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我在故宮修文物》,《國家寶藏》等傳統文化節目在青年群體盛行,說明了什麼?
「我在故宮建文物」、「國寶」等傳統文化項目深受青年群體歡迎國風青年的成長,伴隨著中國經濟的崛起,見證著中國製造的力量,也在迎接中國文化的風帆。
在網路時代成長起來的90後和00後,他們的認知能力、嘗試新事物的慾望以及對個性和自我的追求都遠遠高於其他年齡段在螺旋上升、曲折前進的歷史進程中,青年群體的思想變化代表著時代潮流和文化潮流中國年輕消費者不僅關注產品本身,更關注產品的文化核心。在美容行業,很多國產產品在原有品牌色調的基礎上,賦予了年輕人喜聞樂見的傳統文化。近日,中國化妝品品牌易聯與天貓新文化創新聯合推出以頤和園文化為主題的聯合營銷活動,再次將美容化妝品的「中國風」推向高潮。
穿漢服,朗誦唐詩,買博物館文化創作,到B站創作民族風格內容藉助網路,這個民族風格的青年越來越會玩古琴、書法、武術,這些多才多藝的民族風格青年正以各種方式表達著對古人智慧和精神的熱愛。
作為第一批完全在「改革的春風」環境中成長起來的年輕人,中國傳統文化經典是幾千年來中國人的思維方式、行為方式、生活方式和生產方式的高度概括它們是無數歷史先民留下的思想結晶,在現代也具有現實意義。
隨著「中國詩歌大會」、「中國文化小名人」等優質中國文化綜藝節目的熱播,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開始關注和喜愛中國文化。大眾市場上的少數民族文化越來越流行。中國文化的巨大魅力在年輕群體中不斷增長。
2、在故宮當攝影師,是怎樣的一種體驗?
這兩年一到下雪,大家就開始盼望故宮放美照,不過你知道這些照片,其實有很多都是出自一個85後的年輕人之手嗎?
@耳朵里的博物館
在故宮當攝影師,究竟是一種什麼樣的體驗?今天就給大家扒一扒,85後故宮攝影師――張林。
說起故宮,你最先會想到什麼?明清兩代皇宮?段子手院長單霽翔?還是最近大火的乾隆大花瓶?
其實我最先想到的是這里六百年不變、又六百年長新的美景??
@故宮博物院
將這些美景帶到世人眼前,故宮的攝影師功不可沒。
不過如果你以為做故宮攝影師,只需要每天閑來無事逛逛園子拍拍美照,就 too young too simple 了~
@故宮博物院
故宮官博@故宮博物院中發布的許多圖片,其實都出自一位叫張林的年輕人之手。
他是故宮資料信息部,新媒體團隊中的一員,平時主要負責故宮微信微博的運營,攝影只是眾多工作中的一部分。
(中間)張林「微故宮」負責人
作為一個處女座,又身處故宮資料信息部這樣一個強迫症團隊,他每天所做的,要比我們看到的多得多。
不論是官微還是官博,對外發布的每一條消息,都要經過編輯、科長、主管至少三次審查,專業性內容,還要院里的專家再看一邊才行。
@故宮博物院
1
2014年,從北京大學考古專業畢業以後,張林考入故宮博物院。
關於他是如何進宮的,坊間一直有著這樣的傳言――
其中一場筆試,故宮包下了北京林業大學整棟樓,也就是說,整棟樓的應試者都想進宮,而張林在刷掉上萬人的筆試面試中過關斬將,最終留了下來。
張林表示:沒那麼誇張。
@故宮博物院
不知故宮接受他的時候,知不知道他身藏超高的攝影技能,但進宮以後,他確實成了故宮博物院的「御用」攝影師。
他拍這里的紅牆綠瓦;
@故宮博物院
@故宮博物院
@故宮博物院
拍這里的四時風月;
@故宮博物院
@不見藏
拍這里的草木生靈;
@不見藏
@故宮博物院
@故宮博物院
不過在故宮美景中,最讓人驚艷的,可能還是這里的雪。
2
2015年冬天,張林在這里拍下了他最滿意的作品。
@故宮博物院
「2015年冬天有場大雪下了一夜,第二天天氣放晴又趕巧周一閉館,我們申請拿鑰匙開門,去拍三大殿。只有我們兩個攝影師站在太和門下面,看見銀裝素裹的太和殿廣場,到處是一片白茫茫的景象,在陽光的照耀下非常美,簡直動人心魄。」
@故宮博物院
而這些照片的廣告效應也十分顯著,有次大雪天,剛過中午,故宮的門票就售罄了。
「那兩條(微博)總共轉發有20萬多,是當時轉發量最高的。所以現在一下雪或者天氣預報未來有雪,就會有很多網友在微博上留言催我們,趕快上照片!」
@故宮博物院
看到這些圖,可能很多人會問,這么美!到底是怎麼拍出來的?
