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媒體該怎樣面對「隱私」
芻議大眾傳媒與個人隱私時間:-12-31 21:40:00 ● 紀 楠
隨著大眾傳媒時代的到來與大眾文化的崛起,媒體對人們在社會生活各個方面的相關報道越來越多,然而由此產生的媒體報道侵犯民事主體隱私權的沖突也愈加引人注目,大眾傳媒與個人隱私之間的矛盾不可避免。關於隱私權的理論首先出現在標榜新聞的美國,目前已有許多國家把公民隱私權納入法律的保護范圍之內。我國憲法規定:「中華共和國公民在行使與權利時,不得損害國家的、社會的、集體的利益和其他公民合法的與權利」;年2月我國最高通過的《關於確定民事侵權精神損害賠償責任若干問題的解釋》中第一條第二款規定:「違公共利益、社會公德侵害他人隱私或者其它人格利益,受害人以侵權為由向起訴請求賠償精神損害的,應當依法受理」,第三條第二款也規定:「非法披露、利用死者隱私,或者以違公共利益、社會公德的其他方式侵害死者的隱私」的,依法受理。由此可見,在我國的司法解釋中,也是以社會公共利益、社會公德作為大眾媒介與個人隱私沖突協調標準的。
以往的大眾傳媒,通常將注意力放在公眾人物的隱私上,這是可以理解的。因為公眾人物的隱私權范圍要比普通人小,新聞媒體出於新聞價值和公眾興趣的需要,通過隱性采訪而適當涉及公眾人物的隱私,從某種角度看,應該是合理的。然而隨著新聞采訪活動滲透力日益加強,傳媒行業競爭的日益加劇,媒體已經不僅僅滿足於挖掘名人的隱私,而是將矛頭轉向了普通公民,主要表現在:報紙媒體中,「口述實錄」文體的出現;電視媒體中,心理談話節目、情感類故事專題片的熱播;廣播媒體中,夜間談話節目的泛濫等等。
從傳播學的角度講,這些欄目在大眾傳播中融入了人際傳播的方式,增強了媒體的傳播效果,同時適應了人們多元化、世俗化的價值觀念,實現了傳播功能的多樣化,吸引了受眾的眼球。但是這些私密話語將普通人的戀愛、家庭、婚姻、倫理、道德、情操等與公共利益無關的私密話語裸地展現在公眾面前,其中不乏會產生有損個人人格與尊嚴隱私的問題。
一般在情感上遇到問題的當事人給媒體打求助,大都是出於無奈或迫不得已。這其中有的是個人的努力無果,不得已將視線轉向了大眾傳媒,把它當做自己的「撒手鐧」,也有的是藉助媒體尋找那些失去的被尋訪者,無論出於哪種考慮,他們都希望通過大眾傳媒這個途徑來為自己解決問題。可是當他們面對攝像機的時候,面對自己的個人隱私將要突然公開的情況下,很多在私人領域可以無所顧忌地進行交流的話語卻變得難以啟齒、欲說還休起來。另一方面,有些媒體為了取得高收視率,往往會挖掘當事人的隱私來滿足受眾的本能慾望和心理欲求,而是否能解決當事人的問題,則顯得相對次要了。這兩種心理產生碰撞,往往是媒體取勝。誇張一點說,很多對情感上遇到問題的當事人的采訪,都是一次「刑訊逼供」的過程。當當事人面對鏡頭不願再公開自己的隱私的時候,編導或記者往往會軟硬兼施,誘導其「脫口而出」。
此外,在采訪過程中,由於編導考慮不周全,往往會將與當事人及其相關人員的隱私公之於眾。筆者曾經跟隨采訪過一個尋找孩子的事件:一個女人在18年前曾被拐到一個村子並生下了孩子,後來她找機會逃了出去,18年後她想去認這個女兒,於是尋求媒體的幫助。當我們來到那個村的時候,遭到了全村村民的圍觀,她的孩子突然面對自己家不光彩的事被全村的人知道的窘境,心靈所受的創傷是可想而知的。還有一次,一個小學生因父母離異無人照管而無法維持生活,某節目編導聯合學校,搞了一次為該小學生募捐的活動,此「善舉」本身無可厚非,但它卻將這個孩子的「家醜」在學校傳揚開來,勢必在孩子心裡留下陰影。
另外,在後期的編輯剪輯上,編導也應注意運用馬賽克技術,隱藏當事人的真實身份,不透露當事人的真實姓名,在外景的處理上,盡量不要採用當事人居住地周圍的環境,以免給其帶來不必要的傷害。
