在,人人都是記者」。網民通過手機等通信工具「隨時、隨地、隨意」轉發、評論等方式關注網路輿情,快速傳播信息,即使權威部門「缺位」、權威信息滯後,輿論熱點照樣會很快形成。一旦網路輿情發生,政府和主管部門應及時、有序發布權威信息,去引導媒體報道輿情的角度、內容和傾向,從而影響公眾輿論,杜絕一些媒體捕風捉影,被謠言和猜測左右,個別輿情事件被歪曲炒作。
樹立大媒體協同應對輿情和引導輿論的理念。面對媒體格局、信息傳播和輿論形成方式發生深刻變革的環境,只有充分發揮傳統媒體和新媒體兩種媒體優勢,樹立大媒體協同作戰的理念,才能發揮各種媒介的整體力量,營造健康向上的社會輿論大環境。對於傳統媒體,藉助其公信力和影響力,發揮引導和影響網路輿論的主渠道作用;對於互聯網等新媒體,創新管理思路,放大網路草根言論的正能量,積極引導其疏導網民情緒,凝聚網民共識,發揮其輿論引導新平台、新渠道和新陣地等作用。
二、整合資源,提升應對輿情和引導輿論的保障能力
理順互聯網管理體制。建立「省(自治區)、市、縣」三級互聯網管理機構,主管互聯網信息內容,指導、協調、督促互聯網行業主管部門、打擊網路違法犯罪主管部門及其他相關部門加強互聯網信息內容管理,為輿情管理工作有序開展提供組織保障。同時,加強網路新聞發言人、網路輿情信息員和網路評論員三支隊伍建設,共同負責網路輿情的應對處置和輿論引導工作,形成互聯網信息內容主管部門總體協調,輿情部門主動應對,各主流媒體、網路媒體積極配合,宣傳、引導、管理相結合的網路輿情管理工作新格局。
強化輿論陣地建設。樹立大媒體觀念,整合各媒體信息資源,打造網路宣傳平台,建立網路媒體和傳統媒體聯合互動、協同動作的全媒體化的輿論傳播陣地。創新傳播方式,拓展傳播渠道,豐富傳播手段,強化網路媒體、自媒體管理,提高新媒體環境下政府信息公開的能力,將黨委、政府的重要決策部署和政策文件等內容原汁原味發布到網路宣傳平台上,及時准確地向社會公開,直接傳遞給網民,並與網民回帖交流,了解訴求、答疑解惑,回應求助,有效化解社會負面情緒。在突發網路輿情事件發生和演變過程中,對網上不實報道、蓄意炒作、刻意渲染和非理性等情況及時予以多渠道、多手段實時報道,強化正面引導,揭露消除謠言,公布澄清事實,穩定網民情緒,為各種輿情危機有效化解提供立體式地傳播陣地。
建立高效的輿情監測分析平台。持續監測網上輿情變化,及時掌握網路輿情熱點動向動態,是提高網上輿情管理質量的基本要求。輿情監測分析系統就是利用統計學理論、信息科學技術、網路搜索引擎技術和數據挖掘技術開發軟體平台,自動從海量的網路信息中抓取熱點、焦點話題,預測可能發展的趨勢,生成網路輿情分析報告。輿情分析人員藉助系統獲取輿情信息和報告,及時進行分析研判,全面掌握輿情事件發展態勢,為提高網路輿情信息全面掌控能力和研判水平提供技術支撐。
三、標本兼治,構建網路輿情應對和輿論引導長效機制
建立健全網路輿情監測報告機制。建立和完善專人負責的橫向到縣(區)、縱向到各部門(單位)全天候、立體式網路輿情監控體系,嚴格落實24小時網路輿情監控值班制度,實現網路輿情交叉跟蹤監測,確保第一時間發現輿情,掌握工作的主動權。建立日匯總、周分析、月總結制度,採取一事一報、急事急報、重大網路輿情雙報告方式,及時上報網路輿情,為決策提供參考。
建立健全網路輿情研判預警機制。為加強對突發事件網路輿情變化的有效控制,對網路輿情盡早進行防控,就要事先制定處置預案。制定的預案包括網路輿情聯動應急總預案、網路輿情聯動應急等級預案,包括:Ⅰ級(特別重大)、Ⅱ級(重大)、Ⅲ級(較大)、Ⅳ級(一般)4個預案,和網路輿情聯動應急專項預案(包括部門預案、地方預案、企事業單位預案以及重大活動單項預案)等,每項預案都有不同級別、不同范圍的力量參與到危機應對中,並根據應急等級調動與之對應的資源和力量有效化解危機。一旦有網路輿情發生,網路輿情分析人員及時跟蹤、研判輿情性質,對網路輿論蘊含的觀點和態度進行深入分析,尋找引發輿情的根源,發現工作的盲點、弱點和難點,及時發布不同等級的預警信息。根據輿情等級啟動預案,在短時間內調動和整合各種力量,形成應對危機的聯合動力,迅速、有效地應對處置,力爭將可能帶來的負面影響降到最低點。
