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以「說說新興媒體的利與弊」為題,寫一篇議論文
新媒體(NewMedia)是一個相對的概念,是報刊、廣播、電視等傳統媒體以後發展起來的新的媒體形態,包括網路媒體、手機媒體、數字電視等。新媒體亦是一個寬泛的概念,利用數字技術、網路技術,通過互聯網、寬頻區域網、無線通信網、衛星等渠道,以及電腦、手機、數字電視機等終端,向用戶提供信息和娛樂服務的傳播形態。嚴格地說,新媒體應該稱為數字化新媒體。
新傳媒產業聯盟秘書長王斌:「新媒體是以數字信息技術為基礎,以互動傳播為特點、具有創新形態的媒體。」
美國《連線》雜志對新媒體的定義:「所有人對所有人的傳播。」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對新媒體下的定義:「以數字技術為基礎,以網路為載體進行信息傳播的媒介。」
新媒體就是能對大眾同時提供個性化的內容的媒體,是傳播者和接受者融會成對等的交流者、而無數的交流者相互間可以同時進行個性化交流的媒體。
對於新媒體的界定,學者們可謂眾說紛紜,至今沒有定論。一些傳播學期刊上設有「新媒體」專欄,但所刊載文章的研究對象也不盡相同,有數字電視、移動電視、手機媒體、IPTV等,還有一些刊物把博客、播客等也列入新媒體專欄。那麼,到底什麼是新媒體?
新媒體是相對於傳統媒體而言,是報刊、廣播、電視等傳統媒體以後發展起來的新的媒體形態,是利用數字技術,網路技術,移動技術,通過互聯網,無線通信網,有線網路等渠道以及電腦、手機、數字電視機等終端,向用戶提供信息和娛樂的傳播形態和媒體形態。
新媒體的特徵具有交互性與即時性,海量性與共享性,多媒體與超文本,個性化與社群化。
隨著科技的飛速發展,新媒體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關注,成為人們議論的熱門話題。新媒體在業界的繁榮也使得學界對其研究進一步加強,很多專家分別從不同的角度對新媒體進行了研究。目前我國研究新媒體比較有名的專家學者有: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彭蘭、匡文波,上海戲劇學院陳永東,[1] 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熊澄宇,[1] 中國社會科學院新聞與傳播研究所孟威、黃楚新,中國傳媒大學鄧忻忻、趙子忠,北京大學胡泳,華中科技大學鍾瑛等學者。
2、互聯網與新媒體對青少年的影響作文
建議把標題改成,互聯網色情對學生是有害的。
網路色情被稱為「電子海洛因」,足以說明它的危害性。
危害之一:影響青少年網民的學業或工作。
迷戀網路色情對青少年最直接、最明顯的影響是荒廢他們正常的學業或工作。根據中國互聯網信息中心的調查,網路用戶平均每周上網時間達到8.5小時。個人的精力、時間是有限的,把大量的精力、時間浪費在網路聊天室必然會影響青少年的學業或工作。
危害之二:扭曲青少年的身心健康甚至走向性犯罪。
網路色情提供大量的色情圖片與文字,而其中的很多圖片與文字宣揚的是各種畸形的性行為如性變態、同性戀、戀童癖、亂倫等。不論是青少年主動尋求還是被動接受這類信息,對他們形成正確的性觀念、性行為都會產生沖擊。更為嚴重的是,一些打著「健康」旗號的網站傳授的所謂「性知識」錯誤百處,根本就不具有科學性與嚴謹性。長期接受這些畸形的、錯誤的信息對青少年的身心健康的塑造、發展會產生破壞性的影響。一些自製力差、意志薄弱的青少年禁不住誘惑,鋌而走險,從此走向性犯罪的深淵。媒體已披露過多起青少年學生因長期迷戀網路色情而不能自拔,最終走向性犯罪的案例。
危害之三:危及青少年的人身安全甚至性命。
一些有組織的色情製造、傳播者利用網路聊天室誘騙青少年提供各種有償的性服務(為別人或為自己),不僅是明目張膽的犯罪,對青少年的人身安全甚至是性命構成了直接的威脅。在南方某省就發生一起犯罪團伙利用網路聊天室誘騙女性青少年賣淫的惡性事件。而一些個人犯罪分子則利用聊天室與青少年網友進行「網戀」、「網婚」,時機成熟時約請見面。自今年初以來,媒體報道了不少於5起青少年女性被網友強暴並殘殺的案例。網路色情對執迷不悟的青少年的人身安全構成了直接的威脅,一些青少年甚至付出了生命的代價。
3、以互聯網為主題寫議論文
淺議互聯網形勢下論文的引用和創作
4、網路與新媒體需要作文寫得好嗎?
