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新媒體 > 深度報道和新媒體

深度報道和新媒體

發布時間:2021-03-28 20:41:02

1、新聞述評、新聞綜述和深度報道的區別。 請有條理的羅列 因為是考試內容

述評同新聞綜合綜述的區別

述評和常見的新聞綜述不同,新聞綜述雖然在形式上接近於述評,但它是以向受眾告知新聞事實為目的,主要特點是對某些重要事件、重點工作或一個時期的形勢進行綜合性的敘述。它客觀地報道事實,一般不進行議論。有時通過提供信息的方式,轉述有關人士的見解和看法,也是以客觀報道的形式出現。在敘述事實的過程中,有時有一些說明或議論的文字,也是為綜合性的敘述服務的。述評屬於新聞評論的范疇,它主要是通過評述結合的方式,分析和評價事實,直接表明作者的立場和主張,從而發揮輿論導向的作用。

與深度報道的不同此處有詳細解說:http://blog.sina.com.cn/s/blog_4fed06480100bjdt.html

2、傳統媒體與新媒體的融合怎麼建設

 媒體融合發展的策略
面對新的形勢,傳統媒體的從業者在感到危機與緊迫性的同時,更要考慮在當前這個大背景下,如何積極勇敢地進行轉型,融合發展。
1.解放思想,打開新思維。傳統媒體和新媒體融合發展是大勢所趨,傳統媒體對新媒體不應該逃避或焦慮,而應懷著滿腔熱情去探索、互動。要敞開胸懷,擁抱新技術,打開新思維;要轉變觀念,創新驅動,以創新思路堅守輿論陣地;要拓寬思路,拋棄傳統的包袱,讓傳統媒體和新媒體之間實現良性互動、相得益彰。
2.提升素養,適應新要求。人是事業發展的不竭動力和核心要素。媒體的融合發展對每一名媒體人都提出了新的要求,其中新媒體環境下的媒介素養,更是傳統媒體人轉型融合中所應具備的重要素質。
在移動互聯網時代,受眾對內容的要求標准非但沒有降低,而是革命式地提高了。原本幾百字或者幾千字的文章,如今以幾十個字甚至是標題式的導語吸引著受眾的眼球,閱讀、收看的主動權幾乎完全掌握在了受眾手中。這就要求媒體人的媒介素養更加全面,不僅要有非常扎實的文字功底,還要有熟練的圖片軟體使用能力、視頻編輯能力以及大數據時代的數據圖表製作能力,要有對新媒體信息的獲取、解讀、運用能力等。
在當前媒體環境演變的情況下,負責統籌協調的媒體負責人也要具備更加全面的素質和能力:要能夠洞察傳媒大勢,要勇於決斷和承擔風險,要善於用人,融合是沒有經驗可循的試驗和嘗試,這就要求媒體的領導層知人善任,用智慧來用人管人。
3.內容為王,進軍新媒體。在信息爆炸的時代,「內容為王」依然是媒體價值創造的原點,是媒體取勝的法寶。一個不生產內容,只做內容聚合、分發的APP——「今日頭條」卻能融資1億美元,估值5億美元,盡管這引起了關注和思考,但其5億美元的估值證明了內容的價值。
傳統媒體要加強解釋性報道和深度報道的力度和厚度,提高這些報道在新媒體平台上的首發率和發布率,取得新媒體輿論場的主動權。要充分發揮傳統媒體在新聞傳播中的權威性,積極引導公眾輿論,凝聚社會力量,加大主流價值觀新聞內容的覆蓋規模。
4.推進融合,運用新技術。信息時代,技術發展的引領作用毋庸置疑。新媒體的快速崛起,即是因為有先進技術體系的支撐。媒體要實現智能匹配、融合發展,就要充分利用各種先進技術手段,創新傳播形式。
要運用新技術實現業務流程再造,構建全媒體化的業務流程。把傳統媒體的內容生產與新媒體信息發布的速度和廣度優勢相結合,通過流程重組,實現內容信息的統一採集、加工、編輯,綜合運用圖文、圖表、動漫、音視頻等各種形式,實現內容產品從可讀到可視、從一維到多維的升級融合,滿足多終端傳播和多種體驗的信息獲取需求。
推動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融合發展,是媒體應對挑戰、提升整體實力和核心競爭力的必由之路。面對融合新趨勢,我們必須抓住機遇,因勢而謀,應勢而動,順勢而為,進一步創新理念、創新手段和方法,努力在媒體融合發展之路上走穩走快走好。

3、動態新聞的六要素與深度報道的六要素有什麼不同?