建立健全網路輿情應對處置機制。一是建立聯動機制。加強省(自治區)、市、縣(區)縱向網路輿情長效合作機制建設,公布三級輿情值班電話,利用騰訊通等軟體平台,暢通信息報送渠道,形成工作合力。同時,加強各部門橫向協作溝通,達成共識,統一對外口徑,有效地回應輿論質疑,營造正面輿論環境。二是建立快速反應機制。一旦發現網路輿情,互聯網主管部門迅速召開會議,進行集中研判,拿出處置意見,將相關輿情通報給當事部門,視情況報送上級部門。三是建立正面回應機制。涉及輿情部門要按照職責分工,對網上相關輿情迅速介入調查,第一時間予以回應。宣傳部門和主流媒體要相互聯動、協同動作,及時刊載回應內容,正面引導網路輿論。四是建立依法查處機制。對涉嫌違法違規的網上信息,執法部門要迅速落地查人、依法處理。五是建立問責督辦機制。對在網路輿情突發事件中應對和處置反應遲緩,或對交辦的網路輿情處置工作重視不夠,造成工作被動或釀成嚴重後果的責任單位和責任人員,將按照有關規定進行問責處理,並督辦落實。六是建立善後評估機制。對網路輿情進行全面評估,內容包括輿情危機情況介紹、採取措施、應對工作總結、反思和建議等,及時總結輿情管理經驗教訓,提高輿情管理科學化水平。
建立健全網路輿情引導機制。一是建立疏堵結合、以疏為主,坦誠交流機制。對網上傳播的謠言,及時澄清,可以採取必要的堵塞手段遏制傳播。對各種社會熱點問題,注重「疏導」,掌握網路溝通藝術,善用網言網語,快速發布權威信息,構建主流輿論引導圈,引導網民「怎麼看」的同時回答「怎麼辦」,不斷提高引導水平。二是依法打擊網路謠言,推進輿論引導法制化進程。依據有關法律規定,加大對違法違規網路傳播行為的查處力度,依法打擊網路謠言。對利用網路造謠誹謗、發布低俗淫穢色情信息等違法亂紀的行為人,依法追究其法律責任;對濫用公權隨意踐踏公民自由表達權,打擊報復甚至抓捕網民的行為也要依法嚴懲。穩步推進網路實名制管理,遏制網路匿名製造成網路語言暴力、誹謗和暴露他人隱私等行為,推進網路輿論健康發展。三是以網路施政為重點,構建網路民意溝通機制。搭建網路施政平台,採取主動「推送」方式發布權威公告、政務信息、政策解讀等信息,接受網民咨詢,負責答疑解惑,並推動政策落地實施。通過領導信箱、微博等渠道,接受網民的建言獻策、咨詢投訴、行風督查,定期在報紙、網站上反饋網民反映問題辦理結果。組織開展網上訪談活動、召開意見領袖座談會,認真聽取並採納相關建議和意見,加強與網民的交流,逐步建立健全收集、分類、交辦、督查、反饋的「網路施政」鏈條,形成網上聽民意、匯民智、聚民心的長效民意溝通機制。四是創新輿論引導方式,加強輿論引導隊伍建設。積極與國內大V建立溝通和合作長效機制,培育本土網上「意見領袖」,通過他們有見地、有代表的發言,強化主流言論,充分發揮導航作用。做好輿論引導工作關鍵在人才。面對風雲變幻的輿論信息,亟須建設論壇管理員、網路評論員、網路輿情引導員三支輿論引導隊伍,牢牢把握網路輿論的引導權。五是打通「兩個輿論場」,推動傳統媒體與新媒體互動。突發事件發生後,充分發揮各媒體優勢,立體化、多渠道展開輿論疏導。傳統媒體藉助網路媒體提供新聞線索,及時采訪,發布權威、可靠、真實新聞報道,做好輿論引導;網路媒體利用網站、微博、微信等傳播平台與網民互動,覆蓋更為廣泛的受眾,強化主流輿論權威,凝聚人心民意,充分形成強大輿論引導合力。

