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新媒體的作用是什麼?
不知道樓主是說的新媒體藝術還是新媒體營銷我都給說說吧
新媒體藝術不同於現成品藝術、裝置藝術、身體藝術、大地藝術。新媒體藝術是一種以「光學」媒介和電子媒介為基本語言的新藝術學科門類,新媒體藝術是建立在以數字技術為核心的基礎上的,這樣說起來不免讓人覺得有些抽象,感覺上新媒體藝術離我們還有些距離,其實不然。新媒體藝術說白了就是數碼藝術,其表現手段主要為電腦圖形圖象(computer graph),即許多業內人親切地對其簡稱道的CG。其實新媒體藝術的范疇具有「與時俱進」的確定性,眼下他主要是指那些利用錄象、計算機、網路、數字技術等最新科技成果作為創作媒介的藝術品。因此新媒體藝術已經在不經意中深入到了現代藝術的各個領域中去了
新媒體營銷:網路雜志和博客營銷是WEB2.0下誕生的新媒體的代表,而以他們為代表的新媒體營銷已經走出了商業化的步伐,他們所獨具的營銷模式,已經顯露出來無限的商機。只是模式的不成熟讓其尚無法實現更快的飛躍。而在新媒體的不斷挖掘和完善下,新媒體營銷模式一旦成熟,必然能夠在互聯網商業大潮中形成和構建屬於自己的一片商業和營銷空間。
2、政府的作用是什麼
政府的作用在其職能得到體現。
政府職能,也叫行政職能,是指行政主體作為國家管理的執法機關,在依法對國家政治、經濟和社會公共事務進行管理時應承擔的職責和所具有的功能。它體現著公共行政活動的基本內容和方向,是公共行政本質的反應。
1、政治職能。政治職能,亦稱統治職能,政治職能是指政府為維護國家統治階級的利益,對外保護國家安全,對內維持社會秩序的職能。我國政府主要有四大政治職能:
①軍事保衛職能。即維護國家獨立和主權完整、保衛國防安全、防禦外來侵略的職能。
②外交職能。即通過政府的外交活動,促進本國與世界其他各國正常的政治、經濟往來,建立睦鄰友好關系,促進國與國之間互惠互利,反對強權政治,維護世界和平等方面的職能。
③治安職能。即維持國家內部社會秩序、鎮壓叛國和危害社會安全的活動、保障人民的政治權利和生命財產安全、維護憲法和法律尊嚴的職能。
④民主政治建設職能。即通過政府活動,推進國家政權完善和民主政治發展的職能。
2、經濟職能。經濟職能是指政府為國家經濟的發展,對社會經濟生活進行管理的職能。隨著我國計劃經濟體制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轉變,我國政府主要有三大經濟職能:
①宏觀調控職能。即政府通過制定和運用財政稅收政策和貨幣政策,對整個國民經濟運行進行間接的、宏觀的調控。
②提供公共產品和服務職能。政府通過政府管理、制定產業政策、計劃指導、就業規劃等方式對整個國民經濟實行間接控制;同時,還要發揮社會中介組織和企業的力量,與政府一道共同承擔提供公共產品的任務。
③市場監管職能。即政府為確保市場運行暢通、保證公平競爭和公平交易、維護企業合法權益而對企業和市場所進行的管理和監督。
3、文化職能。文化職能是指政府為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文化生活的需要,依法對文化事業所實施的管理。它是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促進經濟與社會協調發展的重要保證。我國政府的文化職能:
①發展科學技術的職能,即政府通過制定科學技術發展戰略,加強對重大科技工作的宏觀調控,做好科技規劃和預測等工作,重視基礎性、高技術及其產業化研究。一般的科技工作主要依靠市場機制來推動。
②發展教育的職能。即政府通過制定社會教育發展戰略,優化教育結構,加快教育體制改革,逐步形成政府辦學與社會辦學相結合的新體制。
③發展文化事業的職能。即政府通過制定各種方針、政策、法規等,引導整個社會文學藝術、廣播影視、新聞出版和哲學社會科學研究等各項事業健康繁榮地發展;
④發展衛生體育的職能。即政府制定各種方針、政策、法規等,引導全社會衛生體育事業的發社會公共服務職能,即指除政治、經濟、文化職能以外政府必須承擔的其他職能
