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在新媒體時代謠言傳播有什麼特點
速度快,傳播面廣。
2、以媒體的新聞,假信息,謠言為話題寫一篇作文
不能把合理懷疑歸為假新聞
新媒體時代是信息爆炸的時代,信息爆炸給人們帶來了福利,能生活在一個更透明的社會中,但這種爆炸也給人們帶來了信息騷擾,且不說每天無數娛樂至死的垃圾信息耗散著我們的注意力,充斥於空間中的種種虛假信息更讓人頭疼。從「深圳最美女孩」到「流浪漢成千萬富翁」,再到讓人目瞪口呆的打車假新聞,假新聞不斷突破著公眾想像力。
安徽女子墜亡事件中,警方懲治了編造謊言者,有關部門也處罰了幾個在微博上故意製造和轉發謠言的博主。警方和互聯網管理者開出的幾張罰單,引起了社會對謠言和假新聞的反思。我的觀點是,假新聞當然需要依法懲治,造謠者也必須依法受到追究,這是原則。但與此同時,也須警惕借「造謠」指控,異化為壓制不同觀點的棍子,借「假新聞」這種污名標簽壟斷話語權。
有必要弄清楚,哪些信息不是假新聞。
其一,事實並不是一開始就能夠水落石出,真相往往錯綜復雜,人們第一眼往往看到的都是表象和假象,根據自己的偏見去想像事實,加上有不願真相被揭開的人在掩飾事實製造假象,故意設置信息煙幕混淆視聽——這個過程中難免會有判斷的失誤。
也就是說,事實和真相並不是一次性呈現的,它的呈現是一個過程,真相呈現的過程中難免會有一些混雜的信息出現——新聞報道也是一個不斷接近真相的過程,記者調查發現新的事實,可能會推翻此前的判斷,並不意味著此前的報道就一定是「假新聞」。當然,在沒有充分證據和確鑿信源的調查過程中,記者應該盡可能地小心謹慎,剋制自己的偏見、想像、妄斷和浮躁,用事實說話,有多少事實就說多少事實,用調查到的事實接近真相,而不能根據想像的碎片去拼湊一個完整的真相。但媒體和記者的調查手段是有限的,人的理性也是有限的,媒體不是審計署,不是中紀委,不是監察部,不能苛求媒體及媒體人做到百分百准確。
其二,並不是沒有確鑿事實依據的信息就都是假新聞和謠言,公眾在很多事情上擁有合理懷疑權,不能把合理的懷疑污名為謠言。比如哈爾濱一座大橋非正常垮塌後,網上很多人質疑橋梁的質量,懷疑這座橋是不是豆腐渣——初期在信息不透明的情況下,很多新聞和評論都建立在這種懷疑基礎上。當然,最終的調查結果證明橋的質量沒有問題,而是超載原因。那此前的懷疑算不算造 謠和假新聞呢?當然不算,一方面只是「懷疑」,而沒有確鑿地說那就是豆腐渣;另一方面,即使明確說了那是豆腐渣,也不是造謠,而是質疑——橋梁非正常垮塌,在事實逐步披露、信息逐步透明的過程中,人們那麼懷疑很正常,屬於合理的懷疑。
3、如何正確應對輿論媒體,媒體如何引導輿論,新媒體時代
時下,在新媒體時代,無處不在、無時不在的媒體正日益影響著檢察院的形象、聲譽和社會公眾對檢察院的信任。新情況、新問題層出不窮,想不想、會不會利用媒體與社會公眾進行溝通,已經成為新形勢下衡量檢察官執法能力高低的重要標志。只有以改革創新的精神迎接新媒體的挑戰,切實加強對新媒體傳播規律的把握,深入研究輿論引導規律,善待媒體,善用媒體,不斷提升新媒體時代網路溝通和輿論引導能力,才能為檢察工作健康發展營造良好的社會輿論環境。
一、提升新媒體時代輿論引導能力必須善待媒體,強化媒體意識。
在今天的開放環境與信息全球流動的條件下,要想有效應對人們的思想意識多元化帶來的挑戰,要想努力保持並增強檢察工作的輿論引導權,就必須充分認識新媒體的社會影響力,全面、客觀地認識新媒體給我們帶來的機遇和挑戰,轉變傳統的思維方式和工作習慣,不斷提高與媒體打交道的能力。