筆者曾以「面對媒體,您會知無不言、言無不盡嗎?」為題,對在網上隨機抽取的40名被調查者進行訪問,結果顯示,72.5%的人選擇不會,20%的人選擇不知道,只有7.5%的人選擇會。更有甚者,有的被調查者對大眾傳媒產生了抵觸、排斥的態度,他們認為媒體就是來「揭醜」、「挖隱私」的,雖然這些人片面地理解了媒體的社會功能,但是卻與一些媒體肆意挖掘、展現被訪者隱私的行為是分不開的。媒體與受眾已經處於了一種尷尬的境地,如何擺脫這種境地,使二者能夠和諧共處呢?筆者認為,首先,新聞從業人員在進行新聞報道的時候應注意以下幾點:
第一,新聞報道在涉及個人隱私時,要徵求隱私權人的同意,同時還須遵循公共利益原則
當個人隱私與公共利益發生沖突時,個人隱私應讓位於公共利益,也就是說,如果當事人的私自言行影響到其公共職責或社會公益時,對這些言行的曝光不能算是對其隱私權的侵犯。反過來說,對於涉及個人隱私的事件,即使本人同意,如果與公共利益無關,媒體也應該做隱去處理。例如一些整容變性的新聞報道,除了滿足一般觀眾的「窺私慾」,提高收視率外,毫無社會意義。對於此類事件,我們的新聞從業人員應該做出全面的考慮,盡量消除與公共利益無關的內容。
第二,媒體對於涉及隱私事項的報道應該來自於公開材料
公開材料是指由黨和國家機關、部門公布的正式文件、通知、布告,或是其他允許公表、引用的材料。這些公開材料中所涉及的隱私已經公開,已不成為個人隱私的一部分,可以成為新聞報道的內容。但是如果公開記錄沒有涉及,媒體的披露就侵害了隱私權。值得一提的是,隱私一旦與違法犯罪發生了,就不受法律的保護。如果當事人毆打老人或者有家庭行為,並造成了一定的惡劣後果,新聞作了如實的報道,就不能認為是侵害了公民的隱私權。
第三,新聞報道個人隱私必須具有人文關懷的精神
當事人出於尋求幫助、解決問題或討個公道等目的,常常會向媒體求助。這些人通常有「有求於人,聽命於人」的心理,往往會以放棄隱私為代價,換取媒體的幫助,而根本不考慮放棄隱私後的消極影響。因此當媒體對當事人的采訪涉及隱私問題的時候,應該給予充分的提醒,由此可能帶來的不利後果,在報道發表或者播出前應先和當事人溝通,使其對事件報道的內容、報道程度有一個確切的了解,在播出時,還要注意隱去當事人的真實姓名、對當事人的面部做特效處理等,使當事人的人格、尊嚴在報道發表或播出後不受到傷害。
同時,公民也需要提高自身的媒介素養,強化其權利意識。隨著網路和技術的發展,人們在享受網路信息資訊的同時,個人隱私也遭到了前所未有的威脅,因此在尋求媒體幫助的同時,公民應樹立個人信息保護的觀念,以免給自己將來的生活帶來不利影響。
總之,在新媒體時代,隱私案例所涉及到的不僅僅是名人,更多的是普通大眾,因此作為大眾傳媒的新聞媒體應當對報道中侵犯個人隱私的問題引起高度重視,在報道中尊重他人的隱私權,這才能從根本上有效杜絕各種新聞侵害公民隱私權糾紛的發生。參考文獻:
①顧理平:《新聞侵權與法律責任》,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年版
②陳堂發:《情感類節目如何採取隱私保護》,《視聽界》,年第2期
(作者單位:聊城大學文學院)
注。僅供參考,還是自己想吧
2、口述歷史的崔永元
口述歷史是慈善工程
崔永元最近又成焦點。在接受記者采訪時崔永元對於傳聞一一給予回應:「這件事(口述歷史)不是一樁買賣,而是給民族留一個口述歷史的記憶;它是一項慈善工程,這事不能用金錢來論英雄」。
淡忘歷史,這樣下去挺危險
2002年起,崔永元開始策劃製作「口述歷史」項目,8年間共采訪了3500多人,積累了600萬分鍾素材,總耗資1.3億元,先後推出了《電影傳奇》、《我的長征》、《我的祖國》等系列專題記錄片,「這600萬分鍾就是一個龐大的口述歷史資料庫,我們將來想建立一個中國口述歷史博物館」。
說起創作初衷,崔永元顯得憂心忡忡:「現在大家越來越淡忘歷史———我們有過什麼樣的勝利,什麼樣的失敗,什麼樣的災難,什麼樣的痛苦,該就哪些方面的事情反思……這些問題統統都被邊緣化了。現在一些年輕人,別說不能講明白抗日戰爭的歷史,就連四人幫是哪四個人都說不清楚,這樣下去挺危險的!」
崔永元繼續說道:「比如我特別想看當年對梅蘭芳、程硯秋、尚小雲等京劇名旦的采訪,或者他們的口述記錄;想聽侯寶林先生講講最早的相聲是怎麼演的、演的都是什麼段子、後來又怎麼改變……全都沒有。我參觀過日本、美國、加拿大的相關機構,我們的口述歷史庫甚至比不過人家的一個大學。我們的GDP趕超了別人,但對歷史的敬重、敬仰、尊重、珍愛,卻比不過別人!為什麼大家不覺著這件事丟人呢?為什麼不為這事發愁著急呢?!」