3、什麼是政務新媒體 如何開展政務新媒體
1.政務新媒體矩陣建設提速 協調一致共同發聲
在高新技術的有力支撐下,政務新媒體矩陣建設明顯提速,通過新媒體矩陣中各單位的聯動發聲、相互監督,能夠有效擴大信息張力,提高政府「網路問政」的工作效率,增強信息監管力度,促進政務新媒體健康運轉。建立政務新媒體矩陣,一是要以提高各直屬單位開通政務新媒體賬號的覆蓋度為基礎,為發揮矩陣作用提供組織保證;二是要健全政務新媒體管理制度規范和考核評價機制,通過制度約束和必要的技術手段,保證政務新媒體聯動有效,監管有力。
2.「雙微」融合對接推進政務新媒體綜合發展
微博是淺社交、泛傳播、弱關系的平台,微信是深社交、精傳播、強關系的平台,根據微博、微信的自身特點,二者相互協作、互為補充的模式將成為政務新媒體發展的新趨勢。特別是政務微信平台可通過二次開發方式疊加整合各類應用,能夠實現行政辦事等便民服務功能,以政務微博為發布平台,政務微信為應用平台,政府網站、政務APP相互促進,更加豐富政務新媒體功能作用。
3.平台整合能力提升「政務O2O」時代開啟
一方面,通過政務新媒體整合信息發布資源,有利於及時准確發布權威信息,回應群眾關切,營造有利的輿論環境;另一方面,通過線上線下相互促進,有利於密切政府部門與網民關系,擴大政務新媒體自身的群眾基礎,樹立政府良好形象,更好地推動區域經濟、文化協調發展。
4、媒體的作用,讓群眾了解政府做什麼,怎麼做.同時
電視新聞媒體是黨和政府宣傳思想的重要媒介,人們通過電視新聞媒體可以獲得大量的信息,從而了解社會各方面的動態。電視新聞媒體應該發揮其連接黨和人民群眾的橋梁作用,將政府的工作重點和人民群眾的關注點聯系起來,用新聞的方式將政府的心和民眾的心聯系在一起,增加社會凝聚力,進而增強其輿論引導作用。
同時,還應該從自身體制、媒體工作人員、媒體定位等各方面出發,增強電視各欄目的社會影響力,進而提高電視新聞媒體整體的輿論引導作用,讓人民群眾隨時隨地接受正確指導思想的洗禮,齊心協力推進社會和諧發展。
近年來,各別新聞媒體不和諧的雜音屢屢響起,如部分記者的職業道德和社會責任感有所降低,一些新聞媒體追求所謂的經濟利益和轟動效應,不惜用名人隱私、丑聞等低級內容來吸引人,甚至做失實報道、假新聞,喪失了新聞媒體應有的品格。要杜絕不良現象,構建和諧傳媒,一是要增強新聞從業人員的素質,使他們正確認識媒體的角色和定位,加強自律,自覺抵制社會上的各種不正之風,二是要增強新聞媒體的公信力。新聞承擔這社會責任,多報道正面的、積極的、向上的新聞,杜絕虛假、失實、低俗的報道,以權威和誠信贏得廣大民眾的信任,在堅持新聞真實性的前提下,媒體要不斷研究新情況、解決新問題,通過新聞媒體的來陶冶人的情操。
5、新媒體對政治方面的影響有哪些?
新媒體對政治的作用及影響。
1.傳播信息。媒體是進行政治溝通的有效工具,因為它比面對面的直接溝通更具優勢 。媒體把信息傳播給全社會,有助於公民獲取關於當前政治事態的信息,成為「有所知的公民」,為其政治參與提供信息基礎。
2.影響輿論。媒體不僅是輿論的表現渠道,而且可能通過對特定事件作廣泛而深入的報道以及有傾向性的市政府,引起公眾對該事件的注意,並動員社會上盡可能多的人就當前話題發表意見。
3.設置議程。媒體通過加大對某些問題的報道量或突出報道某些問題,能夠影響受眾對這些問題重要性的誰知,由此可以設定社會的議事日程,並從而迫使政府把這些問題納入自己的議事日程。
4.政治社會化。媒體也是一種重要的政治社會力量,是人們獲取日常生活經驗之外信息的主要來源,各種媒體持續地向公眾輸送著某種經過選擇的資料和觀點,以及對這些資料和觀點的分析與評價,使人們自覺或不自覺地接受下來,從而形成某種特定的政治傾向與態度。
5.監督政府。媒體作為一種批評者,對民主政治良性運行的作用很早就為人們所公認,政府丑聞一旦被曝光,往往會激起全國的強烈發響,正因為如此,媒體往往被稱為立法、行政、司法之外的「第四種權力」。
6、新媒體時代,政府該怎麼辦
一是建設新媒體集群。將新媒體建設納入傳播能力建設總體規劃,依託傳統優勢媒體推進報、台、網融合,加大資本、技術、人才投入,注重品牌支撐和關鍵核心技術研發應用,打造一批具有廣泛影響力的重點新聞網站、手機報等新媒體旗艦,加快形成黨委主導的新媒體骨幹集群。