新聞六要素(也就是記敘要素):時間、地點、人物、事件的起因、經過、結果。 而新聞的結構是標題、導語、主體、背景、結語。兩者不能弄混淆了
如果把這六要素串起來,概括成一句話,就是:
某人某時在某地如何做了某事出現了某種結果。
一篇新聞報道,無論是消息,還是通訊、特寫,一般都包含這些因素。比如下面這條新聞。「麻雀雖小,五臟俱全」,新聞的六要素交代得非常清楚:
美國總統里根和蘇聯領導人戈爾巴喬夫今天下午2:02分在白宮東廳正式簽署了全部銷毀兩國中程和短程和導彈條約。
通過對這六要素的把握,我們面對一篇新聞,可以很迅速地把握其主要內容。這對於每天接觸大量信息的現代人,快速篩選有用信息,提高閱讀效率,無疑是有幫助的。

4、深度報道與一般消息的區別

深度報道不是一種新聞文體,而是一種報道追求深刻性的一種理念,思想方法和立體的思維方式和旨趣。
一般來說,通訊有五大特點:
(1)嚴格的真實性。
(2)報道的客觀性。
(3)較弱的時間性。(相對新聞消息而言)
(4)描寫的形象性。
(5)議論色彩較濃。

深度報道的基本特點:
內容的深刻性
• when: 立足此時,追溯既往,推測未來。
• where: 立足現場,左右延伸,縱橫兼顧。
• who :立足事實,追蹤采訪,涉及相關。
• what : 立足此事,搜集情況,報道細節
• why : 立足直接,分析橫向,追究縱深。
• how : 分析意義,注重結果,預測未來。
思考的科學性
多維思考,不孤立報道單個事件,圍繞一個中心(事件或觀點)立體地組織新聞要素。
目標的主流化
選擇顯著的新聞事件
(1) 准備報道的事實讀者是否關心,事實在多大程度上關繫到多少讀者的利益。
(2) 新聞性強,事實包含多項新聞價值。新聞性較弱的一般不宜做深度報道。
(3) 事實內部是否包含復雜的關系。內容比較單一的事實也不適合做深度報道。

5、新媒體如何與傳統媒體相銜接

下面引用湖州廣播電視台的資料,希望對你有所幫助,望採納!
媒體融合發展的策略
面對新的形勢,傳統媒體的從業者在感到危機與緊迫性的同時,更要考慮在當前這個大背景下,如何積極勇敢地進行轉型,融合發展。
1.解放思想,打開新思維。傳統媒體和新媒體融合發展是大勢所趨,傳統媒體對新媒體不應該逃避或焦慮,而應懷著滿腔熱情去探索、互動。要敞開胸懷,擁抱新技術,打開新思維;要轉變觀念,創新驅動,以創新思路堅守輿論陣地;要拓寬思路,拋棄傳統的包袱,讓傳統媒體和新媒體之間實現良性互動、相得益彰。
2.提升素養,適應新要求。人是事業發展的不竭動力和核心要素。媒體的融合發展對每一名媒體人都提出了新的要求,其中新媒體環境下的媒介素養,更是傳統媒體人轉型融合中所應具備的重要素質。
在移動互聯網時代,受眾對內容的要求標准非但沒有降低,而是革命式地提高了。原本幾百字或者幾千字的文章,如今以幾十個字甚至是標題式的導語吸引著受眾的眼球,閱讀、收看的主動權幾乎完全掌握在了受眾手中。這就要求媒體人的媒介素養更加全面,不僅要有非常扎實的文字功底,還要有熟練的圖片軟體使用能力、視頻編輯能力以及大數據時代的數據圖表製作能力,要有對新媒體信息的獲取、解讀、運用能力等。
在當前媒體環境演變的情況下,負責統籌協調的媒體負責人也要具備更加全面的素質和能力:要能夠洞察傳媒大勢,要勇於決斷和承擔風險,要善於用人,融合是沒有經驗可循的試驗和嘗試,這就要求媒體的領導層知人善任,用智慧來用人管人。
3.內容為王,進軍新媒體。在信息爆炸的時代,「內容為王」依然是媒體價值創造的原點,是媒體取勝的法寶。一個不生產內容,只做內容聚合、分發的APP——「今日頭條」卻能融資1億美元,估值5億美元,盡管這引起了關注和思考,但其5億美元的估值證明了內容的價值。
傳統媒體要加強解釋性報道和深度報道的力度和厚度,提高這些報道在新媒體平台上的首發率和發布率,取得新媒體輿論場的主動權。要充分發揮傳統媒體在新聞傳播中的權威性,積極引導公眾輿論,凝聚社會力量,加大主流價值觀新聞內容的覆蓋規模。
4.推進融合,運用新技術。信息時代,技術發展的引領作用毋庸置疑。新媒體的快速崛起,即是因為有先進技術體系的支撐。媒體要實現智能匹配、融合發展,就要充分利用各種先進技術手段,創新傳播形式。
要運用新技術實現業務流程再造,構建全媒體化的業務流程。把傳統媒體的內容生產與新媒體信息發布的速度和廣度優勢相結合,通過流程重組,實現內容信息的統一採集、加工、編輯,綜合運用圖文、圖表、動漫、音視頻等各種形式,實現內容產品從可讀到可視、從一維到多維的升級融合,滿足多終端傳播和多種體驗的信息獲取需求。
推動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融合發展,是媒體應對挑戰、提升整體實力和核心競爭力的必由之路。面對融合新趨勢,我們必須抓住機遇,因勢而謀,應勢而動,順勢而為,進一步創新理念、創新手段和方法,努力在媒體融合發展之路上走穩走快走好。