一是要更新觀念,善待媒體。要走出過去媒體宣傳容易泄露案情、對媒體敬而遠之的誤區,主動加強與媒體的溝通和聯系,善於研究媒體、合作媒體、關注媒體、藉助媒體,把編輯記者當朋友,做到感情上尊重、工作上支持,形成與媒體上下聯動、左右互動、協調高效、優勢互補的工作體系,做到檢媒聯動,實現互助雙贏,增強宣傳工作效果。二是了解媒體,提高運用新媒體的能力。要通過有針對性地舉辦情景模擬訓練、網路培訓班、輿情報告會、網路論壇等活動,讓領導幹部學會運用在線訪談、網路評論、即時通訊等方式,主動加強對新媒體運用知識的學習,熟練掌握新媒體的傳播規律,做新媒體時代的弄潮兒,不要做落伍者,不斷提高領導幹部特別是檢察宣傳人員運用新媒體的能力和素質。同時,還要把新媒體的建設和管理納入黨組的議事日程,健全組織機構,健全相關制度,規范新媒體的管理和運行,為做好新媒體的應用應對工作打下堅實的組織基礎。三是要正確看待媒體,自覺接受輿論監督。要充分意識到,面對媒體,積極的公開、主動的溝通,更能消除誤解,贏得民心,越著捂著、蓋著,越容易被動,滋生謠言。要不斷深化媒體意識就是監督意識的觀念,以更加坦誠的姿態面對公眾與媒體,進一步強化接受輿論監督意識,時刻做好接受監督准備,把接受監督作為改進工作的動力,時刻想到每一次執法辦案都在媒體監督之下,時刻注意維護好檢察院檢察官形象。
二、提升新媒體時代輿論引導能力必須善用媒體,打造網路宣傳新格局。
隨著信息化技術的不斷進步,博客、微博、微信等新傳播途徑改變了人們的閱讀習慣。要增強檢察宣傳工作的覆蓋面和影響力,特別是提升新媒體應用應對能力,就要全力打造檢察門戶網站、檢察博客、檢察微博、檢察微信「四位一體」的宣傳格局。
一是加強檢察門戶網站建設,及時發布權威信息。要高度重視網路宣傳和檢務公開工作,建設好、管理好、使用好檢察門戶網站,把門戶網站打造成弘揚法治精神、宣傳檢察工作、普及法律知識、豐富檢務公開的有效載體。要針對隊伍建設、業務工作、檢務公開、檢察動態等板塊,專門設立與公眾互動空間,讓網民發表對檢察工作的意見和建議,讓檢察人員為網民解疑釋惑,做好正面引導工作。二是開通檢察博客,傳播檢察好聲音。要依託重要網站開設檢察院官方博客,及時向群眾宣傳檢察機關的重大活動、檢察隊伍和業務工作的重要成果,加強正面輿論的引導,傳遞檢察工作正能量,提升檢察機關的社會形象。三是開通檢察微博,加強與網民的互動交流。針對微博特有的簡短、閱讀方便的特點,根據受眾的需求和群眾的訴求,開展好發布檢察動態、解疑釋惑、接受法律咨詢和控告舉報工作。要用鮮活生動,群眾容易接受的語言,減少書面化、模式化的言論,拉近與群眾的距離,實現面對面的交流,鍵對鍵的溝通,使微博真正成為檢察機關與網民的交流平台。四是開通檢察微信,密切與社會各界的聯系和溝通。要通過微信平台,在「朋友圈」群發文字、圖片和視頻,展示檢察動態,接受法律咨詢,強化微信與微友的互動;建立與人大代表、政協委員、人民監督員和副科級以上幹部的手機信息交流平台,定期通報檢察工作情況,以便更有效地接受人大代表、政協委員、人民監督員和社會各界人士的監督,切實履行好法律監督職責。
三、提升新媒體時代輿論引導能力必須強化引導,及時掌控網路輿論發展方向。
提升檢察機關輿論引導能力,要完善好涉檢輿情巡查、輿情報告、輿情研判、輿情引導四項機制,做到早發現、早研判、早引導、早控制,掌握主動權,打好主動仗。
一是建立監控巡查機制,第一時間發現輿情。在技術科、政治處應明確網路「巡視員」和「評論員」,在工作日的8點至10點、下午2點至5點、晚上8點至10點以及法定休假日,對各大網站、論壇進行「關鍵詞搜索」,全方位查找涉及本院的新聞報道,確保監測不留死角,適時進行實時監控。
