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硬廣、軟廣、新媒體,誰能給個准確的解釋?
我的觀點如下:
1、硬廣告:就比如主流電視台、主流街道上的廣告牌等這類廣告要的不是暫時的效益,效果等,這類廣告不管有沒有用就是打、砸錢,價格昂貴,造勢效果強,輻射面廣;不一定是企業必須打的廣告,可打可不打,但是如果企業資金雄厚也是可以嘗試的。
2、軟廣告:就比如:報紙、雜志、專訪、海報宣傳、行業網站廣告、網路軟文呢等,這類廣告比較傾有針對性,經濟實用。
3、新媒體廣告:互聯網宣傳、電子大屏幕媒體宣傳、微信、微博、郵箱推送、視頻廣告、手機簡訊、彩信的推送等新興媒體的傳播手段。
2、新媒體時代如何平衡准確性與速度的關系?謝謝
這個問題還是有難度的
你是做為從業者問的還是獲得新聞的人問的呢?
對於從業者來說,最好的平衡就是在事實確切後再搶時間,而不是為了搶第一時間而報之失實,然後再來補洞。
如果是我們普通人的話,看新媒體時代新聞,多看幾家,然後自己判斷,不要過早下結論就可以了。
3、新媒體有哪些特點?
新媒體有全方位的數字化、有互動性、個性化等特點。
一. 全方位的數字化
新媒體最為顯著的特點即數字化的傳播方式。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必然帶來數字化傳播方式。新媒體通過全方位的數字化過程,將所有的文本縮減成二進制元編碼,並且可以採用同樣的生產、分配與儲存的過程。
二. 互動性
提及新媒體最常提到的就是其交互性。傳統的大眾媒介都是單向式傳播,但新媒體則突破了單向傳播,增強了傳播者與接收者之間的互動性。新媒體以其新興技術新興,特別是互聯網,可以連接網上任一用戶,實現網路信息資源共享,使用戶之間無障礙溝通交流。
三. 個性化
新媒體實現了信息傳播與收閱的個人化。以網路環境為基礎,基於信息用戶的信息使用習慣、偏好和特點向用戶提供滿足其各種個性化需求的服務。這種新媒體提供的個性化信息服務,令信息的傳播者針對不同的受眾提供個性化服務。
(3)新媒體精準性擴展資料:新媒體存在的問題:
1. 我國網民數量激增,但分布不均。調查顯示,城市網民,尤其是大城市網民是主力軍。知識、信息之間的這一鴻溝將會變得更寬而不是更窄。
2. 網民素質良莠不齊。網民擁有自由發表意見的平台,但此類言論自由隨意、導向不明,甚至部分網民熱於揭人隱私、製造謠言,而導致偏激和非理性、盲從與沖動。
3. 虛假信息多。目前,網路上頻繁出現一些虛假、低俗等有害信息給構建健康文明網路造成了極壞影響。
4、你認為新媒體廣告是否比傳統報紙,廣播,電視,雜志等廣告精準?你做出論斷的依據
新媒體主要是區別於傳統的廣播、報紙、電視等媒體而提出來的名次,新媒體是一個返概念,比如:電梯廣告,你可以叫他新媒體,也可以稱呼他傳統傳媒;我們現在主要指的是互聯網傳媒。互聯網傳媒最大的優勢就是精準度高,表現在受眾專業,比如百度推送廣告,基本上都是基於個人上網搜索習慣來推送的,另一方面,隨著公民個人信息的透明度提高,一些門戶網站會分析賬號主人的年齡性別來推送廣告信息,這些比起報紙的泛大眾傳播方式,精確性強了很多。當然,按點擊收費造成了很多水軍論點,廣告費花不到位,這個也是新媒體被人詬病的地方,但是不可否認,新媒體比傳統媒體更有優勢,適合中小企業業主投放。
5、新媒體廣告如何做到精準投放
1對已有用戶進行用戶畫像。了解目標用戶是誰、分布在哪兒,以便精準投放。
2選擇合適的投放渠道。合適的渠道會讓廣告效果事半功倍。舉個例子:老年保健品廣告會選擇在廣播、報紙、老年雜志投放,而不是百度、豆瓣。
3了解所投放的新媒體的用戶群。舉個例子:二更食堂的文章大多是情感類,文章內容大多面向單身女性;所以,二更食堂的用戶群(粉絲)可初步判斷為:18-30歲的女性。如果要推廣面向青年人群體的產品,在該自媒體投放就很合適。
4選擇優質新媒體(或新媒體廣告平台)進行投放。優質自媒體的特點:能持續輸出優質內容(以帶原創標簽為佳)、粉絲活躍度高、廣告少且沒有硬廣。優質的新媒體廣告平台的特點:不會推薦營銷號。營銷號的數據水分大、價格高、效果差。一定要選擇能持續輸出優質內容的新媒體進行投放但這類新媒體比較分散。可通過口碑街來找。
6、新媒體的四大特徵是什麼?