6、通訊與深度報道的異同

通訊是一種新聞體裁,比較詳細地報導典型人物、事件、消息等。
深度報道不是一種新聞文體,而是一種報道追求深刻性的一種理念,思想方法和立體的思維方式和旨趣。
一般來說,通訊有五大特點:
(1)嚴格的真實性。
(2)報道的客觀性。
(3)較弱的時間性。(相對新聞消息而言)
(4)描寫的形象性。
(5)議論色彩較濃。

深度報道的基本特點:
內容的深刻性
• when: 立足此時,追溯既往,推測未來。
• where: 立足現場,左右延伸,縱橫兼顧。
• who :立足事實,追蹤采訪,涉及相關。
• what : 立足此事,搜集情況,報道細節
• why : 立足直接,分析橫向,追究縱深。
• how : 分析意義,注重結果,預測未來。
思考的科學性
多維思考,不孤立報道單個事件,圍繞一個中心(事件或觀點)立體地組織新聞要素。
目標的主流化
選擇顯著的新聞事件
(1) 准備報道的事實讀者是否關心,事實在多大程度上關繫到多少讀者的利益。
(2) 新聞性強,事實包含多項新聞價值。新聞性較弱的一般不宜做深度報道。
(3) 事實內部是否包含復雜的關系。內容比較單一的事實也不適合做深度報道。

7、紙媒深度報道為什麼不行了

因為在報社做新媒體,近一年來我看了些互聯網方面的書,終於對此前一直思索的問題——移動互聯時代紙媒的深度報道為何突然不行了,有了一些認識。

幾年前,深度報道還曾一度被視為紙媒對抗網媒的最重要武器之一。與喧囂淺薄的網媒內容相比,大氣莊重的深度報道看起來確實器宇軒昂,似乎有甩網媒幾條街的潛質。不承想,移動互聯網來勢洶洶,深度報道反而率先成了「氣候變化」下的「生態難民」,要麼乏人問津,要麼處境尷尬,很多以深度報道為生的部門甚至被裁撤。

2015年遭遇「大拆遷」的紙媒深度部可真不少,中國青年報、南方都市報、京華時報、華商報等都裁撤了深度部門。據傳,華商報深度新聞部的解散會上還有人掩面哭泣。

雖然南都撤銷「深度周刊」後恢復了深度版,中國青年報也於2016年初恢復了深度調查部,但從整個深度報道領域來看,隨著從業精英的紛紛出走,優質內容產出嚴重下滑,紙媒深度報道的輝煌時期已經消逝。

除了財新傳媒、新京報等少數幾家紙媒在深度報道上表現搶眼外,門戶網站等新媒體平台搶走了不少風頭。騰訊的「棱鏡」和「探針」、網易的「路標」、新浪的「新知」、搜狐的「新聞當事人」等欄目近年來在深度報道上屢有驚艷表現。澎湃等新媒體平台更是頻頻出擊,已成為國內深度報道的生力軍。

為什麼紙媒的深度報道不行了?除了政策空間收縮及生產成本較高外,還有沒有其他原因?