一年時間,抗戰老兵沒了一半
崔永元提到一位現居哈爾濱的90歲老人:「他參加過東北抗日聯軍,和戰友一起被捕,本來定於1945年8月14日行刑。行刑的時間是每天下午2點到4點半,行刑那天日本兵出去喝酒回來晚了,殺了他的戰友後時間不夠了,就把他送回監獄准備第二天再殺。結果第二天日本投降了,他就活下來,從此他就把自己的生日改成了8月15日,慶幸自己的死裡逃生。戰爭一般都不是老百姓挑起的,但實際上走上戰場實施戰爭的卻是老百姓,所以普通百姓對於戰爭有著更多的感觸,他們的口述歷史里有著教科書上不可能有的傳奇。」
緊迫感一直伴隨著崔永元。「擁有這些傳奇的人越來越少了,2006年我們在雲南突擊采訪了103位抗戰老兵,2007年再去尋訪時,有一大半人都沒了。3500位受訪者中,平均年齡在85歲以上,我給自己提了個口號,叫跟時間賽跑」。
對於一些被掩蓋了真相的歷史的親歷者來說,《我的抗戰》是他們留下真相的一個重要渠道。崔永元說:「大家都知道淞滬會戰里的800壯士,采訪時找到其中三位,才了解到,實際上800壯士數量還不到400人,原因是那天他們進租界,守衛問有多少人,為了壯聲勢,就稱有800人……現在800壯士只剩下一個人,96歲了,如果我們再晚兩年采訪,可能就永遠沒有人能說得清800壯士是怎麼回事了!」 沒心沒肺,社會上還是少數人
2002年剛開始做「口述歷史」時,崔永元不知深淺,親自出門吆喝賣片。「我覺得這個片子應該比電視劇還貴吧,去和電視台談,人家說紀錄片都是500塊錢一集,小崔做的呢,就翻兩番,1500元吧……我一聽都蒙了,紀錄片在中國這么不受待見。在日本,NHK這樣的國家電視台,每天黃金時段里播的都是口述歷史紀錄片,那種搞對象的節目午夜才播。我們這里反過來了……」
有人擔心口述歷史紀錄片的收視,「有意義」敵不過「有意思」,電視台寧願讓鳳姐、芙蓉姐姐們粉墨登場,也不願讓一肚子歷史的老人說說過去。崔永元對此很淡然:「電視節目也一樣存在著分眾,如果你迷戀網上那些人那些事,最好別看我們的紀錄片,看了也別張嘴。我特怕那些人看完了還要評論一下,讓人哭笑不得,你說我是回你還是不回你呢?」
他意味深長地說:「收視率這個水很深,我覺得應該有人去趟一趟。收視率是萬惡之源是我說的,但崔永元從來都沒有做過收視率低的節目,收視率也沒有對我們有過妨礙。我只是質疑用收視率來鑒定節目好壞、而且是唯一的方法,這個很可疑」。
今年適逢抗日戰爭勝利65周年,崔永元團隊整理了與抗戰有關的素材,總計400多個人,製作出這部《我的抗戰》。《我的抗戰》總長度900餘分鍾,分上下兩部。上部32集,涵蓋了百團大戰、平型關戰役等22個重大戰役,及敵後戰場、戰俘、偽軍、情報工作、愛情等方方面面。下部50集不但有邊緬抗戰、美國飛虎隊的最新資料,還有一些對相關歷史研究者的采訪。
至於「《我的抗戰》被央視拒之門外」的傳聞,崔永元也給予了澄清:「中央台現在在改版,實行頻道專業化,《我的抗戰》被安排在紀錄片頻道中播出,但該頻道明年1月1日才開播。對我們來說,這個時間有點晚,所以沒有選擇在央視首播,但央視肯定遲早會播。」崔永元透露,從11月中旬開始,《我的抗戰》會在不少於80家的地方電視台播出。目前該片在網路視頻的首輪播出效果很好,上線20多天點擊率已經超過了1100萬人次,在紀錄片排行榜中排前20位,而日點擊率則排前5位。
崔永元顯得很欣慰:「社會上沒心沒肺的人畢竟還是少;願意用自己的腦子去思考的,還是佔多數」。 大型歷史紀錄片《我的抗戰》日前開始在央視紀錄頻道播出,從2011年4月18日起,每天晚上20:30首播,每天一集,00:00在cctv紀錄頻道重播。
2012年2月27日,媒體刊出消息,中國傳媒大學與崔永元合作成立口述歷史研究中心及口述歷史博物館,並舉行簽約儀式。據了解,中國傳媒大學將提供一座約8000平米的獨立大樓,用於建立中國傳媒大學崔永元口述歷史研究中心和口述歷史博物館,該中心的主要職能是口述歷史的收集、整理和研究等。而口述歷史博物館,將會把崔永元十年來收集到的所有口述歷史影像資料建成數字化存儲檢索系統,除了保存、歸類整理及永久傳承之外,還將面向中國傳媒大學全校師生及社會其他學術研究機構或個人免費開放。