1、價值
就媒體本身意義而言,媒體是具備價值的信息載體。載體具備一定的受眾,具備信息傳遞的時間,具備傳遞條件,以及具備傳遞受眾的心理反應的空間條件。
這些綜合形成媒體的基本價值。這個載體本身具備其價值,加之所傳遞信息本身的價值,共同完成媒體存在的價值。這個也就是媒體存在價值。即便理念上新形式上新科技進步也具備一定受眾,但是媒體成本遠高於受眾所帶來的商業效益,亦不能形成媒體的有效價值。
2、原創性
新媒體之所以稱之為新,就新在這里。應該具備基本的原創性。這里的原創性,區別於一般意義上個人或個別團體單獨的原創性,應該一段特定的時間內時代所賦予的新的內容的創造,一種區別於前面時代所具備的內容上形式上理念上的更革新的一種創新。更具備廣泛意義的創新。
比如,分眾傳媒就是一種新媒體,具備原創性,它之所以可以稱為原創是因為它把原有的媒體形式嫁接到特定的空間上
3、效應
新媒體必須具備影響特定時間內特定區內的人的視覺或聽覺反映的因素,從而導致產生相應的結果。網路在90年代中期接入我國,屬於一種新型的信息載體,而且形成了巨大的效應,在特定區域特定時間內幾乎改變了人的生活方式。這種效應必然產生特定的結果。
4、生命力
新媒體作為媒體而存在,必須有一定生命力。或長或短必須有其存在期間的價值體現,而這個價值體現的長短,就是生命周期。由於近幾年我國媒體的發展迅速,新媒體的發展日新月異,由於各類細分性媒體這種細分思維的影響,各種形式的創意嫁接層出不窮。
(6)新媒體精準性擴展資料:
新媒體的特性
1. 迎合人們休閑娛樂時間碎片化的需求。由於工作與生活節奏的加快,人們的休閑時間呈現出碎片化傾向,新媒體正是迎合了這種需求而生的。
2.滿足隨時隨地地互動性表達、娛樂與信息需要。以互聯網為標志的第三代媒體在傳播的訴求方面走向個性表達與交流階段。對於網路電視和手機電視而言,消費者同時也是生產者。
3.人們使用新媒體的目的性與選擇的主動性更強。
4.媒體使用與內容選擇更具個性化,導致市場細分更加充分。
相對於舊媒體,新媒體的第一個特點是它的消解力量——消解傳統媒體(電視、廣播、報紙、通信)之間的邊界,消解國家與國家之間、社群之間、產業之間邊界,消解信息發送者與接收者之間的邊界等等」。在新媒體時代中信息傳播渠道多元化,受眾可以自主的參與到傳播系統中,交互性較強。憑借強大的技術手段使得海量化的信息以簡短精煉的形式得以存貯於平台上,信息傳播較為碎片化。
在互聯網上,例如百度文庫、優酷視頻是一種不限地域、行業、年齡等的資源共享平台,用戶可以上傳和下載互聯網資源。新媒體支持很多文件格式而超文本與超鏈接則使得網民方便快捷的使用網路資源。網民可以主動地按照自己的喜好去搜索自己感興趣的信息內容,基本上不受時空限制,個性化極強。
7、新媒體參與性的理解
對傳統媒體而言,新媒體的發展也是一種機遇,專業機構所製作的、高品質的內容仍將是新媒體時代最重要的內容。剛才司馬南提到如酷六這樣的視頻分享網站,其特性是用戶參與性,及草根原創性。草根原創內容,在品牌化、連續性、監管、版權、商業化、產業化等各方面都還存在許多問題,不管是對受眾的吸引力還是商業模式都無法與專業機構製作的內容相比。在新經濟時代,各種傳播渠道日漸豐富,媒體碎片化,受眾注意力缺失,資訊、娛樂、及廣告無處不在,人們有限的時間需要去聽去看的,除了個性化需求的滿足,就是最熱門的。我們新推出的一個網路原創視頻節目《鳳凰非常道》,一開始作了徐靜蕾、李宇春、韓寒的訪談,雖然好象是比我們的平均受眾更年輕一點的人物,當他們成為了時代新銳、青年領袖、社會現象的時候,作為一個媒體我們感到有責任把他們也囊括進來,作為對我們品牌和內容的延伸。