「有人會說你們拍的照片那麼好,為什麼我拍不出來?主要是因為遊客來故宮參觀,一天要看這么大的地方,來去匆匆,沒什麼時間仔細觀察體味。但我們在這里工作,同一個地點可能會來很多次,就有機會從不同角度去觀察,找到更多有趣的視角。」
@故宮博物院
拍了三、四年,張林也遇到過難題和瓶頸。
「這幾年下來,有時候覺得怎麼拍的這些照片跟去年拍的有些像,視角什麼的已經有一些慣性。因為知道那個角落比較好看,每次都會去拍,拍多了就覺得這幾年到了一個瓶頸。再美的東西,拍了兩年也很難找到新的角度了,所以拍照最大的難度就是如何推陳出新。」
@故宮博物院
「比如海棠樹那麼高,我正常的鏡頭一舉,背景是藍天白雲,襯著紅花很好看。但是看不出來這是在哪兒拍的,襯不到屋檐或是宮牆,沒有故宮元素就體現不出這里是故宮。」
@故宮博物院
「乾隆花園里有一株楸樹,也開花,這株楸樹在乾隆建花園和亭子的時候就已經是古樹了。為了給它讓出空間,乾隆還讓人把要修建的亭子往後挪了一下。楸樹開的花也特別高,我拍的時候連亭子的頂都襯不到,很難拍,所以到現在還沒有成功地拍到過楸花和亭子互相結合的好照片。」
@故宮博物院
而且對於故宮的攝影師來說,在宮里拍照,可能並沒有大家想像的那麼」便利「。
「在宮里到處都是遊客的情況下,還是要努力找角度去拍。比如,遊客剛剛走過去,被一個假山擋住了,這個時候就抓緊時間趕快拍一張。」
@故宮博物院
多數情況下,他們其實無法比遊客看到更多的風景。
「很想安靜地看一會雪,但是幾乎做不到,我必須努力趕在保潔人員清掃宮里各處的積雪前去拍照。」
@故宮博物院
但這些障礙並沒有禁錮張林的腳步,他開始不斷嘗試更新拍攝方法。
「原來就是站在一棵樹下拍,今年我試著從這棵樹越過去拍另一棵樹,製造一個前後景交錯的感覺,找一些不一樣的視角。」
@不見藏
這兩年,故宮越來越火,尤其是在「故宮看雪」、「故宮淘寶」、「故宮段子手看門人」等一波又一波網路熱潮過後,很多人會認為是故宮新媒體起到了巨大的宣傳作用。那張林怎麼看自己的美照的效果呢?
「其實就是拍了一些照片,我們顯然不能包攬全部的功勞,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吧。如今『故宮』這個IP確實為更多人所知,但仍然任總道遠。在相當一部分人的印象里,故宮還只是一個旅遊景點。」
@故宮博物院
是的,在很多人眼中,故宮還是一個「到此一游」的打卡景點,甚至很多走進故宮的大人小孩,還沒聽說過故宮也是博物館,還不知道這里有無數精美的文物和展覽。
但慶幸的是,「風花雪月」的美圖,也在第一時間吸引了大家,讓大家慢慢開始關注故宮的其他美好之處。
來源丨耳朵里的博物館
往期回顧
茶席窺美
為什麼現代人比古時候更需要茶?
秋天,有秋天的味道!