在北京懷柔區一個叫新新小鎮的地方,有一處不起眼但很幽靜的三層樓。裡面藏有4000位老人講述的共300萬分鍾的影像及文字資料,他們的平均年齡都在80歲以上。這就是崔永元建立的「口述歷史影像資料庫」—— 電影傳奇館。該建築是地產大佬馮侖免費提供的。
3、應該怎樣成功應聘
即將邁出校門的你,相信你不是正在精心准備一份精美絕倫的個人簡歷,就是在投遞簡歷或者參加面試的路上。的確,最近公司收到關於面試咨詢的郵件也明顯增多,有不少來自中國及海外知名學府的在校生對於唐界傳媒2018年實習招聘計劃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今天,我們特意邀請唐界傳媒人力資源部總監周敏女士(Fiona. Zhou),從企業甄選人才的角度,為2018年應屆畢業生提一些面試方面的建議,以下內容由周總口述,我進行了整理。
Fiona. Zhou
各位即將邁入社會的學子們,你們好!一般情況下,我們對於符合要求的簡歷,會通過至少兩次面試環節及一次入職測評,才能確定是否有機會成為我們的實習生或正式職員。因此,我建議在向唐界傳媒投遞了簡歷之後,一定要保持手機及郵箱等聯系方式的暢通,以免漏接面試通知。
接下來,我會站在人力資源的角度,和各位同學介紹一些關於參加面試方面的建議,相信這樣可以有助於提升同學們的面試表現。
1. 研究公司
眾所周知, 我們對於招聘新職員的面試要求是極其嚴苛的,如果某位應聘者在參加唐界傳媒新媒體事業部的第一輪面試,綜合能力評分達到A+,然而在對於唐界傳媒企業文化方面的了解卻表現的一無所知,我們會給予綜合評分的10%-15%減分,因為在我們看來,每一個應聘者都應當去主動、認真的了解你所應聘的企業,無論是企業文化,願景,還是其他信息。
2. 提前做好充足的准備
有些面試者很顯然並未做好充足准備,對於職場規劃等問題都顯的手足無措,這會讓面試綜合評分得分極低,難以贏得下一輪面試的入選機會,因此,提前做好充足的准備,尤其是你的職業規劃是什麼?你未來的3-5年希望獲得什麼樣的成長?你為什麼認為你可以勝任這份崗位?
3. 正確著裝
干凈、整潔、簡單、舒適的裝扮,而不是浮誇、做作、過多裝飾品的造型,即使你應聘的是視覺及影視策劃崗位,要知道,你的自然和真誠更容易打動人。
4. 准時抵達
時間打好提前量,在約定的時間抵達,參加面試是沒有任何理由遲到的。
5. 輕松熱情
露出自然的微笑,保持親切和熱情,心態放輕松,遵守基本的面試禮儀,如果你的性格粗魯或者傲慢,這些細節是極有可能被發現並記錄。面試的時候,第一印象至關重要。
6. 坦誠 / 自信 / 真實 / 簡潔
如果面試開始,你的回答質量與你的臨場反應是整場面試重要的評估內容。你的回答應當坦誠,符合真實性,如實的回答面試官的問題。與此同時,你應當自信的展示你的技能、經驗、優勢、在校或者工作經驗,這些都是直接影響面試評估的。回答問題應當盡可能簡潔,而不應當過多口頭禪,比如「這個」「那個」「其實吧」。過多的口頭禪會影響我們對求職者溝通能力以及專業維度的判斷。
7. 記住身體語言的重要性
雖然在面試的環節,溝通的內容最為重要,但肢體語言也往往是會影響面試評估的一項重要考慮因素嗎,常見的加分肢體語言比如微笑、目光接觸、舒適自信的坐姿、積極傾聽、點頭。不良肢體語言可一定要杜絕,比如沒精打采、在遠處看、玩筆、在椅子上坐立不安、抖腿或者蹺二郎腿、不斷撫摸頭發、嚼口香糖或者自言自語。
8. 問的問題
我們經常會在面試過程中讓應聘者提出幾個關心的問題,這個其實也是精心設計的,可以從側面了解面試者的價值觀以及興趣點,具體背後的分析模型我就不詳細介紹了,所以,我建議一定要認真准備幾個你關心的問題,才不至於提出一些聽起來非常沒有水平的問題。
9. 別忘了說聲謝謝
待人有禮往往會贏得別人對你的好感,尤其是在結束面試之後,向面試官主動握手並送上一句感謝,往往會贏得面試官的好感,只有9項綜合評估達到B+及以上的才有機會贏得下一輪面試,所以,可千萬不要忘了說聲謝謝!