二是可以藉助類似多瑞科輿情數據分析站輿情系統建立輿情即時匯報反饋機制,第一時間向黨組匯報。網路「巡視員」一旦發現網路輿情,要詳細、准確記錄輿情上網時間、主要內容、瀏覽和跟帖人數、群眾反應、點擊率等各項內容,在30分鍾內向黨組匯報。
三是建立分類研判機制,准確鑒定輿情性質。根據輿情反映問題的性質、內容以及影響力等,對輿情進行深入分析,做到把握關鍵,准確定位。對涉及本院的重大輿情,要迅速查找源頭媒體,在分析研判輿論熱點和輿情發展走向後,迅速向網路輿情處置領導小組報告情況並提出初步處置意見;要分析涉檢輿情的成因,與控申部門及輿情涉及的相關部門一道查明真實情況,並及時聯系有關人員,爭取最短的時間內做出正確反應,避免陷入被動。
四是建立及時應對機制,積極消除負面影響。要堅持積極回應,及時消除負面影響,防止事態擴大。及時與涉檢涉法網路輿情發生的源頭媒體進行溝通,做好解釋說明工作,力爭在源頭上控制輿情進一步擴散。最大程度爭取傳統媒體的支持,利用傳統媒體的公信力和權威性,發布最及時權威的信息,影響網路輿情的走向。必要時,協調宣傳主管部門,積極尋求互聯網管理部門、新聞單位、網路媒體的支持,採取適時召開新聞發布會等方式,公布事實真相,使不明真相的公眾了解事實,引導視聽,把握輿論導向主動權,共同化解涉檢網路輿情的不利影響。網路評論員要以普通網民身份按照統一口徑和指令,參與涉檢網路輿情討論,消除網民誤解,引領網上輿論導向。
4、新媒體時代,如何面對各種撲面而來的信息呢?相信?質疑?從歷史學習方法的角度談
歷史學習中,有一來種考證方法叫源孤證不實,就是不能相信片面之言。對網路信息也是這樣,不能單聽一面之詞。另外古人說三人成虎,連賢人的母親都架不住多人的謠言,所以可以學慣用胡適先生做學問的方法,也就是在不疑處懷疑。即使多人肯定,也要以懷疑的態度小心求證。
5、流言真真假假,新媒體時代哪條消息值得信任?
那些被官方認證過,或者事件的當事人親自發出來消息值得我們信任。現在新媒體時代有很多人都想用自己的語言吸引一些粉絲的注意力,把這些粉絲轉化為自己的私慾流量最終變現。所以有很多人在網路上會說一些很不負責任的話誤導粉絲們的注意力,也會引領話題的方向。官方認證過的消息。如果你想你所有看到的新聞都是真實的,那你就去大的平台找一些被官方認證過的新聞,因為官方認證都是經過各方認證給出的准確答案,他們不會瞎編亂造,也會對自己的言論負責任。百度每天的推薦都有很多時事新聞,所有寫的新聞都是真實的,如果你經常在上面搜索新聞,他也會根據你的喜好為你推薦你想看的。你可以去網路上找一些新聞,看下面一大群網友的評論,你可以看一下評論的偏向口是哪一邊,因為會有很多人尊重事實,評論多的那一方可能就是你想知道的真實新聞。當事人證實的新聞。很多新聞或者重要的事情都有這個新聞的當事人,最准確的信息就是這個當事人自己說出來的話,因為當事人不會偽造事情的真相,他會把自己的經歷和網友們坦白,你最好找到當事人的視頻,因為在視頻中你可以根據當時的表情分析他有沒有在撒謊,在視頻中也能更好地感受到當事人的情緒。我個人對於網路上一些文字的評論或者文字的描述是有一些偏見的,因為我們把故事情節落實在文字上就會運用一些誇張的手法。第一個人描述誇張之後,第二個人就會把第一個人的言語繼續放大,最終可能會把一件很小的事情放大成為一件重大新聞,所以你最好去找一些視頻看新聞,這樣才更真實。
6、新媒體時代,新聞還有必要較真嗎
新媒體時代,新聞還有必要較真嗎?