6、如何進行突發事件的輿論引導

突發事件一般具有不可抗拒、無法預料、破壞性強、瞬間聚眾等特點,而政府或媒體對於突發事件的信息發布是否及時、真實,採取的處理措施是否得力、有效,都成為平息事件、安撫公眾的關鍵因素,媒介融合的傳播優勢也在突發事件的危機公關中彰顯出來。如何進行突發事件的輿論引導?

一、及早介入,讓政府的主流意見成為輿論主導

由於報紙、電視台等傳統主流媒體相對有一個製作周期,因此官方對突發事件的處理一般遵循「黃金24小時」原則,即在突發事件發生的24小時內通過主流媒體向外發布權威消息。用傳統的「黃金24小時」處理突發事件之法,已經讓人感覺力不從心,但以論壇、貼吧、微博、微信等為代表的新媒體,卻能夠快速生成輿論並迅速傳播。對此,人民網的輿情監測室根據突發事件的輿情生成和發展規律,提出了「黃金4小時媒體」之說,即在事發四小時內,利用微博、微信、BBS論壇、QQ群等新媒體傳播平台,及時有效地發布信息,利用這些「黃金4小時媒體」進行危機公關。這一方面需要政府各部門協調工作,釐清事實真相,組織文字語言,完成信息發布;另一方面,在這段時間內的危機公關可以在短時間內控制事件的傳播、發酵,避免發展成為重大輿論事件。

由於新媒體信息有發布門檻低、傳播速度快、環境虛擬性等特點,近年來很多突發事件、熱點事件都是在新媒體平台上發布,並得到迅速擴散。從輿情生成的規律來看,在一個突發事件發生的最初幾小時之內,意見的呈現是多元的、弱小的,還沒有形成統一的或有意見領袖的民間輿論。但是幾小時的發酵之後,輿論導向或意見領袖一旦占據了主導性優勢,就能很容易影響公眾的意見走向。因此,在一定程度上來說,當某一突發事件出現時,與其等待其自行發酵、最終發展成輿論風暴,不如及早介入,讓政府的主流意見成為輿論主導。

無論是政府,還是主流媒體,都應充分利用新媒體的「黃金4小時」傳播優勢,使其成為公眾了解突發事件發展進程的重要傳播渠道。這既能在第一時間滿足受眾對信息的需求,又有利於社會穩定及事件的妥善處理。

二、及時發布消息,避免信息傳播出現「真空期」

隨著手機、網路等新媒體平台的廣泛應用,公眾的參與意識也越來越強,微博、微信、微視等「三微」信息鋪天蓋地,逐漸形成強大的「民間輿論場」。在信息傳播過程中,無論是新媒體還是傳統主流媒體,都有義務對要發布的信息內容進行客觀取捨。這種客觀有效的取捨,一方面要保障黨、國家和人民的權益不受損害;另一方面也要綜合考慮,滿足公眾的基本知情權,避免產生次生輿論災害。