二是開展正面強勢宣傳。緊緊圍繞黨和國家工作大局,結合重大會議、重大活動、重大工程等,加強選題策劃,組織開展主題明確、特色鮮明的正面宣傳,做大做強網上正面輿論。
三是把握輿論引導藝術。堅持體現黨的主張與反映人民心聲相統一,著力做首發、做原創、做深度,注重運用網言網語開展個性化引導,注重系列展現和背景鋪墊,注重多媒體綜合集成、多要素鏈接聚合、多手段融合並用,注重網民現場體驗、互動參與、全過程展現,在信息服務中解疑釋惑,在平等交流中增進共識。
運用新媒體優勢大力宣傳解讀好黨的執政理念和主張,堅持「二為」方向、「雙百」方針和「三貼近」要求,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為引領,深入研究把握新媒體受眾群的消費特點,不斷提高網路文化產品和服務的供給能力,把新媒體特別是網路打造成人民群眾的精神文化新家園,不斷提高黨傳播先進文化、引領社會前進的水平。既加大新媒體文化產品的組織創作力度,又注重發揮和引導網民的創作積極性,持續推出體現主流價值、彰顯時代精神、適應網民需求的網路文化精品,不斷滿足多層次、多樣化、個性化的精神需求。積極構建網路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創新文化信息服務模式,推進網路文化服務的均等化、大眾化,保障網民共建共享文化發展成果。加快優秀傳統文化的數字化、網路化,增強中華文化的傳播力影響力。推進新媒體與經濟融合發展。順應「三網融合」和「媒介融合」趨勢,推進互聯網從信息傳播和娛樂消費為主向經濟服務領域延伸,加快以互聯網為代表的信息產業發展,加快電子商務應用,加快物聯網的研發運用,實現信息化和工業化深度融合,使新媒體經濟深入到經濟社會發展的更深層次和更寬領域,提高經濟發展的科技含量。加快做大做強網路文化產業,大力發展數字內容產業和網路文化創意產業,積極搶佔IPTV、網路電視、手機電視、手機報等新興媒體的制高點。
7、新媒體對政治方面的影響有哪些
新媒體對政治的作用及影響。
1.傳播信息。媒體是進行政治溝通的有效工具,因為它比面對面的直接溝通更具優勢 。媒體把信息傳播給全社會,有助於公民獲取關於當前政治事態的信息,成為「有所知的公民」,為其政治參與提供信息基礎。
2.影響輿論。媒體不僅是輿論的表現渠道,而且可能通過對特定事件作廣泛而深入的報道以及有傾向性的市政府,引起公眾對該事件的注意,並動員社會上盡可能多的人就當前話題發表意見。
3.設置議程。媒體通過加大對某些問題的報道量或突出報道某些問題,能夠影響受眾對這些問題重要性的誰知,由此可以設定社會的議事日程,並從而迫使政府把這些問題納入自己的議事日程。
4.政治社會化。媒體也是一種重要的政治社會力量,是人們獲取日常生活經驗之外信息的主要來源,各種媒體持續地向公眾輸送著某種經過選擇的資料和觀點,以及對這些資料和觀點的分析與評價,使人們自覺或不自覺地接受下來,從而形成某種特定的政治傾向與態度。
5.監督政府。媒體作為一種批評者,對民主政治良性運行的作用很早就為人們所公認,政府丑聞一旦被曝光,往往會激起全國的強烈發響,正因為如此,媒體往往被稱為立法、行政、司法之外的「第四種權力」。
8、如何看待自媒體環境下,媒體對政府的作用關系
一般來說,日常狀態下,媒體與政府的關系是一種「共生」關系,既出於雙方共同的利益,但又不是完全平等的。而在平時,政府則是以直接或間接的方式對媒介進行管理和規制。
經過三十多年的改革,我們國家媒介與政府的關系在逐漸重構。總的說來,在從原有的僅僅是工具和喉舌的定位逐漸向政府的智囊、民情民意的晴雨表等多元方向上轉化,媒介與政府的關系從單一變得多重。在這過程中,黨管媒介的原則不變,黨對媒介領導的核心地位有了進一步的加強和鞏固,但管理的方式在變,但具體政府部門及公務人員的轉變不會一步到位。就像所有的社會改革不可能一蹴而就一樣,人們對媒介在改革開放時期所擔負的社會功能、社會作用的認識也不會一步到位。