網路與新媒體需要作文寫得好嗎?
網路新媒體一般是對文筆有些要求的
1、網路與新媒體專業簡介
網路與新媒體專業是基於互聯網等新興媒介形態對新聞傳播行業及整個社會的的巨大推動,順應數字信息時代發展所需,順應移動互聯媒介融合的趨勢要求而產生的新聞傳播類新專業。該專業是對2011年開始招生的新媒體與信息網路專業進一步發展。
2、網路與新媒體專業主要課程
新媒體技術導論、新媒體概論、視聽語言、數字攝像、多媒體信息編輯、數字視頻編輯、面向對象的程序設計、數字攝影、新媒體信息策劃、手機媒體研究、網路傳播、大眾傳播、傳播心理學、新聞學概論、新聞采訪、新聞寫作、中外新聞史等。
3、網路與新媒體專業培養目標
培養目標
本專業致力於培養能掌握網路與新媒體信息傳播的理論知識與實踐技能,能熟練運用網路與新媒體進行信息采寫、策劃、傳播,兼具新媒體組織運營和管理能力,擁有寬廣的國際視野和進取的創新精神的復合型、應用型傳媒人才。
4、網路與新媒體專業就業方向與就業前景
通過系統學習畢業後能在各級黨政機關、部隊、院校、企業等從事網路新聞宣傳與媒介傳播優化等工作,在各級報社、廣播電台、電視台及其網路平台、大中型網路媒體等從事媒介內容生產與媒介經營管理等工作。
5、網路與新媒體的重要性
廣電行業對融合新媒體也作積極的嘗試探索,普遍做法是「台網互動」,或內在節目中嵌入新媒體容元素。如浙江省廣電集團衛視頻道的《新聞深一度》,開辟公眾評論員版塊,用聊天視頻連線將社會評論員元素糅進新聞節目,網友只要在家中打開攝像頭,即可參與到演播室的討論當中,形成主持人、嘉賓以及公眾評論員的實時互動,打破了時間、地域的限制,豐富了節目的形態。
藉助新的技術手段提升傳播能力,無疑是傳統媒體轉型升級、尋求持續發展的必由之路。我們的媒體融合,必然是包括內容、傳播渠道和呈現形式等在內的綜合傳播能力的融合提升。在融合傳播渠道的基礎上,對傳播內容以及內容的生產方式等要素進行整合,這是傳統地方媒體向全媒體轉型的必然選擇。
6、互聯網與新媒體環境下教育等等作文
要理解WEB2.0,先得看WEB的歷史。 World Wide Web,簡稱WWW,是英國人TimBerners-Lee 1989年在歐洲共同體的一個大型科研機構任職時發明的。通過WEB,互聯網上的資源,可以在一個網頁里比較直觀的表示出來;而且資源之間,在網頁上可以鏈來鏈去。在WEB1.0上做出巨大貢獻的公司有Netscape,Yahoo和Google。 Netscape研發出第一個大規模商用的瀏覽器,Yahoo的楊致遠提出了互聯網黃頁, 而Google後來居上,推出了大受歡迎的搜索服務。 搜索最大的貢獻是,把互聯網上海量的信息,用機器初步分了個線索。但是,光知道網頁里有哪些關鍵字,只解決了人瀏覽網頁的需求。所以,Tim-Berners-Lee在提出WWW不久,即開始推崇語義網(Semantic Web)的概念。為什麼呢?因為互聯網上的內容,機器不能理解。他的理想是,網頁製作時和架構資料庫時,大家都用一種語義的方式,將網頁里的內容表述成機器可以理解的格式。這樣,整個互聯網就成了一個結構嚴謹的知識庫。從理想的角度,這是很誘人的,因為科學家和機器都喜歡有次序的東西。Berners-Lee關心的是,互聯網上數據,及能否被其它的互聯網應用所重復引用。舉一個例子說明標准資料庫的魅力。有個產品叫LiberyLink。