不作不死,為了那個可以干一輩子的事
溫柔的震撼
愛上青花,她用殘碎的瓷片講述美麗的故事
中國千年前的電影,另一個《百鳥朝鳳》
鳥去留籠,玩兒出來的指尖神工――劉子元的微籠技藝
活在歷史里的村莊――丁村
3、六百歲故宮為什麼成為「網紅」?
憑借電視劇的宣傳,和互聯網的宣傳就成為了網紅。
從故宮西華門進入,經過寶蘊樓、金水河,有一座紅牆圍繞的院子。這里原來是壽康宮南側的小廚房,在熱播劇《甄嬛傳》中,壽康宮是甄嬛,也就是乾隆母親最後的住所。
負責故宮的官方網站、微博、微信、APP等新媒體的策劃、發布與運營的資料信息部數字傳媒組,就坐落於此。歷史與新媒體時代碰撞的結果是,故宮博物院新媒體端的「菜品」,就是在這個「廚房」里被「烹飪」出來的。
再過三年,紫禁城就600歲了。這座明清兩代的皇家宮殿,近兩年的公眾形象,卻不像是一位遲暮老者,而是展現出逆生長的「萌」。不管是此前朋友圈裡流行的「明成祖朱棣從畫像中跳出來」的H5頁面,還是出現在故宮淘寶店中類似雍正皇帝「不與朕相干」手書摺扇這樣的文創產品,都在傳達一個信息:年歲漸長的故宮,並未停止追趕時代的腳步。
可就在幾年前,媒體的筆端不乏這樣的質問:台北故宮博物院以文創取勝,而北京故宮博物院卻每每靠社會新聞吸引公眾眼球?這說的是2013年7月,台北故宮博物院推出了一款膠帶,上印清代康熙皇帝御筆「朕知道了」四字。這款看似不起眼的膠帶幾天內迅速爆紅。
而故宮形象的轉變,也發生在短短幾年間。如今,故宮賣萌、搞笑的網路形象,很大程度是由「故宮淘寶」建立起來的。故宮文創產品的成功營銷幾乎都出自「故宮淘寶」之手:帝後畫像被「玩」成表情包,每個創意產品都配上「腦洞大開」的文案。「故宮淘寶」由北京尚潮創意紀念品公司運營,由故宮文化服務中心授權開發文創產品,同時進行利潤分成。
故宮走紅,對不少故宮的工作人員來說,顯得有些意外。但他們有一個共識:這和現任故宮博物院院長單霽翔有著直接聯系。自2012年1月走馬上任,五年多的時間里,單霽翔傳達的理念是:故宮始終保持著學習心態,並有意識地將故宮和互聯網傳播有效結合。他曾這樣說:「故宮要吸引更多的公眾、推廣我們的傳統文化,就不能保持一成不變的嚴肅面孔。吸引年輕觀眾,必須用年輕人的方式。」
北京故宮是中國明清兩代的皇家宮殿,舊稱為紫禁城,位於北京中軸線的中心,是中國古代宮廷建築之精華。北京故宮以三大殿為中心,佔地面積72萬平方米,建築面積約15萬平方米,有大小宮殿七十多座,房屋九千餘間。是世界上現存規模最大、保存最為完整的木質結構古建築之一。
北京故宮於明成祖永樂四年(1406年)開始建設,以南京故宮為藍本營建,到永樂十八年(1420年)建成。它是一座長方形城池,南北長961米,東西寬753米,四面圍有高10米的城牆,城外有寬52米的護城河。紫禁城內的建築分為外朝和內廷兩部分。外朝的中心為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統稱三大殿,是國家舉行大典禮的地方。內廷的中心是乾清宮、交泰殿、坤寧宮,統稱後三宮,是皇帝和皇後居住的正宮。
北京故宮被譽為世界五大宮之首(北京故宮、法國凡爾賽宮、英國白金漢宮、美國白宮、俄羅斯克里姆林宮),是國家AAAAA級旅遊景區,1961年被列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987年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
4、每日故宮是什麼運營模式
《每日故宮》實現了輕量化、貼合手機用戶使用習慣的目標。因為資料信息部研究後認為,「用手機的人還是比iPad多」,所以他們決定開始做手機APP,為了要符合碎片化閱讀的特性,APP不能太大,也不能佔用用戶太多時間。一次30秒,一天一更新的《每日故宮》應運而生,每天都會推出一個有趣、好看、富有意味的藏品,供人們欣賞。