現在大多數紙媒的深度報道已經淪落到既不叫好也不叫座的地步,尤其是在移動互聯網上。南都的官方微信負責人就表示,深度報道是南都的強項,獨家、原創的深度報道,也是南都官方微信希望推送給用戶的,「但是嘗試多次,閱讀數還是那麼凄涼。每次看到那麼優秀的一篇深度報道,閱讀數還不如一個葷段子,心裡都在滴血」。我在紙媒做過8年深度報道,目前負責中國青年報的官方微信,對此也深有同感。

究竟是深度報道本身質量下降,還是新媒體平台不適合深度報道的傳播?在我看來,後者是主要原因。

移動互聯網時代,社交媒體成為用戶獲取新聞的重要通道。騰訊企鵝智庫2015年11月發布的報告顯示,47%的受訪者認為社交平台在個人獲取新聞的渠道中扮演重要角色。

很多人都知道六度分隔理論(平均而言,你和世界上任何一個人之間所間隔的人是六人),但不一定知道《大連接》一書中的「三度影響力」理論:第一度是我們的朋友,第二度是我們的朋友的朋友,第三度是我們的朋友的朋友的朋友。「三度影響力」適用於態度、情緒和行為的傳播,比如「每一個快樂的朋友,讓你也快樂的概率大約增加9%;每一個不快樂的朋友,讓你快樂的概率減少7%」,等等。「三度影響力」理論可以解釋人們為何很少在微信上分享深度報道乃至嚴肅新聞,因為這些內容往往不能帶來「快樂」的情緒。社交媒體更適合傳播輕悅化的內容。

「媒介的形式偏好某些特殊的內容,從而能最終控制文化」,這是尼爾·波茲曼在《娛樂至死》里寫過的。他說,作為媒介,印刷品和電視本身並沒有思想,然而作為工具,它們對於文字與圖像的不同偏好,決定了不同文化的發展。這就像馬克思在《德意志意識形態》里提出的問題:「如果印刷機存在,這世上是否還可能有《伊利亞特》?」

移動互聯網會選擇哪些內容呢?在這個時代,閱讀的時空障礙不斷被打破,閱讀的儀式感也逐漸喪失殆盡,這就使得內容生產者需要生產在任何環境下都適合閱讀的內容,再加上移動終端屏幕有限,導致不易於閱讀的內容難以廣泛傳播。這正應了美國傳播學家梅羅維茨的預測:媒介的長遠發展趨勢是內容越來越簡單。

所以,社交媒體排斥深度難懂的長文章,根本原因還在於這種媒介形式決定了內容的方向。梅羅維茨還說:「電子信息資源的增加不會使我們返回到印刷媒介的分隔系統,因為幾乎每個人都可能輕易地接觸任何資源。新的亞群體可能會出現,但是他們的差異、穩定性和可識別性都較低。」深度報道的讀者,就是隨著內容的極大繁榮而流失,因為,「人們必須去主動尋找印刷信息,但電子信息會主動出來接觸人們」。

8、動態新聞六要素和深度報道六要素有什麼區別?

動態新聞六要素和深度報道六要素有這樣那樣的區別

9、如何實現傳統媒體與新媒體的融合發展

1.解放思想,打開新思維。傳統媒體和新媒體融合發展是大勢所趨,傳統媒體對新媒體不應該逃避或焦慮,而應懷著滿腔熱情去探索、互動。要敞開胸懷,擁抱新技術,打開新思維;要轉變觀念,創新驅動,以創新思路堅守輿論陣地;要拓寬思路,拋棄傳統的包袱,讓傳統媒體和新媒體之間實現良性互動、相得益彰。
2.提升素養,適應新要求。人是事業發展的不竭動力和核心要素。媒體的融合發展對每一名媒體人都提出了新的要求,其中新媒體環境下的媒介素養,更是傳統媒體人轉型融合中所應具備的重要素質。
在移動互聯網時代,受眾對內容的要求標准非但沒有降低,而是革命式地提高了。原本幾百字或者幾千字的文章,如今以幾十個字甚至是標題式的導語吸引著受眾的眼球,閱讀、收看的主動權幾乎完全掌握在了受眾手中。這就要求媒體人的媒介素養更加全面,不僅要有非常扎實的文字功底,還要有熟練的圖片軟體使用能力、視頻編輯能力以及大數據時代的數據圖表製作能力,要有對新媒體信息的獲取、解讀、運用能力等。
在當前媒體環境演變的情況下,負責統籌協調的媒體負責人也要具備更加全面的素質和能力:要能夠洞察傳媒大勢,要勇於決斷和承擔風險,要善於用人,融合是沒有經驗可循的試驗和嘗試,這就要求媒體的領導層知人善任,用智慧來用人管人。
3.內容為王,進軍新媒體。在信息爆炸的時代,「內容為王」依然是媒體價值創造的原點,是媒體取勝的法寶。一個不生產內容,只做內容聚合、分發的APP——「今日頭條」卻能融資1億美元,估值5億美元,盡管這引起了關注和思考,但其5億美元的估值證明了內容的價值。
傳統媒體要加強解釋性報道和深度報道的力度和厚度,提高這些報道在新媒體平台上的首發率和發布率,取得新媒體輿論場的主動權。要充分發揮傳統媒體在新聞傳播中的權威性,積極引導公眾輿論,凝聚社會力量,加大主流價值觀新聞內容的覆蓋規模。
4.推進融合,運用新技術。信息時代,技術發展的引領作用毋庸置疑。新媒體的快速崛起,即是因為有先進技術體系的支撐。媒體要實現智能匹配、融合發展,就要充分利用各種先進技術手段,創新傳播形式。
要運用新技術實現業務流程再造,構建全媒體化的業務流程。把傳統媒體的內容生產與新媒體信息發布的速度和廣度優勢相結合,通過流程重組,實現內容信息的統一採集、加工、編輯,綜合運用圖文、圖表、動漫、音視頻等各種形式,實現內容產品從可讀到可視、從一維到多維的升級融合,滿足多終端傳播和多種體驗的信息獲取需求。