裝了它後,到Amazon上去瀏覽時,會自動告訴你某一本書在用戶當地的圖書館能否找到,書號是多少等。因為一本書有統一的書號和書名,兩個不同的互聯網服務(Amazon 和當地圖書館資料庫檢索)可以公享數據,給用戶提供全新服務。 但是,語義網提出之後,曲高和寡,響應的人不多。為什麼?因為指望要網頁的製作者提供這么多額外的信息去讓機器理解一個網頁,太難;簡直就是人給機器打工。這違反了人們能偷懶就偷懶的本性。看看Google的成功就知道。 Google有個Page Rank技術,將網頁之間互相鏈接的關系,用來做結果排序的一個依據,變相利用了網頁製作人的判斷力。想一想網頁的製作者們,從數量來說,比純瀏覽者的數量小得多。但Google就這一個革新,用上了網頁的製作者的一部份力量,已將其推上了互聯網的頂峰。 所以互聯網下一步,是要讓所有的人都忙起來,全民織網,然後用軟體,機器的力量使這些信息更容易被需要的人找到和瀏覽。如果說WEB1.0是以數據為核心的網,那我覺得WEB2.0是以人為出發點的互聯網。 我們看一看最近的一些WEB2.0產品,就可以理解以上觀點。 Blog: 用戶織網,發表新知識,和其他用戶內容鏈接,進而非常自然的組織這些內容。 RSS: 用戶產生內容自動分發,定閱 Podcasting: 個人視頻/聲頻的發布/定閱 SNS: blog+人和人之間的鏈接 WIKI: 用戶共同建設一個大百科全書 從知識生產的角度看,WEB1.0的任務,是將以前沒有放在網上的人類知識,通過商業的力量,放到網上去。WEB2.0的任務是,將這些知識,通過每個用戶的瀏覽求知的力量,協作工作,把知識有機的組織起來,在這個過程中繼續將知識深化,並產生新的思想火花; 從內容產生者角度看,WEB1.0是商業公司為主體把內容往網上搬,而WEB2.0則是以用戶為主,以簡便隨意方式,通過blog/podcasting 方式把新內容往網上搬; 從交互性看,WEB1.0是網站對用戶為主;WEB2.0是以P2P為主。 從技術上看,WEB客戶端化,工作效率越來越高。比如像Ajax技術, GoogleMAP/Gmail裡面用得出神入化。 我們看到,用戶在互聯網上的作用越來越大;他們貢獻內容,傳播內容,而且提供了這些內容之間的鏈接關系和瀏覽路徑。在SNS裡面,內容是以用戶為核心來組織的。WEB2.0是以用戶為核心的互聯網。 那麼,這種意義上的WEB2.0,和Tim Berners-Lee的語義網,有什麼不同呢?語義網的出發點是數據的規整及可重復換韉饔茫岢鍪褂糜鏌寤哪諶莘⒉脊ぞ擼nbsp;試圖從規則和技術標准上使互聯網更加有序。 Google等搜索引擎,在沒有語義網的情況下,盡可能的給互聯網提供了線索。 WEB2.0則是鼓勵用戶用最方便的辦法發布內容(blog/podcasting),但是通過用戶自發的(blog)或者系統自動以人為核心(SNS)的互相鏈接給這些看似凌亂的內容提供索引。 因為這些線索是用戶自己提供,更加符合用戶使用感受。互聯網逐漸從以關鍵字為核心的組織方式和閱讀方式,到以互聯網用戶的個人portal(SNS)為線索,或者以個人的思想脈絡(blog/rss)為線索的閱讀方式。WEB2.0強調用戶之間的協作。WIKI是個典型例子。從這個角度看,互聯網是在變得更有序,每個用戶都在貢獻:要麼貢獻內容,要麼貢獻內容的次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