10. 感謝信
具備良好、全面的綜合素質,心常懷感恩之心,是我們對於一個職員最基本的要求,所以,如果你在面試結束之後,彬彬有禮的表示感謝並在幾日之後發封郵件表示對面試環節的關心與跟進,相信可以給面試官更好的印象並有機會獲得更好的評估。
4、#青島酒店管理職業技術學校#我想請教一下,酒館的學長學姐學弟學妹們,有誰能自述一下轉行經歷嗎。我很
看到題主文案出彩,木有人回答。我來說一下吧,木有多傳奇,僅供分享。
我不是你一個學校的,但我也是轉行的。
本科化學工程與工藝,畢業轉向自己感興趣的編輯工作,半年後回歸本專業但做的是軟體,兩年時間,互聯網接觸多,再換是剛熱起來的新媒體運營,幹了半年跳槽到一家上市公司的運營經理職位。新媒體運營不到兩年時間,辭職離開北京到西安幫師兄創業半年。這周一剛回到老家三四線城市,找了一周工作,今天早上敲定一家。做的又是相關的但是更進一步的工作了。
我整個的人生都是隨性隨意的,很多時候都會迷茫,會焦慮,但自己潛意識里好像一直有什麼東西在指引,也可能是運氣,也可能是機遇,也可能是自己敢舍敢斷永不停歇的勇氣。
昨天面試的一家老闆很欣賞我,給我一切支持讓我挑大樑創立部門甚至創立公司,但我選擇了另一家,我再隨意也希望自己可以先能勝任然後求冒尖,突出,然後挑起大梁。
就事論事,我換了五份工作,老闆或者上司都喜歡我,因為我是幹活的命,人傻,責任心強,不服輸,任勞任怨。五份工作,有的老闆看到的是我不夠專業不夠堅定的職業規劃,有的老闆卻看重我不斷突破自己,不斷向前,閱歷豐富的經驗。
其實,我都覺得我啥也不會,但是老闆需要什麼我都能get到,如何去做去進行,目的是什麼我也能明白。
下午的時候看到前同事也離職了,然後跟另一個與我先後離職的前同事聊了蠻久,感慨比較多。
其實,你們年輕真的才是資本,不論經歷多少苦痛,還是那句話,永遠年輕,永遠熱淚盈眶。與你共勉吧。樂觀,自信,相信命運在自己手裡。加油! 來自職Q用戶:匿名用戶
我在學校的時候是學旅遊的。但是因為男朋友的原因沒辦法做這個行業,所以轉的行,其實對於我們這種全日制大專生來說,轉行很容易,像文職類的工作都可以去做,但是得需要自己努力,邊工作邊學習就是了,社會是很殘酷,但是對於我們這些剛步入社會的小孩來說,還是會有一定的容納度的,所以你不用太過擔心,我剛出來的時候就是很擔心會不會因為自己什麼都不會被淘汰了,但是事實證明,只要我還在學習,還在努力一樣很好。我現在在做人力。也是邊學邊做,談不上簡單但是也不難,用心就好了。 來自職Q用戶:孫女士
5、口述史的格式是怎樣的?