引領潮流的人物大家都會關注,因為這跟我們受眾的工作與生活相關,跟個人對時代潮流的把握及職業的提升相關,或至少跟茶餘飯後的談資相關。在長尾經濟的豐饒時代,二八法則照樣適用,熱門文化是大家更關注的東西,因為太個性化的內容缺乏共享性,比如沒有人會去關注一個高校學生在宿舍中用簡單的設備錄制的個人搞笑表演。所以這一點感受跟大家分享,在所謂的長尾經濟,草根經濟的時代,有品位、有版權、可商業化的內容才是真正的未來。在媒體傳播的渠道越發泛濫的時代,人的注意力越來越缺失的時代,人們對高品質的熱門的東西有更強烈的渴求,這不僅是為了自己的生存、學習、和工作,也是人類基本的從眾心理驅使,人們從共同的文化體驗中尋找歸屬感,這一點與參與性、互動性同等重要。
8、新媒體環境下受眾的特徵有哪些轉變
在信息傳播中,媒體環境發生改變,相對應地在媒體環境中彼此有聯系的人的地位也發生了變化。信息技術的發展、海量的用戶使信息的製作、傳播、接受變得異常簡單。筆者非常贊同美國《Online》雜志對新媒體的定義新媒體是「所有人對所有人的傳播」。在新媒體環境下,受眾由單純的「接受者」轉變成「傳播者接受者」的雙重身份,身份發生論新媒體環境下「受眾」理論探討巨大改變。
「受」眾不「受」。在新媒體環境下,這種傳播模式被改變。早期在網路出現之前以廣播、電視、報紙這類大眾傳播媒介為主的傳播方式,這種模式下「傳播者」是整個傳播鏈的第一環,處於第一中心位置,他決定著傳播活動後屬四大環節,而受眾對於信息的接受處於被動的位置。而在新媒體環境下,早期的信息傳播模式被完全打破。「傳播者」和「受眾」的界限被模糊,媒介中心喪失。「去中心化」成為現今信息傳播的一大特點,所有人都可以進行傳播,每一個個體都成為信息傳播的中心。每一個個體都可以充分調動自己的積極性並發揮自己的能量。
這個時代不再會依靠某一個類媒介的強勢覆蓋而「號令天下」、「唯我獨尊」。新興媒體的勃興取而代之的是一個個獨立的個體和個性的表達,每個人都掌握著話語權。新媒體環境中,「受眾」已經不是被動的、單純的「受」眾,筆者傾向於將「受眾」更名為「用戶」。
在新媒體發展下,受眾成為用戶,每個普通人都可以隨意地發布信息,每一個人手裡都有一支「麥克風」,傳播和接受的地位平等。互動性加強。與傳統媒體相比新媒體特徵明顯,即時性、互動性、開發性、個性化、精準性、信息的海量、低成本的無界限傳播、搜索便捷等。而其中信息處理技術的數字化、傳播方式的互動性是它最本質的特徵。
丹吉爾默提出了「新聞媒體3.0」的概念,而受眾與媒介的關系也從0經歷到3.0形態。0時代的交互性弱基本沒有,傳播形式單一,媒介是中心,它決定受眾選擇的信息。2.0時代媒介中心的理念開始淡化,受眾與媒介之間開始了互動,受眾的聲音越來越多地出現在媒體上,而媒體也開始重視這樣的聲音,並根據受眾意見隨時調整信息的傳送。如今的3.0時代傳播者和受眾之間的界限模糊,媒介不過是聚合受眾注意力和需求的平台。信息的發布不再局限在原來的少數特權階層,每一個人都可以發布信息,參與任何一個新聞事件,影響事件的進程。受眾的主動性及互動性是新媒體環境下的鮮明特徵。
(參考資料:財識網)
9、清大新媒體是如何做到精準投放的?
清大新媒體通過大數據描繪用戶群體場景軌跡,深入挖掘用戶群體的觸媒習慣,從而實現精準的廣告投放。
10、如何區分自媒體和新媒體之間的區別和聯系??