尤其是對那些涉及到民眾生命財產安全的突發事件,政務新媒體和主流媒體在事件信息的發布中應兼顧大局,秉承人文關懷,從人性化的角度承擔起自己的社會責任。這種媒介融合信息發布的形式既是高度社會責任感的具體體現,也是在處理重大輿情事件中必須承擔的社會責任。同時在面對突發事件時,採取客觀公正的態度,是政府和傳統主流媒體首先要做到的。政府和主流媒體第一時間利用新媒體平台發布真實的信息,可以避免信息傳播過程中出現「真空期」,防止謠言滋生。從利於人心安定、社會穩定、利於事件妥善處理的角度,有效封殺謠言傳播的空間,阻止那些非理性、有意損害公共利益和國家利益的不和諧雜音出現,凈化社會輿論環境。

三、加強政府、主流媒體和新媒體之間的融合協作

傳統主流媒體以深度的新聞報道見長,是新聞事件的敘述者,是國家政策法規的解讀者,也是社會主流輿論的引導者,其信息傳播一直被認為是最權威和最具影響力的。對於突發事件的危機公關,不僅要依靠政府網站的信息發布,而且要與報刊、廣播、電視等傳統主流媒體合作,尤其是與主流新聞網站的合作更是不容忽視。

同時,也要加強與其他門戶網站共享信息資源。政府網站和主流媒體在對事件信息發布的權威性和把握輿論的正確導向方面,有著無可比擬的宣傳優勢,社會公眾對其信息傳播有著很強的認同感。而新媒體的優勢資源在於其對民意輿情的收集和監測,新媒體網路已經成為輿論生成的重要信源。政府可以在第一時間從博客、論壇、貼吧、微博、微信等新媒體上搜集相關信息,從中提取與突發事件相關的輿情關鍵詞,進行正確的分析和研究篩選,開展動態跟蹤,及時通過新媒體的傳播平台進行問題處理,通過多種手段和渠道,傳播正確的輿論導向。

四、以平等而又不失嚴謹的態度積極通報事件的過程與進展

由於面對突發事件時,很多公眾缺乏必要的了解和應對措施,所以任何風吹草動都可能引發公眾情緒的波動。因此,政府加強對公眾的輿論引導和心理疏導就顯得十分重要。政府和主流媒體在發布和報道重大輿情事件時,除了要及時准確地向公眾傳遞事件的最新進展外,還要科學解讀輿情事件產生的根源。通過政務新媒體的科學解讀、主流媒體的現場報道,進而引導公眾科學、理性地對待事件本身。

比如2014年12月31日上海外灘踩踏事件發生後,包括新媒體在內的多家媒體都對事件進行了全方位關注、報道。一些政府網站,新聞網站和主流媒體除了不間斷地報道事件的最新進展之外,還針對此類事件,整理總結了近幾年來全國各地發生的各類踩踏事件,從領導意識、信息發布、城市管理、風險評估、安全責任、公共安全等各方面提出問題並進行反思,更重要的是邀請部分專家和社會專業人士進行深入分析,告知公眾在遇到此類突發事件時,學會如何自救、互救等救助方法,使人們了解和掌握此類突發事件的自救之道。這種痛定思痛的信息發布和深度報道形式,不僅及時客觀地對事件進行報道,充分尊重了公眾的知情權,而且督促政府建立起有效的管理責任機制,通過科學解讀、媒體引導,避免此類事件再次發生。

我國各級政府在經過一些重大輿情事件的歷練後,在對外發布消息、對輿情事件進行應急處理和對公眾進行輿論引導方面,己經吸取了一些教訓,積累了一定的實踐經驗。政府和媒體在進行事件平息、輿論引導的過程中,官方用語上的不嚴謹和小失誤,都有可能引起公眾的反感和不良情緒的蔓延。政務新媒體和傳統主流媒體在進行重大輿情事件的信息發布和報道時,以何種口吻、何種形式、何種姿態向民眾及時而准確地傳遞事件的最新進展,要把握語言上的嚴謹和措辭的准確性,通過政務新媒體的傳播和主流媒體的現場報道,告知人們事實真相,有助於輿情事件的解決。此外,政府在引導輿論時,需要摒棄以往簡單的、強勢的、慣性思維的官方態度,而要注意官方用語的藝術性和人文性,以接地氣、親民的語言與民眾溝通。同時,政府部門需要用積極謹慎的態度面對媒體與公眾,以平等而又不失嚴謹的態度積極通報處理事件的過程與進展,以緩解社會的恐慌情緒,消除公眾誤解。