社交、自媒體、個性推薦、碎片化閱讀......似乎有足夠多的標簽來形容當下的媒體形態。一面是正在崛起的自媒體,一面是已經沒落的紙媒,當內容瘋轉、用戶暴漲、行業盛贊、廣告不斷、資本上門等成為新常態的時候,行業已進入到了一個不折不扣的新媒體時代。
於是,內容從業者們每天掛在嘴邊的是如何打造10W+、如何漲粉、如何贏得廣告主的青睞,所謂的新聞理想早被拋之腦後。以至於當騰訊新聞試圖打造「較真」平台的時候,我們聽到後是如此的驚訝。在這個不快就要被淘汰,不從眾就只能等死的新媒體時代,新聞還有必要較真嗎?
新媒體是趨勢,新聞卻失去了溫度
根據新媒體的定義,一切能夠傳遞信息的媒質都是媒體。電視、報紙、廣播、雜質等失去了先天的優越性,社交網路、博客、視頻網站們都被納入了新媒體的范疇,尤其是自媒體的崛起解放了內容生產方式以後,傳統媒體開始走向下坡路,新媒體則創造了一個又一個商業奇跡。
簡單來說,新媒體的崛起抓住了兩個趨勢,一個是碎片化閱讀,另一個是智能化推薦。一方面,在社交網路空前發達的情況下,即便是只有幾分鍾的碎片時間,依然能夠享受到極致的閱讀體驗,且內容的形式也更加多元化,從圖文到漫畫到短視頻等,不一而足。另一方面,隨著各大資訊平台和新聞客戶端的崛起,演算法開始逐漸取代編輯,大量符合觀眾口味的內容被推薦給讀者,也就是所說的「千人千面」。
利好的一面是,新媒體的崛起帶動了內容產業的爆發,吸引了大量的內容從業者,上下游產業鏈也逐漸完善。硬幣的另一面卻是,內容質量出現斷崖式下滑,很多資訊平台上流行著源源不斷的標題黨和雞湯文,新聞也開始淪為這種文化快餐中的一部分,甚至成為網路謠言的避風塘。
以食葯類內容為例,在社交網路的驅動下,此類內容不幸成為網路謠言的重災區。例如「小龍蝦致癌」、「某類葯物治療百病」、「轉基因食品有害」,如此種種。可以說,在這個網路高度發達的時代,謠言能夠在極短的時間內達到上百萬甚至千萬的受眾,三人成虎、以訛傳訛等成語被演繹的淋漓盡致。
導致這一結果的原因不難理解,國內有基本科學素養的公眾佔比僅為6%,尤其是食葯類等相對專業的內容,很多人難以辨識內容的真實性。此外,各大資訊平台的內容過濾和推薦機制,多是基於演算法和關鍵詞完成的,或許能夠過濾一些敏感內容,在謠言面前卻顯得束手無策,甚至會根據用戶興趣主動推薦。
各大調研機構的數據很好的說明了這一點。在大數據服務商Questmobile剛剛發布的2016年度APP價值榜中,根據2016年12月MAU數據,新聞資訊賽道APP價值前三名被騰訊新聞、今日頭條和天天快報占據,除騰訊新聞外均是以演算法為主的新聞聚合平台。MAU月活背後隱喻的是更高的流量和更大的競爭力,符合新媒體時代的競爭特點。
再回頭看看上個月數太奇大數據研究中心發布了《2016年11月新聞媒體健康度研究報告》,這份基於用戶對產品內容感知和用戶體驗的報告,綜合「媒體覆蓋度」、「媒體公信力」、「產品體驗」、「內容影響力」、「思想性」、「事件傳播影響力」以及「品牌口碑」7項指評判資訊類APP,排名靠前的卻是騰訊新聞、網易新聞、鳳凰新聞和新浪新聞,清一色的新聞門戶。不難發現,僅僅依靠技術驅動的產品在內容感知和用戶體驗上,並不是那麼出眾,也並不完全符合新聞的價值。
誠然,相比於人工審核仍然扮演重要角色的門戶網站,新的新聞載體在內容上明顯失去了溫度。
「較真」不是喝酒吃飯,需要解決三大難點