故宮博物院的官博每個月都會更新不同主題的故宮照片,一開始,故宮拍攝這些照片並不是為了運營微博,而是放在官網上供大家下載作壁紙用,開設微博的本意是為了展示故宮的展品。資料信息部發現官網上的壁紙下載很火爆,於是試著把壁紙放在微博上,同樣受到了歡迎,帶紅了微博賬號。
故宮淘寶每次寫營銷文章,都是借著趣味的外衣而施之以認真的科普。一篇爆款文章背後,需要查閱大量的史料,是嚴肅學術成果基礎之上的產物。用認真的態度寫有趣的科普文章,反映了故宮淘寶的志向——不只是賣紀念品而已,重要的是文化的、時尚的生活用品。
故宮新媒體團隊就是這樣一個年輕的組織,他們真誠地分享故宮風景,用心製作年輕人喜歡的APP,用魔性的段子吸引觀眾,不知不覺間,故宮這個老舊的IP被賦予了更多活力,刷新了大眾的刻板認知,乃至於成為他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故宮博物院院長單霽翔認為,故宮「不以盈利為目的」,不等於「不能盈利」,因此故宮打算在自嗨之外,更加徹底地重視互聯網運營。
5、互聯網如何改變博物館?
隨著科技的發展,如今的博物館吸引了越來越多核心觀眾以外的群體,通過新的藏品闡釋手段找到新的觀眾。例如博物館將藏品數字化,為展覽增添多媒體元素,讓公眾在社交媒體上分享體驗。故宮博物院正順應了「互聯網+」的發展趨勢,將數字技術作為文化發展的重要引擎,藉助互聯網和新技術平台,把故宮廣博的文化資源分享給社會公眾。
去年國際博物館日活動中,故宮博物院發布第九款應用「故宮社區」,首次提出了社區化概念,這是新媒體互動性產品的又一次有益嘗試。經過3年努力,故宮博物院已建成「數字故宮社區」。其中「數字故宮」在線項目,包括全景故宮、故宮出品系列APP,以及數字展廳里分享的古建築修繕、藏品保護、科學研究、文化傳播等各個方面最新進展和最新成果。而數字博物館更是將智慧旅遊與文物展示相結合,為廣大觀眾呈現出一個更豐富、多元、精彩的「數字故宮」。
2016年,在第四屆文化遺產保護與數字化國際論壇上,「故宮出品系列APP+V故宮」榮獲首屆數字遺產最佳實踐案例大賽最高獎——最佳實踐獎。實踐證明,博物館的文化傳播,只要認真研究網路受眾的心理特徵和興趣特點,找到靈活多樣的傳播方式,就可以把「陽春白雪」的內容變得「喜聞樂見」。 來源:人民日報
6、為什麼傳統文化新生,需要新媒體的加持?
在國內最受年輕人歡迎的APP抖音上,近期最受95後們歡迎的一組短視頻,不是人們慣認的漂亮的小姐姐,或誘人美食,酷炫的舞蹈,而是一組各大博物館官方賬號在抖音上發布的短視頻,當文物結合了最潮流的舞蹈和音樂元素,爆發出前所未有的魅力,瞬間成為抖音上最受歡迎的視頻。創意視頻《第一屆文物戲精大會》累計播放量突破1.18億,點贊量達650萬,分享數超過17萬。
這還只是傳統文化與新媒體碰撞的冰山一角。在當下,隨著經濟的發展,傳統文化的復興已經成為了必然的趨勢。而互聯網的加持,以博物館,手工藝人為代表的傳統文化,讓歷史或傳統文化迸發出新的生命和色彩。
1、傳統文化復興需要新媒體加持
據媒體報道,僅僅在2017年,國內博物館的老大——故宮開發的文創產品,就通過新媒體和互聯網平台的傳播,在電商等方面取得了超過10億元營收。當前沿的互聯網遇到古老的博物館,發生的劇烈化學反應讓很多人吃驚和意外,那些曾經遙不可及的傳統文化成為了潮流。這還只是國內諸多博物館其中的一個案例,隨著新媒體的發展,越來越多的博物館和傳統文化機構紛紛觸網,成為其中的一份子。