新媒體是新的技術支撐體系下出現的媒體形態,如數字雜志、數字報紙、數字廣播、手機簡訊、網路、桌面視窗、數字電視、數字電影、觸摸媒體等。相對於報紙、廣播、電視、雜志四大傳統意義上的媒體,新媒體被形象地稱為「第五媒體」。較之於傳統媒體,新媒體自然有它自己的特點。新媒體並非新興或者新型的媒體的統稱,新媒體應該有其相對准確的概念。新型的媒體或者新興的媒體都是交互網路電視。
新媒體
新媒體,是比較狹義的概念,而且這種概念不能滿足新媒體發展的需求,更不利於行業的交流溝通。故而,歌風傳媒經過對媒體的研究、大量市場數據分析,以及縱觀業內對新媒體認識看法,結合消費者的觀點,總結出新媒體相對准確的定義。此定義,在一定調研基礎上得出,非強加概念,希望供業內人士交流,等待市場的考驗。同時聲明此概念並非一刀切式的界定,希望這個概念能促進行業深層次交流同時帶動行業新發展,此概念也隨著這個行業的發展變化而發展進步。
自媒體
自媒體指為個體提供信息生產、積累、共享、傳播內容兼具私密性和公開性的信息傳播方式。 在自媒體時代,各種不同的聲音來自四面八方,「主流媒體」的聲音逐漸變弱,人們不再接受被一個「統一的聲音」告知對或錯,每一個人都在從獨立獲得的資訊中,對事物做出判斷。 自媒體有別於由專業媒體機構主導的信息傳播,它是由普通大眾主導的信息傳播活動,由傳統的「點到面」的傳播,轉化為「點到點」的一種對等的傳播概念。
發展狀況
互聯網和移動增值作為新媒體最重要的兩個領域,在2007年得到了快速發展。2007年互聯網市場規模超過400億元,並保持超過40%的年均增長速度,各新媒體節細分市場如網路游戲、B2B、網路教育、搜索引擎是當前盈利的主流,佔59%的市場比例。
2007年移動增值市場規模達到733億元,同比增長23%。2006年移動互聯網規模不到70億元,2007年達到111億元,同比增長超過70%,市場格局也發生變化,騰訊、三訊門戶和空中網佔領先地位。
此外,在發展迅速的新媒體市場中,還有一類戶外電子屏廣告市場,2007年這塊市場規模達到41.8億元,同比增長91%。
2007年,新媒體產業快速發展,廣闊的市場與日漸凸顯的影響力,吸引資本大規模流入,營銷價值加強,國際化競爭加劇,整體產業向縱深挺進。
區別
四大傳統意義上的媒體:報紙、雜志、廣播、電視。 新媒體是新的技術支撐體系下出現的媒體形態,如數字雜志、數字報紙、數字廣播、手機簡訊、移動電視、網路、桌面視窗、數字電視、數字電影、觸摸媒體等。 自媒體是隨著新媒體的發展而產生的。自媒體包括但不限於個人微博、個人日誌、個人主頁等,其中最有代表性的託管平台是美國的Facebook和twitter,中國的Qzone和Weibo。 首先,自媒體繼承了新媒體的傳播特點。同樣依賴網路Web2.0的支持,自媒體幾乎完成了新媒體能完成的所有任務。(web2.0則更注重用戶的交互作用,用戶既是網站內容的瀏覽者,也是網站內容的製造者。) 其次,自媒體獨自發揚了自有的特點。自媒體擁有了更大的話語空間與自主權,使用者可以自由的構建自己的社交網路等。自媒體成為了草根平民大眾張揚個性、表現自我的最佳場所。所以從中文的字面意思來講,自媒體的"自"還可以理解成"自由度"較之過去的"新媒體"有了明顯的改善。
自媒體指為個體提供信息生產、積累、共享、傳播內容兼具私密性和公開性的信息傳播方式。 在自媒體時代,各種不同的聲音來自四面八方,「主流媒體」的聲音逐漸變弱,人們不再接受被一個「統一的聲音」告知對或錯,每一個人都在從獨立獲得的資訊中。
聲明:本站部分新聞及文章轉載自互聯網,供讀者交流和學習,若有涉及作者版權等問題請及時與我們聯系,以 便更正、刪除或按規定辦理。感謝所有提供資訊的網站,歡迎各類媒體與我們進行文章共享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