政府與媒體間應是一種合作關系,通過合作,一方面媒體可以按照自身規律對政府工作進行新聞報道和信息傳播,使公眾了解政府工作的目的,從而極大地促進政府的應變效率和政策執行的准確性;另一方面,也可協助政府更全面、更快速地了解政情民意,出謀劃策,推進和諧社會的建設。不難看出,正確認識和處理政府與媒體的關系,對於樹立政府、媒體的良好形象,構建和諧社會都具有積極的意義。
實際上,政府與媒體之間本來就是相互依存的,媒體有責任向公眾傳達政府的各項政策法規,政府的工作也需要通過媒體來向公眾進行「公關」。在我們國家,媒體不僅是政府的「喉舌」,也是人民的「喉舌」,因此從根本上說,政府與媒體所代表的利益是一致的。
2003年「非典」初期,面對日益擴大的「非典」疫情,政府採用的辦法是遮掩,由此導致媒體的「失語」。結果,老百姓在主流和公開媒體得不到自己想要的新聞的情況下,只能道聽途說,產生了兩種心理:或是對疫情重視不夠,或是過度恐懼,由此引發對媒體的責難和對政府的不信任。這也是新形勢下政府與媒體間關系沒有得到科學認識和處理的典型案例。之後,由於政府坦誠地通過主流新聞媒體與公眾進行了有效的、透明的信息溝通,盡管疫情一度更加嚴重,但民心穩定,最終戰勝了「非典」疫情。
如果說「非典」疫情顯示出了政府在「危機」面前的慌亂的話,發生在2008年的汶川大地震則讓大家看到中國政府在「危機」面前的沉著。
汶川大地震發生後,國內主流媒體第一時間大篇幅、不間斷、多角度報道這場危機,境外記者第一時間獲准奔赴災區采訪,中央和地方政府部門第一時間召開新聞發布會通報災情、澄清謠言……信息的及時、公開、透明,對抗震救災信息及時有效傳播、凝聚中華兒女眾志成城共抗天災的意志和決心、匯聚國內外抗震救災巨大力量,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是輿論引導能力極大釋放的明證。
甲型H1N1流感疫情,盡管其傳播流行快、傳播廣、發病急、危害大,一度也在公眾中引起了恐慌心理,但由於疫情宣傳的公開、透明,公眾對此應對自如,基本沒有引起慌亂現象。
事實上,從根本上來講,媒介只是一個平台,不能隨便散布一些與政府主流意識形態相悖的價值觀去影響受眾,因為對媒介來講,最大的政治就是堅持正確的輿論導向,使主流的社會價值觀在現實生活中保持活力。
對於政府來說,要正確處理與媒體的關系,必須認真研究和解決以下幾個問題。
1.既要加強對媒體的管理,又要接受媒體的監督
在中國的政治體制下,黨和政府是公共管理的主體,無論採用何種社會管理方式,媒體作為黨和政府喉舌的性質不會變,黨管媒體、黨管輿論不會變。與此同時,政府雖然是媒體管理者,但作為公共權力執行機構,還是媒體的監督對象。既不能因為有管理權就拒絕被監督,也不能因為要接受監督就放棄管理,而是要在管理媒體的同時主動接受媒體的監督。
2.既要通過媒體了解社情民意,又要牢牢掌握輿論主導權
了解社情民意是黨和政府提高執政能力的前提。而媒體具有守望社會的重要職能,24小時注視著社會的發展變化,因此在政府傾聽和搜集來自公眾的意見和聲音過程中,可以對社會輿論進行正確的引導,以主流的意見引導非理性的聲音,形成有利於促進發展、增進社會和諧度的輿論導向。
3.既要讓媒體為我所用,又要為媒體提供服務
對於政府來說,利用媒體與服務媒體,兩者之間是相輔相成的。政府努力服務媒體,扶持媒體發展壯大,媒體才能更好地為政府所用,在公共事務管理中發揮更大的作用。
4.既要尊重媒體的新聞自由,又要防止媒體權力的異化
媒體之所以享有新聞自由,因為要承擔一定的社會責任。媒體如果為了自身的商業利益或者是為了某個集團的利益,以自由的名義從事媒體活動,那給社會帶來的危害是不可估量的。因此,政府必須對損害公共利益的媒體的所謂自由行為採取限制措施,防止由於監督、約束機制的缺陷,異化為部門利益、集團利益損害公眾利益的自由。
當前,政府對媒體除了一如既往的重視外,還必須以更加理性的態度去審視與媒體的關系,充分發揮媒體在和諧社會構建中的積極建設作用,放手讓媒體按照自身規律進行新聞報道和信息傳播,促進政府的應變效率和政策的准確性,同時協助政府更全面、更快速地了解政情民意,出謀劃策,推進和諧社會的建設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