隨著《我在故宮修文物》、《中國詩詞大會》、《國家寶藏》等傳統文化類節目一個接一個的爆紅。熱門的文化事件背後,一個事實正在被人們接受:傳統文化復興的大潮來了。移動互聯網的高速發展和新媒體的加持,為傳統文化帶來新的引爆點。iiMedia Research(艾媒咨詢)數據顯示,2018年,僅僅是傳統文化電商一項的交易將達到116.8億元的規模。那些曾經淡出我們生活的傳統文化,逐漸開始復興。包括內容、IP、電商等產業,傳統文化復興背後,迎來的將是千億級別的市場。
傳統文化的載體是物件,傳承文化和製作物件的還是人,而傳播物和人等傳統文化的,最好的載體就是新媒體。只有真正解決了傳播的問題,才能讓受眾更多了解傳統文化,文化傳承才能得以延續。
互聯網新媒體,與傳統文化的碰撞,想像空間非常巨大,新媒體可以為傳統文化提供品牌傳播、用戶教育、用戶沉澱交易等一系列的問題。由於傳統文化和物件的特殊性,比如銅器,玉器等,一些特定的材質和的使用場景,導致了很多消費者和用戶對此的理解有限,無形中為傳統文化的傳播,為匠人的相關物品的商業化和交易,設置了門檻。此外,由於匠人們普遍缺乏互聯網傳播的能力,在聚焦傳統文化和物件傳承和生產的同時,很難兼顧。
互聯網公司與類似東家這樣的傳統文化平台的深度合作,既解決了傳播傳統文化難的問題,又能通過新媒體發掘和維系更多的文化的消費者,進行有效的用戶教育。同時,能幫助匠人們進行商業變現,讓匠人有物質基礎和動力,讓傳統手藝能得到更好地傳承,從而實現匠人、消費者、文化、商業變現、傳承的良性循環。
2、為什麼頭條與微博會選擇東家?
維系產業的人,如果想要整合商業資源,系統性發展整個產業鏈,最後還是要依靠優秀的商業平台。國內知名的傳統文化平台東家APP,通過深入各地,走訪、訪談了3萬余名匠人,其中6000人已入駐東家平台。在東家的幫助下,匠人每年賣出的手工作品超過100萬件。更重要的是,每天有超過200萬用戶正在通過東家平台和與東家相關的新媒體的傳播,接觸和了解各種中國傳統手工藝。由於對傳統文化與互聯網的准確卡位,東家已經連續獲得了包括復星,SIG等頭部投資機構的融資。
在剛剛結束的的中國匠人大會上,東家推出了匠星計劃,經過整體的規劃,推出一千名超過百萬收入的匠人,一千名有萬名粉絲的匠人,集合一萬個博物館典藏的IP來跟匠人合作。通過東家與頭條等各大平台的合作,提供深度的內容支持和連接。
國內影響最大的資訊平台之一——今日頭條,與東家APP、中國手藝發展研究中心達成了戰略合作,聯手深度發掘優質的傳統文化。具體包括邀請匠人入駐頭條號,今日頭條提供海量曝光資源支持;此外,今日頭條將聯合東家拍攝傳統文化系列大型短紀錄片,廣泛傳播包括匠人精神在內的優質傳統文化,幫助相關品牌提升影響力;組織大師級匠人進行線下演講,近距離感受匠人文化。最熱門的的抖音APP也將與東家展開合作,邀請垂直領域的優秀傳統文化傳承者入駐,助力傳統文化產業的發展。
與此同時,微博宣布與東家開啟全面戰略合作,包括MCN機構入駐與扶持、東家旗下匠人入駐微博、優質內容推廣和資源支持方面深度合作等。同時雙方還將聯合打造優質短視頻IP,以紀錄片的形式對傳統文化進行推廣,幫助傳統手藝人提升個人品牌影響力,推廣產品,以達到全面復興和傳播優秀傳統文化的目的。
這不是東家第一次引導傳統文化與互聯網平台的融合了。今年五月,東家跟共青團中央在西安舉辦了中國華服日活動,相關話題僅在微博就有1.8億的閱讀量,直播觀看1800多萬,相關的H5有1200多萬人次點擊,一時成為微博等各大排行榜熱點。