那麼,新聞門戶有可能成為新媒體形態下的中堅力量嗎?尤其是在紛紛引入推薦機制,尋求轉型的情況下。慶幸的是,包括騰訊新聞在內的頭部資訊平台已經意識到這一點,並試圖通過自身的媒體價值觀和專業主義的態度打造「較真」平台。
如果將新媒體形態下的內容傳播過程進行拆分,分別是內容生產者、內容傳播者和內容消費者。對於內容生產者來說,雖然關於造謠、傳謠等已經有了一定的法律約束,但整體仍處於空白狀態,主要依靠內容生產者的自律,比如引用權威的消息來源、不妄斷因果等等,仍屬於道德上的約束。而要想在內容消費者層面實現「流言止於智者」的理想境界,單就提高國民科學素養而言已絕非一日之功。誠然,諸如騰訊新聞等所扮演的內容傳播平台恰是維護媒體專業性和權威性的核心角色,卻也需要解決下面三個方面的問題。
首先,建立內容發現、審核及懲罰體系。
新媒體之所以會成為謠言的重災區和「造謠」的低成本不無關系。微博、微信、論壇等社交網路幾乎成為零成本的媒體渠道,而各大自媒體平台的崛起也在某種程度上成了「謠言」傳播的沃土。舉個例子來說,一篇養生類的文章因為爆炸性的標題和觀點,在公眾缺失辨識度的情況下,很容易在社交媒體瘋傳,在個性化演算法的助推下更是可以直達目標人群。
從騰訊新聞給出的解決方案來看,依靠微信、QQ、騰訊新聞、天天快報等新媒體渠道,藉助文本分析、詞義處理、用戶畫像等縮短謠言發現的時間,然後分類、甄別後匹配給背後的專家團、智囊團和對應的機構。這大概是目前最有效的「辟謠」手段,但前提是,騰訊新聞此前積累了素質過硬的調查報道團隊,且騰訊新聞多達兩億的月活用戶和高素質白領人群,以及相匹配的舉報體系,這種模式在其他資訊平台上卻很難完全復制。
從另一方面來看,單憑資訊平台或社交平台的一己之力,難以形成行之有效的懲罰體系。相比之下,因為「謠言」傳播帶來的巨大流量和眼球效應反倒成為內容生產者變現的方式之一,產出和投入上的失衡可以說是虛假內容爆發的另一誘因。也就是說,在這個層面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其次,流量決定論和內容至上的博弈。
任何一種事物的價值最終都會由「商業變現」去衡量,媒體也不例外。無論是紙媒將死的說法,還是新媒體時代來臨的論調,一個核心的出發點就是流量。在閱讀進入快時代以前,「內容為王」的說法似乎是毋庸置疑的,但在個性化演算法流行之後,流量開始決定媒體類產品的排位。
就目前而言,資訊類平台對於流量和內容已經演化出了兩種態度,一種是追求「千人千面」的信息傳遞形式,一種則選擇了「演算法+人工推薦」的組合形式。引申來看,這其實也是資訊類產品對待內容的兩種不同態度。對於前者來說,個性化推薦是趨勢,尤其是在即將到來的人工智慧時代,機器取代內容加工者乃至生產者都將成為可能。而在後者的名單中,騰訊、網易、鳳凰網等赫然在目,究其背景不難發現傳統媒體人的身影。當然,兩種不同選擇體現在「媒體公信力」、「內容影響力」、「思想性」等指標上的不同。d
一個有趣的現象是,流量至上的產品在命名中很少看到「新聞」的字眼,產品本身的定位為內容聚合平台,而非媒體。這實際上也反映出了不同的定位,騰訊的較真在於打造一個專業的媒體平台,傳遞正確的價值觀,引導正確的輿論走向。由此也帶來了另一個問題,那就是在虛假信息成為一種普遍現象的情況下,選擇遵循商業規則還是回歸新聞理想?