10、如何將傳統媒體與新媒體相互融合

下面引用湖州廣播電視台的資料,希望對你有所幫助,望採納!
媒體融合發展的策略
面對新的形勢,傳統媒體的從業者在感到危機與緊迫性的同時,更要考慮在當前這個大背景下,如何積極勇敢地進行轉型,融合發展。
1.解放思想,打開新思維。傳統媒體和新媒體融合發展是大勢所趨,傳統媒體對新媒體不應該逃避或焦慮,而應懷著滿腔熱情去探索、互動。要敞開胸懷,擁抱新技術,打開新思維;要轉變觀念,創新驅動,以創新思路堅守輿論陣地;要拓寬思路,拋棄傳統的包袱,讓傳統媒體和新媒體之間實現良性互動、相得益彰。
2.提升素養,適應新要求。人是事業發展的不竭動力和核心要素。媒體的融合發展對每一名媒體人都提出了新的要求,其中新媒體環境下的媒介素養,更是傳統媒體人轉型融合中所應具備的重要素質。
在移動互聯網時代,受眾對內容的要求標准非但沒有降低,而是革命式地提高了。原本幾百字或者幾千字的文章,如今以幾十個字甚至是標題式的導語吸引著受眾的眼球,閱讀、收看的主動權幾乎完全掌握在了受眾手中。這就要求媒體人的媒介素養更加全面,不僅要有非常扎實的文字功底,還要有熟練的圖片軟體使用能力、視頻編輯能力以及大數據時代的數據圖表製作能力,要有對新媒體信息的獲取、解讀、運用能力等。
在當前媒體環境演變的情況下,負責統籌協調的媒體負責人也要具備更加全面的素質和能力:要能夠洞察傳媒大勢,要勇於決斷和承擔風險,要善於用人,融合是沒有經驗可循的試驗和嘗試,這就要求媒體的領導層知人善任,用智慧來用人管人。
3.內容為王,進軍新媒體。在信息爆炸的時代,「內容為王」依然是媒體價值創造的原點,是媒體取勝的法寶。一個不生產內容,只做內容聚合、分發的APP——「今日頭條」卻能融資1億美元,估值5億美元,盡管這引起了關注和思考,但其5億美元的估值證明了內容的價值。
傳統媒體要加強解釋性報道和深度報道的力度和厚度,提高這些報道在新媒體平台上的首發率和發布率,取得新媒體輿論場的主動權。要充分發揮傳統媒體在新聞傳播中的權威性,積極引導公眾輿論,凝聚社會力量,加大主流價值觀新聞內容的覆蓋規模。
4.推進融合,運用新技術。信息時代,技術發展的引領作用毋庸置疑。新媒體的快速崛起,即是因為有先進技術體系的支撐。媒體要實現智能匹配、融合發展,就要充分利用各種先進技術手段,創新傳播形式。
要運用新技術實現業務流程再造,構建全媒體化的業務流程。把傳統媒體的內容生產與新媒體信息發布的速度和廣度優勢相結合,通過流程重組,實現內容信息的統一採集、加工、編輯,綜合運用圖文、圖表、動漫、音視頻等各種形式,實現內容產品從可讀到可視、從一維到多維的升級融合,滿足多終端傳播和多種體驗的信息獲取需求。
推動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融合發展,是媒體應對挑戰、提升整體實力和核心競爭力的必由之路。面對融合新趨勢,我們必須抓住機遇,因勢而謀,應勢而動,順勢而為,進一步創新理念、創新手段和方法,努力在媒體融合發展之路上走穩走快走好。

與深度報道和新媒體相關的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