根據今日頭條副總編輯徐一龍的提供的信息,過去1年裡,今日頭條上專注傳播與傳統文化相關內容的頭條號超過一萬個,總共生產出了130萬篇優質內容,整個領域的閱讀量和觀看量達到150億余次。未來,今日頭條將不斷加大流量傾斜和各類資源投入,助力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播。剛剛推出的「國風計劃」,就從多個方面扶持優秀傳統文化,而匠人文化正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如今,傳統文化不再意味著老氣或過時,而是文化自信和自我價值的肯定。回顧周邊日本、韓國的經濟和文化發展史,可以看到一個共同規律:經濟崛起之後,文化自信是必然的訴求,也是剛需。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在日常生活和消費中,開始嘗試和加入更多的中國元素,民族的歷史和文化元素也越來越受關注。這已經是不可阻擋的時代大勢。
不管是匠人、消費者,還是包括東家在內的平台,都參與到了傳統文化復興的大潮中。傳統文化的載體和形式是物件,但傳承文化和製作物件的還是人,准確地說,是對傳統文化熱愛的創業者,匠人和消費者。有了這些人,文化才有了靈魂,真正優質內容也才有了來源和傳承,文化才能更好延續。而東家這樣的體量和匠人規模,在國內無出其右。這批匠人也將成為傳統文化與新媒體結合的承載者。
3、內容和文化成為行業的護城河
任何一個行業,從萌芽到興起,要繁盛必須依靠文化,而內容是承載和傳播文化最好的形式,不管是傳統文化,還是新興產業,誰把握住了製造內容和文化的能力,誰就能成為行業的引領者和贏家。
傳承這樣一個詞,其實是在提醒我們,對於傳統文化,不僅僅是簡單的傳遞,更多是在當前的環境下,在繼承、延續、保護原有的精華的同時,承上啟下,通過新渠道,新玩法,新參與者,不斷地進行創新和創造,使得我們的傳統文化成為一個為大眾所接受的通用文化,成為我們血液中的一部分。
「買賣是最好的保護,使用是最好的傳承,分享是最好的傳播」,傳播最好的載體就是網路和新媒體。通過互聯網和新媒體讓更多人,了解那些凝聚著我們獨有文化的物件,了解匠人,了解傳統文化,文化的傳承才能成為全民意識,成為我們生活的一部分,而不僅僅是陽春白雪,高山流水,束之高閣。在生活中能夠隨時隨地體驗和感知到傳統文化元素的存在,同時結合時代的變化和用戶的喜好,適當創新創造,更適應年輕消費者的需求。
越來越多類似東家這樣的互聯網創業平台,在傳統文化的整合、現代化和商業化的進程上,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在這次匠人大會上,東家、中國手藝發展研究中心、西安市文物局、有朋文博、與陝西歷史博物館、陝西關中民俗博物院等30多家博物館、博物院代表,共同啟動了文化創作的戰略合作。
「今天講到匠人的時候,我們指既能傳承、又能創新,既能回到古老的時代,又能安居現代,既能傳達傳統的神韻,又能吸納時尚的氣息的這樣一群獨具匠心的精英。」在互聯網和新媒體的時代下,這也許是對傳統文化和匠人最好的詮釋。
7、想到故宮工作的話需要什麼專業?學產品設計專業的可以去嗎?
隨著互聯網越來越普及,電腦相關的行業人才也越來越稀缺,就業崗位逐年增多,人才供不應求。因此從事互聯網相關的行業,是一個不錯的選擇。至於想學的專業,就看個人的愛好和本身的素質來看,建設藝術設計,電子商務,新媒體UI設計,影視後期等等都是近兩年發展很快的專業,就業前景不錯。
8、故宮文創產品新媒體營銷不足之處?
新手做自媒體一定要選對平台 ,企鵝號和騰訊微視設立「最美守護榜」,基於賬號活躍度、粉絲數、傳播度等向創作者發放最高達30000元的獎金。同時,騰訊微視還定向扶持各行業特長達人,對符合獎勵標準的達人給予京東卡、職業賬號加V認證權益、專人內容輔導等福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