通過傳統的筆錄、錄音、錄影等現代技術手段,記錄歷史事件當事人或者目擊者的回憶而保存的口述憑證。口述史並不是象有的人所理解的那樣,就是一人說,一人記。而是一種將記錄、發掘和認識歷史相結合的史學形式。即通過調查訪問,用錄音設備收集當事人或知情者的口頭資料,然後與文字檔案核實,整理成文字稿。
口述史料與其他歷史文獻不一樣的是,前期准備工作較長,劃定歷史時期,確定課題。選擇口述人很講究,一般有兩種方法:一種方法是就某一階段、某一課題尋找親歷者,對能找到的、有表達願望的,進行口述調查記錄。
其中對距現實遠一些的時期,由於相關人群已不多,那麼不管是重要不重要的人物,旁觀者還是親歷者,統統都做口述記錄。而對距現實比較近、相關人較多的情況,就要對人群進行篩選,選擇有代表性的進行口述記錄。
另一種方法是,歷史事件發生在某一地區,見證人也集中在該地區,可以通過當地媒體或發布廣告來徵集口述人。在口述采訪中往往會不斷發現新的人選確定為口述對象。這種人選的記憶往往更中性,其價值更大。
(5)新媒體口述擴展資料
口述文獻的使用涉及被采訪人、采訪人、出資人三方利益。歐洲范圍內採用《知識產權法》保護各方利益。口述采錄前,省文獻館授權采錄者與口述者簽署一份合同,請口述者放棄其對口述材料的擁有權。同時采錄者與省文獻館也要簽署一份合同,放棄對采錄來的口述史料的著作權。
在文獻館保存的供查詢的目錄中,口述史或者是按題材、或者是按時間段編排目錄,每個文件中前面要有簡短的說明,即采訪人和受訪人的基本信息和問題清單,也有的把幾小時的錄音切割成幾段,每段前起個名字,以便於查詢和視聽。
6、新型電腦的自述
我是一台新型電腦,毫不謙虛地說,我可是電腦家族的寵兒。現在我的身影已經悄然進入了千家萬戶。要是論資排輩的話,我可只能算排行老五。可我的作用不可低估喲!當然,這要歸功於人們為我添置的兩個黃金搭檔——多媒體技術和互聯網。
那麼,什麼是多媒體技術呢?
多媒體技術是一門新興的技術,它給我賦予了新的含義,極大地豐富了我的功能,擴大了我的應用領域。
7、廣播媒介對語言有哪些具體要求
廣播新聞性信息聲音產品的傳播應「回歸」身心合一式的人際傳播狀態
廣播是一種情感媒介。廣播媒介的傳播主體「講述」新聞,用戶「傾聽」新聞,抑或是,用戶「傾訴」心聲,傳播主體與其對話。傳受之間雖然被電波或新媒體平台相隔,但對話卻可以「無處不在」。
廣播媒介的傳播活動屬於大眾傳播的一種,研究它要放在大眾傳播的框架之中。但是,傳受身份的平等以及聲音介質的傳遞包含著人際傳播的特質。所以,廣播媒介新聞性信息傳播主體有聲語言表達的創新研究可以放在人際傳播的維度去探討,而且基於這種維度的研究,是為了讓廣播在媒介融合的大潮中立於「不敗之地」。
歷史經驗證明,「高八度」式的聲音傳播讓聽眾厭惡,「端腔作勢」、「高高在上」式的廣播新聞產品讓人唾棄。
中國播音學將語言表達樣式主要分為四種類型——宣讀式、朗誦式、講解式和談話式。從目前的實際情況來看,廣播的新聞產品多以播報式進行「生產」,即便是一些脫口秀類的「說新聞」節目和評論員點評新聞內容,他們的有聲語音表達樣態依然有明顯的念稿子痕跡。
人際傳播強調「心與心」的交流,它更符合情感媒介的特質。廣播傳播主體的有聲語言表達應建立在人際傳播的基礎上。傳播主體缺乏語言表達的對象感和交流感,是其有聲語言表達創新的阻力。
用戶基於智能化接收終端收聽廣播,多數是要戴上耳機收聽的,或在相對封閉的卧室等環境收聽;即便是傳統的收音機和車載廣播,用戶的收聽行為相對於一家子坐在客廳里看電視是有所不同的。用戶使用互聯網本身就是一種獨立性的行為,廣播融合互聯網之後,更讓人際傳播的特點顯現出來。
媒介融合不單單是技術變革的產物,也是傳受之間的相融。不矯揉造作,尊重他者,傳受之間心與心的溝通,讓廣播媒介新聞性信息產品更具融合特質。
從實際操作層面而言,當下不少廣播記者播報口述錄音報道多是機械式的「念稿子」,語態流生硬。新聞產品的有聲語言表達需要基於標準的普通話語音、清晰的表達;但是,像一些記者的普通話等級達不到一級乙等,嚴重影響了用戶的收聽效果。