最後,新聞理想和商業規則的取捨。
按照騰訊網副總編輯李天亮的說法,較真平台定義為一個專業事實查證平台,還包含內容生產、運營及會員合作計劃,並將在內容分成和原創補貼上加大投入。從2015年來看,各大資訊平台紛紛開啟內容補貼計劃,盡管補貼金額、方式等各有不同,卻有著相同的目的,即爭取優秀的內容生產者。值得一提的是,傳統的內容補貼並非是純粹的「公益」行為,畢竟同樣內容所產生的版權費用要遠高於補貼金額。但「較真」內容的生產和運營上卻可以視作為新聞理想和商業規則的取捨。
原因有兩個方面。一是辟謠內容對專業性和時效性有著更高的要求,也就意味著更高的內容生產成本。以食葯類內容為例,國內專業的內容報道者只有兩三百人,專業人士本身就是一種匱乏資源;二是從商業的角度來看,辟謠內容的真正價值在於對虛假內容的矯正,往往需要更加精準的渠道推送給目標人群,更多的是為了新聞理想而非商業價值。
社科院發布的2016年新媒體藍皮書似乎給出了答案,2015年通過社交媒體傳播的謠言高達60%,而2016年的數字更甚。其實也給新媒體平台一個警示,在追求商業變現的同時還應該權衡內容質量及關聯性的影響,騰訊新聞等選擇「較真」平台來重塑媒體的公信力,顯得不無道理。
寫到最後。謠言等虛假內容永遠是懸在新媒體頭上的達摩克利斯之劍,以往的經驗也告訴我們,謠言未嘗不是一個隱形的洪水猛獸。當所有人都沉溺於淺閱讀、快內容的時候,較真未嘗不是一件好事。
7、如何做好新媒體時代廣播輿論引導
保持正確思想輿論在我國社會生活中的主導地位,引導公眾輿論朝著正確方向發展,因而能夠把體現黨的意志和反映人民心聲統一起來,有領導有步驟有重點地改進新聞宣傳,不斷提高輿論引導水平,從而為加快我國經濟建設作出貢獻。而這些也要求新聞采編工作人員要遵從新聞事件的本質,積極貫徹正確的思想,樹立大局意識、責任意識、陣地意識。
轉變管理觀念,有效利用新媒體傳播渠道。要善於利用新媒體參與社會,解讀輿論中深層次意義,利用新媒體參與輿論表達,進行輿論引導。此外,要在尊重網路民意的同時,提高對網路民意的甄別能力。既不能阻礙新媒體輿論的傳播渠道,又要防止被網路民意所挾持。
充分發揮意見領袖功能,提高新媒體輿論的引導能力,積極推動政務信息公開,確保公民的知情權和監督權。要搭建政府與網民迅速、高效溝通的有效平台。這樣不但使公民高效參政議政成為可能,而且可以有效幫助政府盡快向網民公布政府信息,充分保障了公民的知情權、監督權與表達權。
建設網路事件監測體系,健全網路輿情預測與預警常態工作機制,加強新媒體輿論管理法制化建設,打造公民有序參與的網路環境。要發揮好新聞輿論在反映和表達民意,以及進行社會監督和社會調節方面的積極作用。同時還應當將網上輿論引導與整個社會輿論引導立體的結合起來,增強營造和改善輿論環境的能力,提高輿論宣傳的藝術和水平,要堅持正確的輿論導向,唱響主旋律,打好輿論主動仗。面對網路事件層出不窮的今天,只有通過正確引導,才有利於化解矛盾、平息事態,否則將會造成不可收拾的被動局面。
互聯網時代的新媒體不僅為黨和政府提升了執政能力,同時也成為我黨民主執政、科學執政、依法執政的一個重要手段。特別是在社會轉型的過程中,如何應對復雜多變的網路輿情,提高新形勢下網路輿情的分析能力,及時准確地掌握社會輿情動態,科學引導網路輿論,優化社會治理環境,將成為各地政府、相關部門提升社會治理能力的一個重要體現,同時也是地方政府和相關部門面臨的重要課題和嚴峻挑戰。為此隨著新媒體使用的日漸頻繁與廣泛,面對新媒體時代引發的信息風暴和輿論危機,不管在任何傳播環境下,作為治理者,都要承擔起最重要的管理者和引導者角色。都要從多角度去引導輿論的傳播,讓事實抵制謠言,讓群眾掌握真理,讓社會變得更加健康、和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