這種政府、主流媒體以及新媒體之間的媒介融合聯動工作機制,不僅可以發揮媒體之間的引導作用,也可以正確應對突發事件的危機問題,成功進行突發事件後的危機公關。最終既能達到疏解公眾情緒的良好效果,又取得公眾的信任和支持,有利於維護社會的穩定與和諧發展。

7、如何進行突發事件中的輿情引導

媒體如何加強對突發事件的輿論引導,搶占輿論制高點1.主動及時客觀報道突發事件的真相,贏得輿論引導主動權。
近年來遇到的大量事件說明,當重大突發性事件發生時,主流媒體在政府和宣傳部門的支持和指導下,在第一時間及時、准確地進行報道,就有可能抑制謠言傳播的空間,維護社會穩定和人心安定,在第一時間掌握話語權,排解萌芽中的非理性輿論壓力。
在互聯網時代,人們通過互聯網、手機簡訊等渠道,獲取信息快捷便利,一有重大事件發生,消息會不脛而走,短期內就會對大眾心理產生強大沖擊。
主流媒體應當在履行相關的審稿程序後,在事件一發生就占據輿論的先機,主動、及時地公開報道,以樹立本媒體的公信力,贏得受眾的信任。
2.報網融合,優勢互補,形成正確引導輿論走向的合力。
過去電視比報紙快,現在網路比電視快,將來手機比網路快。
傳播的速度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輿論引導的效果。
面對輿論傳播中的這種新情況,作為平面媒體的黨報,該怎樣在競爭和競合中,努力發揮自己的傳統優勢,同時藉助其他媒體的速度優勢,提高輿論引導的有效性。
實踐表明,報網融合,是一個有效的途徑。
傳統媒體與以互聯網為代表的新媒體之間,只有實現優勢互補、彼此融合、形成合力,才能更為主動。
不久前,有家大型商場為了搞店慶促銷活動,貼出告示:開張當天排隊進店的前100名顧客,每人可領到一定數額的免費購物券。
第二天一早,前來店門口排隊的達數千人,有的凌晨就來了。
購物券發完後,沒有領到的人心中不滿,往前亂沖,現場秩序混亂,店門的玻璃被擠破。
這起突發性事件由於發生在市中心,很快有人通過手機、網路快速傳播,質疑「商場在商業炒作,吹泡泡」,「購物券早就分給了關系戶」,等等,一時傳言四起,引發了網路和現實的雙重關注。
面對這種情況,媒體在第一時間迅速通過網路版將最新了解到的情況告訴網民,既報道了商場分發購物券的活動是公正的,同時又指出現場管理、秩序維護做得不夠,估計不足。
面對網路上對這種促銷手段的質疑,還主動設置議題,在網路論壇中就「商場該如何促銷讓利顧客」為主題,展開網上討論,力求把媒體輿論和民間輿論最大限度重疊,以群眾需求點、關注點為助推,對事件進行多方位、多層次的深入探討,整合網友議論,努力發掘這起事件中值得引發人們進行有意義的深度思考的內容,正確引導輿論走向。
事實證明,在突發事件發生時,社會最需要的是傳媒的准確、及時傳播,以及態度鮮明、立場明確、導向清晰的評論。
現在,地方黨報大都同時辦有網站,要搶占第一時間發出第一個聲音,首先可以通過網路發布消息,以及時滿足受眾的需求,將受眾的注意力盡可能多地吸引到本媒體中。
通過報網聯動,將網路上發布的消息與報紙的進一步報道加以整合,使報道更深入地走進受眾,擴大黨報的輿論影響力。
3.堅持以人為本,以降低突發事件的危害性為准則,承擔起主流媒體的政治責任和社會責任。

與新媒體下突發事件應對以及輿論引導相關的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