即便是像早新聞、晚聯播等新聞播報類節目,傳播主體也要注重語態的改變,讓播報更親和,更具交流感與對象感。
傳播主體不僅僅要在新聞文本的寫作上力求人際般的交流,更要突破播報式的禁錮,讓「說」新聞、「聊」新聞的行為成為常態。
02
在新聞現場傳播的連線報道既要「邏輯清晰」,又要「見人見事」
近些年,廣播新聞連線報道的典範當屬第十九屆(2009年度)中國新聞一等獎作品《挺近映秀》。中央人民廣播電台軍事中心記者王亮和救災官兵一起從都江堰紫坪鋪水庫登上沖鋒舟趕往汶川。他們行至狗腳灣峽谷時,突遇山體塌方,此時,沖鋒舟發動機突然熄火,失去動力的沖鋒舟被洶涌的江水沖向岸邊,為躲避從數百米高的山崖上滾下的巨石,王亮組織戰士改用手劃槳緊急自救。沖鋒舟經過1小時30分鍾水路行進,駛抵阿壩州鋁廠,山體塌方淤塞了前方的河道,王亮又背起沉重的采訪設備和救災官兵一起棄舟徒步前行。挺進映秀的過程中,王亮克服餘震、塌方、泥石流、飢渴、體力透支、傷痛等困難,邊走邊用衛星電話連線發回動態報道。最終,王亮於13時到達受災最嚴重的震中汶川縣映秀鎮。在初步了解災情後,他於13時47分18秒通過海事衛星電話接通中央電台直播間,用急促、疲憊的嗓音直播報道了這則所有媒體中最早從震中現場發出的消息 。
除了題材重大和獨家首發的兩個特點外,這則連線報道還有兩個特點是值得廣播媒介傳播主體學習借鑒的:一是記者的連線是真真切切的現場直播報道,從新聞現場傳遞出及時有效的新聞信息;二是記者播報准確到位,一氣呵成,傳遞所見、所聞、所感,既有對現場環境的准確描摹,又有對新聞細節的到位捕捉,令聽眾「身臨其境」。
不過,我們更應看到一種常態:眾多廣播傳播主體並沒有在現實中發揮出連線報道應有的品質。筆者發現,不少廣播媒介的做法是讓記者、編輯提前報題,或者由值班領導派題,記者、編輯除了提交導語外,還要自己擬定兩三個小問題,屆時與主持人進行互動。值得商榷的是,一些記者在連線報道的時候,並不是在現場完成的,不少人的表達都是在「念稿子」,聽覺效果是非常死板、生硬的。
廣播連線報道的創新空間要建立在現場即時性地播報內容的這一基礎之上,發揮采訪對象的作用。
見人、見事是新聞報道的基本要求,倘若廣播媒介的連線報道都只有記者一人,那麼,獨具特質的現場感便不會體現出來。通過大量的新聞實踐,筆者認為,在連線報道中加入采訪對象的音響素材是十分必要的。
以筆者報道《「菲特」台風給浙江寧波餘姚造成重創》為例,筆者在某一晚挖掘了一個醫護人員轉移病人的選題。筆者一路跟隨,在浙江之聲的特別直播節目中連續報道事情的進展,並現場對話搶救病人的醫生、護士和救援隊隊員。這樣的連線報道比記者單純播報要立體化、生動化,提升了傳播效果。
一般來說,時長在兩分鍾左右的上述這種形態的連線報道十分適合在傳統的音頻流傳播渠道和新媒體平台上傳播,用戶不會產生聽覺疲勞,還能形成與記者同步在現場的「身臨其境」效果。
03
「還原新聞現場」和「運用特寫鏡頭」是口述錄音報道的創新手段
除了要在連線報道上強調現場感之外,口述錄音報道倘若能踐行這樣的理念,還原現場實況,凸顯出活靈活現的廣播新聞文本特質。
目前,口述錄音報道的記者口述部分多是記者後期依據文本錄制的,如果像上述的「菲特台風給寧波餘姚造成重創」等這類事件性報道也能採用新的模式,也會提升稿件的呈現質量。例如,筆者采寫的《餘姚大水:一場眾人接力的生命救援》這篇稿件,便是上文提到的現場連線報道內容的另一種表達版本,是精選采錄全現場播報、同期聲的結構化文本呈現(即從現場採制的全部音響中進行剪輯)。
另外,細節特質的呈現也是新聞廣播頻率傳播文本的一大創新空間。
一般的口述錄音報道長度為1分鍾到4分鍾,根據廣播線性傳播的特質,文本多是提示性的。而從具體的實踐創作經歷來看,細節的張力更易於吸引用戶的收聽,這更需要記者在文本的寫作上開動腦筋,像口述與音響的比例如何根據選題內容進行分配,細節的刻畫如何與主題相容等都是需要探討的問題。筆者曾嘗試過運用實況音響呈現新聞特寫的方法,採制廣播新聞文本,並獲得了很好的傳播效果。
2014年杭州的「7·5公交車放火事件」發生後,傷員牽動著大家的心。來自北京的女孩欣欣受傷嚴重,7月11日剛巧是她的農歷七歲生日。受傷的孩子在這個時候需要的是更多的鼓勵與祝福。
筆者在與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兒童醫院和欣欣爸爸溝通之後,穿上隔離服,並對采錄設備消毒後,進入重症監護病房,全程采錄。筆者採用特寫式傳播手法,生動地講述了北京女孩欣欣在醫院救治過程中的一則充滿正能量的故事,音響素材感人至深,不少聽眾、網友為之落淚。欣欣一家三口的座右銘貫穿全文,他們積極、樂觀地應對災難的精神鼓舞人心。
在采寫手法上,筆者運用「廣播蒙太奇」,音響與音響之間通過記者的旁白講述,靈活輕巧地實現了過渡轉場,結構錯落有致。每一段音響作為一個蒙太奇片段,充分地調動了聽眾的想像力,構建了欣欣這個特殊生日的溫馨場景。這篇作品還采錄到電話語音和微信語音的素材,全方位地還原了欣欣媽、老師、同學祝福欣欣的過程。筆者回到台里後,迅速整理長達一個小時的音響素材,精心剪輯音響片段,進行配音製作,及時地在浙江之聲《浙江新聞聯播》節目的重要欄目「焦點直擊」首播。
這篇特寫播出後,音頻內容還在浙江之聲官方微信等平台上進行傳播,像微信的閱讀量很快就突破了「10萬+」。聽眾、網友紛紛給這個家庭點贊、打氣,有網友點評:「稿子寫得好,都是小細節,又都是信息量,聽一遍流淚一遍,感動於這一家人面對災難的頑強,同時,他們又是樂觀的,喜歡他們家的那句座右銘『生活是一個驚喜接著另外一個驚喜』,希望其他傷員也能像他們一家堅強地渡過難關;還有,浙江的醫護人員太給力了,沒有他們及時的搶救和精心的呵護,也就不會有這么動人的故事。」
04
結語
即便處在媒介融合背景下的廣播媒介,其新聞性信息傳播的邏輯起點依舊建立在以傳播聲音這種符號為基礎。劣質的新聞性新聞有聲語言傳播會影響傳播效果,甚至更會降低傳播主體所在的廣播媒介的美譽度,進而導致用戶流失。
馬歇爾·麥克盧漢認為,廣播是中樞神經系統的延伸。他在《理解媒介——論人的延伸》一書中寫道,「收音機直接地、面對面地影響著多數人,給人們提供一種作者或講演者與聽眾不通過言語交流的世界。這就是收音機直接的一面。這是一種類個人的體驗……廣播有力量將心靈和社會變成合二為一的共鳴箱。」
值得注意的是,在實踐中,一些基於聲音符號傳播的廣播新聞性聲音產品沒有很好地運用「心靈與社會的共鳴箱」的特質,一些高高在上、不接地氣的新聞文本及其表達,讓用戶難以接受這樣的傳播,而互動式的新傳播渠道(平台)又為廣播與用戶搭建了「心與心傳播」的平台,加之廣播媒介本身所具有的情感傳播屬性,其在傳播文本及其有聲語言傳播主體表達上進行創新,會讓其情感特質更好地作用於用戶,提升廣播媒介新聞性信息的傳播效果。
8、成都多美時代文化傳媒有限公司怎麼樣?
成都多美時代文化傳媒有限公司是2016-04-19在四川省成都市高新區注冊成立的有限責任公司(自然人投資或控股),注冊地址位於成都高新區天府大道中段1388號1棟7層764號。
成都多美時代文化傳媒有限公司的統一社會信用代碼/注冊號是91510100MA61UBXM2A,企業法人全曉東,目前企業處於開業狀態。
成都多美時代文化傳媒有限公司的經營范圍是:組織文化交流活動;中小學課外輔導;會議及展示展覽服務;企業形象設計;教育咨詢;市場信息咨詢(不含投資咨詢);設計、製作、代理、發布廣告(氣球廣告除外)。(依法須經批準的項目、經相關部門批准後方可開展經營活動)。本省范圍內,當前企業的注冊資本屬於一般。
通過百度企業信用查看成都多美時代文化傳媒有限公司更多信息和資訊。
9、畢業生就業推薦表上那個所在專業適應的工作范圍及本人能力自述要怎麼寫比較好?有沒有什麼樣板的?
學的什麼就寫什麼咯 就寫專業知識基本掌握 ,適應能力強 ,吃苦耐勞 ,能基本運用學的什麼東西 - -。 隨便瞎掰呀 ,反正就是吹 ,不要吹的太過就是了 。